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艺术

艺术风格
(重定向自巴洛克式

巴洛克艺术简称巴洛克意大利语Barocco、西班牙语:Barroco、法语:Baroque、英语:Baroque)是对欧洲17世纪时流行艺术的总称,巴洛克的作品有大量使用金色的特征,在边框上和内容中择一留白,在能放入装饰的地方尽量放入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规则装饰,给人一种充满严肃感和对称感,以法国的凡尔赛宫为其艺术巅峰。该艺术上接文艺复兴风格,下启洛可可风格

罗马市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用巴洛克表现庄严奢华感
巴洛克的金色天花板,虽然在框中全部画满人物,但在框与框之间却必定有留白
吉安·洛伦佐·贝尼尼的雕塑圣德瑞莎的幻觉

定义 编辑

在欧洲文化史中,“巴洛克”惯指的时间是整个17世纪以及18世纪上半叶(约1600年-1750年)的欧洲最流行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建筑与绘画领域,这一时期传承自文艺复兴艺术,具体时间为1452~1600年,巴洛克在18世后半演变为洛可可风格,又在19世纪初全面被新古典主义替代。巴洛克影响欧洲的时间非常长,尤其在皇宫或者欧洲皇室居住的建筑物中,同时它也影响了后面德国的浪漫主义。巴洛克风格与文艺复兴艺术相同,都很重视设计和效果的整体统一性,但是巴洛克风格更加强调“运动感和豪华性”,反对“简单的对称排列”,与其同时,真正的巴洛克并不是过度装饰的“矫饰主义”,巴洛克在各种情况中的都需要留白而非全部铺满。

词源及称谓演变 编辑

巴洛克一词的来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一说来自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原本的意思是“不对称的、挤压变形的珍珠”,但具体属于葡萄牙还是西班牙则不明确,因为两种语言的写法均是“Barroco”且发音一样,所以无法判定是那个为先;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结局不合理的”或“判断错误的”之意,但实际上最初的词汇来源至今并无法确定[1]

作为一个“形容词”,巴洛克原本的意思和其词源一样是贬义的;在整个17世纪,巴洛克指的都是那些没有遵循古代规范的、在结构上头重脚轻的、缺乏明确主体的或者开放式结局的作品;到了17世纪末,即使“巴洛克艺术”已存在许久,但对这种艺术迟迟没有一个统一的叫法。

从18世纪开始,这个词才被赋予新的含义,18世纪的欧洲人们想对17世纪的、非标准文艺复兴风格的所有作品作一个总结性的称呼,因为当时的巴洛克艺术已经发展的千奇百怪,于是“巴洛克”一词恰如其分的符合这个当时的需要,这个定义还被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写进了《百科全书》中,所以巴洛克在18世纪初就正式的失去了其原本的贬义,变成了和现在相同的“绚烂豪华”的意思,此后巴洛克的定义就不再发生改变[2]

历史 编辑

巴洛克艺术是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在欧洲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文化风格,起源于一场“反宗教改革”运动,最初的发源地是被教皇统治的罗马,罗马天主教也在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

1517年10月31日一位名叫马丁路德的德国哲学家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钉在了维滕贝格宫殿教堂的大门上,其中包含了猛烈批判教会的过度贪婪和腐败。

具体来说,他批评的对像是当时教会出卖赎罪券以换取罪责的减免。让我们知道,教会以修建圣彼得大教堂的名义贩售赎罪卷

马丁路德的叛乱永远分裂了西方教会。就在那时,罗马教会展开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宗教宣传运动,以留住仍然忠于它的天主教徒。这种反应,由于明显的原因而被称为反宗教改革,所以巴洛克艺术风格就成为了当时最好的批判的表达方式。

17世纪初开始,这个艺术形式逐渐在意大利的戏剧、文学、舞蹈和音乐上被使用,但其风潮的兴起和意大利中部(以罗马城佛罗伦萨为中心)的天主教会有关,天主教为了反击当时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尤其是基督新教中的路德教派,于是想尽办法去编造一些反对改革的理由[3],而在艺术的高美学在此时就成为一种特别方便的反对理由[4]。在《特伦托会议》中,梵蒂冈规定了天主教的信徒都应该直接了当的的表达对上帝的爱,他们认为“朴素简单的爱”只不过是新教教徒在宗教改革中发明出来的伪概念,真正的天主教徒不应以奢侈为耻、反而引以为傲;全体天主教徒们都应该透过极致的热情把上帝之美具象化,透过无所不用其极的造型美、雕琢美、具象美来和简陋的新教艺术品作对比,在这种反差下才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天主教,也会让原本的天主教徒更加相信自己的教义才是真理[5]

20年后,巴洛克艺术就以超乎想象的速度传出了意大利半岛,这门艺术风格在各个天主教国家开花结果,因为当时国力的原因,所以巴洛克的中心从分裂的意大利转移至中央集权的西班牙法国两国,又以法国为最多,并且在雕塑、绘画、建筑等视觉化的领域上大为发展。17世纪中期,法国的路易十四还把此艺术深深植入其宫廷礼仪之中,带有前庭、大楼梯、豪华的会客室、艺术收藏室、和金叶窗花及栏杆的建筑被创造出来,并进而发展出了洛可可风格,收获了巨大的反响,尤其是建筑领域的巴洛克艺术最终反超了原始的戏剧领域,成为现今巴洛克的代表。

