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沃尔人

英國的一個民族

康沃尔人康沃尔语Kernowyon,英语:Cornish people)是英国康沃尔的原住族群,是英国承认的其中一种少数民族[14][15]:108[16][17]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在罗马征服之前居住在英国中南部的凯尔特布立吞人[18]:379如今,许多康沃尔人仍坚持拥有其独特民族身份,并在海外侨民及康沃尔当地的后代中受到欢迎。[6]在英国人口普查中,虽然康沃尔人并没有作为预设的选项之一,但政府已有承认并统计了那些自称拥有康沃尔族裔和民族身份的人。[19][20]

康沃尔人
Kernowyon
总人口
600—1100万人[1][2]
分布地区
英国 英国
(英格兰 英格兰威尔士 威尔士苏格兰 苏格兰)[3][4]
主要有分布康沃尔侨民的国家
 美国1,000,000—2,500,000[5][6][7]
 澳大利亚1,000,000[8][5]
 加拿大1,975[9]
 墨西哥[5][10]
 新西兰[11][12]
 南非[5][13]:482
语言
康瓦尔语英语
宗教信仰
基督教为主
相关族群
布列塔尼人英格兰人威尔士人苏格兰人曼岛人爱尔兰人

古典时代,凯尔特布立吞人在大不列颠岛上逐渐形成了部落、文化和身份认同;到了铁器时代凯尔特部落中的杜莫尼人英语Dumnonii科诺维人英语Cornovii (Cornwall)开始在该地发展,并在罗马时期后罗马时期迁居到了后来的康沃尔地区,而康沃尔的名称即源自于凯尔特的科诺维人。[21]:160[22]:2-3盎格鲁-撒克逊人在5世纪和6世纪之间入侵和定居于不列颠岛,因而限制了罗马文化传入大不列颠岛的北部和西部。[21]:160而南部和东部的居民则成为了英格兰人。康沃尔人与海峡对岸的威尔士人布列塔尼人共用布立吞亚支语言,被古英语称为“西威尔士人”(Westwalas)。[21]:160后来发生的迪拉姆战役英语Battle of Deorham被认为是导致康沃尔人与威尔士人之间失去陆路联系的因素之一。[21]:160

康沃尔人及其使用语言康沃尔语中世纪近现代之间经历了一个盎格鲁化消退的过程。到了18世纪,随着大不列颠王国的建立,康沃尔语和文化逐渐消失而被英语及英格兰文化所取代,但也有受到康沃尔影响的西部方言英语West Country English康沃尔英语存续下来。[23]:360[24]:5420世纪初时的凯尔特复兴使得康沃尔地区的人民开始复兴其原有文化,并重振了康沃尔语。康沃尔语于2002年获得了《欧洲区域或少数民族语言宪章》的正式认可,并于2014年自《国家少数民族保护框架公约英语Framework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Minorities》中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承认和保护。[25][17]

2021年的英国人口普查英语2021 United Kingdom census中,包括锡利群岛在内的康沃尔人大约有570,300人。[26]康沃尔民族主义运动是推广康沃尔文化、政治和语言的主力,他们也呼吁给予康沃尔人更高的地位,例如将其列为2011年2021年的英国人口普查英语2021 United Kingdom census的表格中的预设民族群体之一。[27][28]

归类与民族认同 编辑

 
英国国旗与康沃尔郡的圣皮瑞旗

因为地理和历史因素,在2012年牛津大学对康沃尔郡及邻近的英文及德文人口的研究中,康沃尔人被证实是一支相当独特的民族群体,具有较为独特的基因差异。[29]:243-244[30]在整个中世纪和近现代英语Early modern Britain英国历史中,康沃尔人在某些时期中被视为是一个独立的种族或国家,并拥有自己的语言、社会和风俗,并曾拥有类似英格兰人和威尔士人的地位。[31]在1485—1700年间,受到盎格鲁化的影响,康沃尔人开始接受了来自英格兰人的语言和文化,康沃尔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莱斯利·罗斯英语A. L. Rowse认为当时“康沃尔人逐渐地融入了英国主流生活”。[31]尽管在身份政治的层面上,被一些人认为“太过于现代(英格兰)化”和“几乎只是在怀旧”,但自20世纪末以来,仍有势力在尝试复兴并推动这些康沃尔民族才有的独特文化。[18]:3812001年的英国人口普查中,虽然没有直接的“康沃尔人”选项可选,但在康沃尔郡内仍有大约34,000人和英国其他地区的3,500人在“其他民族”字段中写下“康沃尔人”,整体接近康沃尔郡总人口的7%。[32][33]在该年的普查数据显示,这一康沃尔人的认同度由东向西渐增,卡拉登英语Caradon有5.6%的人自认为是康沃尔人,北康沃尔英语North Cornwall有6%,里斯托默尔英语Restormel有6.3%,卡里克英语Carrick, Cornwall有6.6%,凯里尔英语Kerrier有7.5%,彭威斯英语Penwith则有9.2%。对这些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后,可得出康沃尔地区有154,791人认为自己具有康沃尔人的身份。[34]

英国人依其构成国一般被分为四种人:英格兰人北爱尔兰人英语People of Northern Ireland苏格兰人威尔士人[31]而康沃尔人被认为是英格兰人中的特例,是一个“种族”而非一种“地区身份”。[35]:270自1990年代开始,有人认为将康沃尔人视为与这四种人同等的民族概念“正在从康沃尔以外的大众意识中消逝”,因而造成民族主义者朝着“被承认是与英格兰人不同的群体”的方向而奋斗。[18]:381[31]随着后来欧洲联盟的建立和政府权力的下放,英国政治结构的变革被认为是20世纪末康沃尔人身份和独特性逐渐显露的主要因素之一。[31]至此起经过数十年的民族运动后,英国政府在2014年正式承认康沃尔人为国内的少数民族,并根据欧洲委员会《国家少数民族保护框架公约》,赋予康沃尔人与其它四种人相同的地位。[17]

康沃尔地区的居民可能会具有多重的政治及身份上不同程度的认同,例如“首先是康沃尔人,其次是英国人”、“康沃尔人、英国人和欧洲人”,或像英格兰榄球代表队球员菲尔·维克里英语Phil Vickery (rugby union)一样,将自己描述为“康沃尔人”和“英国人”。[27][36]:160[37]而另一位国际橄榄球员乔希·马塔维西英语Josh Matavesi则认为自己是“康沃尔—斐济混血”和“康沃尔人”,而非英格兰人。[38]

一次普利茅斯大学在2000年的调查中发现,康沃尔郡内有30%的儿童认为自己是“康沃尔人,不是英格兰人”。[39]另一次在2004年由摩根士丹利主办的国家认同调查也发现,在康沃尔地区有4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康沃尔人,而不是英国人或英格兰人。[40]2008年,由艾希特大学在康沃尔地区16个城镇进行的研究发现,有59%的人觉得自己是康沃尔人,41%的人觉得“比起英格兰人,更像是康沃尔人”;且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康沃尔是他们主要的民族身份。家谱和家族历史被认为是将自己认定为康沃尔人的主要因素,当中那些具有这种联系的人的康沃尔人认同则更为强烈,同时在该地区出生也被视为重要的认同因素之一。[41]同一年,爱丁堡大学也对康沃尔地区的15—16岁学童进行调查,当中有5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相当”或“非常”认同自己是康沃尔人;另外42%并没有如此表示的人被推测是因为其家族是在二十世纪下半时才迁入该地,所以认同感不强。[42]

2010年,爱丁堡大学对整个康沃尔地区进行关于当代康沃尔身份认同的研究,并发现“康沃尔身份的认同强度由西侧至东侧向呈递减趋势”。因为农民被认为是最客观代表康沃尔特色的社会专业群体,因此该调查在农业社区中进行。所有参与者都将自己归类为康沃尔人,并将康沃尔作为他们主要的民族群体取向。西部的人主要认为自己是“康沃尔人及英国人”或“康沃尔人及凯尔特人”,而东部的人则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康沃尔人和英格兰人”。在康沃尔西侧所有自认为“是康沃尔人而不是英国人”的参与者都毫不犹豫地认为康沃尔东侧的人与自己一样都是康沃尔人,而那些自认为是“康沃尔人和英国人”的人则强调比起英国人的身份,康沃尔人是他们更为重要的身份。这项研究跟另一份在1988年的研究中同样观察到康沃尔人与英格兰人相比较为不重视物质,且康沃尔人普遍认为英格兰人或都市人口“不太友好,过于积极地自我宣传且不关心周遭事物”,而多自认自己是友好、热情和关怀他人的人。[43]

