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秦朝时期出现的。

琵琶
汉语名称
繁体字 琵琶
简化字 琵琶
越南语名称
国语字 Đàn tỳ bà
儒字 彈琵琶
朝鲜语名称
谚文비파
汉字琵琶
日语名称
汉字 琵琶
旧字体琵琶

“琵琶”的名称可能来自东汉末年刘熙《释名》中“推手为批,引手为把”(最基本的弹拨技巧),所以名为“批把”(琵琶)。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短颈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

中国琵琶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日本琵琶朝鲜琵琶越南琵琶琉球琵琶

历史起源 编辑

琵琶的起源不详,其外型与鲁特琴波斯鲁特琴英语Barbat (lute)乌德琴类似,可能源自共同的祖先。

中国古代记录对它的起源有多种猜测,杜挚认为源自秦朝末年[1];刘熙认为这种乐器起源自游牧的胡人[2],可能是自中亚或西亚传入;一说是汉朝乌孙公主的发明[3]

在汉朝时已经成为中国常见乐器,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琵琶可以用来泛指所有弹拨乐器。在唐代时,由龟兹传入曲颈琵琶。现代的琵琶为改良后的曲项琵琶,在明朝定型。

各地发展 编辑

中国 编辑

 
1870年代的演奏者。
 
十九世纪的 三弦和琵琶演奏者。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

唐朝以前,琵琶是所有弹拨乐器的总称。最早的琵琶大约在秦朝时期出现,而琴身为圆形。原为骑在马上弹奏。

最初的琵琶的形制跟现代琵琶不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古代琵琶是圆形的,不同于现代梨形的琵琶。秦汉琵琶属于直项琵琶,所谓“直项”,是指乐器的琴柄毕直。秦汉琵琶琴身呈圆盘状,西晋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善于演奏琵琶,所以后世称这种乐器为阮咸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是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社佑《通典》云:“坐部伎即燕乐,以琵琶为主,故谓之琵琶曲。”

结构 编辑

 
卫仲乐手抱四相十三品琵琶
 
南管琵琶

现在称为“琵琶”的主要是结合中国直项琵琶和西域曲项胡琵琶特点而成的中国式曲项琵琶,此琵琶在明朝时的形制就基本固定。

胡琵琶是最早传入中国的曲项琵琶,但并不是所有的曲项琵琶都属于胡琵琶(也有直项琵琶,如日本正仓院存有的唐传直项五弦琵琶),琴柄向后折曲,琴身作半梨形,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从西域龟兹传到中国北周。《隋书·音乐志》:“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当时琵琶的弹奏是横抱,用拨子弹奏,弹奏的方式自由无拘束,就算是在马背上也可以轻松拨弹,现时以中国南管琵琶与日本琵琶依然保留横抱的弹奏方式。

到了魏晋南北朝,是个胡风东渐的时代,我们可以从当时的颜氏家训中的一小段:“齐朝一士大夫有一儿年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略窥当年学习琵琶的风潮。这个时代琵琶用途上主要是作为伴奏的乐器。《隋书·音乐志》:“龟兹国……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儿》,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盐》。

原藏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敦煌琵琶谱》(公元933 年),显示唐朝时琵琶在中国有重大发展,在李唐皇室的统治下,琵琶是当时热门的乐器,在各种节庆、舞蹈等节目,都需要琵琶的伴奏来助兴。当时后来中国琵琶亦分为多个派别,弹奏方式也变为直抱、以戴上假指甲的手指弹奏。惟有福建南音(泉州南音)的琵琶,至今仍然是横抱拨弹[4]

古代琵琶曾有四相13品、14品、15品等,现已增加到六相18品、24品、26品、28品或30品,按12平均律排列,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为音域A-g3。常用技巧右手有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分、勾、抹,摭、扣、拂、扫,轮、半轮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带起、捺打、虚按、绞弦、泛音、推、挽、绰、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种和音、和弦。著名乐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浔阳月夜》、《阳春白雪》、《昭君出塞》、《大浪淘沙》等。

