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马里人

(重定向自索马里族

索马里人索马里语: Soomaali, صوماليون)是一个居住在非洲之角(索马里半岛)的民族,他们主要讲索马里语(属于亚非语系下的库希特语族)。绝大多数的索马里人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且他们多数分布于索马里索马里兰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以及吉布提。而索马里人的移民社群也可见于中东北美大洋洲、以及欧洲[29],另外有许多人因为索马里内战关系而疏散前往中东北美欧洲

索马里人
Soomaaliyeed
الصوماليون
19世纪英国探险家描绘的索马里男女
总人口
约 2,000-2,100万 [1][2][3][4]
分布地区
非洲之角
 索马里8,808,715[1]
 索马里兰5,700,000[5]
 埃塞俄比亚460万[2]
 肯尼亚240万[3]
 吉布提524,000[4]
 也门200,000[6]
 美国135,266[7]
 英国98,000
 阿联酋90,900[8]
 瑞典66,369[9]
 加拿大62,550[10]
 挪威43,196[11]
 南非40,000[12]
 荷兰39,465[13]
 德国38,675[14]
 沙特阿拉伯34,000[15]
 埃及22,709[16]
 丹麦21,210[17]
 芬兰20,007[18]
 澳大利亚16,169[19]
 意大利8,228[20]
 瑞士7,025[21]
 奥地利6,161[22]
 比利时2,627[23]
 巴基斯坦2,500[24]
 利比亚2,500[25]
 新西兰1,617[26]
 爱尔兰1,495[27]
语言
索马里语阿拉伯语
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逊尼派
相关族群

他们可分为游牧与务农两种。

辞源 编辑

索马雷,是索马里族各部落最古老的共同祖先,她也被普遍认为是现今索马里人的民族根源。“索马里”这个名字可能最初源自于“soo”与“maal”两个字,两者结合之后的意思为“起身去挤奶”,一个对过着田园生活之索马里人的描述。而另一可信辞源为来自于阿拉伯语“富有(dhawamaal)”这个单字,透露出索马里人拥有兴旺的牲畜。[30] 一份来自九世纪的古中国文件提及了索马里北海岸,是一个位于东北非的边疆区域,名为“巴巴拉”,透露出那里是柏柏人含米特人种)的居住地。而第一份正式提起索马里人的书面文件追溯至十五世纪。那时定都于塞拉伊法特苏丹国与统治埃塞俄比亚所罗门王朝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而埃塞俄比亚皇帝以萨一世为了庆祝对苏丹国的军事胜利,他要一位大臣编一首凯旋曲,而出现在歌词里的单词“Simur”就是古代埃塞俄比亚哈拉里人(阿拉伯语:هراري‎ 哈拉里语:ሐረሪ)对索马里人的别称。[31]

民族分布、人口与语言 编辑

人口与地理分布 编辑

 
索马里人聚居区

索马里人是索马里里最大的族裔群体,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5%。他们也占有吉布提60%的人口。[32]

1990年代初期的现代化发展使索马里移民逐渐增加,而教育程度良好的人大多前往中东、欧洲、以及北美。在加拿大城市多伦多渥太华卡尔加里埃德蒙顿蒙特利尔温尼伯、还有哈密尔顿的索马里人都是来自滨海地区。而一份公元2006年统计资料显示,索马里裔移民与其后代是加拿大第69大的族裔群体。[33]

然而,在欧洲的索马里人分布难以调查,由于近年索马里社群在欧洲发展迅速。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评估有98,000名索马里人居住在英国,包含从欧洲各地往英国移动的索马里人。而在英国的索马里人绝大多数分布于伦敦雪菲尔布里斯托尔伯明翰加的夫利物浦曼彻斯特里兹、与莱切斯特,集中居住于伦敦。在其他欧洲国家也有人数可观的索马里社群,如瑞典挪威荷兰德国丹麦还有芬兰,均在万人以上。[34] 大约十几年前,估算有20,000名索马里人移民至美国明尼苏达州,而现今明尼苏达双城(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有着全北美最大的索马里社区。明尼阿波利斯城里有数以百计的索马里零售商店以及提供服务的单位,像是皮鞋商店、银楼、潮流商店、清真肉品铺、金融互助会、以及金钱兑换中心。而以社区为主要客户的租片店也会上架最新的索马里电影以及音乐。索马里人则大多居住于明尼阿波利斯的锡达河滨区。[35]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有一个庞大的索马里社区。索马里商家占据了迪拜市中心的德伊拉街,而他们创造的出口产值只小于当地的伊朗社区。迪拜街上林立的网咖、旅馆、咖啡厅、餐馆、以及进出口贸易中心都是索马里人商业精神的展现。总部设于迪拜的非洲之星航空公司是索马里人所拥有的三间航空公司之一。[36] 除了他们在大索马里的传统领域,一个大多由企业家、学者与学生构成的索马里社区也存在于埃及。再者,在苏丹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索马里社区。那里的索马里人大多群居在首都喀土木城北,而他们的身份大多是学生与生意人。近年,索马里的企业家们在肯尼亚建立起了名声,他们光是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艾斯德雷区(又称:小摩加迪沙)就投资了十五亿美元。而在南非,索马里商人为西开普省的违建区居民提供了大多数的零售服务。[37][38][39]

语言 编辑

索马里语属于亚非语系(闪含语系)库希特语支。它的近亲语言是阿法尔语萨何语。索马里语是库希特语支里最被详细记录的语言。关于它的研究可追溯至公元1900年以前。[40] 索马里语使用者的确切数量无法得知。其中一份来源评估在索马里的使用者有七百七十八万人,且全世界共有一千两百六十五万索马里语使用者。索马里语被索马里居民和各地的索马里移民所使用。[40]

索马里语分成三大方言: 北索马里班纳迪尔以及美伊。北索马里方言(又称中北索马里方言)是索马里语中的标准方言。班纳迪尔方言(又称滨海索马里方言)的使用人口分布从阿德雷到南部滨海城市马尔卡间的沿海区域,包含首都摩加迪沙,到中部内陆地区。相较于标准方言,滨海方言多了一些额外的音素。美伊方言则是被南方部落迪吉尔与米利佛(合称为拉哈伟)所使用。[41]

索马里语已经套用过许多不同种的书写系统。而最广泛使用的书写系统为拉丁字母,且在公元1972年十月时被时任总统穆罕默德·西亚德·巴雷引用并确立为官方书写系统。此系统由索马里语言学家席雷·亚马·阿美得为索马里语量身打造。他使用了全部的拉丁字母,除了p、v、还有z。除了拉丁书写系统,其他使用过好几个世纪的系统包含阿拉伯字母系统以及瓦大德字母系统。至于其他书写系统则创造于二十世纪,包含奥斯曼亚字母博拉马字母以及卡德雷字母,分别为奥斯曼·尤瑟夫·肯纳迪阿布杜拉曼·谢克·努尔胡塞因·阿美得·卡德雷所创造。[42] 在索马里与吉布提,除了索马里语以外,身为亚非语系一分子的阿拉伯语也是官方语言。由于许多世纪以来与阿拉伯世界的纠葛、阿拉伯媒体的引进以及伊斯兰式教育,许多索马里人也会说阿拉伯语。而索马里与吉布提也都是阿拉伯联盟的会员国。[43]

历史 编辑

 
拉斯·吉尔岩洞壁画群

在北索马里发现距今5000年前古老石壁画。这些壁画描绘了当时索马里人远祖的日常生活。其中最著名的是拉斯·吉尔壁画群,这些壁画保存了非洲大陆最早的岩洞艺术,并且以精致地描绘田园生活以及人类与动物图像闻名。然而在索马里北部的但巴林,一幅描绘骑马男子的肖像画被认定为是目前已知最早出现的有坐骑猎人。[44] 在石壁画下面发现了许多篆刻印记,但是考古学家目前尚未破解这些古文字,在石器时代之时,哈尔格萨跟多安文明用产业制造滋润了此地的文明,在非洲之角索马里发现了第一个坟墓遗址,它大约在公元前四千年时建成,而在索马里北部Jalelo遗址发现的石器被认为东西方旧石器时代交流最重要的最佳证据。[45] 在古代,索马里人的祖先成为非洲之角地区与其他古文明交流的媒介,索马里水手跟商人是当时奢侈品,像是乳香没药香料的主要供应商,而这些货品被古埃及人、腓尼基人、巴比伦人等民族视为一种很珍贵的货品,根据专家的研究,传说中住在邦特之地并且与古埃及做生意的人就是索马里人的雏形,古邦特人是一个在萨胡拉王哈特谢普苏特女王之间跟法老埃及有密切关系的民族,现今,在遍布索马里周边的金字塔型、神庙型等石头建筑遗址被认为是该时代的产物。[46] 到了古典时代,索马里瓜达富伊角地区出现许多城邦,例如阿波内、艾希那、萨拉波、尼肯、马拉奥、戴摩、摩赛伦等,这些城市跟当时的示巴王国安息帝国以及阿克苏姆王朝都有贸易往来,而热络的贸易使索马里昌盛,后来,在红海另一端诞生了伊斯兰文明,前往阿拉伯半岛做生意的索马里商队接触了该宗教,并且将它带回索马里,而这时也有大量来自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移民,所以使大型城市,像是摩加迪沙马尔卡塞拉等城全数改信伊斯兰教,使柏柏伊斯兰文明至此在索马里扎根,而摩加迪沙更被誉为是“伊斯兰之城”,并且掌控了数个世纪的东非黄金贸易。[47]

