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禄贞(1880年3月6日—1911年11月7日),字绶卿,湖北云梦吴家台人。末军事将领,实则为卧底于清廷的革命党员。

生平 编辑

 

6岁就读于伯父处,10岁其父至省垣教馆,举家迁往,由父课读,好经史,尤爱岳飞词及熊廷弼文。体魄矫健。

15岁丧父,迫于生计,入织布局当童工。

189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新编护军营,次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

1898年,冬被选送日本士官学校第一期习骑兵科,与张绍曾蓝天蔚,并称“士官三杰”。并参加兴中会,广泛联络留日学生。同时与第二期生清贵族良弼交谊甚厚。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康有为唐才常回国组织自立军勤王,吴禄贞回国参加,统领大通军。后起事日期推迟,吴不知,仍按原约于8月9日率先发难,仅以身免,逃日复学。

1902年,毕业回鄂,张之洞以大通旧案,将吴禁闭于弁学堂,访谈后却视之如门生。张之洞先后委以鄂军学务处会办、弁学堂总教习、护军全军总教习、武备学堂会办等要职。吴以职务之便,常与李书城朱和中曹亚伯耿伯钊、贺之才等聚会于花园山李步青家,计议革命;并介绍刘静庵胡瑛张难先等多人投入新军。诸人皆视吴为当然领袖,并称聚处为花园山机关部。

1903年11月,应黄兴之约,赴长沙参议筹备华兴会事宜。次年,2月,再赴湘出席华兴会成立大会,预议长沙起义计划。是时,清廷成立练兵处,来电指名调吴进京,吴本不欲往,经同志劝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莫若投身中央,伺机而动。”乃于5月晋京,充任该处军学司训练科马队监督,毫无实权,乃请准去陕、甘、新、蒙等地考察边防。

1906年秋,至兰州,以便服谒见陕甘总督升允,辞气之间未能谦和逊顺 ,被诬其“冒充钦差”,沿途“需索供应”。铁良奉旨查办,电升放其回京,撤去监督差使。

1907年7月,随新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赴东北,任为陆军第六镇统制。推举柏文蔚参谋。8月,奉徐命调查间岛问题,被任命为延吉边务帮办,常住延吉,以军事机关兼理地方行政。派兵防守边境要隘,组织民团,安抚侨民,并亲自沿图们江流域测量河流、地形,旁考列国舆图,违译西人记载,证以日韩邦志,断以国史及诸名家著录,于1908年4月,编辑成《延吉边务报告书》三册,以确凿史实论证该地区自古以来为中国领土。吉林巡抚陈昭常忌之,将其调回。旋以延边交涉事急,清廷迫不得已,于1909年授吴陆军协都统、延吉边务督办、仍驻延吉。清政府根据吴禄贞调查报告, 迫使日方签订《图们江中韩边界条约》,确认延吉为中国领土。

吴在延吉时,为奉天同盟会辽东支部主要负责人,清廷已微有所闻,借口经费支绌,于1910年2月,将边务督办公署撤销,改授吴为镶红旗蒙古副都统,随肃王巡视蒙古。吴草成《经蒙条议》数万言,不久,被派赴德、法两国考察军事,11月归国。

党人李书城等劝其谋取一巡抚实缺,以利开展革命。同盟会员黄恺元家乃巨富,慨然出银两万两,馈送庆亲王奕劻,以促成其事。庆亲王以巡抚无缺,任其为第六镇统制。

遇刺 编辑

武昌起义,吴请命南征,冀脱羁绊,而陆军大臣荫昌不许,且抽该镇第十一协编入第一军南下,令吴率余部留保定待命。10月29日,驻滦州陆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通电要求清廷立宪,清廷惶惧不安,急派海军大臣载洵前往疏解不成,乃再派吴。吴、张会商以武力反清,直捣北京。是时,山西亦宣布袒义,举阎锡山为都督,清廷直接下令第六镇第12协协统吴鸿昌率兵进驻石家庄,攻打娘子关。吴闻讯,星夜由滦州赶赴石家庄,制止部队进攻,并派参谋长何遂与晋民军商谈合作,又派副官长王孝缜去武昌联络。

