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谘商是透过一个综合性的服务架构与助人策略,有效提升个人的发展及所有群体与社区的幸福感。社区谘商模式包括直接个人、间接个人、直接社区与间接社区四个不同服务面向,并且整合了脉络、发展、生态、女性主义多元文化后现代主义等相关理论内涵,进而发展出具有前瞻、预防、多面向、环境觉察、赋权等特质的专业服务领域[1][2]。目前,社区谘商模式的最新发展乃将先前四个服务面向修订为促进人类发展,促进社区发展的焦点性与广泛性策略[3]

发展历史 编辑

1962年,托马斯·库恩所著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书中,最早出现“典范转移”一词[4][1]

1970年代,社区心理卫生中心或社区机构开始聘请谘商员,谘商专业在公立学校之外的工作机会快速增加,也造成谘商领域逐渐走向多元化。[5]

1977年,Lewis与Lewis描述“社区谘商员英语community counselor”成为谘商员一个新的专业角色,并开始在多元取向的实务场域中发挥功能。[5]

1983年,Barclay在其“寻找谘商新典范”一文中[6],提出传统谘商典范需要转移的想法,因为世界在快速的改变,心理谘商专业要回应社会相关衍生的服务需求,有必要在思考、价值、视野、理论与实务行动上与时俱进,且有重大的兴革,进而发展出一个新的助人模式。[7]

实际上,传统谘商典范在转移过程也受到一些脉络论英语contextualism、生态观、系统论女性主义心理学多元文化后现代主义等相关理论概念的激荡与影响。[1]

1984年,属于美国谘商学会英语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的分支的谘商员教育与督导学会(Association of Counselor Educators and Supervisors, ACES)正式将“社区谘商”称为一种过程与取向,如以下四点:采用多面向的服务方式、强调预防、将社区对个人层面的影响纳入服务考量、寻求透过倡导的策略来赋权服务对象,个案或群体。[5]

发展背景 编辑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等环境变化快速,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人们面临新的挑战与多重压力,愈来愈多人需要各种心理卫生服务,以提升其心理健康、生活满意、生活品质及意义。[1][8]

传统谘商专业强调单一个案的一对一服务方式或关注内在的经验,而不是改变其周遭环境,这些窄化的专业特性可能无法有效解决或满足如此大量的各种心理卫生服务需求。况且相关专业人力资源也无法赶上心理困扰或问题者的增加速度。[1]

社区心理卫生中心在各地普遍设立,提供谘商专业人员诸多不同于学校场域的执业机会。由于社区心理卫生中心强调综合性的服务架构,而且重点工作在于初级预防谘询心理卫生教育等项目,故促发传统谘商专业朝向更多元发展,大部分社区谘商相关课程皆在此一时期开始出现。[1]

社区心理学的兴起,因为其专业核心价值在于预防、正义、赋权、多元等,并致力于环境、系统或社会的改变,提供群体的心理健康或生活幸福,这些经验得以提供谘商人员相关理论概念与实务作法的参考,进而影响到谘商心理学领域之后的发展。[1][9]

因专业资源的有限性,为满足广大民众的服务需求,此益彰显服务的责信实证基础英语evidence-based practice等重要性。谘商专业人员如未能觉察这个时代趋势,仍局限在旧有的服务模式的话,未来可能会受到更多成效的质疑及挑战。[1]

社区谘商与社区心理学的区别 编辑

社区谘商与社区心理学最大差异为前者是谘商领域,后者则是心理学领域。两者共同部分是皆能跳脱传统直接服务的框架,并且后者会影响到前者的多元发展。如果缺乏社区心理学的精神与涵养,社区谘商工作很容易沦为只是在学校或医院之外的某一社区场所的定点式服务而已,其本质仍然是典范转移前的传统个人谘商模式。[10][9]

基本假设 编辑

环境对人的正向或负向的深远影响 编辑

由于长期与环境互动,因此人类的发展必然受其影响。谘商人员可以利用社区谘商架构来了解个案的社会系统或生活脉络,避免问题的个人归因或“责备受害者”等偏误,进而设法加大如个人强度、社会支持、物理与环境资源等优势与减少个人限制、社会压力、物理和环境压迫的限制,以有效提升其复原力、心理发展及幸福。[1][11]

以赋权促进个人、组织或社区的系统改变 编辑

在社区谘商架构之下,透过赋权的实务过程可以逐渐让无力感或边缘化的个人、组织或社区更加察觉到在其生活脉络中所产生的权力运作,并发展出能够合理掌控生活或工作的技巧及能力,不侵害他人的权力,又能主动积极去支持其他群体赋权感的提升,致使整体社区得以正向循环改变。