 
塞拉港的阿达尔苏丹国城墙遗迹

定都于塞拉伊法特苏丹国瓦拉什马王朝[48],统治范围为现今的东埃塞俄比亚、吉布提、还有北索马里,根据史学家阿乌玛里的纪录,伊法特坐落于红海旁,环绕一周大概需要15-20天,而且他也记载,伊法特主要由7座城市构成,而且坐拥15,000名骑兵跟20,000名步兵,在中世纪时,许多索马里强权支配该区域的一切贸易活动,像是擅长盖水利与防御设施的阿居兰苏丹国[49]、首次在非洲大陆使用火炮来征服埃塞俄比亚帝国阿达尔苏丹国[50]、以及迫使阿曼帝国割让拉穆镇给索马里苏丹阿麦德尤素福格勒迪苏丹国[51],还有赫拉人,他们定居于索马里各地,而他们的拿手绝活是石雕方面的艺术,这些人也被视为是索马里人的祖先之一。[52]

19世纪晚期,柏林会议结束时,欧洲强权们带着军队前进非洲之角,列强势力的进入使索马里领袖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哈桑召集索马里勇士们起身对抗殖民政权,他们组成的德尔维希军团四度成功迫使英国殖民军退回海岸省份,而且由于德尔维希军团的成功,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帝国提供他们物资援助跟跟政治认同,德意志帝国甚至承认他们掌控的领土为独立的国家,至于英国人在等待25年之后,终于在1920年时利用飞机空袭德尔维希的大本营塔莱赫,才使他们重新夺回英属索马里全境的掌控权,而这次的空袭也是非洲大陆首次遭到飞机袭击。[53]

马吉尔廷苏丹国则是另外一个独立政权,他的崛起时间可追溯至十八世纪早期的东德尔维希地区,然后在下个世纪时,因为奥斯曼穆罕默德苏丹的统治,苏丹国的势力扩展到卡卡尔州努加尔州、直到索马里中部,并且控制这些地区到二十世纪早期,而马吉尔廷苏丹国利用贸易网络来维持与外国列强的关系,也使中央集权能够确实实施。[54]

在19世纪末期时,马吉尔廷苏丹国几差点因为奥斯曼穆罕默德与他堂兄尤素福阿里克拉蒂政争而崩坏,而尤瑟夫阿里克拉帝最后自立门户,在公元1878年成立霍比奥苏丹国,最初克拉帝计划夺取堂弟的马吉尔廷苏丹国,结果事迹败露而被放逐到也门,10年之后,在1870年代时,克拉帝重返非洲之角,并且带回许多名哈德拉毛佣兵跟志愿军,在他们的帮助之下,克拉帝攻克哈维耶部落群,并且在1878年建立霍比奥苏丹国,跟马吉尔廷苏丹国一样,他也有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而且具备各项组成独立国家的要素,如官僚体制、世袭贵族、国旗、还有军队,两个苏丹国都有留下当时的文字记录。[55]

1888年年末,尤素福阿里克拉蒂跟意大利王国达成共识,使他的霍比奥苏丹国成为意属索马里兰,而奥斯曼穆罕默德在隔年也跟一大利签属一份差不多的条约,两个苏丹国都想要利用外国势力来牵制另一方,并且寄望维持苏丹国的独立,而意大利是觊觎博萨索港的使用权,因为这个港位于进出亚丁湾苏伊士运河的要冲,而意大利在条约中写明"不会干涉苏丹国内政",而苏丹国则要行使意大利的治外法权跟接受意大利的监控,作为军火跟补助款的回报,而意大利人也同意派任两位大使级外交官前往两个苏丹国,目的是为了提升苏丹国利益,新的保护协定生效后,意大利利用一间特许公司的名义,委任文森佐费伦那第为意属索马里兰总督,而在1894年5月5日签订的英义协定中承认马吉尔廷苏丹国的巴丹区的统治权正式移交给英国,后来随着意大利势力逐渐深入,两个苏丹国在20世纪初正式被并吞,然而北方的马吉尔廷苏丹国并没有像南方的霍比奥苏丹国一样彻底执行当年与意大利的条约。[56]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进占意属索马里兰,接着在1945年波茨坦会议后,联合国将意属索马里兰的托管权交给意大利,可是附带的条件是:要接受索马里青年团还有其他索马里地方政治团体的监督,这项政策使意属索马里兰在10年后独立,而英属索马里兰一直到1960年才脱离英国的掌控。[57] 受联合国之托的意大利在托管索马里之余,顺便教索马里人如何治国以及练习成立自治政府,这些知识是即将并入索马里的英属索马里兰人所欠缺的,英国也没有开设此种课程,虽然殖民政府在1950年代想尽办法要弥补之前忽略的进度,但是为时已晚,两地对于政治经验跟经济发展的差异使统一之后出现了巨大的分歧,然而,在1948年,英国不顾同盟国的压力跟索马里人的抗议,偿还霍德跟欧加登[58](均位于今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州,索马里人重要牧区,1884年跟1886年成为英国保护地)给埃塞俄比亚,而这两个州会被割让给埃塞俄比亚的原因是根据1897年的条约,由于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协助英国平定索马里游牧部落的反抗行动,所以英国割让这两个索马里人的土地作为酬劳,埃塞俄比亚在得到土地之后马上宣示主权,虽然英国在1956年试图用金钱把那两个州买回来,但是没有如愿,英国也把索马里人占多数的肯尼亚东北省移交给肯尼亚独立右派,纵使该地的索马里人渴望加入索马里共和国。[59]

1958年,邻国吉布提(当时称为法属索马里兰)在索马里1960年独立前夕举办了一场公投,决定是否加入索马里或是继续当法国附庸,而开票的结果显示吉布提国民偏好继续给法国统治,事实上,结果会是继续成为法国属地的原因是:除了当地欧洲人跟阿法尔人选择支持法国外,法国殖民政府还在投票所前驱逐索马里人前往投票,而多数投"加入索马里"的索马里人都是时任殖民政府副委员长穆罕默德·哈尔比的跟随者,哈尔比在两年后死于坠机意外,至于吉布提一直到1977年才从法国独立出来,第一任总统由在1958年公投反对加入索马里跟法国的哈桑·古莱德·阿普蒂敦担任,他的任期从1977年到1991年。[60]

英属索马里兰在1960年6月26日独立成为索马里兰国,5天后索马里托管区(前意属索马里兰)也完成独立,同年7月1日,两个索马里兰合并成为索马里共和国亚丁·阿卜杜拉·奥斯曼·达尔为总统、阿卜迪拉希德·阿里·舍马克为总理(他后来在1967到1969年担任总统),1960年完成的新宪法草案在1961年7月20日经过公民投票后正式生效,1967年穆罕默德·哈吉·易卜拉欣·埃加勒英语Muhammad Haji Ibrahim Egal经过总统阿卜迪拉希德·阿里·舍马克的任命成为总理,而他后来成为北部索马里兰自治共和国的总统。[61]

1969年10月15日,索马里时任总统阿卜迪拉希德·阿里·舍马克在视察北方城市拉斯阿诺得时,被随扈枪杀身亡,接着在1969年10月21日时(国葬后一天),掌握军权的穆罕默德·西亚德·巴雷少将领导的最高革命委员会(SRC)在总统死亡后取得领导权,随后改国名为"索马里民主共和国",并且解散最高法院与国会,还废止了宪法,最高革命委员会大举进行公共建设,并且实施城乡识字计划,使文盲率大幅下降,除此之外,由于强调与传统宗教连结的新政府产业土地建设方针跟阿拉伯世界接轨,所以索马里在1974年加入阿拉伯联盟,同年巴雷也被任命为非洲统一组织非洲联盟前身)的主席。[62][63][64]

泛索马里主义 编辑

索马里国家主义建立在一个相同语言、族群、文化和种族的大索马里的概念之上,最早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由穆罕默德.阿布都拉.哈珊领导的反抗运动。现今的索马里西北部,在1935年的前英属索马里保护区诞生了第一个索马里国家政治组织-索马里国家联盟(SNL)。同时,在这个国家的西北、中央和南方,还有一个于1943年由义属索马里创立的组织-索马里青年团(SYC),而其更奠定了日后托管的基础,在1947年,原索马里青年团更名为索马里青年联盟(SYL),后成为了早年推动索马里独立运动最有影响力的政党。

信仰与节日 编辑

宗教 编辑

在索马里的历史中,伊斯兰教和索马里的本土宗教皆非常悠久,早期遭受迫害的穆斯林逃到该地区的不同地方,例如现今索马里北部的塞拉市,以保护古莱什。而索马里人是非洲大陆首批接触伊斯兰教的人群之一。[65]索马里人几乎都是穆斯林,而大多数为逊尼派沙斐仪学派[66]

