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

中國傳說時代君主

炎帝,姜姓[1]连山氏(烈山氏),魁隗氏,因善火耕而号神农氏[2],因以德王,故称炎帝[3]赤帝,是中国古代汉族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天下共主,年代早于黄帝,炎帝部落从少典氏及有蟜氏派生出来[2][4]

炎帝

炎帝的传说与五德终始说图谶相关。现今包括汉族、羌族京族苗族契丹等各民族皆以炎帝为先祖。学者许倬云认为,炎帝和黄帝两大部落融合,后裔形成上古华夏族[来源请求]

记载 编辑

据传世文献,炎帝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左传》,公元前541年郯子访问鲁国时,举出古代帝王,将炎帝列在黄帝之后,共工氏之前。以炎帝为火师,以火来作为官名[5]前486年赵鞅占卜时,卜师史墨称炎帝为火师,姜姓为其后裔[6]。此记载中,炎帝为火师。

据《国语》所载黄帝与炎帝的传说,古代少典氏有蟜氏通婚,生下黄帝与炎帝兄弟二人,分别居住在姬水与姜水两地,因此,黄帝为姬姓,炎帝为姜姓,成为不同部族[7]。韦昭注,将黄帝、炎帝“二帝用师以相济也”解释为消灭[8],代表黄帝与炎帝之间发生战争,黄帝消灭炎帝。《吕氏春秋》记载黄帝与炎帝之间曾发生战争[9]

据《山海经》,记载炎帝之妻为赤水之子听訞,其后代有祝融共工后土[10]。后土又生下夸父,也是炎帝后代[11]。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在海边戏水而意外淹死,变身为鸟禽精卫[12]。其孙灵恝,生下互人,能上下至天界,建立互人之国[13]。其孙伯陵,生下鼓、延、殳,之后开始制作乐器[14]

据传世文献所载,对炎帝的祭祀出现于秦国[15]。据汉代《礼记》,炎帝为夏季祭祀的先帝,与祝融灶神同时祭祀[16]。《淮南子》认为炎帝发明了火,因此被后世视为灶神[17]

在《史记》出现神农氏的记载,神农氏不是一个单一人物,而是一个延续氏族,曾经统治天下。在黄帝时,神农氏势力衰弱,被黄帝所属的轩辕氏取代。在同段记载中,黄帝曾与炎帝在阪泉之战作战,随后又与蚩尤在涿鹿之野作战,因此击败神农氏族[18]。东汉《潜夫论》记载,神农为一个头衔,神龙之子魁隗氏,被称为炎帝与赤帝,取得神农氏封号,取代伏羲氏成为天下共主[19]

在东汉的文献,己将炎帝等同于神农氏

大越史记》记载,炎帝之后貉龙君百越始祖。

传记 编辑

距今四千年以上生于华阳,长于姜水[20]。相传,炎帝和黄帝曾有姻亲关系[21],为神农之后。据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22],炎帝部落在中原地区发展,而当时在今山东省地区,居住着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双方因部落发展而发生长期冲突,炎帝不敌而退至南方一带。

据说因炎帝部落屡次被封王,而造成黄帝部落不满被炎帝部落统治,后又与轩辕氏姬姓黄帝进行三次激烈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流传记载下来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称为阪泉之战。面对着统领图腾部落的强大对手,炎帝终告不敌,炎帝部落分成三派,一派以刑天为首,继续反抗黄帝,另一派以炎帝为首,与之结盟并归顺之,黄帝代炎帝而为天子,另一派以夸父为首,因既不愿臣服,也不愿继续反抗,遂往东边逃走(可能往东后被黄帝派出的应龙击杀,然后被包装成夸父逐日渴死的传说)。

炎黄联盟不断扩展,归顺之部落越来越多,但蚩尤始终不服,双方势同水火,蚩尤带领着九黎,与联盟大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为传说时代的第二场战争,称为涿鹿之战。最后蚩尤被打败。“炎黄子孙”一词是中国学者对汉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的追溯和尊奉。

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生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炎帝是农神,始教天下播种五谷,尝遍五谷,这是炎帝与神农氏渊源;炎帝又是火神、灶神,始教人民摩擦生火而热食,用火来铸造金属器具,因此炎帝的后代有祝融这样的火神。

据《山海经·北山经》,白嘴赤足的精卫鸟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所变。据《路史·后纪四》,蚩尤也是炎帝后裔,并驱逐炎帝及其后裔榆罔,并与黄帝大战于涿鹿。不死战神形象的巨人刑天,是炎帝的部属。

世系 编辑

《吕氏春秋·览》记载,神农传17世。炎帝八世之说,始见于汉代谶纬《春秋命历序》[23]

自神农后有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共八代炎帝。[24][25][26]

 
 
1神农石年(轨)
 
听詙
(莽水氏/奔水氏)
 
 
 
 
 
 
 
 
 
 
 
 
 
 
 
 
 
 
 
 
 
2帝临魁
 
 
 
 
 
 
 
 
 
 
 
 
 
3帝承
 
庆甲
 
 
 
 
 
 
 
4帝明
 
 
 
 
 
 
 
5帝直
 
 
 