在17世纪晚期的启蒙运动时期,因为巴洛克在法国取得的辉煌成就,这功绩引起了当时欧洲其它国家的极大羡慕,即使在非西南欧的国家、或者非天主教的国家(例如奥地利捷克波兰瑞典俄罗斯等)也能看到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被一座又一座地兴建起来。此时巴洛克已经不单单是为了表现“宗教上”的美学了,更是升级为了一种“炫耀和包装自我”的手段,让巴洛克艺术的拥有者看起来比他实际上的要强,让观看者容易被其洗脑、为之倾倒,这种功能至今仍然能在名媛贵妇的奢侈品和各国富豪的别墅中看到。

18世纪初,欧洲艺术在各方面“除旧布新”,经历了以下几个重大变革:资产阶级兴起,君主政治逐渐独立于宗教之外,民主思想也悄然萌芽;科学在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开创下展开;文学上的名家如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绘画上有鲁本斯伦勃朗等;欧洲人的殖民地迅速扩展,渐渐占据了世界文明的中心。与此同时,专注于基督宗教和君权独裁的巴洛克艺术渐渐式微,欧洲的艺术风格开始演变为新古典主义,而欧洲的各个殖民地则依然对巴洛克有着深深的迷恋[6],此情景被称为“巴洛克模式下的世俗化”,殖民地艺术家们勇于在欧洲的审美基础上加入各种新材料、新设计、新结构,例如美国、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英属印度土耳其伊朗北非的建筑和绘画上都能发现明显的巴洛克风格痕迹,但也保留了当地的风格。

建筑 编辑

起源和特征 编辑

 
维拉诺宫

建筑造形方面利用不规则的波浪状曲线和反曲线的形式赋予建筑元素以动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艺术最重要的特征。巴洛克建筑不再崇尚那种含蓄的逻辑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戏剧般的效果。

意大利巴洛克 编辑

意大利巴洛克原本是受到罗马宗座圣殿风格的影响,那时就已经有最基础的十字穹顶和中殿了。

巴洛克大多数的建筑都在法国的中心,约在16世纪就有将宫殿式的开放三翼布局作为标准方案,一直到后来的萨罗蒙·德·布洛斯设计的卢森堡宫 这才确立了意大利巴洛克的建筑样式。

西班牙巴洛克 编辑

西葡亚洲殖民地的巴洛克 编辑

西班牙裔美国人风格 编辑

法国巴洛克 编辑

法国古典主义 编辑

洛可可(1730年代–1830年代) 编辑

洛可可主要是起源于18世纪中末叶法国的装饰艺术与室内设计中,于路易十五登基后给宫廷艺术家带来的变化,在路易十四在任的期间还是以巴洛克风格为主,直到晚期才逐渐被有着更温婉细致和轻快的洛可可风格给取代。

在路易十五登基后,宫廷生活就不再局限于凡尔赛宫,艺术形式上的风格也随之转变,最初的洛可可风格是只出现于皇宫里,后来才是整个法国上层社会。

相较于前期主流的巴洛克风格,洛可可主要在于展现出当代的奢华以及爱欲交织的风气。

俄罗斯巴洛克 编辑

花园 编辑

绘画 编辑

 
老扬·勃鲁盖尔英语Jan Brueghel the Elder鲁本斯所画的《伊甸园与亚当的堕落》

巴洛克画家的典型代表是法兰德斯的鲁本斯、荷兰的维梅尔林布兰,西班牙的委拉斯盖兹、英国的凡·戴克、意大利的贝尼尼卡拉瓦乔以及法国的乔治·德·拉·图尔等。他们的画作人体动势生动大胆,色彩明快,强调光影变化,比文艺复兴时代画家还要更强调人文意识。

卡拉瓦乔对比及其强烈的明暗画法,使画面极具戏剧性;鲁本斯的宗教画人体姿势动作激烈,色彩鲜明;伦勃朗的画作如同在舞台上,人物面部处于高光部位,与周围的阴影有强烈的对比;委拉斯开兹的作品如《宫女》也曾经对后期浪漫主义画派画家产生很大的影响。

雕塑 编辑

家具 编辑

音乐 编辑

作为一门难以形状的艺术领域,如同文艺复兴的音乐落后于绘画与建筑,巴洛克的音乐也落后当时代其他艺术领域有50~70年的时间。若要说到发展成熟的阶段,不把时间拉到十八世纪初是不可能的,但即便发展较迟,极盛时期的艺术成就也绝不亚于其他领域。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瓦第(1678~1741)、英籍德裔的韩德尔(1685~1759)、德国的巴赫(1685~1750)。

作曲家和例子 编辑

舞蹈 编辑

剧院 编辑

巴洛克复兴艺术 编辑

洛可可式和巴洛克式的区别 编辑

风格的终结、谴责和学术的重新发现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OED Online. Accessed 6 June 2008.
  2. ^ Diogo Mayo. Scale Regia. Scalaregia.blogspot.ca. 1967-09-15 [201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5). 
  3. ^ René Descartes. Discurso del método, parte IV. [28 de octubre de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4. ^ Mayor Ortega 1998,第161-163.页
  5. ^ Martínez Ripoll 1989,第6页.
  6. ^ Onians 2008,第186-1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