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七卿年表

明朝七卿年表,即尚书与都御史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末年(1644年),以及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至永历朝廷末年(1662年)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与都察院的最高长官。除短暂的明朝中书省时期外,七卿长官均为正二品,为明朝政府文臣中最高行政长官。

 橙色部分为《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描绘的明朝最大版图(1424年,含羁縻地区

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都御史,往往与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寺卿合称“九卿”。明朝时,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七卿、九卿公决,此为廷议。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七卿、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园审。七卿与明朝内阁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

南明时,弘光朝南京即京城,隆武朝福京即京城,另设行在、南京六部官员[1][2],永历朝都城不定,但依旧于其首府设立六部。

此表不包括明朝南京七卿年表

洪武年间 编辑

中书省时期 编辑

明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3]。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4]。中书省时期的六部尚书官员为正三品[5]

年代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御史台
御史大夫
洪武元年戊申
1368年
滕毅[6]
盛原辅[7]
张明善[8]
杨思义[9]
杭琪[10]
钱用壬[5]
崔亮[11]
陈亮[5] 周祯[5][8]
钱唐[12]
单安仁[5] 汤和
邓愈
洪武二年己酉
1369年
张明善 杨思义
杭琪
朱昭[13]
樊思民[14]
崔亮[11] 陈亮
单安仁[15]
安统[16]
王居仁[17]
刘诚[18]
钱唐
刘希鲁[19]
世家宝[20][21]
周祯[22]
单安仁
孙克义[15]
张允文[18]
李迁桂
汤和
邓愈
洪武三年庚戌
1370年
张明善
王兴福[23]
郎本中
商暠
杭琪
李延桂
滕德懋
陈昱
蒋思德
宋冕
崔亮[11]
陶凯
杨训文
刘贞
王居仁
滕德懋
郎本中
程徐
周浈
刘大昕
班用吉
安然[24][25]
安庆
汤和
邓愈
洪武四年辛亥
1371年
郎本中
李仁[26]
陈修[27]
李守道
詹同[28]
李廷桂
蒋思德
秦文绎
杨训文
宋冕
徐本
海渊
陶凯
杨训文
刘贞
吴琳[29]
李有谅
刘惟谦
班用吉
端以善
安然
安庆
朱守仁
洪武五年壬子
1372年
詹同[28]
吕本
周时中
朱斌
李信
杨训文
蒋思德
徐本
海渊
秦文绎
陶凯 吴琳[29] 李有谅
李质
吴云
端以善
安然[24]
朱守仁
黄肃
洪武六年癸丑
1373年
李信
吴琳[29]
詹同[28]
吕本
吕熙
赵孠坚
颜希哲
吕熙
俞浦
李俨
陶凯
牛谅
刘绍先
吴琳[29]
乐韶凤
孙克义
刘仁
吴云
孙克义
孙尧
李俨
冯冕
高万杰
刘惟谦
李敬
陈璿
唐铎
黄肃
李敏
赵翥
陈宁
洪武七年甲寅
1374年
吴琳[29]
詹同[28]
吕熙
盛原辅
颜希哲
俞浦
马贵
牛谅
刘绍先
赵翥
吕本
孙克义
刘仁
李俨
冯冕
刘惟谦
徐本
唐铎
李敏
赵翥
严达
汪广洋
陈宁
洪武八年乙卯
1375年
吕熙
盛原辅
赵好德[30]
俞浦
马贵
赵好德
宋冕
李泰
周肃
何士弘
吕本
章善
单安仁 刘惟谦 李敏
薛祥
汪广洋
陈宁
洪武九年丙辰
1376年
赵好德[30]
王敏
李泰
王博
偰斯
周斌
张筹 单安仁
李允
徐本
冯冕
商暠
韩士原
唐俊
薛祥
王虎
李敏
汪广洋
陈宁
洪武十年丁巳
1377年
王敏 周斌
偰斯
沈立本
张筹
李允
吕本
单安仁
李允
陈铭
李澂
唐俊
冯冕
商暠
周斌
秦中
刑懋
尹性
李敏
王虎
赵翥
汪广洋
陈宁
丁玉
洪武十一年戊午
1378年
王敏
李焕文
陈铭
陈煜
费震[31]
沈立本
朱梦炎 李澂
李焕文
沈立本
冯谅
王虎
赵翥
朱瑛
陈宁
丁玉
洪武十二年己未
1379年
陈煜
张度
费震[31]
顾礼
任彬
朱梦炎
张筹
李澂
赵本
董俊
沈立本
顾礼
吕宗艺
赵翥
冯谅
朱瑛
余文昇
赵翥
王虎
陈宁
丁玉
安然

废除中书省后 编辑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尚书均进秩为正二品[32]。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33]

年代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都御史
洪武十三年庚申
1380年
偰斯[34]

洪彝
刘崧[35]
阮畯

徐铎[36]

刘平仲[37]
范敏[38]

郑九成

偰斯[34]
李冕[39]

赵本 吕宗艺[40] 余文昇
薛祥[41]
安然
李善长[42]
洪武十四年辛酉
1381年
阮畯 范敏[43]

徐恢[44]

李叔正
高信
李澂
唐铎
胡桢
王时[45]
薛祥
赵俊[46]
李善长[47]
洪武十五年壬戌
1382年
阮畯
李信
郭允道
曾泰
王时[48]
高信
刘仲质
任昂
唐铎
何礼[49]
王时
开济[50]
赵俊[51] 李善长
洪武十六年癸亥
1383年
李信

陈敬[52]

王时 任昂 何礼 开济[53] 赵俊[54] 李善长[55]
洪武十七年甲子
1384年
陈敬
余熂
栗恕[56]
郭桓
任昂
赵瑁
何礼
俞纶[57]
刘逵
王惠迪[58]
麦至德[59] 詹徽左都御史
汤友恭右都御史[60]
洪武十八年乙丑
1385年
余熂
赵瑁
詹徽[61]
郭桓[62]
徐辉[63]
茹太素[64]
赵瑁[65]
唐铎[66]
温祥卿
赵仁[67]
王惠迪
唐铎[68]
麦至德
徐本[69]
詹徽左都御史
汤友恭右都御史
洪武十九年丙寅
1386年
詹徽 茹太素 唐铎 赵仁 唐铎 徐本 詹徽左都御史
汤友恭右都御史
洪武二十年丁卯
1387年
詹徽 茹太素 李原名 赵仁 唐铎 徐本
潘孟举[70]
詹徽左都御史
汤友恭右都御史
洪武二十一年戊辰
1388年
詹徽 茹太素 李原名 赵仁[71]
唐铎[72]
唐铎[72] 潘孟举 詹徽左都御史
汤友恭右都御史
凌汉右都御史[73]
洪武二十二年己巳
1389年
詹徽 茹太素[74]
杨靖
李原名 唐铎[75]
沈溍
赵勉 潘孟举
秦逵[76]
詹徽左都御史
洪武二十三年庚午
1390年
詹徽 杨靖[77]
赵勉
李原名 沈溍[78]
秦逵[79]
茹瑺
赵勉
杨靖
秦逵[80]
沈溍[81]
詹徽左都御史
杨克明右都御史[82]
洪武二十四年辛未
1391年
詹徽[83] 赵勉 赵勉[84] 沈溍
茹瑺
杨靖 秦逵 詹徽左都御史[85]
杨克明右都御史
袁泰右都御史[86]
洪武二十五年壬申
1392年
詹徽 赵勉[87] 赵勉 茹瑺 杨靖 秦逵
严震直[88]
詹徽左都御史[89]
袁泰右都御史
解敏右都御史[90]
洪武二十六年癸酉
1393年
詹徽[91]
梁焕[92]
翟善[93]
郁新 杨靖[94] 茹瑺 杨靖[95] 严震直[96] 张廷兰左都御史[97]
解敏右都御史
洪武二十七年甲戌
1394年
翟善[98] 郁新 杨靖
任亨泰[99]
茹瑺 杨靖 严震直[100] 张廷兰左都御史[101]
解敏右都御史
曹铭右都御史[102]
洪武二十八年乙亥
1395年
翟善[103] 郁新 任亨泰[104] 茹瑺 杨靖
夏恕[105]
王儁[106] 曹铭右都御史[107]
王平右都御史[108]
吴斌左都御史 [109]
洪武二十九年丙子
1396年
杜泽 郁新 任亨泰[110]
门克新[111]
茹瑺 夏恕 王儁
孙显[112]
来恭左都御史 [113]
王平右都御史[114]
邓文铿右都御史[115]
洪武三十年丁丑
1397年
杜泽 郁新 郑沂[116] 茹瑺 夏恕 孙显[117]
严震直[118]
杨靖左都御史
暴昭左都御史[119]
邓文铿右都御史
严震直右都御史[118]
洪武三十一年戊寅
1398年
茹瑺[120]
张𬘘
郁新
王钝
郑沂[121]
陈迪
茹瑺[122]
齐泰[123]
夏恕
暴昭[124]
严震直
郑赐[125]
暴昭左都御史[126]
景清左都御史
练子宁右都御史[127]

建文年间 编辑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明惠帝即位。次年改年号为建文。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基,为明成祖,废除建文年号,复称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永乐

明惠帝在登基后不久,即重新选拔六部官员,其中大多数为靖难之役前主张削藩或阵亡、或在燕王朱棣攻占南京应天府后拒绝合作自杀或不屈而亡者,其中包括礼部尚书陈廸兵部尚书齐泰铁铉刑部尚书暴昭侯泰左都御史景清右都御史练子宁等。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将六部尚书改为正一品,改都察院为御史府、都御史为御史大夫[128]。朱棣攻入南京后,恢复原制度。

年代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御史大夫
建文元年己卯
1399年
张𬘘 郁新
王钝
陈迪 齐泰
茹瑺[129]
暴昭[130]
侯泰
郑赐
严震直
景清左都御史
练子宁右都御史[131]
建文二年庚辰
1400年
张𬘘 郁新
王钝
陈迪 茹瑺
铁铉[132]
侯泰
暴昭
郑赐
严震直
景清
练子宁
建文三年辛巳
1401年
张𬘘 郁新
王钝
陈迪 齐泰[133]
茹瑺
铁铉
侯泰
暴昭
郑赐
严震直
景清
练子宁
建文四年壬午
1402年
张𬘘[134]
蹇义
郁新[135]
王钝[136]
夏原吉[137]
郭资[138]
陈迪[139]
宋礼[140]
李至刚[141]
齐泰[142]
茹瑺[143]
铁铉[144]
刘儁[145]
侯泰[142]
暴昭[146]
郑赐[147]
雒佥[148]
郑赐[149]
严震直[150]
黄福[151]
景清[152]
练子宁[153]

永乐年间 编辑

迁都之前 编辑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基,为明成祖,废除建文年号,复称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永乐

永乐元年,朱棣以北平为北京,置北京行部尚书二人,侍郎四人,其属置六曹清吏司。吏、户、礼、兵、工五曹,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154]

永乐十八年十一月,裁革北京行部。[155]

年代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行部尚书 都御史
永乐元年癸未
1403年
蹇义 郁新
夏原吉[156]
郭资[157]
李至刚
郑沂[158]
刘儁 郑赐
雒佥[159]
黄福 雒佥
郭资[160]
陈瑛左都御史[161]
永乐二年甲申
1404年
蹇义 郁新
夏原吉
李至刚 刘儁
金忠
郑赐 黄福
宋礼
雒佥
郭资
陈瑛左都御史
吴中右都御史
永乐三年乙酉
1405年
蹇义 郁新
夏原吉[162]
李至刚[163]
郑赐[164]
刘儁
金忠
郑赐
吕震
黄福
宋礼
雒佥
郭资
黄福[165]
陈瑛左都御史
吴中右都御史
永乐四年丙戌
1406年
蹇义 夏原吉 郑赐 刘儁
金忠
吕震 宋礼 黄福
朱濬
郭资[166]
陈瑛左都御史
吴中右都御史
永乐五年丁亥
1407年
蹇义 夏原吉 郑赐
赵羾[167]
金忠 吕震 宋礼
吴中
朱濬
郭资[168]
陈瑛左都御史
吴中右都御史
永乐六年戊子
1408年
蹇义 夏原吉 郑赐[169]
赵羾
刘观
吕震
金忠
刘儁
吕震
刘观
宋礼
吴中
朱濬
郭资
陈瑛左都御史
永乐七年己丑
1409年
蹇义 夏原吉 赵羾
吕震
金忠
方宾
刘观 宋礼
吴中
朱濬
郭资
陈瑛左都御史
永乐八年庚寅
1410年
蹇义 夏原吉[170] 赵羾
吕震
金忠
方宾
刘观[171] 宋礼
吴中
朱濬
郭资
陈瑛左都御史
陈德文右都御史[172]
永乐九年辛卯
1411年
蹇义 夏原吉 赵羾
吕震
金忠
方宾
刘观 宋礼[173]
吴中
朱濬
郭资
陈瑛左都御史[174]
陈德文右都御史
永乐十年壬辰
1412年
蹇义 夏原吉 吕震 金忠
方宾
刘观 宋礼
吴中
白彦芳[175]
朱濬
郭资
陈德文右都御史
永乐十一年癸巳
1413年
蹇义 夏原吉 吕震 金忠
方宾
刘观 宋礼
吴中
朱濬
郭资
陈德文右都御史
永乐十二年甲午
1414年
蹇义 夏原吉 吕震 金忠
方宾
刘观 宋礼
吴中
朱濬
郭资[176]
陈德文右都御史
刘观左都御史[177]
永乐十三年乙未
1415年
蹇义 夏原吉 吕震 金忠
方宾
陈洽
刘观 宋礼
吴中
郭资 刘观左都御史
永乐十四年丙申
1416年
蹇义 夏原吉 吕震
金纯
方宾 吴中[178] 宋礼
吴中
郭资 刘观左都御史
永乐十五年丁酉
1417年
蹇义 夏原吉 吕震
金纯
方宾
赵羾[179]
吴中 宋礼 郭资 刘观左都御史
永乐十六年戊戌
1418年
蹇义 夏原吉 吕震
金纯
方宾
赵羾
吴中 宋礼 郭资 刘观左都御史
永乐十七年己亥
1419年
蹇义 夏原吉 吕震
金纯
方宾
赵羾
吴中 宋礼 郭资 刘观左都御史
永乐十八年庚子
1420年
蹇义 夏元吉
郭资[180]
吕震
金纯
方宾
赵羾
吴中 宋礼
李庆
郭资[181] 刘观左都御史
王彰右都御史

迁都之后 编辑

永乐十八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罢免行部及六曹,以六部官属移之北,不再称“行在”。而其留守南京的官员一律加“南京”字(即所谓“南京吏部尚书”等)。[154]

此后在南京任命之尚书与都御史,请参阅明朝南京七卿年表

年代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都御史
永乐十九年辛丑
1421年[182]
蹇义 夏元吉[183]
郭资
吕震
金纯
方宾
赵羾
吴中 宋礼
李庆
刘观左都御史
王彰右都御史
永乐二十年壬寅
1422年
蹇义[184] 郭资 吕震
金纯
赵羾[185] 宋礼
李庆
刘观左都御史
王彰右都御史
永乐二十一年癸卯
1423年
蹇义 郭资 吕震
金纯
赵羾 李庆 刘观左都御史
王彰右都御史
永乐二十二年甲辰
1424年
蹇义[186] 郭资[187]
夏元吉[188]
吕震[189]
金纯
赵羾[190]
李庆[191]
吴中[192]
金纯
李庆
金纯[193]
黄福[194]
吴中[195]
刘观左都御史[196]
王彰右都御史

洪熙年间 编辑

洪熙元年,明仁宗打算仍在南京定都,并恢复置各部官属于南京,去除“南京”两字,而在位于北京的六部官员头衔前加“行在”两字,并设行部[154]

年代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行部尚书 都御史
洪熙元年乙巳
1425年
蹇义 夏元吉 吕震 李庆
张本
金纯 黄福
吴中
李友直
张本[197]
李友直
刘观左都御史
向珤右都御史
王彰右都御史

宣德年间 编辑

明宣宗即位后,于宣德三年复罢行部。[198] 宣宗在位期间,国力强盛,政治清明,与其父明仁宗时期,合称“仁宣之治”。

年代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行部尚书 都御史
宣德元年丙午
1426年
蹇义 夏元吉 吕震[199]
胡濙[200]
张本[201]
陈洽[202]
金纯 黄福[203]
吴中
李友直 刘观左都御史
王彰右都御史
宣德二年丁未
1427年
蹇义 夏元吉
郭敦[204]
胡濙 张本[205] 金纯 黄福[206]
吴中
李友直 刘观左都御史
王彰右都御史[207]
宣德三年戊申
1428年
蹇义[208] 夏元吉[209]
郭敦[210]
胡濙[211] 张本 金纯[212] 黄福
吴中[213]
李友直[214]
李友直 刘观左都御史[215]
顾佐右都御史[216]
宣德四年己酉
1429年
蹇义
郭琎[217]
夏元吉
郭敦
郭资[218]
胡濙[219] 张本[220] 黄福[221]
吴中
李友直
不适用 顾佐左都御史
宣德五年庚戌
1430年
蹇义
郭琎
夏元吉[222]
郭敦
郭资
黄福[223]
李昶[224]
胡濙 张本[225] 黄福[226]
吴中[227]
李友直
顾佐左都御史
宣德六年辛亥
1431年
蹇义
郭琎
郭敦[228]
郭资
黄福
李昶[229]
胡濙[230] 张本[231]
许廓[232]
吴中
李友直
顾佐左都御史
宣德七年壬子
1432年
蹇义
郭琎
郭资
黄福[233]
胡濙[234] 许廓[235] 吴中
李友直
顾佐左都御史
宣德八年癸丑
1433年
蹇义
郭琎[236]
郭资[237] 胡濙[234] 吴中
李友直
顾佐左都御史[238]
熊槩右都御史[239]
宣德九年甲寅
1434年
蹇义
郭琎[240]
胡濙[234] 王骥[241] 吴中
李友直
顾佐左都御史[242]
熊槩右都御史[243]
宣德十年乙卯
1435年
蹇义[244]
郭琎
胡濙[234] 王骥 魏源[245]
郭琎[246]
吴中[247]
李友直[248]
顾佐左都御史[242]
熊槩右都御史[243]

正统年间 编辑

明英宗即位后,于正统六年(1441年),在北京六部官员头衔前去“行在”字,于南京仍加“南京”字,之后成为定制[198][249]。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率众北征瓦剌,在宣化土木堡,明军被蒙古军围困,英宗被俘,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等数十名官员阵亡,史称土木之变

年代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都御史
正统元年丙辰
1436年
郭琎 刘中敷 胡濙 王骥[250] 魏源 吴中
李友直[248]
顾佐左都御史[251]
陈智右都御史[252]
正统二年丁巳
1437年
郭琎 刘中敷 胡濙 王骥[253] 魏源[254] 吴中
李友直
陈智左都御史
正统三年戊午
1438年
郭琎 刘中敷[255] 胡濙[256] 王骥[257] 魏源[258] 吴中
李友直[259]
陈智左都御史[260]
正统四年己未
1439年
郭琎 刘中敷 胡濙 王骥 魏源[261] 吴中 陈智左都御史[262]
正统五年庚申
1440年
郭琎 刘中敷 胡濙 王骥[263]
柴车[264]
魏源 吴中 陈智左都御史
正统六年辛酉
1441年
郭琎 刘中敷[265]
王佐[266]
胡濙 王骥[267]
柴车[268]
魏源 吴中[269] 陈智左都御史[270]
王文[271]
正统七年壬戌
1442年
郭琎
魏骥[272]
王佐 胡濙 王骥[273]
徐晞[274]
魏源 吴中[275]
王卺[276]
王文右都御史
正统八年癸亥
1443年
郭琎[277]
王直[278]
王佐 胡濙 徐晞 魏源[279]
王质[280]
金濂[281]
王卺 王文右都御史
正统九年甲子
1444年
王直 王佐 胡濙 徐晞 金濂 王卺 王文右都御史
正统十年己丑
1445年
王直 王佐 胡濙 徐晞[282]
邝埜[283]
金濂 王卺
黎澄[284]
王文左都御史[285]
陈镒右都御史[286]
正统十一年丙寅
1446年
王直[287] 王佐[288] 胡濙 邝埜 金濂[289] 王卺
黎澄[290]
陈镒右都御史[291]
正统十二年丁卯
1447年
王直 王佐 胡濙 邝埜 金濂 王卺 陈镒右都御史
正统十三年戊辰
1448年
王直 王佐 胡濙 邝埜 金濂[292] 王卺[293]
石璞[294]
陈镒右都御史
正统十四年己巳
1449年
王直 王佐[295]
金濂[296]
胡濙[297] 邝埜[298]
于谦[299]
金濂[300]
俞士悦[301]
石璞[302] 陈镒左都御史[303]
俞士悦[304]
杨善右都御史[305]

景泰年间 编辑

景泰年间,吏部曾经设置两名尚书。天顺初年,恢复定制,改为一名[306]

年代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都御史
景泰元年庚午
1450年
王直 金濂 胡濙 于谦 俞士悦 石璞 陈镒右都御史
杨善左都御史
王文
景泰二年辛未
1451年
王直
何文渊
金濂 胡濙 于谦 俞士悦 石璞 陈镒右都御史
杨善左都御史
王文
景泰三年壬申
1452年
王直
何文渊
金濂[307] 胡濙 于谦
仪铭[308]
俞士悦 石璞 陈镒右都御史
杨善左都御史
王文
王翺
景泰四年癸酉
1453年
王直
何文渊
王翺[309]
金濂 胡濙 于谦
仪铭
俞士悦 石璞 陈镒右都御史
杨善左都御史
王翺左都御史
罗通右都御史
萧维祯左都御史[310]
景泰五年甲戌
1454年
王直
王翺
金濂
张凤[311]
胡濙 于谦
仪铭[312]
俞士悦 石璞 杨善左都御史
李实右都御史
萧维祯左都御史[313]
景泰六年乙亥
1455年
王直
王翺
张凤 胡濙 于谦
石璞
俞士悦 石璞
江渊[314]
杨善左都御史
李实右都御史
萧维祯左都御史
景泰七年丙子
1456年
王直
王翺
张凤 胡濙 于谦
石璞
俞士悦 江渊 李实右都御史
萧维祯左都御史

天顺年间 编辑

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改年号为“天顺”。此前景泰年间的吏部两名尚书规制,也经恢复改为一名[306]。夺门之变后,六部首脑大换血,其中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遭到夺衔致仕;户部尚书张凤改为南京闲置;刑部尚书俞士悦、工部尚书江渊谪戍;兵部尚书于谦遭弃市。

年代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都御史
天顺元年丁丑
1457年
王直[315]
王翺[316]
张凤[317]
沈固[318]
胡濙[319]
杨善[320]
于谦[321]
石璞[322]
王骥[323]
陈汝言[324]
俞士悦[325]
轩𫐐[326]
刘广衡[327]
江渊[328]
赵荣[329]
李实[330]
萧维祯[331]
耿九畴[332]
马昂[333]
寇深[334]
天顺二年戊寅
1458年
王翺 沈固 杨善[335] 陈汝言[336]
马昂[337]
刘广衡[338]
陆瑜[339]
赵荣 马昂[340]
寇深
天顺三年己卯
1459年
王翺 沈固 马昂 陆瑜 赵荣 寇深
天顺四年庚辰
1460年
王翺 沈固[341]
年富[342]
萧晅[343]
石瑁[344]
马昂 陆瑜 赵荣 寇深
天顺五年辛巳
1461年
王翺 年富 石瑁 马昂[345] 陆瑜 赵荣[346] 寇深[347]
李宾右都御史[348]
天顺六年壬午
1462年
王翺 年富 石瑁[349] 马昂 陆瑜 赵荣[350] 李宾右都御史
天顺七年癸未
1463年
王翺 年富 姚夔[351] 马昂 陆瑜[352] 周瑄[353]
白圭[354]
李宾右都御史[355]
周瑄[356]
天顺八年甲申
1464年
王翺 年富[357]
马昂[358]
姚夔 马昂[359]
王竑[360]
陆瑜 白圭[354] 李宾右都御史
李秉左都御史[361]

成化年间 编辑

明宪宗成化初年,吏治尚佳。但成化中期以后,宪宗宠信万贵妃及宦官汪直,朝纲败坏,民不聊生。史书多载,成化十九年后,其六部长官与内阁阁老(万安刘吉刘珝)合称为:“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362]