 
古代索马里的伊斯兰中心

几世纪以来,索马里的伊斯兰教一直遵循艾什尔里派神学,沙斐仪理学苏菲主义,直到最近几十年,萨拉菲主义的发展规模有扩大的趋势[67]。至于伊斯兰宗教领袖对于社群的影响则因地而异,他们对北部地区的影响力大于在南部定居区域的群体。由于索马里人多为游牧民族,他们较重视生计而非壮大武力,除此之外,宗教人员的重要性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开始萎缩。 在1969年推行科学社会主义及其他革命后,索马里宗教领袖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某些法律和教育的权力已逐渐移转至世俗政府手上,促使宗教领袖对于政治问题的关注较少,偏向参与民生活动。[68]

伊斯兰教育 编辑

当地人民认为女性受教育并非必需的,因此索马里女孩鲜少有读书的机会,男孩则是因战争变成难民后,而中断学习。然而在美国的公立学校教育提供免费教育资源,鼓励索马里家庭的子女接受教育,使这些移民快速融入异国社群,培养读、写的能力。

难民营有时也会提供教育, 班级规模虽然大,但大多数人每天需目击大量的生离死别,甚至连自己的生命现象都难以维持,无暇顾及学习,而大多数的家庭也无法负担书籍、制服等杂费,造成难民营的教育实行意愿低落。[69]然而古兰经学校英语Kuttab改善了此情况,它为索马里的传统宗教教育的基本体系,他们提供伊斯兰教育给儿童,进而确立他们在国内扮演的宗教与社会角色,也比其他教育分部门教导更多学生。[70]

 
索马里儿童在古兰经学校的学习状况

学生在此环境下依靠背诵,学习基本的阿拉伯语,女孩也能接受此形式的教育体系。古兰经学校的男女比差异较其他小学来的小,约有40%的古兰经学校的学生是女孩, 但是传统伊斯兰教义里,成年男性仍在社群里持有发言权与决策能力。甚至,游牧者的经济条件无法让他们所有的子女入学。因此, 儿子仍拥有优先接收教育的权力。不少家长也担忧,失衡的男女比使女孩暴露在众多男性的环境,造成他们对女儿安全的疑虑。此种缺乏性别隔离的学校,当女孩迈入适婚年龄时,辍学生的比率就会增加,而这些女孩在学校的低出席率,进而成为家中的主要劳 动力,以便母亲能出去工作。[69] 除此之外,由于大多数的教育资源来自于乡下地区,教职员难以担保这些孩子的智力发展。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索马里政府成立了智育与伊斯兰事务部,来负责处理古兰经教育之事项。[70]

现况 编辑

而散居在索马里的人们每年都会在伯明翰伦敦多伦多明尼阿波利斯等城市,举行伊斯兰筹款活动,许多索马里学者和专业人士会举办讲座并回答听众的提问。这些活动的目的通常是为索马里的新学校或大学筹措资金、帮助受到洪水或干旱影响的索马里人,抑或建立新的清真寺。 除此之外,数世纪以来,许多重要的穆斯林人物皆来自索马里社群,其中不少人已经在非洲之角阿拉伯半岛以及更遥远的地区,大规模发扬伊斯兰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移民至西方国家的索马里等其他东非青少年在学校的适应状况并不理想,由于他们大多数人为穆斯林,常常会受到当地白人学生和教师的排斥和歧视。西方社会为基督教主导的同质性社会,而这些外来的东非移民则被视为不稳定、非主流的团体,因此,为了融入当地社会而不被误解及边缘化,这些索马里移民必须吸收这些西方主流价值和规范,甚至摆脱母语转以使用英语来迎合以英语为主流的强势西方文化,尽管这些做法有可能和他们的宗教产生矛盾,但确实能帮助他们更与白人同化。然而,仍有某些索马里穆斯林为了保存自己原有的宗教及族群文化,这些移民社区开始创立专门的学校,把重心放在东非青年的语言、历史、文化、宗教等,甚至是这些移民家庭和社区的连结,减缓自身母国文化流失的速度,也能让白人更了解这些移民的社会资本,使索马里以及其他东非族裔移民的社会流动有正向发展,也能更适应这个西方社会。[71]

重要节庆(伊斯兰历) 编辑

 
带着头巾的索马里穆斯林妇女

3/12圣纪节-逊尼派

3/17圣纪节-什叶派

7/27夜行登霄

10/1开斋节

12/10古尔邦节

部落、家庭以及社会分级 编辑

部落 编辑

 
达洛德氏族创始人谢赫达罗德的墓在海兰
 
伊撒克氏族创始人谢赫艾撒哈克的墓在迈达。

索马里人在种族上被归赖为含米特人种,且深受阿拉伯人带来的伊斯兰文化影响[72]。他们被分为许多相异的氏族集团,在索马里文化和政治中,这些氏族集团富含重要的亲属意义。索马里人是父系社会,人们被分为好几个氏族集团和亚氏族。像是世系卡比尔枯娄吉里布莱尔,他们分别代表的是不同的阶层。氏族代表最高层级的亲属关系,氏族具有政治属性,一个氏族通常由氏族头人苏丹领导。亲属关系来自氏族氏族也是外部政治单位,在政治方面,他们并没有正式任命的领导者。他们以一个人来自什么氏族,来评断一个人。索马里人主要居住在非洲之角并分为五大主要传统氏族,分别是传统的游牧氏族达洛德迪尔哈维耶伊萨克,还有放牧氏族拉汉文 [73],而大部分氏族的起头创始人,估计是现在的索马里人前六代至十代的祖先[73]

迪尔哈维耶加德纳哈维德阿珠兰这五个索马里氏族的最古老共同祖先叫做索马来,它构成了索马里最大和最普遍的血统 [73][74]。萨马勒族的两个子族迪尔和哈维耶在今日被视为主要部族,相传来自萨马勒族的达伍德跟来自迪尔族的女子结婚,因此建立了迪尔族与萨马勒族的母系关系[75]。达洛德、迪尔与其他的氏族祖先的坟墓目前是坐落在索马里北部,因此,传统上,他们会把北部索马里当成是索马里人祖先的家乡[76]

亲属关系 编辑

传统上,索马里人的政治组织与亲属关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77]世系群是由几个小的世系所组成,而每一个世系都是由几百个乃至几千个的成员所组成。每一个世系到现在大约都有四到八代的家族成员。成员们会在政治和法律上互有义务[73] ,这些义务包含血钱,而血钱就是相同世系的人对其他人造成伤害或死亡时所做的相关赔偿[77][78][79]

社会分级 编辑

 
传统索马里族裔分布

和其他非洲民族一样,索马里人也有阶级制度[80][81][82]。根据历史学家唐纳德·莱文英语Donald Levine的说法,它们的阶级分级有四级,分别是高层级氏族、低层级氏族、卡司特阶层和奴隶阶级[83]。这些严格的阶级制度和血缘的观念深深影响索马里人的政治和氏族的领导阶层[81]

贵族构成了上层阶级,他们被称为比利斯。比利斯是由具索马里族裔祖先起源的人们组成,他们只能内族通婚,也就是内婚制。令索马里贵族自豪的是他们属于高加索人种,与当地其他非洲人不一样[84]。索马里贵族相信自己为阿拉伯裔,虽然除了宗教外,他们在文化上已和阿拉伯人不同,但他们仍然透过高贵的阿拉伯血缘,维系关系[81]。 下层阶级的人们则被称为赛比,因为其特殊的生活方式、相异的语言和不同的文化,而被区分出来第三阶层卡司特阶层是由是由手工工匠所组成,他们的地位是世袭的。在手工阶级中,又分为马迪班托马尔伊比利亚阶级,这三个阶级皆是索马里人中地位较低的种姓,他们会被索马里其他阶层的人歧视,且多年来,他们被剥夺教育基本权利和机会。首先,马迪班阶级,他们传统的世袭职业多为猎人或执行割礼的人[85][74];托马尔阶级的话,他们的世袭职业多为铁匠或皮革生产者;最后的伊比利亚阶级,他们的世袭职业则是巫师,他们会制作一些皮制护身符,来为村中的孩子们抵挡灾祸[86][87]

根据人类学家弗吉尼亚·卢林的说法,北部的手工种姓与较高等级的种姓有相近的亲缘关系,且通常是高加索人种[88]。虽然种族一样,但是上层种姓的人们却经常性的污辱下层种姓的人,甚至是剥夺下层种姓的人的基本权利,索马里人更根据职业以区分一个人位于社会结构中的地位[89]

婚姻 编辑

 
传统的索马里婚礼篮

为了加强联盟关系,对于某些索马里人来说,不同氏族之间需要互相联姻,且同氏族之间的婚配是被严格禁止的[90],然而这种传统的外婚制度实行范围十分有限,多实行于索马里北部[91]。对于某些索马里人来说,因为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所以在南部摩加迪沙地区,他们实行内婚制,他们认为内婚配偶是确保在不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下宗族团结的手段[92]。然而,尽管在很多方面,内婚制有很大的优势,但非传统的内婚制仍然与传统的索马里外婚制,产生很大的矛盾与冲突[90]

索马里还有一个跨时代性的创举,1975年发布的索马里家庭法规定,男女在离婚时均享有财产平等分配,以及个人控制其个人财产的专有权利。在一票穆斯林国家中,家庭法改革最突出的便属索马里民主共和国,这项改革使得两性在财产分配时,获得一样的权利[93]