孔庚自武昌来,向吴陈述汉口战况及清军焚烧汉口罪行,吴大愤,断然下令截留南运武昌军火,并电请清廷严惩纵火军官,大赦革命党人。[1]清廷疑其为革命党,但以其地处要冲,不敢撤换,乃佯为嘉许,并于11月4日委其署理山西巡抚进攻山西。吴阳为接受,于6日赶赴娘子关会晤山西都督阎锡山,密议组织燕晋联军,由吴任联军大都督兼总司令,阎和张绍曾副之,并约定11月7日为会师北上日期。

阎锡山日后曾在1931年2月17日(辛未正月初一日)的日记里详细讲述燕晋联军内情---

太原光复,吴禄贞将军愿联合晋省革命军,截断石庄堵袁世凯进京,并愿先会面于石庄。余欲往,众恐受骗,阻之。余曰:革命党人,岂有骗人之吴绶卿乎(绶卿为吴将军之字)。众坚阻,咸主先请其来,以观真象。余遂即电话约吴在娘子关会面,吴绶卿慨允而来。初见面,吴先云:君不崇朝而据有太原,可谓雄矣,但今日之革命,不在山西一隅,而在阻袁入京。盖袁入京,无论忠清与自谋,均不利于革命,愿晋军出石家庄,合组燕晋联军,君正我副,时已迫矣,请将军速决之。余曰:君谋极佩,机不可失,即开晋军全部到石,合组联军,君正我副。遂决定吴为燕晋联军大都督余副之。临别,吴问君何时开动。余曰:第一列军车,随君车之后即发,惜吴将军返抵石家庄旋即被刺而计划未果(吴禄贞清军第六镇统制)。[2]

袁世凯已受命组阁,以除吴为急务,乃密遣被吴革职的原协统周符麟潜入石家庄,以2万元巨款收买吴之卫队长马惠田行刺。11月7日凌晨,吴在石家庄车站司令部草拟复张绍曾联军入京急电,才写完“愿率燕晋子弟一万八千人以从”,墨迹未干,马惠田率暴徒突然闯入,将吴戕害,取其首级而去。参谋张世膺、副官周维桢同时遇难,时间为11月7日(辛亥九月十七[辛巳])凌晨1点多。

吴禄贞遇刺真相从一开始就扑朔迷离。吴遇刺第二天(11月8日,辛亥九月十八[壬午]),清廷便称“昨吴禄贞被戕,当即派段祺瑞前往查办确情,尚未覆奏。”[3] 但是派原六镇统制段祺瑞带人去查,其实等于没查,也不了了之,到11月16日(九月廿六[庚寅])时,湖北道御史温肃却上了一道奏折论吴禄贞之死——

又奏、已故大员包藏祸心,反形已著,请宣示罪状,以快人心而伸国法。窃已故山西巡抚吴禄贞,跋扈素著,曾游学东洋,归后昌言排满革命不讳。此次武昌事起,该员首与黎元洪通谋,又东说滦州军队,西煽太原叛兵,截留前敌军械,并欲阻绝南北交通以抄第一军之后路,皆该员主谋。以至旬日之闲,畿辅几于震惊,朝廷为其要挟。旋于正定军次,为其部下戕毙,赴正定县出首,此事人言凿凿。若不明正其罪,势将以仓猝被害,蒙邀恤典,而下手刺杀之人,且以凶手而罹法网,是非不明,功罪倒置,则人心去矣。得旨、著陈夔龙迅即查明据实覆奏。原折著钞给阅看。[4]

清史稿》卷25《宣统皇帝本纪》辛亥年九月涉及吴禄贞和温肃的部分如下——

九月乙丑朔...戊寅...命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署山西巡抚。...己卯,诏许革命党人以法律组政党。资政院言汉口之役,官军惨杀人民,请敕停战。谕袁世凯按治军官罪,商民损失由国家偿之。吴禄贞奏,遣员入敌军劝告,下令停攻击,亲赴娘子关抚慰革命军,诏嘉之。...戊子...吴禄贞以兵至石家庄,为其下所杀。御史温肃劾禄贞包藏祸心,反形显著。诏陈夔龙按查。...

