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伟

香港學者

朱耀伟CHU, Yiu Wai Stephen,1965年9月28日),现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教授、香港研究课程总监。

生平 编辑

曾任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系教授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助教(1989年至1992年)。其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文学批评(诗话、词话)、当代文学、文化理论、香港流行歌词研究、比较文学批评、后殖民主义、全球化与中国/香港文化论述、(后)殖民香港法律文化研究。著有《后东方主义》、 《当代西方批评 论述的中国图像》、《他性机器?后殖民香港文化论集》、《香港流行歌词研究》、《光辉岁月:香港流行乐 队组合研究》、《音乐敢言:香港“中文歌运动”研究》、《香港文学@文化研究》(与张美君合编)、《本土神话:全球化年代的论述生产》、《音乐敢言之二:香港“原创歌运动”研究》、《香港的当劳化 徘徊狮子山下寻找信望爱》Donaldization of Hong Kong;论文散见《清华学报》、《中外文学》、《当代》、《思与言》、《中山人文学报》、《香港社会科学学报》等。

学历 编辑

  • 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博士 (Ph.D.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89年-1993年)
  •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文学硕士(M.A.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1988年-1989年)
  •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英国语文文学学士(B.A. (Hons) in English,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84年-1988年)
  • 喇沙书院

著作 编辑

书籍 编辑

  • 《香港流行文化的(后)青春岁月》 香港中华书局,2019年。
  • Lost in Transition: Hong Kong Culture in the Age of Chin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3)。
  • 《缱绻香港:大国崛起与香港文化》(Bound to Hong Kong Culture)。香港汇智出版,2012年。
  • 《香港粤语流行歌词研究》I & II(A Study of Hong Kong Cantopop Lyrics I & II)。香港亮光文化,2011年。
  • 《香港歌词八十谈》(与黄志华合著)(Eighty Talks on Hong Kong Popular Lyrics)。香港汇智出版,2011年。
  • 《后九七香港流行歌词研究》(与梁伟诗合著)(A Study of Post-1997 Cantopop Lyrics)。香港亮光文化,2011年。
  • 《文化研究60词》(与陈英凯、朱振威合著)(60 Keywords in Cultural Studies)。香港汇智出版,2010年。
  • 《词家有道:香港16词人访谈录》(与黄志华、梁伟诗合著)(The Way of Hong Kong Lyricists)。香港汇智出版,2010年。
  • Contemporary Asian Modernities: Transnationaltiy, Interculturality, Hybridity(co-edited with Eva Man), (Bern: Peter Lang, 2010]]。
  • 《岁月如歌:词话香港粤语流行曲》(Lyrics of Your Life: The Transformation of Hong Kong Cantopop)。香港三联书店,2009年。
  • 《香港流行歌词导赏》(与黄志华合著)(Guided Interpretation of Hong Kong Popular Lyrics)。香港汇智出版,2009年。
  • 《香港的当劳化 徘徊狮子山下寻找信望爱》(Donaldization of Hong Kong)。香港文化会社出版社,2007年。
  • 《虚拟后乐园:透视电脑游戏文化》(与陈洁诗合著)。香港天窗出版社,2005年。
  • 《爱恨地球村:透视全球化现象》(Perspectives on Globalization)。香港天窗出版社,2005年。
  • 《越界光影:香港电影读本》(Between Home and World: A Reader in Hong Kong Cinema)(与张美君合著)。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
  • 《音乐敢言之二:香港“中文歌运动”研究》(A Study of the "Original Songs Campaign" in Hong Kong)。香港:Bestever,2004年。
  • 《本土神话:全球化年代的论述生产》(The Local Myth: Discursive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ra)。台北:学生书局,2002年。
  • 《音乐敢言:香港“中文歌运动”研究》(A Study of the "Chinese Songs Campaign" in Hong Kong))。香港:汇智出版社,2001年。
  • 《香港文学@文化研究》(Hong Kong Literature and/as Cultural Studies) (与张美君合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
  • 《中国作家与宗教》(编)(Chinese Writers and Religion)。香港:中华书局,2001年。
  • 《以法之名:后殖民香港法律文化研究》(In the Name of Law: Postcolonial Hong Kong Legal Culture) (与冼伟文合著)。台北:学生书局,2000年。
  • 《光辉岁月:香港流行乐队组合研究(1984-1990)》(The Days of Glory: A Study of Hong Kong Popular Bands/Groups)。香港:汇智出版社,2000年。
  • 《香港流行歌词研究: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A Study of Hong Kong Popular Lyrics: The Mid 70s to the Mid 90s)。香港:三联书局,1998年。
  • 《他性机器?后殖民香港文化论集》(Otherness Machine? Essays o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Culture)。香港青文书屋,1998年。
  • 《当代西方批评论述的中国图像》(The "China"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Critical Discourse) 。台北:骆驼出版社,1996年。
  • 《后东方主义:中西文化批评论述策略》(Post-Orientalism: Tactics of Chinese-Western Cultural &Critical Discourse)。台北:骆驼出版社,1994年。
  •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编译)(Contemporary Western Theories of Literary Criticism)。台北:骆驼出版社,1992年。