生活方式 编辑

菜肴 编辑

索马里的菜肴是因地区而有所不同的,且融合了多种烹煮元素。索马里的食物是其丰富的贸易与商业传统下的产物。尽管菜肴非常丰富多样的,但有一件事是所有食物都具有的特征:所有佳肴都是清真食物。因此,在索马里是没有猪肉菜肴,没有酒的供应,没有提供自然腐败的东西(腐尸),菜肴也没有血的成分。

早餐对于索马里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餐,通常会由一杯茶或咖啡来开始。所谓的茶通常是来自北方的衰哈里英语Shahi haleeb。主食通常是一个像煎饼的面包,通常也会搭配炖菜或汤[94]。午餐大多是精心制作的,多种的饭(bariis),最受欢迎的大概是印度香米,通常和山羊或羊肉一起作为主菜。香料如茴香小豆蔻丁香肉桂鼠尾草是用来提升不同米饭美食的香气。索马里人迟至晚上九点才吃晚餐。在斋戒月期间,晚餐通常在泰拉威祈祷之后,所以有时迟至十一点才吃晚餐。

 
英杰拉
 
印度香米(basmati)

哈尔瓦是一种在节庆场合常见的甜点[95],像是开斋节或结婚典礼。它是由砂糖,玉米淀粉,小豆蔻粉,肉豆蔻粉和酥油所制成的,花生有时也会被加进去来增加质地和风味[96]。在用过餐后,家中传统上会使用乳香或熏香,使用在香炉中通常被称为达喀尔德英语Dabqaad[97]

法律 编辑

几个世纪以来,索马里人实行了一种习惯法,他们称之为谢尔(Xeer)。 谢尔是一个多中心的法律体系,没有专断的代理人来决定法律应该是什么或应该如何解释。大约自七世纪以来,它被认为是只有在非洲之角开发的。 由于在谢尔的命名中缺乏来自外语的借词,习惯法似乎是在原地进化的[98]。 谢尔是由一些不变的基本原则定义的,它们与国际法中强制法的原则非常接近:支付血钱(当地称为diya或mag),通过公正地对待女性确保良好的部族间关系,真诚地与“和平使者”交往,并且避免伤害受到社会保护的群体(如儿童,妇女,虔诚人士,诗人和客人)的生命,至于家庭义务,像是支付嫁妆和制裁延期,有关管理的规则包含使用牧场,水和其他自然资源等资源[99],为已婚女性亲属和新婚夫妇提供财政支持,向穷人捐赠牲畜和其他资产[100]。谢尔法律体系还要求法律框架内对不同职业进行一定程度的专业化。因此,人们可以找到法官,司法官员,法官,侦察员,律师,证人和警察来执法[101]

建筑 编辑

索马里的建筑富含多种建筑和设计传统。其建筑有非常多种的架构型式,像是城堡、堡垒、清真寺、陵墓、塔楼、古墓、巨石、纪念碑、石碑、寺庙、围墙、蓄水池、渡槽和灯塔。横跨大索马里的古代,中世纪和早期现代时期,它还包括当代索马里建筑与西方设计的融合。[102]

在索马里古代,被称为塔罗洛的金字塔结构是一种流行的埋葬风格。今天在全国各地发现数百个这些干石纪念碑。房屋由类似古代埃及的石头建造而成[103]。还有一些围绕定居点的庭院和大石墙的例子,如维家艾德墙(Wargaade Wall英语Wargaade Wall)。

在中世纪索马里历史的早期,伊斯兰教的和平引入产生了对阿拉伯波斯伊斯兰建筑影响。 这样做的结果是刺激建筑从石块和其他相关材料转向珊瑚石,砖块干燥以及石灰石在索马里建筑中的广泛使用。许多新建筑设计,如清真寺,都建在旧建筑的废墟上。 这种做法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会一遍又一遍地继续下去。

 
索马里建筑
 
索马里建筑

文化 编辑

索马里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系统,并通过与邻国和远东文明,如东北非其他地区、阿拉伯半岛、印度和东南亚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起来。[104] 索马里的纺织制造是古代纺织工业的延续,木雕,陶器和纪念性建筑的文化也是索马里室内设计和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另外,索马里企业的文化传播可以在它对东南亚影响的美食中发现。 由于索马里人民对诗歌充满热爱和热情,索马里经常被学者称为“诗人之国”和“吟游诗人之国”,其中包括加拿大小说家玛格丽特·劳伦斯英语Margaret Laurence[105]

最后, 所有的这些传统,包括节日,武术,服装,文学,体育和游戏如沙克斯(Shax,又称索马里直棋),都为丰富索马里的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索马里直棋棋盘,同于西方常见的直棋。

音乐 编辑

索马里人拥有以传统索马里民间传说为中心的丰富音乐遗产。 大多数索马里歌曲是五声音乐。 也就是说,他们只使用五个音高,八度音阶为主要音阶,而不是使用七度音阶(七音阶)。 起初,索马里的音乐可能会被误认为埃塞俄比亚,苏丹或阿拉伯等附近地区的音乐,但它最终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曲调和风格来辨认。 索马里歌曲通常是词作者(midho),曲作者(laxan)和歌手(Codka或Voice)之间合作的产物。[106]

北部地区的音乐中的传统乐器包括oud lute(kaban)。它通常在背景中伴随着小鼓和芦笛。特别的是,在北方,打击乐器和金属乐器并不常见。[106]相反的,南部的河流和沿海地区使用各式各样的传统仪器,包括[107][108][109]: Membranophones:nasaro,mokhoddon和masoondhe(高鼓和重鼓),reme,jabbu和yoome(小鼓); Aerophones:malkad和siinbaar(长笛),sumaari(双簧管),fuugwo(小号)buun,muufe和gees-goodir(喇叭); Idiophones:shagal(金属拍板),shanbaal(木拍板),shunuuf(拨浪鼓),tenegyo(木琴) Chordophones:shareero(七弦琴),kinaandha(琵琶),madhuube(拇指钢琴),seese(一弦小提琴)

音乐家、艺术家与乐团 编辑

影剧 编辑

20世纪60年代初,从索马里人相当多的传统故事出发,独立后立即出现了第一批电影节和长篇的索马里电影。继1975年成立索马里电影局(SFA)监管机构后,当地电影界开始迅速扩大势力范围。 在20世纪的70年代和80年代初,被称为riwaayado的流行音乐剧是索马里电影业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随着视频技术和国家电视网络的普及,史诗和时代电影以及国际合作的影片也纷纷出现。在此期间,萨拉赫艾哈迈德导演了他的第一部长篇电影“索马里达尔维什”,专门介绍特维尔州。在20世纪90年代和2000年代,出现了更多以娱乐为导向的电影。这个新兴的,基于青年的电影运动被称为Somaliwood英语Somaliwood(索马里伍德),为索马里电影业带来活力,并在此过程中引入了创新的故事情节,营销策略和制作技巧。

索马里最早的公共电影展览形式是意大利索马里兰殖民时期重要活动的意大利新闻片。这样的作品的实例包括索马里:Gheledi(1913),索马里意大利(1913)等等......。 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索马里早期演员和电影技术人员与意大利工作人员合作,在国内制作法西斯电影。其中后者是Dub'aad和青铜哨兵。电影青铜哨兵(Sentinelle di bronzo [110])在1937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被评为“意大利最佳殖民电影”,赢得意大利杯冠军。[111]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罗马的Cinecitta和第一批索马里董事之间进行了一些合作。因此,1963年,这是索马里 - 意大利联合制作的Hajji Cagakombe的Miyi Iyo Magaalo(“乡村与城市”或“城镇与乡村”),是该国第一部长电影。

艺术 编辑

索马里艺术是索马里人民的历史和当代艺术文化的融合。这些包括陶器,音乐,建筑,木雕和其他类型的艺术传统。索马里艺术的特点在于其独特性,部分原因是索马里前伊斯兰神话的退化影响以及无处不在的穆斯林信仰。然而,也出现了较生物艺术描写的过去的情况下,如金鸟的摩加迪沙檐,古索马里北部的岩画和索马里南部宗教墓葬上的植物装饰,但这些被认为是罕见的。相反,复杂的图案和几何设计,大胆的色彩和纪念性的建筑是常态。

艺术的最古老的证据是索马里半岛的史前岩画。拉斯·吉尔的岩石艺术被认为是非洲一些保存最完好的作品,代表着伴随人类穿着礼服的奶牛。奶牛的颈部饰有一种腹甲,一些奶牛被描绘为穿着装饰性长袍。这些画不仅展示了牛,还展示了一只家养的狗,几只犬科动物和一只长颈鹿。[112]

 
描绘骆驼的史前岩画

雕刻在索马里被称为qoris,在历史和现代都是索马里备受尊敬的行业。中世纪时期许多富有的都市人经常使用索马里最好的木雕和大理石雕刻师来制作他们的内饰和房屋。古代索马里清真寺的米拉布和柱子上的雕刻是大陆上最古老的一些雕刻。艺术雕刻被认为是属于男性的,类似于索马里纺织业主要是妇女事业。在游牧民中,雕刻,尤其是木制品广泛流传,可以在最基本的物体上找到,例如汤匙,梳子和碗,但它也包括更复杂的结构,如便携式游牧民房,水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门,窗及家具传统雕刻也已经采取了一种新方法----采用电气机械,其提供同样的结果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113]

