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恩伯

(重定向自汤恩伯

汤恩伯(1899年9月20日—1954年6月29日),原名汤克勤浙江金华府武义县人,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

陆军二级上将
汤恩伯
将军
中华民国将军
任期
1926-1954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汤克勤
(1899-09-20)1899年9月20日
光绪25年8月16日)[1]
 大清浙江省金华府武义县
逝世1954年6月29日(1954岁—06—29)(54岁)
 日本东京都新宿区信浓町
籍贯浙江武义
国籍 大清(1899年-1912年)
 中华民国(1912年-1954年)
政党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获奖青天白日勋章(1938年3月)
军事背景
效忠 中华民国
服役 中华民国陆军
军衔 二级上将
学历
经历

经历 编辑

初年 编辑

汤恩伯于1899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府武义县汤村(现白洋街道汤村)[2]。他在家乡武义县上完小学(现武义县壶山小学)后,1916年考入金华省立七中(现浙江金华第一中学)。后转学到私立杭州体育专校,1920年毕业。惹上官司遭县政府通缉,投入浙军陈仪部当排长。浙军被孙传芳打败,汤在杭州无出路,改名为汤恩伯。同乡富商童乐勋出资寻一人结伴留学日本,遂于1921年春一起赴日,学日语。1922年3月考入明治大学法科攻读政治经济学。1925年3月回上海写信给孙传芳请他保举考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遭拒绝后,经同学徐逸樵建议,设法谒见素不相识的陈仪,获得其推荐和经济资助,入读日本陆士第十八期步兵科。1927年夏,毕业回国,经陈仪保荐,入湖南陆军第一师任学兵连连长。1928年6月到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任军事教官,后任军校第六期上校总队长、军校教育处副处长。

1930年军校成立教导师,任少将旅长。1930年中原大战,任第四师副师长兼第十八旅旅长。1930年冬,参加围剿赣东北苏区,晋升为第二师师长。

1932年调任国军中的嫡系,中央军第八十九师长,参与围攻鄂豫皖红军,晋升为第十纵队指挥官,下辖第89师、第4师。1933年底指挥第十纵队参加了平定闽变,1934年1月13日攻克福州。任赣粤闽湘鄂剿匪军第十纵队司令官,辖第四、第十、第八十八、第八十九师。1934年参加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攻占瑞金。

1935年升至中将,任第十三军军长。第十三军为国民政府中央军的嫡系主力之一。中央军当时有“陈、胡、汤”之称,汤即汤恩伯,陈、胡分别为陈诚胡宗南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 编辑

中国抗日战争初期,1937年汤恩伯率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地区编入傅作义的第七集团军,任前敌总指挥,辖第四、第二十一、第八十四、第八十九、第九十四师,在怀来、南口、居庸关一线与日军血战18日,直到张垣失陷;九月初,扩编为第20军团,辖第13军、第50军、第85军。

台儿庄会战中汤恩伯所属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五军王仲廉)第八十九师二六七旅、第四师(陈大庆)原本计划支援守城部队(王铭章部),但遭到日军截击于滕县临城、官桥、虎山、三山一带,未能及时支援王铭章师长作战[3]:81-87。汤恩伯第十三军与日军南口血战一个多月,中国共产党党员范长江写通讯赞不绝口[4]。之后汤兼任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指挥,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至1940年之间初转战华北,第三十一集团军亦被日军称为“汤恩伯部”。1940年后,汤恩伯兼任豫皖苏鲁四省战区(应为鲁苏豫皖边区司令部)的行政长官。

 
台儿庄会战

1942年汤兼任第一战区副司令,曾以40万军队驻河南等地。由于军纪败坏,河南人民对此不满,并出现了“水、旱、蝗、汤,河南四荒”等讽刺之词[5][6]。河南方言原本为“河南四殃,水旱蝗蹚”[7]。1943年1月17日,大公报记者张高峰在叶县寄出通讯稿《饥饿的河南》,揭露河南的水、旱、蝗灾给当地人民带来的苦难,并批评政府无所作为。同时又有人指控汤恩伯放纵属下骚扰平民。蒋中正得知后要求汤恩伯查明事实真相。1943年3月初,张高峰在叶县被豫西警备司令部以“共党嫌疑”为由逮捕和审讯,并被软禁在方城县。不久汤恩伯又将张高峰释放[8]