论文 编辑

  •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Identity in Hong Kong Cantopop," Perfect Beat: The Pacific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Contemporary Music and Popular Culture Vol 7 No 4 (Jan 2006): 32-51.
  • 〈一位文化精英的自我反省:读《我这一代香港人》〉,《明报月刊》(2005年8月),页109-110。
  • "Hybridity and (G)local Identity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Cinema,"in Sheldop Lu and Emilie Yeh eds., Chinese-Language Film: Historigraphy, Poetics, Politics.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pp. 312-328.
  • 《早期香港新浪潮电影:“表现不能表现的”》,罗贵祥文洁华编:《杂唛时代:文化身份、性别、日常生活实践与香港电影1970s》(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页195-209。
  • 《九十年代香港文化研究:体制化及其不满》"Hong Kong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1990s: Insitution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第26 期(秋/冬 2003): 81-102.
  • 《人地不宜:悼萨伊德》,《E+E》(香港:牛棚书院)第8 期(2003 年秋),页9-13。
  • 《香港各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单位简介》,《文讯》(台北:文讯杂志社)第217期(2003年11月),页49-51。
  • 《后人类论述与世界公义》,《当代》(台北:合志文化事业)第191 期(2003 年7 月),页110-125。
  • 《香港粤语流行歌词创作新与旧──从七十年代说起》,《第四届香港文学节论稿汇编》(香港:香港艺术发展局,2003),页180-200。
  • 《香港流行歌词的价值冲突与(不)调和》,《思》(香港:香港基督徒学会)第83 期(2003 年1 月),页9-14。
  • "Developing Local Pop Songs in Hong Kong: A Study of the 'All Cantopop Music Station' Format,"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Incorporating Culture & Policy (Brisbane: Griffith University) No.105 (November 2002): pp.147-162.
  • "Postcolonial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Social Analysi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and Social Practice (New York and Oxford: Berghahn Books), 46:2 (Summer 2002): pp.148-156.
  • 《全球化年代的后殖民研究》"Postcolonial Studies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Journal of Social Theory (Hong Kong: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5 (Spring 2002): 153-175.
  • 〈再读《人间词话》:从西方文论看王国维的境界说〉"Rereading Renjian Cihua: Examining Wang Guowei's Notion of Jingjie in the Light of Modern Literary Theories," 《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台北:学生书局)第1期(2002年6月)页159-182。
  • 《全球化年代的后殖民研究》,《社会理论学报》(香港:香港理工大学)第5卷第1期(2002年春),页153-175。
  • 《谁的中国性:九十年代两岸三地的后殖民研究》"Whose Chineseness? Postcolonial Studies in the Mainland, Taiwan and Hong Kong in the 1990s,"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第19期(2001年春/夏),页135-158。
  • "(In)Authentic Hong Kong: The '(G)Local' Cultural Identity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Cinema," Post Script (Jacksonville: Post Script, Inc.) 20 (June 2001): 148-160.
  • 《(不)真实香港:后殖民香港电影的全球/本土身份》"(In)Authentic Hong Kong" (Chinese Version),《中外文学》(台北:台湾大学外文系)第29卷第10期(2001年3月),页6-18。