2011年和2021年英国人口普查 编辑

 
一张于2011年英国人口普查期间贴在康沃尔郡的海报,告诉人们如何在普查问卷上表达自己是康沃尔人或康沃尔民族

在2009年,一场希望能够在2011年普查中加入康沃尔选项的运动未能获得英国议会的支持。[33][44]因此当地的人口普查组织和康沃尔议会张贴海报,告诉居民如何在国家身份和民族身份部分填写康沃尔来表达自我认同,并在主要语言及出生国家填入康沃尔语及康沃尔。[20][45]

康沃尔人在人口普查的国家身份中,有一个指定的代码(06)。[46][47]而2001年是首次能够在民族身份的字段中填写自己是康沃尔人,当年一共有37,000人填入该身份。[20]

英格兰威尔士中,一共有83,499人自称具有康沃尔的国家身份。其中有59,456人自称为“康沃尔人”,6,261人认为自己是“康沃尔人和英国人”,17,782人自称为康沃尔人并至少有另一种身份。在康沃尔地区共有73,220人自称有康沃尔身份(占该地人口的14%),其中52,793人(9.9%)仅自称为康沃尔人,5,185人(1%)自称为康沃尔人和英国人,15,242人(2.9%)自称为康沃尔人并至少具有另一种身份。[48]

苏格兰,有467人自称具有康沃尔民族身份。其中,254人仅自称为康沃尔人,39人自称为苏格兰人和康沃尔人,174人自称具有康沃尔民族身份并至少具有另一种英国身份(不包括苏格兰身份)。[4]

在2021年的人口普查中,英格兰和威尔士有89,084人仅自称为“康沃尔人”,10,670人自称为“康沃尔人和英国人”。[3]在康沃尔地区,有79,938人(占该地人口的14.0%)仅自称为康沃尔人,9,146人(1.6%)自称为康沃尔人和英国人的组合。[49][50]

校园普查 编辑

自2006年的年度学校普查(Pupil Level Annual School Census, PLASC)起,学生可将自己的民族身份登记为康沃尔人。至此以来自称为康沃尔人的人数便从2006年的24%上升到2017年的51%。英国教育部建议父母和监护人可以孩子在小学就读时确定其族裔身份,而到了中学阶段后由他们自行决定自己的民族身份。[51]

康沃尔学校普查中认为自己是康沃尔人的学生比例
年份 占总体学生比例(%) 自认是康沃尔人的学生/学生总数(人) 来源
2006 23.7 17,218/72,571 [52][53]
2007 27.3 19,988/72,842 [52]
2008 30.3 21,610/71,302 [54]
2009 33.9 23,808/70,275 [54]
2010 37.2 26,140/69,950 [54]
2011 40.9 28,584/69,811 [51]
2012 43.0 30,181/69,909 [55]
2013 46.0 32,254/70,097 [55]
2014 48.0 - [56]
2017 51.1 - [53]
2020 45.9[注 1] - [53]

历史 编辑

祖先 编辑

 
Mên-an-Tol英语Mên-an-Tol康沃尔郡内的数块立石

在传统观点上,康沃尔人是铁器时代凯尔特人后裔,而与英格兰人关系较远。英格兰人大部分以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主,他们自北欧而来并殖民了大不列颠,因此将凯尔特人逼至该地的西部和北部边缘。[57][58][59]然而在2018年的一份DNA研究使这一观点变得有争议:该研究指出在青铜时代,大多数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居住在不列颠的人被贝尔陶器文化所取代,并认为凯尔特的语言和物质文化是通过文化传播进入不列颠和爱尔兰两地,而不是借由人口的迁移携入的。[60][61]其他遗传证据表明,尽管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血统在现代英国的基因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项研究中得出他们在英格兰东部地区平均贡献了38%的基因),但他们当时并未完全取代掉先前在此的居民。[62][63]一项2015年的研究发现,现代康沃尔人的血统中所含的安格鲁-撒克逊人血统比起英格兰中南部的人来的少,并也在基因组成上与隔壁的德文郡有所不同。该研究也指出传统上被认为是“凯尔特人”的人口具有相当的基因多样性,而并不单一。[64]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的18世纪大不列颠地图,显示了康沃尔(Cornweallas)的位置。

古典时期凯尔特布立吞人是一个分裂的民族;尽管他们使用相同的布立吞亚支语言,但是部落社会组成造成了当中的地区社会和其子群体。[21]:1-5例如北方的布里甘特人,及西部的奥陶维斯人英语Ordovices德梅泰人英语Demetae西留尔人英语Silures狄克安格里人英语Deceangli[61]:115-118在大不列颠岛西南的康沃尔地区,则居住着属于顿诺尼亚王国达姆诺尼人英语Dumnonii康诺威人英语Cornovii[21]:160公元1世纪时罗马人征服了不列颠,当时被记录到居于当地的是达姆诺尼人,但后来也有纪录到被认为可能是前者支系的康诺威人。[65][21]:161[66]:2虽然罗马人殖民了大部分的英国中南部,但顿诺尼亚王国几乎未受到征服或者被其影响,而得以几乎独立发展。[23]:360[67][18]:379[22]:2[68]该地区有时处于他们的统治之下,有时则由顿诺尼亚王室使用公爵国王的头衔统治。[68]这个小型王国与欧洲大陆的布列塔尼半岛上的居民有着紧密的语言、政治和文化联系;在这个时期,康沃尔语和布列塔尼语几乎无法区分,而两地也都祭拜著同样的凯尔特圣人。[21]:157

公元410年,罗马之劫的发生促使罗马人撤离不列颠岛,而康沃尔地区则随后迎来了爱尔兰凯尔特基督教传教士,对早期康沃尔人及其文化、信仰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379罗马之劫不只使让罗马人撤离,并被视作是衰落的开始,鼓励了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英语Anglo-Saxon settlement of Britain[67]盎格鲁人朱特人弗里西人撒克逊人日尔曼民族自欧洲大陆抵达现今英格兰及苏格兰南部的部分地区,并建立了数个小王国,并驱赶了当地的凯尔特布立吞人。其中建立了威塞克斯王国的撒克逊人向西扩展领土,并逐渐靠近了康沃尔地区。[18]康沃尔人因此经常与西撒克逊人发生冲突,后者一开始以“Walha英语Walhaz”(指陌生人或外来者)来指称这些住在西方的康沃尔人,而后来则使用“West Welsh”或“Cornwalas”称呼。[69]:24-25[21]:160[67]双方的冲突一直持续到公元936年,英格兰国王埃塞尔斯坦划定了塔马河为两个民族之间的正式边界为止,此时康沃尔成为凯尔特布立吞人最后的避难所,因而促进了康沃尔身份的独立发展。[70]:337[68]凯尔特布立吞的文化至此被限制在康沃尔、一部分德文郡西北英格兰西南苏格兰英语South West Scotland威尔士一带。[57][59][67]直到10世纪末,康沃尔被并入英格兰王国为止。[18]:379

盎格鲁化与动乱 编辑

 
公元998年时的欧洲局势

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后来的威廉一世)率领其军队入侵英格兰,导致了以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主的王室、贵族和教会层级消失,并由诺曼人及其布列塔尼盟友取而代之。[35]:3[71][72]威廉一开始在其征服的土地上仍保持了大部分的当地文化。[72]英格兰的各个逐渐被威廉一世的同伴们英语Companions of William the Conqueror所分割,并成为了当地的新贵族阶层。[35]:3而这些英格兰人最终同化了诺曼人,不过康沃尔地区的人却是在卡多克英语Condor of Cornwall[注 2]的领导下“坚决抵抗”来自英格兰文化的影响。[35]:3-4[13]:482[73][74]康沃尔伯爵英语Earl of Cornwall的领地在此时仍保有一度程度上的半主权,直到1067年该伯爵领地被授予威廉一世的同母异父兄弟莫尔坦伯爵罗贝尔为止,自此起盎格鲁-诺曼人英语Anglo-Normans贵族开始统治了这片土地。[75]:214, 464[22]:2[76]:16在大规模调查该地地理的《末日审判书》中,康沃尔“几乎所有”的土地所有者“都有英格兰名字,无法确定谁是康沃尔人,谁是英格兰人”。[66]:6但在中世纪时,英格兰人和康沃尔人之间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在1173年的特鲁罗特许状里仍区分了两者。[77]

