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县 (日治时期)

日治時期行政區劃

台北县たいほくけん Taihoku ken)是台湾日治初期1895年至1901年的一个县级行政区划。在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6月28日创立之际,系由清治末期的台北府改制而成,辖区范围涵盖北台湾,约当今之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园市宜兰县新竹县新竹市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汉字台北县
台语白话字Tâi-pak-kuān
台语罗马字Tâi-pak-kuān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台北県
假名たいほくけん(現代
たいほくく𛅑ん(歷史
平文式罗马字Taihoku-ken
日语旧字体臺北縣

1897年(明治三十年)5月3日,全台改制为“六县三厅”时,原台北县拆分出新竹县宜兰厅,辖区仅余今之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桃园市东半部。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6月18日,六县三厅整并回“三县三厅”,辖区与前台北府相近,但已不包含宜兰地区。1901年(明治三十四年),三县三厅改制为“二十厅”,台北县废止,其辖区拆分为台北厅基隆厅深坑厅桃仔园厅新竹厅5个厅。

沿革 编辑

  •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6月28日,依据台湾总督府假条例第23条规定,制定公布“地方官假官制”,参酌清代旧制,设“三县一厅”。清末台北府改为台北县。
  •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6月5日,在官制公布前,基隆支厅先设立。
  •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6月9日,在官制公布前,台北县与淡水事务所先设立,并开始办公。
  •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6月23日,在官制公布前,宜兰支厅先设立。
  •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6月24日,在官制公布前,新竹支厅先设立。
  •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7月19日,淡水事务所改称淡水支厅
  •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8月24日,依台湾总督府条例制定“民政支部与出张所规程”,隔日通令颁行,将三县一厅改制为一县“二民政支部一厅”。台北县维持原体制。
  • 1896年(明治二十九年)2月18日,依台湾总督府条例制定“台湾总督府地方官官制”,并以敕令91号公布,将一县二民政支部一厅再改回“三县一厅”。台北县维持原体制。
  • 1897年(明治三十年)5月3日,以敕令152号公布“台湾总督府地方官官制”,将三县一厅改制为“六县三厅”,废除支厅,县厅以下改设辨务署。台北县析分台北县、新竹县、宜兰厅。
  • 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6月18日,以敕令108号公布“台湾总督府地方官官制”,将六县三厅改制为“三县三厅”,县厅以下设辨务署或出张所(台东、澎湖厅),辨务署下得设辨务支署。前阶段的台北县、新竹县之竹北一堡竹北二堡竹南一堡又并为台北县。
  • 1901年(明治三十四年)11月9日,以府令202号公布“台湾总督府地方官官制”,将三县三厅改制为“二十厅”,厅下设支厅。台北县裁撤,析分为台北厅、基隆厅、深坑厅、桃仔园厅、新竹厅。

行政区划 编辑

1895年6月-1897年6月

此时的台北县即清末的淡水县范围,共373方日里

  • 直辖:大加蚋堡(设台北市出张所)、文山堡(设深坑街出张所)、摆接堡兴直堡(设枋桥出张所)、海山堡(设三角涌出张所)、桃涧堡(设大嵙崁出张所)、芝兰一堡芝兰二堡(设士林出张所),即清末淡水县中、南部,管辖面积124方日里。(明治二十九年9月5日,淡水支厅之八里坌堡坑仔庄改归直辖)

1897年6月-1898年6月

此时的台北县即“三县一厅”阶段的台北县直辖、基隆支厅、淡水支厅的范围。共273方日里,辖13个辨务署,14个堡里,1,437个街庄社,1个外岛。1897年6月10日,公告设立台北、士林、新庄三角涌景尾桃仔园、中坜、沪尾、树林口、基隆、水边角(之后改称水返脚)、顶双溪金包里辨务署,并在7月1日开设[1]

  • 台北辨务署:大加蚋堡
  • 士林辨务署:芝兰一堡、芝兰二堡
  • 新庄辨务署:兴直堡、摆接堡
  • 三角涌辨务署:海山堡
  • 景尾辨务署:文山堡
  • 桃仔园辨务署:桃涧堡一部分
  • 中坜辨务署:桃涧堡一部分
  • 沪尾辨务署:芝兰三堡
  • 树林口辨务署:八里坌堡
  • 基隆辨务署:基隆堡
  • 水边角辨务署:石碇堡
  • 顶双溪辨务署:三貂堡
  • 金包里辨务署:金包里堡

