中国百科全书史

中国百科全书史,系指20世纪初由西方引进西式百科全书书体到中国之历史。

民国初年学者李煜瀛是最早研究西方百科全书者,介绍此一书体到中国并产生广泛影响。关于命名百科全书,他在《世界学典书例答问》中说:四十年前煜首译“encyclopedia”为“百科类典”,后中国因受《四库全书》命名的影响,改译为“百科全书”。近二世纪专科的encyclopedia出版颇多,在中文有《中国文学百科全书》等。文学本百科中之一科,固然其中亦可析为多科,然于一科之名下,复系以“百科”二字,终觉不甚妥当。且“全书”二字,在中文易与“四库全书”之丛书式的全书相混,不足表示其为另一书体,故煜后又改译为“学典”。“学典”,即拉丁文“encyclopaedia”(英法文略同),有“所讲的学术环绕在内”之意。后凡包括一切学术在内一呈显知识世界且多系按辞典次序排列的书,每用此词以构成其书名,于是此词成为书体之一种。

历史 编辑

中国汉朝初年的《尔雅》,是中国百科全书性质著作的渊源。

中国古代的类书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第一部类书《皇览》是公元220年魏文帝主编,已散失。历代的类书还有杜公瞻编珠》、欧阳询艺文类聚》(100卷)、虞世南北堂书钞》、徐坚初学记》、李昉宋太宗之命而主编之《太平御览》、1267年南宋王应麟编《玉海》,共240卷。明朝初期的《永乐大典》共有22937卷[1],另说22877卷,被认为是最早的接近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但大部分已散失。清朝康熙开始,由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到了雍正初年,又由蒋廷锡继续。到嘉庆年间,监考官姚元之发现考生经常夹带一些《类典》、《文海题备》、《四书人物类典串珠》等应考的类书进场作弊,于是在1815年向嘉庆帝奏请查禁此类类书。嘉庆皇帝认为抄录类书不是真才实学,谕令查禁类书。自此,类书的发展走入了末路[2]:54-55

1911年,中国词典公司出版了14册《普通百科新大词典》,此后陆尔奎出版了《辞源》,1930年杨家骆编辑了《中国学术百科全书》。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辞海》。

1981年,中华民国出版了《中华百科全书》,总计十册,分三十八种类别,约一万五千余条条目。[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8年至1993年耗时15年编写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全套共分74册,涵盖66个学门领域,8万多个条目。[4]其总编辑姜椿芳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百科全书的奠基人[2]:3-4

中华大典》,又被称作“中国古代典籍的百科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是一部中国古代典籍丛书,从1980年代倡议编纂到2010年代陆续完成整整历时30年。[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大英百科Q&A. [2011-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2). 
  2. ^ 2.0 2.1 金常政. 百科全书的故事.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5-03. ISBN 7501326231. 
  3. ^ 中華百科全書特色. 中国文化大学.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9). 
  4. ^ 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 線上資料庫介紹. 台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级中学图书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5. ^ 中华大典 | 2012年出版的书籍.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