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東晉書法家、道士

王羲之(303年—361年),逸少,原籍琅邪郡临沂(今属山东),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为王导之侄,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人称书圣,与书法家锺繇合称为“锺王”。其书法师承卫夫人(卫夫人则师承锺繇)[1],又因其家族属于正一道世家,故亦曾受录为道士,颇受正一符箓影响。

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
王右军像(取自清乾隆年间《历代名臣像解》)
羲之
逸少
出生303年
西晋琅琊临沂(现今山东
逝世361年
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书法实践,变当时流行的章草八分今草行书楷书,是书体转换时期平地而起的高峰。其书法尺牍散见于唐朝的精摹本《十七帖》、《快雪时晴帖》、现藏于日本的《丧乱帖》、《孔侍中帖》等名品。王羲之的书法真迹皆已失传,其作品《兰亭集序》等帖,均为后人临摹

家世 编辑

王羲之出身名门望族。祖籍琅邪,琅邪王姓原本出自姬姓,其家史可以追溯到周灵王太子王子乔的后人,王羲之十七世祖王元为避秦朝时乱乃由咸阳迁至琅邪。王羲之的曾祖父王览二十四孝里的“卧冰求鲤”王祥同父异母的弟弟。王祥于晋武帝时拜太保,王览亦官至光禄大夫

匈奴击破晋朝之后,社会动荡,人心惶惶,晋元帝在江北和江南招揽人才,大批北方士族“渡江”南迁。313年,王羲之年仅十岁,随着琅邪王氏家族迁居金陵,王导为晋元帝丞相,王家子弟位居皇室朝廷的大部分重要权职。查考《晋书》,王氏列传占据很大的比例。

陈郡谢氏东晋中期崛起,与王氏齐名。王谢两家关系友好,也常联姻通婚,号称王谢。但王羲之的儿子们特长是清谈书法等,较无政治才能;谢安为首的谢家子弟除了文艺之外,统领北府兵,也能征善战,多以军功身居国家要职。

生平 编辑

 
盖有乾隆“古稀天子”等收藏章的王羲之像

303年(晋惠帝太安二年),王羲之出生于琅邪郡临沂(今属山东)。父亲是王旷,母亲是卫氏,王羲之另有一胞兄王籍之。在时局混乱的西晋末年,父亲任丹阳太守,西晋朝灭亡之后,王羲之于313年(10岁)随父母迁居晋朝廷迁徙,父亲王旷也功不可没,可惜父亲早逝,丧父以后全靠母兄抚育成人。

结婚 编辑

323年(晋明帝太宁元年),王羲之时年21岁,太尉郗鉴想跟王氏结亲,派人去看王氏子弟哪个最适合当女婿。王导请郗鉴派去的人到东厢选婿。王氏的青年男子们都穿戴整齐,希望能被选上,唯有王羲之“坦腹东床”,露出肚子躺在东边的床上,一副不在乎的模样。郗鉴得知之后,反而欣赏王羲之的真诚朴实,选中了他,把女儿郗璿嫁给他。这是成语东床快婿的由来。王羲之与郗璿共育有七子一女。其中,七子王献之亦是知名的书法家,父子并称为“二王”。

仕途 编辑

王羲之最初的官职是秘书郎,其主要任务是整理和校阅宫中文库中的图书。东晋时期许多贵族子弟,年龄很小就获得官衔进入仕途了,唯独王羲之在他23岁左右才任秘书郎之职。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他伯父王导在掌握东晋大权时推行“愦愦之政”的政治纲领,王羲之持不同政见,所以他任官的时间一拖再拖。也有人认为,这是他父亲王旷受命救援上党之役失败的缘故。

王羲之年轻时即享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最后终于在348年(永和四年)升为护军将军。护军将军权力很大,不但有一支保护皇帝和京师的军队,而且其下有属官,若受命出征,还可以设参军。王羲之恪尽职守,关心士卒的疾苦,他任护军将军时发了题为《临护军教》的第一道命令。