  • 《Band History:从披头士到LMF》(与蔡伟民合著),马杰伟编:《出卖LMF:粗口音乐档案》(香港:明窗出版社,2001),页167-176。
  • 《流行曲与偶像文化》,突破机构编:《传媒及资讯意识教育》(香港:突破出版社,2001),页168-169。
  • "Postcolonial Law in the Global Economy: The Case of Hong Kong," (co-authored with Sin Wai M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w (London: Academic Press) 28 (Dec. 2000): 291-309.
  • Hong Kong, Culture, Cyberspace 《香港.文化.网》(Ed.). Cyber Culture Express (Published by Hong Kong Culture and Society Programme,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Vol. 1(Dec. 2000).
  • 《全球化年代的国族论述:从后国族意识到中国论述》"Nationalist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Globalism: From Post-Nationalism to Chinese Discourse," 《思与言》(台北:思与言杂志社)第38卷第1期(2000年3月),页185-218。
  • 《小城大说:后殖民叙事与香港城市》"Grand Narrative of a Small City: Postcolonial Narratives and Hong Kong City", ,龚鹏程、黎活仁等主编:《方法论与中国小说研究》(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0),页403-424。
  • 〈全球化城市的本土神话:《玻璃之城》的香港图像〉"A Local Myth in a Global City: The 'Hong Kong'in 'City of Glass,'"《中外文学》(台北:台湾大学外文系)第28卷11期(2000年4月),页50-63。
  • 《同途殊归:八十年代香港的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Hong Kong in the 1980s," ,刘汉初、黄耀堃、龚鹏程、黎活仁编:《香港八十年代文学现象》(台北:学生书局,2000),页273-300。
  • 《反放逐的书写:试论柏杨小说的“放逐”母题》"Writing as Anti-Exile: The 'Exile' Motif in Bo Yang's Novels," ,黎活仁等主编:《柏杨的思想与文学》(台北:远流出版社,2000),页551-575。
  • 《流行曲》,突破机构编:《传媒教育教材套(二)进阶本》(香港:突破出版社,2000),页9-13。
  • 《流行曲》,突破机构编:《传媒教育教材套(二)初阶本》(香港:突破出版社,2000),页9-13。
  • 《世纪末词话》,《仙人掌》(2000年5月),页54-56。
  • 《全球化论述生产年代的中国图像》"The 'China' in the Age of Globalized Discursive Production," ,《清华学报》(新竹:清华大学)新29卷第3期(1999年9月),页233-260。
  • "In the Name of Law: Legality and Morality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co-authored with Sin Wai M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w (London: Academic Press) 27 (June 1999): 185-205.
  • 《五四的反思:从现代到后现代》"Reflections on The May-Fourth: From Modern to Postmodern,",《中外文化与文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第六期(1999年8月),页30-33。
  • 《香港流行歌词中的“香港”本土意识》"The Local Consciousness in Hong Kong Popular Lyrics,",龚鹏程、黎活仁主编:《香港新诗的“大叙事”精神》(嘉义:佛光大学出版社,1999),页275-304;浓缩版本载吴俊雄、张志伟编:《阅读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页268-275。
  • 《是王菲还是林夕?》,《仙人掌》(1999年4月),页94-96。
  • 《以法之名:后殖民香港的法理、道德与公共论述》(与洗伟文合著),《当代》(台北:合志文化事业)第132期(1998年8月),页118-125;第133期(1998年9月),页124-131。
  • 《香港流行歌星小传》共103则,《香港粤语唱片收藏指南》(香港:三联,1998)。
  • "Whose Rule of Law? Rethinking Postcolonial Hong Kong Legal Culture," (co-authored with Sin Wai Man), Social and Legal Studies (London: Sage) 7 (June 1998): 147-169.
  • 《全球化年代的知识生产》"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中外文化与文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第四期(1997年12月),页66-81。
  • 〈爱与痛的边缘:浅论潘源良的《醉生梦》〉,《仙人掌》(香港: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试刊号,页94-96。