1898年6月-1901年11月

此时的台北县即“六县三厅”阶段的台北县与新竹县北半部的范围。1898年6月28日,公告设立台北、三角涌、景尾、桃仔园、沪尾、基隆、水边脚、顶双溪、新埔、新竹等10个辨务署[2]。1899年4月1日,各辨务署下的辨务支署调整[3];同年7月21日,由于官吏的经费需求增加、公学校令实施等,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逐渐增加,因此将顶双溪辨务署并入基隆辨务署,新埔辨务署并入桃仔园、三角涌辨务署[4][5]枋桥支署、枋藔支署、新庄支署改隶台北辨务署,新埔支署改隶新竹辨务署,顶双溪支署改隶基隆辨务署,咸菜硼支署改隶三角涌辨务署,杨梅坜大坵园支署改隶桃仔园辨务署,锡口支署改隶水返脚辨务署[6];同时,当局亦考量将景尾辨务署改到深坑,以配合坪林尾地区的制脑及开垦事业,且深坑街位处辨务署较中央之位置,但此变更因地方民众请愿留置景尾辨务署而暂缓[5]

1899年10月7日,台北厅的辨务署下改划分为135个区[7]。1900年4月1日,裁撤大稻埕水上支署、枋藔支署、基隆水上支署、土地公埔支署、大坵园支署;同年8月24日,三角涌辨务署改为“大嵙崁辨务署”[8];同年9月16日,由于水返脚地区的治安已稳定,而无存在之必要,且考量石碇堡在清治时期属基隆厅,因此将水返脚辨务署并入基隆辨务署,锡口支署改隶台北辨务署[9][10];同年1900年12月1日,景尾辨务署改为“深坑辨务署”[11],原深坑支厅改为直辖,原直辖改为景尾支署[12]

1901年11月11日,台北、沪尾辨务署合并为“台北厅”,基隆辨务署改为“基隆厅”,深坑辨务署改为“深坑厅”,大嵙崁、桃仔园辨务署合并为“桃园厅”,新竹辨务署改为“新竹厅”。台北县在改为二十厅前的管辖如下:

  • 台北辨务署
    • 直辖:位在台北城内,管辖部分大加蚋堡
    • 艋舺支署:位在艋舺旧街,管辖部分大加蚋堡
    • 大稻埕支署:位在大稻埕六馆街,管辖部分大加蚋堡
    • 锡口支署:位在锡口街,管辖部分大加蚋堡、部分芝兰一堡(曾属水返脚支署)
    • 士林支署:位在士林街,管辖芝兰一堡、芝兰二堡
    • 枋桥支署:位在枋桥街,管辖摆街堡(原属于三角涌辨务署)
    • 新庄支署:位在新庄街,管辖兴直堡(原属于三角涌辨务署)
  • 沪尾辨务署
  • 基隆辨务署
    • 直辖:位在基隆街,管辖部分基隆堡
    • 瑞芳支署:位在瑞芳街,管辖部分基隆堡
    • 金包里支署:位在金包里街,管辖金包里堡
    • 顶双溪支署:位在顶双溪街,管辖三貂堡(原属顶双溪辨务署)
    • 水返脚支署:位在水返脚街:管辖石碇堡(原属水返脚辨务署)
  • 深坑辨务署(原为景尾辨务署)
    • 直辖:位在深坑街,管辖部分文山堡
    • 景尾支署:位在景尾街,管辖部分文山堡
    • 坪林尾支署:位在坪林尾庄,管辖部分文山堡
  • 大嵙崁辨务署(原为三角涌辨务署)
    • 直辖:位在大嵙崁街,管辖部分海山堡、部分桃涧堡
    • 三角涌支署:位在三角涌街,管辖部分海山堡
    • 咸菜硼支署:位在咸菜硼街,管辖部分竹北二堡(原属新埔辨务署)
  • 桃仔园辨务署
    • 直辖:位在桃仔园街,管辖部分桃涧堡
    • 中坜支署:位在中坜街,管辖部分桃涧堡、部分竹北二堡
    • 杨梅坜支署:位在杨梅坜街,管辖部分竹北二堡(原属新埔辨务署)
  • 新竹辨务署
    • 直辖:位在新竹城内,管辖部分竹北一堡
    • 北埔支署:位在北埔街,管辖部分竹北一堡
    • 树杞林支署:位在树杞林街,管辖部分竹北一堡
    • 新埔支署:位在新埔街,管辖部分竹北二堡(原属新埔辨务署)
    • 中港支署:位在中港街,管辖部分竹南一堡
    • 头份支署:位在头份街,管辖部分竹南一堡
    • 南庄支署:位在南庄街,管辖部分竹南一堡

