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雷纳子爵亨利·德·拉图尔多韦涅

法國大元帥

蒂雷纳子爵亨利·德·拉图尔多韦涅(法语:Henri de la Tour d'Auvergne, Vicomte de Turenne,1611年9月11日—1675年7月27日),世称蒂雷纳杜伦尼Turenne[ty.ʁɛn]),是17世纪的法国大元帅。他因50年的生涯中取得的军事成就,被广泛地视为是跨时代的战术与机动战大师,和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拿破仑评其为:“在我生前或死后的所有将军中,蒂雷纳是最伟大的。”[1]

蒂雷纳子爵亨利·德·拉图尔多韦涅
蒂雷纳的肖像画,由菲利普·德·尚帕涅英语Philippe de Champaigne绘制
昵称蒂雷纳
出生(1611-09-11)1611年9月11日
 法兰西王国色当亲王国法语Principauté de Sedan色当城堡
逝世1675年7月27日(1675岁—07—27)(63岁)
 神圣罗马帝国符腾堡公国萨斯巴赫
效命
军种
服役年份1625年—1675年
军衔法国大元帅
参与战争
参见列表:
签名

出身高贵的蒂雷纳在小时候就接受军事教育,曾在舅舅拿骚的毛里茨的军队中担任志愿者。他在回国后,因攻破布赖萨赫要塞和卡萨莱战役而声名鹊起。1643年蒂雷纳被晋升为法国元帅后,发动对巴伐利亚的军事行动,迫使巴伐利亚选侯求和。他在1648年的楚斯马斯豪森战役取胜后,控制了整个南德意志

投石党之乱爆发后,蒂雷纳加入了贵族叛军。1651年,他回到王室军队服役,在巴黎郊外击败孔代亲王,让王室重新控制巴黎。法西战争中,他先将西军驱逐出法国北部,在阿拉斯战役中击溃西班牙。之后,他在沙丘战役中击败佛兰德地区的西军,攻占西属尼德兰的大部分地区,使法国取得最终胜利。路易十四法西战争后任命他为法国大元帅

1667年,蒂雷纳在遗产战争中率军再次攻占西属尼德兰。他在1672年入侵荷兰期间,率军征服了该国的大部分地区,直到在阿姆斯特丹前被洪水抵挡。次年,他入侵神圣罗马帝国,直攻至易北河迫使勃兰登堡-普鲁士退出对法战争。在面对拥有庞大军力的联军入侵,他以一系列的战略机动和强行军多次取得胜利,其中以蒂尔凯姆战役和围绕着孚日山脉的迂回行动最为著称。1675年,他在萨斯巴赫战役中被敌军炮弹击中死亡。

早年生涯 编辑

 
蒂雷纳在尚蒂伊城堡的纹章

蒂雷纳于1611年9月11日在法国东北部的色当亲王国法语Principauté de Sedan出生,[2] 其父亲是布永公爵亨利·德拉图尔·多韦涅,母亲是沉默者威廉的女儿拿骚的伊丽莎白英语Countess Elisabeth of Nassau[3][2][4][5][6] 童年时的蒂雷纳身体素质差劲,并有轻微的语言障碍。[2] 根据他的传记作者拉姆塞骑士英语Andrew Michael Ramsay所说,他十岁时曾在晚上时在色当的城墙上站岗,以向父亲表明他能应对严酷的军旅生涯。[7] 他在学习上虽然在历史和地理科目上展现出天赋,但缺乏理解能力与学习热情。直到他父亲向他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后,他才开始自学。[8] 1625年,他加入他舅舅尼德兰执政拿骚的毛里茨的部队,以学习统帅技艺,[9] 并组建一个以他为名的步兵团蒂雷纳团法语Régiment du Maréchal de Turenne。隔年,他被任命为上尉。[2][9] 蒂雷纳亲自训练他的部队,并因奉献精神和简约生活受到部下的尊敬。[10] 他的连队被认为是军队中纪律最好、训练最严的部队,[10] 他不仅要求他的部下要纪律严明,还要拥有良好的道德标准。[11] 蒂雷纳参加了数场围城战,开始对防御工事和攻城有丰富的理解。[12] 他在1629年的斯海尔托亨博斯围城战英语Siege of 's-Hertogenbosch中,因出色的攻城技巧受到嘉奖。[13] 1630年,他离开荷兰回到法国军队。[2]