个人赋权的作法是增加个案发声、公民参与、资源运用、社会支持、团队合作等机会。组织赋权的策略是扩大参与决策、责任分担、权力共享、同侪支持、等可能性。社区赋权的方式是增加资源可得性、政府资讯公开、多元差异的包容、参与公共政策、社区联盟等。[1][12]

多面向服务取向胜过单一的服务方式 编辑

由于社会快速变迁的影响,传统聚焦于内在经验的多属补救性质的单一、一对一服务方式无法有效预防或解决个案遭遇的困扰或问题,谘商专业人员(尤其是社区谘商者)必须去发展多元、系统取向的服务方式来提升不同文化或种族背景个案的心理发展、快乐幸福。[1]

尊重服务对象的多元文化差异性 编辑

传统谘商专业一直受批评缺乏尊重文化多样性多元文化背景的服务对象,主要原因来自于多数谘商人员把自己的价值、偏好与世界观强加在个案身上,形成所谓“文化封闭”现象。未来,随着新移民或少数族裔的增加,心理谘商专业应尝试开始转移传统谘商的典范,以服务对象为主体性,强调“多元文化谘商”的融入与发展,以及累积不同文化的觉察(敏感性)、知识与技巧。在社区谘商相关实务模式中,就有一种非常值得参考的“RESPECTFUL”多元文化谘商架构。[1][13]

事前预防重于事后补救或处遇 编辑

通常,谘商师会花较多时间在提供个案的个别一对一谘商服务,而不是投注在其事前的预防措施上面。然而,实际上,少数的专业资源永远无法赶得上个案(有心理困扰或问题者)增加人数,此差距也在不断加大之中。因此,在社区谘商的模式非常强调“预防胜于治疗”的精神,所谓“预防谘商”念也是应用在生态与系统的架构中,其与初级预防相同,主要目标在维持个人心理健康的状态,或减低问题或疾病的发生率(incidence),如在特定期间在某一地区或人口群体产生某类问题或疾病的新增个案人数。[1][14][5]

实务面向 编辑

Lewis, Lewis, Daniels, D'Andrea(2003)提出的社区谘商模式包含直接个人、间接个人、直接社区与间接社区四大服务面向:[1]

社区服务 个人服务
直接 预防教育 谘商、高危险群外展工作
压力管理,健康促进,生活技巧英语Life skills训练,生活规划,亲职教育 评估,个人与环境改变,外展工作方案,危机处置
间接 影响公共政策、社会改变 个案倡导谘询
制定有利政策,微系统的改变,中系统的改变,外系统的改变,钜系统的改变 自助团体,班级倡导,形成协助网络,亲友谘询,机构人员谘询

Lewis, Lewis, Daniels, D'Andrea(2010)将其社区谘商模式的四个服务面向修订为促进人类发展的焦点性策略与广泛性策略、促进社区发展的焦点性策略与广泛性策略:[3]

促进人类发展 促进社区发展
焦点性策略 脉络谘商、受困扰与边缘化的个案之外展工作 个案倡导、社区协同合作
广泛性策略 发展性/预防性的介入 钜观层面改变的社会/政治倡导

实务场域 编辑

社区谘商可以用于社区心理卫生中心、家庭谘商中心、家庭暴力与儿童虐待庇护机构、药物和酒精滥用服务方案、老年心理卫生服务机构、心理社会复健方案 、生涯(职场)谘商机构、员工协助方案、私人执业、健康维护组织以及其它方面。[2][5]

方案范例 编辑

游民[1][15] 编辑

社区服务 个人服务
直接 预防教育 谘商、高危险群外展工作
压力管理,生活技巧英语Life skills训练,心理卫生教育 需求评估,支持性晤谈,个案管理,街头外展,危机处置,职业训练与就业服务,康乐活动,宗教灵性团体
间接 影响公共政策、社会改变 个案倡导谘询
拟订宏观政策,制订服务优先级,邻里守望互助,凝聚社区意识,社区联盟,住宅供给办法,建立包容社会 自助或互助团体,同侪协助网络,社区支持系统,资源连结与转介,健康谘询,机构谘询

未婚怀孕青少女[1][16] 编辑

社区服务 个人服务
直接 预防教育 谘商、高危险群外展工作
压力管理,社会技巧训练,问题解决技巧训练,两性教育,性教育,避孕课程,小团体活动,角色扮演训练,就业服务 需求评估,个案评估,个案转介,生涯发展,教育/谘商,危机处置(男女性当事人),多元文化谘商,家庭协商,中途之家,亲职教育,中辍复学辅导
间接 影响公共政策、社会改变 个案倡导谘询
拟订保障受教权政策,学校弹性措施,提升社区正向支持,建立友善校园,促进包容社会 同侪协助网络,父母谘询,学校人员谘询,机构谘询