《兰亭集序》 编辑

353年(永和九年三月三日),50岁的王羲之与孙绰许询谢尚支遁等当时一流名士42人于会稽山阴(浙江绍兴)之兰亭赏酒玩诗。兰亭之起源,是越王勾践在此种植兰花,而汉代在此建立驿站,故名“兰亭”。当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26名文人们“曲水流觞”,得诗37首,集为《兰亭诗》。《兰亭集序》为王羲之为《兰亭诗》写的序言,共计324字。《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书法经典杰作,有“行书第一”之称。王羲之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书写。文章前半段叙事写景、描述聚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想;后半段则议论抒情,在静与躁的对比中,感慨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生与死一念间,转瞬即逝,企望长生之意。由于王羲之当时处于酒酣耳热、性情奔放之际,该序言通篇语言流畅,不勉强藻饰、通俗自然,散结合,灵活自如,堪称历代散文名篇。《兰亭集序》中虽有多字重复,但重复字各有气蕴,而不雷同。后来,“兰亭”成了书法家汇集之地。《兰亭集序》的真迹现在已经佚失,流传下来的均为临摹本。

辞官退隐 编辑

王羲之经常接触的亲朋好友不少是尚玄修道的名士,尤其与道士许迈深交,经常与道友一起浪迹山水、采集仙药,早有辞官修道之心。《兰亭集序》写成后两年,因不受朝廷重用,即“称病去郡”[2]。终老嵊县金庭[3]

355年(穆帝永和十一年),王羲之写下后世流传的《告誓文》后,即离开官场,过着闲云野鹤的退隐生活。许询得知王氏隐居金庭,特从萧山赶来与之为邻[4]。王羲之辞官后没有繁琐的政务纠缠,在精神上显然是得到了解放,只有自己身体日渐衰弱、病痛缠身使他痛苦,两个孙女夭折之事令他伤心。

《快雪时晴帖》 编辑

 
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晚年墨宝《快雪时晴帖》是写给山阴张侯的一个帖文,全文只有28个字,此时,他已经辞去官职,享受着隐逸自然的生活。此帖材质为纸本,尺寸纵23公分,横14.8公分。全文如下:

“羲之顿首 快雪时晴 佳想安善 未果 为结 力不次 王羲之顿首 山阴张侯”

(白话翻译:山阴张先生你好,刚才下了一场雪,现在天又转晴了,想必你那里一切都好吧!上次的聚会我没能去,心里很郁闷。你家送信的人说不能在我这里多停留,要赶快回去,那我就先写这些吧。王羲之敬上。)

第一句“羲之顿首”是草书,笔墨流畅优雅,宛若游龙。第二句“快雪时晴”,笔画由草书转向行书,雍容古雅、圆浑妍媚。而第三、第四、第五句…字体也不尽相同,有不同的韵味。

逝世 编辑

王羲之信奉道教,认为服食药石可以成仙长生不老,因此有长年服食药石的习惯。晚年因病投注更多的时间到深山中采集药石服食,然而药石并没有使王羲之延寿,反而可能伤害了他的身体,最后在健康状况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年仅59岁就与世长辞了。葬于孝嘉乡济度寺。

而王羲之的妻子郗璿则非常长寿,活到了90岁。

现存作品(含刻本、摹本)列表 编辑

唐太宗时,王羲之的书法有3000多卷,到宋太宗时只剩160余件。至今已知仅存摹本、碑文及拓本约30件,而书帖真迹已无存世。

 
二谢帖
 
游目帖(影印本)
  • 上虞帖(唐代摹本,藏于上海博物馆
  • 游目帖(又名《蜀都帖》;一般认为是唐代摹本,但因帖右有题跋言:“《晋会稽内史五羲之字逸少游目帖真迹》此真晋冷金纸,紧薄如金叶,索索有声,与《笔阵图》相类,载在《襄阳侍访录》”,故极有可能是王羲之的草书真迹。藏于日本,但二战时毁于广岛原子弹爆炸,现存影印复制本)
  • 大道帖(又名《一笔书》;唐代或米芾临本,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 雨后帖(宋代临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其书帖(收录于贞松堂藏历代名人法书)
  • 东方朔像赞(唐代临本,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 孝女曹娥碑(现存拓本及东晋佚名绢本,后者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 兴福寺断碑(又名《吴文碑》,唐代僧人大雅集王羲之的字刻成,明代万历出土时就仅存下半截,藏于陕西省博物馆
  • 大唐三藏圣教序(唐代沙门怀仁集王羲之的字刻成,宋代拓本藏于天津博物馆
  • 妹至帖(唐代双钩填墨摹本,藏于日本私人处)
  • 大报帖(唐代双钩填墨摹本,藏于日本私人处)[5]
  • 袁生帖(唐摹本,京都藤井有邻馆所藏)[6]
  • 淳化阁帖(丛帖,宋太宗集内府的书帖命人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版或木版上再拓印装订成帖,收录10卷、总计420帖,第6、7、8卷是王羲之的书帖,共160多帖;宋代拓本藏于上海博物馆
  • 澄清堂帖(集帖,南宋集王羲之的书帖刻成;宋代拓本残卷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历代评论 编辑

