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光计划

蔣中正反攻大陸軍事作戰計畫

国光计划即时任中华民国总统三军统帅蒋介石反攻大陆,于1961年至1972年积极筹措的秘密军事作战计划,最后并未执行,不过期间曾透过“海威行动”向中国大陆派遣小股部队。

Project National Glory
国光计划
位于慈湖的国光计划指挥部
地点 中国大陆
作战单位 中华民国陆军
中华民国空军
中华民国海军
中华民国海军陆战队
计划者蒋介石
指挥者蒋介石
日期1961年4月1日-1972年7月20日
结果未执行
死亡>300人
根据国光计划反攻大陆第一步骤,首先中华民国国军在夜间航行十多个小时登陆对岸的广东省汕头建立滩头堡,然后先由厦门的背面攻打厦门,随后金门前线国军攻下厦门。国军取得汕头至厦门沿海一带建立桥头堡后,再进攻全中国大陆,图为汕头岸边一个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基地。
1964年4月国光作业室规划大溪中华民国总统府战时疏散区域,包括兴建后慈湖五栋疏散办公室。并由当时的荣工处严孝章处长负责建造,初为木造平房后改建砖造,并于附近山坡开凿有一系列碉堡山洞。

国光计划其作为第二次国共内战之后中华民国政府第一个真正意义上预定假想的大规模反攻作战行动,该计划的执行者中华民国国军企图在金门向对面厦门开炮诱发双方炮战,数日后依靠中华民国海军中华民国空军的战术优势渡海登陆对岸的大陆福建沿海地区,尔后利用东南丘陵山地的复杂地形用以延缓迟滞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增援。整个登陆行动预计动用五十个师左右的中华民国陆军兵力,前期直接参与行动的国军进攻部队将投入至少二十个陆军野战步兵师。而与此遥相呼应的是内战之后退守中缅边境的泰缅孤军作为游击队进行袭击扰乱和突击作战,来分散和吸引西南方向解放军的注意力,配合国军登陆作战。国光计划以台澎金马为反攻据点,其复杂性要求各路国军能够密切配合,支援正面作战,所以该计划召集了当时主要的陆海空三军菁英在极其秘密情况下制定,然而国际政治和军事因素均不支持中华民国政府的军事行动,最后于1972年7月20日裁撤国光作业室。

背景 编辑

中华民国政府于1949年撤退来台后,蒋介石一心想反攻大陆,然而台湾的人力有限、物资有限、军备有限,重整国力充实军备迫在眉睫;1950年朝鲜战爆发,美援输入后台湾本岛的经济状况恢复稳定,但沿海岛屿逐一失守,中华民国政府战线日趋收缩。1955年一江山岛战役失利、大陈岛撤退美国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签订中美共同防御协约后,美军除提供更多的协防外,也监督中华民国政府不得有反攻大陆等逾矩的行动,因而“反共复国”的口号始终未能付诸实行。但是在白团的协助下,国军仍有一批参谋人员由日本军人训练,且提供可用资料,尽其所能去策划反攻大陆的作战该如何实施。

1958年,中华民国政府认为中国大陆毛泽东大跃进运动下已经出现许多基础民生物资匮乏的现象,使得人民不满中国共产党政府的迹象趋增,对蒋介石来说这意味着这乃反攻大陆最好的时机。另一方面,蒋介石也面临1960年将届满第二任总统任期,依中华民国宪法规定无法再次连任,让蒋介石试图以号召反攻中国大陆,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1]:146。在种种因素考量下,国光计划开始酝酿而行。

鉴于在台中华民国国军只有几十万人、约十个的兵力,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却有四百万人,蒋介石预计动员五十个师,在人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蒋介石甚至想动用监狱里的囚犯来充军;而于1950年中华民国行政院召集中华民国内政部中华民国教育部研究恢复于在大陆对日抗战时各级学校成立军训及学校军训教官训练有关事宜,除了一方面可以短期训练学生前往前线作战之外,另一方面则可以镇压学校内部异议份子