历任首长 编辑

台北县知事 编辑

村上义雄桥口文藏田中纲常
任次 肖像 姓名
(生–卒)
在任时间 备注
1 田中纲常
(1842–1903)
1895年6月9日 1896年4月1日
2 桥口文藏
(1853–1903)
1896年4月1日 1898年5月3日 1.1897年5月27日台北县分出新竹县宜兰厅
2.1897年6月10日台北县划分为13办务署
3   村上义雄
(1845–1919)
1898年5月3日[a] 1901年11月11日 1.1898年6月20日新竹县北半部并入台北县,同时重新划分为10办务署
2.1900年8月24日三角涌办务署废除,改设大嵙崁办务署。
3.1900年9月16日水返脚办务署并入基隆办务署。
4.1900年12月1日景尾办务署废除,改设深坑办务署。

附注

  1. ^ 台中县知事。

宜兰支厅长 编辑

与仓东雄河野主一郎
任次 肖像 姓名
(生–卒)
在任时间 备注
1 河野主一郎日语河野主一郎
(1847–1922)
1895年6月23日 1896年9月7日[a]
2 与仓东雄
(?–?)
1896年9月7日 1897年5月27日[b]

附注

  1. ^ 辞职。
  2. ^ 改任台北县财务部长。

辨务署长 编辑

六县三厅时期 编辑

  • 台北辨务署:七里恭三郎(1897年8月~)[13]
  • 士林辨务署:柳原保太郎(1897年8月~)[13]
  • 新庄辨务署:山下雄熊(1897年10月11日~)[14]
  • 三角涌辨务署:里见义正(1897年8月~)[13]
  • 景尾辨务署:谷信敬(1897年8月~)[13]
  • 桃仔园辨务署:加藤重任(1897年8月~)[13]
  • 中坜辨务署:大竹岩次郎(代理)、加藤重任(兼任,1898年2月25日~)[15]
  • 沪尾辨务署:田边启藏(1897年6月16日~1897年12月27日)[16]、笹田柾次郎(1897年12月28日~)[17]
  • 树林口辨务署:木下贤良(1897年8月~)[13]、笹田柾次郎(兼任,1897年12月28日~)[17]
  • 基隆辨务署:笹田柾次郎(1897年6月16日~1897年12月27日)[16]、田边启藏(1897年12月28日~)[17]
  • 水返脚辨务署:金谷湛十郎(1897年8月~同年9月28日病逝)[13][18]、盐津保庸(代理)
  • 顶双溪辨务署:天野确郎
  • 金包里辨务署:高桥谦