  • 梁武帝萧衍评其书曰:“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7]
  • 唐太宗李世民赞道:“详察古今,研精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壮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7]
  • 李白有诗《王右军》曰:“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 晋书·王羲之传》:“(右军)犹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如惊龙。”

轶事 编辑

 
颐和园长廊的右军题扇绘画故事
  • 王羲之还不满十岁的时候,大将军王敦对他可谓宠爱有加,常常让他在自己的营帐里睡觉。有一次,大将军先从帐里出来,羲之还没起床。没多久,钱凤来了,摒退众人,与王敦谈论机密之事。两人都忘了羲之还躺在军帐里,开口就提密谋反叛的计划。羲之醒来,听到他们的讨论后,自知他们不会留活口,于是用手指挖出口水、酸水,弄得头发、脸上、枕头上、被子上通通都是,假装还在熟睡。
    事情商议到一半,王敦才想到羲之还没起来,两人吓一跳,说:“惨了!忘了那小子还在里面。看来只好把他除掉了。”等到他们打开账子,发现羲之流口水流的到处都是,就深信他还在熟睡,真的什么都没听到,羲之的命于是得以保全。[8]
  • 王羲之七岁能写一手好书法,十二岁时,发现父亲经常待在书房里,拿出一本书来阅读,神态极其虔诚和认真,然后磨墨写字,最后小心翼翼地将那本书放在枕中。王羲之乘父亲一次外出的机会,“窃而读之”,此书原是卫夫人所藏的东汉蔡邕的《笔论》。他的父亲王旷发现了,对儿子说:“你为什么偷拿我秘藏之书来看?”王羲之只是笑而不答。母亲说“看用笔的方法、奥秘吧。”父亲觉得他年纪还小,怕他没办法领悟其中妙处(一说保守秘密),于是告诉羲之:“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羲之恳求道:“现在就学吧,假如等到长大后,恐怕会耽误到孩儿的天赋发展。”父亲很高兴,被小羲之的上进心感动,就将书借给了他。王羲之按《笔论》的教导练习笔法,一个月内便进步明显,笔法日渐老成。老师卫夫人见到后,流着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比我还出名。”
  • 羲之小时候不善于表达,话并不多,人们都不看好他。羲之十三岁那年,曾拜访当时的名士周𫖮,席间,周𫖮察觉到王羲之异于常人,定非庸才。于是将名贵的烤牛心切了,送到羲之面前——在座的宾客都还没吃——使羲之先饱口福,王羲之的名声因此传了开来。
  • 郗鉴派门生往王府选婿,王府子弟均刻意保持矜持,唯独王羲之露著肚皮躺在东床上吃饼,好像没听说这回事一样。郗鉴便认为他是适合的人选,便决定将女儿郗璿嫁给他[9][10][11][12]。女婿因此而称为“东床”,于是“东床坦腹”或“东床快婿”变成称赞有女之家嫁得好归宿的代名词。
 
颐和园长廊的羲之爱鹅绘画
  • 王羲之爱成癖[13],传说是因为他喜欢观察鹅游水时鹅掌的动作,从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书法用腕技巧[14]山阴有一道士,希望王羲之能为他抄写一部《黄庭经》,但是又不敢贸然提出。他精心饲养白鹅,与之相赠,并提出写经的请求,王羲之答应他,抄写一部《黄庭经》送给他。后来这部《黄庭经》被称作右军正书第二,又被称作《换鹅帖》。该帖的宋拓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有李白诗为证“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15]
  • 相传王羲之住处附近有一小池,王羲之每日练完书法均在此洗笔,时间一久,池水为之黑,竟能直接蘸取充墨之用。当年王羲之在温州担任永嘉郡守之际,曾在今温州墨池坊挥洒文墨,故于温州旧鹿城区市政府前有一墨池。[16]
  • 王羲之有一次替皇帝写祭文,书写在木板上,工人为了准备下一场祭祀,要削去旧木板的时候,却发现王羲之的笔迹竟然透入木板,深达三分,可知王羲之的笔力强健。[17]
  • 王羲之曾指导陈郡谢氏谢安,谢安书法亦自成一格。
  • 王羲之认为自己出身的琅琊王氏才是真正代表王氏的正统名门,瞧不起太原王氏出身的王述,因此两人势同水火互看不顺眼。王羲之后来发现王述之子王坦之是聪明优秀的国家栋梁,反观自己的儿子们是一群除了书法外近乎一无是处的废柴时,气急败坏,痛骂他们一群人都不如一个王坦之。
  • 据说王羲之喜爱鸮炙(烤猫头鹰一类的鸟)[18]

