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拉尼人Fulani)是非洲的1个游牧民族,大都聚居于从塞内加尔到北喀麦隆的萨赫勒地区,包括尼日利亚在内的西部非洲也有分布。在毛里塔尼亚加纳塞内加尔几内亚冈比亚马利、尼日利亚、塞拉利昂贝南布基纳法索几内亚比绍、喀麦隆、科特迪瓦尼日查德多哥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利比里亚苏丹南苏丹、埃及等国,富拉尼均为少数民族,唯在几内亚是最大的族群,占全国人口的40%。[1]富拉尼人以畜养牛只为主要的经济活动。虽然他们饲养的品质不佳,但牛的头数却是富拉尼人的财富、地位的象征。因此,除了老病将死的牛外,牧民很少屠杀牛只,他们的生计食物主要来自牛乳乳制品。在雨季时,牧草到处繁茂滋长,牧民乃驱赶牛群到1300以上的高地放牧,以避开低湿地区的嗤嗤蝇之害。在高地,每一平方公里土地,约可放养30头左右的牛只。当干季来临时,高地的草类渐枯,大部分富拉尼人便带着帐篷家具,驱赶牛群移居到接近河流的低地。但在离开高地前,多数的牧民均在帐篷附近种些小米豆类,并留下年老者就近照顾,以便雨季时回来收成。[1]

富拉尼人

喀麦隆东部的富拉尼妇女。
总人口
1.3千万(2005年)
分布地区
几内亚喀麦隆尼日利亚塞内加尔中非共和国布基纳法索贝宁马里尼日尔冈比亚几内亚比绍加纳乍得塞拉利昂毛里塔尼亚苏丹共和国
语言
富拉语
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

民族分布、人口与语言 编辑

民族分布 编辑

富拉尼人主要居住在萨赫勒地区,尤其是西非地区。目前富拉尼人主要居住在毛里塔尼亚加纳塞内加尔、几内亚、冈比亚马利尼日利亚狮子山贝南、布基纳法索、几内亚比绍、喀麦隆、科特迪瓦尼日查德多哥南苏丹、中非共和国、利比里亚以及苏丹埃及的红海岸。[2][3][4][5][6][7][8][9][10]

 
富拉尼人在非洲的分布

人口 编辑

富拉尼人总共约3500万人。以下为富拉尼人主要居住地人口数

语言 编辑

富拉尼人所说的语言受其所居住的环境改变。多数富拉尼人使用富拉尼语,有些富拉尼人则会同时使用富拉尼语和其所居地主要使用的语言,例如豪萨语班巴拉语沃洛夫语阿拉伯语英语。富拉尼语属于尼日-刚果语系中的大西洋语支中的塞内冈比亚语支。和其他尼日-刚果语系的语言不同的是,富拉尼语没有语调。[11]

语族 编辑

  • 尼日-刚果语系
    • 大西洋语支
      • 塞内刚比亚语支
        • 富拉-塞雷尔语支
          • 富拉尼语

[12]

名词 编辑

富拉尼语的名词阶层系统由几个有语义属性的抽象分类组成。性别在富拉尼语的名词中没什么分量,性别的词语用形容词来表现。

下表说明了类名,与类成员关联的语义属性,以及具有其类标记的名词的示例,它是基于McIntosh 1984年对Kaceccereere Fulfulde的描述来完成的。[13]

