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地区

中国大陆地理分区之一
(重定向自華東地區

华东地区又称中国东部地区,是中国地理大区之一,与经济地理上的中国东部经济区不完全等同。

华东地区在中国的位置

现行意义上的华东地区即为“华东六省一市”,包括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上海市

气候 编辑

华东省分靠海,气候主要是温带与副热带气候为主,以淮河为分界线,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集中于夏季的炎热气候,冬季北部常有大雪,通常集中在江苏省安徽省的中北部地区以及山东省境内。浙江则在山区有雪、平地偶有霜。

历史 编辑

华东一词作为区域划分,始于中国共产党中国大陆执政以后,国民政府并无华东一说。

1945年12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北上的华中局合并组成中共中央华东局,中共中央华东局在山东临沂成立。原中共华中局书记饶漱石任书记,陈毅黎玉任副书记,张云逸、舒同为常委,统一领导山东、华中两大战略区的党政工作。同月26日,增补郭子化(秘书长)、李林为华东局委员。

1947年1月,又增补张鼎丞(组织部长)、邓子恢为华东局委员、常委。

1949年迁往上海。第一书记饶漱石,第二书记陈毅,第三书记:谭震林兼组织部长(至1952年8月)第四书记:张鼎丞(至1952年8月)副书记康生,宣传部长舒同。负责领导中共上海市委、山东分局、南京市委浙江省委等地方党组织和各项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曾设华东区(六大行政区之一),为当时一级行政区。辖区相当于今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行政委员会驻上海市,由饶漱石担任行政委员会主席。江西省当时属中南行政区。其中,1952年,南京直辖市苏北行署区苏南行署区合并为江苏省,南京由直辖市降为省会,皖北行署区和皖南行署区合并为安徽省。

1954年6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公布(这个《决定》在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通过),大行政委员会撤销,地方行政机构统一于省市地县制。

1958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协作区工作的决定》。决定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西北等七个协作区,各个协作区都成立协作区委员会,作为各个协作区的领导机构。1961年,设置华东经济协作区,为全国六大经济协作区之一(非行政区划),包含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从华中划入)和山东等地。

1961年1月18日,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批准恢复中共中央华东局,以加强对建立比较完整的区域性经济体系工作的领导,第一书记:柯庆施;第二书记:曾希圣;第三书记:李葆华;书记:叶飞、江华、江渭清、陈丕显、许世友、杨尚奎、谭启龙;候补书记:魏文伯,韩哲一。1965年10月,魏文伯,韩哲一增补为书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经济协作区被撤消,中共中央华东局被冲垮。

1970年编制的“四五”计划中,决定以大军区为依托,将全国划分为西南区、西北区、中原区、华南区、华北区、东北区、华东区、闽赣区、山东区、新疆区等十个经济协作区。

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1976年到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在全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上,基本建成西南、西北、中南、华东、华北和东北六个大区的经济体系,并把内地建成强大的战略后方基地。要求每个经济协作区应建立“不同水平、各有特点、各自为战、大力协作,农轻重比较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

1981年通过“六五”计划,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并分别提出了主要任务。1986年通过“七五”计划,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等三大地带,并对每个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要求。“八五”计划又采用了沿海与内地的划分,也分别提出了发展要求。“九五”计划在划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同时,又划分了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西北地区等七大经济区。“十五”计划又将全国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并分别提出了发展重点。

计划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发挥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加快在创新引领上实现突破,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要素产出效率,率先实现产业升级。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率先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深入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1]

概况 编辑

华东六省一市 编辑

华东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山东省六省一市,根据自然地理文化等要素可以划分为如下区域。

狭义上的江南地区 编辑

太湖流域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北部构成最狭义的江南地区。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同城效应明显,且同属吴越文化,互相认同感强。此外该地区还分布有江淮文化,例如南京镇江芜湖马鞍山宣城市区

狭义的江南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江南”词条的第一条解释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而现代汉语词典“江南”词条的第二条解释泛指长江以南是为广义的江南。

代表城市:

江苏北部 编辑

苏北地区分布有江淮文化中原文化,相同文化的居民相互有较强的认同感,而与苏南吴语区的认同感较弱。

代表城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淮安市盐城市徐州市宿迁市

浙江南部 编辑

浙南地区属于与闽越文化相近的瓯越文化。

代表城市:温州市台州市丽水市

安徽、江西 编辑

安徽江西是两个内陆省份,位于华东地区的西部。在历史上,安徽与江苏、上海曾属于同一个一级行政区域——南直隶以及后来的江南省,而江西省与江南省曾共同属于两江总督管辖范围。作为自古以来北人南迁的必经之路,皖、赣两省颇具文化多样性,其地分属中原文化安徽北部)、江淮文化安徽中部)、下江文化安徽沿江地区江西九江)、吴越文化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赣文化安徽西南部、江西中部)、客家文化江西南部)区。 虽然经济较华东沿海省份落后,但因邻近中南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等中部省份,故经济上与之同属中部经济区

代表城市:

福建 编辑

福建是华东地区的南端,属于闽越文化,靠近广东广西海南华南省份,气候上也接近于华南,政治上属于华东,所以福建既属于华东也属于华南,故有时称东南

代表城市:福州市莆田市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

山东 编辑

山东是华东地区的北端,属于齐鲁文化中原文化,靠近河北河南江苏等省份,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是中国海岸线最长、华东地区内人口地级市数量最多的省份,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华东局的诞生地。

山东内部可以分为半岛地区(狭义指烟台,青岛,威海)与内陆地区(环济南城市圈),二者方言差异较大,因而两个地区内部认同相较区域间更强。

代表城市:济南市青岛市威海市烟台市潍坊市淄博市济宁市临沂市

与江南及长三角区别 编辑

所谓江南,广义是指、赣、、湘,鄂、苏的长江以南部分,狭义指上海和苏南一带,一般江南的说法不与华东重叠。

长三角的地理范围和江南的地理范围并不相同,狭义的长三角特指以沪宁杭为中心的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地区,后长三角提出扩充,扩充后的长三角指的是苏沪浙两省一市以及安徽部分城市。

华东地区人文文化和自然环境极具多样性,包含吴越文化,江淮文化,赣鄱文化,闽越文化,齐鲁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华东北部基本上是以平原为主,南部多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南北差异大,山东跟华北地区气候接近,福建跟华南地区气候接近,中部的长三角地区气候基本上介于华南和华北之间。

以上海为中心,华东地区是上海最大的辐射范围,上海的辐射范围还有江南,长三角等等区域,这些都是以上海为中心的环形区域。

华东地区>广义江南地区>狭义江南地区>上海浙北苏南>上海市>上海市区

以上海市区为正中心的上海地区十分强有力的影响和辐射著长三角地区,较强有力的辐射到广义上的江南地区,最远的辐射范围到整个华东地区,当然对山东和福建的辐射相对较弱,因为他们受上海辐射的同时也分别受到环渤海或珠三角的辐射。

人口 编辑

根据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华东地区各省市常住人口数据如下:

  1. 山东省 1亿0152万[2]
  2. 江苏省 8475万[3]
  3. 浙江省 6457万[4]
  4. 安徽省 6102.7万[5]
  5. 江西省 4519万[6]
  6. 福建省 4154万[7]
  7. 上海市 2487万[8]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