年代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都御史
成化元年乙酉
1465年
王翺[363] 马昂 姚夔 王竑[364]
王复[365]
陆瑜 白圭[366] 李宾右都御史[367]
李秉左都御史
成化二年丙戌
1466年
王翺 马昂 姚夔 王复[368] 陆瑜 白圭[369] 李秉左都御史[370]
成化三年丁亥
1467年
王翺[371]
李秉[372]
马昂 姚夔 王复[373]
白圭[374]
陆瑜 白圭[375]
王复[373]
李秉左都御史[376]
林聪右都御史[377]
成化四年戊子
1468年
李秉[378] 马昂[379]
杨鼎[380]
姚夔 白圭
程信[381]
陆瑜 王复 林聪右都御史
成化五年己丑
1469年
李秉[382]
崔恭[383]
姚夔[384]
杨鼎 姚夔[385]
邹干[386]
白圭
程信
陆瑜 王复 林聪右都御史
成化六年庚寅
1470年
姚夔 杨鼎 邹干 白圭
程信[387]
陆瑜 王复 林聪右都御史
李宾[388]
成化七年辛卯
1471年
姚夔[389] 杨鼎 邹干 白圭 陆瑜 王复 林聪右都御史[390]
成化八年壬辰
1472年
姚夔 杨鼎 邹干 白圭 陆瑜 王复 李宾右都御史
项忠左都御史[391]
成化九年癸巳
1473年
姚夔[392]
尹旻[393]
杨鼎 邹干 白圭[394] 陆瑜[395]
王槩[396]
王复 李宾右都御史
项忠左都御史[391]
董方[397]
成化十年甲午
1474年
尹旻 杨鼎 邹干 白圭[398]
项忠[399]
王槩[400]
项忠[401]
董方[402]
王复 李宾右都御史
项忠左都御史
董方[403]
成化十一年乙未
1475年
尹旻 杨鼎 邹干 项忠 董方 王复 李宾右都御史
王越左都御史[404]
成化十二年丙申
1476年
尹旻 杨鼎 邹干 项忠 董方 王复 李宾右都御史
王越左都御史
成化十三年丁酉
1477年
尹旻 杨鼎 邹干 项忠[405]
余子俊[406]
董方[407]
林聪[408]
王复 李宾右都御史[409]
王越左都御史[410]
成化十四年戊戌
1478年
尹旻[411] 杨鼎[412] 邹干[413] 余子俊[414] 林聪[415] 王复 王越左都御史[416]
成化十五年己亥
1479年
尹旻 杨鼎[417]
陈钺[418]
邹干[419]
张文质[420]
余子俊 林聪 王复[421]
刘昭[422]
王越左都御史[423]
成化十六年庚子
1480年
尹旻 陈钺[424] 张文质 余子俊 林聪 刘昭 王越左都御史[425]
成化十七年辛丑
1481年
尹旻 陈钺[426]
翁世资[427]
张文质[428]
周洪谟[429]
余子俊[430]
陈钺[431]
林聪 刘昭 王越左都御史[432]
戴缙右都御史[433]
成化十八年壬寅
1482年
尹旻 翁世资 周洪谟 陈钺[434]
张鹏[435]
林聪[436]
张蓥[437]
刘昭 戴缙右都御史
成化十九年癸卯
1483年
尹旻 翁世资[438]
余子俊[439]
周洪谟 张鹏 张蓥 刘昭 戴缙右都御史[440]
李裕右都御史[441]
成化二十年甲辰
1484年
尹旻[442] 余子俊[443]
殷谦[444]
周洪谟[445] 张鹏[446] 张蓥[447] 刘昭[448] 朱英右都御史[449]
李裕右都御史[450]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
1485年
尹旻 殷谦 周洪谟 张鹏[451]
马文升[452]
张蓥 刘昭 朱英右都御史[453]
屠滽右都御史[454]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
1486年
尹旻[455]
耿裕[456]
李裕[457]
殷谦[458]
刘昭[459]
周洪谟 马文升[460] 张蓥[461]
杜铭[462]
刘昭[463]
李裕[464]
谢一夔[465]
刘敷右都御史[466]
屠滽右都御史[467]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
1487年
李裕[468]
王恕[469]
李敏[470] 周洪谟 余子俊[471] 杜铭[472] 谢一夔[473]
贾俊[474]
刘敷右都御史[475]
马文升左都御史[476]

弘治年间 编辑

弘治为明孝宗朱祐樘在位时期的年号。其上任后,重新任免明朝内阁、六部官员,任用贤能,使得其统治时期,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史称“弘治中兴”。

年代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都御史
弘治元年戊申
1488年
王恕 李敏 周洪谟
耿裕[477]
余子俊 何乔新 贾俊 马文升左都御史
弘治二年己酉
1489年
王恕 李敏 耿裕 余子俊
马文升[478]
何乔新 贾俊 马文升左都御史[479]
屠滽左都御史
弘治三年庚戌
1490年
王恕 李敏 耿裕 马文升 何乔新 贾俊 屠滽左都御史
弘治四年辛亥
1491年
王恕 李敏
叶淇[480]
耿裕[481] 马文升 何乔新
彭韶[482]
贾俊 屠滽左都御史
白昂左都御史[483]
弘治五年壬子
1492年
王恕 叶淇 耿裕 马文升 彭韶 贾俊 白昂左都御史
弘治六年癸丑
1493年
王恕
耿裕[484]
叶淇 耿裕
倪岳[485]
马文升 彭韶
白昂[486]
贾俊 白昂左都御史
屠滽右都御史[487]
弘治七年甲寅
1494年
耿裕 叶淇 倪岳 马文升 白昂 贾俊
刘璋
屠滽左都御史[488]
弘治八年乙卯
1495年
耿裕 叶淇 倪岳 马文升 白昂 刘璋 屠滽左都御史
弘治九年丙辰
1496年
耿裕
屠滽[489]
叶淇
周经[490]
倪岳
徐琼[491]
马文升 白昂 刘璋
徐贯[492]
屠滽左都御史[493]
闵珪左都御史
弘治十年丁巳
1497年
屠滽 周经 徐琼 马文升 白昂 徐贯 闵珪左都御史
弘治十一年戊午
1498年
屠滽 周经 徐琼 马文升 白昂 徐贯 闵珪左都御史
佀锺右都御史[494]
弘治十二年己未
1499年
屠滽 周经 徐琼 马文升 白昂 徐贯 闵珪左都御史
佀锺右都御史
弘治十三年庚申
1500年
屠滽
倪岳[495]
周经
佀锺[496]
徐琼
傅瀚[497]
马文升 白昂
闵珪[498]
徐贯
曾鉴[499]
闵珪左都御史[500]
佀锺右都御史[501]
戴珊左都御史[502]
史琳右都御史[503]
弘治十四年辛酉
1501年
倪岳
马文升[504]
佀锺 傅瀚 马文升
刘大夏[505]
闵珪 曾鉴 戴珊左都御史
史琳右都御史
弘治十五年壬戌
1502年
马文升 佀锺 傅瀚
张昇[506]
刘大夏 闵珪 曾鉴 戴珊左都御史
史琳右都御史
弘治十六年癸亥
1503年
马文升 佀锺 张昇 刘大夏 闵珪 曾鉴 戴珊左都御史
史琳右都御史
弘治十七年甲子
1504年
马文升 佀锺
秦纮
韩文[507]
张昇 刘大夏 闵珪 曾鉴 戴珊左都御史
史琳右都御史
弘治十八年乙丑
1505年
马文升 韩文 张昇 刘大夏 闵珪 曾鉴 戴珊左都御史[508]
史琳右都御史
屠勋右都御史[509]

正德年间 编辑

正德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时期的年号,朱厚照在位前期,宠信刘瑾等宦官,并设立豹房,骄奢淫逸。中后期虽治理内政,铲除宦官,但听信江彬等奸臣,后因落水染病驾崩。

年代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都御史
正德元年丙寅
1506年
马文升[510]
焦芳[511]
许进[512]
韩文[513]
顾佐[514]
张昇 刘大夏[515]
许进[516]
阎仲宇[517]
闵珪 曾鉴 张敷华左都御史[518]
史琳右都御史[519]
屠勋右都御史
正德二年丁卯
1507年
许进 顾佐 张昇[520]
李杰[521]
刘机
阎仲宇[522]
刘宇[523]
闵珪
屠勋
曾鉴
李𬭼
刘宇左都御史
屠滽右都御史
屠勋右都御史
正德三年戊辰
1508年
许进
刘宇[524]
顾佐
刘玑
刘机
周经
白钺
刘宇[525]
曹元
屠勋
王鉴之
李𬭼
洪锺
屠滽右都御史
正德四年己巳
1509年
刘宇[526]
张彩
刘玑 白钺 曹元 王鉴之
洪锺[527]
刘璟
洪锺
才宽
毕亨
屠滽右都御史
陈金右都御史
洪锺右都御史
正德五年庚午
1510年
张彩
刘机[528]
刘玑
杨一清[529]
白钺[530]
费宏
曹元
胡汝砺
王敞
刘璟[531] 毕亨
李𬭼
洪锺左都御史
正德六年辛未
1511年
杨一清[532] 杨一清[533]
孙交
费宏
傅珪
王敞
何鉴
何鉴[534] 李𬭼 洪锺左都御史
王鼎右都御史
正德七年壬申
1512年
杨一清 孙交 傅珪 何鉴 张子麟 李𬭼 洪锺左都御史
王鼎右都御史
陆完左都御史
李士实右都御史
正德八年癸酉
1513年
杨一清 孙交
王琼
傅珪
刘春
何鉴
陆完
张子麟 李𬭼 陆完左都御史[535]
李士实右都御史
石玠右都御史
正德九年甲戌
1514年
杨一清 王琼 刘春 陆完 张子麟 李𬭼 石玠右都御史
正德十年乙亥
1515年
杨一清[536]
陆完[537]
王琼[538]
石玠
刘春
毛纪
陆完[539]
王琼
张子麟 李𬭼 石玠右都御史[540]
彭泽左都御史
王璟右都御史
正德十一年丙子
1516年
陆完 石玠 毛纪
李逊学
王琼 张子麟 李𬭼 彭泽左都御史
王璟右都御史
正德十二年丁丑
1517年
陆完 石玠 李逊学[541]
毛澄
王琼 张子麟 李𬭼 彭泽左都御史[542]
王璟左都御史[543]
张纶右都御史
正德十三年戊寅
1518年
陆完 石玠 毛澄 王琼 张子麟 李𬭼 王璟左都御史
张纶右都御史
正德十四年己卯
1519年
陆完 石玠
杨潭[544]
毛澄 王琼 张子麟 李𬭼 王璟左都御史
张纶右都御史
正德十五年庚辰
1520年
陆完[545]
王琼[546]
杨潭 毛澄 王琼 张子麟 李𬭼 王璟左都御史
张纶右都御史
陈金右都御史
正德十六年辛巳
1521年
王琼[547]
石珤[548]
乔宇[549]
杨潭[550]
孙交[551]
毛澄 王宪
彭泽
张子麟 李𬭼
林俊
王璟左都御史[552]
张纶右都御史[553]
陈金右都御史[554]
金献民右都御史[555]

嘉靖年间 编辑

嘉靖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时期的年号。明武宗无子,朱厚熜是由内阁及六部大臣经明朝宗法顺序寻找确立的继承人,为明宪宗孙。其继位初期,改革吏治,节省浪费,清除宦官,多有建树。因大礼议事件,明世宗与明朝内阁、六部为首的文臣相抗,并最终以强权镇压而获胜。此后,世宗日渐腐化,大建宫殿、重用奸臣,长城以北及东南沿海深受战乱入侵。世宗崇尚道教,因服食仙丹去世。

年代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都御史
嘉靖元年壬午
1522年
乔宇 孙交 毛澄[556] 彭泽 张子麟
林俊[557]
林俊[558]
陶琰[559]
赵璜[560]
金献民左都御史
嘉靖二年癸未
1523年
乔宇 孙交
秦金[561]
毛澄[562]
罗钦顺[563]
汪俊[564]
彭泽
金献民[565]
林俊[566]
金献民[567]
赵鉴[568]
赵璜 金献民左都御史[569]
俞谏左都御史[570]
嘉靖三年甲申
1524年
乔宇
杨旦[571]
廖纪[572]
秦金 汪俊
席书[573]
金献民[574] 赵鉴 赵璜 俞谏左都御史
边宪左都御史
李钺左都御史[575]
嘉靖四年乙酉
1525年
廖纪 秦金 席书 金献民
李钺[576]
赵鉴 赵璜 颜颐寿左都御史
李钺左都御史[577]
嘉靖五年丙戌
1526年
廖纪 秦金 席书 李钺
王时中[578]
赵鉴
颜颐寿[579]
赵璜 颜颐寿左都御史[580]
聂贤左都御史
嘉靖六年丁亥
1527年
廖纪[581]
罗钦顺[582]
李承勋[583]
桂萼[584]
秦金
邹文盛[585]
席书[586]
罗钦顺[587]
吴一鹏[588]
桂萼[589]
方献夫[590]
王时中[591]
李承勋[592]
颜颐寿[593]
桂萼[594]
李承勋[595]
胡世宁[596]
赵璜
童瑞[597]
聂贤左都御史[598]
胡世宁左都御史[599]
伍文定右都御史[600]
嘉靖七年戊子
1528年
桂萼 邹文盛
梁材[601]
方献夫 王时中
李承勋
胡世宁[602]
胡世宁[603]
高友玑[604]
童瑞
刘麟[605]
伍文定右都御史[606]
李承勋左都御史[607]
嘉靖八年己丑
1529年
桂萼
方献夫[608]
梁材 方献夫
李时[609]
胡世宁
李承勋[610]
高友玑
周伦
许赞[611]
刘麟
章拯[612]
伍文定右都御史[613]
李承勋左都御史[614]
熊浃左都御史
王宪左都御史
汪𬭎左都御史[615]
嘉靖九年庚寅
1530年
方献夫 梁材 李时 李承勋 许赞 章拯
蒋瑶[616]
汪𬭎左都御史[617]
嘉靖十年辛卯
1531年
方献夫
王琼
梁材
许赞
李时
夏言[618]
李承勋
王时中
王宪[619]
许赞
王时中[620]
蒋瑶 汪𬭎左都御史
嘉靖十一年壬辰
1532年
王琼
方献夫[621]
汪𬭎[622]
许赞 夏言 王宪 王时中 蒋瑶
赵璜[623]
聂贤[624]
秦金[625]
汪𬭎左都御史
聂贤左都御史[626]
王大用右都御史[627]
嘉靖十二年癸巳
1533年
汪𬭎 许赞 夏言 王宪 王时中
聂贤[628]
秦金 聂贤左都御史
王廷相左都御史[629]
嘉靖十三年甲午
1534年
汪𬭎[630] 许赞
梁材[631]
夏言 王宪 聂贤 秦金 王廷相左都御史[632]
嘉靖十四年乙未
1535年
汪𬭎[633] 梁材 夏言 王宪
张瓒[634]
聂贤
唐龙[635]
秦金
林庭㭿[636]
王廷相左都御史
嘉靖十五年丙申
1536年
许赞[637] 梁材 夏言
严嵩[638]
张瓒 唐龙 林庭㭿
甘为霖[639]
王廷相左都御史
嘉靖十六年丁酉
1537年
许赞 梁材 严嵩 张瓒 唐龙 林庭㭿
甘为霖
温仁和
毛伯温[640]
王廷相左都御史
毛伯温右都御史[641]
嘉靖十七年戊戌
1538年
许赞 梁材
李廷相[642]
严嵩 张瓒
毛伯温[643]
唐龙
杨志学
温仁和
毛伯温
杨志学
蒋瑶
周叙[644]
王廷相左都御史
毛伯温右都御史[645]
王尧封右都御史[646]
嘉靖十八年己亥
1539年
许赞 李廷相
梁材[647]
严嵩 张瓒 杨志学
周期雍[648]
蒋瑶
甘为霖[649]
王廷相左都御史
毛伯温右都御史[650]
嘉靖十九年庚子
1540年
许赞 梁材
李如圭[651]
严嵩 张瓒
樊继祖[652]
周期雍
钱如京[653]
蒋瑶
甘为霖
张润[654]
王廷相左都御史
毛伯温右都御史
嘉靖二十年辛丑
1541年
许赞[655] 李如圭 严嵩 张瓒
樊继祖
刘天和[656]
钱如京
吴山[657]
甘为霖
张润[658]
王廷相左都御史
毛伯温左都御史[659]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
1542年
许赞 李如圭
王杲[660]
严嵩[661] 张瓒
刘天和
毛伯温[662]
吴山
闻渊[663]
甘为霖 毛伯温左都御史
潘鉴右都御史
熊浃左都御史[664]
嘉靖二十二年癸卯
1543年
许赞 王杲 严嵩
张璧[665]
毛伯温 闻渊 甘为霖 熊浃左都御史
潘鉴右都御史[666]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
1544年
许赞
熊浃[667]
王杲 张璧
费采[668]
毛伯温
戴金[669]
闻渊 甘为霖 周用左都御史
熊浃左都御史[670]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
1545年
熊浃
唐龙[671]
王杲 费采 戴金
唐龙
路迎[672]
闻渊 甘为霖 周用左都御史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
1546年
唐龙
周用[673]
王杲 费采 路迎
陈经[674]
闻渊 甘为霖
王以旗[675]
周用左都御史
宋景左都御史[676]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
1547年
周用
闻渊[677]
王杲
夏邦谟[678]
费采 陈经
王以旗[679]
闻渊
屠侨
喻茂坚[680]
王以旗
文明[681]
宋景左都御史
王以旗左都御史
屠侨左都御史[682]
嘉靖二十七年戊申
1548年
闻渊 夏邦谟 费采
孙承恩[683]
王以旗
刘储秀
赵廷瑞[684]
喻茂坚 文明 屠侨左都御史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
1549年
闻渊
夏邦谟[685]
夏邦谟
潘潢[686]
孙承恩
徐阶[687]
赵廷瑞
范鏓[688]
翁万达
丁汝夔[689]
喻茂坚
刘讱[690]
文明
李士翺[691]
屠侨左都御史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
1550年
夏邦谟 潘潢
李士翺
孙应奎[692]
徐阶 丁汝夔
翁万达
王邦瑞[693]
刘讱
李士翺
顾应祥[694]
李士翺
胡松[695]
屠侨左都御史
嘉靖三十年辛亥
1551年
夏邦谟
李默
万镗[696]
孙应奎 徐阶 王邦瑞
赵锦[697]
顾应祥
万镗
应大猷[698]
胡松
欧阳必进[699]
屠侨左都御史
嘉靖三十一年壬子
1552年
万镗 孙应奎
韩士英
方钝[700]
徐阶
欧阳德[701]
赵锦
翁万达[702]
应大猷
何鳌[703]
欧阳必进 屠侨左都御史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
1553年
万镗
李默[704]
方钝 欧阳德 聂豹[705] 何鳌 欧阳必进 屠侨左都御史
嘉靖三十三年甲寅
1554年
李默 方钝 欧阳德
王用宾[706]
聂豹 何鳌 欧阳必进
吴鹏[707]
屠侨左都御史
嘉靖三十四年乙卯
1555年
李默 方钝 王用宾 聂豹
杨博[708]
何鳌 吴鹏 屠侨左都御史
周延左都御史[709]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
1556年
李默
吴鹏[710]
方钝 王用宾
吴山[711]
杨博
许论[712]
何鳌
欧阳必进[713]
吴鹏
赵文华[714]
周延左都御史
郑晓右都御史[715]
嘉靖三十六年丁巳
1557年
吴鹏 方钝 吴山 许论 欧阳必进
贾应春[716]
赵文华
欧阳必进[717]
周延左都御史
嘉靖三十七年戊午
1558年
吴鹏 方钝
贾应春[718]
吴山 许论
杨博[719]
贾应春
郑晓[720]
欧阳必进
雷礼[721]
周延左都御史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
1559年
吴鹏 贾应春
马坤[722]
吴山 杨博 郑晓 欧阳必进
雷礼
周延左都御史
嘉靖三十九年庚申
1560年
吴鹏 马坤
江东
高燿[723]
吴山 杨博 郑晓
闵煦
潘恩[724]
欧阳必进
雷礼[725]
周延左都御史
嘉靖四十年辛酉
1561年
吴鹏
欧阳必进
郭朴[726]
高燿 吴山
袁炜[727]
杨博 潘恩
冯天驭
蔡云程[728]
欧阳必进
雷礼[729]
周延左都御史
欧阳必进左都御史
潘恩左都御史[730]
嘉靖四十一年壬戌
1562年
郭朴 高燿 严讷[731] 杨博 蔡云程
张永明
黄光昇[732]
雷礼 潘恩左都御史
张永明左都御史[733]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
1563年
郭朴
严讷[734]
高燿 严讷
李春芳[735]
杨博 黄光昇 雷礼 张永明左都御史
嘉靖四十三年甲子
1564年
严讷 高燿 李春芳 杨博 黄光昇 雷礼 张永明左都御史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
1565年
严讷
郭朴[736]
高燿 李春芳
董份
高拱[737]
杨博 黄光昇 雷礼 张永明左都御史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738]
1566年
郭朴
胡松
杨博[739]
高燿 高拱
高仪[740]
杨博
赵炳然[741]
黄光昇 雷礼 张永明左都御史
王廷左都御史[742]

隆庆年间 编辑

隆庆明穆宗朱载坖在位期间的年号。其上任后,改革明世宗弊政,平反冤案并惩治方士宦官,重用贤臣。北部与蒙古俺答汗议和、南方荡平倭寇

年代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都御史
隆庆元年丁卯
1567年
杨博[743] 高燿[744]
葛守礼[745]
马森[746]
高仪 赵炳然[747]
郭乾[748]
霍冀[749]
黄光昇[750]
毛恺[751]
雷礼 王廷左都御史
隆庆二年戊辰
1568年
杨博 马森 高仪 霍冀 毛恺 雷礼
朱衡[752]
王廷左都御史
隆庆三年己巳
1569年
杨博[753]
高拱[754]
马森
刘体乾[755]
高仪[756]
殷士儋[757]
霍冀 毛恺 朱衡 王廷左都御史
隆庆四年庚午
1570年
高拱 刘体乾
张守直[758]
殷士儋[759]
潘晟[760]
霍冀[761]
郭乾[762]
毛恺[763]
葛守礼[764]
刘自强[765]
朱衡 王廷左都御史[766]
赵贞吉左都御史[767]
葛守礼左都御史[768]
隆庆五年辛未
1571年
高拱 张守直 潘晟 郭乾
杨博[769]
刘自强 朱衡 葛守礼左都御史
隆庆六年壬申
1572年
高拱
杨博[770]
张守直
王国光[771]
潘晟[772]
吕调阳[773]
陆树声[774]
杨博
谭纶[775]
刘自强
王之诰[776]
朱衡[777] 葛守礼左都御史

万历、泰昌年间 编辑

万历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期间的年号,其亦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朱翊钧早年登基,因孝定皇太后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扶政,在位前十四年社会改革卓越,史称“万历中兴”。万历十四年,因立储之事(国本之争)与内阁、六部官员对抗,从此三十年不再参与任何朝政事务,史为“万历怠政”。而万历三大征女真部族的崛起,使得明朝内贫外患。

泰昌(1620年八月至十二月)为明朝第十四个皇帝明光宗的年号。神宗朱翊钧去世后,其子朱常洛登基,因沉迷酒色染疾,随即吞食丹药于登基后次月去世,史为红丸案。故泰昌这个年号仅用了不足一年,此表中列入万历年间。

