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

(重定向自翼手目

蝙蝠又名蟙䘃 [注 1],是对翼手目学名Chiroptera)动物的通称,为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1],现生种共有19185962。是哺乳动物中唯一具有飞行能力的类群。

翼手目
化石时期:52–0 Ma
始新世-现代
自然界的艺术形态》 (1904), 图版 67: Chiroptera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演化支 兽形类 Theriimorpha
演化支 兽型类 Theriiformes
演化支 Trechnotheria
演化支 歧兽类 Cladotheria
演化支 原磨楔齿类 Prototribosphenida
演化支 Zatheria
演化支 磨楔齿类 Tribosphenida
亚纲: 兽亚纲 Theria
下纲: 真兽下纲 Eutheria
演化支 有胎盘类 Placentalia
高目: 北方真兽高目 Boreoeutheria
总目: 劳亚兽总目 Laurasiatheria
演化支 有阴囊类 Scrotifera
目: 翼手目 Chiroptera
Blumenbach, 1779
亚目
多样性
约19科185属962种
蝙蝠在世界的分布

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分布遍于全世界。

其学名“Chiroptera”来自古希腊语χείρ(拉丁字母转写:cheir;直译:手[2])和πτερόν(拉丁字母转写:pteron;直译:翼)[3]

起源与演化 编辑

始新世的蝙蝠翼膜已经与现代类型相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翼手目可能起源于类似食虫目的最原始的真兽类。

曾经有一些学说认为翼手目的两个亚目有不同的进化线路:大蝙蝠亚目(Megachiroptera)与灵长目亲缘非常近,小蝙蝠亚目(Microchiroptera)与食虫目亲缘近。但以目前从DNA的分析认为,蝙蝠的两个亚目是从同一个来源所演化而来。甚至发现,有些小翼手亚目的蝙蝠的血缘更亲近于某些大翼手目的蝙蝠,因此重新将与狐蝠科较近的类群分类成阴翼手亚目,而与蝙蝠科较近的类群则为阳翼手亚目。并且相信两个亚目都是从会飞行的共同祖先演化而来。

翼手目的动物在四肢和尾之间覆盖着薄而坚韧的翼膜可以像一样鼓翼飞行。它们有一些其他类群所不具备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特化伸长的指骨和链接其间的皮质翼膜,前肢拇指和后肢各趾均具爪可以抓握,胸骨有类似鸟类的龙骨突,以利胸肌着生,拥有发达的听力等。

蝙蝠的新陈代谢非常快,这对机体产生各种各样的损伤,如活性氧DNA复制错误等。但蝙蝠的寿命却很长,有些种类的蝙蝠的寿命可以超过40年。研究表明,蝙蝠基因组里面有更多有关基因修复的基因,并且表达量远远高于其他哺乳动物。这些DNA修复基因在抑制病毒复制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所以虽然蝙蝠携带很多致命病毒,但是病毒的复制在蝙蝠的体内是被严重抑制的。

蝙蝠可能是多种人类病毒的源头,目前已从蝙蝠中发现狂犬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基孔肯雅病毒罗思河病毒冠状病毒副粘病毒腺病毒丝状病毒星状病毒小RNA病毒腺相关病毒圆环病毒呼肠孤病毒[4]

分类 编辑

过去,分类学家依据体型将翼手目可以分为两个亚目:大翼手亚目小翼手亚目,又被称为食果蝠和食虫蝠。正如它们的名字,前者体形较大,多以水果为食,如著名的狐蝠,翼展可达90厘米之巨;后者体形远较前者为小,除了食虫外,还有食肉和血,不过也有与大翼手亚目食性相同的成员。

后来的基因分子研究显示,这样的分类无法反映蝙蝠之间的真正亲缘关系,于是依分子研究结果,重新将翼手目整理成两个亚目:阴翼手亚目阳翼手亚目

蝙蝠科是小蝙蝠亚目下的一科,约有300多种。

本目包括以下科:
科的地位未定的属:

外形特征 编辑

大蝙蝠亚目的蝙蝠视力好,眼睛大,主要依靠视觉来辨别物体;小蝙蝠亚目的成员通常视力退化,眼睛小,主要依靠回声来辨别物体,有一些种类的面部进化出特殊的增加声纳接收的结构,如叶、脸上多褶皱和复杂的大耳朵。