编号 阶层名称 意义 范例
1.
o 人(单数) laam-ɗo ‘酋长’
2.
ɓe 人们(复数) laam-ɓe ‘酋长们’
3.
ngel 小的物品(单数) loo-ngel ‘小锅子’
4.
kal 少量 con-al ‘少量面粉’
5.
ngum/kum 少量(贬义) laam-ngum/laam-kum ‘没有价值的小长官’
6.
kon/koy 小的东西、物品(复数) ullu-kon/ullu-koy ‘小猫们’
7.
nde 多种用途,包含球状的物品 loo-nde ‘储存东西的锅子’
8.
ndi 多种用途,包含不可数名词 com-ri ‘疲惫’
9.
ndu 多种用途 ullu-ndu ‘猫’
10.
nga 多种用途,包含一些大型动物 nood-a ‘鳄鱼’
11.
nge 主要用来指“牛”、“火”、“太阳”、“饥饿” nagg-e ‘牛’
12.
ngo 多种用途 juu-ngo ‘手’
13.
ngu 多种用途 ɓow-ngu ‘蚊子’
14.
ngal 多种用途,包含一些增强词义的单数 ɗem-ngal ‘舌头’
15.
ngol 多种用途,通常用在长的物品上 ɓog-gol ‘绳子’
16.
ngii/ngil 多种用途,包含一些增强词义的单数 ɓog-gii/ɓog-gii ‘大绳子’
17.
ka 多种用途 laan-a 船
18.
ki 多种用途 lek-ki 树
19.
ko 多种用途 haak-o汤
20.
kol “小牛”、“西式学校” ñal-ol 小牛, lekkol 学校
21.
ɗam 主要形容液体 lam-ɗam 盐, ndiy-am 水
22.
ɗum 中性名词 maw-ɗum 大的东西
23.
ɗe 无生命名词(复数) juu-ɗe 手们
24.
ɗi 非人类的有生命名词(复数) na'i 牛只们
25.
man 所有阶层 nagge man, na'i man 牛只们

字母 编辑

富拉尼语的书写形式有许多种,最大宗的是拉丁字母书写系统,第二大宗则是1980年代在几内亚被发明的阿拉伯文书写系统,被称作Adlam。[14]

 
富拉尼语的阿拉伯书写系统
  • 塞内加尔、刚比亚、毛里塔尼亚使用的拉丁书写系统
a, aa, b, mb, ɓ, c, d, nd, ɗ, e, ee, f, g, ng, h, i, ii, j, nj, k, l, m, n, ŋ, ñ, o, oo, p, r, s, t, u, uu, w, x, y, ƴ
  • 几内亚使用的拉丁书写系统
a, b, ɓ, nb, c, d, ɗ, e, f, g, ɠ, ng, h, i, j, nj, k, l, m, n, ɲ, ŋ, o, p, r, s, t, u, w, y, ƴ
a, b, ɓ, c, d, ɗ, e, f, g, h, i, j, k, l, m, mb, n, nd, ng, nj, ŋ, ñ, o, p, r, s, t, u, w, y, ƴ, '
  • 马利、布基纳法索使用的拉丁书写系统
a, aa, b, mb, ɓ, c, d, nd, ɗ, e, ee, f, g, ng, h, i, ii, j, nj, k, l, m, n, ŋ, ɲ, o, oo, p, r, s, t, u, uu, w, x, y, ƴ
a, aa, b, mb, ɓ, c, d, nd, ɗ, e, ee, f, g, ng, h, i, ii, j, nj, k, l, m, n, ŋ, ny, o, oo, p, r, s, t, u, uu, w, x, y, ƴ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 编辑

富拉尼人主要居住在西非地区,从查德湖到大西洋岸都是他们的分布地区。[11]

气候 编辑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莽原气候

自然资源 编辑

沙漠、莽原

历史沿革 编辑

富拉尼人的起源有很多种假设的说法。大致来说能够确定的是他们和北非或是阿拉伯人有关系。[15][16]他们是西非三个有白种人基因的族群中的一个,因此他们的肤色更偏向深咖啡色而不是黑色。[17]

富拉尼人的形成可能来自古西非人和北非人,例如伯伯尔人和埃及人[15][16]他们在西非的根源可能是在塞内加尔河流域。他们可能反映了西非人、北非人和阿拉伯人的混合基因,而且曾是萨赫尔地区或西非地区的王朝的一部分。[15]

历史事件时间表 编辑

[18]

社会、家庭与婚姻 编辑

富拉尼社会是父系的且婚后从夫居。亲属关系和辈分在他们的生活中至关重要。亲属关系的基本元素是性别、年龄和世代。亲兄弟姐妹会和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团结起来,尽管他们和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仍然有特殊的连接关系。