直隶总督陈夔龙奉命查案,仍然无法查出所以然,日后在其著作《梦蕉亭杂记》里,谈到“滦州兵变”时,如此讲道——

奉军张绍曾占据滦州车站,威胁朝廷立宪。结纳新授晋抚吴禄贞,带领第六镇全军驻扎石家庄,据直晋交界之道,拟俟前驱赴太原受事讫,即回戈直赴北京;绍曾亦由滦赴京,两道夹攻都城,图不世之大举。石家庄军队并可阻截项城入鄂之师,不能北上,以免后顾之虑,用计诚为狡毒。幸天夺之魄,禄贞忽为队下乱兵戕害,一说为项城遣人暗杀。后虽奉旨命余查办,卒莫得其实在情形。然先除此一害,绍曾势孤,气为之夺。

虽然有人强解认为陈夔龙直指袁世凯主谋暗杀,但是陈是老官僚,仅仅写他所知道和听到的而已,而且很无奈地表明查不出真相来。

袁世凯二公子袁克文在十余年后出版的辛丙秘苑里的“刺吴案内幕”,却这样描述吴被刺的个中隐秘——

适吴禄贞简山西巡抚,大兄知吴有异志,约为兄弟。每夜,吴以巨帽覆首,轻车过锡拉胡同大兄寓宅,大兄屏退仆从,深室密谈。执帖田鸿恩,先公旧仆,使随侍大兄。田觉吴隐避可疑,且知大兄以数万金授吴,乃密入窥听,闻有夺彰德、断后路之语,大骇,急走书告予。予邀张、袁议筹防卫,以炮兵守铁道桥梁,机关枪队佐之,阻其来途,且使人至石家庄探吴举措。吴至石家庄,止不入晋,邀将士议劫彰德。有先公旧部隶吴军下,闻议愤甚,夜入吴室刺杀之。彰德官绅初闻吴已克期来劫,甚为惶惧,予与张、袁力为慰解,而中心焦灼,虑兵寡不足分布。旋知吴见杀,一时人心始释然矣。


至于主谋是谁,一说是清朝军咨府的良弼主使,这在后来山西帮助建成的吴禄贞墓吴的碑文有提及;也有学者认为是第六镇里亲袁官兵自发所为;还有认为是良弼派陈其采与袁世凯所派周符麟两人共同买凶为之,其中载涛持此说甚力。

更有如徐珂清稗类钞“会党类”的“兴中会及同盟会”部分,提及革命党人所策划实施的暗杀时如此描述---

党人之以谋暗杀而着闻于时者,申言之,则自史坚如谋炸两广督署事外,有吴樾之炸考察各国宪政五大臣,未成而吴死;有徐锡麟之枪毙安徽巡抚恩铭;有汪兆铭之谋炸摄政王;有温生才之炸死广州将军孚琦;有熊成基之谋炸载洵;有陈敬岳之谋炸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未成而陈被捕;有周之贞之击死广州将军凤山;有彭家珍之击死军咨使良弼;最后又有谋炸袁世凯者。至山西巡抚吴禄贞之被刺而歾,则满洲军官为之,非民党所为也。

黄鸿寿在民国三年(1914年)写就,四年(1915年)出版的清史纪事本末最后一卷,即卷八十《民军起事及下诏辞位》,也认为是满洲军官所为(夹在江苏光复和释放汪兆铭之间)——

署山西巡抚吴禄贞在石家庄被刺。禄贞任第六镇统制,以荫昌兵在汉奸虏烧杀,因奏言荫昌督师无状,乃参谋易廼(按:原文如此,但有误,应为易乃谦逢迎所致,请旨严惩。荫昌恶之,禁卫军第一协协统良弼嫉之尤甚,故改命为晋抚以释其兵柄,又重赂其部下第十二协协统周符麟,使引旗兵,于是月十七夜刺杀禄贞于石家庄营次。时陆军部马兵科科长张世膺以事来营中,亦遇害。

但更多人认为主谋就是袁世凯,这在1913年4月黄兴悼念遇刺身亡的宋教仁的挽联里可以看出: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