鼻叶是分布在蝙蝠鼻孔周围的复杂组织结构。蝙蝠通过肌肉运动改变鼻叶形状,进而衍射向外发出的波包,改变波束的空间分布,形成蝙蝠的声纳发射器。[6][7]

习性 编辑

夜行性,通常为群体活动,可达百万只,有些温带地区的种类在冬季前会有迁徙行为,主要栖息于洞穴、树洞、森林中,一年繁殖一次,妊娠约2-6个月,一次生产一胎。

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蝙蝠许多以植物的果实为食,它们的食量很大。

约有70%的蝙蝠捕食昆虫,它们通常发出超声波探索猎物,多在空中捕食。蝙蝠捕食猎物十分敏捷,通过高速摄影发现,某些蝙蝠直接用口捕食,有些用翅膀拦截猎物到嘴里,有的用尾膜像子一样将虫子舀到嘴里,捕食方法十分多样。蝙蝠的食虫量很大,每个晚上能吃掉约三分之一自重的昆虫。

食肉的蝙蝠很少,可能有两种假吸血蝠经常捕食啮齿类、小型鸟类蜥蜴[8],目前对它们的行为了解很少,也不能确定它们是否是主动捕食。

的蝙蝠仅有墨西哥兔唇蝠索诺拉鼠耳蝠大足鼠耳蝠。食鱼蝙蝠的特点是腿长脚大,趾上有锋利的钩形爪。捕食时多贴近水面,用超声波探测小鱼激起的浪花,伺机用脚抓住猎物。

的蝙蝠在生活习性上与蜂鸟有相似之处。它们演化出适宜吸蜜的特征,比如口鼻长且细,下颚骤然减小,有细长且延展性好的舌头。在吸蜜的同时,蝙蝠也为植物传粉,尤其是一些在夜间开放的植物(如葫芦树仙人掌等)。

中药中的蝙蝠 编辑

中药中的蝙蝠又称服翼、天鼠、伏翼、飞鼠、老鼠、蟙蟔、仙鼠、夜燕。一些中药典籍认为,蝙蝠入药可以治疗久咳,疟疾,淋病,惊风,目翳,瘰疬,金疮。

  • 本草纲目·禽之二·伏翼》:治久咳上气,久疟瘰疬,金疮内漏,小儿病惊风。
  • 神农本草经·下卷·虫兽部中品》:伏翼味咸平。主治目暝,明目,夜视有精光。久服令人喜乐媚好无忧。一名蝙蝠。生太山川谷。
  • 李当之《药录》:主女子生子馀疾,带下病,无子。
  • 《名医别录·中品·卷第二》:伏翼无毒。主痒痛,治淋,利水道。生太山及人家屋间。立夏后采阴干。
  • 《本草求原》:治病,干血气痛。
  • 《雷公炮炙论》:凡使(蝙蝠)要重一斤者方采之,每修事,先拭去肉上毛,去爪肠,即留翅并肉脚及嘴,然后用酒浸一宿,漉出,取黄精自然汁涂之,炙令干,方用。每修事重一斤一个,用黄精自然汁五两为度。
  • 《肘后方》:治久咳嗽上气,十年、二十年:蝙蝠除翅、足,烧令燋,末,饮服之。
  • 《范汪方》:治久疟不止:蝙蝠七个,去头、翅、足,捣千下,丸梧子大。每服一丸,清汤下,鸡鸣时一丸,禺中(日近午)一丸。
  • 《医学集成》:治小儿惊痫:入蛰蝙蝠一个,入成块朱砂三钱在腹内,以新瓦合煅存性,候冷为末,空心分四服,儿小分五服,白汤下。
  • 《圣惠方·返魂丹》:治小儿慢惊风及天瘹夜啼:蝙蝠一枚(去翼、脂、肚,炙令焦黄),人中白一分(细研),干蝎一分(微炒),麝香一钱(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入人中白等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绿豆犬,每服以乳汁研下三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 《奇效良方·蝙蝠散》:治瘰疬多年不瘥:蝙蝠一个,猫头一个。上同烧作灰:撒上黑豆,煅其灰骨化,碎为细末,湿即干掺,干则油调敷。
  • 《刘涓子鬼遗方》:治金疮(出)血肉瘘(肉瘘,《纲目》引作"内漏"):蝙蝠三枚,烧令烟尽沫下,绢筛之。上以水服方寸匕,一日服令尽,当下如水,血消化也。