父系家族是由3个规模一直在发展的世代组成。他们一起居住,成员们在游牧工作上互相合作。父系家族掌控了婚姻,并且必须和同族通婚。一个氏族就是一个血统,氏族成员通常共享一个雨季营地。

社会分化为贵族、平民和奴隶等级,各种艺人被视为贱民阶层,实行等级内婚。[19]

亲属称谓 编辑

富拉尼人的亲属称谓相当模棱两可。因此,任何一个亲属称谓可以指涉一个特定的人或是一群人。会如此模棱两可一部分的原因是富拉尼人的婚姻是近亲通婚,所以任何人在家族中的角色都非常多。[19]

Baaba 父亲 Yaaye 母亲
Biddo/Bu 孩子 Goggo 父亲的姐妹或阿姨
Bappanngo 父亲的兄弟 Kaawu 母亲的兄弟
Dendiraado 交表(父亲姐妹的子女或母亲兄弟的子女) Sakike 兄弟姐妹
Sakiraabe 兄弟姐妹或表/堂兄弟姐妹(即平表和交表) Mawniyo 哥哥或姐姐
Maama 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任何表兄弟姐妹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19]

如果要特定说明性别,他们会在称谓中加上说明性别的词语,男性用biddi,女性用dibbo。[19]

婚姻和家庭 编辑

富拉尼人不会实施生育控制,因为完美的或理想的富拉尼婚姻中会生很多小孩。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富拉尼人很年轻就结婚。社会中没有特别的价值观崇尚处女,女人们也毫不吝啬与吹嘘他们的性经验。事实上,富拉尼社会期望女人在结婚前先有过性经验。

同时,女人被社会期望在婚姻中展现出谦逊的态度,因为婚姻赋予了她特殊地位。组成富拉尼人婚礼的元素有些让人疑惑,因为新郎新娘都不会出席。另外有个仪式叫koowgal仪式(牛群仪式)在这个仪式中新娘的爸爸会把其中一群牛转移给新郎以示这个婚姻的合法性。他们也举行一个伊斯兰教的结婚仪式,叫kabbal。但新郎或新娘依然都不会出现在仪式现场。

一个重要的大众都认同的事是婚姻是新娘移动到新郎的村庄,这件事他们叫bangal。新郎的村庄中的女人会迎接新娘的到来,她们也会为此举办一个仪式。另外,未来新娘生的孩子越多她的地位就越高,尤其是生男孩的话。

富拉尼人行内婚制,他们的结婚对象会最先选择父系的平表亲。如果没有父系的平表,他们的第二选择曾祖父或曾曾祖父跟他们自己是同一人的人作为结婚对象,或是父系的交表亲。[19]

家庭单位 编辑

一个男人可以娶4名妻子。每一位妻子都会把牛群带到婚姻中。挤牛奶和准备日常必需品是女人们的主要义务。女人透过她的儿子或是媳妇们来取得尊敬。[19]

继承 编辑

同一个血统的成员继承牛群和寡妇们。但居住在城市中的富拉尼人依照伊斯兰制度来继承,女子通常不会和她们的亲兄弟竞争继承权。[19]

产业与生活 编辑

富拉尼人原本是游牧民族,虽然有些富拉尼人迫于无奈开始从事定居农业,游牧仍然被认为是传统富拉尼产业的代表。而且富拉尼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游牧族群。另外,有些富拉尼居住在都市中,例如尼日利亚的Toroobe富拉尼人,他们教书、在政府部门上班、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和一般在都市中生活的人无异,他们还和豪萨人通婚,不再说富拉尼语,形成豪萨-富拉尼人