年代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都御史
万历元年癸酉
1573年
杨博
张瀚[778]
王国光 陆树声[779]
万士和
谭纶 王之诰 朱衡 葛守礼左都御史
万历二年甲戌
1574年
张瀚 王国光 万士和 谭纶 王之诰 朱衡
郭朝宾[780]
葛守礼左都御史
万历三年乙亥
1575年
张瀚 王国光 万士和
马自强[781]
谭纶 王之诰
王崇古[782]
郭朝宾 葛守礼左都御史
陈瓒左都御史[783]
万历四年丙子
1576年
张瀚 王国光
殷正茂[784]
马自强 谭纶 王崇古 郭朝宾 陈瓒左都御史
万历五年丁丑
1577年
张瀚
方逢时
王国光[785]
殷正茂 马自强 谭纶
王崇古
方逢时[786]
王崇古
刘应节
吴百朋[787]
郭朝宾
李幼滋[788]
陈瓒左都御史
陈炌左都御史[789]
万历六年戊寅
1578年
王国光 殷正茂
张学颜[790]
马自强
潘晟[791]
方逢时 吴百朋
严清[792]
李幼滋 陈炌左都御史
万历七年己卯
1579年
王国光 张学颜 潘晟 方逢时 严清 李幼滋 陈炌左都御史
万历八年庚辰
1580年
王国光 张学颜 潘晟
徐学谟[793]
方逢时 严清 曾省吾 陈炌左都御史
万历九年辛巳
1581年
王国光 张学颜 徐学谟 方逢时
梁梦龙[794]
严清 曾省吾 陈炌左都御史
万历十年壬午
1582年
王国光
梁梦龙
严清[795]
张学颜 徐学谟 梁梦龙
吴兑[796]
严清[797] 曾省吾
杨巍[798]
陈炌左都御史
万历十一年癸未
1583年
严清
杨巍[799]
张学颜
杨巍
王遴[800]
徐学谟
陈经邦[801]
吴兑
张学颜[802]
潘季驯[803] 杨巍
杨兆[804]
陈炌左都御史
赵锦左都御史[805]
万历十二年甲申
1584年
杨巍 王遴 陈经邦
沈鲤[806]
张学颜 潘季驯
舒化[807]
杨兆 赵锦左都御史
万历十三年乙酉
1585年
杨巍 王遴
毕锵[808]
沈鲤 张学颜
王遴
张佳允[809]
舒化 杨兆 赵锦左都御史[810]
万历十四年丙戌
1586年
杨巍 毕锵
宋𫄸[811]
沈鲤 张佳允[812] 舒化 杨兆 辛自修左都御史
万历十五年丁亥
1587年
杨巍 宋𫄸 沈鲤 严清
王一鹗[813]
舒化
李世达[814]
杨兆
何起鸣
石星[815]
辛自修左都御史
吴时来左都御史[816]
万历十六年戊子
1588年
杨巍 宋𫄸 沈鲤
朱赓[817]
王一鹗 李世达 石星
曾同亨[818]
吴时来左都御史
万历十七年己丑
1589年
杨巍 宋𫄸 朱赓
于慎行[819]
王一鹗 李世达 石星
曾同亨
吴时来左都御史
万历十八年庚寅
1590年
杨巍
宋𫄸[820]
宋𫄸
石星
于慎行 王一鹗 李世达
陆光祖[821]
石星
曾同亨[822]
吴时来左都御史
李世达左都御史[823]
万历十九年辛卯
1591年
宋𫄸
陆光祖[824]
石星
杨俊民[825]
于慎行
李长春[826]
王一鹗
石星[827]
陆光祖
赵锦
张国彦
孙丕扬[828]
曾同亨 李世达左都御史
万历二十年壬辰
1592年
陆光祖
孙鑨[829]
杨俊民 李长春
罗万化[830]
石星 孙丕扬 曾同亨[831] 李世达左都御史
万历二十一年癸巳
1593年
孙鑨
陈有年[832]
杨俊民 罗万化 石星 孙丕扬
赵焕[833]
辛自修
温纯
衷贞吉[834]
李世达左都御史
孙丕扬左都御史
万历二十二年甲午
1594年
陈有年
孙丕扬[835]
杨俊民 罗万化
范谦[836]
石星 赵焕 衷贞吉
沈节甫[837]
孙丕扬左都御史
衷贞吉左都御史[838]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
1595年
孙丕扬 杨俊民 范谦 石星 赵焕
萧大亨[839]
沈节甫
李戴[840]
衷贞吉左都御史
万历二十四年丙申
1596年
孙丕扬[841] 杨俊民 范谦 石星 萧大亨 徐作[842] 衷贞吉左都御史
徐作右都御史[843]
万历二十五年丁酉
1597年
蔡国珍[844] 杨俊民 范谦 石星[845] 萧大亨 徐作 徐作右都御史
万历二十六年戊戌
1598年
蔡国珍
李戴[846]
杨俊民 余继登[847] 田乐[848] 萧大亨 杨一魁[849] 温纯左都御史
徐作右都御史[850]
万历二十七年己亥
1599年
李戴 杨俊民
陈蕖[851]
余继登[852] 田乐 萧大亨 杨一魁 温纯左都御史
万历二十八年庚子
1600年
李戴 陈蕖 余继登[853] 田乐 萧大亨 杨一魁 温纯左都御史
万历二十九年辛丑
1601年
李戴 陈蕖 冯琦[854] 田乐 萧大亨 杨一魁 温纯左都御史
万历三十年壬寅
1602年
李戴 陈蕖
赵世卿[855]
冯琦 田乐
萧大亨[856]
萧大亨 杨一魁
姚继可[857]
温纯左都御史
万历三十一年癸卯
1603年
李戴
赵世卿[858]
赵世卿 冯琦
李廷机[859]
萧大亨 萧大亨 姚继可 温纯左都御史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
1604年
赵世卿
杨时乔[860]
赵世卿 李廷机 萧大亨[861] 萧大亨[862] 姚继可 温纯左都御史
万历三十三年乙巳
1605年
杨时乔 赵世卿 李廷机 萧大亨 萧大亨
董裕
沈应文[863]
姚继可
赵焕[864]
温纯左都御史
詹沂[865]
万历三十四年丙午
1606年
杨时乔 赵世卿 李廷机 萧大亨 沈应文 赵焕
刘元霖[866]
詹沂
万历三十五年丁未
1607年
杨时乔 赵世卿 李廷机
杨道宾[867]
萧大亨 沈应文 刘元霖 詹沂
万历三十六年戊申
1608年
杨时乔
孙丕扬[868]
赵世卿 杨道宾 萧大亨
李化龙[869]
沈应文[870] 刘元霖 詹沂
万历三十七年己酉
1609年
杨时乔
孙丕扬[871]
赵世卿 杨道宾
吴道南[872]
李化龙 沈应文 王汝训[873] 詹沂
孙玮[874]
万历三十八年庚戌
1610年
孙丕扬[875] 赵世卿[876] 吴道南
翁正春[877]
李化龙 沈应文
刘元霖
赵焕[878]
王汝训
刘元霖[879]
孙玮
万历三十九年辛亥
1611年
孙丕扬 李汝华[880] 翁正春 李化龙[881] 刘元霖
赵焕[882]
刘元霖 孙玮
许弘纲[883]
万历四十年壬子
1612年
孙丕扬
赵焕[884]
李汝华 翁正春 王象乾[885] 赵焕
许弘纲[886]
刘元霖 许弘纲[887]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
1613年
赵焕
王象乾[888]
李汝华 翁正春
孙慎行[889]
王象乾[890] 许弘纲
魏养蒙[891]
刘元霖[892] 许弘纲
孙玮左都御史
刘元霖[893]
万历四十二年甲寅
1614年
王象乾
郑继之[894]
李汝华 孙慎行
何宗彦[895]
王象乾
涂宗濬
郑继之
李鋕[896]
张问达[897] 刘元霖
林如楚[898]
张问达[899]
万历四十三年乙卯
1615年
郑继之 李汝华 何宗彦 李鋕
崔景荣
魏养蒙[900]
张问达 林如楚 张问达
李鋕[901]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
1616年
郑继之 李汝华[902] 何宗彦 魏养蒙
黄嘉善[903]
李鋕[904] 林如楚 李鋕[905]
万历四十五年丁巳
1617年
郑继之 李汝华 何宗彦 魏养蒙
崔景荣[906]
李鋕 林如楚 李鋕
万历四十六年戊午
1618年
郑继之
李汝华
赵焕[907]
李汝华[908] 何宗彦 崔景荣
黄嘉善[909]
李鋕[910] 林如楚 李鋕左都御史[910]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
1619年
赵焕
李汝华[911]
李汝华 何宗彦[912] 黄嘉善
杨应聘[913]
张问达 林如楚
李汝华
周嘉谟
黄克缵[914]
李鋕左都御史
张问达[915]
万历四十八年庚申
泰昌元年[916]
1620年
周嘉谟[917] 李汝华
王纪[918]
孙如游[919]
孙慎行[920]
黄嘉善
杨应聘
崔景荣[921]
张问达
黄克缵[922]
周嘉谟
王佐[923]
张问达左都御史[924]

天启年间 编辑

天启为明朝第十五个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朱由校为光宗之子,在位期间,宠信宦官魏忠贤,朝廷官员多依附魏,是为阉党。天启年间,奸臣当道、朝纲混乱,阉党与东林党斗争激烈。天启七年(1627年),熹宗病故,遗诏传位五弟朱由检

年代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都御史
天启元年辛酉
1621年
周嘉谟[925]
张问达[926]
李汝华[927]
汪应蛟[928]
孙慎行 崔景荣[929]
王象乾[930]
张鹤鸣[931]
黄克缵 王佐[932] 张问达左都御史[933]
邹元标左都御史[934]
天启二年壬戌
1622年
张问达 汪应蛟[935] 孙慎行[936]
顾秉谦[937]
张鹤鸣[938]
孙承宗[939]
张经世[940]
董汉儒[941]
黄克缵[942]
王纪[943]
孙玮[944]
王佐[945]
姚思仁[946]
邹元标左都御史[947]
赵南星左都御史[948]
天启三年癸亥
1623年
张问达[949]
赵南星[950]
李长庚[951]
陈大道[952]
李宗延[953]
盛以弘[954]
林尧俞[955]
董汉儒[956]
李瑾[957]
赵彦[958][959]
孙玮[960]
乔允升[961]
姚思仁[962]
锺羽正[963]
王舜鼎[964]
赵南星左都御史[965]
孙玮左都御史[966]
天启四年甲子
1624年
赵南星[967]
崔景荣[968]
李宗延[969]
李起元[970]
林尧俞 赵彦 乔允升[971] 王舜鼎[972]
陈长祚[973]
冯从吾[974]
黄克缵[975]
孙玮左都御史[976]
高攀龙左都御史[977]
李宗延左都御史[978]
天启五年乙丑
1625年
崔景荣[979]
李宗延[980]
王绍徽[981]
李起元 林尧俞[982]
薛三省[983]
赵彦[984]
高第[985]
王永光[986]
李养正[987]
周应秋[988]
徐兆魁[989]
黄克缵[990] 李宗延左都御史[991]
王绍徽左都御史[992]
周应秋左都御史[993]
天启六年丙寅
1626年
王绍徽[994]
周应秋[995]
李起元[996]
郭允厚[997]
李思诚[998] 王永光[999]
冯嘉会[1000]
徐兆魁[1001]
薛贞[1002]
董可威[1003]
薛凤翔[1004]
崔呈秀[1005]
周应秋左都御史[1006]
房壮丽右都御史[1007]
崔呈秀左都御史[1008]
天启七年丁卯[1009]
1627年
周应秋[1010]
房壮丽[1011]
郭允厚[1012] 来宗道[1013]
孟绍虞[1014]
冯嘉会[1015]
王之臣[1016]
霍维华[1017]
崔呈秀[1018]
阎鸣泰[1019]
薛贞[1020]
苏茂相[1021]
薛凤翔[1022]
崔呈秀[1023]
房壮丽左都御史[1024]
曹思诚左都御史[1025]

崇祯年间 编辑

崇祯为中国明朝第十六个皇帝、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检的在位年号,朱由检为明熹宗之弟。明思宗在位时期,旰食宵衣,勤于政务,事必躬亲。继位后,即迅速铲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使得朝纲大肃。然而,其用人迟疑,国家治理及官员选用朝令夕改,官员党争仍此消彼长。明朝经万历、天启年间国力大损,恰逢当时各地民变势力强大,以及后金(清)的连年入侵,朱由检最终无力回天。

年代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都御史
崇祯元年戊辰
1628年
房壮丽[1026]
王永光[1027]
郭允厚[1028]
王永光[1029]
毕自严[1030]
孟绍虞[1031]
何如宠[1032]
阎鸣泰[1033]
王在晋[1034]
王洽[1035]
苏茂相[1036]
王在晋[1037]
乔允升[1038]
薛凤翔[1039]
刘廷元[1040]
李长庚[1041]
张维枢[1042]
王洽[1043]
曹思诚左都御史[1044]
曹于汴左都御史[1045]
崇祯二年己巳
1629年
王永光 毕自严 何如宠[1046] 王洽[1047]
申用懋[1048]
乔允升[1049] 张凤翔[1050]
南居益[1051]
曹于汴左都御史
崇祯三年庚午
1630年
王永光 毕自严[1052] 李腾芳[1053] 梁廷栋[1054] 韩继思[1055]
胡应台[1056]
南居益[1057]
刘遵义[1058]
曹珖[1059]
曹于汴左都御史[1060]
闵洪学左都御史[1061]
崇祯四年辛未
1631年
王永光[1062]
闵洪学[1061]
毕自严 李腾芳[1063]
黄汝良[1064]
梁廷栋[1065]
熊明遇[1066]
胡应台 曹珖 闵洪学左都御史[1067]
陈于廷左都御史[1068]
崇祯五年壬申
1632年
闵洪学[1069]
曾楚卿[1070]
李长庚[1071]
毕自严 黄汝良 熊明遇[1072]
张凤翼[1073]
胡应台 曹珖[1074]
张延登[1075]
金世俊[1076]
周士朴[1077]
陈于廷左都御史[1078]
张延登左都御史[1079]
崇祯六年癸酉
1633年
李长庚 毕自严[1080]
侯恂[1081]
黄汝良[1082]
李康先[1083]
张凤翼 胡应台 周士朴 张延登左都御史
崇祯七年甲戌
1634年
李长庚[1084]
谢陞[1085]
侯恂 李康先 张凤翼[1086] 胡应台[1087]
冯英[1088]
周士朴[1089]
刘遵宪[1090]
张延登左都御史[1091]
唐世济左都御史[1092]
崇祯八年乙亥
1635年
谢陞 侯恂 李康先[1093]
黄士俊[1094]
张凤翼 冯英 刘遵宪 唐世济左都御史
崇祯九年丙子
1636年
谢陞 侯恂[1095] 黄士俊[1096]
姜逢元[1097]
张凤翼[1098]
王业浩[1099]
杨嗣昌[1100]
冯英 刘遵宪 唐世济左都御史
崇祯十年丁丑
1637年
谢陞[1101]
田唯嘉[1102]
程国祥[1103] 姜逢元[1104] 杨嗣昌 冯英[1105]
郑三俊[1106]
刘遵宪 商周祚左都御史[1107]
崇祯十一年丁丑
1638年
田唯嘉[1108]
商周祚[1109]
程国祥[1110]
李待问[1111]
林欲楫 杨嗣昌[1112] 郑三俊[1113]
刘之凤[1114]
刘遵宪 商周祚左都御史[1115]
锺炌左都御史
崇祯十二年己卯
1639年
庄钦邻[1116]
谢陞[1117]
李待问 林欲楫[1118] 杨嗣昌[1119]
傅宗龙[1120]
甄淑[1121] 刘遵宪[1122] 锺炌左都御史[1123]
傅永淳左都御史[1124]
崇祯十三年庚辰
1640年
谢陞[1125]
傅永淳[1126]
李日宣[1127]
李待问 林欲楫 陈新甲[1128] 甄淑[1129]
李觉斯[1130]
刘泽深[1131]
刘遵宪 傅永淳左都御史[1132]
王道直左都御史[1133]
崇祯十四年辛巳
1641年
李日宣 李待问 林欲楫 陈新甲 刘泽深 刘遵宪 王道直左都御史
崇祯十五年壬午
1642年
李日宣[1134]
郑三俊[1135]
李待问[1136]
傅淑训[1137]
林欲楫 陈新甲[1138]
张国维[1139]
郑三俊[1140]
范景文[1141]
徐石麒[1142]
刘遵宪[1143]
范景文[1144]
王道直左都御史[1145]
刘宗周左都御史[1146]
李邦华左都御史[1147]
崇祯十六年癸未
1643年
郑三俊[1148]
李遇知[1149]
傅淑训[1150]
倪元璐[1151]
林欲楫[1152]
倪元璐[1153]
张国维[1154]
冯元飇[1155]
张缙彦[1156]
徐石麒[1157]
张忻[1158]
范景文 李邦华左都御史
崇祯十七年甲申[1159][1160]
1644年
李遇知[1161]
张慎言[1162]
徐石麒[1163]
张捷[1164]
倪元璐[1165]
吴履中[1166]
张有誉[1167]
倪元璐
王铎[1168]
顾锡畴[1169]
张缙彦[1170]
史可法[1171]
马士英[1172]
练国事[1173]
张忻[1174]
解学龙[1175]
范景文[1176]
陈必谦[1177]
程注[1178]
何应瑞[1179]
李邦华左都御史[1180]
刘宗周左都御史[1181]
徐石麒右都御史[1182]
李沾左都御史[1183]

弘光、隆武年间 编辑

弘光(1645年正月至闰六月)是南明第一位皇帝明安宗朱由崧在位期间的年号,朱由检殉国后在南京诸臣支持下监国,随即称帝,改次年为弘光。在位期间党争激烈,无法稳定局势,又爆发多宗案件,令清朝乘机渡过长江,在弘光元年五月攻陷南京,故这个年号仅用了不足一年。此表中将弘光、隆武两段时期同列。

隆武(1645年七月至1646年)为南明第二位皇帝明绍宗朱聿键的年号。南京失守后他在福州监国,随即称帝,宣布从七月初一起即时改元。朱聿键为明太祖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后裔,以旁枝登极,与同期监国的鲁王朱以海交恶;朱聿键锐意中兴,但受制于内忧外患,最后出征时战死。

年代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都御史
弘光元年乙酉[1184]
隆武元年
1645年
张捷[1185]
张肯堂[1186]
曾樱[1187]
张有誉
何楷[1188]
熊明遇[1189]
姜一洪[1190]
顾锡畴[1191]
陈子壮[1192]
黄锦[1193]
曹学佺[1194]
练国事[1195]
阮大铖[1196]
张肯堂[1197]
郭必昌[1198]
解学龙[1199]
高倬[1200]
叶廷桂[1201]
周应期[1202]
何应瑞[1203]
林宰[1204]
郑瑄[1205]
李沾左都御史[1206]
唐世济右都御史[1207]
路振飞右都御史[1208]
何楷[1209]
张肯堂左都御史[1210]
隆武二年丙戌[1211]
1646年
曾樱[1212]
瞿式耜[1213]
姜一洪[1214]
汤来贺[1215]
曹学佺[1216]
吴炳[1217]
郭必昌[1218]
王化澄[1219]
周应期[1220]
刘若金[1221]
黄日昌[1222]
郑瑄[1223]
井济[1224]
晏日曙[1225]
张肯堂[1226]
锺炌左都御史[1227]
曾樱右都御史[1228]
周光夏左都御史[1229]

永历年间 编辑

永历南明第三位及最后一位皇帝明昭宗朱由榔在位期间的年号,朱聿键被杀后在肇庆监国,随即称帝,改次年为永历。在位初期与朱聿键之弟朱聿𨮁争位,其后在清军进逼下逃入广西,唯得到前大顺大西农民军余部支持抗清而得以延续,但内部依然矛盾重重。后期大西孙可望秘谋篡位失败投降清朝,透露南明军事情报;朱由榔只能狼狈西奔缅甸,又被缅甸国王宾德勒出卖交给吴三桂,在昆明处死。

年代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都御史
永历元年丁亥
1647年
李若星[1230]
侯伟时[1231]
瞿式耜[1232]
汤来贺[1233]
何三省[1234]
严起恒[1235]
童天闳[1236]
吴炳[1237]
晏日曙[1238]
汤来贺[1239]
傅作霖[1240]
王化澄[1241]
萧琦[1242]
黄日昌[1243]
于元烨[1244]
刘远生[1245]
晏日曙[1246]
周光夏[1247]
周光夏左都御史[1248]
吴璟左都御史[1249]
汤来贺右都御史[1250]
萧琦[1251]
永历二年戊子
1648年
严起恒[1252]
晏清[1253]
童天闳[1254]
吴贞毓[1255]
黄奇遇[1256]
王化澄[1257]
吴璟[1258]
萧琦[1259]
黄奇遇[1260]
曹烨[1261]
刘远生[1262]
毛毓祥[1263]
周光夏[1264]
佟养甲[1265]
耿献忠[1266]
吴璟左都御史[1267]
萧琦[1259]
袁彭年左都御史[1268]
潘世奇右都御史[1269]
永历三年己丑
1649年
晏清 吴贞毓 吴璟[1270]
黄奇遇[1271]
郭之奇[1272]
曹烨[1273]
郑逢玄[1274]
李陈玉[1275]
黄公辅[1276]
毛毓祥 耿献忠[1277] 袁彭年左都御史[1278]
潘世奇右都御史[1279]
郑逢玄左都御史[1280]
余文𪹓右都御史[1281]
永历四年庚寅
1650年
晏清[1282]
张佐辰[1283]
吴贞毓 郭之奇 黄公辅[1284]
万翱[1285]
万年策[1286]
毛毓祥[1287]
童天闳[1288]
吴弘业[1289]
江振鹏[1290] 吴璟左都御史[1291]
余文𪹓右都御史
永历五年辛卯
1651年
张佐辰 吴贞毓[1292]
马天骥[1293]
郭之奇[1294]
赵昱[1295]
万年策[1296][1297]
马吉翔[1298]
马天骥[1299]
吴弘业 尹三聘[1300] 喻思慥左都御史[1301]
余文𪹓左都御史[1302]
马天骥[1303]
永历六年壬辰
1652年
张佐辰[1304]
范矿[1305]
赵昱 吴献[1306] 吴弘业[1307]
尹三聘[1308]
尹三聘[1309]
永历七年癸巳
1653年
范矿 赵昱[1310] 吴献[1311] 尹三聘
永历八年甲午
1654年
范矿[1312]
张佐辰[1313]
孙顺[1314] 扶纲[1315] 方端士[1316] 尹三聘
永历九年乙未
1655年
张佐辰 孙顺 扶纲 孙顺[1317] 尹三聘
永历十年丙申
1656年
张佐辰[1318]
金维新[1319]
孙顺[1320]
龚彝[1321]
扶纲[1322]
郑逢玄[1323]
孙顺[1324] 尹三聘[1325]
郑逢玄[1326]
王应龙[1327] 金维新左都御史[1328]
永历十一年丁酉
1657年
金维新 龚彝[1329] 郑逢玄[1330] 孙顺 郑逢玄[1330] 王应龙 金维新左都御史
永历十二年戊戌
1658年
金维新[1331]
邓士廉[1332]
孙顺[1314] 程源[1333] 孙顺[1334]
邓士廉[1335]
尹三聘[1300] 王应龙 金维新左都御史
钱邦芑右都御史[1336]
永历十三年己亥
1659年
邓士廉 孙顺[1337] 程源[1338] 齐环[1339][1340] 尹三聘[1341] 王应龙[1342] 金维新左都御史[1343]
钱邦芑右都御史
永历十四年庚子
1660年
邓士廉[1344] 杨在[1345]
王祖望[1346]
永历十五年辛丑
1661年
王祖望[1347]
永历十六年壬寅
1662年

监国鲁年间 编辑

弘光元年闰六月,鲁王朱以海台州监国,史称监国鲁,和唐王朱聿键屡起冲突而无法合作,不久逃亡到舟山,与张名振张煌言郑成功合力抗清。舟山陷落后,朱以海移居金门,很快去监国称号,奉永历正朔。

年代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都御史
弘光元年乙酉[1348]
1645年
朱兆柏[1349]
章正宸[1350]
李白春 朱兆柏[1351]
陈盟[1352]
陈函辉[1353]
张国维[1354]
陈函辉[1355]
苏壮 徐人龙[1356] 李之椿左都御史[1357]
监国鲁元年丙戌
1646年
章正宸[1358]
李白春[1359]
余煌[1360]
李白春[1361]
王梦锡[1362]
朱常淁[1363]
王思任[1364] 余煌[1365]
王梦锡[1366]
苏壮[1367] 张文郁[1368] 李之椿左都御史
监国鲁二年丁亥
1647年
刘沂春[1369] 林正亨[1370] 吴锺峦[1371] 郑彩[1372]
钱肃乐[1373]
朱永祐[1374] 沈宸荃[1375] 余飏左都御史[1376]
吴锺峦右都御史[1377]
监国鲁三年戊子
1648年
刘沂春[1378]
朱永祐[1379]
林正亨[1380] 吴锺峦 钱肃乐[1381]
林铉[1382]
朱永祐 沈宸荃[1383]
朱永祐[1379]
余飏左都御史
吴锺峦右都御史
监国鲁四年己丑
1649年
朱永祐 陈君平[1384]
孙延龄[1385]
吴锺峦 林铉[1386]
李向中[1387]
朱永祐 朱永祐[1388] 余飏左都御史
李向中[1389]
监国鲁五年庚寅
1650年
朱永祐 孙延龄 吴锺峦 李向中 朱永祐 李向中
吴锺峦[1390]
监国鲁六年辛卯
1651年
朱永祐[1391] 孙延龄[1392] 吴锺峦[1393] 李向中[1394] 朱永祐[1391] 李向中[1394]
吴锺峦[1393]
监国鲁七年壬辰
1652年
监国鲁八年癸巳
1653年

