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道 (宗教)

太平道中国东汉道教的一个教派,领袖为张角,信徒遍布各地,于东汉末年发动黄巾之乱,被朝廷镇压及经过多年战争而消亡。太平道为早期道教之两大派别之一,另一派是五斗米道汉灵帝时流行于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1][2]

起源 编辑

太平道源自东汉汉顺帝时(126年-144年)方士干吉(部分史书记为于吉),他自称在曲阳泉水边得到神书《太平清领书》,建造精舍,建立烧香等仪式,诵读道书,以符水为百姓治病,颇得人心。干吉的弟子宫崇和再传弟子襄楷都分别把《太平清领书》上献皇帝,但都未受重视。这部道书落入张角手中,成为他创立太平道的根据之一。[3]

发展 编辑

钜鹿人张角得到《太平清领书》,自称“大贤良师”,传授弟子,为人治病,人们纷纷投奔。张角派遣弟子八人前往各地,以“善道”教化天下,十余年间徒众多达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4]张角把信徒分为36方,规模大的方万多人,小方有七千人。他自称天公将军,弟弟张宝自称地公将军,张梁则称人公将军。太平道有了军队式的组织。[5]

教法 编辑

张角手持九节杖,宣称人因犯罪而病苦,为人治病,要病人先反省过失,悔悟后才令其喝符水。他称赞病愈者信念坚定,久治不愈的则说他信念不诚。[6]太平道崇尚黄色,黄巾黄衣,信奉黄帝老子太一之神,[7]太一就是北极星

起兵 编辑

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184年),天下大吉”的口号,认为土德将取代汉朝火德[8],在都城和地方州郡衙门墙上写上标语,计划由大方之长马元义率领荆、扬两州数万徒众,于184年3月5日在都城起兵。马元义来往于都城与各地以作准备,并以宫内官员为内应。[9]起兵一事走漏风声,马元义被捕处死。汉灵帝下令逮捕张角等人,张角遂提前于2月起兵,一时声势浩大,朝廷震动。徒众都头裹黄巾,世称黄巾之乱。各地投奔太平道的群众不绝于道。[10]

消亡 编辑

起兵同年,张角病死,张宝、张梁遭官军讨伐而战死,黄巾军余众仍在各地顽强抵抗二十多年。其中的一部分因骁勇善战,而受到汉末群雄之一曹操的招抚并加入到其势力下,即著名的青州兵[11]

注释 编辑

  1. ^ 刘学铫. 中國文化史講稿. 知书房出版集团. 2005: 63– [27 March 2014]. ISBN 978-986-7640-65-9 (中文(台湾)). 太平道。东汉顺帝时(西元 126 〜 144 年) ,有于吉自称获得神仙书《太平经》(又称《太平青领书》) ,共一百七十卷,交其徒弟宫崇,宫崇将此书献于汉顺帝,顺帝目为妖妄不经,仅收藏之,《太平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内容极为庞杂...东汉汉灵帝之时宦官、外戚专权,政治黑暗,人民生活痛苦,大平道乘时大为流行于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此为早期道教之两大派别。 
  2. ^ 王新龙. 大汉王朝4. Green Apple Data Center. 25 November 2013: 176–. GGKEY:Q09W4ABH0SS. 
  3. ^ 洼德忠:《道教史》,页82-84。
  4. ^ 洼德忠:《道教史》,页84-85。
  5. ^ 洼德忠:《道教史》,页85。
  6. ^ 洼德忠:《道教史》,页84;秋月观瑛:〈道教史〉,页31。
  7. ^ 唐长孺:《〈太平经〉与太平道》,页140-141。
  8. ^ 唐长孺:《〈太平经〉与太平道》,页141。
  9. ^ 洼德忠:《道教史》,页85-86。
  10. ^ 洼德忠:《道教史》,页85-86;秋月观瑛:〈道教史〉,页33。
  11. ^ 洼德忠:《道教史》,页86。

参考书目 编辑

  • 洼德忠著,萧坤华译:《道教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 秋月观瑛:〈道教史〉,载福井康顺等监修,朱越利译:《道教》第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页25-59。
  • 唐长孺:《〈太平经〉与太平道》,载《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页133-143。
  • 石泰安:〈公元2世纪政治的宗教的道教运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