概述 编辑

启动 编辑

1956年,中华民国国防部石牌实践学社展开“凯旋计划”,为反攻大陆而准备,由陆军副总司令胡琏上将组织小组。

1957年5月,以任务编组建制“中兴计划室”。

1961年4月1日,国防部开始在台北县三峡镇(今新北市三峡区)成立“国光作业室”,陆军中将朱元琮担任主任(国防部作战次长室次长兼任),执行官罗文浩中将,副主任邢祖援常持琇杨友三少将。正式展开拟定反攻大陆的军事作战计划。国防部另在新店碧潭成立“巨光计划室”,研拟与美军联盟反攻作战,避免被美方得知反攻大陆的企图[2]。1962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行的大跃进失败,整体实力虚弱之时,蒋介石急欲趁此良机反攻大陆[3][4]。一方面,开始积极调整国军兵力部署,高呼“反攻在即”的口号。

国防部国光作业室成立后,陆军总司令部海军总司令部空军总司令部分别成立次级单位:[5]

陆军总司令部 
陆光作业室
第一阶段 
光华作业室
(登陆作战) 第二阶段 
成功作业室
(华南战区) 武汉作业室 (特种作战)
海军总司令部 
光明作业室
启明作业室 (第63特遣队) 曙明作业室 (第64登陆特遣队) 龙腾作业室 陆军金门防卫司令部第71、95特遣队)
空军总司令部 
擎天作业室
空军作战司令部 
九霄作业室
(空作部) 空降特遣队 
大勇作业室
(空降)

提出包括“敌前登陆”、“敌后特战”、“敌前袭击”、“乘势反攻”、“应援抗暴”等五类廿六项作战计划、二百一十四个参谋研究案。所有计划都详拟到师的任务层级,也向蒋介石提报了九十七次。

在登陆作战突击登陆阶段执行方式及构想:

  1. 由台湾以正规两栖作战方式,由舰至岸运载于福建地区突击登陆(登陆地点包括将军沃、大埕所、惠来、石狮围头半岛等地)。
  2. 金门为基地,以小艇运输,由岸至岸运载,攻击厦门等地(“龙腾计划”,约使用4个陆军野战步兵师以及1个海军陆战步兵团)。
  3. 澎湖、台湾,由舰至岸运载于福建地区突击登陆。
  4. 或由上述三种方式混合运用。

以战养战构想 编辑

 
鹰厦铁路

每项作战构想都有预备演习,蒋介石对反攻大陆的指导,首先是要打下厦门,建立一个稳固的进军基地。1963年5月2日,蒋介石提出开战指导,亲自指示参谋研拟如何炮击中国大陆3到4天后,诱发解放军炮战,蒋介石再向世界宣布解放军挑衅,作为国军军事行动借口,接着是空军反制作战,数日后展开登陆战。然而,时任中华民国参谋总长彭孟缉上将于5月30日提出反对;蒋介石接纳了彭孟缉的意见。

至于登陆地点,由于国军登陆舰数量不足,参谋总长彭孟缉提出从金门登陆的构想,但这也产生一个缺点:金门对岸即是解放军重点据守点,若从金门登陆恐怕导致官兵死伤惨重,故被蒋介石否决了,蒋介石计划是从广东汕头登陆,但是从台湾西部沿岸各港口出发载运陆军抵达汕头航程约210海哩,换算时间至少需要十多个小时,恐怕在尚未登陆前就已被解放军发现,故蒋介石决定利用夜间航行,并且在汕头登陆建立滩头堡;登陆初期,先截断鹰厦铁路,使解放军无法适时增援,立足厦门后,迅速建立攻势基地,国军增援部队可立即从金门登陆,再依情势发展,以三角形战术左旋可以到广州,右旋可以到湖南福建;为了证明“三角形战术”是可行的,国军进行代号为“重庆演习”的实际推演,期望三天占领一个港口、五天占领一个机场

但是即使就算攻下了整个厦门,后勤补给依然是个很大的问题,不但登陆舰艇严重不足,甚至得征用商船来进行补给;而中华民国政府开始征收临时国防特别税捐,平均每个人要缴四分之一的税收给政府,但是即使如此,对于登陆作战的财务也只是杯水车薪。