1912年秋天李书城去北京探访曾任吴禄贞秘书,后来担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张志潭时,他直接指出主谋就是袁世凯,“杀吴禄贞的是袁世凯;袁不杀吴禄贞,就不能来到北京,袁的全盘计划就无从实现。”何遂在1924年与段祺瑞的三公子段宏业谈到吴禄贞遇刺时,段竟称赞凶手马惠田“是英雄,够朋友,他的行动省了不少不少的事。”

纪念 编辑

民国元年3月7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予吴禄贞以大将军例赐恤,全文如次——



之后在3月14日(吴禄贞阴历生日元月廿六)在上海等地公祭和追悼吴禄贞,孙中山亲撰祭文,赞道:

“荆山楚水,磅礴精英,代有伟人,振我汉声。觥觥吴公,盖世之杰,雄图不展,捐躯殉国。

昔在东海,谈笑相逢,倡义江淮,建牙大通。契阔十年,关山万里,提兵燕蓟,壮心未已。

滦州大计,石庄联军,将犁虏廷,建不世勋。猰貐磨牙,蜂虿肆毒,人之云亡,百世莫赎。”[6]

并有不少人敬送挽联,尤以革命元勋黄兴的最为有名,曰:


李北平之将略,韩侍中之边功,大厦正资材,公缓须臾,万里早空胡马迹;

罗斯伯其激昂,来君叔其惨烈,二难同赴义,我悲后死,九原莫负故人心!


后人一般只采对联最后的两小段,遂成“公缓须臾,万里早空胡马迹;我悲后死,九原莫负故人心!”其中上联里的“李北平”指西汉著名将领李广,因李广曾担任右北平郡守,时常侵犯边境的匈奴人对李广甚是敬畏而不敢犯边;“韩侍中”指北宋名臣韩琦,当年韩以镇守西陲立下边功,黄兴在此暗指吴禄贞当年驻守延边并为清廷取得间岛一案的外交成功,可与韩琦防止西夏侵宋相可比拟;下联里的“来君叔”为来歙,为东汉初期大臣,平定蜀地的公孙述时被其派出的刺客刺杀,临终前忍痛写完对东汉光武帝的表章,然后抽出刺客的刀刃而死。

 
2022年3月的位于石家庄长安公园的吴禄贞墓

民国二年11月7日,吴禄贞墓建成,迁葬吴、张、周三人于石家庄[7],孙中山有派员代为致祭。1982年,吴禄贞墓迁至石家庄长安公园,现列为重点保护文物。有《吴绶卿先生遗诗》二卷行世。

 
2022年3月的位于石家庄长安公园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禄贞墓标识

注释  编辑

[8]
  1. ^ 《阎锡山大传:掌权山西三十八载的山西王》 三、组织燕晋联军 联吴扼京汉. 
  2. ^ 《阎锡山日记(1931-1950)》 民国二十年 二月十七日. [2021-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0). 
  3. ^ 《清实录 宣统朝政纪》 卷六十三 辛亥 九月 壬午. [2021-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1). 
  4. ^ 《清实录 宣统朝政纪》 卷六十四 辛亥 九月 庚寅. [2021-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1). 
  5. ^ 大總統撫卹吳張周三烈士令 (PDF). 临时政府公报. 1912-03-07. 
  6. ^ 非禮記:蓋世之傑,文汇报,2010-02-24. [201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6). 
  7. ^ 吳烈士將安厝石家莊矣. 申报 (上海). 1912-04-05. 烈士吴绶卿禄贞于去年在石家庄遇害,其骸骨被晋督阎锡山奉往太原暂安,至今未葬,故里日前有议在被害地方安葬,以为纪念者,石庄绅商闻之,皆大欢喜,当请阎都督,恳请其照办……兹将其禀词录左:……当场死难烈士之幕友 —— 周维桢、张世膺二君,尸身经鄙等葬诸铁路之东,今尚无领者……有拟将吴、周、张三烈士之英骸葬于石庄,留作纪念,敝庄绅民莫不欢迎……鄙等当躬率父老子弟筹备种切,妥为安厝…… 
  8. ^ 冯仁杰. 英雄牺牲石家庄站 (PDF). 铁道知识. 2011, (6): 9 [2020-01-01]. ISSN 1000-037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2-20).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