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

中國哲學家、當代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

牟宗三(1909年6月12日—1995年4月12日),离中中国现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1995年4月12日下午三时因器官衰竭逝于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曾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及台湾行政院文化奖[1]

牟宗三
性别
出生(1909-06-12)1909年6月12日
 大清山东省登州府栖霞县
逝世1995年4月12日(1995岁—04—12)(85岁)
 中华民国台北市中正区台大医院
墓地 中华民国新北市新店区私立长乐公墓长乐景观墓园
国籍 中华民国
教育程度
职业哲学家教育家
配偶赵惠元
1958年结婚—1995年结束
儿女牟元一(子)

生平 编辑

牟宗三1909年生于山东省栖霞县牟家疃,祖籍湖北省公安县。牟氏9岁入私塾读书,11岁入新制小学,15岁入栖霞县立中学。1928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哲学系,1933年毕业。大学时代先后受学于张申府金岳霖,受熊十力影响最大,受其《新唯识论》义理之震撼,并维持几十年的师生情谊。[2]

北大哲学系毕业后,牟氏先后任教于山东寿张县乡村师范、广州学海书院、山东邹平村治学院、广西梧州中学、南宁中学、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以讲授逻辑与西方文化为主。三十年代,曾主编《历史与文化》、《再生》杂志等。1949年,牟氏到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任教。1954年受聘为台湾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3][4]

1960年应聘至香港大学主讲中国哲学。1968年,由香港大学转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哲学系主任。1973年协助创办新亚中学[5]。1974年自香港中文大学退休,任教新亚研究所。其后又任教国立台湾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国立中央大学[4]

1995年4月12日15时40分,牟氏因器官衰竭逝于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享寿86岁。后与夫人赵惠元合葬于新北市新店区竹林路长乐景观墓园。[6]

政治思想 编辑

对共产国际和共产党有严厉的批判,说“我们最重要的事是握住它的心理的与思想的本质而把它的罪恶性揭露出来,呈现于世人面前。“(见牟学网,共产国际与中共批判。http://www.moophilo.co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学术 编辑

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的影响很大,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牟氏较多地着力於哲学理论方面的专研,谋求儒家哲学与康德哲学的融通,并力图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而上学”。代表作包括:《心体与性体》《才性与玄理》《中国哲学十九讲》《中西哲学之汇通》《现象与物自身》《佛性与般若》等。

牟氏曾独力翻译康德的《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学与心学,以中国哲学与康德哲学互相诠解。也曾参与编写杂志,主编《再生》、创办《历史与文化》、编辑《理想历史文化》。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牟氏认为当代新儒学的任务为“道统之肯定,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以“反省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以重开中国哲学的途径。”为己任。 他的著作,都是针对时代或学术问题,而提供一解决之道。[3]

牟氏的学术研究范围包括:

荣誉 编辑

评价 编辑

  • 牟宗三治丧委员会的评价:“综观先生一生,无论讲学论道,著书抒义,莫不念念以光畅中国哲学之传统、昭苏民族文化之生命为宗趣。其学思之精敏,慧识之弘卓,与夫文化意识之绵穆强烈,较之时流之内失宗主而博杂歧出者,敻乎尚矣。”[8]

著作概览 编辑

弟子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香港《明报》专讯,1995年4月13日
  2. ^ 2.0 2.1 第130屆頒授典禮 (1987)牟宗三讚詞. 香港大学. [2018-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0). 
  3. ^ 3.0 3.1 3.2 行政院文化獎第3屆得獎人介紹. [2018-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0). 
  4. ^ 4.0 4.1 大師身影:牟宗三先生. [失效链接]
  5. ^ 林之满、萧枫. 渾厚深沉的中國哲學(下). 辽海出版社. 2008. 退休后,唐君毅又与牟宗三、徐复观一起创办新亚中学,热心于教育事业。 
  6. ^ 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 - 帖子|Facebook. Facebook. 2018-04-16 [2023-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7. ^ 牟宗三. 《政道與治道》 增订新版四刷. 台北市: 台湾学生书局. 1991. 
  8. ^ 牟宗三先生學行事略. [2008-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4). 

外部链接 编辑

文章 编辑

影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