参见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明史卷一百〇一》,出自《明史
 明史卷一百〇二》,出自《明史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钱海岳《南明史·卷二·本纪第二》:(隆武元年七月)甲子,……敕吏部曰:……一要今行在福京尽设北京文武……二要南京官员炤旧推用,并南京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俱全设,共十二员……
  2. ^ 钱海岳《南明史·卷二·本纪第二》:(隆武元年九月)癸酉,……余瑊南京吏部尚书;董羽宸、李凌云左、右侍郎;张镜心南京户部尚书、余鹍翔右侍郎;顾锡畴南京礼部尚书,黄文焕、吴伟业左右侍郎;邵辅忠南京兵部尚书、熊奋渭、钱继登左、右侍郎;贺世寿南京工部尚书;何楷南京右都御史;金光辰南京副都御史,提督操江;许誉卿南京大理卿;张采南京尚宝卿。
  3. ^ 《明史》(卷72):“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
  4. ^ 《明史》(卷109):“中书令时中书及都督府议仿元制,设中书令,太子为之。太祖曰:“吾子年未长,学未充,更事未多。所宜尊礼师傅,讲习经传,博通古今,识达机宜。他日军国重务,皆令启闻,何必作中书令乎?”遂不设。”
  5. ^ 5.0 5.1 5.2 5.3 5.4 《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四):“中书省奏定六部官制。部设尚书,正三品;侍郎,正四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主事,正七品。先是,中书省惟设四部,以掌钱榖礼仪刑名营造之务。上乃命李善长等议建六部,以分理庶务。至是,乃定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官,以滕毅为吏部尚书,樊鲁璞为侍郎;前司农卿杨思义为户部尚书,少卿刘诚为侍郎;钱用壬为礼部尚书,世家宝为侍郎;陈亮为兵部尚书,朱珍为侍郎;周祯为刑部尚书,盛原辅、张仁为侍郎;单安仁为工部尚书,张文为侍郎。上御奉天殿六部官入见。上谕之曰:‘朕肇基江左军务方殷,所以官制未备。今以卿等分任六部国家之事总之者。中书分理者六部,至为要职,凡诸政务须竭心。为朕经理,或有乖谬,则贻患于天下,不可不慎。”
  6. ^ 《明史》(卷138):“滕毅,字仲弘。太祖征吴,以儒士见,留徐达幕下。寻除起居注。命与杨训文集古无道之君若桀、纣、秦始皇、隋炀帝行事以进。曰:“吾欲观丧乱之由,以为炯戒耳。”吴元年出为湖广按察使。寻召还,擢居吏部一月,改江西行省参政,卒。”
  7. ^ 《明太祖实录》(卷36):“乙亥,以吏部尚书滕毅为江西行省参政;刑部侍郎盛原辅为吏部尚书。”
  8. ^ 8.0 8.1 《明太祖实录》(卷36):“癸丑,以大都督府都事张明善为吏部尚书;吏部尚书盛原辅为山东行省参政;刑部尚书周祯为御史台治书侍御史。”
  9. ^ 《明史》(卷138):“杨思义,不详其籍里。太祖称吴王,授起居注。初,钱谷隶中书省。吴元年始设司农卿,以思义为之。明年设六部,改为户部尚书。大乱之后,人多废业。思义请令民间皆植桑麻,四年始征其税。不种桑者输绢,不种麻者输布,如《周官》里布法。诏可。帝念水旱不时,缓急无所恃,命思义令天下立预备仓,以防水旱。思义首邦计,以农桑积贮为急。凡所兴设,虽本帝意,而经画详密,时称其能。调陕西行省参政,卒于官。”
  10. ^ 《明太祖实录》(卷37):“己卯擢户部侍郎杭琪为本部尚书。”
  11. ^ 11.0 11.1 11.2 《明史》(卷136):“崔亮,字宗明,藁城人。元浙江行省掾。明师至旧馆,亮降,授中书省礼曹主事。迁济南知府。以母忧归。洪武元年冬,礼部尚书钱用壬请告去,起亮代之。初,亮居礼曹时,即位、大祀诸礼皆其所条画,丞相善长上之朝,由是知名。及为尚书,一切礼制用壬先所议行者,亮皆援引故实,以定其议。考证详确,逾于用壬。三年九月,卒于官。其后牛谅、答禄与权、张筹、牛梦炎、刘仲质之属,亦各有所论建。”
  12. ^ 《明太祖实录》(卷37):“洪武元年十二月丁卯朔,以汪广洋、刘惟敬为中书省参政,杨宪为御史。中丞钱塘为刑部尚书,郭景祥为浙江行省参政,阮崇礼为江西行省参政,安然为山东行省参政。”
  13. ^ 《明太祖实录》(卷47):“庚申以朱昭为户部尚书。……降户部尚书朱昭为苏州府知府以其怠职不任事也。”
  14. ^ 《明太祖实录》(卷47):“辛酉以樊思民为户部尚书寻改为大都督府参议。”
  15. ^ 15.0 15.1 《明太祖实录》(卷40):“以工部尚书单安仁为兵部尚书,孙克义为工部尚书。克义故元平章,守真定。常遇春下真定,克义降。至是擢用之。”
  16. ^ 《明太祖实录》(卷40):“壬午擢给事中安统为兵部尚书。”
  17. ^ 《明太祖实录》(卷44):“召山西参政杨宪为中书省右丞以侍御史王居仁为兵部尚书。”
  18. ^ 18.0 18.1 《明太祖实录》(卷47):“甲午以工部尚书孙克义为河南行省参政,兵部尚书安统为山西行省参政,调山西参政周彧为北平行省参政。乙未以工部侍郎张允为本部尚书,左司郎中刘诚为兵部尚书。”
  19. ^ 《明太祖实录》(卷40):“甲寅擢御史台经历刘希鲁为刑部尚书。”
  20. ^ 《明太祖实录》(卷40):“秋七月癸巳朔,以礼部侍郎世家宝为刑部尚书。”
  21. ^ 《明太祖实录》(卷47):“刑部尚书世家宝坐事,降为吉安府庐陵县知县。”
  22. ^ 《明太祖实录》(卷47):“己酉复以广东行省参政周祯为刑部尚书。”
  23. ^ 《明史》(卷140):“兴福,随人。初守征州,有善政,迁杭州。杭初附,人心未安。兴福善抚辑,民甚德之。秩满当迁,郡人遮道攀留。兴福谕遣之曰:“非余能惠父老,父老善守法耳。”太祖嘉之,擢吏部尚书。坐事左迁西安知府,卒官。”
  24. ^ 24.0 24.1 明太祖实录》(56卷)
  25. ^ 《明史》(卷137):“安然,祥符人,徙居颍州。元季以左丞守莱州。明兵下山东,率众归附。累官山东参政。抚绥流移,俸余悉给公用,帝闻而嘉之。洪武二年,召为工部尚书,出为河南参政,历浙江布政使,入为御史台右大夫。十三年改左中丞,坐事免。未几,召为四辅官。”
  26. ^ 《国朝列卿纪》,23卷,第526页
  27. ^ 《明史》(卷138):“洪武四年拜吏部尚书。六部之设,始自洪武元年。镇江滕毅首长吏部,佐省台裁定铨除考课诸法略具。至是修与侍郎李仁详考旧典,参以时宜,按地冲僻,为设官烦简。凡庶司黜陟及课功核实之法,皆精心筹画,铨法秩然。未几,卒官。其后部制屡创。”
  28. ^ 28.0 28.1 28.2 28.3 《明史》(卷136):“四年进吏部尚书。六年兼学士承旨,与学士乐韶凤定释奠先师乐章。又以渡江以来,征讨平定之迹,礼乐治道之详,虽有纪载,尚未成书,请编《日历》。帝从之,命同与宋濂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为纂修官。七年五月书成,自起兵临濠至洪武六年,共一百卷。同等又言:《日历》秘天府,人不得见。请仿唐《贞观政要》,分辑圣政,宣示天下。帝从之。乃分四十类,凡五卷,名曰《皇明宝训》。嗣后凡有政迹,史官日记录之,随类增入焉。是年赐敕致仕,语极褒美。未行,帝覆命与濂议大祀分献礼。久之,起承旨,卒。”
  29. ^ 29.0 29.1 29.2 29.3 29.4 《明史》(卷138):“吴琳,黄岗人。太祖下武昌,以詹同荐,召为国子助教。经术逾于同。吴元年除浙江按察司佥事,复入为起居注。命赍币帛求书于四方。洪武六年,自兵部尚书改吏部,尝与同迭主部事。逾年,乞归。帝尝遣使察之。使者潜至旁舍,一农人坐小杌,起拔稻苗布田,貌甚端谨。使者前曰:“此有吴尚书者,在否?”农人敛手,对曰:“琳是也。”使者以状闻。帝为嘉叹。”
  30. ^ 30.0 30.1 《明史》(卷138):“赵好德,字秉彝,汝阳人。由安庆知府入为户部侍郎。进尚书,改吏部。帝嘉其典铨平,尝召与四辅官入内殿。坐论治道,命画史图像禁中。终陕西参政。子毅,永乐中,官至工部侍郎。”
  31. ^ 31.0 31.1 《明史》(卷138):“费震,鄱阳人。……十一年,帝谓吏部曰:“资格为常流设耳,有才能者当不次用之。”超擢者九十五人。而拜震户部侍郎,寻进尚书。奉命定丞相、御史大夫以下负禄之制。出为湖广布政使,以老致仕。”
  32. ^ 《明史》(卷109):“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而吏、户、礼、兵、刑、工六尚书为曹官.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
  33. ^ 《明史》(卷72):“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34. ^ 34.0 34.1 国朝列卿纪》:“偰斯,应天府溧阳县人,故元嘉定州知州,来附王师。吴元年,授兵部员外郎,本年擢尚宝符宝郎。洪武九年,入为户部郎中,寻升户部尚书,本年,调山西左参政。十三年正月,召拜吏部尚书,二月,改礼部尚书,三月,诏定公侯称号……本年,以年老致仕。”
  35. ^ 《明史》(卷137):“帝可其奏,顾谓侍臣曰:“驿传劳逸不均久矣,崧能言之。牧民不当如是耶?”为胡惟庸所恶,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惟庸诛,征拜礼部侍郎。未几,擢吏部尚书。雷震谨身殿,帝廷谕群臣陈得失。崧顿首,以修德行仁对。寻致仕。明年三月,与前刑部尚书李敬并征。拜敬国子祭酒,而崧为司业。”
  36. ^ 《国朝列卿纪》:(卷18)“二月任,三月因胡党事连坐,罢。”
  37. ^ 《国朝列卿纪》:(卷18)“四月试用,五月寻免。”
  38. ^ 《明史》(卷111):“范敏五月,本部郎中署。”
  39. ^ 《明史》(卷111):“李冕七月,侍郎试。十月为江西布政司试参政。”
  40. ^ 《国朝列卿纪》:(卷33)“年底免官。”
  41. ^ 《国朝列卿纪》:(卷37)“文昇正月以无所建树免,祥二月壬戌以嘉兴知府复召用。”
  42. ^ 《国朝列卿纪》:(卷42)“安然六月坐胡党狱免,后以韩国公李善长署。”
  43. ^ 《国朝列卿纪》:(卷18)“正月实授,五月致仕。”
  44. ^ 《国朝列卿纪》:(卷18)“六月试用,年底因犯罪,下狱。”
  45. ^ 《国朝列卿纪》:(卷33)“桢年初以刑部郎中试用,七月丁亥免官回任;时八月以西安知府升任。”
  46. ^ 《国朝列卿纪》:(卷37)“祥冬十月以他辜坐累死于仗下;俊十一月以工部侍郎试署。”
  47. ^ 《国朝列卿纪》:(卷42)“本年实授。”
  48. ^ 《明代职官年表》:(卷1)“允道年初因贤良方正用,五月致仕;泰五月以秀才试用,七月寻以不力免;时八月调任。”
  49. ^ 《明代职官年表》:(卷1)“唐铎十一月改谏议大夫;何礼十二月以兵部侍郎升任。”
  50. ^ 《国朝列卿纪》:(卷33)“时七月迁户部;济八月以国子监助教试用。”
  51. ^ 《国朝列卿纪》:(卷37)“三月升任实授。”
  52. ^ 明太祖实录》(卷200):“洪武二十三年二月丙辰条,“陈敬,洪武十六年为吏部试尚书,十七年坐事免归”。
  53. ^ 《国朝列卿纪》:(卷33)“济二月辛丑实授,十二月甲午因案诛。”
  54. ^ 《国朝列卿纪》:(卷37)“年底以监修事成,休致。”
  55. ^ 《国朝列卿纪》:(卷42)“年底期满解职。”
  56. ^ 《明史》(卷111):“正月试。六月出为福建参政。”
  57. ^ 《明代职官年表》:(卷1)“何礼二月以兵士较射事成,期满解职;俞纶三月以兵部侍郎升任,十二月致仕。”
  58. ^ 《国朝列卿纪》:(卷33)“逵正月己丑以左参军试用,冬因抄札户口田产起纷扰,罢斥;十一月庚寅以左审判升任。”
  59. ^ 《国朝列卿纪》:(卷37)“正月己酉以右参军升任。”
  60. ^ 《国朝列卿纪》:(卷43)“正月设左右都御史。”
  61. ^ 《国朝列卿纪》:(卷14)“六月瑁因前礼部事涉案伏诛,命徽七月以左都御史兼。”
  62. ^ 《明史》:“正月降户部左侍郎,三月因贪渎,坐斩。”
  63. ^ 《国朝列卿纪》:(卷18)“二月以吏部员外郎升任,八月降吏部郎中。”
  64. ^ 《明史》:“九月任。”
  65. ^ 《国朝列卿纪》:(卷14)“三月迁吏部尚书。”
  66. ^ 《国朝列卿纪》:(卷23)“四月以刑部尚书兼署,至明年底卸。”
  67. ^ 《国朝列卿纪》:(卷28)“祥卿正月以太原府同知擢升,六月因“郭桓案”连坐官免;赵仁七月自右副都御史迁。”
  68. ^ 《明代职官年表》:(卷1)“惠迪三月因郭桓案盗官粮,以罪诛;铎以署右副都御史任,十月解院务。”
  69. ^ 《国朝列卿纪》:(卷37)“至德正月乙丑降工部左侍郎,三月己丑以侵盗官粮,罪诛;本二月自广东左布政使调任。”
  70. ^ 《国朝列卿纪》:(卷37)“本十月以病休;孟举十一月以荐举任。”
  71. ^ 《国朝列卿纪》:(卷28)“五月卒于任。”
  72. ^ 72.0 72.1 《明史》(卷111):“六月改兵部。”
  73. ^ 《明史》(卷111):“正月甲汤午友恭致仕;凌汉任右,八月甲寅降刑部侍郎。”
  74. ^ 《国朝列卿纪》:(卷18)“四月因事谪外,寻赐自尽。”
  75. ^ 《明史》(卷111):“铎四月兼詹事。五月致仕。”
  76. ^ 《国朝列卿纪》:(卷37)“孟举正月期满休致;秦逵二月丁卯以工部右侍郎升任。”
  77. ^ 《明史》(卷111):“靖五月改刑部。”
  78. ^ 《明史》(卷111):“溍五月改工部。六月复任。”
  79. ^ 《明史》(卷111):“秦逵五月任。六月复改工部。”
  80. ^ 《明史》(卷111):“逵五月改兵部。六月复任。”
  81. ^ 《明史》(卷111):“沈溍五月任。六月复改兵部。”
  82. ^ 《明史》(卷111):“徽闰四月壬辰兼掌通政司,六月庚辰改兼吏部;克明十一月壬午以通政使任右。”
  83. ^ 《明史》(卷111):“徽十二月任,仍兼左都御史。”
  84. ^ 《国朝列卿纪》:(卷23)“以户部兼管礼部事。”
  85. ^ 《明史》(卷111):“徽十二月迁吏部尚书,仍兼院务。”
  86. ^ 《国朝列卿纪》:(卷43)“克明十二月癸丑,免官,闲住;泰十二月戊午以左副都御史升任。。”
  87. ^ 《明史》(卷111):“勉闰十二月下狱诛。”
  88. ^ 《明史》(卷111):“秦逵九月自杀。起工部右侍郎严震直试署”
  89. ^ 《明史》(卷111):“徽十二月甲戌解院务。”
  90. ^ 《国朝列卿纪》:(卷43)“袁泰八月庚戌卒于任;解敏九月丁亥以江西按察使升任。”
  91. ^ 《明史》(卷111):“二月罪诛。”
  92. ^ 《明史》(卷111):“二月以给事中署。”
  93. ^ 《明史》(卷111):“四月以主事署。”
  94. ^ 《国朝列卿纪》:(卷23)“以刑部兼署礼部事。”
  95. ^ 《明史》(卷111):“正月兼太子宾客,兼署礼部事。”
  96. ^ 《明史》(卷111):“六月实授。”
  97. ^ 《国朝列卿纪》:(卷43)“张廷兰正月辛未以浙江按察使升任。”
  98. ^ 《明史》(卷111):“善五月升左侍郎,仍署。”
  99. ^ 《国朝列卿纪》:(卷23)“五月癸亥自少詹事兼修撰升任。”
  100. ^ 《国朝列卿纪》:(卷37)“冬十二月降御史。”
  101. ^ 《国朝列卿纪》:(卷43)“廷兰十二月坐蓝党狱牵连免官。”
  102. ^ 《国朝列卿纪》:(卷43)“解敏八月致仕;曹铭九月以左副都御史升任。”
  103. ^ 《明史》(卷111):“善闰九月降知县。”
  104. ^ 《明史》(卷111):“亨泰八月使安南。”
  105. ^ 《国朝列卿纪》:(卷33)“靖七月坐事免;恕八月丁酉以大理寺丞升任。”
  106. ^ 《明史》(卷111):“儁正月以工部右侍郎署,二月实授。”
  107. ^ 《明史》(卷111):“铭九月罪死。”
  108. ^ 《国朝列卿纪》:(卷43)“王平九月甲辰以左佥都御史升任”
  109. ^ 《国朝列卿纪》:(卷43)“吴斌正月以刑部主事升任;年底因忤帝意,免官闲住。”
  110. ^ 《明史》(卷111):“亨泰二月还,降御史。”
  111. ^ 《明史》(卷111):“门克新正月任。八月卒。”
  112. ^ 《明史》(卷111):“王儁五月致仕;孙显六月戊申以工部左侍郎署。”
  113. ^ 《国朝列卿纪》:(卷43)“恭正月壬戌荐举任,八月降补刑部右侍郎。”
  114. ^ 《国朝列卿纪》:(卷43)“平九月致仕。”
  115. ^ 原作“邓文鉴”,据太祖实录卷二四八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壬申条、明进士题名碑录洪武乙丑科改。十一月以刑部主事署。
  116. ^ 《明史》(卷111):“郑沂八月任。”
  117. ^ 《明代职官年表》:(卷1)“显二月癸巳实授,七月因廷谏忤旨,谪戍云南。”
  118. ^ 118.0 118.1 《国朝列卿纪》:(卷43)“文铿正月癸酉实授,四月庚子改降补本部右佥都御史;震直四月癸卯以监察御史升任,八月己丑改工部尚书。”
  119. ^ 《国朝列卿纪》:(卷43)“靖四月癸卯到任,七月丁巳赐死于家;昭八月己丑以刑部右侍郎试署。”
  120. ^ 《明史》(卷111):“茹瑺九月任。十二月署河南布政。”
  121. ^ 《明史》(卷111):“沂八月免。”
  122. ^ 《明史》(卷111):“ 瑺九月迁吏部尚书。”
  123. ^ 齐泰五月任,参预国政。齐泰五月任参预国政。本书卷四恭闵帝纪系此事于六月,国榷卷一一页七八八系于闰五月,均与此互异。
  124. ^ 《明史》(卷111):“暴昭闰五月任。”
  125. ^ 《明史》(卷111):“郑赐十二月任。”
  126. ^ 《明史》(卷111):“暴昭四月戊子实授。闰五月命迁刑部尚书。”
  127. ^ 《国朝列卿纪》:(卷43)“六月景清以北平布政使司参议任左,练子宁以翰林院修撰任右。”
  128. ^ 《明通鉴》(卷12):“升六部尚书为正一品,设左右侍中,位侍郎上。改都察院为御史府,都御史为御史大夫。”
  129. ^ 《明史》(卷111):“茹瑺十一月复任。”
  130. ^ 《明史》(卷111):“昭七月出掌平燕布政司事。”
  131. ^ 《明史》(卷111):“二月俱改称御史大夫。”
  132. ^ 《明史》(卷111):“十二月任督军。”
  133. ^ 《明史》(卷111):“齐泰正月复,闰三月又谪。”
  134. ^ 《明史》(卷111):“𬘘七月自经死。”
  135. ^ 《明史》(卷111):“新六月归附,仍任。”
  136. ^ 《明史》(卷111):“钝六月归附。七月致仕。”
  137. ^ 《明史》(卷111):“夏原吉九月任。”
  138. ^ 《明史》(卷111):“郭资十一月任,仍掌北平布政事。”
  139. ^ 《明史》(卷111):“迪六月殉难。”
  140. ^ 《明史》(卷111):“宋礼七月以刑部员外署。八月升右侍郎,寻迁左,仍署。”
  141. ^ 《明史》(卷111):“李至刚十二月任。”
  142. ^ 142.0 142.1 《明史》(卷111):“泰六月殉难。”
  143. ^ 《明史》(卷111):“瑺六月迎降。九月封忠诚伯,仍任。”
  144. ^ 《明史》(卷111):“铉八月死难。”
  145. ^ 《明史》(卷111):“九月任。”
  146. ^ 《明史》(卷111):“昭六月殉难。”
  147. ^ 《明史》(卷111):“郑赐七月任。”
  148. ^ 《明史》(卷111):“雒佥十二月任,仍知保定府。”
  149. ^ 《明史》(卷111):“赐六月归附。七月改刑部。”
  150. ^ 《明史》(卷111):“震直六月归附。七月同致仕户部尚书王钝巡视中原。九月卒。”
  151. ^ 《明史》(卷111):“黄福九月任。”
  152. ^ 《明史》(卷111):“清六月殉难。”
  153. ^ 《明史》(卷111):“子宁六月殉难。”
  154. ^ 154.0 154.1 154.2 《明史》(卷72):“永乐元年,以北平为北京,置北京行部尚书二人,侍郎四人,其属置六曹清吏司。吏、户、礼、兵、工五曹,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刑曹,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四人,照磨、检校各一人,司狱一人。寻户曹亦增设主事三人。后又分置六部,各称行在某部。十八年定都北京,罢行部及六曹,以六部官属移之北,不称行在。其留南京者,加“南京”字。洪熙元年,复置各部官属于南京,去“南京”字,而以在北京者加“行在”字,仍置行部。”
  155. ^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一》:“永乐十八年十一月壬午革北京行部,并所属吏户礼兵刑工六曹清吏司、照磨所、司狱司,其属官俱调用;及革行在户部、刑部,并南京户部、刑部之北京清吏司;行在都察院并南京都察院之北京道 。”
  156. ^ 《明史》(卷111):“原吉四月治水苏、松。”
  157. ^ 《明史》(卷111):“资二月改行部。”
  158. ^ 《明史》(卷111):“郑沂七月复任。九月致仕。”
  159. ^ 《明史》(卷111):“佥二月改行部。”
  160. ^ 《国朝列卿纪》(卷42):“二月辛亥设行部,调刑部尚书雒佥、户部尚书郭资,同任行部尚书。”
  161. ^ 《明史》(卷111):“陈瑛正月任。”
  162. ^ 《明史》(卷111):“郁新八月卒。夏原吉回部。”
  163. ^ 《明史》(卷111):“至刚八月下狱。”
  164. ^ 《明史》(卷111):“郑赐九月任。”
  165. ^ 《国朝列卿纪》(卷42):“三年三月,行部尚书雒佥言事忤帝意,瑛劾佥贪暴,佥坐诛死;四月癸亥调工部尚书黄福任。”
  166. ^ 《国朝列卿纪》(卷42):“福六月乙未月改随军总理征越粮储。”
  167. ^ 《明史》(卷111):“赵羾六月任。”
  168. ^ 《国朝列卿纪》(卷42):“濬二月以通政使司左通政升任。”
  169. ^ 《明史》(卷111):“郑赐六月卒。”
  170. ^ 《明史》(卷111):“ 原吉扈驾。二月辅导皇长孙,仍兼行在吏、户、兵三部。”
  171. ^ 《明史》(卷111):“观三月参赞费𤩽军务,征永昌叛寇。”
  172. ^ 《国朝列卿纪》(卷43):“德文二月以佥都御史擢陞。”
  173. ^ 《明史》(卷111):“礼三月督濬会通河。”
  174. ^ 《明史》(卷111):“瑛二月罪诛。”
  175. ^ 《明史》(卷111):“白彦芳三月以陕西参议署。”
  176. ^ 《国朝列卿纪》(卷42):“濬十二月辛卯卒于任。”
  177. ^ 《国朝列卿纪》(卷43):“观正月兼左都御史;德文三月卒于任,祭赠左都御史衔。”
  178. ^ 《明史》(卷111):“吴中八月任,扈驾,俱十一月回京。”
  179. ^ 《明史》(卷111):“赵羾十一月任,屯戍边塞。”
  180. ^ 《明史》(卷111):“十二月任。”
  181. ^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二》:“永乐十八年十二月甲寅改北京行部尚书郭资为户部尚书,侍郎李昶为户部右侍郎,李友直为工部左侍郎,崔衍为兵部右侍郎。”
  182. ^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三》:“永乐十九年冬十一月丙子上以北虏携贰命尚书夏原吉、方宾、吕震、吴中等议将亲征。原吉等共议宜且休养兵民,而严敕边将备御,来奏会。上召宾,宾言今粮储不足;遂召原吉问边储多寡,对曰:仅给将士备御之用,不足以给大军。即命原吉往视开平粮储,而吴中入对与方宾同。上以边廪空虚不怿,召原吉颂系之;以大理寺丞邹师颜尝署户部并系之;于是宾惧自杀。上闻之曰:“朕未尝有罪宾意,何遽自殒?”盖犹惜其才,居数日浸闻其平日所为。怒曰:“生失诛矣!”命戮其尸,又下刑部尚书吴中狱。”
  183. ^ 《明史•夏原吉传》:“帝益怒。召原吉系之内官监,并系大理丞邹师颜,以尝署户部也。”
  184. ^ 《明史》(卷111):“义四月巡抚应天。七月还朝。”
  185. ^ 《明史》(卷111):“羾督屯戍。二月督饷。”
  186. ^ 《明史》(卷111):“义八月加少保。九月晋少傅。十一月晋少师。”
  187. ^ 《明史》(卷111):“资十月兼太子宾客。十一月加太子太师,致仕。”
  188. ^ 《明史》(卷111):“原吉八月出狱复任。十月加太子太傅。十一月晋少保。”
  189. ^ 《明史》(卷111):“震十月加太子少师。十一月晋太子太保。”
  190. ^ 《明史》(卷111):“羾八月迁南京刑部尚书。”
  191. ^ 《明史》(卷111):“李庆八月任。十月加太子少保。”
