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韦,也称失韦,是指中国隋唐史籍上的一个分布于今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之间的一群古代蒙古语部落的泛称,与居住在他们南方的契丹人奚族同源,可能同样分支于原始蒙古族,很早就与突厥语民族通古斯语民族通婚。其首领称作“乞引莫贺咄”,曾于北齐时与中国接触,随后不定时向中国纳贡。原隶属于匈奴鲜卑之下,唐朝时为突厥附属,突厥被回纥取代后臣服于契丹,后加入蒙古帝国,成为蒙古的一支。

历史 编辑

《隋书》记载,室韦与契丹奚族起源相同,同源自东胡。语言文化相近。居住在契丹北方,临近靺鞨,活动于嫩江黑龙江中上游流域。隋代时室韦分为5部,分别是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隶属于突厥汗国之下[1]

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在东突厥汗国被唐军瓦解之后,向唐太宗“朝贡”。8世纪的盛唐时期,室韦分为九部,分布于嫩江与黑龙江交汇处以下的黑龙江河道(那河)沿岸的为达末娄部、达姤部,乌罗浑部和黄头部;居大兴安岭以西者为:居俱轮泊(今达赉湖)南的乌素固部、移塞没部塞曷支部和鲜部(黑车子室韦);居今额尔古纳河沿岸的西室韦部、大室韦部和居今石勒喀河西岸的为蒙兀室韦部。蒙兀室韦,成为后世蒙古帝国的核心部落。

10世纪时居住在西拉木伦河沿岸的契丹人兴起,耶律阿保机于907年称可汗,并在916年打败当时的契丹八部,征服了和黑车子室韦,建立了大契丹国辽太宗之后,室韦各部尽隶属于契丹

12世纪中叶,蒙兀室韦部的尼伦部落,在成吉思汗的祖先合不勒汗的带领下从额木尔河西迁至斡难河土拉河乌尔逊河发源地肯特山

13世纪初叶,1206年,蒙古尼伦乞颜部首领成吉思汗征服了当时蒙古高原上的突厥语族各部落,在斡难河(今鄂嫩河)召开库力台大会,一致推举为其为大蒙古国大汗,标志着蒙古帝国的建立。

 
渤海国西侧为室韦

考证 编辑

伯希和认为,室韦是鲜卑的同名异译。由于语音变迁和方音差异,该民族自称Serbi、Shirwi。于是汉人音译成鲜卑、室韦。内蒙古学者亦邻真在《中国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族源》中赞同此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姚大力于《北方民族史十论》中认为,语音上的近似只能作为否定的判断方法,根据传说和考古学断定,室韦蒙古起源于呼伦贝尔附近的山谷,与鲜卑并不同源,主张室韦源自通古斯族。

流行文化和影视形像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边裔典·失韦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魏书/卷100》,出自魏收魏书
 北史·卷094》,出自李延寿北史
 隋书/卷84》,出自魏徵隋书
 旧唐书·卷199下》,出自刘昫旧唐书
 新唐书·卷219》,出自《新唐书
  1. ^ 《隋书》卷84〈契丹〉:“室韦,契丹之类也。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室韦,分为五部,不相总一,所谓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太室韦。并无君长,人民贫弱,突厥常以三吐屯总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