行游牧的富拉尼人和住在都市的富拉尼人相比性格较散漫,他们会建造轻便的暂时性的小屋以利他们迁徙。富拉尼的男人在他们极度干燥的腹地上养牛、山羊以及绵羊,挤牛奶则是女人的工作,女人也卖一些乳制品,她们用乳制品在市场中交换谷物,通常是和豪萨人交换。年长的男人则负责讨论政策和定居的人们协商土地以利游牧。所有富拉尼人几乎都不吃牛肉,即便定居的富拉尼人有养牛,他们依然以农耕维生。不过他们会用牛的皮来做皮革,除此之外,在工艺方面他们也从事银、金的锻造、炼铁以及编制篮子。[11][20][21]

服饰 编辑

尼日利亚 编辑

这一地区的富拉尼女子比其他地区的富拉尼女子更喜爱戴发饰。她们喜欢用珠子来装饰自己来展现她们的富裕和家族传统。

这一地区的男子喜欢戴多彩明亮的帽子。在这个地区以及尼日的一些地区,富拉尼人往往会戴着著不同材质的手镯,经常象征着各种各样的东西。一些手镯与这些人的信仰连接在一起。[22]

西非 编辑

这一地区的富拉尼人过着游牧生活,他们通常穿白色长袍,并戴帽以抵御强烈的阳光。因此,他们的脸部周围会有大量的白布覆盖。这里的男人喜欢轻一点的帽子,所以他们用稻草编制。因为他们可以取得皮革,他们在放牧羊群的时候就会一边用皮革做衣服。因为材质天然,这些衣服为他们抵御风沙也避免他们大量流汗,这些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至关重要。另外几个特色是这里的男人放牧的时候会持拐杖,他们会把拐杖放在肩膀上,或是在工作的时候一边看着牧群一边把手臂放在拐杖上休息。[22]

信仰与习俗 编辑

信仰 编辑

超过九成住在城市中的富拉尼人是穆斯林,伊斯兰教也是他们用来区分你我的方式。富拉尼神职人员的名望很高,同时也是他们和非洲其他国家联系的关键人物。

他们是伊斯兰教中神职人员阶级的主要成员。不过和其他西非的伊斯兰教徒不同的是,富拉尼人有融合当地传统信仰的苏非主义神职人员,他们拥有治病的能力和超自然能力,并借此建立名声。[23][24]

禁忌 编辑

  • 不能直呼伴侣、长子、长女、父母、岳父岳母或公公婆婆、美丽的女人的父母的名字。
  • 完全遵守伊斯兰对于饮食的规定
  • 不吃羊肉以防患麻风[23][24]

仪式 编辑

富拉尼人一生中几个重要的事件都会举行仪式——取名、接受年轻女性进入族群、结婚、生第一个孩子等等。[23][24]

Shar'o仪式 编辑

Shar'o仪式是富拉尼男性的成年礼或是男性在婚礼前必须接受的仪式,仪式中年轻男子或是准新郎会被公开鞭笞,过程中不能表现出疼痛或是不舒服的样子。这个仪式的目的是证明他们的力量、忍耐力和恢复力虽然有人在这个仪式中死亡过,年轻男子们还是很渴望参加这个仪式,并且在他们接下来的人生中光荣地展现他们的伤疤。[23][24]

文学与艺术 编辑

民间传说 编辑

即便富拉尼人深受伊斯兰教影响,他们仍然有自身的族群起源传说。该传说称富拉尼人起源于一个出现在河中的牛群,并且是第一个富拉尼家族,后来他们走遍非洲大陆并且不断生育,形成了现在的富拉尼人。[22][25]

纹身 编辑

富拉尼人和其他非洲人不同的是他们非常尊重美女。其中一个展现美女的美丽的方式是全身刺满刺青或是画汉娜彩绘,汉娜彩绘是一种用特殊植物做成的天然染剂来彩绘的手工艺。他们用汉娜彩绘在全身上下装饰自己,最常见的部位是手臂、手和腿部。有些图案有着民族历史的深意,但大多数都只是要强调女子的美丽。要注意的是她们的嘴唇,他们会在嘴唇或唇部周围刺很多次黑色的刺青。[22][25]