索马里的纺织文化是一个古老的文化,摩加迪沙的索马里纺织中心至少从13世纪到19世纪后期被认为是印度洋主要的纺织中心之一。它与印度人和后来的美国人在埃及叙利亚等国内外市场竞争。[114]

服饰 编辑

在日常活动中,索马里的妇女通常会穿着guntiino,一条长长的布绑在肩上,披在腰上。该guntiino传统做出来的纯白色布有时会与装饰边框特色,该服装可以穿着许多不同的款式和不同的面料。对于像婚礼或宗教庆典等更正式的场合,女性穿着由聚脂纤维纱丽织物制成的长而轻的透光薄纱裙。另外,狄拉克是一条长裙,通常由100%棉或棉混纺制成,包括亚麻或聚酯,这件衣服穿在一条滑盖和一个胸罩上。迪拉克通常闪闪发光,非常丰富多彩,最受欢迎的款式是那些带有镀金边框或线条的款式。这种织物通常是从索马里服装店与戈尔马拉德一起购买的。过去,迪拉克织物也经常从南亚商人那里购买。此外,索马里妇女佩戴黄金和白银首饰的历史悠久,特别是手镯。在婚礼期间,新娘经常以黄金装饰。许多传统的索马里女性也穿着金项链和脚炼。

 
传统服装的索马里妇女

另外,如果不穿西服的服装,例如牛仔裤和T-shirt,索马里男士通常会穿着腰带马卡维尼(ma'awiis),这是一种围绕腰部的围裙式服装,以及裹在身体上部的大布。在他们头上,常常戴着一顶色彩鲜艳的头巾或一顶名为koofiyad的绣花帽子。

由于索马里的进步,并与穆斯林世界的密切联系,许多索马里人也穿了卡米埃斯(Thawb)(索马里称khamiis),一种在穆斯林之间相当常见的白袍。[115]而传统上男性的索马里服饰由两块大布(通常是纯白色)组成,一个披在肩上,另一个裹在腰上。有时有刺绣,图案或边框。现今尽管可以在一些农村社区找到,但这种服饰已不再普遍。

女性割礼 编辑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索马里,介在4到11岁高达95%的女孩曾受过割礼。[116] 在索马里文化中,女性必须经过割礼,才会认为是贞洁的,因为他们认为女子的阴蒂是污秽,那些没接过割礼的女生,会被村子里驱逐,被男人视为是性开放且不洁的女人,此外通过割礼,意味着女孩可以许配给他人,在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里,唯有婚姻能巩固女性的地位与生存,因此女性长辈并不排斥割礼,反而多半是由女孩的母亲去安排 通常在女孩3到10岁的阶段,便会被母亲带去给吉普赛的女人执行割礼,执行的方式是将阴蒂、阴唇割去,然后把伤口缝起来,让整个阴部只留下一倒小孔,执行完后女孩会远离家屋一段时间,独自待在一个地方,直到伤口愈合才能回家,但通常回到家后,随之而来的,是被父母许配给比自己年长的男子。若割礼过程不卫生,其后的一生,可能会面临割礼导致的并发症,包含肾病、经血回流、尿道感染、腹腔发炎及不育。[117]

电影沙漠之花便是讲述来自索马里的超模华莉丝·迪里传奇性故事,讲述她曾接受过割礼的经历,以及她如何靠着强大的求生意志,从沙漠走上美国的模特儿圈的历程。

民族象征 编辑

 
索马里联邦共和国国旗

索马里旗被认为是代表索马里族群的族群代表旗帜。[118]它在1954年被一位名为穆罕默德·阿瓦尔·利班的索马里学者在他被索马里托管领地的劳工贸易组织所选上之后而创造。[119]在1960独立之后,这面旗帜被拿来当作初期的索马里共和国的国旗。在旗帜正中央的五角星代表着索马里族群居住在大索马里的五个区域[120][121]

文学 编辑

类型 编辑

 
索马里著名小说家纳迪法·穆罕默德英语Nadifa Mohamed

索马里学者创作了很多类型的伊斯兰文学,例如诗歌圣训等。由于在1972后,人们逐渐将索马里语以拉丁字母来书写,许多当代作家也因此发表了不少小说,其中一些作品已经获得全世界的赞誉。早期索马里的大部分文献都是索马里神职人员采用阿拉伯字母瓦达德书写系统英语Wadaad writing[42]而酋长偏好用阿拉伯语的礼仪语来写作。这些历史手稿主要包括伊斯兰诗歌圣歌,及谢赫·乌伊斯(Sheikh Uways)和谢赫·伊斯马希尔·法拉赫(Sheikh Ismaaciil Faarah)的索马里诗歌。[122]而其他现有的历史文献主要由阿拉伯文的文件翻译而成。[122]

索马里社会在传统上并无读、写的沟通模式,他们透过口述的方式,例如:故事戏剧笑话谜语谚语,来传达意念。谚语可以在乡下的和都市的社会中的日常生活中耳闻。 谜语则普遍被游牧民族使用, 索马里人借由复杂的谜题述说给对方,测试彼此知识和智力。移居国外的索马里人亦常在学校和社区背景中朗读诗歌。擅长英语的索马里青少年也喜欢阅读并讲述索马里人的民间故事和笑话。这些口头文本时索马里人的集体生存记忆和共同生命经验。他们所叙述的故事大部分为寓言,通常以动物来比喻负面的个性和行为举止,例如:贪欲,窃盗,说谎,懦弱。[69]

基因学 编辑

Y-DNA 编辑

根据Sanchez和Cruciani的Y染色体研究,索马里人与在北非的亚非语系有父系关系,[123][124][125]除了包含大部分索马里人的Y染色体, E1b1b的单套群也在埃塞俄比亚、苏丹人、埃及人、柏伯人、北非阿拉伯人与许多地中海人口的父系DNA中,占有很大的比例,[124][126]Sanchez 观察E1b1b的 M78 (E1b1b1a1)亚枝,出现在约 70.6%的男性索马里人案例中。根据Cruciani的研究,非洲之角(索马里和阿塞俄比亚地区)亚单倍群的出现,可能代表着这个族群是来自埃及与利比亚的一次古迁徙。继单套群 E1b1b之后,西亚的 T(M184) 单套群是索马里人的第二常见Y染色体单套群。[127] 这样的进化枝出现在超过 10%的男性索马里人体内中[123] ,其中在德雷达瓦的索马里亚人有82.4%[128],而在吉布提的约74%[129]。T单套群像是单套群 E1b1b也特别常见于其他北非、马格里布、中东与地中海。[125]

 
头戴穆斯林礼拜帽的索马里老人

mtDNA 编辑

根据 Holden and Richards的 mtDNA 报告, 索马里人很大一部分的母系血统由M1单套群所组成[130][131],这个线粒体的进化枝常见于埃塞俄比亚人与北非人,特别是埃及人和阿尔及利亚人[132][133],M1单套群被相信起源于亚洲[134] where its parent M clade represents the majority of mtDNA lineages.[135] ,在亚洲M进化枝代表mtDNA血统的大部分,这个进化枝也同时被认为与亚非语系家族有关系[131]。 此外,研究分析来自三大洲的人,分别是利比亚、索马里、刚果、赞比亚,共250人,一开始的结果指出萨哈拉沙漠以南并没有明显的M1单套群,然而在北非与东非的测试者身上,有超过 20%的M1单套群。在所有案例中,唯独撒哈拉以南的人有几乎全部的L1 orL2的单倍群,也发现有同质性的M1单套群。这样的生态群可以显示出这些地区的历史可能有相关联。

Autosomal DNA 编辑

 
肤色偏白的索马里男子

根据 Hodgson的体染色体报告指出,亚非语系由一群没有非洲基因的古老族群带进非洲与近东,研究者称这些人是埃塞俄索马里人。而这群古老族群是今日在非洲之角的亚非语系人口组成,也是许多索马里亚人的祖先。目前认为埃塞俄索马里人与马格里比非非裔的基因最有关系,而他们基因上,也与23000前的非非裔有所区隔。 基于这样的论述,研究者认为原本的埃塞俄索马里人跨越西奈半岛到东北非,也就是从近东到农耕前期的地区。而这群埃塞俄索马里人在抵达后,分裂为两个分支,一群向西前往马格里布,另一群向南前往非洲之角[136] 。而从古基因分析出,在非洲之角的祖先近似于新石位器时代时,位于黎凡特的农耕人口。[137]

HLA antigens 编辑

人类白细胞抗原的分析以帮助确认了索马里人的背景,因为单倍群出现在不同人口的几率皆不同[138] ,根据Mohamoud的论文[139] ,索马里人的HLA抗体并没有和其他国际上的民族分类在一群。因此Mohamoud分析了住在英国西部,76个互不关联的索马里人的人类白细胞抗原。透过使用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发现 HLA -A, -B, -C and DRB1抗原以聚合酶连锁反应的形式出现。另外,表现型基因、基因频率、单套型的频率,也都是研究索马里人与其他相关民族的考量因素。 在众多单套的人类白细胞抗原,B7-Cw7, B39-Cw12, B51-Cw16, B57-Cw18抗原出现在索马里人的体内几率最高,这意味着索马里人在基因上,与阿拉伯人和高加索人种较为相近。而这样的假设是由许多以文化与历史证据以及索马里人起源所支持的。[139]