三县三厅时期 编辑

  • 台北辨务署长:与仓东雄(1898年6月28日~1899年6月30日)[19]、冈田宜寿(兼任)[20]续彦三(1899年7月19日~)[20]山名金明(1900年~1901年)
  • 三角涌辨务署长:里见义正(~1899年6月30日)[21]、柳原保太郎(1899年6月30日~,1900年改为大嵙崁辨务署长)[21]
  • 大嵙崁辨务署长:柳原保太郎(1900年8月24日~1901年)[22]
  • 景尾辨务署长:谷信敬(~1899年6月30日)、冈田宜寿(1899年6月30日~)[21]、木下贤良(1900年9月18日~,同年底改为深坑辨务署长)[23] 
  • 深坑辨务署长:木下贤良(1900年12月1日~1901年)[24]
  • 桃仔园辨务署长:柳原保太郎(1898年6月28日~1899年6月30日)[19]、柳原保太郎(兼任,1899年6月30日~)[21]、中田直温(1899年7月19日~1901年)[20]
  • 沪尾辨务署长:佐野友三郎日语佐野友三郎(1898年6月28日~1899年6月30日)[19]、木下贤良(兼任,1899年6月30日~)[21]、西美波(1899年7月19日~)[20]、续彦三(兼任,1899年9月28日~)[25]村上先日语村上先(1899年11月7日~1901年)[26]
  • 基隆辨务署长:七里恭三郎(1898年6月28日~1901年)[19]
  • 顶双溪辨务署长:山本德三郎(1898年6月28日~)[19]、冈田宜寿(1899年4月6日~)[27]、七里恭三郎(兼任,1899年6月30日~1899年7月裁撤)[21]
  • 水返脚辨务署长:木下贤良(~1900年6月裁撤)
  • 新埔辨务署长:足立忠八郎(1898年6月28日~1899年6月30日)[19]、里见义正(兼任,1899年6月30日~1899年7月裁撤)[21]
  • 新竹辨务署长:桑原戒平(1898年6月28日~1899年6月30日)[19]、里见义正(1899年6月30日~1901年)[21]

资料来源 编辑

  1. ^ 辨務署開始月日. 台湾总督府报. 1897-10-09. 
  2. ^ 府令第38號 辨務署名稱位置及管轄區域改定. 台湾总督府报. 1898-06-28. 
  3. ^ 臺北縣告示第23號 各弁務署支署并ニ警察官派出所名稱及管轄區域改正. 台北县报. 1899-04-05. 
  4. ^ 府令第78號 辨務署名稱位置及管轄區域中臺北縣ノ部改正. 台湾总督府报. 1899-07-21. 
  5. ^ 5.0 5.1 台湾总督府. 臺北縣弁務署名稱位置及管轄區域中改正(府令第七八號)、同上府令中正誤. 1899. 
  6. ^ 臺北縣告示第51號 辨務署支署並警察官吏派出所名稱位置管轄區域改正. 台北厅报. 1899-07-22. 
  7. ^ 臺北縣縣令第33號 街庄社長管轄區域改正. 台北县报. 1899-10-07. 
  8. ^ 府令第64號 辨務署名稱位置及管轄區域中改正. 台湾总督府报. 1900-08-24. 
  9. ^ 府令第72號 辨務署名稱位置及管轄區域臺北縣ノ部中改正. 台湾总督府报. 1900-09-16. 
  10. ^ 台湾总督府. 辨務署名稱位置及管轄區域中臺北縣ノ部改正. 1900. 
  11. ^ 府令第114號 辨務署名稱位置及管轄區域臺北縣ノ部中改正. 台湾总督府报. 1900-11-29. 
  12. ^ 臺北縣令第29號 街庄社長管轄區域中改正. 台北县报. 1900-12-01.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辭令. 台湾总督府报. 1897-08-26. 
  14. ^ 辭令. 台湾总督府报. 1897-10-14. 
  15. ^ 辭令. 台湾总督府报. 1898-02-27. 
  16. ^ 16.0 16.1 辭令. 台湾总督府报. 1897-07-02. 
  17. ^ 17.0 17.1 17.2 辭令. 台湾总督府报. 1898-01-11. 
  18. ^ 彙報 官吏死去. 台湾总督府报. 1897-10-14.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辭令. 台湾总督府报. 1898-07-05. 
  20. ^ 20.0 20.1 20.2 20.3 辭令. 台湾总督府报. 1899-07-22.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辭令. 台湾总督府报. 1899-07-02. 
  22. ^ 辭令. 台湾总督府报. 1900-08-29. 
  23. ^ 辭令. 台湾总督府报. 1900-09-19. 
  24. ^ 辭令. 台湾总督府报. 1900-12-04. 
  25. ^ 辭令. 台湾总督府报. 1899-10-01. 
  26. ^ 辭令. 台湾总督府报. 1899-11-10. 
  27. ^ 辭令. 台湾总督府报. 1899-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