中世纪盛期,康沃尔伯爵领地先后归属于不同的英格兰贵族[76]:17-18直到1337年,该伯爵领地被升格为公国,而首任康沃尔公爵是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的长子黑太子爱德华,国王这安排是为了使其建立起自己的资本。[77][78]康沃尔的大部分地区归康沃尔公爵及其后继者所有,是康沃尔地区内最大的地主。[18]:379英格兰君主在康沃尔建立了两个特殊的行政机构,第一个是康沃尔公国[注 3],第二个是康沃尔锡矿法院和议会英语Stannary law[注 4][68]这两个机构使“康沃尔的大众们相信他们被授予了独特的宪政地位,以反映他们独特的文化身份”。[59]但康沃尔公国的存在使该地逐渐失去了自治的权利,而越来越倚赖于在伦敦的政府。[18]:379到了帝舵時期,康沃尔人开始认为自己是“一个被英格兰征服的民族,其文化、自由和繁荣都被英格兰贬低了”。[79]:53-54这种观点在1490年代因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对贫困的康沃尔征收沉重的税款用以对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和英格兰王位觊觎者珀金·沃贝克英语Perkin Warbeck的军事行动,以及暂停了康沃尔锡矿法院的管理特权而加剧。[79]:53-54[80]:21-22在这场于北英格兰地区的冲突中,康沃尔人为此提供了“超过他们所能负担的兵力和水手”,同时加上对“康沃尔作为英格兰最贫困的郡”感到不满,进而爆发了1497年的康沃尔民变英语Cornish rebellion of 1497。这场民变原本是为了替慈善事业筹款、荣耀他们的民族文化及向英格兰国会请愿,由托马斯·弗拉曼克英语Thomas Flamank迈克尔·安·戈夫英语Michael An Gof领导自圣凯维尔英语St Keverne到伦敦的政治游行。[79]:53-54[80]:21-22但随着人潮情绪失控,这场在英国西南部的游行转变为一场对国王的暴动。[81]:114

 
康沃尔语在1300—1750年间发生了语言替换的现象,康沃尔人逐渐采用了英语作为他们的主要语言。

直到14世纪中期中古英语开始进入康沃尔地区前,康沃尔语是塔马河以西使用最普遍的语言。[67]1542年,英国旅行家安德鲁·博德英语Andrew Boorde也写下在康沃尔有两种语言的纪录,分别是“科尼什语”(Cornysshe)和“英格利斯语”(Englysshe),但康沃尔实际上可能有很多人无法理解英语。[77]虽然诺曼语被许多英国贵族使用,但康沃尔语仍被用作通用语,并在偏远的康沃尔西部地区更加广泛地使用。[82]:225许多康沃尔的乡村贵族英语Landed gentry也选择在他们的家族纹章上使用康沃尔语作为座右铭,显示当时其语言地位仍然崇高。[82]:226然而自1549年及随后到来的英格兰宗教改革开始之后,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六世命令其下所有的教堂必须引入以英文写成的公祷书,表示使用拉丁语和凯尔特语的习俗和仪式将停止使用。[67]因此在康沃尔和德文郡引发了公祷书民变,以对《1549年统一法案英语Act of Uniformity 1548》禁止在教堂仪式中使用英语以外的语言一事表达抗议,该民变被视为康沃尔人对康沃尔语忠诚的证明。[83]:122[82]:226在这次民变中,康沃尔的博德明和德文郡的桑普福德·考特奈英语Sampford Courtenay两地几乎同时爆发抗议,两边的人民在埃克塞特会合,并围攻该地区最大的新教城市。[84]:26最终民变被以外国雇佣兵的主力镇压下来,并导致数百人丧生,因此结束了康沃尔语作为通用语的地位。[22]:2-3[67][77]这次改革成为了康沃尔盎格鲁化的工具;新教对康沃尔人产生了持久的文化影响,使康沃尔与英格兰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使其与布列塔尼人的关系逐渐疏远。[82]:230

英格兰内战期间,在圆颅党骑士党之间一系列的武装冲突和政治阴谋使英格兰人和威尔士人对立。而康沃尔地区在此期间成为了一个坚定的骑士党飞地,是“支持骑士党事业的重要基地”。[8]:113康沃尔士兵在此期间多被用做侦察和间谍用途,因为他们的语言不被圆颅党人所理解。[8]:113后来战争结束后所带来的和平,使更多康沃尔人转而使用英语,并使更多的英格兰人涌入康沃尔。到了17世纪中叶,康沃尔语的使用已经限缩到极西的地区,引起了古物研究者(如威廉·斯科温英语William Scawen)的关注和调查。[82]:230[8]:113随着康沃尔语的消退,康沃尔人也随之迎来一个文化适应同化的过程,逐渐“融入英国生活主流”内。[85]:64[31]

工业化、再兴到现代 编辑

18世纪中到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康沃尔的人民产生了重大影响。[85]:64[86]:343康沃尔的经济完全融入了英格兰的经济,其中矿业是康沃尔人就业和稳定的重要来源。[85]:64[86]:343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矿业经历了工业化的过程,使得康沃尔30%的成年人口都在矿业相关的行业工作,并同时将其身份认同与重工业还有蒸汽引擎相连起来。[86]:343康沃尔的矿业总工程师理查·特里维西克成为“康沃尔遗产的一部分,就像在古代凯尔特时代的任何传奇一样”。[86]:345特里维西克最重要的两个成就是用于抽出矿井内的积水和废料的高压蒸汽机,以及第一辆拥有完整大小且能工作的蒸汽机车,这台蒸汽机车在1804年2月21日达成了世界上第一次的铁路运输[87]

维多利亚时代修建的大西部铁路使得来自英国各地的游客涌入康沃尔。[88]:164-166直到爱德华时代战间期,康沃尔被宣传成一个僻静的乡村、一个“魔幻浪漫的原始土地”,以及“英格兰早期的化身,一个比被现代化摧残的英格兰更加英格兰的地方”。[88]:164-166康沃尔是英国唯一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成为英国旅游的中心,其成为了度假小镇的海岸线上建起了越来越多的英式平房英语bungalow别墅[89]:164-166[88]

 
象征康沃尔的花呢格纹之一。康沃尔的苏格兰裙和格子图案英语Cornish kilts and tartans象征着凯尔特复兴时期再次发展起来的泛凯尔特主义[90]:151

到了19世纪下半叶,康沃尔经历了快速的去工业化过程,矿山的关闭被康沃尔人视为是经济和文化上的灾难。[91][89]:180-181这个现象加上欧洲浪漫民族主义的兴起,促使了凯尔特复兴在康沃尔发生。[91]这个复兴浪潮调查了康沃尔的前工业文化,并以康沃尔语作为“康沃尔国籍和民族关系的主要标志”。[91]1904年,一位凯尔特语言爱好者亨利·詹纳英语Henry Jenner出版了《康沃尔语手册》(Handbook of the Cornish Language),以尝试复兴康沃尔语。[92]:644他所建立的拼写系统单一康沃尔语英语Unified Cornish即基于18世纪的康沃尔语。[13]:486

1822年英王乔治四世访问苏格兰,重新振兴了苏格兰的民族认同,将其与花呢格纹苏格兰裙苏格兰高地的观念融合在一起。[90]:181随着20世纪初的泛凯尔特主义日益兴起,其中一个康沃尔人L·C·R·邓科姆-朱厄尔英语L. C. R. Duncombe-Jewell和康沃尔语爱好者组织(Cowethas Kelto-Kernuak)提出以康沃尔裙褶和其格纹作为“所有凯尔特国家共同的民族服饰”。[90]:181[93]:1511924年成立了旧康沃尔协会联合会英语Federation of Old Cornwall Societies,以促进及保护康沃尔的凯尔特传统,之后又成立了相关的非政治团体英语Gorsedh Kernow民族主义政党[93]:160-161, 168[94]1960—1970年代,凯尔特地区之间的交流及兴趣增加,也推动了康沃尔自治运动的普及。[89]:180-181自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从英国分权以来,康沃尔文化的爱好者一直在尝试推动在康沃尔学校正式教授康沃尔语,而康沃尔民族主义者则要求康沃尔获得更大的政治自治权,例如将康沃尔地区设立为英国的第五个构成国,并拥有更为独立的康沃尔议会。[89]:180-181

分布地区 编辑

 
两名19世纪中叶的康沃尔矿工。康沃尔矿业的衰落导致了这些矿工和他们的家庭的大规模流亡,形成了在各地居住的康沃尔人社区。

康沃尔人主要分布于英国康沃尔郡,但在近现代的地理大发现之后,他们也参与了英国对美洲及其他跨洲际的移民活动。[6]一开始就离开康沃尔的人并不多,而这些早期移民者则多定居在北美或在加勒比地区的港口跟种植园周遭。[6]