时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陈诚告诉蒋介石,国军一旦登陆后只能以三个月的准备打六个月的仗,以后从台湾运来的后勤补给最多也只能再支撑三个月,以台湾的人力与财力是不可能进行长期作战的;国军必须在中国大陆“以战养战”,也就是必需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物力自力救济补给以继续进行作战。虽然“以战养战”是拿破仑当时征服欧洲大陆的一种高明战术,若遇上解放军的坚壁清野战术,则国军只有投降一途。

美军反对 编辑

为了解决后勤问题,蒋介石派遣蒋经国赴美国寻求美援,并表示愿意协助美军在中国大陆西南方空投五千到一万多名的国军士兵以截断解放军对北越的增援;但美国立场反对蒋介石运用美援武器及物资反攻大陆,美军顾问团开始高密度的彻查当时国军军品状况与战备情形,包括每周清点国军两栖登陆车的数量、直升机三天两头在营区上空侦察、成员甚至不理中华民国宪兵阻止硬闯国光计划室所在的三峡营区、美军顾问团在中美联合军事演习时登上国军舰艇亲自监视,以防演习在蒋介石一声令下突然转向大陆变成作战。美方的种种监视行动惹得蒋介石十分不快[6]

海威行动 编辑

海威行动发生于国光计划期间。

1961年,中华民国国防部情报局局长叶翔之开始策划“海威”行动,即将特种作战、情报人员空投到中国大陆秘密行动。蒋介石认为:“如果空投3,000-5,000人的突击队,断然可以在大陆点燃推翻中共暴政的革命运动。”

1962年,蒋介石研判:在5、6月间大陆逃港难民最高潮之际,闽粤洪水成灾交通断绝时,在“镇海附近将军澳登陆”是反攻大陆的最佳选择。于是,他要求美方提供5架C-123运输机、16架B-57轰炸机、20-25艘坦克登陆艇,以支持国军小股部队在香港附近登陆。白宫决定推迟半年交付。10月,中华民国与美国联合举行“天兵二号”空降作战军事演习。12月29日,9支国军武装部队空降广东沿海,次月1日在广东建立基地。1963年11月19日,反共游击队分两批在福建霞浦海尾与南日岛登陆。[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资料显示,从1962年10月至1965年1月,“共歼灭国民党武装特务40股,594人”。到1965年,参与“海威”行动的1,800名国军,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生还。[9]

核武差距 编辑

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新疆进行核子试爆成功,当时美国中央情报局驻台北办事处处长克莱恩告知蒋介石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研发三十枚核子弹并宣称对付台湾只要十五枚就够了;蒋介石意识到美国不可能援助台湾、且两岸军力开始呈现明显差距,他说:“我们可以不管美国人对我反攻的态度如何,我们应该主动创造有利形势,不能坐以待毙,如果等到美国人同意我们反攻,这是不可能的”。然而当时国防部许多高阶将领认为,在众多困难重重之下国光计划根本不可行,但是没有人敢于蒋介石面前说真话,因为一旦与蒋介石唱反调就会被面临调职或惩处;时任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罗列上将跟蒋介石坦承陆军战力根本还没准备好,结果下场是被调到中国磷业公司当董事长。

挫败及冻结 编辑

1965年是国光计划模拟推演最多次的一年,但也是大挫败的一年。中华民国海军陆战队执行代号“腾海二号演习”,于澎湖外海实施滩头登陆作战演习,却因当天大风大浪导致离本岛仅1,200米距离花了45分钟才登岸,且有3/4官兵下船时因晕船而根本无法作战;6月24日在左营桃子园外海的模拟沃滩头登陆演习,结果有五辆两栖登陆车被海浪打翻,数十名官兵殉职,是国光计划演习伤亡最大的一次[2][10]

 
遭击沉的剑门舰为战后从美军接收的海雀级扫雷舰改装成的巡逻舰

1965年6月17日,蒋介石前往陆军军官学校召集军方中层以上军官开会预备发动反攻,所有军官都已预留遗嘱。期间为求保密,另以D日(D-Day)作为正式攻击发起日期。8月6日凌晨,海军剑门、章江军舰执行“海啸一号演习”任务,预计运送穿着解放军制服的陆军特种情报队队员至大陆沿海,先南往海南岛进行欺敌战术,再北上东山岛海域进行渗透以侦测登陆作战所需情报,并由空军协力支援。然而两艘军舰从高雄左营出发后就受到解放军监视,解放军鱼雷艇东山岛海域附近的兄弟屿进行伏击,双方从凌晨01:30激战至清晨06:00,剑门舰和章江舰遭击沉,殉难官兵近二百人,是为“八六海战”。