索马里研究 编辑

 
索马里文先驱奥斯曼·尤瑟夫·肯纳迪

关于索马里大索马里研究在学术界统称为索马里研究英语somali studies,其中大索马里,指的是非洲之角上索马里人的聚居地。除了索马里索马里兰),还包括了吉布提埃塞俄比亚欧加登地区和肯尼亚的东北省。此研究包含了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史学考古学[140]并从索马里早期的编年史,记录和口头文献中寻找资料,以及来自非洲之角和中东地区的探险家和地理学家关于索马里人的书面记录与他们的传统习俗。自1980年7月6日至13日,在摩加迪沙首次举办国际索马里研究大会,往后世界各地著名的索马里主义学者每年聚集一堂,讨论该领域的发展。第十届研究大会于2007年12月在吉布提市举行。除此之外,三年一度的索马里研究会议也聚集了不少索马里研究学者和专家,而负责管理索马里研究之领域的主要组织为索马里研究国际协会

重要期刊[141] 编辑

Bildhaan-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mali Studies

SOMALI STUDIES–A Peer-Reviewed Academic Journal for Somali Studies

Horn of Africa-an independent journal

Anglo-Somali Society Journal

起源 编辑

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索马里学者,开始对索马里的宗教、语言和历史进行研究,被视为当代索马里研究的起源。由于地理因素,北非,西亚南亚东亚等地区的学者也着手关注此领域。在二十世纪早期,其他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和考古学亦逐渐将成为索马里研究的一部分。过去的学者出版了许多与索马里历史和科学有关的教科书,包括索马里语天文学地理学和索马里哲学。资料大多从古代索马里文化数据库引用。后来也记录了不少索马里的占星气象日历,着重于传统索马里科学、索马里天气预报、天文学和占星术,以及索马里传统牧区的星空、季节和天气的术语和应用,这些皆被视为索马里研究重要的一环。[142]

考古学 编辑

索马里考古的首例可回溯至十九世纪,当时法国探险家乔治·雷沃尔(George Revoil)在索马里北部发现了几处古代遗址,并挖掘大量的玻璃和陶器,包括罗马陶器。[143]独立后,索马里政府官员和苏联一同与英国考古学家合作,于1970年代开始索马里各地进行挖掘。[144][145]1975年末,内维尔.奇蒂蒂克(Neville Chittick英语Neville Chittick)率领英属索马里考古探险队至索马里北部展开调查。在当局的资助下,探险队发现了许多历史文物和建筑物,包括古代的硬币、陶器、石块建筑物、石标、清真寺、围墙、立石和平台纪念碑。这些文物可以证明,前伊斯兰教的起源与成书于一世纪的《红海航行记》(Periplus of the Erythraean Sea)及其他文献中所描述的古代定居点有关。[146]

人类学 编辑

即为人类学家研究索马里人的生活方式。索马里人类学家在各式书籍和论文中记载了传统索马里社会体系,如古代习惯法-谢尔(Xeer)和宗族体系,并描述了它们在索马里社会中的作用。在关于伊斯兰研究方面,I.M.LewisSaid Sheikh Samatar英语Said Sheikh SamatarLee V.Cassanelli等学者撰写了关于索马里传统社会穆斯林结构的书籍,大多与索马里文化和习俗有关,也概述了不少索马里族群的起源。[147]