夜明砂是中药的一种,原名天鼠屎,生药为蝙蝠类动物的粪便,具有清肝热、散瘀血的功效,中医相信其可治夜盲症。蝙蝠肉也是一种食材,岭表土人尤爱,苏轼有诗云:“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熏鼠烧蝙蝠;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

文化中的蝙蝠 编辑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中的蝙蝠形象
  • 蝙蝠的“蝠”字与福气的“福”字同音,因此在中国,蝙蝠是福气、幸福的象征,蝙蝠的造型也常出现在许多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如“五福捧寿”就是五只蝙蝠围绕着一个寿字。
  • 华人地区到了现代受吸血鬼电影的影响,以及金庸武侠小说青翼蝠王却有邪气和吸血的特征。
  • 日语中的コウモリ(蝙蝠)与日语中的幸运を守る(守护幸福)有谐音关系,因而有福气的象征。甚至有许多名门家系的家纹都使用蝙蝠作为设计的基底。日本福山市也以蝙蝠作为市徽与吉祥物。海上自卫队特别警备队也以蝙蝠作为徽章
  • 琉球各岛人有不同物种的祖先起源的传说存在,其中八重山人自称为琉球狐蝠的后代子孙。
  • 古波斯人与泰诺族人也崇拜蝙蝠。
  • DC漫画使用了蝙蝠的形象,在作品中塑造了伸张正义的超级英雄-蝙蝠侠
  • 日本游戏暨动画《精灵宝可梦》的首代宝可梦系列中就有蝙蝠,包括超音蝠大嘴蝠,后来再加入了叉字蝠
  • 道教的鬼神锺馗,图画里锺馗身旁常画蝙蝠绕飞,代表为其侦查邪魔恶鬼,取自在《锺馗传》中写锺馗收服蝙蝠为向导。

蝙蝠屋 编辑

由于传统屋檐有木造的缝隙,利于蝙蝠居住及繁殖。然而近几十年来,钢筋水泥取代的原来的老房子,使得居住在人群中的蝙蝠数量逐年锐减,人造的蝙蝠屋可以让蝙蝠有个新家,材质须以木造为宜。 此部分可以被证实,钢筋水泥取代了原来的老房子,尤其是将原本老旧房子改建后,蝙蝠会再回到新房子,找到缝隙就定居下来。[来源请求]

近年有利用纤泥板作为蝙蝠屋的主材料,纤泥板为绿建材,表面粗糙适合蝙蝠攀附倒挂于屋内。多数利用纤泥板制作的蝙蝠屋都有不错的入住率。

利用亚克力亦可制作可以直接观察的蝙蝠屋。

地方代表 编辑

 
马来西亚居銮

马来西亚的“居銮”这个城市在马来语的原意是蝙蝠(keluang),因此居銮也被称为“蝙蝠城”。

注解 编辑

  1. ^ “蟙䘃”,拼音zhí mò注音ㄓˊㄇㄛˋ粤拼zik1 maak6,音同“职墨”

参考资料 编辑

  1. ^ Simmons NB. Order Chiroptera.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A Taxonomic and Geographic Reference, 3rd edn. Maryl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5. 
  2. ^ Liddell, Henry G.; Scott, Robert (编). χείρ. A Greek-English Lexicon. [9 Sept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3). 
  3. ^ Liddell, Henry G.; Scott, Robert (编). πτερόν. A Greek-English Lexicon. [9 Sept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4. ^ Xiao, Zhishu; Zhang, Libiao; Xu, Lei; Zhou, Qihai; Meng, Xiuxiang; Yan, Chuan; Chang, Ga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surveillance and research of wildlife epidemics based on mammals in China. Biodiversity Science. 2020-05-20, 28 (5): 566. doi:10.17520/biods.2020124. 
  5. ^ Suzanne J. Hand, Jacob Maugoust, Robin M.D. Beck and Maeva J. Orliac. 2023. A 50-million-year-old, three-dimensionally preserved Bat Skull supports an early Origin for Modern Echolocation. Current Biology. In Press, DOI: 10.1016/j.cub.2023.09.043
  6. ^ 基于蝙蝠鼻叶运动特性的超声信号研究--《山东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cdmd.cnki.com.cn. [2022-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9). 
  7. ^ 蝙蝠超声声呐系统中鼻叶及外耳时变的声学功能研究--《山东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cdmd.cnki.com.cn. [2022-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30). 
  8. ^ 张树义 《蝙蝠环志》P17蝙蝠的特殊习性

外部链接 编辑

化石解答了蝙蝠的演进(英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