法国将军 编辑

法国北部与莱茵战场 编辑

蒂雷纳回到法国后被任命为步兵团上校,但仍继续在法国的盟友——荷兰军队中服役。他在此期间参加了安特卫普附近的战斗,并与亨德里克·范登伯格英语Hendrik van den Bergh (count)作战。[14] 他作为法军校官的第一场战斗是1634年位于洛林地区的拉莫特围城战法语Siège de La Mothe (1634),他因突击时的杰出勇气被晋升为营地元帅英语Maréchal de camp(法国军衔,相当于现今的少将)。[15][16] 他接下来参加了洛林、莱茵河和佛兰德地区的诸多战役,并因1636年成功阻击帝国名将马蒂亚斯·加拉斯而备受赞誉。[17] 他随后攻占萨韦尔讷,在突击中受到了重伤,几乎失去了一只手臂。[18] 1637年,蒂雷纳参加了法兰德斯战役,结合了杰出的战术夺取莫伯日[17] 并于7月26日占领朗德勒西。1638年后期,蒂雷纳在伯纳德·冯·萨克森-魏玛手下服役,指挥对布赖萨赫的围攻芬兰语Breisachin piiritys(据称为莱茵河上游最坚固的要塞),该城于12月17日投降。[2]

意大利战场 编辑

蒂雷纳此时被认为是法国的名将之一,在1639年被黎塞留首相调派至阿尔库尔伯爵亨利英语Henri, Count of Harcourt麾下,参与1639年至1640年的意大利战役。1639年11月19日,蒂雷纳指挥了著名的后卫战——基耶尔道路战役英语Route de Quiers[19]卡萨莱战役中,阿尔库尔伯爵指挥的1万名法军险些被2万名西班牙军队包围,但蒂雷纳利用集中骑兵突击击溃对手,并追击溃兵至夜晚。西班牙共有3,000人战死和1,800人被俘,还有数百人溺死在波河中。[19] 1640年,蒂雷纳向阿尔库尔伯爵提出围攻都灵的计划,该计划受到大部分人的反对,认为1万名法军无法同时应对都灵中的12,000名守军和15,000人的救援部队。[20] 阿尔库尔最终同意蒂雷纳的计划,开始围攻都灵中的托马索亲王军,而此时的托马索亲王军也在进攻城内要塞中的法国守军。[21] 托马索亲王不堪长时间的围攻,于9月17日投降,赶来解围的部队也被迫撤退。蒂雷纳而后指挥了1641年的战役,攻占了科尼切瓦蒙多维[2]1642年,他作为法国征服鲁西永的副将。[22]

法国元帅 编辑

 
担任法国元帅的蒂雷纳子爵

1643年,托马索亲王转投法军。摄政奥地利的安妮任命他为意大利地区的法军司令,同时指派蒂雷纳作为托马索的顾问(实际指挥者)。[23] 蒂雷纳制定了将西班牙军队驱逐出皮埃蒙特地区的计划,选定特里诺作为突破点,利用声东击西的战术,让西班牙调出该城部分的兵力,并迅速占领该城。[24] 他在1643年5月16日被提升为法国元帅,此时他仅有32岁。[3] 首席大臣马萨林因蒂雷纳的哥哥弗雷德里克将被调任至意大利担任将官,认为将两兄弟置于同一战区太过危险,于是将蒂雷纳调回巴黎。[25] 马萨林在图特林根战役的惨败后,将蒂雷纳调任至莱茵重整军队和守住河岸。[2][25][26]