语言学 编辑

索马里研究着重于索马里语和其他亚非语系之间的相互关系,[148]而索马里是迄今为止该语系里库希特语族里记录最完整的语言,其学术研究可追溯到1900年以前。[149] Bogumil Witalis Andrzejewski英语Bogumil Witalis AndrzejewskiGiorgio.BantiAnnarita.PuglielliCabdalla.Cumar.MansuurMohamed.Haji.RabiMohamed Diriye Abdullahi英语Mohamed Diriye AbdullahiMartin Orwin英语Martin Orwin等学者被认为是研究索马里语的最重要的学者。[150]不少其他语言学家也重视方言的部分、索马里语书写之标准化,以及与阿拉伯语的连结。[151]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UNFPA Somali Population Survey 2014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7 October 2016.. Somalia.unfpa.org (06 April 2014). Retrieved 06 October 2016.
  2. ^ 2.0 2.1 "Census 200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irst draft, Table 5. Central Statistical Agency of Ethiopia
  3. ^ 3.0 3.1 2009 POPULATION & HOUSING CENSUS RESULTS (PDF). Ministry of State for Planning,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Vision 2030. [2014-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0. 
  4. ^ 4.0 4.1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Ethnologue.com
  5. ^ Republic of Somaliland - Country Profile 2021 (PDF). March 2021 [2022-06-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4-08). 
  6. ^ Shire, Saad A. Transactions with Homeland: Remittance. Bildhaan. [2018-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5). : *N.B. Somali migrant population, Middle East including Yemen.
  7. ^ Bureau, U.S. Census. American FactFinder - Results. factfinder.census.gov. [2018-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4) (英语). 
  8. ^ Ethnologue United Arab Emirates. Ethnologue. [2018-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2). 
  9. ^ Statistical database - Select table. www.statistikdatabasen.scb.se. [2018-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6). 
  10. ^ Government of Canada, Statistics Canada. Census Profile, 2016 Census - Canada [Country] and Canada [Country]. www12.statcan.gc.ca. 2017年2月8日 [2020年8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3月17日). 
  11. ^ 2020-03-09. ssb.no. [2020-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7). 
  12. ^ Jinnah, Zaheera. Making Home in a Hostile Land: Understanding Somali Identity, Integration, Livelihood and Risks in Johannesburg (PDF). J Sociology Soc Anth, 1 (1-2): 91-99 (2010). KRE Publishers. [2014-03-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3). 
  13. ^ CBS StatLine - Population; sex, age, origin and generation, 1 January. cbs.nl. [2018-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4. ^ Anzahl der Ausländer in Deutschland nach Herkunftsland. Statista. [2018-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3). 
  15. ^ Ethnologue Saudi Arabia. Ethnologue. [2017-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3). 
  16. ^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www.un.org. [2018-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6). 
  17. ^ StatBank Denmark. statbank.dk. [2018-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30). 
  18. ^ Population. Statistics Finland. 2018-04-04 [2018-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1). 
  19. ^ Table 5. Ancestry by State and Territory of Usual Residence, Count of persons - 2016(a)(b).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7-07-20 [2017-08-04]. 
  20. ^ Statistiche demografiche ISTAT. istat.it. [2018-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3). 
  21. ^ Federal Statistical Offic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7). 
  22. ^ Bevölkerung nach Staatsangehörigkeit und Geburtsland. www.statistik.at. [2018-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3). 
  23. ^ Hertogen, J. Inwoners van vreemde afkomst in België. [2018-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2). 
  24. ^ Fakhr, Alhan. Insecure once again. Daily Jang. 2012-07-15 [2013-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5). 
  25. ^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Migration Flows and Institutional Capabilities in Libya (PDF).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Migration Policy Development. [2018-03-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3-08). 
  26. ^ Ethnic group profiles. stats.govt.nz. [2018-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7). 
  27. ^ Population Usually Resident and Present in the State who Speak a Language other than English or Irish at Home 2011 to 2016 by Birthplace, Language Spoken, Age Group and CensusYear - StatBank - data and statistics. www.cso.ie. [2017-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6). 
  28. ^ Joireman, Sandra 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the Horn of Africa: The Alloc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and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Universal-Publishers. 1997: 1 [2018-06-27]. ISBN 1581120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0). The Horn of Africa encompasses the countries of Ethiopia, Eritrea, Djibouti and Somalia. These countries share similar peoples, languages, and geographical endowments. 
  29. ^ Africa :: Somalia — The World Factbook -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www.cia.gov. [2018-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1). 
  30. ^ Rigby, C. P. On the Origin of the Somali Race, Which Inhabits the North-Eastern Portion of Africa. Transactions of the Ethn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1867, 5: 91–95 [2021-06-11]. doi:10.2307/3014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9) –通过JSTOR. 
  31. ^ About The Horn: THE LAND OF THE GODS - A brief study of Somali Etymology and its historio-linguistic potential. [201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2). 
  32. ^ Project, Joshua. Somali, Issa in Djibouti. joshuaproject.net. [201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4). 
  33. ^ [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http://www.cbc.ca/radio/thecurrent/the-current-for-june-19-2017-1.4164543/ahmed-hussen-from-somali-refugee-to-canada-s-immigration-minister-1.416462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4. ^ Fagioli-Ndlovu, Monica. Somalis in Europe. 2015年8月3日 [2020年8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月28日) –通过cadmus.eui.eu. 
  35. ^ Seeking Asylum: Canada a ‘dreamland’ for Somalis in Minneapolis. Global News. [201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2). 
  36. ^ Abdulla, Afkar Ali. Somalis make their mark in the UAE. Khaleej Times. [201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1). 
  37. ^ Wafula, Paul. The Somali population explosion. The Standard. [2020-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2). 
  38. ^ Project, Joshua. Somali in Sudan. joshuaproject.net. [201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2). 
  39. ^ Somali Refugees Struggle in South Africa | Voice of America - English. www.voanews.com. [2020-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3). 
  40. ^ 40.0 40.1 Somali languag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1). 
  41. ^ CIA World Factbook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so.html#Peopl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IA World Factbook
  42. ^ 42.0 42.1 Somali alphabets, pronunciation and language. omniglot.com. [2020-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7). 
  43. ^ How widely is Arabic used in Somalia?. WordReference Forums. [201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9). 
  44. ^ Hill, Bryan. Laas Geel Complex and The Magnificent Ancient Rock Art of Somalia. www.ancient-origins.net. [2020-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1). 
  45. ^ Somali ancient History. History Forum. [2020-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3). 
  46. ^ What are the most astonishing facts about Somalis and Somali history? - Quora. www.quora.com. 
  47. ^ Abdurahman, Abdullahi. Making Sense of Somali History: Volume 1. Adonis and Abbey Publishers. 2017年9月18日 [2018年6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1月12日) –通过Google Books. 
  48. ^ Ifat | historical state, Ethiopia.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49. ^ Ajuuraan Empire (East Africa) - History Forum ~ All Empires. www.allempires.com. [201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6). 
  50. ^ The Adal Kingdom 415 – 1577 was a medieval multi-ethnic Muslim state.. 2013年7月4日 [2020年8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6月13日). 
  51. ^ [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https://www.revolvy.com/main/index.php?s=Sultanate+of+the+Geledi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2. ^ The Sultanates of Somalia | World Civilization. courses.lumenlearning.com. [201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3). 
  53. ^ Somalia - Revolt in British Somaliland.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2). 
  54. ^ Majeerteen Sultanate. www.theinfolist.com. [201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3). 
  55. ^ Sultanate Of Hobyo. www.theinfolist.com. [201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3). 
  56. ^ The Italian Monarchist: Italian Somaliland - A History. 2012年8月12日 [2018年6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6月13日). 
  57. ^ Kurtas, Susan. Research Guides: UN Documentation: Trusteeship Council: Italian Somaliland. research.un.org. [2020-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6). 
  58. ^ Hawd Plateau | plateau, East Africa.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2). 
  59. ^ [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http://www.iris-france.org/wp-content/uploads/2016/11/ENG-Observatoire-Prospective-Huma-NORTHEasternKenya-12-2015.pd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0. ^ [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http://www.icla.up.ac.za/images/country_reports/djibouti_country_report.pd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1. ^ Somalia gains independence from Britain. African American Registry. [201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9). 
  62. ^ The 1969 Military Coup in Somalia. Part 1- 10. By Dr. Mohamed Rashid Sheikh Hassan. * History*. [201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2). 
  63. ^ [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https://globaledge.msu.edu/trade-blocs/arab-league/mem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4. ^ Organisation of African Unity (OAU) | South African History Online. www.sahistory.org.za. [2020-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1). 
  65. ^ "A Country Study: Somalia from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2011-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3). 
  66. ^ Mohamed Diriye Abdullahi. Culture and Customs of Somalia. Greenwood. 2001: p.1. ISBN 0313313334. 
  67. ^ Abdurahman M. Abdullahi. The Roots of the Islamic Conflict in Somalia. [2010-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3). 
  68. ^ Nina J. Fitzgerald. Somalia: Issues, History, and Bibliography. 2002: p48. 
  69. ^ 69.0 69.1 69.2 Courtney, Robert H. Looking at Racial Segregation: An Exploratory Case Study of a Predominately Somali Charter School: p22–29. 2015. 
  70. ^ 70.0 70.1 Koranic School Project (PDF). [2018-06-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5-16). 
  71. ^ Letitia Basford. Cultural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s of Somali Youth in U.S. Schools. 2010. 
  72. ^ Lewis, I. M. (1999). A Pastoral Democracy: A Study of Pastoralism and Politics Among the Northern Somali of the Horn of Africa. James Currey Publishers. pp. 5–7. ISBN 0852552807.
  73. ^ 73.0 73.1 73.2 73.3 Lewis, I. M. (1999). A Pastoral Democracy: A Study of Pastoralism and Politics Among the Northern Somali of the Horn of Africa. James Currey Publishers. pp. 5–7. ISBN 0852552807.
  74. ^ 74.0 74.1 Ahmed, Ali Jimale (1995-01-01). The Invention of Somalia. The Red Sea Press. pp. 104, 122–124, 131. ISBN 9780932415998.
  75. ^ I.M. Lewis,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Somali, fourth edition (Oxford: James Currey, 2002), p. 22
  76. ^ Abdullahi, Mohamed Diriye (2001). Culture and Customs of Somalia.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pp. 8–10. ISBN 0313313334.
  77. ^ 77.0 77.1 Marian Aguiar (2010). Anthony Appiah and Henry Louis Gates, ed. Encyclopedia of Afric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395. ISBN 978-0-19-533770-9.
  78. ^ I. M. Lewis (1994). Blood and Bone: The Call of Kinship in Somali Society. The Red Sea Press. pp. vii–viii, 20, 43–44, 48–50, 163–164. ISBN 978-0-932415-93-6.
  79. ^ Tobias Hagmann (2007). Lars Buur and Helene Maria Kyed, ed. Bringing the Sultan Back In: Elders as Peacemakers in Ethiopia’s Somali Region in "State Recogni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in Sub-Saharan Africa". Springer Palgrave. pp. 31–51. ISBN 978-1-349-36980-5.
