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 (客家)

客家戏剧
(重定向自客家汉剧

汉剧(也称广东汉剧、闽西汉剧)是一种传统的客家戏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和““兴梅汉戏””,是广东三大剧种(粤剧、潮剧、汉剧)之一,被誉为“南国牡丹”,是广东省的三大剧种之一,也是客家人喜文乐见的艺术品种之一。该剧种主要流行于粤东粤北闽西闽南赣南等地部分客家地区,演绎以中原地区的古调为准,发音近似于现在的普通话[1]

汉剧 (客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汉剧院
分类传统戏剧
编号项目IV-129
登录2008年6月7日
客家汉剧
客家语汉字 客家漢劇
客语白话字 Hak-kâ hon khiak

简介 编辑

广东客家汉剧,原名“外江戏”或“兴梅汉戏”,又称“乱弹”,清乾隆年间进入粤东,以潮州为中心,向邻近地区传布。其演绎风格与湖北汉剧有所不同,为显示区别,1956年定名为“广东汉剧”。1959年成立广东汉剧院,院址设在广东梅州市。广东汉剧的唱腔音乐包括“二簧”、“西皮”、“大板”等各种曲调,而以“西皮”、“二簧”为主,此外还有昆曲、民间小调和少量梆子曲调,在晚清被诸多举人士绅崇为雅乐。

1933年,汕头公益国乐社出版社刊《公益社乐剧月刊》,主要介绍外江戏剧目、汉乐曲调、潮州音乐等相关资讯[2]。作为刊物主编的大埔籍学者钱热储,在内文《汉剧提纲》中,提及此剧种似有创自汉口之可能,遂倡议并将其定名作“汉剧”[3]

历史 编辑

广东客家汉剧源流始祖说法不一,有称“来自徽班[4]、“源于湖北汉剧[5]、或是“秦戏班底”等等。但据县有资料记载和考证,当数与湖南祁阳戏(亦称“楚南戏”)关系密切。

汉剧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外来戏班在广州建立外江梨园会馆,与当地戏班的琼花会馆各立门户。当时有外江班十五班,其中四个是徽班,八个来自湖南。

嘉庆年间,外江班除活跃于广州外,足迹已渐次达到潮汕一带。外江班进入粤东后,吸收当地人入戏班学戏和演出。之后,又进入操客家话嘉应州(梅州)一带,吸收客家“中军班”艺人参加,在此过程中,融合粤东民间音乐和佛教、道教乐曲,以及中军班音乐(梅城、兴宁、五华、大埔等民间婚丧喜庆活动的吹奏乐曲),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但它在许多方面仍与徽剧有一脉相承之处。

光绪年间至民国前期,外江戏在潮州的上流社会呗崇为雅乐。自三庆徽班进京为乾隆祝寿后,讲官话的戏剧在广东受到官府器重,也为士绅文人所推崇。普通百姓认为看官戏是有身份的象征,故称之为“雅乐”,受到平民的追捧。广州地区和潮汕地区普通话基础差,且各有地方戏剧,如粤剧和潮剧,官戏则因此在这些地方式微。而梅州地区则官话较为普及,百姓亦把官戏看作一种知识追求,因此汉剧重心逐渐转移到梅州。[6] 1950年代末,汉剧又按分布地区不同,逐渐分成“广东汉剧”和“闽西汉剧”两大类,领奏的胡琴(主弦)均为头弦,都属于板式变化丰富的“皮黄”剧种。1956年成立了广东汉剧团(1959年改组为广东汉剧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广东汉剧重放异彩,仅广东境内的专业团体便有广东汉剧院、梅县地区汉剧团、梅县汉剧团、大埔汉剧团、丰顺汉剧团、兴宁汉剧团、蕉岭长风汉剧团、平远汉剧团、揭西汉剧团、潮州汉剧团、揭阳汉剧团、连平汉剧团、惠阳地区汉剧团、粤北汉剧团等近20个;还有业余班社(包括汉乐)上百个。[7][8]

代表剧目 编辑

广东客家汉剧剧目题材广泛,总计有800多个。 至2019年,在广东汉剧的传统剧目中,有剧本的共三百二十八个,有目无本的八百七十二个。代表性剧目有《百里奚会妻》、《齐王求将》、《红书宝剑》、《打洞结拜》、《三打王英》、《林昭德》、《游武庙》、《昭君出塞》、《击鼓骂曹》、《孟姜女哭倒长城》、《孟丽君》、《珍珠塔》、《四进士》、《山海关》、《五台山》、《一袋麦种》、《人民勤务员》、《秦香莲》、《闹严府》、《春娘曲》、《花灯案》、《包公与妞妞》、《蝴蝶梦》、《深宫假凤》、《白门柳》、《黄遵宪》、《李坚真》等;根据地方掌故编写的有《广东案》《揭阳案》《花灯案》《武平案》等。

表演特征 编辑

音乐曲调 编辑

广东客家汉剧曲调有二黄、西皮、大板和曲牌杂调四大类。皮黄板式包括倒导板、头板、二板、三板、二六板、马龙头、叠板、哭板(滚板)、叫头(或称“哭科”)等,又分“正指”与“反指”两种调门。二黄曲调平稳大方,优雅持重,善于抒发真切、哀怨的感情。

西皮曲调灵活,高亢激昂,流畅悠扬,婉转多腔,关于抒发喜乐感情。大板旧称“二黄平板”,曲调轻松活泼,悠扬潇洒,宜喜不宜悲,常作为二黄板式情调不足的补充。曲牌杂调包括一些曲牌、民间小调和少量梆子、 昆曲。[7]