儿童虐待与忽略[1][17][18] 编辑

社区服务 个人服务
直接 预防教育 谘商、高危险群外展工作
家庭访视(含婴幼儿刺激课程,婴幼儿发展及照护的教导、资源讯息提供),亲职教育,融合教学课程,父母就学就业服务 需求评估,个案评估,个案管理,个案转介,危机处置,专线电话服务,家庭支持方案,收容安置或寄养服务
间接 影响公共政策、社会改变 个案倡导谘询
监督儿童人权及保护相关法案或政府政策,促进生态系统的正向改变,服务输送系统,建立社区支持系统,社会行销,社区联盟,社区行动 父母谘询,教师谘询,学校谘询,机构谘询,机构人员教育训练,志工培训与管理,资源连结、拓展与转介,编写资源手册,举办防治周(月)活动

失业者[1][19][12] 编辑

社区服务 个人服务
直接 预防教育 谘商、高危险群外展工作
压力管理,社会技巧训练,自我效能训练,问题解决技巧训练,心理卫生教育 需求评估,个案评估,危机处置,多元文化谘商,外展服务,家庭支持方案,职业训练与就业服务(如工作俱乐部)
间接 影响公共政策、社会改变 个案倡导谘询
参与政府相关政策(经济、产业、劳工、职训、外劳、卫生、教育、反歧视等)拟定,促进职场脉络的正向改变,建构心理健康或快乐的职场环境,社会包容方案,在地社区经济发展方案,社区联盟,社会行动 自助或互助团体(赋权),社会支持网络,弹性工作与生活方案,资源连结与转介,企业或组织谘询,社区机构谘询,机构人员教育训练,志工培训与管理

贫穷儿童[1][19] 编辑

社区服务 个人服务
直接 预防教育 谘商、高危险群外展工作
课后辅导方案,家庭访视,社会技巧训练,亲职教育,父母就学就业辅导 需求评估,家庭支持方案,高风险家庭关怀服务,外展服务,资源连结与转介
间接 影响公共政策、社会改变 个案倡导谘询
研拟缩小贫富差距相关政策,立法部门的游说或施压,改善正式服务输送系统,促发自然支持系统,社区联盟,实现社会正义 父母谘询,教师谘询,学校谘询,建构同侪支持网络,机构谘询,社区志工培训与管理,媒体投书或专题报导,举行研讨会或论坛,办理社会觉察相关活动

社区谘商员的新角色 编辑

在社区谘商的新典范中,谘商员必须超越原先传统焦聚在个案改变与发展的谘商角色及功能,重新被赋予运用多方面的方法去从事专业的助人服务,并以最有效率与成本效果的方法,达到协助社区最多数民众之目标[1]

方案管理或评估者 编辑

社区谘商员常需要去扮演方案管理或评估者的角色,进而发展出有效的方案或服务,以满足社区大多数居民的心理卫生服务需求。[1]

初级预防方案与服务者 编辑

在教育、企业与卫生照护体系中,谘商心理学家是站在比较有利位置去推展预防性方案与服务[1]。美国心理学家Albee(2000)相信谘商心理学家有独特的专业能力与优势可以在初级预防领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社区机构及组织谘询者 编辑

透过谘询的方式来协助行政人员、政策决策者与方案规划者以较创造性与宽广性的方法去思考社区、企业与学校等组织及其管理相关的问题。[1]

危机处置及管理者 编辑

发展高危险群的外展英语reach out服务、危机事件的介入与预防等。[1]

社会议题倡导与行动者 编辑

倡导弱势族群的权益、心理健康相关议题的政策倡导、从事社区组织改造与联盟,促进社区支持系统或自然协助网络[20]。以及,长期投入社会行动与社区改变工作。[21][22]

社区谘商员的多元文化训练模式 编辑

社区谘商员的“RESPECTFUL”多元文化训练模式包含宗教与灵性之认同、经济地位与背景、性别认同、心理成熟度、种族认同、年龄发展上的挑战、多样的创伤与其他影响个人安适之相关威胁、家庭的背景、动力与历史、独特的身体样貌特征居住地理区域与语言上的差异。[1]