 
 
 
 
6帝釐(来)
 
听訞
(承桑氏/桑水氏)[27]
 
 
 
 
 
 
 
 
 
 
 
 
 
 
7帝哀(居、里)
 
 
 
 
 
 
 
 
 
 
 
 
节茎
 
 
 
 
 
 
 
 
 
 
 
 
 
 
 
 
 
 
 
 
 
 
 
 
 
 
 
 
 
 
 
8帝榆罔(参卢)
 
 
 
 
 
 
 
 
 
 
 
 
 
 
 
 
祝融

[28]

《山海经广注》:“炎帝(釐)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噐”。炎居炎帝居节并节茎[29]。”

《山东通志·卷八》:炎帝始制耒耜,教民稼穑,故曰神农。初都于陈徙都曲阜,在位一百四十年。传帝临魁、帝承、帝明、帝宜、帝来、帝里、帝榆罔凡八传。按《通鉴外纪》炎帝八世,《帝王世纪》帝承在帝临之上,《路史》分临魁为二人(帝临、帝魁),又帝柱、帝庆甲、帝节、帝茎、帝克、帝戏、帝器、帝祝融共十六帝。今依外纪又按帝里或作帝哀亦作帝居,末帝榆罔《汉书》作参卢。

现代推论 编辑

炎帝的传说目前最早的传世文献记载是在战国时代,或是汉朝。他与五德终始说图谶相关。

古籍记载,在黄帝之前,神农氏存在了五百年。神农氏是一个氏族,为中国传说历史中的第一个部落联盟,由神农开创。其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在炎黄两大部落融合之前,农耕文明在黄河流域已有数千年以上的历史。《史记》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在黄帝时代,神农氏部落已经衰落)。神农和“神农氏最后一代的炎帝”为两人,炎帝为神农后裔,但大部分的文献对此并不细分,比较倾向视为同一人,或同为南方部落势力的代表性领袖。

根据传说,神农氏部落有五个方面的贡献:

  • 第一,用木材制造耒耜(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地。
  • 第二,发明农业,种植粮食作物。
  • 第三,从前没有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时才开始制造出来。
  • 第四,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尝百草是为了知道百草的药性,进而发展用草药治病的技术,神农也因此贡献伟大的生命。
  • 第五,发明纺织,抽出麻丝,利用纺轮织布,发明养嫘祖[注 1]便是神农氏的后代。

神农氏族部落后期的杰出首领炎帝和黄帝两部落融合以后逐渐形成华夏部族,因而炎帝与黄帝共同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初祖。神农为三皇之一,炎帝也被列为五帝之一[注 2]

炎帝相传姓姜(有说因为生于姜水),并显示仍依存有母系社会的传统,羊加女合二为一(另姬、姒、姚、嬴都有此特征)。炎帝是汉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妇,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得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

1894年,拉克伯里(法语:Terrien de Lacouperie)在其著作《中国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Western Origin of the Early Chinese Civilisation from 2300 B.C.to 200 A.D),主张黄帝与炎帝皆来自两河流域,经昆仑山进入中国中原地区,炎帝原为巴比伦国王。这个说法得到章太炎的支持。

学者杨伯峻认为神农氏之名,首见于《易经·系辞》,为战国时代的传说,在西周时尚未出现[30]

学者雷欣翰认为,先秦文献中的炎帝与神农记载是分开的,至西汉末期,出现炎帝即神农氏的说法,他认为神农氏即炎帝的说法首见于班固《汉书》引述刘歆的说法。至晋朝后,才确立神农氏即为炎帝的说法[31]

美国学者许靖华认为,在公元前六千多年的气候变冷,使原居于叶尼塞河流域的汉族先民南下,击败了原居于中国东南方的苗族与傜族先民,据有中国中原地区,因此形成了黄帝击败蚩尤的传说。炎帝代表了最早居于中国东南的苗族与傜族部落[32]。而基因研究指出,原始人类由东亚南部,于4万至2万年前间北上至黄河中上游,成为汉藏人先祖[33]

学者张政烺认为,神农氏的姓氏,包括连山氏列山氏魁隗氏等,都是古代民间筮书古名,经过传说而被转化成神农氏的姓氏来源。

后裔 编辑

鲜卑宇文部以炎帝为其先祖[34]。据《辽史》,与宇文部同源的契丹,同样以炎帝为其先祖[35]

