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主义 (政治)

(重定向自本土派

地方主义(英语:Localism),又称本土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指一个地区为维护自身社会利益而实行文化人口等方面的保护。在处理地方和全国的关系上的一种倾向[1]:1380

东亚地区 编辑

中国大陆 编辑

基本上,本土主义是和大中华主义区域主义)相反的两个极端,但当中包含对本土的身份认同及政治立场的取态,有部分对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持抗拒及反感的,本土主义意识较强,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及有自身经验的人或很认同中华文化的人,比较倾向大中华主义。[来源请求]

中国共产党认为,地方主义即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片面强调地方特殊性,不服从中央的统一政策和计划,把地方的局部利益置于全国的整体利益之上[1]:1380。这也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1997年11月18日发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禁止自行制作和使用地方旗、徽的通知》,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禁止自行制作和使用地方旗及地方徽[2]的原因。

香港 编辑

蒙古地区 编辑

新疆与西藏 编辑

台湾 编辑

明清时期已渡台的闽南人扎根多代,曾经渡过了一段日治时期,再加上国民党政府迁台之后,许多中国大陆移民随之来台,有本省人外省人的分别,台湾戒严时,政府长期打压异议,解严后,较多台湾闽南人支持泛绿,因此自认自己是华人台湾人而非中国人

客家人则依照个人立场而偏向泛蓝泛绿,通常北台湾客家人支持国民党或泛蓝,南台湾的客家人则力挺绿营

外省人方面,二次大战后迁台的老一辈外省中国难民政治立场较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而在台湾出生的少数新一代外省人则又产生了台湾主体性意识,排斥甚至反感大中华主义。

香港和澳门 编辑

香港人澳门人很多上一代或上几代来自中国大陆,对他们而言,本土就是中国大陆,即使在英治时期葡治时期亦坚定支持香港主权移交澳门主权移交,政治立场较亲中。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这段时间,部分逃避中共政权的大陆人南移香港,香港的本土主义因而产生。

新一代的土生土长香港人较倾向本土主义,因为对他们而言,本土即香港本地,加上他们倾向认为中共当局在主权移交后逐步加大力度干预香港地区自治范围内的事务,本土意识强烈,怀疑甚至排斥大中华主义[来源请求]新一代的土生土长澳门人多数跟他们的长辈没有太大分别,本土意识比香港人薄弱,因为葡萄牙对澳门的管治差劲,结果发生了一二·三事件,从此亲共派就掌控了澳门的行政事务。

日本 编辑

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区域主义”的主张开始蓬勃发展。1977年,主张区域主义的学者玉野井芳郎玉野井芳郎(Yoshiro Tamanoi)提倡“区域分权理念”。

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瞬速由全面崩溃复兴过来。日本凭借首都圈京阪神中京圈的人口集中,发展第二产业,得到经济高增长。1973年石油危机时,停止了那种情况,日本经济转为稳定增长,日本三大都市圈人口优势逐渐消退。由于经济发展造成农村崩溃,污染,和地方独特性的丧失等问题,当地人开始关注社区质素,“地域性原则”被不同的日本学者提出来,他们是杉冈硕夫杉岡碩夫清成忠男清成忠男増田四郎増田四郎桦山纮一樺山紘一三轮公忠三輪公忠。1974年,建组区域主义研究小组。1976年,开始举行上述问题的区域主义研究会议。

20世纪70年代开始,地方的时代地方の時代(ちほうのじだい)这种日本区域主义的口号开始流行。日本区域主义主张政治上的权力下放,包括审查和善用地区资源的思想,强调涉及生活和文化层面的经济多样性,以及向全国展现地区个性。在市场化及全球化的环境下,有日本地方主义者提出“家乡创造ふるさと創生事業”(自ら考え自ら行う地域づくり事业)的想法。

自2000年代,反对传统政党的人建立不同的区域政党,那股地区政党热潮开始。相关政党例如是大阪维新会。有的政治组织在强调全球主义,或民族主义,并且以“将日本本土主义发展有大阪府大阪市大阪都构想新潟县新潟市新潟州构想新潟州構想倡议,等等。

东南亚 编辑

泰国 编辑

泰国泰族人为主,并有华人老族克耶族高棉族马来族等少数民族,除泰人外,华人及大多数民族皆于泰国扎根多代,除保留自身民族本土文化外,也普遍能运用官方语言泰语,因此泰国的各民族一般皆认同自己为泰国人,视本土文化为泰国文化的一部分。