定弦 编辑

一般常用的定弦方法,由缠弦到子弦依次为“Adea”。也有依曲子改变其定弦,如刘德海编曲的〈浏阳河〉,其定弦为Gdea;吴俊生作曲的〈火把节之夜〉,定弦则为#FBea。

曲目 定弦(缠老中子)
常用定弦 Adea
《浏阳河》 刘德海编曲 Gdea
《火把节之夜》 吴俊生作曲 #FBea
《浦东派霸王卸甲 ABea
《浦东派海青拿天鹅 ABea
《浦东派将军令 ABee

朝鲜 编辑

朝鲜亦把短颈鲁特琴族弹拨乐器称为琵琶,当时的琵琶是直颈的。后来新罗从中国唐朝的传入唐式琵琶,为了区别,把之前已有的琵琶称为“乡琵琶”(향비파鄕琵琶),把传入的唐式琵琶称为“唐琵琶”(당비파唐琵琶)。据《三国史记》载,新罗乐中,玄琴伽倻琴琵琶三种弦乐器大笒中笒小笒三种管乐器合称为“三弦三竹”(삼현삼죽三絃三竹[5]。当时的琵琶以玳瑁制的拨子弹奏。

日本 编辑

 
江户时代的唐琵琶

日本在飞鸟时代从中国唐朝传入五弦琵琶,到奈良时代又传入四弦琵琶。五弦琵琶到平安时代初期仍在使用,四弦琵琶被日本人称为“乐琵琶”,是日本雅乐乐器之一。以半开形的拨子弹奏。后来又发展出平家琵琶盲僧琵琶唐琵琶萨摩琵琶筑前琵琶等种类。

越南 编辑

越南的琵琶也是从中国传入,称为“弹琵琶”(Đàn tỳ bà彈琵琶),常用于雅乐,直抱以手指弹奏。

琉球 编辑

琉球琵琶由来自中国福建闽人三十六姓传入,具有福建南管琵琶的特征如细颈、四相九品、凤眼,亦有与日本琵琶的特点,有四相,琴身圆如横筒,在腹部的面板上设有九品,相当低,五品长、四品短,用手指弹奏。特点在于腹中有响线,摇动琴身时铿然有声[6]

制造材料 编辑

琵琶的材料有:

  1. 琴头和背板使用质地坚硬的老红木、紫檀木、红木、花梨木或色木等较硬的杂木。
  2. 面板主要使用梧桐木。
  3. 覆手主要以硬木制作。

注释 编辑

  1. ^ 傅玄〈琵琶赋序〉:“杜挚以为兴之秦末,盖苦长城役,百姓弦者而鼓之。”
  2. ^ 刘熙《释名》〈释乐器〉:“枇杷本出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3. ^ 《宋书》卷19〈乐志一〉:“琵琶,傅玄《琵琶赋》曰:‘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欲从方俗语,故名曰琵琶,取其易传于外国也。’《风俗通》云:‘以手琵琶,因以为名。’杜挚云:‘长城之役,弦鼗而鼓之。’并未详孰实。其器不列四厢。”
  4. ^ 饶宗颐:〈敦煌琵琶谱续记〉,《敦煌琵琶谱论文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页48。
  5. ^ 《三国史记·乐志》:“新罗乐,三弦、三竹、拍板、大鼓、歌舞,舞二人,放角幞头、紫大袖喻公襕红鞓、镀金銙腰带、乌皮靴。三弦:一玄琴、二加耶琴、三琵琶;三竹:一大笒、二中笒、三小笒。”
  6. ^ 《琉球聘使记》:“琵琶似此方者,四隔,圆如横筒。更设九柱于其腹,极卑,而五长四短。手搊不用拨。凤眼纤。摇则铿尔有声,想其腹中有物,是为异耳。”

参考资料 编辑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琵琶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