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又称“十二文章”,是汉字文化圈古代贵族礼服上的十二种纹样的统称。

明神宗十二章冕服像

定义 编辑

十二章纹必须要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这是十二种图案,缺一不可,但至于怎么设计和排列则无硬性规定。

内容和象征意义 编辑

十二章的起源可追溯到史前时期,到了周代正式确立,成为历代帝王的服章制度,一直沿用到袁世凯复辟帝制为止。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徽也是依照十二章设计的。

十二章为章服之始,以下又衍生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之别,按品位递减。例如明代服制规定:天子十二章,皇太子、亲王、世子俱九章。

  • :即太阳汉代以来的图案中常绘有三足乌鸦,取材于“日中有乌”、“后羿射日[1]等神话。
  • :即月亮,汉代以来的图案中常绘有蟾蜍白兔,取材于“嫦娥奔月[2]等神话。
  • 星辰:即星宿,通常以若干小圆圈表示星星,之间以直线相连,组成星宿图案。
  • :图案为群之象。
  • :图案为形。
  • 华虫:图案为形,理解争议较大,孔颖达解释为“”。[3]
  • 宗彝:即宗庙彝器,图案为形,是宗庙祭祀用的酒器。
  • :即水藻,图案为水草形。
  • :即火焰,图案为火焰形。
  • 粉米:即白米,图案为数个米粒形。
  • :图案为是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
  • :图案抽象,为黑青相间的两“弓”形相背之纹饰,为刺绣之花纹。

十二章,又称“十二文章”。“文”和“章”,古代本为并列的两个词。“文”本意为纹样。[4][5]“章”本意为彰明。[6][7]二者合指服装上的花纹、图案。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写道:“天子服有文章。”孔颖达注《礼记》称:“夏后氏画之以山,殷人增之以火,周人加龙以为文章。”而带有某种文章的服装,称为章服。[8]

十二章内涵丰富: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之意;山,取其稳重、镇定之意;龙,取其神异、变幻之意;华虫,羽毛五色,甚美,取其有文彩之意;宗彝,取供奉、孝养之意;藻,取其洁净之意;火,取其明亮之意;粉米,取有所养之意;黼,取割断、果断之意;黻,取其辨别、明察、背恶向善之意。

出处 编辑

尚书·益稷》中,舜帝在和大禹讨论天地之道时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𫄨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

  • 上面“予欲观古人之象”句中的“予”,是指传说中继为帝的那个有虞氏—虞。因此也称“有虞十二章”[9]

影响 编辑

 
受十二章影响设计的中华民国十二章国徽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之十二章国徽,即系采用十二章之设计。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所镌刻之中华民国国玺,包含中华民国之玺、荣典之玺,玺钮上亦均刻有十二章纹样。

李氏朝鲜衣冠学习明制,国王著九章冕服,即:“上衣青色,装饰五章,龙在两肩,山在背部,火、华虫和宗彜在两袖,此三章每袖自上而下各三;下裳𫄸色,装饰四章,藻、粉米、黼、黻,每章各二”,另有大带、蔽膝、佩、绶等配件;王世子著七章冕服。光武改革后,成立大韩帝国,皇帝冕服亦改做最高等级的十二章冕服。

日本唐朝引进十二章纹制,文武天皇发布的《大宝律令》规定,天皇在正式场合著十二章冕服“衮龙御衣”。732年,冕服上衣饰日、月、七星、山、火、龙、华虫,下裳饰藻、粉米、斧、黻。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淮南子·精神训》
  2. ^ 《归藏》、《淮南子》古本
  3. ^ 《礼记·王制》孔颖达疏:“华 虫者,谓雉也。”雉是鸟类,其颈毛及尾 似蛇,兼有细毛似兽。
  4. ^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5. ^ 《左传·隐公元年》: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
  6. ^ 《广雅》:彰,明也。
  7. ^ 《周礼·》: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郑玄注:章,明也。)
  8. ^ 《史记·孝文帝本纪》:盖闻虞帝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而民不犯。
  9. ^ 《北京钱币研究》,1989年第5期,吴凤岗
  • 沈从文、王㐨 著,《中国服饰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