1944年,日军全面进攻河南,由于汤恩伯部队驻豫期间劣迹斑斑,[9][需要非第一手来源][与来源不符]第一战区全面崩溃,汤部主力撤出华中。另据1944年9月蒋介石拍发予西安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陈诚电文中表示:“据豫省临时参议会等报告,并准监察院弹劾蒋鼎文、汤恩伯等作战不力,及贪污扰民等情一案,除将蒋鼎文撤职,汤恩伯撤职留任,并分别电覆外,合行抄发第一战区此次作战有关军风纪文电摘要一件……”。该摘要如下:

豫省作战,时未阅月,失县三十余,蒋长官汤副长官难辞其责,豫中各军多汤直辖,似更为甚。汤逃避战场,致军失主将,闻风溃抢,鲁山李青店间最惨,汤犹毫无觉悟,诿过民众,以为屠杀豫民之张本。汤平时霸占许昌之卷烟厂、宝丰之庙村煤矿、南召之沙坪造纸厂,以及其他之酒精厂、制革厂、制铁厂等。汤令河防部队,勒收渡河费,包运违禁品出口。汤好贪而不练兵,干政而不爱民,民不堪扰,有“宁受敌寇烧杀,而不愿汤军驻扎”之谚。
— 河南省临时参议会感电大意,陈诚回忆录

又针对1944年战事汤部溃败时被农民趁机缴械一事,[10]有文章提出这些“农民”就是地方武装或近于土匪,如红枪会。最受损失的是蒋鼎文部,该部在豫西,那里正是河南土匪的大本营。“杨虎城部也被土匪攻击”,最大一股上官子平后来投共又反水时也攻击八路军。汤本人的卫队被攻击也是捕风捉影之说法。[11]

后来汤本人调任黔湘桂边区总司令。1944年12月独山陷落,陪都震动,蒋介石急调汤部孙元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四川贵州解围。1945年4月至6月,汤恩伯任第三方面军司令,率第27集团军参加湘西会战,担负桂穗路防务。[12]1945年7月,汤恩伯在广西发动华南大反攻。1945年日本投降后,汤奉命进驻沪宁地区,任首都南京市)卫戍司令。徐州绥靖公署第一兵团司令等职。

国共内战 编辑

 
国共内战

1946年2月15日,国民政府令:汤恩伯陆军中将特加陆军上将[13]:7986。5月28日,国民政府特派汤恩伯为首都卫戍司令[13]:8062。6月29日,国民政府特任汤恩伯、范汉杰为陆军副总司令,任命毛邦初王叔铭为空军副总司令,任命黄维陈良何世礼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3]:8093。期间汤恩伯曾回到家乡武义,发表名为《农业为立国之本》的演讲,并筹资在战时绍兴稽山中学武义分部的基础上创立武义明招中学(现浙江省武义第一中学)并于1946年7月起担任第二任董事长[2][14][15]

1947年国共内战爆发,汤指挥进攻山东解放军控制区未能克敌,手下之国军主力,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在孟良崮战役中被解放军歼灭,汤因而被撤职,后转任首都(南京市)卫戍司令。8月16日,国民政府令免去首都卫戍司令汤恩伯本职,派张镇为首都卫戍司令[13]:8397。不过随后因黄泛区大会战,有其战功,因而又于1947年兼任陆军副司令,并曾代理总司令,此为汤恩伯军旅生涯最高职位。

1948年7月任衢州绥靖公署主任。1948年12月1日,蒋介石派汤恩伯兼京沪杭警备总司令[13]:8741。汤负责隔江保护南京上海

撤离中国大陆 编辑

1949年1月18日,国防部遵蒋令,作以下人事任命:一、汤恩伯专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二、衢州绥靖公署撤销,改设福州绥靖公署,派朱绍良为福州绥靖公署主任;三、派张群为重庆绥靖公署主任;四、广州绥靖公署主任宋子文专任广东省政府主席,派余汉谋为广州绥靖公署主任;五、台湾警备司令部扩大为警备总司令部陈诚兼任总司令,派彭孟缉为副总司令[13]:8781

1949年1月21日,蒋发表文告宣布引退。代总统李宗仁对汤能否胜任表示质疑,在《李宗仁回忆录》中曾说:“汤恩伯当一师长已嫌过分,你(蒋介石)竟还把这种人引为心腹。”1月31日,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发表谈话,宣称中共如渡江,本人“决以全力保卫”;并称“江防严密,绝无疏虞”;对扰乱秩序者,“决依戒严法令,严予惩处”[13]:8798。3月19日赴溪口[16]:169