新加坡 编辑

新加坡为多民族国家,以新加坡华人为大多数,亦有马来人、印度人等民族,不存在特定民族政治权利受打压的情况,加上扎根多代,无论年轻一代还是老一代、属于哪个民族,都是本土派,以新加坡人自居。

马来西亚 编辑

在马来西亚,一些马来人认为马来西亚华人属于外来者,即华人寄居论,并且认为较马来人迟来定居的华人掌控当地经济是侵害了马来人的利益。2008年槟城威省峇东埔举行国会补选,当时的巫统升旗山区部主席阿末依斯迈尔在选战中批评“华人只是寄居,即使得权也不会平均分配财富给各族”[3]。有些主张增加华文学校马来语课节来同化华人。马来西亚以伊斯兰教为国教,部分地区流行的一些本土习俗及文化被指违反伊斯兰教教义而遭受打压,例如吉兰丹州政府以“非伊斯兰”为由禁止马来传统哇扬皮影偶戏

华人由于在政治及经济上备受打压,得不到和当地马来人同等的公民权利,加上当地因宗教因素,华人与马来人甚少通婚,而华人又一般会入读华文学校,与马来人接受马来语教育不同,有些甚至不谙马来语,所以华人即使扎根多代,一方面虽然认同自己为马来西亚人,视马来西亚为自己的家,但不少仍然视中国为故乡。然而,马来西亚华人亦在当地出现了一些特有、与大中华地区不同的文化,例如华人的地主公信仰与马来人民间信仰结合的拿督公信仰,已成为本土文化一部分。

由于马来西亚各州文化上有差异,除了全国性节假日外,一些州份会在当地较为重要的节日中额外放假。

欧美地区 编辑

英国 编辑

南欧 编辑

南欧国家普遍存在地方主义和分离思潮,典型的有西班牙的各个自治区(如加泰罗尼亚独立运动)和意大利的北方运动等,前南斯拉夫的地方主义更是造成国家解体。

法国和比利时 编辑

除海外领地新喀里多尼亚外,法国本土的科西嘉奥克西塔尼亚也存在地方主义,比利时更是由三个主要语言区分割,最显著的是弗拉芒运动

国际性质 编辑

国际关系方面,一些地方主义者反对政治干预和维持和平措施。他们认为,社区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决定,用自己的时间找到自身问题的解决方案。他们认为,这样可能令所有社会都实现长期和平。

不过,环境经济学寺西俊一寺西俊一(Shun'ichi Teranishi)书写了关于“全球环境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地球环境问题の政治経済学)的书,解释跨地区主义,即全球利润只能通过在各个层面积累区域利润来实现。带有国际性质的“区域”主张不是相互排斥,通常在相互重叠和多层的方式设置,亦被认为是一种全球化形式。[4]

地方主义活动 编辑

地方主义可以与全球化形成对比,可以是地理性,亦可以跨国的。通常是一种尊重地方传统和自治权的立场,而非民族主义,不是支持威权国家和对外扩张的。政治上,须要地方的高度自治,中央向当地投入税源,加强地方议会司法独立权威性,建立地区政党,以及推动政界。文化上,积极开展当地语言(方言)和传统文化的保护。经济政策会是重点的地方开发,要求外地资本及跨国企业进行基础协调,以保护地方资本,强调地方利益和独特性,以响应国家和国际经济发展。

经济及合作 编辑

  • 后现代主义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地方主义,在这种地方主义中,可以忽视公认的文化价值观,有利于人们创造自己的价值标准。

宗教 编辑

新教 编辑

  • 独特地方主义(Exclusive localism)认为,在一个给定的地点不能有超过一个合法可见的教会机构,其变化各不相同,但通常被认为是城市或社区。
  • 地方主义更普遍地是一种会众主义的观点,即每个地方教会应该是自治的,只是扩展到拒绝任何正式的教会联合。它在浸信会中特别相关,当地人拒绝形成公约。

基督教 编辑

地方自治的公理想法,其复兴运动基石标识分为基督教会,或非宗派教会。该运动的创始人宣布他们独立于各种教派,寻求重新开始恢复新约教会,并放弃信条。该运动采用了“基督教会”,“基督教会”和“基督门徒”的名称,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术语是圣经而非经过人造的。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辞海编辑委员会 (编). 《辭海》(1989年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2. ^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禁止自行製作和使用地方旗、徽的通知》. [2017-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6). 
  3. ^ 陈云清.采访手记‧记者:我没听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星洲日报,2008,9(5)
  4. ^ [‘地球环境问题の政治経済学’ 寺西俊一(东洋経済新报社、1992年)p.138-139] ISBN 4492800425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