  192. ^ 《明史》(卷111):“吴中八月出狱。十月兼詹事,寻改工部。”
  193. ^ 《明史》(卷111):“金纯八月任。十月改刑部。”
  194. ^ 《明史》(卷111):“黄福九月交阯召还。十月兼詹事。”
  195. ^ 《明史》(卷111):“吴中十月任。十一月加太子少保。”
  196. ^ 《明史》(卷111):“观八月兼太子宾客。十一月晋太子少保。”
  197. ^ 《国朝列卿纪》(卷47):“洪熙元年一月复北京行部,调(张本)为行部尚书。四月被召入见,言国家大计时政得失,遂留行在兵部。”
  198. ^ 198.0 198.1 《明史》(卷72):“宣德三年复罢行部。正统六年,于北京去“行在”字,于南京仍加“南京”字,遂为定制。”
  199. ^ 《明史》(卷111):“震四月卒。”
  200. ^ 《明史》(卷111):“胡濙四月任。”
  201. ^ 《明史》(卷111):“本八月从讨高煦,留抚乐安,寻回部。”
  202. ^ 《明史》(卷111):“陈洽十一月,交阯战殁。”
  203. ^ 《明史》(卷111):“福十二月出镇交阯。”
  204. ^ 《明史》(卷111):“郭敦八月任,寻巡抚陕西。”
  205. ^ 《明史》(卷111):“本四月抚安山西军民。”
  206. ^ 《明史》(卷111):“福十一月还。”
  207. ^ 《明史》(卷111):“彰四月卒。”
  208. ^ 《明史》(卷111):“义八月扈从。十月解部事,俸给如旧。”
  209. ^ 《明史》(卷111):“原吉八月扈从。十月解部事,俸给如旧。”
  210. ^ 《明史》(卷111):“敦五月召还。”
  211. ^ 《明史》(卷111):“濙八月扈从。”
  212. ^ 《明史》(卷111):“纯五月下狱。八月致仕。”
  213. ^ 《明史》(卷111):“中六月下狱,寻释,夺少保。八月扈从。”
  214. ^ 《明史》(卷111):“友直五月四川采木。八月行部,改工部。”
  215. ^ 《明史》(卷111):“观六月巡视河道。十月下狱。”
  216. ^ 《明史》(卷111):“顾佐七月任右。”
  217. ^ 《明史》(卷111):“郭琎四月任。”
  218. ^ 《明史》(卷111):“郭资四月召。六月以原官太子太师掌部事。”
  219. ^ 《明史》(卷111):“濙五月兼詹事。”
  220. ^ 《明史》(卷111):“本十二月加太子宾客。”
  221. ^ 《明史》(卷111):“福四月出督漕运。”
  222. ^ 《明史》(卷111):“原吉正月卒。”
  223. ^ 《明史》(卷111):“黄福八月任。”
  224. ^ 《明史》(卷111):“李昶闰十二月任。”
  225. ^ 《明史》(卷111):“本六月兼户部。”
  226. ^ 《明史》(卷111):“福八月改户部。”
  227. ^ 《明史》(卷111):“中二月兼吏部。”
  228. ^ 《明史》(卷111):“敦四月卒。”
  229. ^ 《明史》(卷111):“昶十月卒。”
  230. ^ 《明史》(卷111):“濙正月兼户部。”
  231. ^ 《明史》(卷111):“本正月卒。”
  232. ^ 《明史》(卷111):“许廓正月任。”
  233. ^ 《明史》(卷111):“福八月改南京。”
  234. ^ 234.0 234.1 234.2 234.3 《明史》(卷111):“濙兼户部。”
  235. ^ 《明史》(卷111):“廓六月卒。”
  236. ^ 《明史》(卷111):“琎闰八月兼都察院。”
  237. ^ 《明史》(卷111):“资十二月卒。”
  238. ^ 《明史》(卷111):“佐闰八月以疾致仕。”
  239. ^ 《明史》(卷111):“熊槩九月任右。”
  240. ^ 《明史》(卷111):“琎九月兼工部。”
  241. ^ 《明史》(卷111):“王骥三月任。”
  242. ^ 242.0 242.1 《明史》(卷111):“佐十月病痊,复任。”
  243. ^ 243.0 243.1 《明史》(卷111):“槩九月兼刑部。十月卒。”
  244. ^ 《明史》(卷111):“义正月卒。”
  245. ^ 《明史》(卷111):“魏源七月任。”
  246. ^ 《明史》(卷111):“施礼七月任。九月改南京。”
  247. ^ 《明史》(卷111):“中七月加少保。”
  248. ^ 248.0 248.1 《明史》(卷111):“友直正月督易州柴炭。”
  249. ^ 大明会典》(卷2):“国朝建官。初置中书省、设左右丞相等官。其属有四部、分治钱谷、礼仪、刑名、营造之务。洪武元年、始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秩正三品、设尚书侍郎等官、仍属中书省。十三年、革中书省、罢丞相。戒后世嗣君毋得复设丞相。有敢建言请复者、罪至族。语具祖训中。乃陞六部为正二品衙门。自是中书之政、分于六部。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其余院司府寺监等官、莫不体统相维、品式具备。革除年、稍有变更。永乐初、悉复旧。因陞北平为北京、总置行部。后迁都分置、各称行在。十八年、定都北京、除行在字。其旧在南京者、加南京字。洪熙元年、复称行在。宣德三年、革行部。正统六年、复除行在字、遂为定制。嗣后两京各衙门、官职并置、繁简随宜。间或因事损益、然建置皆本祖宗之旧。”
  250. ^ 《明史》(卷111):“骥十二月下狱,寻释。”
  251. ^ 《明史》(卷111):“佐六月致仕。”
  252. ^ 《明史》(卷111):“陈智六月任右。”
  253. ^ 《明史》(卷111):“骥五月出理甘肃边务。”
  254. ^ 《明史》(卷111):“源五月整饬大同边务。”
  255. ^ 《明史》(卷111):“中敷七月下狱,寻释。”
  256. ^ 《明史》(卷111):“濙七月下狱,旋释。”
  257. ^ 《明史》(卷111):“骥四月回部,兼大理卿。”
  258. ^ 《明史》(卷111):“源四月回部。七月下狱。十二月又下狱。”
  259. ^ 《明史》(卷111):“友直九月卒。”
  260. ^ 《明史》(卷111):“智十二月下狱。”
  261. ^ 《明史》(卷111):“源闰二月释狱。”
  262. ^ 《明史》(卷111):“智闰二月释狱。”
  263. ^ 《明史》(卷111):“骥四月出征麓川。”
  264. ^ 《明史》(卷111):“柴车二月自陕西召任,即归省。”
  265. ^ 《明史》(卷111):“中敷十月下狱荷校,寻还职。闰十一月又下狱。”
  266. ^ 《明史》(卷111):“王佐十二月任。”
  267. ^ 《明史》(卷111):“骥二月总督军务。”
  268. ^ 《明史》(卷111):“车三月还朝。六月卒。”
  269. ^ 《明史》(卷111):“中十月晋少师。”
  270. ^ 《明史》(卷111):“智六月劾免。”
  271. ^ 《明史》(卷111):“王文六月任右。”
  272. ^ 《明史》(卷111):“魏骥以侍郎署。”
  273. ^ 《明史》(卷111):“骥三月还朝。五月封靖远伯,解部事。”
  274. ^ 《明史》(卷111):“徐晞五月任。”
  275. ^ 《明史》(卷111):“中四月致仕。六月卒。”
  276. ^ 《明史》(卷111):“王卺七月任。”
  277. ^ 《明史》(卷111):“琎正月致仕。”
  278. ^ 《明史》(卷111):“王直正月任。”
  279. ^ 《明史》(卷111):“源三月致仕。”
  280. ^ 《明史》(卷111):“王质三月任。十一月降户部侍郎。”
  281. ^ 《明史》(卷111):“金濂八月任。”
  282. ^ 《明史》(卷111):“晞十月致仕。”
  283. ^ 《明史》(卷111):“邝埜九月任。”
  284. ^ 《明史》(卷111):“黎澄安南王子。六月任,专供内府事。”
  285. ^ 《明史》(卷111):“文十月出抚陕西。”
  286. ^ 《明史》(卷111):“陈镒十月自陕西召还,任右。”
  287. ^ 《明史》(卷111):“直八月下狱,寻释。”
  288. ^ 《明史》(卷111):“佐三月下狱,寻释。”
  289. ^ 《明史》(卷111):“濂三月下狱,寻释。”
  290. ^ 《明史》(卷111):“澄七月卒。”
  291. ^ 《明史》(卷111):“镒三月下狱,寻释。”
  292. ^ 《明史》(卷111):“濂十一月出征福建。”
  293. ^ 《明史》(卷111):“卺二月致仕。”
  294. ^ 《明史》(卷111):“石璞五月任,七月出征浙贼叶宗留。”
  295. ^ 《明史》(卷111):“佐八月殁于土木。”
  296. ^ 《明史》(卷111):“金濂十一月任,加太子太保。”
  297. ^ 《明史》(卷111):“濙八月加太子太傅。”
  298. ^ 《明史》(卷111):“埜八月殁于土木。”
  299. ^ 《明史》(卷111):“于谦八月任。十月加少保。”
  300. ^ 《明史》(卷111):“濂十一月改户部。”
  301. ^ 《明史》(卷111):“俞士悦十一月任。”
  302. ^ 《明史》(卷111):“璞十二月回部。”
  303. ^ 《明史》(卷111):“镒八月出抚畿内。十月改左。十一月回院。”
  304. ^ 《明史》(卷111):“俞士悦八月任。十一月迁刑部尚书。”
  305. ^ 《明史》(卷111):“杨善十二月任右。”
  306. ^ 306.0 306.1 《明史》(卷72):“景泰中,吏部尝设二尚书。天顺初,复罢其一。”
  307. ^ 《明史》(卷111):“濂二月下狱,寻释,革太子太保,调工部。三月复任。四月加太子太保。”
  308. ^ 《明史》(卷111):“谦四月兼太子太傅。仪铭五月任。”
  309. ^ 《明史》(卷111):“文渊六月下狱,旋释,致仕。王翺六月任。”
  310. ^ 《明史》(卷111):“罗通七月任右。萧维祯七月任左。十一月丁忧。”
  311. ^ 《明史》(卷111):“濂二月卒。张凤四月任。”
  312. ^ 《明史》(卷111):“铭七月卒。”
  313. ^ 《明史》(卷111):“维祯七月起复。李实五月任右。”
  314. ^ 《明史》(卷111):“璞正月改兵部。江渊正月以内阁起复。”
  315. ^ 《明史》(卷111):“直正月夺少傅兼太子太师衔,致仕。”
  316. ^ 《明史》(卷111):“翺正月夺太子太保衔,留任。”
  317. ^ 《明史》(卷111):“凤二月改南京。”
  318. ^ 《明史》(卷111):“沈固三月任。”
  319. ^ 《明史》(卷111):“濙正月夺少傅兼太子太师衔,致仕。”
  320. ^ 《明史》(卷111):“杨善三月以兴济伯管部事。”
  321. ^ 《明史》(卷111):“谦正月弃市。”
  322. ^ 《明史》(卷111):“璞六月回部,旋致仕。”
  323. ^ 《明史》(卷111):“骥二月以靖远伯管部事。六月解任。”
  324. ^ 《明史》(卷111):“陈汝言六月任。”
  325. ^ 《明史》(卷111):“士悦正月谪戍。”
  326. ^ 《明史》(卷111):“轩𫐐二月任。七月致仕。”
  327. ^ 《明史》(卷111):“刘广衡八月任。”
  328. ^ 《明史》(卷111):“渊正月谪戍。”
  329. ^ 《明史》(卷111):“赵荣正月任。”
  330. ^ 《明史》(卷111):“实二月为民。”
  331. ^ 《明史》(卷111):“维祯二月改南京。”
  332. ^ 《明史》(卷111):“三月任右。六月下狱。改江西布政。”
  333. ^ 《明史》(卷111):“马昂五月任,出抚山西。十一月回院。”
  334. ^ 《明史》(卷111):“寇深七月任。”
  335. ^ 《明史》(卷111):“善五月卒。”
  336. ^ 《明史》(卷111):“汝言正月下狱。”
  337. ^ 《明史》(卷111):“马昂二月任。”
  338. ^ 《明史》(卷111):“广衡十月予告。十二月卒。”
  339. ^ 《明史》(卷111):“陆瑜十月,布政陞。”
  340. ^ 《明史》(卷111):“昂二月迁兵部尚书。”
  341. ^ 《明史》(卷111):“固二月致仕。”
  342. ^ 《明史》(卷111):“年富二月任。”
  343. ^ 《明史》(卷111):“萧晅二月,布政升任。十一月改南京。”
  344. ^ 《明史》(卷111):“石瑁十一月任。”
  345. ^ 《明史》(卷111):“昂八月加太子少保。”
  346. ^ 《明史》(卷111):“荣八月兼大理卿。”
  347. ^ 《明史》(卷111):“深七月曹钦叛,被杀。”
  348. ^ 《明史》(卷111):“李宾七月任右。”
  349. ^ 《明史》(卷111):“瑁十二月卒。”
  350. ^ 《明史》(卷111):“荣七月致仕。”
  351. ^ 《明史》(卷111):“姚夔正月任。”
  352. ^ 《明史》(卷111):“瑜十二月下狱,寻释。”
  353. ^ 《明史》(卷111):“周瑄二月以刑部侍郎署。”
  354. ^ 354.0 354.1 《明史》(卷111):“白圭三月任。”
  355. ^ 《明史》(卷111):“宾十一月下狱,寻释。”
  356. ^ 《明史》(卷111):“周瑄十一月以刑部侍郎署。”
  357. ^ 《明史》(卷111):“富四月卒。”
  358. ^ 《明史》(卷111):“马昂八月任。”
  359. ^ 《明史》(卷111):“昂八月改户部。”
  360. ^ 《明史》(卷111):“王竑八月任。”
  361. ^ 《明史》(卷111):“李秉八月任左。”
  362. ^ 《明史》(卷168):“初,吉与万安、刘珝在成化时,帝失德,无所规正,时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之谣。”
  363. ^ 《明史》(卷111):“翺三月加太子太保。”
  364. ^ 《明史》(卷111):“竑九月致仕。”
  365. ^ 《明史》(卷111):“王复十月任。”
  366. ^ 《明史》(卷111):“圭十二月督师荆、襄。”
  367. ^ 《明史》(卷111):“宾八月迁南京兵部尚书。”
  368. ^ 《明史》(卷111):“复八月整饬延绥边备。”
  369. ^ 《明史》(卷111):“圭五月召回。十二月丁忧,起复。”
  370. ^ 《明史》(卷111):“秉八月整饬大同边备。”
  371. ^ 《明史》(卷111):“翺七月病免。十一月卒。”
  372. ^ 《明史》(卷111):“李秉十二月任。”
  373. ^ 373.0 373.1 《明史》(卷111):“复四月改工部。”
  374. ^ 《明史》(卷111):“白圭四月任。”
  375. ^ 《明史》(卷111):“圭正月加太子少保。四月改兵部。”
  376. ^ 《明史》(卷111):“秉三月召回。五月督师辽东。十一月召回。十二月升吏部尚书。”
  377. ^ 《明史》(卷111):“林聪四月任右。”
  378. ^ 《明史》(卷111):“秉正月加太子少保。”
  379. ^ 《明史》(卷111):“昂九月致仕。”
  380. ^ 《明史》(卷111):“杨鼎十月任。”
  381. ^ 《明史》(卷111):“程信四月,四川回部。”
  382. ^ 《明史》(卷111):“秉正月免。”
  383. ^ 《明史》(卷111):“崔恭正月任。五月忧去。”
  384. ^ 《明史》(卷111):“姚夔六月任。”
  385. ^ 《明史》(卷111):“夔六月改吏部。”
  386. ^ 《明史》(卷111):“邹干八月任。”
  387. ^ 《明史》(卷111):“信九月改南京。”
  388. ^ 《明史》(卷111):“李宾九月任。”
  389. ^ 《明史》(卷111):“夔九月加太子少保。”
  390. ^ 《明史》(卷111):“聪八月出抚大同。”
  391. ^ 391.0 391.1 《明史》(卷111):“项忠五月回院,升左。”
  392. ^ 《明史》(卷111):“夔二月卒。”
  393. ^ 《明史》(卷111):“尹旻三月任。”
  394. ^ 《明史》(卷111):“圭八月忧去。十二月起复。”
  395. ^ 《明史》(卷111):“瑜八月致仕。”
  396. ^ 《明史》(卷111):“王槩八月任。”
  397. ^ 《明史》(卷111):“董方十一月任右。”
  398. ^ 《明史》(卷111):“圭十二月卒。”
  399. ^ 《明史》(卷111):“项忠十二月任。”
  400. ^ 《明史》(卷111):“槩八月卒。”
  401. ^ 《明史》(卷111):“项忠十月任。十二月改兵部。”
  402. ^ 《明史》(卷111):“董方十二月任。”
  403. ^ 《明史》(卷111):“方二月出抚大同。十二月迁刑部尚书。”
  404. ^ 《明史》(卷111):“王越二月任左,兼提督团营。”
  405. ^ 《明史》(卷111):“忠六月除名。”
  406. ^ 《明史》(卷111):“余子俊七月召。十月任。”
  407. ^ 《明史》(卷111):“方七月致仕。”
  408. ^ 《明史》(卷111):“林聪七月任。”
  409. ^ 《明史》(卷111):“宾七月致仕。”
  410. ^ 《明史》(卷111):“越十二月加兵部尚书。”
  411. ^ 《明史》(卷111):“旻二月加太子少保。”
  412. ^ 《明史》(卷111):“鼎二月加太子少保。”
  413. ^ 《明史》(卷111):“干二月加太子少保。”
  414. ^ 《明史》(卷111):“子俊十月加太子少保。”
  415. ^ 《明史》(卷111):“聪十月加太子少保。”
  416. ^ 《明史》(卷111):“越十月加太子太保。”
  417. ^ 《明史》(卷111):“鼎十二月致仕。”
  418. ^ 《明史》(卷111):“陈钺十二月召。”
  419. ^ 《明史》(卷111):“干十二月致仕。”
  420. ^ 《明史》(卷111):“张文质十二月任。”
  421. ^ 《明史》(卷111):“复十二月致仕。”
  422. ^ 《明史》(卷111):“刘昭十二月任。”
  423. ^ 《明史》(卷111):“越出征延绥。”
  424. ^ 《明史》(卷111):“钺正月任。”
  425. ^ 《明史》(卷111):“越三月回院,封威宁伯,仍督团营。”
  426. ^ 《明史》(卷111):“钺二月改兵部。”
  427. ^ 《明史》(卷111):“翁世资二月任。”
  428. ^ 《明史》(卷111):“文质正月忧去。”
  429. ^ 《明史》(卷111):“周洪谟二月任。”
  430. ^ 《明史》(卷111):“子俊正月忧去。”
  431. ^ 《明史》(卷111):“陈钺二月任。”
  432. ^ 《明史》(卷111):“越五月出镇宁夏。”
  433. ^ 《明史》(卷111):“戴缙三月任右。”
  434. ^ 《明史》(卷111):“钺三月为民。”
  435. ^ 《明史》(卷111):“张鹏三月任。”
  436. ^ 《明史》(卷111):“聪闰八月卒。”
  437. ^ 《明史》(卷111):“张蓥九月任。”
  438. ^ 《明史》(卷111):“世资二月加太子少保,致仕。”
  439. ^ 《明史》(卷111):“余子俊三月召。七月任。”
  440. ^ 《明史》(卷111):“ 缙三月改南京工部尚书。”
  441. ^ 《明史》(卷111):“李裕四月任右。”
  442. ^ 《明史》(卷111):“旻十一月晋太子太傅。”
  443. ^ 《明史》(卷111):“子俊二月出督大同,加太子太保。”
  444. ^ 《明史》(卷111):“殷谦十月任,仍兼仓场。十一月加太子少保。”
  445. ^ 《明史》(卷111):“洪谟十一月加太子少保。”
  446. ^ 《明史》(卷111):“鹏十一月加太子少保。”
  447. ^ 《明史》(卷111):“蓥十一月加太子少保。”
  448. ^ 《明史》(卷111):“昭十一月加太子少保。”
  449. ^ 《明史》(卷111):“朱英六月任右。十一月加太子少保。”
  450. ^ 《明史》(卷111):“裕六月改南京。”
  451. ^ 《明史》(卷111):“鹏闰四月致仕。”
  452. ^ 《明史》(卷111):“马文升十一月任。”
  453. ^ 《明史》(卷111):“英七月卒。”
  454. ^ 《明史》(卷111):“屠滽七月任右。”
  455. ^ 《明史》(卷111):“旻四月夺太子太傅,授太子少保,五月劾免。”
  456. ^ 《明史》(卷111):“耿裕八月任。十月改南京礼部。”
  457. ^ 《明史》(卷111):“李裕十月任。”
  458. ^ 《明史》(卷111):“谦六月致仕。”
  459. ^ 《明史》(卷111):“刘昭八月任。十二月夺太子少保,免。”
  460. ^ 《明史》(卷111):“文升九月改南京。”
  461. ^ 《明史》(卷111):“蓥十月忧去。”
  462. ^ 《明史》(卷111):“杜铭十月任。”
  463. ^ 《明史》(卷111):“昭八月改户部。”
  464. ^ 《明史》(卷111):“李裕八月任。十月改吏部。”
  465. ^ 《明史》(卷111):“谢一夔十月任。”
  466. ^ 《明史》(卷111):“ 刘敷九月召。”
  467. ^ 《明史》(卷111):“滽九月改南京。”
  468. ^ 《明史》(卷111):“裕十一月致仕。”
  469. ^ 《明史》(卷111):“王恕十一月任。十二月加太子太保。”
  470. ^ 《明史》(卷111):“李敏正月任。”
  471. ^ 《明史》(卷111):“余子俊正月召。七月任,仍加太子太保。”
  472. ^ 《明史》(卷111):“铭十月致仕。”
  473. ^ 《明史》(卷111):“一夔五月卒。”
  474. ^ 《明史》(卷111):“贾俊六月任。”
  475. ^ 《明史》(卷111):“敷二月任。十一月罢。”
  476. ^ 《明史》(卷111):“马文升十一月任左。”
  477. ^ 《明史》(卷111):“洪谟十月致仕。耿裕十月任。”
  478. ^ 《明史》(卷111):“子俊二月卒。马文升二月任,兼督团营。”
  479. ^ 《明史》(卷111):“文升二月迁兵部尚书。”
  480. ^ 《明史》(卷111):“敏正月致仕。叶淇二月任。”
  481. ^ 《明史》(卷111):“裕四月下狱,旋释。”
  482. ^ 《明史》(卷111):“乔新八月致仕。彭韶九月任。”
  483. ^ 《明史》(卷111):“滽二月病去。白昂二月任。”
  484. ^ 《明史》(卷111):“恕闰五月致仕。耿裕六月任。”
  485. ^ 《明史》(卷111):“裕六月改吏部。倪岳六月任。”
  486. ^ 《明史》(卷111):“韶七月致仕。白昂八月任。”
  487. ^ 《明史》(卷111):“昂八月迁刑部尚书。屠滽七月召,任右。”
  488. ^ 《明史》(卷111):“滽九月升左,加太子少保。”
  489. ^ 《明史》(卷111):“裕正月卒。屠滽二月任。”
  490. ^ 《明史》(卷111):“淇四月致仕。周经四月任。”
  491. ^ 《明史》(卷111):“兵四月改南京吏部。徐琼四月任。”
  492. ^ 《明史》(卷111):“璋七月致仕。徐贯八月任。”
  493. ^ 《明史》(卷111):“滽二月迁吏部尚书。”
  494. ^ 《明史》(卷111):“闵珪四月任。”
  495. ^ 《明史》(卷111):“滽五月加柱国,致仕。倪岳六月任。”
  496. ^ 《明史》(卷111):“经五月晋太子太保,致仕。锺五月任。”
  497. ^ 《明史》(卷111):“琼五月晋太子太保,致仕。傅瀚五月任。”
  498. ^ 《明史》(卷111):“昂五月加太子太傅,致仕。闵珪五月任。七月晋太子太保。”
  499. ^ 《明史》(卷111):“贯五月加太子太傅,致仕。曾鉴五月任。”
  500. ^ 《明史》(卷111):“珪五月迁刑部尚书。”
  501. ^ 《明史》(卷111):“锺五月迁户部尚书。”
  502. ^ 《明史》(卷111):“戴珊六月任左。”
  503. ^ 《明史》(卷111):“史琳六月任右,经略紫荆关。”
  504. ^ 《明史》(卷111):“岳十月卒。马文升十月任。”
  505. ^ 《明史》(卷111):“文升十月改吏部。刘大夏十月召。”
  506. ^ 《明史》(卷111):“瀚二月卒。张昇二月任。”
  507. ^ 《明史》(卷111):“锺五月致仕。秦纮五月命。十月致仕,未任。韩文十一月任。”
  508. ^ 《明史》(卷111):“珊十二月卒。”
  509. ^ 《明史》(卷111):“屠勋九月任右。”
  510. ^ 《明史》(卷111):“文升四月致仕。”