19世纪上半叶,康沃尔人掌握了的熔炼技术,该地也主要以矿业为生。[18]:379然而来自澳洲马来亚玻利维亚的竞争日益激烈,加上矿藏的枯竭等因素,导致了康沃尔采矿业长达半个世纪的经济衰退,并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6][18]:379从1861—1901年间,每十年就大约有20%的康沃尔男性人口会移民至国外,是英格兰和威尔士人平均的三倍。[6]1841—1901年间,共有超过25万人移出。[6]康沃尔的工程师、农民、商人、矿工和工匠等人才流失至康沃尔地区外,但其商业和职业专长,特别是在硬岩开采的方面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重视。[6][18]:379在英国国内,康沃尔人被吸引到东北英格兰地区,并从事煤矿开采业而赚取了财富。[95]他们大多聚集在蒂斯河附近的地区,并一直持续到21世纪。[95]

19世纪时,康沃尔移民开始大量地返回了康沃尔,而移民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也开始下降。[96]:143康沃尔人剩余的海外散居地集中在澳洲、加拿大、南非和美国等英语国家,与世界各地保持紧密联系,并促进了基督教新教循道宗的国际传播能力。[5][6][13]:482[97]:25-28[98]“Cousin Jacks”是海外康沃尔人的一个绰号,据说这源于康沃尔人在询问职位空缺时,是否可以由他们在康沃尔的表兄弟杰克填补的习惯。[99]:243-244[100]:229

澳洲 编辑

 
威廉·哈罗德·奥利弗英语Harold Oliver (Australian footballer)是澳洲康沃尔移民的儿子,他们住在矿业城镇沃卡林加英语Waukaringa, South Australia中。奥利弗在阿德莱德港澳式足球会英语Port Adelaide Football Club中于1910年、1913年和1914年分别获得全国冠军三次。

自英国开始殖民澳洲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数不少的英国人移民至澳洲,并占据了澳洲移民的大多数。[101]于19世纪时,不少康沃尔人因其拥有丰富的经验及知识,在康沃尔当地矿业摔落后被积极鼓励移民到澳洲。[100]:228数百名康沃尔矿工及其家庭获准免费前往澳洲南部,以至于包含约克半岛上的Copper Coast英语Copper Coast一带形成了一个大型的康沃尔社区,因此该地有着“小康沃尔”之称。[100]:228[5]在1837—1840年期间,所有被赞助前往澳洲南部的移民中,康沃尔人就占有了15%。[100]:228

康沃尔移民在该地定居对约克半岛的社会、文化和宗教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00]:231不论城镇远近,康沃尔人构建出一个相当大的社区,康沃尔的身份也被热烈欢迎,在卡潘达英语Kapunda布拉英语Burra, South Australia等偏远城镇也是如此。[100]:231康沃尔人坚定地信奉循道宗,与该地的爱尔兰天主教徒形成竞争关系。[100]:228卡迪纳英语Kadina, South Australia蒙塔沃拉鲁英语Wallaroo, South Australia等该地城镇所举办的Kernewek Lowender英语Kernewek Lowender是世界上最大的康沃尔文化节日,每隔两年就会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加。[97][100]:229

加拿大 编辑

16世纪时在纽芬兰岛及其周边地区的欧洲捕鱼业,是最早有康沃尔人在加拿大境内有活动的纪录。[18]:379不过康沃尔人定居于此则是迟至19世纪之前都甚少见。[18]:379英国殖民美洲的行为促使更多康沃尔人移民到两加拿大——特别是那些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的人。[18]:379英属北美的建立,则刺激了更多来自康沃尔的人在北美定居。[18]:379

墨西哥 编辑

 
一座位于蒙特雷矿区的银矿博物馆,这是19世纪初康沃尔人移民到墨西哥的遗产之一。

1825年,一群由60名康沃尔人组成的队伍带着1500公吨的矿业机械从法尔茅斯启程前往墨西哥中部的蒙特雷矿区英语Mineral del Monte,以运用他们的矿业技术和科技来振兴因墨西哥独立战争而被忽视的墨西哥银矿业英语Silver mining[10]在他们的航海旅程后,他们试图停靠在维拉克鲁兹,但被西班牙人驱赶而被迫在莫坎波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Mocambo, Tierra Blanca的海滩上登陆,并将他们的机械从丛林和沼泽拖到圣塔菲瑞典语Santa Fe, Veracruz[10]在这段过程中,康沃尔人和他们的墨西哥助手们感染了黄热病,导致30名康沃尔人和100名墨西哥人死亡。[10]这场疾病迫使幸存者们暂时放弃了他们的设备,并躲到海拔10,000英尺(约3,048米)的哈拉帕以躲避蚊子。[10]待雨季结束后,康沃尔人和墨西哥矿工们继续他们长达250英里(约402公里)的“大迁徙”,并在1826年5月1日运抵海拔10,000英尺(约3,048米)高的蒙特雷矿区。[10]康沃尔人在当地建立起社区后就一直留在墨西哥中部,直至1910年墨西哥革命发生而撤离。[10]虽然康沃尔人最终迁离该地,但仍留下了一些地方遗产和传统如馅饼英语International Pasty Festival、矿业博物馆和康沃尔墨西哥文化协会英语Cornish Mexican Cultural Society等文化。[10]

南非 编辑

1886年的维瓦特斯兰掏金热英语Witwatersrand Gold Rush刺激了大量的康沃尔矿工移民到南非发展。[96]:142虽然世界各地都有人前来维瓦特斯兰,但康沃尔人是当中最具经验的劳动力,直到第二次波耳战争爆发后才撤离。[96]:142

美国 编辑

大部分康沃尔到美国的移民被归类为英国人或英格兰人,因此统计人数不甚准确。[99]:243-244在北美洲发现了铅矿和铜矿后,引发了大量康沃尔矿工移民至该地,并大多集中在密西西比河上游地区。[18]:379到了19世纪初,康沃尔人的活动范围已经延伸到密歇根上半岛,如矿业城镇伊什珀明[22]:1, 4419世纪中期的加利福尼亚淘金潮带来了更多的康沃尔移民;并导致1890年代加利福尼亚州格拉斯瓦利有超过60%的人口都被估计是康沃尔人。[18]:379[5]康沃尔人在格拉斯瓦利留下了颂歌的传统,并成为了该镇的“身份象征”,格拉斯瓦利康沃尔颂歌合唱团的一些成员还是当时那些定居者的后代。[97]并估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约有10万人从康沃尔移民到美国。[99]:243-244

文化 编辑

 
圣皮兰节英语St. Piran's Day是一个在每年3月5日庆祝康沃尔文化和历史的节日

康沃尔的地理孤立性质被认为是其独特性能够留下的原因之一。[13]:480, 482虽然康沃尔文化在与英格兰文化的交融中受到了盎格鲁化的影响,但其根本仍是凯尔特文化的一部分。[18]:379现代的康沃尔活动家声称康沃尔引擎英语Cornish engine、圣诞颂歌、拉格比足球铜管乐队英语Brass band等数种维多利亚时代的发明,都是康沃尔传统的一部分。[18]:379而采矿业是最与康沃尔文化传统相关联的职业,并也影响了食物、象征和身份认同。[13]:480-481

康沃尔拥有源自凯尔特血统,自有的基督教圣人,并也有本土化的奉献仪式。[21]:157圣皮兰英语Saint Piran是5世纪的基督教修道院院长,据传出身爱尔兰,是锡矿工和康沃尔的守护圣人[102]根据流传的神话,圣皮兰在古罗马学习基督教,被爱尔兰最高国王英语High King of Ireland差点溺死在爱尔兰海中,但由于上帝的旨意,他漂流到康沃尔的佩伦波斯英语Perranporth,传讲福音[102]圣皮兰的旗帜是一面黑底上有一个居中的白色十字,于1838年开始被认为是康沃尔的标志,之后被凯尔特复兴运动者重新引入而成为康沃尔郡旗。[103]它被康沃尔人视为是身份的象征,出现在汽车上,并飘扬在包括康沃尔议会在内的建筑物上。[27][91]圣皮兰节英语St. Piran's Day是每年3月5日举行的节庆,是庆祝康沃尔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节日。[102]

语言 编辑

 
一枚在彭赞斯欢迎牌,上面同时标有英语及康沃尔语
一名康沃尔语使用者,于英国录制

康沃尔语源于海岛凯尔特语支布立吞亚支语言。它与布列塔尼语相关,并也与威尔士语有少许共同之处,但三种语言之间并没有相互理解性[13]:481[85]:195这种语言在康沃尔地区作为共通语言存在,直到18世纪末被英语取代为止。受到英格兰宗教改革的政治及1549年的统一法令影响,在英格兰王国境内被禁止以非英语进行的所有宗教仪式,康沃尔语因此逐渐消失。[83]:122康沃尔语消亡时间并没有被完全确定,但一般认为是公认的最后一位康沃尔语为母语的渔妇多莉·彭特里思英语Dolly Pentreath的死亡时间——1777年。[82]:234-235[93]:115-118