1949年5月6日,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令派毛森兼任“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总指挥,“统一指挥东南地区各地游击部队,密切配合国军作战”[13]:8916。5月8日,汤恩伯告诉美国驻上海总领事,解放军3个军正向上海推进,在常熟-苏州线还有2个军从杭州转向嘉兴,及另外3个师似乎就定位要进攻上海;他承认上海秩序将难维持[17]:143

1949年5月18日,汤恩伯经手从国库第四批运往台湾黄金20万两[13]:8919。不久,解放军于渡江战役中得胜,随即占南京和上海,汤将所部撤往福建台湾。期间与汤恩伯亦师亦友的陈仪试图向汤策反,劝汤投奔中共,为汤恩伯所拒,并密报蒋介石,陈仪被捕,后陈被羁押至台北处决

陈仪事件及政治上不受重用,让汤恩伯感到无脸见亲友,想到日本度过余生。早在上海战役时,汤恩伯就在做逃往日本的准备。据谷正纲等人透露,那时,汤恩伯知道守不住上海,便将其亲信王文成、龙佐良偷偷派往日本,为其寻找避难所。

1949年5月6日,汤恩伯令亲信从上海秘密将50万美元军费汇到美国一个朋友的账户上,再由这位朋友将钱转汇给日本的王文成、龙佐良处。王文成初到日本时,未与中华民国政府的驻日机构取得联系。后来,汤恩伯考虑王文成、龙佐良无处领薪,便建议将两人吸收到驻日军事代表团工作,担任编外顾问。

王文成、龙佐良一门心思为汤恩伯寻找退路。1949年7月,这两人花3万美元在日本东京近郊给汤恩伯买了一栋有22间房间的豪宅。汤恩伯在日本买房子后,不慎走漏了消息。

1949年8月,汤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厦门警备司令。9月14日,行政院会议通过,简派汤恩伯为福州绥靖公署主任[13]:9009。10月7日,蒋介石抵厦门,“在汤恩伯寓所召集团长以上人员加以慰勉”[16]:253。10月16日,解放军占领厦门后,汤恩伯将总部移到金门。10月20日午间,蒋介石急电驻守金门阵地之汤恩伯,告以:

“金门万不能再失,必须就地督战,负责尽职,不能请辞易将。”[16]:258-259

汤恩伯督导李良荣第二十二兵团,在胡琏第十二兵团部分抵金门后,参酌日本顾问根本博之建议,让渡海进攻金门的解放军全数阵亡、被俘,是为古宁头战役金门战役)。之后前往台湾中华民国总统府战略顾问

1950年2月2日,路透社从东京发出一条新闻:《蒋介石透过一个中国高层官员在日本东京近郊购豪宅》。蒋介石得知后大骂道:“混账!怪不得上海和东南沿海败得那么快,原来他(汤恩伯)早作了逃往日本的准备!”

1950年3月,汤恩伯以召募日籍志愿军反攻大陆为由,决定去日本。汤恩伯上飞机后,机上验票人员要他出示赴日证件。汤恩伯声称是受政府委派到日本执行特殊任务,未办签证。机上工作人员要他下飞机,他坚决不下,并与工作人员发生激烈争吵。蒋介石判断汤恩伯想逃往日本,于是下令阻止。几名军警接到命令后,强行将汤恩伯拉下了飞机。[18]

1953年,汤任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但数月后被免职,后经友人协助,迁居东京。1954年,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医院治疗胃疾时并发症逝世,享年54岁。

家庭 编辑

1918年,汤恩伯和同乡的元配马阿谦结婚,育有一子汤建元。1926年,汤和马离婚,娶第二任妻子王竟白(王锦白),育有四女(一说三女)一子,分别为汤国梅、汤国兰、汤国芳以及儿子汤建平。1946年,无锡“丝茧大王”钱凤高将22岁女儿钱婉华嫁给47岁的汤恩伯,故钱婉华极可能是汤之妾室。1950年,陈仪伏法后,王竟白(陈仪之义女)带三女一子赴美定居,但最小的女儿汤国丽(一说为钱婉华之女)则留在台湾。1954年,汤恩伯病逝于日本,据传钱婉华也移居美国。

杂记 编辑

汤恩伯尝谓有“君、亲、师”三人,其中君是蒋介石,亲是陈仪,师是张治中

1925年,汤恩伯和热恋的王竟白谈婚论嫁。王竟白的义父是浙军第1师师长的陈仪,陈仪是汤恩伯人生道路影响最大的人,汤恩伯能发迹,是离不开陈仪的提携和资助的。汤恩伯也正是为了表示对陈仪提携之恩的感激,特意改名恩伯。