家庭 编辑

曾祖 编辑

  • 王览(206-278),西晋宗正、光禄大夫,封爵即丘子。

编辑

父母 编辑

  • 王旷(约274-328),王正长子,东晋淮南太守。
  • 卫氏,卫夫人姐妹

叔父 编辑

  • 王廙,王正次子,东晋骠骑将军。
  • 王彬,王正三子,东晋卫将军。

编辑

子女 编辑

后代 编辑

  • 孙女王神爱(王献之所生,为晋安帝皇后)
  • 曾外孙谢元(王涣之女儿王德生所生)
  • 曾外孙谢灵运(王孟姜女儿所生,为魏晋南北朝知名文人)
  • 七世孙佛教大师智永(本姓王,名法极)。

个人年表 编辑

 
王羲之头上戴的这种造形的折巾,就被后世称作“羲之巾”(汝水巾谱

以下为王羲之生平大事及写帖之年份[21]

公元303年(西晋惠帝太安二年)
公元305年(西晋惠帝永兴二年)
公元307年(西晋怀帝永嘉元年)
公元309年(西晋怀帝永嘉三年)
  • 王羲之七岁,开始随老师卫夫人(卫铄)学习书法。汉刘聪进攻洛阳淮南内史王旷与之交战,刘聪败退。
公元311年(西晋怀帝永嘉五年)
  • 王羲之九岁。北方战乱,中原氏族大批南迁。
公元314年(西晋愍帝建兴二年)
  • 王羲之十二岁,读其父所辑《笔论》,书法技术进步很快。卫夫人对王旷云:“近观是儿书,集有老成之智,必见笔诀也。”
公元315年(西晋愍帝建兴三年)
  • 王羲之十三岁,拜谒周𫖮,周𫖮以牛心炙先啖王羲之,客皆惊奇,王羲之始知名。
公元318年(东晋元帝建武二年)

王羲之十六岁,开始随同叔父王廙学习书法绘画。三月,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即位,史称晋元帝

公元322年(东晋元帝永昌元年)
公元323年(东晋明帝太宁元年)
  • 王羲之二十一岁,郗鉴向王府求亲,王导请人到东厢选婿。王羲之坦腹东床,被郗鉴选中,召为婿。郗鉴女儿名浚,字子房,亦长于书法。
公元324年(东晋明帝太宁二年)
  • 王羲之二十二岁。王敦再次起兵,王导、温峤、郗鉴、庾亮等人受命平叛。王敦病死军中。王羲之被朝廷任命为秘书郎
公元325年(东晋明帝太宁三年)
  • 王羲之二十三岁。晋明帝卒,太子司马衍即位,史称晋成帝。太子年幼,由中书令庾亮辅政。
公元334年(东晋成帝咸和九年)
  • 王羲之三十二岁。朝廷任命庾亮都督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镇守武昌。王羲之为庾亮的参军、选长史,殷浩王胡之亦在庾亮军中供职。
公元335年(东晋成帝咸康元年)
公元336年(东晋成帝咸康二年)
  • 王羲之三十四岁。叔父尚书仆射王彬卒。
公元339年(东晋成帝咸康五年)
  • 王羲之三十七岁。七月,王导卒。
公元341年(东晋成帝咸康七年)
  • 王羲之三十九岁,写《敬伦帖》。
公元343年(东晋康帝建元元年)
  • 王羲之四十一岁,写《稚恭进镇帖》。
公元344年(东晋康帝建元二年)
公元345年(东晋穆帝永和元年)
  • 王羲之四十三岁,写有《颜刘氏墓志》、《李柏文书》等帖。桓温都督荆、、雍、益、梁、六州诸军事,领南蛮校尉荆州刺史
公元347年(东晋穆帝永和三年)
  • 王羲之四十五岁,时任护军将军。朝廷引殷浩为心腹,参预朝政,已牵制桓温的势力。王羲之写《答殷浩书》,希望殷浩顾全大局,与桓温合作。王羲之写有《谯周有孙》等帖。
公元348年(东晋穆帝永和四年)
  • 王羲之四十六岁,写《王兴之妇宋和之墓志》。
公元349年(东晋穆帝永和五年)
  • 王羲之四十七岁,写《司州供给寥落帖》。卫夫人卒。
公元350年(东晋穆帝永和六年)
  • 王羲之四十八岁,由护军将军升迁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职。写有《致邛竹杖》帖。
公元352年(东晋穆帝永和八年)
  • 王羲之五十岁,写有《与会稽王帖》及《报殷浩书》,遗书制止殷浩北伐,殷浩未听。
公元353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
  • 王羲之五十一岁。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郝昙支遁及其子徽之凝之、献之等41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袚禊之礼。众人‘曲水流觞’饮酒作诗。王羲之为所集诗作序,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
  • 殷浩北伐,王羲之再次阻止,殷浩未采纳王谏大败而归。
公元354年(东晋穆帝永和十年)
  • 王羲之五十二岁。桓温以殷浩兵败之事上疏朝廷,朝廷废殷浩为庶人
公元355年(东晋穆帝永和十一年)
  • 王羲之五十三岁,誓墓辞官,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写有《誓墓文》及《来禽帖》等。
公元356年(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
  • 王羲之五十四岁,写《归京帖》、《丧乱帖》。
公元358年(东晋穆帝升平二年)
  • 王羲之五十六岁,与友人终日游山玩水,采服药石。写《与桓公笺》、《重熙书帖》。
公元360年(东晋穆帝升平四年)
  • 王羲之五十八岁。谢安出山为官,王羲之写有《寒切帖》(又名《谢司马帖》,有唐摹本传世,天津博物馆藏)。
公元361年(东晋穆帝升平五年)
  • 王羲之五十九岁,误服药石身亡。写有《登汶岭帖》、《年垂耳顺帖》。