越南大越史记全书》等古代史书记载,越南最早的君主鸿庞氏,为炎帝之后,因此越南自古皆以炎帝为其始祖。

争议 编辑

炎帝陵 编辑

影视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黄帝嫘祖正是炎黄二氏族融合的起点,但炎氏仍有不愿融合者率部南迁,这便是后来诸族不脱离汉族的源头。
  2. ^ 三皇五帝在古籍中存在个种不同说法,神农固为三皇之一没有问题,但也有将其置于五帝中而与炎帝混淆者,如《战国策》。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左传·哀公九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
  2. ^ 2.0 2.1 王克林著:《山海经与仰韶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5-126页、第132页。
  3. ^ 《汉书·律历志》:“(神农氏)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4. ^ 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
  5. ^ 《左传》昭公17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6. ^ 《左传》哀公9年:“秋,……晋赵鞅卜救郑,遇水适火……史墨曰:“盈,水名也,子,水位也,名位敌,不可干也,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水胜火,伐姜则可。”
  7. ^ 《国语》〈晋语〉:“秦伯归女五人,……公子欲辞,司空季子曰:‘同姓为兄弟……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异类虽近,男女相及,以生民。’”
  8. ^ 韦昭注:“济,当为‘挤’。挤,灭也。”
  9. ^ 《吕氏春秋》〈孟秋纪〉〈荡兵〉:“兵所由来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
  10. ^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11. ^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12. ^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3. ^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14. ^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锺,为乐风。”
  15. ^ 《史记封禅书》:“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
  16. ^ 《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征,律中中吕。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17. ^ 《淮南子》〈氾论训〉:“牛马有功,犹不可忘,又况人乎!此圣人所以重仁袭恩,故炎帝于(作)火,死而为灶,禹劳天下,死而为社,后稷作稼穑,死而为稷。”
  18. ^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19. ^ 《潜夫论》〈五德志〉:“有神龙首出,常感妊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
  20. ^ 从历史记载来看炎帝的发祥地及其活动区域. 北京日报 (北京). 2012-10-22 [2014-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3) (中文). 
  21. ^ 《资治通鉴外记》记载,“炎帝神农氏,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曰女登,少典氏之正妃。黄帝,有熊国君少典氏之子,母曰附宝。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
  22. ^ 《国语·晋语》
  23. ^ 《春秋命历序》:“炎帝号曰大庭氏,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
  24. ^ 《通鉴续编》:“神农氏纳莽水氏之女曰听詙,生临魁嗣为炎帝,在位八十年,临魁生帝承,在位六十年,承生帝明,在位四十九年,明生帝宜又曰帝直,在位四十五年,冝生帝来亦曰帝克,在位四十八年,来生帝里又曰帝居,在位四十三年,居生节茎,节茎生克及戏,皆不在帝位,克生帝榆罔”。
  25. ^ 《史纂通要·巻一·五帝总论》:“ 神农氏后又有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防通八代”。
  26. ^ 《读书纪数略》:“炎帝神农,传子临魁,临魁子承,承子明,明子宜,宜子来,来子里,里之曾孙榆罔,凡八世”。
  27. ^ 《路史卷十三·后纪四·禅通纪·炎帝纪下》:"昔者神农取于承桑氏矣,至于炎居复纳承桑氏"
  28. ^ 明·陈士元《名疑·卷一》:“炎帝临一作临魁,炎帝直一作,炎帝厘一作又作,炎帝居母桑水氏名听訞太平御览訞音妖或作听谈又作听郯字转讹,炎帝克一作又作又作字讹,炎帝魁时夙沙侯杀其谏臣箕文夙沙一作宿沙一作质沙箕文一作箕父,炎帝榆防一作榆冈
  29. ^ 《路史卷十三·后纪四·禅通纪·炎帝纪下》炎帝居母曰听訞,承桑氏之子也。炎帝居生节茎。
  30. ^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襄公29年注:“焦,今河南三门峡市东二里。据史记,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此说不可信。盖神农之名初见于易系辞,史记封禅书言……,亦托之管仲耳。焦为姬姓国,左传明言之,何得为神农之后,且周武王时更不知有神农氏也。”
  31. ^ 雷欣翰〈早期神农传说及其文化意涵考论〉:“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所有先秦材料中,炎帝与神农氏都没有被合用过。有一些文献中只有‘神农’或者只有‘炎帝’;有一些文献中既有‘神农’又有‘炎帝’,但二者的含义截然不同。……根据现有材料,文献中的‘炎帝神农氏’最早出现在《汉书》的《古今人表》和《律历志下》中。《古今人表》将‘炎帝神农氏’列于‘上上圣人’中的第二位,最为直观。据说《汉书》对相关问题的记载是选取了刘歆《世经》的说法,因此后人多将神农与炎帝的含混归咎于刘歆。此后,汉晋学者如赵歧、皇甫谧多有使用此称谓者。……到了晋代,炎帝与神农已经没有区别了。”收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32. ^ 甘锡安译,许靖华著《气候创造历史》,台北联经出版社,2012年。
  33. ^ 田阡子、孙宏开、江荻《汉藏语数据与东亚人类的渊源》
  34. ^ 《周书》卷1:“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有葛乌菟者,雄武多算略,鲜卑慕之,奉以为主,遂总十二部落,世为大人。其后曰普回,因狩得玉玺三纽,有文曰皇帝玺,普回心异之,以为天授。其俗谓天曰宇,谓君曰文,因号宇文国,并以为氏焉。 ”
  35. ^ 《辽史》卷63:“庖牺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考之宇文周之书,辽本炎帝之后,而耶律俨称辽为轩辕后。俨志晚出,盍从周书。盖炎帝之裔曰葛乌菟者,世雄朔陲,后为冒顿可汗所袭,保鲜卑山以居,号鲜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昉见于此。”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

前任:
伏羲
中国中原地区君主 继任:
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