现况 编辑

现在主要分布在尼日利亚。今尼日利亚富拉尼人,基本上已豪萨化。他们正在与豪萨人一起形成豪萨-富拉尼人,为尼日利亚第一大族,约占全国人口29%,[26]如今在该国富拉尼人与豪萨人已无太大差异,[27]在该国政治和经济生活中起著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活环境 编辑

游牧富拉尼人生活非常苛刻。他们经常住在小的临时营地,当他们为牧群寻找牧场和水时会迅速拆除这些物品。由于定居点与城镇的距离,现代医疗保健是不容易获得的。

富拉尼也定居在城镇他们通常居住在大型家庭住宅。[28]

教育 编辑

所有富拉尼成年人和大龄儿童都可以通过责骂,谚语和谚语和故事来教育年轻的孩子。孩子也通过模仿学习。在许多社区,大约六岁的孩子都会参加伊斯兰教(古兰经)学校。在这里,他们学习、背诵经文,并了解伊斯兰教的做法、教义和道德。如今,城镇的富拉尼小孩上小学和中学,有些人最终入读大学。[28]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社会》国民中学,第五册,教师手册,南一书局 ISBN 957-443-154-1
  2. ^ 2.0 2.1 Kays, Stanley J. Cultivated Vegetables of the World: A Multilingual Onomasticon.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1: 747. ISBN 9086867200. 
  3. ^ 3.0 3.1 The World Factbook. Cia.gov.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9). 
  4. ^ 4.0 4.1 The World Factbook. Cia.gov.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0). 
  5. ^ 5.0 5.1 The World Factbook. Cia.gov.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6. ^ 6.0 6.1 The World Factbook. Cia.gov.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30). 
  7. ^ 7.0 7.1 The World Factbook. Cia.gov.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9). 
  8. ^ 8.0 8.1 The World Factbook. Cia.gov.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8). 
  9. ^ 9.0 9.1 The World Factbook. Cia.gov.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8). 
  10. ^ 10.0 10.1 The World Factbook. Cia.gov.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4). 
  11. ^ 11.0 11.1 11.2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17-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12. ^ David, Sapir. West Atlantic: An Inventory of the Languages, Their Noun-class Systems and Consonant Alternation. 1971: 45-112. 
  13. ^ Mary., McIntosh. Fulfude Syntax and Verbal Morphology. Routledge. 1985: 44-46. ISBN 0710300743. 
  14. ^ omniglot. [2017-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15. ^ 15.0 15.1 15.2 Edmund Dene Morel. Affairs of West Africa. Routledge. 2013: 130–133, 136–142. ISBN 978-1-317-72749-1. 
  16. ^ 16.0 16.1 Carl Skutsch. Encyclopedia of the World's Minorities. Routledge. 2005: 474. ISBN 978-1-135-19388-1. , Quote: "Fulani oral traditions suggest an origin in Egypt or the Middle East, a common theme in West African Muslim traditions."
  17. ^ Christopher Wise. Derrida,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187. ISBN 978-0-230-61953-1.  Quote: "Al Hajj Sékou Tall, for instance, claims that the Fulani are one of the three “white” ethnic groups of West Africa".
  18. ^ Time line. Jamtan.com. [201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2).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EVERYCULTURE. [2017-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20. ^ Who Are the Fulani People & Their Origins?. [2017-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21. ^ Fulani facts, information, pictures. [2017-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22. ^ 22.0 22.1 22.2 22.3 naji.com. [2017-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7). 
  23. ^ 23.0 23.1 23.2 23.3 ENCYCLOPEDIA. [2017-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24. ^ 24.0 24.1 24.2 24.3 BUZZ NIGERIA. [2017-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25. ^ 25.0 25.1 The Heart of Africa: Fulani Tribe. [2017-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26. ^ The World Factbook. Cia.gov. [2017-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9). 
  27. ^ Who are the Hausa Fulani?. [2017-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7). 
  28. ^ 28.0 28.1 everyculture. [2017-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延伸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