注释 编辑

  1. ^ 张彦远《法书要录·传授笔法人名》说,“蔡邕传之崔瑗及蔡女文姬,蔡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
  2. ^ 《晋书·王羲之传》
  3. ^ 白居易《沃洲禅院记》中载,越之金庭“高士名人许玄度、孙绰、王羲之等十八人或游焉、或止焉”。高似孙撰《剡录》卷四载:“金庭洞天,晋右军王羲之居焉。”
  4. ^ 《浙江通志·名胜志》
  5. ^ 日本发现王羲之唐代临摹帖. 联合早报. 2013-01-08 (中文(简体)). [永久失效链接]
  6. ^ 王羲之 - 袁生帖 - 唐摹本 纸本墨迹.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 
  7. ^ 7.0 7.1 启明主编,王羲之传世墨宝,长城出版社,ISBN7-80017-609-6/J.435
  8. ^ 《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疑为王允之
  9. ^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19》: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10. ^ 《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11. ^ 《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一·人事部十二》:又曰:郗太尉在京,日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曰:“君往东廊下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云:“王家诸郎皆可喜,闻某来觅女婿,咸自矜持,惟有一郎在东床坦腹而食,如不闻。”郗云:“正好。”比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之。
  12. ^ 《太平御览·卷四百四十四·人事部八十五》:又曰:郗太尉遗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曰:“请往东齐中选之。”门生归白郗云:“王家诸郎亦皆可然,闻觅女婿,咸自矜持,惟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食,如不闻。”郗云:“此正嘉婿。”既而访焉,乃逸少也。
  13. ^ 《晋书·王羲之传》:“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14. ^ 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卷五十论述道:“其要在执笔。食指需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加指内钩,小指贴无名指外距,如鹅之两掌拨水者。故右军爱鹅,玩其两掌行水之势也。”
  15. ^ 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16. ^ 《温州府志》记载:“墨池,在墨池坊,王右军临池洗砚于此。”池呈方形,历代曾多次修缮。现池边用规整石构筑,上绕砖砌栏干。
  17. ^ 唐张怀瓘《书断》:“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18. ^ 太平御览》引《晋书》
  19. ^ 晋书,王廙,字世将,丞相导从弟,而元帝姨弟也。父正,尚书郎。
  20. ^ 《世说新语注·品藻·74》:王氏谱曰:“操之字子重,羲之第六子。历秘书监、侍中、尚书、豫章太守。”
  21. ^ 王羲之的故事,新潮社,ISBN957-452-643-7

外部链接 编辑

[]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分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第九十七卷》,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晋书·卷080》,出自房玄龄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