1928年,汤恩伯进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任教官,很快得到了军校教育长张治中的赏识,不久就升任第七期第一总队教育处少将教育长。1929年6月,张治中开办军官教育连,汤恩伯任副连长。由于张治中需要兼顾全校管理教育,因此军官教育连实际上是由汤恩伯负责。此后教育连扩编为教育团,汤恩伯任营长。1930年教育团扩编为教导第2师,汤恩伯升任教导第2师第1旅少将旅长。短短两年时间,汤恩伯就从中校教官升任少将旅长,升迁速度之快令人瞠目,而一力提拔他的就是张治中,所以张治中是继陈仪之后,汤恩伯的第二个贵人。

1952年,汤恩伯例行健检时,发现十二指肠处有肿瘤(一说是胃疾)。当时台湾的医疗条件要想治愈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医生建议汤恩伯出国治疗。1954年4月,病情加剧,时在美国的王竟白发来电报让他到美国治疗。但在台湾的夫人钱婉华却坚决不同意,要汤恩伯去日本医治。最后汤恩伯决定去日本治疗。1954年5月27日,汤赴日治疗,进入东京庆应大学附属医院,前两次手术很成功,但第三次手术却出现医疗事故,汤死在了手术台上,时年54岁。

汤过世后,蒋介石派出军舰前往日本,将汤恩伯的灵柩接回台湾,随后移灵至台北极乐殡仪馆,蒋亲笔题词:“功在旗常”,悬挂于灵堂上方。

纪念 编辑

位于浙江省武义县的汤恩伯故居于1998年被列为武义县的文物保护单位,但文物保护碑于2008方才设立[2]。当地村民将故居前的道路称为“公馆路”[19]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吴相湘. 《民國百人傳》第二冊.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9. 
  2. ^ 2.0 2.1 2.2 汤恩伯故居感怀. 武义新闻网. 2013-06-14 [2022-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6). 
  3. ^ 韩信夫. 《塵兵台兒莊》. 重庆出版社. 2008. 
  4. ^ 海扬尘《及时雨》. 〈有其父必有其女〉. 《明报》. 1995-03-19. 
  5. ^ 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特刊:抗战期间灾难深重的河南人民. [2007-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7). 
  6. ^ [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纪录的一段中国历史]
  7. ^ 《民国匪祸录》,民国春秋丛书,苏辽,江苏古籍出版社,“土匪自称“蹚将”,当土匪称为“蹚””
  8. ^ 《台儿庄大战之黄埔师生录 下》. 吕东来编著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15 第402页. [2020-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9. ^ 1944年豫湘桂大溃败后,蒋介石在整军预备会议上的讲话(1944年7月21日)中提到:“自从这次中原会战与长沙会战失败以来,我们国家的地位,军队的荣誉,尤其是我们一般高级军官的荣誉,可以说扫地以尽。外国人已经不把我们军人当做一个军人,这种精神上的耻辱,较之于日寇侵占我们国土,还要难受……部队里面军风纪的败坏,可以说到了极点!在撤退的时候,若干部队的官兵,到处骚扰,甚至奸淫掳掠,弄得民不聊生,这样的军队,还存在于今日的中国,叫我们怎样做人?”
  10. ^ 42年饥荒奇景:5万国军被百姓缴械. [2014-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0). 
  11. ^ 河南会战国军被农民缴械只是以讹传讹_网易新闻中心. [2015-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12. ^ 湘西会战:中国抗战的“最后一战”-新华网. www.xinhuanet.com. [2022-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0). 
  13.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4. ^ 忆我的明招老师. 武义新闻网. 2018-12-28 [2022-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5). 
  15. ^ 武义一中校史溯源. 武义新闻网. 2018-01-19 [2022-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6). 
  16. ^ 16.0 16.1 16.2 蒋经国. 〈危急存亡之秋〉. 《風雨中的寧靜》. 台北: 正中书局. 1988. 
  17. ^ 王景弘编译 (编). 《1949大流亡:美國外交檔案室密錄》. 台北市: 玉山社出版. 2011. ISBN 978-986-294-000-6. 
  18. ^ 蒋介石逼死汤恩伯内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多维新闻
  19. ^ 19组高清图片:展示抗日名将故居今日风貌 凤凰网对我县国民党抗日将领汤恩伯故居进行报道. 武义新闻网. 2011-12-04 [2022-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