  511. ^ 《明史》(卷111):“焦芳四月任。十月入阁。”
  512. ^ 《明史》(卷111):“许进十月任。”
  513. ^ 《明史》(卷111):“文十一月闲住。”
  514. ^ 《明史》(卷111):“顾佐十二月任。”
  515. ^ 《明史》(卷111):“ 大夏五月致仕,加太子太保。”
  516. ^ 《明史》(卷111):“许进五月任。十月改吏部。”
  517. ^ 《明史》(卷111):“阎仲宇十一月任。”
  518. ^ 《明史》(卷111):“张敷华正月任。十二月致仕。”
  519. ^ 《明史》(卷111):“琳正月卒。”
  520. ^ 《明史》(卷111):“昇闰正月致仕。”
  521. ^ 《明史》(卷111):“李杰闰正月任。十月致仕。”
  522. ^ 《明史》(卷111):“仲宇四月加太子太保,致仕。”
  523. ^ 《明史》(卷111):“刘宇四月任。八月加太子少保,九月晋太子太傅。”(九月晋太子太傅 太子太傅,原作“太子少傅”,据本书卷三0六刘宇传、武宗实录卷三0正德二年九月癸卯条改。)
  524. ^ 《明史》(卷111):“刘宇八月任。”
  525. ^ 《明史》(卷111):“宇八月改吏部。”
  526. ^ 《明史》(卷111):“宇加少傅。六月入阁。”
  527. ^ 《明史》(卷111):“洪锺正月任。十一月加太子少保,改左都御史。”
  528. ^ 《明史》(卷111):“刘机八月任。九月加太子少保。十二月致仕。”
  529. ^ 《明史》(卷111):“杨一清八月任,加太子少保。”
  530. ^ 《明史》(卷111):“钺九月加太子少保,改内阁,管诰敕。十月卒。”
  531. ^ 《明史》(卷111):“璟九月加太子少保。十二月致仕。”
  532. ^ 《明史》(卷111):“杨一清正月任。十二月晋少保兼太子太保。”
  533. ^ 《明史》(卷111):“一清正月改吏部。”
  534. ^ 《明史》(卷111):“何鉴正月任。五月改兵部。”
  535. ^ 《明史》(卷111):“完十一月迁兵部尚书。”
  536. ^ 《明史》(卷111):“一清闰四月入阁。”
  537. ^ 《明史》(卷111):“陆完闰四月任。”
  538. ^ 《明史》(卷111):“琼闰四月改兵部。”
  539. ^ 《明史》(卷111):“完闰四月改吏部。”
  540. ^ 《明史》(卷111):“玠五月迁户部尚书。”
  541. ^ 《明史》(卷111):“逊学五月改东阁诰敕。”
  542. ^ 《明史》(卷111):“泽二月经略哈密。五月还,致仕。”
  543. ^ 《明史》(卷111):“璟六月迁左。”
  544. ^ 《明史》(卷111):“杨潭五月自仓场回部管事。”
  545. ^ 《明史》(卷111):“完十一月下狱,充军。”
  546. ^ 《明史》(卷111):“王琼十二月任。”
  547. ^ 《明史》(卷111):“琼四月下狱,谪戍。”
  548. ^ 《明史》(卷111):“石珤五月任。七月改东阁诰敕。”
  549. ^ 《明史》(卷111):“乔宇八月任。十一月晋少保。”
  550. ^ 《明史》(卷111):“潭四月罢。”
  551. ^ 《明史》(卷111):“孙交五月复任。加太子太保。”
  552. ^ 《明史》(卷111):“璟四月致仕。”
  553. ^ 《明史》(卷111):“纶八月致仕。”
  554. ^ 《明史》(卷111):“金四月致仕。”
  555. ^ 《明史》(卷111):“金献民六月任。”
  556. ^ 《明史》(卷112):“澄三月晋太子太傅。”
  557. ^ 《明史》(卷112):“子麟四月致仕。林俊四月任。”
  558. ^ 《明史》(卷112):“俊四月改刑部。”
  559. ^ 《明史》(卷112):“陶琰四月任。十一月改南京兵部。”
  560. ^ 《明史》(卷112):“赵璜十二月任。”
  561. ^ 《明史》(卷112):“交十月致仕。秦金十一月任。”
  562. ^ 《明史》(卷112):“澄二月致仕。闰四月卒。”
  563. ^ 《明史》(卷112):“罗钦顺三月召,辞不赴。”
  564. ^ 《明史》(卷112):“汪俊七月任。”
  565. ^ 《明史》(卷112):“泽十月晋少保,致仕。金献民十一月任。”
  566. ^ 《明史》(卷112):“俊七月加太子太保,致仕。”
  567. ^ 《明史》(卷112):“金献民八月任。十一月改兵部。”
  568. ^ 《明史》(卷112):“赵鉴十一月任。”
  569. ^ 《明史》(卷112):“献民八月迁刑部尚书。”
  570. ^ 《明史》(卷112):“俞谏八月任。”
  571. ^ 《明史》(卷112):“宇七月致仕。杨旦八月命,未任免。”
  572. ^ 《明史》(卷112):“廖纪十月任。”
  573. ^ 《明史》(卷112):“俊三月致仕。席书三月召,八月任。”
  574. ^ 《明史》(卷112):“献民九月督师甘肃。”
  575. ^ 《明史》(卷112):“谏八月卒。边宪六月任。十月卒。李钺十月任。”
  576. ^ 《明史》(卷112):“献民三月回京。六月致仕。李钺六月任。”
  577. ^ 《明史》(卷112):“钺六月迁兵部尚书。颜颐寿六月任。”
  578. ^ 《明史》(卷112):“钺九月致仕。王时中十月任。”
  579. ^ 《明史》(卷112):“鉴五月致仕。颜颐寿五月任。”
  580. ^ 《明史》(卷112):“颐寿五月迁刑部尚书。聂贤六月任。”
  581. ^ 《明史》(卷112):“纪四月晋柱国少保,致仕。”
  582. ^ 《明史》(卷112):“罗钦顺五月召,又辞不赴。”
  583. ^ 《明史》(卷112):“李承勋八月命。十月改刑部。”
  584. ^ 《明史》(卷112):“桂萼十一月任。”
  585. ^ 《明史》(卷112):“金三月致仕。邹文盛四月任。”
  586. ^ 《明史》(卷112):“书二月加武英殿大学士。三月卒。”
  587. ^ 《明史》(卷112):“罗钦顺二月召,辞不赴。”
  588. ^ 《明史》(卷112):“吴一鹏五月自诰敕回部。九月改南京。”
  589. ^ 《明史》(卷112):“桂萼九月任。十一月改吏部。”
  590. ^ 《明史》(卷112):“方献夫十一月任。”
  591. ^ 《明史》(卷112):“时中三月引疾。十月复任。”
  592. ^ 《明史》(卷112):“李承勋十二月任,加太子太保提督团营。”
  593. ^ 《明史》(卷112):“颐寿八月下狱,为民。”
  594. ^ 《明史》(卷112):“桂萼八月以礼部侍郎署。”
  595. ^ 《明史》(卷112):“李承勋十月任,加太子太保。十二月改兵部。”
  596. ^ 《明史》(卷112):“胡世宁九月任。加太子少保。十月改都御史。十二月复任。”
  597. ^ 《明史》(卷112):“璜三月致仕。童瑞四月任。”
  598. ^ 《明史》(卷112):“贤六月为民。”
  599. ^ 《明史》(卷112):“胡世宁七月任。九月迁刑部尚书。十月又复任。十二月仍为刑部尚书。”
  600. ^ 《明史》(卷112):“伍文定十二月任右。”
  601. ^ 《明史》(卷112):“文盛十二月致仕。梁材十二月任。”
  602. ^ 《明史》(卷112):“时中十月罢。承勋三月掌都察院。胡世宁十一月任,加太子太保。”
  603. ^ 《明史》(卷112):“世宁十一月改兵部。”
  604. ^ 《明史》(卷112):“高友玑十一月任。”
  605. ^ 《明史》(卷112):“刘麟七月任。”
  606. ^ 《明史》(卷112):“文定三月督师云、贵。”
  607. ^ 《明史》(卷112):“李承勋三月以京营兵部尚书兼管。”
  608. ^ 《明史》(卷112):“萼二月入阁。方献夫二月任。”
  609. ^ 《明史》(卷112):“献夫二月改吏部。李时三月任。”
  610. ^ 《明史》(卷112):“世宁正月致仕。承勋二月任,兼督京营。”
  611. ^ 《明史》(卷112):“友玑四月致仕。周伦五月任。九月改南京。许赞九月任。”
  612. ^ 《明史》(卷112):“麟七月致仕。章拯八月任。”
  613. ^ 《明史》(卷112):“文定二月召回。三月致仕。”
  614. ^ 《明史》(卷112):“承勋二月迁兵部尚书。”
  615. ^ 《明史》(卷112):“熊浃二月任。七月免。王宪八月任。十二月免。汪𬭎十二月任。”
  616. ^ 《明史》(卷112):“拯十一月致仕。蒋瑶十二月任。”
  617. ^ 《明史》(卷112):“𬭎十月兼督京营。”
  618. ^ 《明史》(卷112):“时七月加太子太保。九月入阁。夏言九月任。”
  619. ^ 《明史》(卷112):“承勋三月卒。时中四月复任。九月改刑部。王宪十一月任。”
  620. ^ 《明史》(卷112):“赞九月改户部。王时中九月任。”
  621. ^ 《明史》(卷112):“琼七月卒。献夫七月以内阁掌部事。”
  622. ^ 《明史》(卷112):“汪𬭎九月任,加太子太保。”
  623. ^ 《明史》(卷112):“瑶忧去。赵璜四月召,未赴卒。”
  624. ^ 《明史》(卷112):“聂贤九月召,未赴。十月改左都御史。”
  625. ^ 《明史》(卷112):“秦金十一月任。”
  626. ^ 《明史》(卷112):“𬭎九月迁吏部尚书。聂贤十月任。”
  627. ^ 《明史》(卷112):“王大用九月任右,寻仍巡抚。”
  628. ^ 《明史》(卷112):“时中二月免。聂贤四月任。”
  629. ^ 《明史》(卷112):“贤四月迁刑部尚书。王廷相四月任。”
  630. ^ 《明史》(卷112):“𬭎七月加柱国兼兵部尚书,兼督大工。”
  631. ^ 《明史》(卷112):“赞八月归省。梁材九月任。”
  632. ^ 《明史》(卷112):“廷相二月加兵部尚书提督团营,仍掌院事。”
  633. ^ 《明史》(卷112):“𬭎九月免。”
  634. ^ 《明史》(卷112):“宪三月致仕。张瓒三月任。”
  635. ^ 《明史》(卷112):“贤七月致仕。唐龙七月任。”
  636. ^ 《明史》(卷112):“金七月加太子太保,改南京兵部。林庭㭿八月任。”
  637. ^ 《明史》(卷112):“许赞四月命守制,未赴。闰十二月任。”
  638. ^ 《明史》(卷112):“言七月兼太子太傅。九月晋少傅。十一月兼太子太师。闰十二月入阁。严嵩闰十二月任。”
  639. ^ 《明史》(卷112):“庭㭿十一月加太子太保。甘为霖十月任,专督大工。”
  640. ^ 《明史》(卷112):“庭㭿六月致仕。为霖十二月罢。温仁和六月任。毛伯温十二月任。”
  641. ^ 《明史》(卷112):“毛伯温五月夺情,任右。十二月迁工部尚书。”
  642. ^ 《明史》(卷112):“材三月致仕。李廷相三月以仓场回部。”
  643. ^ 《明史》(卷112):“毛伯温三月任,讨安南。四月罢行,管右都御史事。”
  644. ^ 《明史》(卷112):“仁和八月改管詹事府。伯温三月改兵部。杨志学四月任,督工。五月改刑部。蒋瑶九月任。周叙五月任,督工。”
  645. ^ 《明史》(卷112):“伯温四月以兵部尚书管右。”
  646. ^ 《明史》(卷112):“王尧封任右。四月改仓场尚书。”
  647. ^ 《明史》(卷112):“廷相五月致仕。梁材五月复任。十月加太子少保。”
  648. ^ 《明史》(卷112):“志学六月致仕。周期雍六月任。”
  649. ^ 《明史》(卷112):“瑶正月加太子少保。甘为霖督工。闰七月复任。”
  650. ^ 《明史》(卷112):“廷相三月加太子太保。伯温二月巡边。四月回院。闰七月征安南。十月加太子太保。”原脱“闰”字,据《明史》(卷198)毛伯温传、《世宗实录》(卷227)嘉靖十八年闰七月辛酉条补。
  651. ^ 《明史》(卷112):“材六月闲住。李如圭六月任。”
  652. ^ 《明史》(卷112):“瓒十一月晋柱国少保。樊继祖十二月添注协理部事。”
  653. ^ 《明史》(卷112):“期雍八月致仕。钱如京九月任。”
  654. ^ 《明史》(卷112):“瑶五月致仕。张润六月任。为霖七月加太子少保。”
  655. ^ 《明史》(卷112):“赞四月致仕。十月复任。”
  656. ^ 《明史》(卷112):“继祖七月出督宣、大。刘天和九月任提督团营。”
  657. ^ 《明史》(卷112):“如京八月致仕。吴山九月任。”
  658. ^ 《明史》(卷112):“润三月忧去。为霖三月回部管事,仍督大工。”
  659. ^ 《明史》(卷112):“廷相七月为民。伯温四月晋太子太保。八月召还,掌院。”
  660. ^ 《明史》(卷112):“如圭八月致仕。王杲九月任。”
  661. ^ 《明史》(卷112):“嵩八月入阁,仍掌部事。”
  662. ^ 《明史》(卷112):“瓒十月卒。天和八月致仕。毛伯温十一月任。”
  663. ^ 《明史》(卷112):“山十月削职。闻渊十月任。”
  664. ^ 《明史》(卷112):“伯温十一月迁兵部尚书。潘鉴闰五月任右,出采木。熊浃十二月任。”
  665. ^ 《明史》(卷112):“嵩四月解部事。张璧二月任。”
  666. ^ 《明史》(卷112):“鉴十二月事竣,解任。”
  667. ^ 《明史》(卷112):“赞八月加太子太傅。九月入阁。熊浃九月任。”
  668. ^ 《明史》(卷112):“璧九月入阁。费采三月掌詹事府。九月回部。”
  669. ^ 《明史》(卷112):“伯温十月为民。戴金十月任。”
  670. ^ 《明史》(卷112):“浃九月迁吏部尚书。周用十月任。”
  671. ^ 《明史》(卷112):“浃七月加太子太保。十一月为民。唐龙十二月任。”
  672. ^ 《明史》(卷112):“金闰正月免。唐龙正月任。七月加太子太保。十二月改吏部。路迎十二月任,兼团营。”
  673. ^ 《明史》(卷112):“龙七月罢,寻卒。周用七月任。”
  674. ^ 《明史》(卷112):“迎六月免。陈经六月任。”
  675. ^ 《明史》(卷112):“为霖五月致仕。王以旗五月任。”
  676. ^ 《明史》(卷112):“用三月加太子少保。七月迁吏部尚书。宋景七月任。”
  677. ^ 《明史》(卷112):“用正月卒。闻渊正月任。六月加太子太保。”
  678. ^ 《明史》(卷112):“杲五月加太子少保。九月下狱,充军。夏邦谟九月任。”
  679. ^ 《明史》(卷112):“经七月加太子少保,致仕。王以旗九月任。”
  680. ^ 《明史》(卷112):“渊正月改吏部。屠侨二月任。九月改左都御史。喻茂坚闰九月任。”
  681. ^ 《明史》(卷112):“以旗二月改左都御史。文明二月任。”
  682. ^ 《明史》(卷112):“景正月卒。王以旗二月任。九月迁兵部尚书。屠侨九月任。”
  683. ^ 《明史》(卷112):“采八月晋少保。十二月卒。孙承恩十二月以掌詹事回部。”
  684. ^ 《明史》(卷112):“以旗正月出督三边。刘储秀正月命,未任免。赵廷瑞正月任。”
  685. ^ 《明史》(卷112):“渊九月致仕。夏邦谟九月任。”
  686. ^ 《明史》(卷112):“邦谟九月改吏部。潘潢十月任。”
  687. ^ 《明史》(卷112):“承恩正月免。徐阶二月任。”
  688. ^ 《明史》(卷112):“廷瑞三月加太子少保。四月免。六月卒。范鏓四月命,未任免。”
  689. ^ 《明史》(卷112):“翁万达五月任。十月忧去。丁汝夔十月任。”
  690. ^ 《明史》(卷112):“茂坚九月致仕。刘讱十月任。”
  691. ^ 《明史》(卷112):“明十一月卒。李士翺十二月任。”
  692. ^ 《明史》(卷112):“潢七月调南京。李士翺七月任。八月免。孙应奎十月任。”
  693. ^ 《明史》(卷112):“汝夔八月弃市。万达九月召,未至罢。王邦瑞十一月任。”
  694. ^ 《明史》(卷112):“讱四月为民。李士翺五月命。七月改户部。顾应祥七月任。”
  695. ^ 《明史》(卷112):“士翺五月改刑部。胡松五月任。”
  696. ^ 《明史》(卷112):“邦谟二月致仕。李默三月任。十月为民。万镗十月任。”
  697. ^ 《明史》(卷112):“邦瑞二月为民。赵锦二月任。十一月加太子少保。”
  698. ^ 《明史》(卷112):“应祥二月降调。万镗三月任。十月改吏部。应大猷十一月任。”
  699. ^ 《明史》(卷112):“松二月致仕。欧阳必进三月任。”
  700. ^ 《明史》(卷112):“应奎五月改南京。韩士英五月命,未任罢。方钝六月任。”
  701. ^ 《明史》(卷112):“阶三月入阁,仍管部事。欧阳德三月召。十月任。”
  702. ^ 《明史》(卷112):“锦十月充军。翁万达十月召,未赴卒。”
  703. ^ 《明史》(卷112):“大猷九月闲住。何鳌九月任。”
  704. ^ 《明史》(卷112):“镗三月加太子少保。八月为民。李默八月复任。”
  705. ^ 《明史》(卷112):“聂豹正月任,加太子少保。”
  706. ^ 《明史》(卷112):“德三月卒。王用宾三月任。十一月加太子少保。”
  707. ^ 《明史》(卷112):“必进四月加太子少保。九月忧去。吴鹏九月任。”
  708. ^ 《明史》(卷112):“豹二月闲住。杨博三月任。”
  709. ^ 《明史》(卷112):“侨正月卒。周延正月任。”
  710. ^ 《明史》(卷112):“默二月下狱死。吴鹏三月任。”
  711. ^ 《明史》(卷112):“用宾四月改南京吏部。吴山四月任。”
  712. ^ 《明史》(卷112):“博正月忧去。许论正月任。”
  713. ^ 《明史》(卷112):“鳌十二月致仕。欧阳必进十二月任。”
  714. ^ 《明史》(卷112):“鹏三月改吏部。赵文华三月任,加太子太保。五月视师江、浙。十一月回部,进少保。”
  715. ^ 《明史》(卷112):“郑晓四月任右。”
  716. ^ 《明史》(卷112):“必进八月改工部。贾应春九月任。”
  717. ^ 《明史》(卷112):“文华八月免。欧阳必进八月任。”
  718. ^ 《明史》(卷112):“钝三月改南京用。贾应春三月任。”
  719. ^ 《明史》(卷112):“论三月为民。杨博三月任,视师宣、大。”
  720. ^ 《明史》(卷112):“应春三月改户部。郑晓三月任,兼署兵部。六月,回刑部。”
  721. ^ 《明史》(卷112):“必进九月加太子太保。雷礼九月添注,督大工。”
  722. ^ 《明史》(卷112):“应春六月致仕。马坤六月任。”
  723. ^ 《明史》(卷112):“坤三月为民。江东三月任。四月改南京兵部。高燿四月,仓场回部。”
  724. ^ 《明史》(卷112):“晓四月闲住。闵煦五月任。潘恩八月任。”
  725. ^ 《明史》(卷112):“必进九月晋少保。礼督工。”
  726. ^ 《明史》(卷112):“鹏三月致仕。欧阳必进三月任。十一月晋柱国,致仕。郭朴十一月任,加太子少保。”
  727. ^ 《明史》(卷112):“山三月闲住。袁炜三月任,加太子少保。十一月入阁。”
  728. ^ 《明史》(卷112):“恩三月改左都御史。冯天驭四月任。六月闲住。蔡云程七月任。”
  729. ^ 《明史》(卷112):“必进二月改左都御史。礼三月回部管事。”
  730. ^ 《明史》(卷112):“延二月卒。欧阳必进二月任。三月迁吏部尚书。潘恩三月任。”
  731. ^ 《明史》(卷112):“严讷正月任。”
  732. ^ 《明史》(卷112):“云程致仕。张永明五月任。九月改左都御史。黄光昇十月任。”
  733. ^ 《明史》(卷112):“恩九月致仕。张永明九月任。”
  734. ^ 《明史》(卷112):“朴忧去。严讷三月任。”
  735. ^ 《明史》(卷112):“讷三月改吏部。李春芳三月任。”
  736. ^ 《明史》(卷112):“讷四月入阁,仍管部事。郭朴四月召。十一月加太子太保。”
  737. ^ 《明史》(卷112):“春芳四月入阁。董份四月任。六月为民。高拱七月任。”
  738. ^ 《明史》(卷112):“四十五年丙寅二月,穆宗即位。”
  739. ^ 《明史》(卷112):“朴三月入阁。胡松四月任。十月卒。杨博十月任。”
  740. ^ 《明史》(卷112):“拱三月入阁。高仪四月任。”
  741. ^ 《明史》(卷112):“博十月改吏部。赵炳然闰十月,戎政回部,加太子少保。”
  742. ^ 《明史》(卷112):“永明十月致仕。王廷十月任。”
  743. ^ 《明史》(卷112):“博七月晋少傅兼太子太傅。”
  744. ^ 《明史》(卷112):“燿正月闲住。”
  745. ^ 《明史》(卷112):“葛守礼正月任。六月终养。”
  746. ^ 《明史》(卷112):“马森六月任。”
  747. ^ 《明史》(卷112):“炳然四月加太子少保,告病。四月加太子少保”。原作“太子太保”,据《明史》(卷202)二赵炳然传、《穆宗实录》(卷33)隆庆三年六月己亥条改。
  748. ^ 《明史》(卷112):“郭乾四月任。十月致仕。”
  749. ^ 《明史》(卷112):“霍冀十月任。”
  750. ^ 《明史》(卷112):“光昇四月致仕。”
  751. ^ 《明史》(卷112):“毛恺五月任。”
  752. ^ 《明史》(卷112):“礼九月致仕。朱衡九月任。”
  753. ^ 《明史》(卷112):“博十二月致仕。”
  754. ^ 《明史》(卷112):“高拱十二月以内阁兼署。”
  755. ^ 《明史》(卷112):“森二月致仕。刘体乾二月任。”
  756. ^ 《明史》(卷112):“仪十一月病免,加太子少保。”
  757. ^ 《明史》(卷112):“殷士儋十二月任。”
  758. ^ 《明史》(卷112):“体乾七月闲住。张守直七月任。”
  759. ^ 《明史》(卷112):“士儋二月加太子太保。十二月入阁。”
  760. ^ 《明史》(卷112):“潘晟十一月任。”
  761. ^ 《明史》(卷112):“冀二月闲住。”
  762. ^ 《明史》(卷112):“郭乾二月任。十二月加太子少保。”
  763. ^ 《明史》(卷112):“恺二月致仕。”
  764. ^ 《明史》(卷112):“葛守礼二月任。十一月改左都御史。”
  765. ^ 《明史》(卷112):“刘自强十一月任。”
  766. ^ 《明史》(卷112):“廷正月致仕。”
  767. ^ 《明史》(卷112):“赵贞吉二月以内阁兼掌。十二月解院务。”
  768. ^ 《明史》(卷112):“葛守礼十一月任。”
  769. ^ 《明史》(卷112):“乾三月免。杨博三月起。十月任。”
  770. ^ 《明史》(卷112):“拱六月罢。杨博六月任,加少师兼太子太师。”
  771. ^ 《明史》(卷112):“守直七月致仕。王国光七月,仓场回部。”
  772. ^ 《明史》(卷112):“晟三月致仕。”
  773. ^ 《明史》(卷112):“吕调阳四月任。六月入阁。”
  774. ^ 《明史》(卷112):“陆树声七月任。”
  775. ^ 《明史》(卷112):“博六月改吏部。谭纶七月任。”
  776. ^ 《明史》(卷112):“自强七月致仕。王之诰七月任。”
  777. ^ 《明史》(卷112):“衡正月出治河。六月督陵工。”
  778. ^ 《明史》(卷112):“博九月致仕。张瀚九月任。”
  779. ^ 《明史》(卷112):“树声十二月致仕。”
  780. ^ 《明史》(卷112):“衡五月晋太子太保,致仕。郭朝宾六月任。”
  781. ^ 《明史》(卷112):“士和九月致仕。马自强九月任。”
  782. ^ 《明史》(卷112):“之诰三月送亲。九月致仕。王崇古九月任,加柱国。”
  783. ^ 《明史》(卷112):“守礼六月加太子少保,致仕。陈瓒六月任左。”
  784. ^ 《明史》(卷112):“国光二月请告。殷正茂二月任。”
  785. ^ 《明史》(卷112):“瀚十月免。方逢时十月以兵部兼署。王国光十月任。”
  786. ^ 《明史》(卷112):“纶四月卒。王崇古四月任。十月致仕。方逢时十月,戎政回部,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787. ^ 《明史》(卷112):“崇古四月改兵部。刘应节四月任。闰八月致仕。吴百朋九月任。”
  788. ^ 《明史》(卷112):“朝宾十一月致仕。李幼滋十二月任。”
  789. ^ 《明史》(卷112):“瓒十月病免。陈炌十一月任。”
  790. ^ 《明史》(卷112):“正茂六月致仕。张学颜七月任。”
  791. ^ 《明史》(卷112):“自强三月入阁。潘晟三月任。”
  792. ^ 《明史》(卷112):“百朋五月卒。严清五月任。”
  793. ^ 《明史》(卷112):“晟十一月加太子太保。十二月致仕。徐学谟十二月任。”
  794. ^ 《明史》(卷112):“逢时四月致仕。梁梦龙四月任。”