 
遭击沉的临淮舰为战后从美军接收的钦佩级布雷舰改装成的巡逻舰,图为同型舰美国AM279号。

11月14日,海军“永字号”炮舰山海舰与临淮舰由马公驶向乌坵执行伤患接运任务,在航抵距乌坵南约十海面,遭遇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12艘快艇,双方激战三小时。虽击伤一艘解放军快艇,但临淮舰亦被击沉,山海舰安返(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资料则称山海舰负伤),是为“乌坵海战”,国光计划自此停摆不前[2][11]

结果 编辑

八六海战乌坵海战失利后,蒋介石才真正明白“国光计划”只是纸上谈兵,因而对反攻大陆逐渐死心[2]。1967年12月1日国光作业室缩编为105人,1971年10月2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1972年7月20日,国光作业室被裁撤,并入国防部。1975年4月5日蒋介石逝世。1979年美国与中华民国断交,美国改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过去“反共复国”的口号逐渐改由“三民主义统一中国”。1987年7月15日中华民国政府宣布解除台湾省戒严令、次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李登辉接任总统,展开一连串民主化及本土化运动,于1991年5月1日起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在法律上结束战争状态。而后继的总统均将经济民生议题做为施政重心,国防政策上也以保卫台澎金马为职志,民间则大多安于现状,“反攻大陆”计划至此终结,走入历史。由于该计划始终在极机密的情形下进行,故民间普遍对此毫无所悉。

评价 编辑

备役海军中将徐学海在国防部出版的口述历史书《尘封的作战计划:国光计划》中指出,八六海战爆发前,他亲自将海军作战计划交给空军擎天作业室,但他们忘记转交给空军作战司令部,等海军申请空中支援时才发现空军完全未在状况内。等待空军派出战斗机汕头海域时,己方军舰已经全数消失[6]。国光计划当年被视为最高机密。然而据前中华民国海军总司令叶昌桐上将回忆,当时一位保防官告诉他,才刚开完会简报的案子,第二天中国大陆就透过广播公开。叶昌桐认为,国军作战计划泄密到这种程度,登陆部队上岸形同遭瓮中捉鳖,根本不能打[6]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林孝庭. 《台海‧冷戰‧蔣介石:解密檔案中消失的台灣史1948-1988》. 台北: 联经出版社. 2015. 
  2. ^ 2.0 2.1 2.2 2.3 王光慈. 《國光計畫》烏坵海戰慘敗、反攻大陸夢醒. 联合报. 2009-04-20 [2009-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2). 
  3. ^ 汪士淳. 將軍大使胡炘的戰爭紀事. 联合文学. 2006-11-22 [2011-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2). 
  4. ^ 秦欣. 港刊:台軍新書揭秘蔣介石當年「反攻大陸」計劃. 中国新闻网. 2006-06-28 [2007-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4). 
  5. ^ 《尘封的作战计划:国光计划口述历史─国军史料丛书》:2005年12月,国防部史政编译室,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彭大年,ISBN 9860036527
  6. ^ 6.0 6.1 6.2 王光慈. 《國光計畫》近200官兵殉難 竟是空援搞烏龍. 联合报. 2009-04-20 [201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0). 
  7. ^ 彭品光. 王水村 , 编. 中華民國六十年大事記. 台北: 大明王氏出版有限公司. 1971-01-01. 
  8. ^ 中华民国教育部. 中華民國建國史第五篇 戡亂與復國. 台北: 国立编译馆. 1991-04. 
  9. ^ 林正义. 蔣介石、毛澤東、甘迺迪與 1962 年臺海危機. 远景基金会季刊. 2012年10月, 13 (4). 
  10. ^ 國光計畫揭密反攻大陸. [2013-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4). 
  11. ^ 臺軍方公佈50年前反攻大陸的絕密“國光計劃”. 中国新闻网. 2006-03-26 [2015-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6). 

来源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