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罗·波罗

(重定向自尼可洛·波羅

尼克罗·波罗(Niccolò Polo,(nikkoˌlɔ pˈpɔːlo、nikoˌɰɔ ˈpolo)约1230年-约1294年[nb 1]是来自威尼斯共和国的意大利[a]旅行商人,是著名的探险家马可·波罗的父亲。他和弟弟马费欧·波罗在马可出生之前就开始经商,在君士坦丁堡克里米亚苏达克和亚洲的蒙古帝国西部建立了贸易点。他们二人到达了中国,然后暂时返回欧洲教宗传达信息。随后带着马可,兄弟二人再次穿越亚洲,成为《马可波罗游记》记述的主题。

波罗兄弟从忽必烈汗那里获得金符,1410-1412 年的泥金手稿

第一次旅行

编辑

 
1259年,尼克罗和马费欧·波罗离开君士坦丁堡前往东方

留下尼克罗的襁褓中的儿子马可,尼克罗和马费欧离开威尼斯前往君士坦丁堡,在那里居住了几年。[2][nb 2]兄弟二人住在君士坦丁堡的威尼斯区。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建立了拉丁帝国,威尼斯人在君士坦丁堡享有外交豁免权和税收减免。波罗家族认为君士坦丁堡的政治局势岌岌可危,因此他们决定将事业转移到克里米亚的城市索尔达亚,并在1259年或1260年离开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于1261年被尼西亚帝国的统治者米哈伊尔八世·巴列奥略重新夺回,他立即烧毁并夷平了威尼斯区,重建了拜占庭帝国。威尼斯公民俘虏被弄瞎,[3]许多需要逃脱的人死在逃往爱琴海其他威尼斯殖民地的难民船上。

 
尼科洛和马费奥·波罗布哈拉,他们在那里停留了三年。他们应旭烈兀的一位使者(右)的邀请,向东旅行拜访忽必烈

黑海北缘的索尔达亚(今克里米亚苏达克),自12世纪以来一直是威尼斯商人经常光顾的地方。当波罗兄弟到达时,已经成为蒙古国家金帐汗国的一部分。他们知道无法西返君士坦丁堡,于是计划向东冒险,稍后再返回。[4]波罗兄弟继续前往金帐汗国统治者别儿哥汗的宫廷所在地萨莱。当时,萨莱只是一个巨大的营地,波罗兄弟在那里待了大约一年。波罗兄弟成为别儿哥的商人合作伙伴,以销售委托给他们的商品[5]

因为别儿哥和旭烈兀之间的内战,他们决定离开克里米亚。他们向东越过底格里斯河,走了十七天,穿过阿拉伯沙漠的北端,除了一些带着帐篷和牲畜的游牧民族外,他们没有遇到任何城镇或村庄。他们到达布哈拉时,已经无法继续他们的旅程,也无法返回,只能居住了三年。[4]

他们在布哈拉时,遇到了伊尔汗国统治者旭烈兀的一位使者。使者正在去见忽必烈汗的路上,决定邀请波罗兄弟一起旅行[4] 1266年,他们到达了蒙元皇帝忽必烈汗居住的大都(今北京)。《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记载,忽必烈汗正式接见了波罗兄弟,派一位名叫Koeketei的蒙古人将他们送回。他们带着一封可汗给罗马教宗的信,要求派一百名受过教育的人前来传授基督教和西方习俗,并取出圣墓里的灯油。还赐个他们一块长一英尺、宽三英寸(7.6厘米)的金牌,持有者可以在忽必烈汗的统治范围内获得住宿、马匹和食物。Koeketei在途中离开,波罗兄弟独自前往亚美尼亚西里西亚王国的港口城市阿亚斯阿亚斯,从那里航行到耶路撒冷王国的首都阿卡

1268年教宗克莱门特四世去世到1271年新教宗当选之间的长期空缺,推迟了波罗兄弟满足忽必烈请求的尝试。两兄弟于1269年或1270年返回威尼斯,等待新教宗的当选。在这里,尼科洛见到他已经十五六岁的儿子马可。马可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他和姑姑和另一位叔叔住在威尼斯。

第二次旅行

编辑
 
1271年,尼科洛和马费奥·波罗将忽必烈汗的信交给了教皇格里高利十世
 
忽必烈宫廷中的尼科洛、马费奥和马可·波罗,特兰基略·克雷莫纳 (Tranquillo Cremona) 的画作,1863年

1271 年,特奥巴尔多·维斯康蒂当选为教宗格里高利十世,波罗兄弟呈上忽必烈汗的信。随后,波罗兄弟带着马可波罗,在两位修士尼科洛·德·维森斯 (Niccolò de Vicence)和纪尧姆·德·的黎波里(Guillaume de Tripoli)的陪同下再次前往蒙古。由于恐惧,这两位修士没有完成旅行,但波罗兄弟在1274年到大都将教宗的礼物进献了忽必烈[6]。波罗兄弟是通过丝绸之路北路到达中国,虽然丝绸之路南路的可能性已经提高。[7]他们在中国度过了十七年。根据《马可波罗游记》,忽必烈汗喜欢马可·波罗,派他到帝国各地执行任务。波罗兄弟多次请求允许返回欧洲,大汗不舍得放他们离开。

1291年,忽必烈派波罗家族护送蒙古公主阔阔真到伊尔汗国与阿鲁浑成婚。一行人从从南部港口城市泉州出发,驶向苏门答腊,然后经斯里兰卡和印度,到达波斯。1293年或1294年,波罗家族到达了阿鲁浑死后由海合都统治的伊尔汗国,并将阔阔真交给了海合都。然后他们前往了特拉布宗,从那里乘船去了威尼斯。

注释

编辑
  1. ^ 卒于1300年之前
  2. ^ 他们离开的确切日期未知
  1. ^ 虽然统一的意大利民族国家尚未建立,但拉丁语意大利人(italus)一词自古以来就被该地区的当地人使用。[1]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老普林尼, Letters 9.23.
  2. ^ Polo, Marco. Preface I.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2014-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3. ^ Zorzi, Alvise, Vita di Marco Polo veneziano, Rusconi Editore, 1982
  4. ^ 4.0 4.1 4.2 Polo, Marco; Bellonci, Maria.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NY, USA. 1984: 10–11. ISBN 978-0-87196-890-6 (英语). 
  5. ^ Enerelt Enkhbold, 2019. "The role of the ortoq in the Mongol Empire in forming business partnerships", Central Asian Survey 38 (4), 1-17. [2019-09-07]. S2CID 203044817. doi:10.1080/02634937.2019.16527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5). 
  6. ^ "Le Livre des Merveilles", p.5-17
  7. ^ The Real Eve: Modern Man's Journey Out of Africa, Stephen Oppenheimer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