康沃尔语的复兴始1904年一位凯尔特语言爱好者亨利·詹纳英语Henry Jenner所出版的《康沃尔语手册》(Handbook of the Cornish Language)。[92]:644他所建立的拼写系统单一康沃尔语英语Unified Cornish基于18世纪的康沃尔语。[13]:486不过后来詹纳的学生罗伯特·摩顿·南斯英语Robert Morton Nance则将人流引导到16世纪时未受英文影响的中古康沃尔语上,并为接下来的几十年定下了语言基础。[13]:486[104]随着语言加速复兴,学习康尔尔语的人对使用哪种形式的康沃尔语存在分歧,并产生了四种分支:单一康沃尔语(Unified Cornish)、单一康沃尔语修订版(Unified Cornish Revised)、现代康沃尔语(Modern Cornish)和通用康沃尔语(Kernewek Kemmyn)。[104]到了2008年,四种分歧的康沃尔语使用者商定出一个统一的书写标准英语Standard Written Form并加以使用。[104]

康沃尔语现在是一种正在复兴并活跃的现代语言英语Modern language,但大多数说康沃尔语的人是爱好者,而并非做为母语使用。[92]:645在康沃尔地区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大多使用一些带有康沃尔方言的英语为主。[99]:243-244康沃尔语的使用者分散在各个地理区域,因此在当地也没有任何社区是以康沃尔语作为主要共通语言使用。[92]:645但康沃尔语的使用仍可在康沃尔的英国广播公司本地无线电台的双语节目中出现。[92]:645并也有50所小学会教导康沃尔语(截至2009年)。[27]

文学与民俗 编辑

大不列颠素材英语Matter of Britain曾描述过中世纪前期的康沃尔,讲述其有关传奇凯尔特战士历史的民族神话英语National myth,并也包含亚瑟王的故事。[13]:482[23]:360蒙茅斯的杰弗里所撰写的《不列颠诸王史》佐证了大不列颠素材一些内容,该书记录了不列颠传奇国王们的跨幅两千年的故事,从特洛伊人建立古不列颠国家开始,一直延续到5世纪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迫使凯尔特布立吞人撤退到西岸,但近期被发现此书的内容并不可靠[105]:1[106]虽然该书目前已被认为是虚构的作品,但该作品仍对康沃尔人的身份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5]:355他的“历史建构”将古凯尔特布立吞人刻划为英雄,并在复兴时为康沃尔人与古老的凯尔特英雄之间建立了关系的桥梁。[35]:355

康沃尔的另一个民间传说,是有关于从近现代早期到19世纪在康沃尔地区活跃的海盗走私的故事。[23]:360康沃尔的海盗们利用他们对当地海岸线的熟悉,以避风和锚地。[23]:360对许多渔村来说,海盗提供的战利品和走私品支撑起康沃尔地区的地下经济[23]:360

康沃尔民间传说中也有出现一些特殊的传说生物,例如布卡斯英语buccas诺克尔英语knockers皮克西等。[107]:253人们认为这些生物是来自18世纪时,挖掘锡矿的过程中频繁发生的坍塌提供了超自然诠释空间,或者是疲惫的矿工因为缺氧而产生的幻觉。[107]:253

艺术 编辑

 
'Obby 'Oss festival英语'Obby 'Oss festival是在帕德斯托每年五月一号所举办的节庆活动

在康沃尔有许多可追溯到7至15世纪的凯尔特十字,并在现代和当代康沃尔艺术中被用为灵感来源。[108][109]在18世纪80年代,约翰·奥佩英语John Opie成为第一位广受关注的康沃尔画家;他的作品在皇家艺术研究院展出,被约书亚·雷诺兹形容为“就像卡拉瓦乔委拉斯开兹合体了一样”。[110]1877年,随着大西部铁路延伸,史丹霍普·福布斯弗兰克·布拉姆利英语Frank Bramley两人被康沃尔的风光吸引并在该地定居,建立了纽林画派英语Newlyn School[111]到了1920年代,陶艺家伯纳德·里奇英语Bernard Leach则在圣艾夫斯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112]

宗教 编辑

古代康沃尔人所信仰的是凯尔特多神教,这是主要由德鲁伊教士所领导,一种认为万物有灵异教信仰。[75]:348-349早期基督教在公元1世纪时就被认为已经存在于康沃尔地区,但仅限于来访的一些旅行者或访客,被流放到锡利群岛加利西亚神学家普里西利安英语Priscillian可能曾来访过。[66]:6

公元520年,圣佩特罗克英语Saint Petroc、威尔士传教士们以及来自爱尔兰的盖尔修道士和圣女将凯尔特基督教引入康沃尔。[22]:2[23]:360在该时期,整个康沃尔留下了许多花岗岩制的高十字英语High cross的遗迹,以及不同康沃尔圣人的献身纪录。[23]:360

中世纪时,罗马天主教在康沃尔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到了17世纪康沃尔人仍是“狂热的罗马天主教徒”,且不太接受当时爆发的天主教宗教改革[13]:482[89]:180-181但后来康沃尔人选择接受了圣公宗,并促成当地人盎格鲁化[82]:230在一些地区仍有如贵格会浸信会等不同派别的新教徒。[98]:25-28到了19世纪,因约翰·卫斯理的康沃尔巡回演讲、乡村的孤立环境和对康沃尔人的品味和情怀相契合等缘故,英国国教会内的福音派复兴运动卫斯理主义兴起,并成为了当时康沃尔人普遍信奉的基督教教派。[98]:25-28[113][114][13]:482[115]:17现在仍多信仰采用卫斯理主义神学观的循道宗[100]:228

食物 编辑

 
一份康沃尔馅饼

康沃尔的食物是英国饮食的一个地区变体,并大多由当地的特产为底所制作的简易菜肴。[116]:6[117]:16当中最著名的是康沃尔馅饼,由切块的牛肉、马铃薯洋葱和瑞典芜菁制作,并包裹在酥皮中烘烤而成。[117]:16其起源的一种说法认为它是源自康沃尔矿工的便携午餐,其酥皮作为一个可丢弃的外层握把,矿工可以用手拿着皮,而不弄脏用来吃的内馅。[116]:6

鱼也是康沃尔饮食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其国际商业捕捞在16世纪已经相当发达,每年都有大量的沙丁鱼从康沃尔出口到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116]:6仰望星空派是一道偶尔出现在节庆中的康沃尔菜肴,其料理中的鱼头或鱼尾会竖立或从在酥皮旁突出。[116]:8[117]:16藏红花包英语Saffron bun也是一种起源于康沃尔的甜面包。[100]:231

体育活动 编辑

 
康沃尔摔角英语Cornish wrestling是一种源自于康沃尔地区的接触性民间武术

由于康沃尔地区主要由农村人口组成且人数较少,因此康沃尔人对英国体育的贡献有限。[118]:10其中康沃尔郡足球协会英语Cornwall County Football Association下属的球队并没有参加英格兰足球联赛康沃尔郡板球俱乐部英语Cornwall County Cricket Club则作为英格兰板球下一个次要县份比赛。[118]:10

橄榄球是当中与康沃尔精神最为相关的运动项目,被视为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119]:221自20世纪以来,康沃尔的橄榄球是该地最受欢迎的观赏和团队运动之一,专业康沃尔橄榄球运动员被形容拥有“强大的力量”,并“在思想和行动上天生独立,然而却是坚定的英国爱国主义,他们的顶级球员以骄傲和热情代表英格兰出赛”。[118]:10[120]

康沃尔摔角英语Cornish wrestling是一种地方性、民间风格的角力或武术。[119]:221康沃尔摔角协会成立于1923年,旨在标准化这项运动的规则,并在康沃尔和全世界推广康沃尔摔角。[121]康沃尔摔角同康沃尔曲棍球英语Cornish hurling(一种在地化的中世纪足球),被视为具有明显凯尔特特色的运动,紧密地与康沃尔身份联系在一起。[119]:221

冲浪在20世纪晚期时在康沃尔流行起来,现在也与康沃尔文化密切相关。[119]:221surfbbc康沃尔海岸环绕的海浪是由大西洋的低压系统形成的,低压自西向东制造了强劲的浪潮,在当地沿岸的一些地区创造了多个绝佳的冲浪环境。[122]纽奎经常举办多项世界级冲浪赛事,被誉为是“顶级冲浪小镇”之一。[122]