  • 《书评 - 原始情欲:视象性、性、人种志与当代中国电影》,《人文中国学报》(香港:香港浸会大学)第三期(1996年12月),页225-232。
  • 《在香港谈后殖民论述》"Talking about Postcolonial Discourse in Hong Kong,",《中外文化与文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第二期(1996年10月),页27-30。
  • "The Other Territories: On the Meaning of the Other Discourse in the Cultural Periphery," Sun Yat-sen Journal of Humanities (Kaohsiung: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4 (Jan. 1996): 127-148.
  • 《后殖民香港中文的省思》,《1997与香港中国语文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国语文学会,1996),页159-168。
  • "The Politics of Marginality: Rethinking the Territorialization of the Other Discourse," Shue Yan Journal of English/Cultural Studies (Hong Kong: Shu Yan College) 1 (Fall 1995): 1-18.
  • "Between Legal and Cultural Colonialism: The Politics of Legitimation of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in Hong Kong," Tamkang Review (Taipei: Tamkang University) XXV (Spring and Summer 1995): 49-88. (co-authored with Sin Wai Man)
  • 〈书评 -《中国文学思想选读》〉,《人文中国学报》(香港:香港浸会大学)第一期(1995年4月),页313-324。〈当代批评论述中的“空间化”迷思〉,《当代》(台北:合志文化事业)第103期(1995年1月),页14-25。
  • 《慧力的切入点》,《台湾新闻报》(1995年5月7日),第26版。
  • 〈操斧伐柯:试论《文赋》所带出的诠释矛盾〉,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论文集》(台北:文史哲,1994),页495-504。
  • 《她者.中国.影象文化》,《当代》(台北:合志文化事业)第98期(1994年6月),页120-133。
  • "Rea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ics from the West: Three Exemplary Positions," Tsing-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Hsinchu: 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 New Series Vol.23 (Sept. 1993): 287-340.
  • 〈含混.并置.后殖民:从《暗恋(·)桃花源》想起〉"Ambiguities, Juxtaposition, Postcolonial," ,《中外文学》(台北:台湾大学外文系)第21卷12期(1993年5月),页93-103。
  • 《从东方主义的脉络看中国:论述中国批评家的中国观》,《当代》(台北:合志文化事业)第85期(1993年5月),页48-61。
  • "Interpretation, Textuality, Paradox: From Reading Hermeneutics' Reading to a Chinese Hermeneutics," Tamkang Review (Taipei: Tamkang University) XXII (Autumn 1991 - Summer 1992): 341-371.
  • “The Significance Beyond Languag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Critical Pursuit(Hong Kong: Critical Pursuit) 2 (1991), pp.53-75.

编辑 编辑

  • 编辑委员,《汉学研究集刊》(香港大学中文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及阿伯特大学东亚系联合出版)。
  • 编辑委员,《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香港大学中文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阿伯特大学东亚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广东中山大学中文系、高雄中山大学中文系、辅仁大学中文系及成功大学中文系联合出版)。
  • 编辑委员,《方法论与中国小说研究》,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0。
  • 编辑委员,《香港八十年代文学现象》,台北:学生书局,2000。
  • 编辑委员,《柏杨思想与文学》,台北:远流出版社,2000。
  • 编辑委员,《香港新诗的大叙事精神》,嘉义:佛光大学出版社,1999。

访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