最新趋势 编辑

目前,社区谘商领域已明显地远离了传统个人谘商的问题诊断“显微镜”,并透过“广角镜”逐步发展出脉络性的策略。这代表越来越多的谘商人员开始关注社会脉络中的人们实际生活现况,也愿意打开双眼去接受以诸多新方法或不同途径去帮助其服务对象。以下则简要勾勒社区谘商的四大趋势:[3]

环境的脉络 编辑

人类发展及行为是发生在环境脉络之中,因此有可能深受滋养或限制。

个案优势与资源 编辑

尽管面对重大的压力,人们如果受到尊重对待,依然能够发展出令人惊讶的优势表现与资源力量,然而这些是一个悲观的助人者所看不到的正向部分。

多元文化主义 编辑

关注人类发展的多元文化本质是社区谘商专业的一个核心要素。

连结个人与社区的发展 编辑

个人发展与社区发展两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Lewis, Judith A.; Michael D. Lewis, Judy A. Daniels, Michael J. D'Andrea. Community Counseling: Empowerment Strategies for a Diverse Society . 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 2003. ISBN 0-534-50626-7. 
  2. ^ 2.0 2.1 Hershenson, David B.; Paul W. Power, Michael Waldo. Community Counseling: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Waveland Press. 1996. ISBN 1-57766-298-9. 
  3. ^ 3.0 3.1 3.2 Lewis, Judith A.; Michael D. Lewis, Judy A. Daniels, Michael J. D'Andrea. Community Counseling: A Multicultural-Social Justice Perspective. 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 2010. ISBN 0-495-90335-3. 
  4. ^ Newton, Fred B.; Richard B. Caple. Once the world was flat: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85, 64: 163–172. 
  5. ^ 5.0 5.1 5.2 5.3 5.4 Gladding, Samuel T.; Deborah W. Newsome. Community and Agency Counseling . Pearson Education]. 2004. ISBN 0-13-093312-0. 
  6. ^ Barclay, James R. Searching for a new paradigm in counseling.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1983, 62: 2. 
  7. ^ 周才忠; 陈嘉凤. 社區諮商典範在台灣的轉移與失落. 諮商實務教學與專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新竹教育大学教育心理与谘商学系: C9. 2008.01. 
  8. ^ Albee, George W. Mental Health Manpower Trend . Basic Books]. 1959. 
  9. ^ 9.0 9.1 Tyler, Leona E. A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Looks at Community Psych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73, 1(1): 1–7. 
  10. ^ 陈嘉凤; 周才忠. Swampscott會議四十週年之際,論社區心理學之本土開展與未來方向. 台湾辅导学会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5 [201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11). 
  11. ^ Ryan, William. Blaming the Victim. Vintage Books]. 1976. ISBN 0-394-72226-4. 
  12. ^ 12.0 12.1 Rappaport, Julian; Edward Seidman. Handbook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2000. ISBN 0-306-46160-9. 
  13. ^ Dalton, James H.; Maurice J. Elias, Abraham Wandersman. Community psychology: linking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2007. ISBN 0-534-63454-0. 
  14. ^ Vera, Elizabeth M. A Recommitment to Prevention Work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000, 28(6): 829–837. 
  15. ^ 周才忠; 王碇煌. 街友心理輔導理論與實務:一個社區心理學家的觀點. 台湾辅导学会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5 [201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11). 
  16. ^ 陈嘉凤; 李德芬、周才忠. 校園青少女懷孕的預防與輔導模式之探究:以社區心理學為觀點. 台湾辅导学会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5 [201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7). 
  17. ^ 周才忠. 社區青少年母親與其嬰幼兒早期介入方案 (PDF). 国立政治大学心理学系预防心理学课程之学期报告. 2001 [2010-09-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12-11). 
  18. ^ Rudkin, Jennifer Kofkin. Community psychology: Guiding principles and orienting concepts. Prentice Hall]. 2003. ISBN 0-13-089903-8. 
  19. ^ 19.0 19.1 周才忠. 從社區心理學觀點,論如何有效因應社會議題研究與實務之新挑戰. 台湾心理学会第45届年会. 2006 [2010-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11). 
  20. ^ Scales, T. Laine; Calvin L. Streeter. Rural Social Work: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Community Assests. Brooks Cole. 2004. ISBN 0-534-62163-5. 
  21. ^ Homan, Mark S. Promoting Community Change: Making It Happen in the Real World. Wadsworth Publishing. 2004. ISBN 0-534-60633-4. 
  22. ^ Omoto, Allen M. Processes of Community Change and Social Action. Lawrence Erlbaum. 2005. ISBN 0-8058-4394-9. 

延伸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