角色行当 编辑

广东客家汉剧的角色行当有生(小生)、旦、丑、公(老生)、婆、红净、乌净七大行。此外还有包单、杂(打杂),俗称小行。大行中的生、旦、丑、 公还可细分为各“当”,如“公”行中分白须、掺白须、乌须老生、武老生等;“生”行中分文生、武生、文武生、娃娃生等;“旦”行分正旦、青衣、花旦、武旦、彩旦等;“丑”行分官袍丑、方巾丑、短衣丑、武丑、童丑、女丑等。

乐器 编辑

文场乐器 编辑

文场乐器有头弦、二胡、三弦、横箫、大唢呐、小唢呐、扬琴、提胡、秦琴、月琴、椰胡、琵琶、古筝、芦笙和大提琴。

武场乐器 编辑

武场乐器有战鼓、大鼓、边鼓、大苏锣(又称“铜锣”)、小锣、碗锣、铜金、檀板、号头、大钹、小钹等。

表演身段 编辑

小生开膀拉山平肩,举手投足稳重大方、端庄、文雅;文生和文武生均重潇洒、飘逸,讲究扇子、水袖、翎子功夫,文生要行似秋风落叶,站如玉树婷婷。武生举手投足讲究暗劲力度、造型亮相和枪刀把子,且行开膀拉山对脐上。

旦行的科步动作、程式有慢步、中步、快步、细步(碎步)、直步、斜步、弯步、大跳、小跳、出水、入水等五十多种。闺门旦要求行不露足,踱不过寸,笑不露齿,手不上胸,唱、做要掌握“气沉丹田头顶空,全凭腰转两肩松”;唱时音质要有厚度,唱法柔婉,表演轻松庄重,婆(老旦)开膀拉山不过肩不下脐。

丑行表演动作夸张,胸正膝曲,常走矮步或单腿移动,肩、眼、鼻、口、舌与肩、手、指、腰、腿紧密配合,要求“功底过硬一身轻,蹲步动作稳如钉;走步技巧似无边,翻腾飞跃无响声”。

公(老生)开膀拉山齐胸出手,双手平肩拉开,水袖、台步、扇子的各种程式都要求大方、端庄、稳重。

红净、乌净的表演程式要求举手投足千斤重,开膀过头显英雄;步履稳健使暗劲,亚赛金刚搬不动。 [7]

传承保护 编辑

广东客家汉剧行当齐全,表演内容多姿多彩,音乐唱腔丰富优美,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曾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南国牡丹”。此具有特色的地方剧种是客家文化重要组成的一部分,在客家文化及南方戏曲艺术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客家汉剧保护基地——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的广东汉剧院,肩负剧目创作、演出示范、艺术理论研究和人才培训等重任。 2019年6月,该院将规划建设开放式的广东汉剧博物馆,设有广东汉剧体验馆、广东汉剧艺术讲堂、广东汉剧创作研究基地、广东汉剧衍生品研制中心、广东汉剧文化交流中心等功能室,让更多市民、游客近距离、直观地感受广东汉剧的魅力,让广东汉剧得到有力的传承和发展。 1988年12月,惠州市广东汉剧(汉乐)艺术研究会成立.2005年,“广东汉剧幼苗班”开办.2012年5月,大埔汉剧团改制为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 [9]

2019年3月12日上午,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和蕉岭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为蕉岭县博艺汉剧协会、蕉岭县汉乐协会“广东汉剧(汉乐)活动驿站”挂牌,为广东汉剧打造非遗活动基地,推动广东汉剧的传承和发展。

2019年6月16日,广东汉剧进校园活动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剧传承人梁素珍工作室揭牌仪式在梅州市农业学校举行。[10]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获得“广东汉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19年12月25日,梅州市振兴广东汉剧文艺基金会正式启动成立。此举旨在建立多元资金筹措机制,资助广东汉剧发展和创新,保护汉剧文化资源,传承汉剧艺术。 [11]

2022年4月1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毛里求斯建交50周年之际,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与毛里求斯中华文化艺术委员会达成共识,在路易士港设立“广东汉剧海外(毛里求斯)传承推广中心”。这是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首个海外传承推广中心。

广东汉剧院近年复排了广东汉剧系列优秀传统剧目,并与梅州广播电视台合作,利用高科技手段及先进设备,拍摄成影像资料,同时以电视台、网络等现代媒体为平台进行播放宣传,使广东汉剧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和支持广东汉剧。[12]

传承人物 编辑

  • 梁素珍,1938年7月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知名演员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广东汉剧“南国牡丹”. 戏剧网. 2009年12月4日 [2019-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2). 
  2. ^ 郑志伟. 潮樂百年大事記(第1至50條). [2009-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8). 
  3. ^ 陈韩星. 第四章 外江戏(广东汉剧)(1). [2009-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4. ^ 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 (编).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一版三印.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年2月3日: 第217页 [1981年9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4月7日). 
  5. ^ 丘煌、罗恒报. 广东汉剧不是源于徽班而是源于湖北汉剧. 
  6. ^ 胡旭红. 客家文化. 梅州: 嘉应音像出版社. 2013年8月. 
  7. ^ 7.0 7.1 7.2 存档副本. [2022-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3). 
  8. ^ 存档副本. [2022-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5). 
  9. ^ 存档副本. [2022-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5). 
  10. ^ 存档副本. [2022-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5). 
  11. ^ 存档副本. [2022-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5). 
  12. ^ 存档副本. [2022-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