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戎西戎之一,为中国春秋时期对中原北方的定居部落的称呼,约生活于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辽宁省西北部与河北省东北部。曾建立无终国,统领令支国孤竹国,遭齐国击败后消失。其族源主要有原始蒙古族通古斯民族原始汉族三种说法,其后代分别被并入东胡匈奴燕国赵国中。

春秋时的北戎,在古代记载中,与山戎为同族。东汉服虔记载山戎为鲜卑先祖。

历史 编辑

据记载,山戎历史可追溯到商朝之前,为夏人后代,居住在中原之东北,为匈奴前身[1],曾有进贡周朝记录[2]。有记载认为北狄起源于山戎[3]

山戎曾经一度强大,势力范围在战国时期的燕国、赵国及齐国之间。时常骚扰燕国,并于周平王东迁后第65年(公元前706年),越过燕国攻打齐国。[4]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并意图解决山戎对中原的骚扰。

公元前664年(周惠王十三年)山戎再次出兵伐燕国,燕向齐国求援,齐桓公为救燕出兵伐山戎,但次年山戎已经退回北方。

齐燕联军继续北征,攻克山戎国城无终山(今河北省迁安市燕山一带),但山戎王逃亡到孤竹国(孤竹国出自商王族的旁支墨胎氏氏族。),齐燕联军最终“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而燕国也开辟了疆土,成为霸主齐国的北方屏障。四年后(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又率领军队攻打孤竹与令支,“北举事于孤竹、离支(令支)”。

在春秋战国之时,山戎与东胡仍然活动在燕国北方[5],后于冒顿单于时,被并入匈奴帝国之中。

研究 编辑

中华民国学者梁启超认为,山戎为貉族,后形成为东胡族。

《史记》载山戎是存在于燕山的游牧民族,与后世的匈奴相提并论。[6]

但林沄不赞成,因为:[7]

  • 夏家店上层文化是属山戎的遗存,而夏家店上层文化是一种半农半牧经济所支持的定居文化。
  • 根据大山前遗址所获的162块可鉴定动物骨骼中,猪占59.9%,狗12.96%、牛12.96%、羊11.73%,马和马鹿各一例,可见山戎的畜牧业并不是很发达,并非游牧文化。[来源请求]
  • 该文化已知骑马术并已掌握马车。
  • 从新石器时代到春战之际生活在北方长城地带的是均属高颅的居民,和均以低颅为特征的汉代匈奴和鲜卑显属不同的种系。[8]

另外,晚商以前北方地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地域,戎狄族群只是分裂出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血缘同源[9]

后裔 编辑

山戎一部分成为汉族先民之一,一部分融入了东胡。东汉服虔记载山戎为鲜卑人先祖。

考古 编辑

古代文献记载山戎的居住地,考古挖掘出夏家店上层文化与红山文化,可能与山戎有关。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2. ^ 《逸周书》〈王会解〉:“成周之会……北方台正东……孤竹距虚,不令支玄模,不屠何青熊,东胡黄罴,山戎戎菽。”
  3. ^ 应劭《风俗通》注佚文:“春秋传曰:‘狄本山戎之别种也,其后分居,号曰赤翟、白翟。’”
  4. ^ 《左传》〈桓公六年〉:“北戎伐齐,齐使乞师于郑。”
  5. ^ 《史记》〈匈奴列传〉:“当是之时,秦晋为彊国。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圁、洛之闲,号曰赤翟、白翟。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獂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
  6. ^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7. ^ 《戎狄非胡论》
  8. ^ 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
  9. ^ 赵越云、樊志民《农业类型的演变与戎狄族群的兴起》

延伸阅读 编辑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边裔典·山戎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