机构和政治 编辑

 
位于洛斯特威希尔的前康沃尔公国宫殿遗迹,该宫殿在1265—1874年间是康沃尔公爵的行政所在地
 
特鲁罗的前康沃尔议会所在地

康沃尔的政治活动发生在更广阔的英国政治及欧洲联盟的框架里,包含在由英国君主作为国家元首,英国首相担任政府首脑的君主立宪制下。康沃尔的政治以自由主义的长期传统为其特征。[18]:379[123]

历史上重要的机构包括康沃尔公国康沃尔锡矿法院和议会英语Stannary law[68]中世纪时期,约翰爱德华一世爱德华三世等君主连续颁布的皇家特许状持续赋予了锡矿法庭和议会相关的古老特权。[68]锡矿法庭管理衡平法,并借由其特殊的法律和法律豁免权,来管理所有与康沃尔的锡矿和锡贸易有关的事务。[68]康沃尔的矿工事实上免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宫的司法管辖,除非牵涉到土地、生命或肢体。[68]随着康沃尔的锡矿在18世纪和19世纪失去其经济重要性,该制度也失去了政治权力。[68]最后一次锡矿议会于1752年在特鲁罗举行,中间经过休会,并持续到1753年9月11日为止。[68]

在19世纪,自由党领导著整个大不列颠岛的政治,康沃尔也不例外;但在康沃尔西部社会主义则是获得了有限度的支持。[115]:9, 30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工党开始获得了优势。[115]:25康沃尔的民族主义(或地区主义)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爱尔兰自治法案开始,由康沃尔自治运动所代表,目标是促进康沃尔成为康沃尔人的祖国、并争取权力下放,使其成为英国的第五个英国的构成国,而不是绝对的分离主义[124]:106[123][13]:483但也有一些康沃尔民族主义者更为激进,宣称康沃尔具有其历史宪法特异性,欧洲联盟的法律对康沃尔具有或应具有管辖权,直到康沃尔主权获得承认为止。[13]:483康沃尔民族主义的普及起因于1920年代对康沃尔语的重新关注,这促使了凯尔特文化的复兴,并使康沃尔民族主义于1970年代出现。[13]:483英国于1973年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后,有人主张应该给予康沃尔他们自己的分权国家议会——康沃尔议会英语Cornwall Council,并与威尔士议会的地位相当。[124]:106[13]:483

康沃尔之子—为了康沃尔党是一个位于康沃尔的左翼政党,成立于1951年。[94]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建立一个康沃尔立法议会来实现康沃尔的更大自治。[125]截至2009年,该党在英国下议院中没有当选的议员,但在2009年英国地方选举英语2009 United Kingdom local elections中在康沃尔议会的议员选举中获得4%的选票,落后于保守党(34%)、自由民主党(28%)和独立的候选人(23%)。[126]到了2021年则获得了5.3%的选票及五个议员位置。[127]2009年英格兰地方政府的结构变革英语2009 structural changes to local government in England以来,康沃尔郡成为了单一管理区,而议会则开始负责当地政策的执行、审议和立法,设定议会税和分配预算。[128][129]

注释 编辑

  1. ^ 由于学校管理系统发生错误,自称为“白人康沃尔人”的学生被错误地更改为“其他白人”,导致数字不准确。[53]
  2. ^ 后来的古物研究者英语Antiquarian证明他是最后一位古代康沃尔王室直系后裔的康沃尔伯爵。
  3. ^ 现英国仅有两个公国,另一个是1351年建立的兰开斯特公国
  4. ^ 用以管理康沃尔的锡矿工业。