  795. ^ 《明史》(卷112):“国光十月免。梁梦龙十月任。十二月免。严清十二月任。”
  796. ^ 《明史》(卷112):“梦龙十月加太子太保,寻改吏部。吴兑十一月任。”
  797. ^ 《明史》(卷112):“清十二月改吏部。”
  798. ^ 《明史》(卷112):“省吾十月加太子太保。十二月致仕。杨巍十二月任。”
  799. ^ 《明史》(卷112):“清七月病免。杨巍七月任。”
  800. ^ 《明史》(卷112):“学颜四月改兵部。杨巍四月任。七月改吏部。王遴七月任。”
  801. ^ 《明史》(卷112):“学谟九月加太子少保。十月致仕。陈经邦十月任。”
  802. ^ 《明史》(卷112):“兑三月致仕。张学颜四月任。”
  803. ^ 《明史》(卷112):“潘季驯正月任。”
  804. ^ 《明史》(卷112):“巍四月改吏部。杨兆四月任。九月加太子少保。”
  805. ^ 《明史》(卷112):“炌七月免。赵锦七月召。十一月任。”
  806. ^ 《明史》(卷112):“经邦十月致仕。沈鲤十月任。”
  807. ^ 《明史》(卷112):“季驯七月为民。舒化十一月任。”
  808. ^ 《明史》(卷112):“遴三月改兵部。毕锵三月任。”
  809. ^ 《明史》(卷112):“学颜三月病免。王遴三月任。九月致仕。张佳允闰九月任,加太子太保。”
  810. ^ 《明史》(卷112):“锦四月加兵部尚书。十一月忧去。”
  811. ^ 《明史》(卷112):“锵五月病免。宋𫄸五月任。”
  812. ^ 《明史》(卷112):“佳允十二月致仕。”
  813. ^ 《明史》(卷112):“严清正月召,病不赴。王一鹗四月任。”
  814. ^ 《明史》(卷112):“化五月病免。李世达六月任。”
  815. ^ 《明史》(卷112):“兆二月卒。何起鸣正月任。二月免。石星二月任。”
  816. ^ 《明史》(卷112):“自修致仕。吴时来二月任。”
  817. ^ 《明史》(卷112):“鲤九月致仕。朱赓九月任。”
  818. ^ 《明史》(卷112):“星九月加太子少保。曾同亨九月任,专督陵工。”
  819. ^ 《明史》(卷112):“赓七月忧去。于慎行七月任。”
  820. ^ 《明史》(卷112):“巍二月致仕。宋𫄸三月任。”
  821. ^ 《明史》(卷112):“世达五月改左都御史。陆光祖五月任。”
  822. ^ 《明史》(卷112):“星三月改户部。同亨三月回部掌事。”
  823. ^ 《明史》(卷112):“时来五月致仕。李世达五月任。”
  824. ^ 《明史》(卷112):“𫄸五月卒。陆光祖四月任。”
  825. ^ 《明史》(卷112):“星八月改兵部。杨俊民八月,仓场回部。”
  826. ^ 《明史》(卷112):“慎行九月致仕。李长春九月任。”
  827. ^ 《明史》(卷112):“一鹗致仕。九月卒。石星八月任。”
  828. ^ 《明史》(卷112):“光祖四月改吏部。赵锦五月召,未赴卒。张国彦十二月任,寻致仕。孙丕扬十二月任。”
  829. ^ 《明史》(卷112):“光祖三月致仕。孙鑨三月任。”
  830. ^ 《明史》(卷112):“长春十一月致仕。罗万化十二月掌詹事回部。”
  831. ^ 《明史》(卷112):“同亨七月加太子少保。十二月致仕。”
  832. ^ 《明史》(卷112):“鑨七月致仕。陈有年八月任。”
  833. ^ 《明史》(卷112):“丕扬十一月改左都御史。赵焕十一月任。”
  834. ^ 《明史》(卷112):“辛自修正月任。未几卒。温纯四月任。九月终养。衷贞吉九月任。”
  835. ^ 《明史》(卷112):“有年七月致仕。孙丕扬八月任。”
  836. ^ 《明史》(卷112):“万化九月致仕。范谦十月任。”
  837. ^ 《明史》(卷112):“贞吉八月改左都御史。沈节甫八月以侍郎署。”
  838. ^ 《明史》(卷112):“丕扬八月迁吏部。衷贞吉八月任。”
  839. ^ 《明史》(卷112):“焕四月致仕。萧大亨五月任,仍加太子太保。”
  840. ^ 《明史》(卷112):“节甫署。李戴五月任。未几忧去。”
  841. ^ 《明史》(卷112):“丕扬闰八月病免。”
  842. ^ 《明史》(卷112):“徐作六月以侍郎署,寻升右都御史,仍署部事。”
  843. ^ 《明史》(卷112):“贞吉卒。徐作十月任右,署工部事。”
  844. ^ 《明史》(卷112):“蔡国珍二月召。五月任。九月加太子少保。”
  845. ^ 《明史》(卷112):“星二月革职候勘。九月下狱。”
  846. ^ 《明史》(卷112):“国珍四月病免。李戴六月召。”
  847. ^ 《明史》(卷112):“余继登六月以侍郎署。”
  848. ^ 《明史》(卷112):“田乐六月任。十二月加太子太保。”
  849. ^ 《明史》(卷112):“杨一魁五月召。十二月任。”
  850. ^ 《明史》(卷112):“温纯五月召。十二月任。作六月免。”
  851. ^ 《明史》(卷112):“俊民四月致仕。陈蕖五月任。”
  852. ^ 《明史》(卷112):“继登五月任。”
  853. ^ 《明史》(卷112):“继登七月卒。”
  854. ^ 《明史》(卷112):“冯琦十月任。”
  855. ^ 《明史》(卷112):“蕖三月病免。赵世卿三月,仓场回部。”
  856. ^ 《明史》(卷112):“乐三月致仕。萧大亨六月以刑部尚书兼署。”
  857. ^ 《明史》(卷112):“一魁二月免。姚继可闰二月任。”
  858. ^ 《明史》(卷112):“戴十二月致仕。赵世卿十二月以户部尚书兼署。”
  859. ^ 《明史》(卷112):“琦三月卒。李廷机以侍郎署。”
  860. ^ 《明史》(卷112):“世卿兼署,五月辞。杨时乔五月以左侍郎署。”
  861. ^ 《明史》(卷112):“大亨十月任,兼署刑部。”
  862. ^ 《明史》(卷112):“大亨十月改兵部,仍署刑部事。”
  863. ^ 《明史》(卷112):“大亨兼署。董裕四月升尚书,仍管左侍郎事。十二月致仕。沈应文十一月署。”
  864. ^ 《明史》(卷112):“继可七月致仕。赵焕十二月任。”
  865. ^ 《明史》(卷112):“纯七月致仕。詹沂八月以副都署。”
  866. ^ 《明史》(卷112):“焕正月终养。刘元霖十一月以侍郎署。”
  867. ^ 《明史》(卷112):“廷机署。五月入阁。杨道宾六月侍郎掌翰林院,回部署事。”
  868. ^ 《明史》(卷112):“时乔署。孙丕扬九月召。”
  869. ^ 《明史》(卷112):“大亨十一月致仕。李化龙十一月以戎政尚书掌部事。”
  870. ^ 《明史》(卷112):“应文八月任。”
  871. ^ 《明史》(卷112):“时乔署。二月卒。丕扬四月任。”
  872. ^ 《明史》(卷112):“道宾署。二月卒。吴道南二月以侍郎署。”
  873. ^ 《明史》(卷112):“王汝训四月以侍郎署。”
  874. ^ 《明史》(卷112):“沂署。孙玮五月以仓场尚书兼署院事。”
  875. ^ 《明史》(卷112):“丕扬十二月加太子太傅。”
  876. ^ 《明史》(卷112):“世卿九月请告,出城待命。”
  877. ^ 《明史》(卷112):“道南署。八月忧去。翁正春九月以侍郎署。”
  878. ^ 《明史》(卷112):“应文正月致仕。刘元霖五月以工部侍郎兼署。赵焕九月召。”
  879. ^ 《明史》(卷112):“汝训署。五月卒。元霖五月再署部事,兼署刑部。”
  880. ^ 《明史》(卷112):“李汝华六月以侍郎署。”
  881. ^ 《明史》(卷112):“化龙八月加少傅。十二月卒。”
  882. ^ 《明史》(卷112):“元霖兼署。焕九月任。”
  883. ^ 《明史》(卷112):“玮兼署。许弘纲 月以副都署院事。”
  884. ^ 《明史》(卷112):“丕扬二月致仕。赵焕八月任。”
  885. ^ 《明史》(卷112):“王象乾正月任。二月加太子太保。”
  886. ^ 《明史》(卷112):“焕八月改吏部。许弘纲九月以副都御史兼署。”
  887. ^ 《明史》(卷112):“弘纲署院事。九月兼署刑部。”
  888. ^ 《明史》(卷112):“焕九月致仕。王象乾十月以兵部尚书兼署。”
  889. ^ 《明史》(卷112):“正春署。四月改吏部侍郎。孙慎行五月以侍郎署。”
  890. ^ 《明史》(卷112):“象乾十月兼署吏部。”
  891. ^ 《明史》(卷112):“弘纲五月乞休。七月去。魏养蒙七月以兵部侍郎署。”
  892. ^ 《明史》(卷112):“元霖六月任。十月兼署都察院。”
  893. ^ 《明史》(卷112):“弘纲署。七月致仕。孙玮正月任。七月出城待命。十月归。刘元霖十月以工部尚书兼署。”
  894. ^ 《明史》(卷112):“郑继之二月任。九月兼署兵部。”
  895. ^ 《明史》(卷112):“慎行署。八月自免归。何宗彦八月以侍郎署。”
  896. ^ 《明史》(卷112):“象乾八月自免归。涂宗濬八月召,不赴。郑继之九月以吏部尚书兼署。李鋕九月以侍郎署。”
  897. ^ 《明史》(卷112):“张问达三月,以侍郎署,兼署都察院事。”
  898. ^ 《明史》(卷112):“元霖三月卒。林如楚三月以刑部侍郎兼署。”
  899. ^ 《明史》(卷112):“张问达三月以刑部侍郎兼署。”
  900. ^ 《明史》(卷112):“鋕署。八月改吏部右侍郎。崔景荣四月以左侍郎署。九月管戎政。魏养蒙九月以侍郎署。”
  901. ^ 《明史》(卷112):“问达兼署。四月封印于库。李鋕八月以吏部侍郎署。”
  902. ^ 《明史》(卷112):“汝华四月任。”
  903. ^ 《明史》(卷112):“养蒙署。黄嘉善十月召,未至。”
  904. ^ 《明史》(卷112):“李鋕正月任,兼署都察院事。”
  905. ^ 《明史》(卷112):“鋕正月以刑部尚书兼署。”
  906. ^ 《明史》(卷112):“养蒙署。四月免。崔景荣四月以侍郎署。”
  907. ^ 《明史》(卷112):“继之二月致仕。李汝华闰四月兼署。赵焕六月任。”
  908. ^ 《明史》(卷112):“汝华闰四月兼署吏部。”
  909. ^ 《明史》(卷112):“景荣二月封印出城。嘉善七月任。”
  910. ^ 910.0 910.1 《明史》(卷112):“鋕十一月改左都御史。”
  911. ^ 《明史》(卷112):“焕十一月卒。汝华署。”
  912. ^ 《明史》(卷112):“宗彦署。十一月乞归。”
  913. ^ 《明史》(卷112):“嘉善十一月养病。杨应聘十一月以侍郎署。”
  914. ^ 《明史》(卷112):“如楚七月引疾。李汝华五月署。周嘉谟七月任。黄克缵十二月以戎政尚书署。”
  915. ^ 《明史》(卷112):“鋕八月致仕。张问达十二月署。”
  916. ^ 《明史》(卷112):“四十八年庚申八月,光宗即位,为泰昌元年。九月,熹宗即位。”
  917. ^ 《明史》(卷112):“周嘉谟六月任。”
  918. ^ 《明史》(卷112):“王纪八月任。”
  919. ^ 《明史》(卷112):“孙如游四月以侍郎署。八月任。十月入阁。”
  920. ^ 《明史》(卷112):“孙慎行十二月任。”
  921. ^ 《明史》(卷112):“嘉善九月免。应聘三月卒。崔景荣十月任。”
  922. ^ 《明史》(卷112):“问达署。黄克缵七月任,仍加太子少保。”
  923. ^ 《明史》(卷112):“嘉谟六月改吏部。王佐九月任。”
  924. ^ 《明史》(卷112):“问达七月任。”
  925. ^ 《明史》(卷112):“嘉谟九月加太子少保。十月加太子太保。十二月致仕。”
  926. ^ 《明史》(卷112):“张问达十二月任。”
  927. ^ 《明史》(卷112):“汝华六月致仕,加太子太保。”
  928. ^ 《明史》(卷112):“汪应蛟六月任。”
  929. ^ 《明史》(卷112):“景荣五月致仕。”
  930. ^ 《明史》(卷112):“王象乾五月任,六月督师。”明史中原脱“六月”二字,据明史卷二二熹宗纪、熹宗实录卷六天启元年六月辛巳条补。
  931. ^ 《明史》(卷112):“张鹤鸣十月任。”
  932. ^ 《明史》(卷112):“佐九月加太子少保。十月加太子太保。”
  933. ^ 《明史》(卷112):“问达十月加太子太保。十二月迁吏部尚书。”
  934. ^ 《明史》(卷112):“邹元标十二月任。”
  935. ^ 《明史》(卷112):“应蛟十二月致仕。”
  936. ^ 《明史》(卷112):“慎行七月致仕。”
  937. ^ 《明史》(卷112):“顾秉谦八月任。”
  938. ^ 《明史》(卷112):“鹤鸣正月加太子太保行边。七月回部,即予告。”
  939. ^ 《明史》(卷112):“孙承宗二月以内阁掌部事。八月【六月】出镇。”
  940.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23):“(天启二年六月)丁丑掌兵部事大学士孙承宗以经略王在晋简汰将吏、整搠兵马、议筑边墙,修备已周,从此可战可守。但彼中形势未尽见闻,如近之月坨滦水、远之登海津门议尚未确,即关门险隘及宁远觉华仅按籍料理,胸中终未晓畅,自请行边相视,并请兵部主事鹿善继、中书宋献同行。上以其亲诣关门,相度商议,忠猷可嘉,鹿善继、宋献并准随行,令左侍郎张经世暂署印务。”
  941. ^ 《明史》(卷112):“董汉儒九月任。”
  942. ^ 《明史》(卷112):“克缵正月改戎政。”
  943. ^ 《明史》(卷112):“王纪二月任。七月为民。”
  944. ^ 《明史》(卷112):“孙玮八月召,未至。”
  945. ^ 《明史》(卷112):“佐正月加太子太傅。三月致仕。”
  946. ^ 《明史》(卷112):“姚思仁四月任。”
  947. ^ 《明史》(卷112):“元标十月致仕,加太子太保。”
  948. ^ 《明史》(卷112):“赵南星十一月任。”
  949. ^ 《明史》(卷112):“问达九月加少保,致仕。”
  950. ^ 《明史》(卷112):“赵南星十月任。”
  951. ^ 《明史》(卷112):“李长庚二月任,旋以忧去。”
  952. ^ 《明史》(卷112):“陈大道三月任。七月免。”
  953. ^ 《明史》(卷112):“李宗延九月仓场回部。”
  954. ^ 《明史》(卷112):“盛以弘二月命。五月致仕。”
  955. ^ 《明史》(卷112):“林尧俞五月任。七月加太子少保。”
  956. ^ 《明史》(卷112):“汉儒七月忧去。”
  957.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38):“(天启三年九月丙午)兵部署部事左侍郎李瑾等覆御史许其孝疏言……”
  958. ^ 《明史》(卷112):“赵彦八月【闰十月】任。十月加太子太保。”
  959.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40):“(天启三年闰十月乙未)兵部尚书赵彦题……”
  960. ^ 《明史》(卷112):“玮三月任。闰十月迁吏部尚书掌左都御史。”
  961. ^ 《明史》(卷112):“乔允升十一月任。”
  962. ^ 《明史》(卷112):“思仁二月致仕,加太子太保。”
  963. ^ 《明史》(卷112):“锺羽正三月任。七月致仕。”
  964. ^ 《明史》(卷112):“王舜鼎八月任。”
  965. ^ 《明史》(卷112):“南星十月迁吏部尚书。”
  966. ^ 《明史》(卷112):“孙玮闰十月以吏部尚书衔掌院事。十一月加太子太保。”
  967. ^ 《明史》(卷112):“南星十月致仕。”
  968. ^ 《明史》(卷112):“崔景荣十一月任。”
  969. ^ 《明史》(卷112):“宗延十一月掌都察院。”
  970. ^ 《明史》(卷112):“李起元十一月任。”
  971. ^ 《明史》(卷112):“允升十二月致仕。”
  972. ^ 《明史》(卷112):“舜鼎四月卒。”
  973. ^ 《明史》(卷112):“陈长祚二月任。九月免。”
  974. ^ 《明史》(卷112):“冯从吾九月召,未至。”
  975. ^ 《明史》(卷112):“黄克缵十二月任。”
  976. ^ 《明史》(卷112):“玮八月卒。”
  977. ^ 《明史》(卷112):“高攀龙八月任。十月致仕。”
  978. ^ 《明史》(卷112):“李宗延十一月改吏部尚书掌院事。”
  979. ^ 《明史》(卷112):“景荣七月免。”
  980. ^ 《明史》(卷112):“李宗延七月任。十二月免。”
  981. ^ 《明史》(卷112):“王绍徽十二月任。”
  982. ^ 《明史》(卷112):“尧俞二月加太子少保。八月致仕。”
  983. ^ 《明史》(卷112):“薛三省九月任。十二月乞休。”
  984. ^ 《明史》(卷112):“彦五月致仕。”
  985. ^ 《明史》(卷112):“高第五月任。十月经略辽东。”
  986. ^ 《明史》(卷112):“王永光十月任。”
  987. ^ 《明史》(卷112):“李养正正月任。十二月免。”
  988. ^ 《明史》(卷112):“周应秋四月任。十二月改左都御史。”
  989. ^ 《明史》(卷112):“徐兆魁十二月任。”
  990. ^ 《明史》(卷112):“克缵十二月免,复加太子太师。”
  991. ^ 《明史》(卷112):“宗延七月迁吏部尚书。”
  992. ^ 《明史》(卷112):“王绍徽八月任。十二月迁吏部尚书。”
  993. ^ 《明史》(卷112):“周应秋十二月任。”
  994. ^ 《明史》(卷112):“绍徽闰六月闲住。”
  995. ^ 《明史》(卷112):“周应秋七月任。十月加太子太保。”
  996. ^ 《明史》(卷112):“起元七月免。十一月加太子太傅。”
  997. ^ 《明史》(卷112):“郭允厚七月任。十月加太子太保。”
  998. ^ 《明史》(卷112):“李思诚正月任。十月加太子太保。十二月削职。”
  999. ^ 《明史》(卷112):“永光七月加太子太保,致仕。”
  1000. ^ 《明史》(卷112):“冯嘉会七月,戎政回部。十月加太子太保。十一月加太子太傅。”
  1001. ^ 《明史》(卷112):“兆魁六月闲住。”
  1002. ^ 《明史》(卷112):“薛贞七月任。十月加太子太保。”
  1003. ^ 《明史》(卷112):“董可威正月任。五月致仕。”
  1004. ^ 《明史》(卷112):“薛凤翔五月任。十月加太子太保。”
  1005. ^ 《明史》(卷112):“崔呈秀七月任,仍管大工。十月加太子太保。”
  1006. ^ 《明史》(卷112):“应秋七月迁吏部尚书。”
  1007. ^ 《明史》(卷112):“房壮丽七月任。十月加太子太保。”
  1008. ^ 《明史》(卷112):“崔呈秀十月以工部尚书兼左都御史。”
  1009. ^ 《明史》(卷112):“七年丁卯八月,庄烈帝即位。”
  1010. ^ 《明史》(卷112):“应秋八月加太子太师。十一月免。”
  1011. ^ 《明史》(卷112):“房壮丽十一月任。”
  1012. ^ 《明史》(卷112):“允厚七月加太子太傅。八月加太子太师。”
  1013. ^ 《明史》(卷112):“来宗道正月任。十一月加太子太保。十二月入阁。”
  1014. ^ 《明史》(卷112):“孟绍虞十二月任。”
  1015. ^ 《明史》(卷112):“嘉会三月加太子太师。四月卒。”
  1016. ^ 《明史》(卷112):“王之臣正月经略回部管事,加太子太保。四月专任,晋太子太师。七月复出经略。”
  1017. ^ 《明史》(卷112):“霍维华七月任。八月加太子太保。”
  1018. ^ 《明史》(卷112):“崔呈秀八月任。十月免。”
  1019. ^ 《明史》(卷112):“阎鸣泰十月任,晋少师。”
  1020. ^ 《明史》(卷112):“贞十一月免。”
  1021. ^ 《明史》(卷112):“苏茂相十一月任。”
  1022. ^ 《明史》(卷112):“凤翔八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1023. ^ 《明史》(卷112):“呈秀七月加太子太傅。八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改兵部。”
  1024. ^ 《明史》(卷112):“壮丽八月晋太子太傅。十一月迁吏部尚书。”
  1025. ^ 《明史》(卷112):“曹思诚十一月任,加太子太保。”
  1026. ^ 《明史》(卷112):“壮丽四月免。”
  1027. ^ 《明史》(卷112):“王永光五月任。”
  1028. ^ 《明史》(卷112):“允厚二月免。”
  1029. ^ 《明史》(卷112):“王永光三月任。五月改吏部。”
  1030. ^ 《明史》(卷112):“毕自严五月任。”
  1031. ^ 《明史》(卷112):“绍虞六月免。”
  1032. ^ 《明史》(卷112):“何如宠六月任。”
  1033. ^ 《明史》(卷112):“鸣泰三月免。”
  1034. ^ 《明史》(卷112):“王在晋四月任。十月免。”
  1035. ^ 《明史》(卷112):“王洽十二月任。”
  1036. ^ 《明史》(卷112):“茂相二月免。”
  1037. ^ 《明史》(卷112):“王在晋三月任,加太子太保。四月改兵部。”
  1038. ^ 《明史》(卷112):“乔允升五月任。”
  1039. ^ 《明史》(卷112):“凤翔正月免。”
  1040. ^ 《明史》(卷112):“刘廷元正月任。五月免。”
  1041. ^ 《明史》(卷112):“李长庚五月任。十二月忧去。”
  1042. ^ 史语所藏钞本《崇祯长编》(卷11):“(崇祯元年七月戊子)工部署部事侍郎张惟【维】枢疏报……”
  1043. ^ 史语所藏钞本《崇祯长编》(卷14):“(崇祯元年十月丁未)工部署部事右侍郎王洽请正计册以严考成……”
  1044. ^ 《明史》(卷112):“思诚四月免。”
  1045. ^ 《明史》(卷112):“曹于汴五月任。”
  1046. ^ 《明史》(卷112):“如宠十二月入阁。”
  1047. ^ 《明史》(卷112):“洽十一月下狱死。”
  1048. ^ 《明史》(卷112):“申用懋十一月任。十二月致仕。”
  1049. ^ 《明史》(卷112):“允升十二月下狱。”
  1050. ^ 《明史》(卷112):“张凤翔正月任。十一月下狱。”
  1051. ^ 《明史》(卷112):“南居益十二月任。”
  1052. ^ 《明史》(卷112):“自严八月加太子太保。”
  1053. ^ 《明史》(卷112):“李腾芳正月任。十二月加太子少保。”
  1054. ^ 《明史》(卷112):“梁廷栋正月任。七月加太子少保。”
  1055. ^ 《明史》(卷112):“韩继思正月任。三月削职。”
  1056. ^ 《明史》(卷112):“胡应台三月任。”
  1057. ^ 《明史》(卷112):“居益六月削职。”
  1058. ^ 《明史》(卷112):“刘遵义六月任。”
  1059. ^ 《明史》(卷112):“曹珖八月任。”
  1060. ^ 《明史》(卷112):“于汴二月免。”
  1061. ^ 1061.0 1061.1 《明史》(卷112):“闵洪学三月任。”
  1062. ^ 《明史》(卷112):“永光三月免。”
  1063. ^ 《明史》(卷112):“腾芳五月致仕。”
  1064. ^ 《明史》(卷112):“黄汝良五月任。”
  1065. ^ 《明史》(卷112):“廷栋五月闲住。”
  1066. ^ 《明史》(卷112):“熊明遇六月任。”
  1067. ^ 《明史》(卷112):“洪学三月迁吏部尚书。”
  1068. ^ 《明史》(卷112):“陈于廷四月任。”
  1069. ^ 《明史》(卷112):“洪学八月免。”
  1070. ^ 史语所藏钞本《崇祯长编》(卷62):“(崇祯五年八月)甲申吏部署部事左侍郎加二品服俸曾楚卿上言……”
  1071. ^ 《明史》(卷112):“李长庚八月召。十二月任。”
  1072. ^ 《明史》(卷112):“明遇七月免。”
  1073. ^ 《明史》(卷112):“张凤翼九月任。”
  1074. ^ 《明史》(卷112):“珖二月加太子少保。五月免。”
  1075. ^ 《明史》(卷112):“张延登六月召。十月改左都御史。”
  1076. ^ 史语所藏钞本《崇祯长编》(卷62):“(崇祯五年八月丁亥)工部署部事左侍郎加一级金世俊等上言……”
  1077. ^ 《明史》(卷112):“周士朴十月任。”
  1078. ^ 《明史》(卷112):“于廷三月加太子少保。九月免。”
  1079. ^ 《明史》(卷112):“张延登十月任。”
  1080. ^ 《明史》(卷112):“自严三月下狱。”
  1081. ^ 《明史》(卷112):“侯恂五月任。”