  80. ^ Donald N. Levine (2014). Greater Ethiopia: The Evolution of a Multiethnic Socie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 62, 195. ISBN 978-0-226-22967-6.
  81. ^ 81.0 81.1 81.2 Catherine Besteman (2014). Unraveling Somalia: Race, Class, and the Legacy of Slaver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p. 123–124. ISBN 978-0-8122-9016-5.
  82. ^ Beatrice Akua-Sakyiwah (2016), Education as Cultural Capital and its Effect on the Transitional Issues Faced by Migrant Women in the Diaspor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Volume 17, Number 4, pages 1125-1142
  83. ^ Donald N. Levine (2014). Greater Ethiopia: The Evolution of a Multiethnic Socie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 56. ISBN 978-0-226-22967-6.
  84. ^ Luling, Virginia.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Southern Somali Tribes" (PDF). University of London. pp. 43–46.
  85. ^ Lewis, I. M. (1999). A Pastoral Democracy: A Study of Pastoralism and Politics Among the Northern Somali of the Horn of Africa. James Currey Publishers. pp. 13–14. ISBN 0852552807.
  86. ^ Scott Steven Reese (2008). Renewers of the Age: Holy Men and Social Discourse in Colonial Benaadir. BRILL Academic. pp. 139–140. ISBN 90-04-16729-3.
  87. ^ Heather Marie Akou (2011). The Politics of Dress in Somali Cultur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p. 20–23. ISBN 978-0253223135.
  88. ^ Luling, Virginia.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Southern Somali Tribes" (PDF). University of London. p. 14. Retrieved 15 November 2016.
  89. ^ Mohamed A. Eno and Abdi M. Kusow (2014), Racial and Caste Prejudice in Somalia, Journal of Somali Studi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Volume 1, Issue 2, page 95
  90. ^ 90.0 90.1 I. M. Lewis (1994). Blood and Bone: The Call of Kinship in Somali Society. The Red Sea Press. p. 51. ISBN 978-0-932415-93-6.
  91. ^ I. M. Lewis (1994). Blood and Bone: The Call of Kinship in Somali Society. The Red Sea Press. pp. 51–52. ISBN 978-0-932415-93-6.
  92. ^ I. M. Lewis (1994). Blood and Bone: The Call of Kinship in Somali Society. The Red Sea Press. p. 51. ISBN 978-0-932415-93-6.
  93. ^ Pg.75 - Generating employment and incomes in Somalia: report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employment and project-identification mission to Somalia financ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and executed by ILO/JASPA
  94. ^ Abdullahi, pp.111-114.
  95. ^ "Somali Halw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Mysomalifood.co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July 2011.
  96. ^ Ali, p. 79
  97. ^ Abdullahi, pp.98-99
  98. ^ The Rule of Law without the State. Mises Institute. 2007年9月4日 [2018年6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5月12日). 
  99. ^ Wojkowska, Ewa. "Doing Justice: How informal justice systems can contribute" (pdf). [2018-06-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27). 
  100. ^ Dr Andre Le Sage (1 June 2005). "Stateless Justice in Somalia" (PDF). Centre for Humanitarian Dialogue. [2018-06-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6-15). 
  101. ^ Back to Somali roots. www.hiiraan.com. [2018-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4). 
  102. ^ Abdullah, Mohamed Diriye. Culture and Customs of Somalia.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1: p.105. ISBN 0313313334. 
  103. ^ Man, God and Civilization pg 216
  104. ^ Mohamed Diriye Abdullahi, Culture and Customs of Somalia, (Greenwood Press: 2001), p.155.
  105. ^ Diriye, p.75
  106. ^ 106.0 106.1 Abdullahi, pp.170-171
  107. ^ Somali Culture and Folklore (1974) pp.63-64
  108. ^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Somalia (2003) p. 166
  109. ^ The Concise Garland Encyclopedia of World Music. p.57-58
  110. ^ SENTINELLE DI BRONZO. www.benitomovieposter.com. [2018-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11. ^ Sentinelle di Bronzo (1937)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索马里人》的资料(英文)
  112. ^ The Journal of African Archeology Volume 1.2 (2003) Chapter 3
  113. ^ Culture and customs of Somalia By Mohamed Diriye Abdullahi pg 97
  114. ^ Mohamed Diriye Abdullahi(2001) pg 100
  115. ^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Northeast African Studies Committee, Northeast African Studies, Volume 8, (African Studies Center,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2001), p.66.
  116. ^ Goldberg, Eleanor. Somalia, Where 95% Of Girls Undergo 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 May Soon Ban Practice. HuffPost. 2015年8月4日 [2020年8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6月13日). 
  117. ^ Group, Neil Yuming Kuo @ Jaby. 原來女生都有割禮18+(噁心.怕勿看). 黑族论坛. [2020-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118. ^ Costantino, Maria. The Illustrated Flag Handbook. Silverdale Books. 2002: p.185 [2018-06-15]. ISBN 185605669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3). 
  119. ^ Somalia. www.crwflags.com. [2018-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9). 
  120. ^ Somalia Flag and Description. www.worldatlas.com. [2018-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121. ^ "The World Factbook - Somalia"
  122. ^ 122.0 122.1 B W Andrezewski. In Praise of Somali Literature. LuLu. : p130-131 [2018-06-09]. ISBN 12914545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9). 
  123. ^ 123.0 123.1 Sanchez, Juan J.; Hallenberg, Charlotte; Børsting, Claus; Hernandez, Alexis; Morling, Niels. High frequencies of Y chromosome lineages characterized by E3b1, DYS19-11, DYS392-12 in Somali males. 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EJHG. July 2005, 13 (7): 856–866. ISSN 1018-4813. PMID 15756297. doi:10.1038/sj.ejhg.5201390. 
  124. ^ 124.0 124.1 Cruciani, Fulvio; Fratta, Roberta La; Santolamazza, Piero; Sellitto, Daniele; Pascone, Roberto; Moral, Pedro; Watson, Elizabeth; Guida, Valentina; Colomb, Eliane Beraud. Phylogeographic Analysis of Haplogroup E3b (E-M215) Y Chromosomes Reveals Multiple Migratory Events Within and Out Of Afric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04-05-01, 74 (5): 1014–1022 [2018-06-19]. ISSN 0002-9297. PMC 1181964 . PMID 15042509. doi:10.1086/38629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0) (英语). 
  125. ^ 125.0 125.1 Cruciani, Fulvio; La Fratta, Roberta; Trombetta, Beniamino; Santolamazza, Piero; Sellitto, Daniele; Colomb, Eliane Beraud; Dugoujon, Jean-Michel; Crivellaro, Federica; Benincasa, Tamara. Tracing past human male movements in northern/eastern Africa and western Eurasia: new clues from Y-chromosomal haplogroups E-M78 and J-M12.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June 2007, 24 (6): 1300–1311. ISSN 0737-4038. PMID 17351267. doi:10.1093/molbev/msm049. 
  126. ^ Hassan, Hisham Y.; Underhill, Peter A.; Cavalli-Sforza, Luca L.; Ibrahim, Muntaser E. Y-chromosome variation among Sudanese: restricted gene flow, concordance with language, geography, and history.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November 2008, 137 (3): 316–323. ISSN 1096-8644. PMID 18618658. doi:10.1002/ajpa.20876. 
  127. ^ Underhill JR, Rowold DJ, Regueiro M, Caeiro B, Cinnioğlu C, Roseman C, Underhill PA, Cavalli-Sforza LL, Herrera RJ. The Levant versus the Horn of Africa: Evidence for Bidirectional Corridors of Human Migr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04, 74 (3): 532–544. PMC 1182266 . PMID 14973781. doi:10.1086/382286. 
  128. ^ Plaster; et al. Variation in Y chromosome, mitochondrial DNA and labels of identity on Ethiopia (PDF). UCL Discovery. 2011 [2018-06-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5-09). 
  129. ^ Iacovacci, Giuseppe; D’Atanasio, Eugenia; Marini, Ornella; Coppa, Alfredo; Sellitto, Daniele; Trombetta, Beniamino; Berti, Andrea; Cruciani, Fulvio. Forensic data and microvariant sequence characterization of 27 Y-STR loci analyzed in four Eastern African countries (PDF).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Genetics. 2017-03-01, 27: 123–131. ISSN 1872-4973. PMID 28068531. doi:10.1016/j.fsigen.2016.12.015 (英语). ; 25/34 total local samples belonged to haplogroup T (24/24 Dir, 1/1 Hawiye, 0/9 Isaak).
  130. ^ Hans-Jürgen Bandelt, Vincent Macaulay, Dr. Martin Richards, Human mitochondrial DNA and the evolution of Homo sapiens, Volume 18 of Nucleic acids and molecular biology, (シュプリンガー・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2006), p.235.
  131. ^ 131.0 131.1 AD. Holden (2005), MtDNA variation in North, East, and Central African populations gives clues to a possible back-migration from the Middle East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3 March 2016., Program of the Seventy-Four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Anthropologists (2005)
  132. ^ Malyarchuk, Boris A.; Gilles, A; Bouzaid, E; Kefi, R; Paris, F; Gayraud, RP; Spadoni, JL; El-Chenawi, F; Béraud-Colomb, E.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 Diversity in a Sedentary Population from Egypt. Annals of Human Genetics. 2008, 68 (Pt 1): 23–39. PMID 14748828. doi:10.1046/j.1529-8817.2003.00057.x. 
  133. ^ Malyarchuk, Boris A.; Derenko, Miroslava; Perkova, M; Grzybowski, T; Vanecek, T; Lazur, J. Reconstructing the phylogeny of African mitochondrial DNA lineages in Slavs. 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08, 16 (9): 1091–1096. PMID 18398433. doi:10.1038/ejhg.2008.70. 
  134. ^ Gonzalez; et al. Mitochondrial lineage M1 traces an early human backflow to Africa. BMC Genomics. 2007, 8: 223. PMC 1945034 . PMID 17620140. doi:10.1186/1471-2164-8-223. 
  135. ^ Ghezzi et al. (2005), Mitochondrial DNA haplogroup K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risk of Parkinson's disease in Italian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05) 13, 748–752.
  136. ^ Hodgson, Jason A.; Mulligan, Connie J.; Al-Meeri, Ali; Raaum, Ryan L. Early Back-to-Africa Migration into the Horn of Africa. PLOS Genetics. 2014-06-12, 10 (6): e1004393 [2022-03-25]. ISSN 1553-7404. PMC 4055572 . PMID 24921250. doi:10.1371/journal.pgen.10043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2). 
  137. ^ Lazaridis, Iosif; Nadel, Dani; Rollefson, Gary; Merrett, Deborah C.; Rohland, Nadin; Mallick, Swapan; Fernandes, Daniel; Novak, Mario; Gamarra, Beatriz.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world9s first farmers. 2016-06-16. bioRxiv 10.1101/059311 . 
  138. ^ Zachary et al., The Frequencies of Hla Alleles and Haplotyp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Among Donors and Renal Patients in the Unos Registry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ransplantation: 27 July 1996 - Volume 62 - Issue 2 - pp 272-283, Immunogenetics, Histocompatibility, and Tissue Antigens.
  139. ^ 139.0 139.1 A. M. Mohamoud, P52 Characteristics of HLA Class I and Class II Antigens of the Somali Popul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ransfusion MedicineVolume 16, Issue Supplement s1, page 47, October 2006
  140. ^ Lidwien Kapteijns. Somali Studies. The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 1994. 
  141. ^ Somali Studie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omali Studies: held in Mogadishu,Somalia. Scholars Press. 
  142. ^ Wasaaradda Warfaafinta iyo Hanuuninta Dadweynaha. The Writing of the Somali Language: A Great Landmark in Our Revolutionary History.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National Guidance. 1974 [2018-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3). 
  143. ^ George Fadlo Hourani. Arab seafaring in the Indian Ocean in ancient and early medieval times. 1975. 
  144. ^ Africa in Soviet studies: p280. 
  145. ^ Azania Volumes XI by British Institute in Eastern Africa - History - 1975: p117. 
  146. ^ Chittick, Neville. An Archaeological Reconnaissance of the Horn: The British-Somali Expedition. 1975: p117-133. 
  147. ^ John William Johnson. (Review) Oral poetry and Somali nationalism: the case of Sayyid Mahammad 'Abdille Hasan (1982). Research in African Literatures. 1984: p601. 
  148. ^ Agaw, Cushitic and Afroasiatic. the personal pronoun revisited by DL Appleyard Journal of Semitic studies: p196. 
  149. ^ Lecarme, Jacqueline; Maury, Carole. A software tool for research in linguistics and lexicography: Application to Somali. Computers and translation. 1987年1月1日, 2 (1): 21–36. doi:10.1007/BF01540131 –通过Springer Link. 
  150. ^ The Internet Medium and Poetry Transmission | Somalia | Websites. Scribd. [2020-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3). 
  151. ^ Afmaal: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Somali Orthography: p49–60.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