参考资料 编辑

  1. ^ The Cornish Transnational Communities Project. University of Exeter.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0) (英语). 
  2. ^ Pritchard, George. Cornish Overseas / Cornwall Diaspora. Federation of Old Cornwall Societie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1) (英语). 
  3. ^ 3.0 3.1 Figure 2: Polish remains the most specified non-UK national identity in 2021.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2022-11-29 [2022-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0) (英语). 
  4. ^ 4.0 4.1 Team, National Records of Scotland Web. National Records of Scotland. National Records of Scotland. 2013-05-31 [202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5) (英语).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I'm alright Jack: The Cornish Diaspora. BBC: 2. [2009-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3) (英语).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I'm alright Jack: The Cornish Diaspora. BBC: 1. [2009-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9) (英语). 
  7. ^ Deacon, Bernard; Schwartz, Sharron. Lives across a Liquid Landscape: Cornish Migration and the Transatlantic World (PDF). University of Exeter. 20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10-01) (英语). 
  8. ^ 8.0 8.1 8.2 8.3 Price, Charles. Australian Population: Ethnic Origins. People and Place: 12–16. [2017-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6) –通过Monash University Library (英语). 
  9. ^ Canada Government of Canada, Statistics. Census Profile, 2016 Census – Canada [Country] and Canada [Country]. www12.statcan.gc.ca. 2017-02-08 [2018-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8) (英语).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The Cornish in Mexico. BBC News. 2008-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4) (英语). 
  11. ^ Busby, Anne; Busby, Bret. New Zealand Cornish Association. busby.net. 2008-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2) (英语). 
  12. ^ Cornish Emigrants to New Zealand. Cornwall-OPC.org. 2008-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6) (英语). 
  13.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13.11 13.12 13.13 13.14 13.15 Minahan, James. Encyclopedia of the Stateless Nations: S-Z.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2. ISBN 978-0-313-32384-3 (英语). 
  14. ^ Cornish ethnicity data from the 2001 Census.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202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5) (英语). 
  15. ^ Macdonald, A. M. Chambers Compact Dictionary. Edinburgh: W. & R. Chambers. 1969. ISBN 0-550-10605-7 (英语). 
  16. ^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ornish 4th. dictionary.reference.com. 2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28) (英语). 
  17. ^ 17.0 17.1 17.2 Cornish people formally declared a national minority along with Scots, Welsh and Irish. The Independent. 2014-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4) (英语). 
  18. ^ 18.00 18.01 18.02 18.03 18.04 18.05 18.06 18.07 18.08 18.09 18.10 18.11 18.12 18.13 18.14 18.15 18.16 18.17 18.18 18.19 18.20 Magocsi, Paul R. Encyclopedia of Canada's Peopl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9. ISBN 978-0-8020-2938-6 (英语). 
  19. ^ Saltern, Ian. The Cornish National Minority Report 2 (Excerpts). Europäisches Journal für Minderheitenfragen. 2011-12-01, 4 (3): 187–205 [2023-07-13]. ISSN 1865-1097. doi:10.1007/s12241-011-0019-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6) (英语). 
  20. ^ 20.0 20.1 20.2 2011 Census: Cornish identity. Cornwall Council. [201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6) (英语). 
  21. ^ 21.00 21.01 21.02 21.03 21.04 21.05 21.06 21.07 21.08 21.09 Snyder, Christopher Allen. The Britons. Wiley-Blackwell. 2003. ISBN 978-0-631-22260-6 (英语).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Magnaghi, Russell M. Cornish in Michigan. MSU Press. 2008. ISBN 978-0-87013-787-7 (英语). 
  23.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Andrews, Robert; Brown, Jules; Humphreys, Rob; Lee, Phil; Reid, Donald; Whitfield, Paul. The Rough Guide to Britain. Rough Guides. 2006. ISBN 978-1-84353-686-4 (英语). 
  24. ^ Payton, Philip. The Cornish Overseas. Fowey: Alexander Associates. 1999. ISBN 978-1-899526-95-6 (英语). }
  25. ^ Cornish gains official recognition. BBC News (news.bbc.co.uk). 2002-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10) (英语). 
  26. ^ How life has changed in Cornwall: Census 2021.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2022-12-08 [2022-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英语). 
  27. ^ 27.0 27.1 27.2 27.3 Dugan, Emily. The Cornish: They revolted in 1497, now they're at it again.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09-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09) (英语). 
  28. ^ Anger over no Cornish tick box on next census AGAIN - despite minority status. Falmouth Packet. 2020-04-27 [2023-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英语). 
  29. ^ Thernstrom, Stephan. Harvar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thnic Groups 2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ISBN 978-0-674-37512-3 (英语). 
  30. ^ Genetic map of Britain goes on display. University of Oxford. 2012-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8) (英语). 
  31. ^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Stoyle, Mark. The Cornish: A Neglected Nation?. BBC: 1. 2001-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2) (英语). 
  32. ^ Brown, Malcolm. Cornish ethnicity data from the 2001 Census. British Society for Population Studies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2006-09-20 [2023-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1) (英语). 
  33. ^ 33.0 33.1 Dugan, Emily. The Cornish: They revolted in 1497, now they're at it again.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09-09-06 [2023-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09) (英语). 
  34. ^ Husk, Kerryn Michael. Ethnic group affiliation and social exclusion in Cornwall; analysis, adjustment and extension of the 2001 England and Wales Census data. University of Plymouth.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7) (英语). 
  35. ^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Thomas, Hugh M. The English and the Normans: ethnic hostility, assimilation, and identity 1066-c. 122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19-927886-2 (英语). 
  36. ^ Irvine, Alexander Andrew Mackay. Human Rights, Constitutional Law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Legal System: selected essays. Hart. 2003. ISBN 978-1-84113-411-6 (英语). 
  37. ^ Viner, Brian. Phil Vickery: the long journey from farm boy to world champion.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04-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2) (英语). 
  38. ^ Matavesi the Cornish Fijian feels at home. International Rugby Board. 2010-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3) (英语). 
  39. ^ Ager, D. E. Ideology and Image: Britain and language.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3. ISBN 1-85359-660-4 (英语). 
  40. ^ Welsh patriotism is stronger than English national pride, according to a study. BBC News. 2004-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4) (英语). 
  41. ^ Willett, Joanie. Payton, Philip , 编. Cornish Identity: Vague Notion or Social Fact?. Cornish Studies (Exeter: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2008, (16): 195–200 (英语). 
  42. ^ Dunmore, Stuart. Payton, Philip , 编. Xians-via-Yish?: Language Attitudes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on Britain's Celtic Periphery (PDF). Cornish Studies (Exeter: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2011, 19 (19): 60–83 [2023-07-14]. S2CID 155290393. doi:10.1386/corn.19.1.60_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4-01) (英语). 
  43. ^ Dickinson, Robert. Payton, Philip , 编. Meanings of Cornishness: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Cornish Identity. Cornish Studies (Exeter: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2010, 18 (18): 70–100. doi:10.1386/corn.18.1.70_1 (英语). 
  44. ^ MPs reject 'Cornish' nationality on 2011 census. BBC News. 2009-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14) (英语). 
  45. ^ Stephen Gilbert MP calls for 'Cornish' Census answers. BBC News. 2011-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8) (英语). 
  46. ^ Census code document. Cornwall Council. [201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7) (英语). 
  47. ^ Cornish Census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7) (英语). 
  48. ^ Ethnic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England and Wales 2011.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2012-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0) (英语). 
  49. ^ National identity, England and Wales: Census 2021.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2022-11-29 [2022-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8) (英语). 
  50. ^ Minchin, Rod; Becquart, Charlotte. Over 100,000 people identify as Cornish in latest census. CornwallLive. 2022-11-30 [2022-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英语). 
  51. ^ 51.0 51.1 School census shows rise in children who are Cornish. BBC News. 2012-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5) (英语). 
  52. ^ 52.0 52.1 Cornwall Council. Ethnicity breakdown from the schools census, Table: Summary of Pupils Ethnic Background in Cornwall taken at January in 2006 and 2007 (报告) (英语). 
  53. ^ 53.0 53.1 53.2 53.3 Cornwall Council's 2021 update to the UK Government Fifth Cycle Report (PDF). Cornwall Council. [2023-01-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30) (英语). 
  54. ^ 54.0 54.1 54.2 Cornwall Council. Ethnicity breakdown from the schools census, Table: Summary of Pupils Ethnic Background in Cornwall taken at January in 2008, 2009 and 2010 (报告) (英语). 
  55. ^ 55.0 55.1 Cornwall Council. Ethnicity breakdown from the schools census, Table: Summary of Pupils Ethnic Background in Cornwall taken at January in 2011, 2012 and 2013 (报告) (英语). 
  56. ^ Cornish Minority Report 2014 (PDF). Cornwall Council. 2014 [2023-01-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6-23) (英语). 
  57. ^ 57.0 57.1 Dan Snow. A New Civilization. How the Celts Saved Britain. 第1集. 36—40 记录于. 2009-06-07. BBC Four (英语). 
  58. ^ Wade, Nicholas. A United Kingdom? Maybe . The New York Times. 2007-03-06 [2023-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3) (英语). 
  59. ^ 59.0 59.1 59.2 Stoyle, Mark. The Cornish: A Neglected Nation?. BBC: 2. 2001-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09) (英语). 
  60. ^ Olalde, Iñigo; Brace, Selina; Allentoft, Morten E.; Armit, Ian; Kristiansen, Kristian; et al. The Beaker phenomenon and the genomic transformation of northwest Europe . Nature. 2018-03, 555 (7695): 190–196 [2023-07-14]. ISSN 1476-4687. doi:10.1038/nature257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4) (英语). 
  61. ^ 61.0 61.1 Cunliffe, Barry. Iron Age Britain. London: Batsford. 1995. ISBN 0-7134-8839-5 (英语). 
  62. ^ Schiffels, Stephan; Haak, Wolfgang; Paajanen, Pirita; Llamas, Bastien; Popescu, Elizabeth; Loe, Louise; Clarke, Rachel; Lyons, Alice; Mortimer, Richard; Sayer, Duncan; Tyler-Smith, Chris; Cooper, Alan; Durbin, Richard. Iron Age and Anglo-Saxon genomes from East England reveal British migration history.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01-19, 7 (1): 10408 [2023-07-14]. ISSN 2041-1723. doi:10.1038/ncomms10408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8) (英语). 