  1082. ^ 《明史》(卷112):“汝良三月致仕。”
  1083. ^ 《明史》(卷112):“李康先五月任。”
  1084. ^ 《明史》(卷112):“长庚八月削职。”
  1085. ^ 《明史》(卷112):“谢陞八月任。”
  1086. ^ 《明史》(卷112):“凤翼二月加太子少保。”
  1087. ^ 《明史》(卷112):“应台闰八月免。”
  1088. ^ 《明史》(卷112):“冯英九月任。”
  1089. ^ 《明史》(卷112):“士朴十月削职。”
  1090. ^ 《明史》(卷112):“刘遵宪十一月复任。”
  1091. ^ 《明史》(卷112):“延登八月免。”
  1092. ^ 《明史》(卷112):“唐世济八月任。”
  1093. ^ 《明史》(卷112):“康先正月免。”
  1094. ^ 《明史》(卷112):“黄士俊二月任。”
  1095. ^ 《明史》(卷112):“恂十一月削职。”
  1096. ^ 《明史》(卷112):“士俊六月入阁。”
  1097. ^ 《明史》(卷112):“姜逢元七月任。”
  1098. ^ 《明史》(卷112):“凤翼七月督师。九月卒。”
  1099. ^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二十三册》:〈署兵部尚书王业浩等为宣府龙门所录等地缺官推张巍等人充补事题行稿〉:“兵部呈于兵科抄出,兵部左侍郎署部事臣王业浩谨题……崇祯九年十月十四日奉圣旨……”
  1100. ^ 《明史》(卷112):“杨嗣昌十月夺情任。”
  1101. ^ 《明史》(卷112):“陞二月免。”
  1102. ^ 《明史》(卷112):“田维嘉三月任。”
  1103. ^ 《明史》(卷112):“程国祥正月任。”
  1104. ^ 《明史》(卷112):“逢元十二月免。”
  1105. ^ 《明史》(卷112):“英四月削职充军。”
  1106. ^ 《明史》(卷112):“郑三俊闰四月任,加太子太保。”
  1107. ^ 《明史》(卷112):“商周祚四月任。”
  1108. ^ 《明史》(卷112):“维嘉四月免。”
  1109. ^ 《明史》(卷112):“商周祚五月任。十一月削职。”
  1110. ^ 《明史》(卷112):“国祥六月入阁。”
  1111. ^ 《明史》(卷112):“李待问七月任。”
  1112. ^ 《明史》(卷112):“嗣昌六月入阁,仍掌部事。”
  1113. ^ 《明史》(卷112):“三俊三月下狱。”
  1114. ^ 《明史》(卷112):“刘之凤四月任。”
  1115. ^ 《明史》(卷112):“周祚五月迁吏部尚书。”
  1116. ^ 《明史》(卷112):“庄钦邻正月召。七月未至罢。”
  1117. ^ 《明史》(卷112):“谢陞八月复任。”
  1118. ^ 《明史》(卷112):“林欲楫正月掌詹事回部。”
  1119. ^ 《明史》(卷112):“嗣昌九月督师讨贼。”
  1120. ^ 《明史》(卷112):“傅宗龙五月任。十二月下狱。”
  1121. ^ 《明史》(卷112):“甄淑正月任。”
  1122. ^ 《明史》(卷112):“遵宪十一月加太子少保。”
  1123. ^ 《明史》(卷112):“炌削职。”
  1124. ^ 《明史》(卷112):“傅永淳七月任。”
  1125. ^ 《明史》(卷112):“陞四月入阁。”
  1126. ^ 《明史》(卷112):“傅永淳五月任。九月免。”
  1127. ^ 《明史》(卷112):“李日宣九月任。”
  1128. ^ 《明史》(卷112):“陈新甲正月任。”
  1129. ^ 《明史》(卷112):“淑七月免。”
  1130. ^ 《明史》(卷112):“李觉斯七月任。十二月削职。”
  1131. ^ 《明史》(卷112):“刘泽深十二月任。”
  1132. ^ 《明史》(卷112):“永淳五月迁吏部尚书。”
  1133. ^ 《明史》(卷112):“王道直八月任。”
  1134. ^ 《明史》(卷112):“日宣六月下狱充军。”
  1135. ^ 《明史》(卷112):“郑三俊八月任。”
  1136. ^ 《明史》(卷112):“待问二月免。”
  1137. ^ 《明史》(卷112):“傅淑训二月任。”
  1138. ^ 《明史》(卷112):“新甲八月下狱,弃市。”
  1139. ^ 《明史》(卷112):“张国维九月任。”
  1140. ^ 《明史》(卷112):“郑三俊正月任。八月改吏部。”
  1141. ^ 《明史》(卷112):“范景文八月召,未任,改工部。”
  1142. ^ 《明史》(卷112):“徐石麒十一月任。”
  1143. ^ 《明史》(卷112):“遵宪四月加太子太保。”
  1144. ^ 《明史》(卷112):“范景文十月任。”
  1145. ^ 《明史》(卷112):“道直七月免。”
  1146. ^ 《明史》(卷112):“刘宗周八月任。十二月削职。”
  1147. ^ 《明史》(卷112):“李邦华十二月任。”
  1148. ^ 《明史》(卷112):“三俊五月免。”
  1149. ^ 《明史》(卷112):“李遇知五月任。”
  1150. ^ 《明史》(卷112):“淑训五月削职。”
  1151. ^ 《明史》(卷112):“倪元璐五月任。十月兼署礼部。”
  1152. ^ 《明史》(卷112):“欲楫十月致仕。”
  1153. ^ 《明史》(卷112):“倪元璐十月以户部尚书兼署。”
  1154. ^ 《明史》(卷112):“国维五月免。”
  1155. ^ 《明史》(卷112):“冯元飇五月任。十一月告病。”
  1156. ^ 《明史》(卷112):“张缙彦十月任。”
  1157. ^ 《明史》(卷112):“石麒正月削职。”
  1158. ^ 《明史》(卷112):“张忻八月任。”
  1159. ^ 《明史》(卷112):“十七年甲申三月,庄烈帝崩,明亡。”
  1160. ^ 《南明史》(卷24):“十七年甲申五月,安宗即位。”
  1161. ^ 《明史》(卷112):“遇知三月乞病去,未果,甲申之变为贼夹辱而死。”
  1162. ^ 《南明史》(卷24):“张慎言(五月任。)六月罢。”
  1163. ^ 《南明史》(卷24):“徐石麒六月任。九月罢。”
  1164. ^ 《南明史》(卷24):“张捷六月任。”
  1165. ^ 《明史》(卷112):“元璐二月解职。三月殉难。”
  1166. ^ 《甲申传信录》:“二月以大理寺少卿任户部侍郎,兼署尚书事。”
  1167. ^ 《南明史》(卷24):“张慎有誉七月任。”
  1168. ^ 《明史》(卷112):“王铎三月召,未赴;仍以倪元璐署。”
  1169. ^ 《南明史》(卷24):“顾锡畴(五月任)。”
  1170. ^ 《明史》(卷112):“缙彦三月降贼。”
  1171. ^ 《南明史》(卷24):“史可法(五月)掌部,寻出督师。”
  1172. ^ 《南明史》(卷24):“马士英(五月)掌部。”
  1173. ^ 《南明史》(卷24):“练国事十二月任。”
  1174. ^ 《明史》(卷112):“忻三月降贼。”
  1175. ^ 《南明史》(卷24):“解学龙十月任。”
  1176. ^ 《明史》(卷112):“景文二月入阁。三月殉难。”
  1177. ^ 《明史》(卷112):“陈必谦三月任,甲申难后脱归。”
  1178. ^ 《南明史》(卷24):“程注(五月任。)六月罢。”
  1179. ^ 《南明史》(卷24):“何应瑞六月任。”
  1180. ^ 《明史》(卷112):“邦华三月殉难。”
  1181. ^ 《南明史》(卷24):“刘宗周(五月)任左。九月罢。”
  1182. ^ 《南明史》(卷24):“徐石麒(五月)任右。六月调吏部。”
  1183. ^ 《南明史》(卷24):“李沾九月任左。”
  1184. ^ 《南明史》(卷24):“元年乙酉闰六月,绍宗即位,为隆武元年。”
  1185. ^ 《南明史》(卷24):“张捷五月卒。”
  1186. ^ 《南明史》(卷24):“张肯堂十一月任。十二月调掌院福京。”
  1187. ^ 《南明史》(卷24):“曾樱十二月兼署福京。”
  1188. ^ 《南明史》(卷24):“何楷闰六月任。七月入阁。”
  1189. ^ 《南明史》(卷24):“熊明遇七月任。八月罢。”
  1190. ^ 《南明史》(卷24):“姜一洪八月任。”
  1191. ^ 《南明史》(卷24):“顾锡畴二月罢。”
  1192. ^ 《南明史》(卷24):“陈子壮三月任。”
  1193. ^ 《南明史》(卷24):“黄锦八月任。”
  1194. ^ 《南明史》(卷24):“曹学佺十二月任福京。”
  1195. ^ 《南明史》(卷24):“练国事二月卒。”
  1196. ^ 《南明史》(卷24):“阮大铖二月任。”
  1197. ^ 《南明史》(卷24):“张肯堂闰六月任。十一月调吏部福京。”
  1198. ^ 《南明史》(卷24):“郭必昌十一月任福京。”
  1199. ^ 《南明史》(卷24):“解学龙正月罢。”
  1200. ^ 《南明史》(卷24):“高倬二月任。五月卒。”
  1201. ^ 《南明史》(卷24):“叶廷桂闰六月召,未至。”
  1202. ^ 《南明史》(卷24):“周应期七月任福京。”
  1203. ^ 《南明史》(卷24):“何应瑞五月卒。”
  1204. ^ 《南明史》(卷24):“林宰闰六月任。旋罢。”
  1205. ^ 《南明史》(卷24):“郑瑄七月任福京。”
  1206. ^ 《南明史》(卷24):“李沾五月降清。”
  1207. ^ 《南明史》(卷24):“唐世济正月任右。五月降清。”
  1208. ^ 《南明史》(卷24):“路振飞闰六月任右。七月入阁。”
  1209. ^ 《南明史》(卷24):“何楷七月兼掌院。八月罢。”
  1210. ^ 《南明史》(卷24):“张肯堂十一月兼左。十二月掌院福京。”
  1211. ^ 《南明史》(卷24):“二年丙戌十月,昭宗即位。”
  1212. ^ 《南明史》(卷24):“曾樱四月罢福京。”
  1213. ^ 《南明史》(卷24):“瞿式耜十一月兼。”
  1214. ^ 《南明史》(卷24):“姜一洪福京。七月卒。”
  1215. ^ 《南明史》(卷24):“汤来贺十一月任。”
  1216. ^ 《南明史》(卷24):“曹学佺福京。九月卒。”
  1217. ^ 《南明史》(卷24):“吴炳十一月任。”
  1218. ^ 《南明史》(卷24):“郭必昌福京。九月降清。”
  1219. ^ 《南明史》(卷24):“王化澄十二月任。”
  1220. ^ 《南明史》(卷24):“周应期福京。三月罢。”
  1221. ^ 《南明史》(卷2):“(隆武二年三月癸酉)刘若金刑部尚书、左副都御史。”
  1222. ^ 《南明史》(卷24):“黄日昌十月任。”
  1223. ^ 《南明史》(卷24):“郑瑄福京。九月降清。”
  1224. ^ 《南明史》(卷24):“井济十月任。十一月罢。”
  1225. ^ 《南明史》(卷24):“晏日曙十一月任。”
  1226. ^ 《南明史》(卷24):“张肯堂福京。三月外任。”
  1227. ^ 《南明史》(卷24):“锺炌三月任左福京。”
  1228. ^ 《南明史》(卷24):“曾樱三月兼右福京。”
  1229. ^ 《南明史》(卷24):“周光夏十一月任左。”
  1230. ^ 《南明史》(卷24):“李若星三月任。六月入阁。”
  1231. ^ 《南明史》(卷24):“侯伟时六月右侍郎署。八月卒。”
  1232. ^ 《南明史》(卷24):“瞿式耜九月兼。”
  1233. ^ 《南明史》(卷24):“汤来贺二月调兵部。”
  1234. ^ 《南明史》(卷24):“何三省三月任。四月罢。”
  1235. ^ 《南明史》(卷24):“严起恒五月任。罢。”
  1236. ^ 《南明史》(卷24):“童天闳五月任。”
  1237. ^ 《南明史》(卷24):“吴炳二月入阁”
  1238. ^ 《南明史》(卷24):“晏日曙六月兼。”
  1239. ^ 《南明史》(卷24):“汤来贺二月任。”
  1240. ^ 《南明史》(卷24):“傅作霖三月任。八月卒。”
  1241. ^ 《南明史》(卷24):“王化澄八月任。十月入阁”
  1242. ^ 《南明史》(卷24):“萧琦十一月任。”
  1243. ^ 《南明史》(卷24):“黄日昌正月罢。”
  1244. ^ 《南明史》(卷24):“于元烨正月任。三月罢。”
  1245. ^ 《南明史》(卷24):“刘远生三月任。”
  1246. ^ 《南明史》(卷24):“晏日曙三月入阁。”
  1247. ^ 《南明史》(卷24):“周光夏三月任。”
  1248. ^ 《南明史》(卷24):“周光夏三月调工部。”
  1249. ^ 《南明史》(卷24):“吴璟三月任左。”
  1250. ^ 《南明史》(卷24):“汤来贺二月兼右。”
  1251. ^ 《南明史》(卷24):“萧琦十一月兼掌院。”
  1252. ^ 《南明史》(卷24):“严起恒三月兼。四月罢。”
  1253. ^ 《南明史》(卷24):“晏清四月任。”
  1254. ^ 《南明史》(卷24):“童天闳七月罢。”
  1255. ^ 《南明史》(卷24):“吴贞毓十月任。”
  1256. ^ 《南明史》(卷24):“黄奇遇三月任。七月罢。”
  1257. ^ 《南明史》(卷24):“王化澄八月兼。罢。”
  1258. ^ 《南明史》(卷24):“吴璟九月任。”
  1259. ^ 1259.0 1259.1 《南明史》(卷24):“萧琦三月罢。”
  1260. ^ 《南明史》(卷24):“黄奇遇三月兼。”
  1261. ^ 《南明史》(卷24):“曹烨三月任。”
  1262. ^ 《南明史》(卷24):“刘远生十月改兵部、协戎政。”
  1263. ^ 《南明史》(卷24):“毛毓祥十一月任。”
  1264. ^ 《南明史》(卷24):“周光夏四月罢。”
  1265. ^ 《南明史》(卷24):“佟养甲四月任。八月外任。”
  1266. ^ 《南明史》(卷24):“耿献忠十二月任。”
  1267. ^ 《南明史》(卷24):“吴璟九月调礼部。”
  1268. ^ 《南明史》(卷24):“袁彭年八月任左掌院。”
  1269. ^ 《南明史》(卷24):“潘世奇八月任右。”
  1270. ^ 《南明史》(卷24):“吴璟六月罢。”
  1271. ^ 《南明史》(卷24):“黄奇遇六月任。十一月外任。”
  1272. ^ 《南明史》(卷24):“郭之奇十一月任。”
  1273. ^ 《南明史》(卷24):“曹烨十月罢。”
  1274. ^ 《南明史》(卷24):“郑逢玄十月任。调院。”
  1275. ^ 《南明史》(卷24):“李陈玉十月任。十二月罢。”
  1276. ^ 《南明史》(卷24):“黄公辅十二月任。”
  1277. ^ 《南明史》(卷24):“耿献忠十二月罢。”
  1278. ^ 《南明史》(卷24):“袁彭年六月罢。”
  1279. ^ 《南明史》(卷24):“潘世奇正月卒。”
  1280. ^ 《南明史》(卷24):“郑逢玄十月任左。罢。”
  1281. ^ 《南明史》(卷24):“余文𪹓二月任右。”
  1282. ^ 《南明史》(卷24):“晏清五月罢。”
  1283. ^ 《南明史》(卷24):“张佐辰五月右侍郎署。”
  1284. ^ 《南明史》(卷24):“黄公辅五月罢。”
  1285. ^ 《南明史》(卷24):“万翱五月任。十月罢。”
  1286. ^ 《南明史》(卷24):“万年策十二月任。”
  1287. ^ 《南明史》(卷24):“毛毓祥五月罢。”
  1288. ^ 《南明史》(卷24):“童天闳五月任。十一月降清。”
  1289. ^ 《南明史》(卷24):“吴弘业十二月任。”
  1290. ^ 《南明史》(卷24):“江振鹏正月右侍郎署。闰十一月卒。”
  1291. ^ 《南明史》(卷24):“吴璟八月任左掌院。”
  1292. ^ 《南明史》(卷24):“吴贞毓二月入阁。”
  1293. ^ 《南明史》(卷24):“马天骥二月任。十二月罢。”
  1294. ^ 《南明史》(卷24):“郭之奇二月入阁。”
  1295. ^ 《南明史》(卷24):“赵昱三月任。”
  1296. ^ 《南明史》(卷24):“马天骥【万年策】四月外任。”
  1297. ^ 《南明史》(卷57):“(永历)四年十二月,孙可望荐(万年策)兵部尚书。五年四月,仍出总督滇黔楚粤军务。”
  1298. ^ 《南明史》(卷24):“马吉翔四月任。十月入阁。”
  1299. ^ 《南明史》(卷24):“马〔天〕骥十月兼。十二月罢。”
  1300. ^ 1300.0 1300.1 《南明史》(卷24):“尹三聘正月任。”
  1301. ^ 《南明史》(卷24):“喻思慥正月任左。”
  1302. ^ 《南明史》(卷24):“余文𪹓四月调左。八月降清。”
  1303. ^ 民国《[昆山]马氏族谱》(卷3):“及永明王入滇,加(马天骥)户兵二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留守广西,赐上方劔便宜文武事务粤楚;复进上柱国、光禄大夫、少傅、太子太保。”
  1304. ^ 《南明史》(卷24):“张佐辰十月罢。”
  1305. ^ 《南明史》(卷24):“范矿十一月任。”
  1306. ^ 《南明史》(卷24):“吴献正月任。”
  1307. ^ 《南明史》(卷24):“吴弘业十月卒。”
  1308. ^ 《南明史》(卷24):“尹三聘十月任。”
  1309. ^ 《南明史》(卷24):“尹三聘十月调刑部。”
  1310. ^ 《南明史》(卷24):“赵昱十二月卒。”
  1311. ^ 《南明史》(卷24):“吴献十二月罢。”
  1312. ^ 《南明史》(卷24):“范矿九月【卒】(罢)。”
  1313. ^ 《南明史》(卷24):“张佐辰九月任。”
  1314. ^ 1314.0 1314.1 《南明史》(卷24):“孙顺正月任。”
  1315. ^ 《南明史》(卷24):“扶纲正月任。”
  1316. ^ 《南明史》(卷24):“方端士正月右侍郎署。三月入阁。”
  1317. ^ 《南明史》(卷24):“孙顺三月兼。”
  1318. ^ 《南明史》(卷24):“张佐辰三月入阁。”
  1319. ^ 《南明史》(卷24):“金维新三月右侍郎署。”
  1320. ^ 《南明史》(卷24):“孙顺二月调兵部。”
  1321. ^ 《南明史》(卷24):“龚彝四月任。”
  1322. ^ 《南明史》(卷24):“扶纲三月入阁。”
  1323. ^ 《南明史》(卷24):“郑逢玄八月任。”
  1324. ^ 《南明史》(卷24):“孙顺二月任。”
  1325. ^ 《南明史》(卷24):“尹三聘三月罢。”
  1326. ^ 《南明史》(卷24):“郑逢玄八月兼。”
  1327. ^ 《南明史》(卷24):“王应龙三月任。”
  1328. ^ 《南明史》(卷24):“金维新三月兼左。”
  1329. ^ 《南明史》(卷24):“龚彝十二月罢。”
  1330. ^ 1330.0 1330.1 《南明史》(卷24):“郑逢玄十二月罢。”
  1331. ^ 《南明史》(卷24):“金维新十一月罢。”
  1332. ^ 《南明史》(卷24):“邓士廉十二月任。”
  1333. ^ 《南明史》(卷24):“程源三月任。”
  1334. ^ 《南明史》(卷24):“孙顺十一月罢。”
  1335. ^ 《南明史》(卷24):“邓士廉十二月兼。罢。”
  1336. ^ 《南明史》(卷24):“钱邦芑正月任右掌院。”
  1337. ^ 《南明史》(卷24):“孙顺三月降清。”
  1338. ^ 《南明史》(卷4):“(永历十三年闰正月)己卯……永昌陷,尚书王应龙等死之。尚书程源、巡抚辜延泰卒。”
  1339. ^ 《南明史》(卷24):“齐环正月任。”
  1340. ^ 《南明史》(卷4):“(永历十三年)十二月丁亥朔……尚书齐环、将军徐凤翙卒。”
  1341. ^ 《南明史》(卷4):“(永历十三年)三月辛酉朔,降将吴三桂陷姚安,大学士张佐辰、尚书孙顺、侍郎胡显等畔降于清。清兵还云兴,大学士扶纲,尚书尹三聘,叙国公马维兴、武清侯王国玺、临潼侯武大定、定虏侯袁韬,将军祁自贵、马得鸣,总兵武国用,掌后府史文等,畔降于清。”
  1342. ^ 《南明史》(卷24):“王应龙闰正月卒。”
  1343. ^ 《南明史》(卷24):“金维新二月卒。”
  1344. ^ 《南明史》(卷24):“邓士廉十月入阁。”
  1345. ^ 《南明史》(卷24):“杨在正月左侍郎署。十月入阁。”
  1346. ^ 《南明史》(卷24):“王祖望十月右侍郎署。”
  1347. ^ 《南明史》(卷4):“(永历十五年七月)丙寅,缅人咒水戕从臣,吉王慈煃、嵩滋王俨鍢薨,黔国公沐天波,靖夷公魏豹、华亭侯王维恭、西宁侯宋国柱,大学士杨在、邓士廉,侍郎王祖望,总兵王启隆、杨可继、王昇、王自京、龚勋、陈谦、吴承爵、安朝柱、任子信、张拱极、刘相、姚文相、黄华宇、熊能贤、宋宗宰、刘广寅、丁调鼎、赵明鉴、王大雄、王国相、吴承胤、朱文魁、赵名望,司礼监李茂芳、李崇贵等,死之。”
  1348. ^ 《南明史》(卷24):“元年乙酉闰六月,鲁王监国。”
  1349. ^ 《南明史》(卷24):“朱兆柏七月任。八月罢。”
  1350. ^ 《南明史》(卷24):“章正宸八月任。”
  1351. ^ 《南明史》(卷24):“朱兆柏七月调吏部。”
  1352. ^ 《南明史》(卷24):“陈盟七月任。十月入阁。”
  1353. ^ 《南明史》(卷24):“陈函辉十月兼。十二月罢。”
  1354. ^ 《南明史》(卷24):“张国维八月管部事。”
  1355. ^ 《南明史》(卷24):“陈函辉九月任。入阁。”
  1356. ^ 《南明史》(卷24):“徐人龙十月罢。”
  1357. ^ 《南明史》(卷24):“李之椿任左。”
  1358. ^ 《南明史》(卷24):“章正宸二月外任。”
  1359. ^ 《南明史》(卷24):“李白春二月任。罢。”
  1360. ^ 《南明史》(卷24):“余煌三月任。六月卒。”
  1361. ^ 《南明史》(卷24):“李白春二月调吏部。”
  1362. ^ 《南明史》(卷24):“王梦锡二月任。”
  1363. ^ 《南明史》(卷24):“朱常淁六月任。”
  1364. ^ 《南明史》(卷24):“王思任正月任。六月卒。”
  1365. ^ 《南明史》(卷24):“余煌正月任。三月调吏部。”
  1366. ^ 《南明史》(卷24):“王梦锡三月兼。”
  1367. ^ 《南明史》(卷24):“苏壮六月降清。”
  1368. ^ 《南明史》(卷24):“张文郁正月任。”
  1369. ^ 《南明史》(卷24):“刘沂春十月任。”
  1370. ^ 《南明史》(卷24):“林正亨十月任。”
  1371. ^ 《南明史》(卷24):“吴锺峦十月任。”
  1372. ^ 《南明史》(卷24):“郑彩正月署。六月罢。”
  1373. ^ 《南明史》(卷24):“钱肃乐六月任。”
  1374. ^ 《南明史》(卷24):“朱永祐七月左侍郎署。”
  1375. ^ 《南明史》(卷24):“沈宸荃十月任。”
  1376. ^ 《南明史》(卷24):“余飏十月任左。”
  1377. ^ 《南明史》(卷24):“吴锺峦十月兼右。”
  1378. ^ 《南明史》(卷24):“刘沂春十月入阁。”
  1379. ^ 1379.0 1379.1 《南明史》(卷24):“朱永祐十月兼。”
  1380. ^ 《南明史》(卷24):“林正亨八月卒。”
  1381. ^ 《南明史》(卷24):“钱肃乐二月入阁。”
  1382. ^ 《南明史》(卷24):“林铉二月任。”
  1383. ^ 《南明史》(卷24):“沈宸荃十月入阁。”
  1384. ^ 《南明史》(卷24):“陈君平正月任。九月罢。”
  1385. ^ 《南明史》(卷24):“孙延龄十月任。”
  1386. ^ 《南明史》(卷24):“林铉九月罢。”
  1387. ^ 《南明史》(卷24):“李向中十月任。”
  1388. ^ 《南明史》(卷24):“朱永祐十月任。”
  1389. ^ 《南明史》(卷24):“李向中十月兼掌院。”
  1390. ^ 《南明史》(卷24):“吴锺峦兼。”
  1391. ^ 1391.0 1391.1 《南明史》(卷24):“朱永祐九月卒。”
  1392. ^ 《南明史》(卷5):“(监国鲁六年)三月,尚书孙延龄、振威伯涂觉、章卫伯章云飞,将军尹文举、蔡应选,自梅山畔降于清。”
  1393. ^ 1393.0 1393.1 《南明史》(卷24):“吴锺峦九月卒。”
  1394. ^ 1394.0 1394.1 《南明史》(卷24):“李向中九月卒。”

来源 编辑

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