  63. ^ Martiniano, Rui; Caffell, Anwen; Holst, Malin; Hunter-Mann, Kurt; Montgomery, Janet; Müldner, Gundula; McLaughlin, Russell L.; Teasdale, Matthew D.; van Rheenen, Wouter; Veldink, Jan H.; van den Berg, Leonard H.; Hardiman, Orla; Carroll, Maureen; Roskams, Steve; Oxley, John; Morgan, Colleen; Thomas, Mark G.; Barnes, Ian; McDonnell, Christine; Collins, Matthew J.; Bradley, Daniel G. Genomic signals of migration and continuity in Britain before the Anglo-Sax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01-19, 7 (1): 10326 [2023-07-14]. ISSN 2041-1723. doi:10.1038/ncomms10326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5) (英语). 
  64. ^ Leslie, Stephen; Winney, Bruce; Hellenthal, Garrett; Davison, Dan; Boumertit, Abdelhamid; Day, Tammy; Hutnik, Katarzyna; Royrvik, Ellen C.; Cunliffe, Barry; Lawson, Daniel J.; Falush, Daniel; Freeman, Colin; Pirinen, Matti; Myers, Simon; Robinson, Mark; Donnelly, Peter; Bodmer, Walter. The fine-scale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British population . Nature. 2015-03, 519 (7543): 309–314 [2023-07-14]. ISSN 1476-4687. doi:10.1038/nature14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4) (英语). 
  65. ^ Oppenheimer, Stephen. Myths of British Ancestry. prospect-magazine.co.uk. 20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1) (英语). 
  66. ^ 66.0 66.1 66.2 Orme, Nicholas. The Saints of Cornwal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978-0-19-820765-8 (英语). 
  67. ^ 67.0 67.1 67.2 67.3 67.4 67.5 67.6 Overview of Cornish History. Cornwall Council. 2009-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1) (英语). 
  68. ^ 68.00 68.01 68.02 68.03 68.04 68.05 68.06 68.07 68.08 68.09 Lysons, Daniel; Lysons, Samuel. General history: Etymology and ancient history. Magna Britannia. 3: Cornwall. 1814: iii–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0) (英语). 
  69. ^ Smyth, Alfred P. Medieval Europeans: studies in ethnic identity and national perspectives in Medieval Europe . Palgrave Macmillan. 1998. ISBN 978-0-312-21301-5 (英语). 
  70. ^ Stenton, F. M. Anglo-Saxon England  2n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47. ISBN 0-19-821716-1 (英语). 
  71. ^ United Kingdom - Peopl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2008-07 [2023-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英语). 
  72. ^ 72.0 72.1 Keats-Rohan, K. S. B. The Bretons and Normans of England 1066–1154: the family, the fief and the feudal monarchy (PDF). Nottingham Medieval Studies. 1992, 36 (36): 42–78. doi:10.1484/J.NMS.3.2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24) (英语). 
  73. ^ Payton, Philip. Anglia et Cornubia. Cornwall: A History Revised and Updated. Exeter: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2017. ISBN 978-0-85989-232-2. 
  74. ^ Borlase, William. Antiquities, Historical and Monumental, of the County of Cornwall 2nd. London: S. Baker, G. Leigh, T. Payne, and Benjamin White. 1769: 356 [2023-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3) (英语). 
  75. ^ 75.0 75.1 Hitchins, Fortescue; Drew, Samuel. The History of Cornwall: from the earliest records and traditions, to the present time. W. Penaluna. 1824 (英语). 
  76. ^ 76.0 76.1 Daniell, John Jeremiah. Collins, Joseph Henry , 编. A Compendium of the History of Cornwall 2nd. Truro: Netherton & Worth. 1880 (英语). 
  77. ^ 77.0 77.1 77.2 77.3 Timeline of Cornish History 1066–1700 AD. Cornwall Council. 2009-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27) (英语). 
  78. ^ History of the Duchy. Duchy of Cornwall. [2009-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0) (英语). 
  79. ^ 79.0 79.1 79.2 Cooper, John P. D. Propaganda and the Tudor State: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Westcount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978-0-19-926387-5 (英语). 
  80. ^ 80.0 80.1 Fletcher, Anthony; MacCulloch, Diarmaid. Tudor Rebellions  5th. Pearson Education. 2008. ISBN 978-1-4058-7432-8 (英语). 
  81. ^ Wood, Andy. The 1549 Rebellions and the Making of Early Modern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0-521-83206-9 (英语). 
  82. ^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Tanner, Marcus. The Last of the Celt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300-11535-2. 
  83. ^ 83.0 83.1 Pittock, Murray. Celtic Identity and the British Imag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978-0-7190-5826-4 (英语). 
  84. ^ Zagorín, Pérez. Rebels and Rulers, 1500–1660; vol. 2: Provincial rebellion: Revolutionary Civil Wars, 1560–166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ISBN 978-0-521-28712-8 (英语). 
  85. ^ 85.0 85.1 85.2 85.3 Hechter, Michael. Internal Colonialism: the Celtic fringe in British National Development 2nd. Transaction. 1999. ISBN 978-0-7658-0475-4 (英语). 
  86. ^ 86.0 86.1 86.2 86.3 MacLeod, Christine. Heroes of Invention: technology, Liberalism and British identity, 1750–191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0-521-87370-3 (英语). 
  87. ^ Richard Trevithick's steam locomotive. National Museum Wales. 2008-12-15 [2009-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15) (英语). 
  88. ^ 88.0 88.1 88.2 Cubitt, Geoffrey. Imagining Nations .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978-0-7190-5460-0 (英语). 
  89. ^ 89.0 89.1 89.2 89.3 89.4 Minahan, James. One Europe, Many Nations: a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European national group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0: 21. ISBN 978-0-313-30984-7 (英语). 
  90. ^ 90.0 90.1 90.2 Pittaway, Mark (编). Globalization and Europe . Open University Worldwide. 2003. ISBN 978-0-7492-9612-4 (英语). 
  91. ^ 91.0 91.1 91.2 91.3 Witterick, Susan. How far has the "Cornish Revival" affected modern Cornwall?. cornishstudies.com. 2007-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8) (英语). 
  92. ^ 92.0 92.1 92.2 92.3 92.4 Ball, Martin John; Fife, James. The Celtic Languages . Routledge. 1993. ISBN 978-0-415-01035-1 (英语). 
  93. ^ 93.0 93.1 93.2 Ellis, Peter Berresford. The Cornish Language and its Literature . Routledge. 1974. ISBN 978-0-7100-7928-2 (英语). 
  94. ^ 94.0 94.1 The History of MK. Mebyon Kernow. [2009-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7) (英语). 
  95. ^ 95.0 95.1 McKie, Robin. Britain's moving story. New Statesman. 2007-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0) (英语). 
  96. ^ 96.0 96.1 96.2 Thrift, N. J.; Williams, Peter. Class and Space: the Making of Urban Society . Taylor & Francis. 1987. ISBN 978-0-7102-0230-7 (英语). 
  97. ^ 97.0 97.1 97.2 I'm alright Jack > The Cornish Diaspora. BBC News. : 3 [2009-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3) (英语). 
  98. ^ 98.0 98.1 98.2 Hempton, David. Methodism: Empire of the Spiri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300-11976-3 (英语). 
  99. ^ 99.0 99.1 99.2 99.3 Thernstrom, Stephan. Harvar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thnic Groups  2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ISBN 978-0-674-37512-3 (英语). 
  100. ^ 100.00 100.01 100.02 100.03 100.04 100.05 100.06 100.07 100.08 100.09 Jupp, James. The Australian People: an encyclopedia of the nation, its people, and their origins 2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78-0-521-80789-0 (英语). 
  101. ^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cestry of Australia's population.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03-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7) (英语). 
  102. ^ 102.0 102.1 102.2 St Pirans Day Celebrations. BBC News. 20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7) (英语). 
  103. ^ Cornwall; St. Pirran's Cross. Flag Institute. [2023-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31) (英语). 
  104. ^ 104.0 104.1 104.2 Standard Cornish spelling agreed. BBC News. 2008-05-19 [2023-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7) (英语). 
  105. ^ Bradshaw, Brendan; Roberts, Peter. British Consciousness and Identity: the Making of Britain, 1533–170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0-521-89361-5 (英语). 
  106. ^ Hay, Denys. The Use of the Term 'Great Britain' in the Middle Ages. 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 of Antiquaries of Scotland. 1958-11-30, 89: 55–66 [2023-07-17]. ISSN 2056-743X. doi:10.9750/PSAS.089.55.6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8) (英语). 
  107. ^ 107.0 107.1 Steves, Rick. Rick Steves' England 2008. Avalon Travel. 2007. ISBN 978-1-59880-097-5 (英语). 
  108. ^ Crosses, Cornish Saints and Holy Wells in Cornwall. Into Cornwall.com. [2009-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7) (英语). 
  109. ^ Everitt, Alex. A Brief History of the Celtic Cross in Cornwall. Krowskernewek.com. [2009-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3) (英语). 
  110. ^ Opie, John. The Grove Dictionary of Art. [2009-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9-19) (英语). 
  111. ^ Newlyn school. Tate. [2023-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4) (英语). 
  112. ^ Leach, Bernard. Hamada, potter . New York: Kodansha International/USA. 1990 [2023-07-17]. ISBN 978-0-87011-828-9 (英语). 
  113. ^ About the Methodist Church. Methodist Central Hall Westminster. [2007-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21) (英语). 
  114. ^ What We Believe; founder of the United Methodist Church. United Methodist Church of Whitefish Bay. [2007-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25) (英语). 
  115. ^ 115.0 115.1 115.2 Tregidga, Garry. The Liberal Party in South-west Britain since 1918: political decline, dormancy and rebirth. Presses Université Laval. 2000. ISBN 978-0-85989-679-5 (英语). 
  116. ^ 116.0 116.1 116.2 116.3 Trewin, Carol; Woolfitt, Adam. Gourmet Cornwal l. Alison Hodge. 2005. ISBN 978-0-906720-39-4 (英语). 
  117. ^ 117.0 117.1 117.2 Tregellas, Walter Hawken. Tourists' Guide to Cornwall and the Scilly Isles. BiblioBazaar. 2008. ISBN 978-0-554-83977-6 (英语). 
  118. ^ 118.0 118.1 118.2 Clegg, David. Cornwall and the Isles of Scilly: the complete guide 2nd. Troubador. 2005. ISBN 978-1-904744-99-3 (英语). 
  119. ^ 119.0 119.1 119.2 119.3 Harvey, David. Celtic Geographies: Old Culture, New Times. Routledge. 2002. ISBN 978-0-415-22396-6 (英语). 
  120. ^ Gallagher, Brendan. Cornish rugby union celebrate 125 years of pride and passion – but are they the lost tribe?.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08-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7) (英语). 
  121. ^ Cornish Wrestling Association. cornishwrestling.co.uk. [2009-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7) (英语). 
  122. ^ 122.0 122.1 Alexander, Simon. The good surf guide to Cornwall. BBC News. [2009-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05) (英语). 
  123. ^ 123.0 123.1 Tregidga, Garry. Devolution for the Duchy – The Liberal Party and the Nationalist Movement in Cornwal (PDF). Journal of Liberal Democrat History (Liberal Democrat History Group). 1999, (22): 21–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6-17) (英语). 
  124. ^ 124.0 124.1 Schrijver, Frans. Regionalism after Regionalisation: Spain, France and the United Kingdo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90-5629-428-1 (英语). 
  125. ^ The Core Values of Mebyon Kernow – The Party For Cornwall. Mebyon Kernow. [2009-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2) (英语). 
  126. ^ Elections – Thursday, 4th June, 2009. Cornwall Council. 4 June 2009 [2023-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8) (英语). 
  127. ^ Cornwall Council elections 6 May 2021 - Cornwall Council. www.cornwall.gov.uk. [2023-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0) (英语). 
  128. ^ Council and democracy. Cornwall Council. 2009-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25) (英语). 
  129. ^ Unitary status agreed for council. BBC News. 200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9) (英语).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