莱茵战役 编辑

蒂雷纳将部队修整以投入战斗的同时,用自己的财富购买了供5,000名骑兵和4,000名步兵使用坐骑和服装。 [27]1644年春季,蒂雷纳在布赖萨赫渡过莱茵河,在靠近多瑙河源头的黑森林击败了加斯帕德·冯·梅西德语Kaspar von Mercy,俘虏500人。[27] 他在占领弗赖堡后,在该城留下约600多人的驻军,随后撤退回莱茵河以西。[28]弗朗兹·冯·梅西英语Franz von Mercy率领的巴伐利亚军队其后抵达并攻占该城,而蒂雷纳因部队人数不足无法解围。1644年8月3日,法军对巴伐利亚部队发起进攻,蒂雷纳在最后一战中以出色的侧翼进攻成功取胜。[29] 大孔代在战役结束后撤回国内,[30][2] 蒂雷纳则继续率军向菲利普斯堡进军。梅西试图透过占领曼海姆阻止蒂雷纳对菲利普斯堡的围攻,但无济于事。[31] 神圣罗马帝国部队同时围攻仅有500名法军驻军的巴哈拉赫,但蒂雷纳用计在建立了大量营地,使敌军指挥官相信法军在附近拥有大批部队,决定撤军。[32] 蒂雷纳接着攻占克罗伊茨纳赫要塞,控制了布赖萨赫科布伦兹之间的所有重要阵地,成功封锁洛林军和巴伐利亚军之间的路线。[33]

南德意志战场 编辑

蒂雷纳在1645年发动一次成功的突击行动,[34][2] 但他随后错估巴伐利亚军的数量和位置。5月5日,梅西在梅根特海姆袭击法军,蒂雷纳虽然集结部队并发动反击,但因右翼指挥官罗森将军的不作为,以及法军步兵低劣的素质,让法军在主力取得突破时,因右翼崩溃而被迫撤退。[35] 蒂雷纳带着剩余部队撤退至黑森,并将最高指挥权交给孔代。法军接着向巴伐利亚进军,追上梅西的部队。蒂雷纳参考法军在部署上的劣势,建议孔代不要进攻。孔代在考虑后否决了他的提议,但决定采取他制定的进攻策略。[36] 8月3日正午,法军抵达纳德林根平原,第二次纳德林根战役爆发。此战蒂雷纳在右翼和中央部队失败的情况下,在左翼进行一次骑兵冲锋,俘虏许多巴伐利亚士兵并迫使敌军撤退。[37][38] 孔代在这场战斗后因健康状况不佳回国,将部队指挥权交还给蒂雷纳。此时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因利奥波德大公的增援实力大增,[39] 蒂雷纳只能选择撤退至菲利普斯堡并渡过莱茵河。[15][40] 一个月后,蒂雷纳再次越过莱茵河,他率军在严酷的霜冻中行军194公里到达特里尔,迅速击溃当地的守军。该城在被帝国军队占领十多年后,回归新教阵营。[41]

巴伐利亚战役 编辑

1646年2月初,蒂雷纳完成特里尔附近的防御工事后回到巴黎,他随后拒绝首席大臣马萨林授与蒂耶里堡公国的提议。[42] 蒂雷纳于该年4月回到军队,将他的部队从特里尔移至美因茨,与瑞典将军卡尔·弗兰格尔英语Carl Gustaf Wrangel会合。[43] 正当他将要越过莱茵河时,巴伐利亚与法国达成协议,马萨林要求他转而围攻卢森堡[43] 但蒂雷纳认为这只是巴伐利亚的拖延战术,围攻卢森堡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战略失误。巴伐利亚果不出蒂雷纳预料,过不久再次加入帝国阵营。[43] 蒂雷纳听到消息后,立刻尝试与瑞典军队会合,他先急行军241公里到达韦瑟尔,接着再前往弗赖堡,成功避开敌军的封锁并完成长达515公里的行军。[44][45] 蒂雷纳抵达后,与当地瑞典军僵持的帝国军后撤一段距离。此时的法瑞联军共有1万名骑兵和约6千名步兵,帝国军则有1.4万名骑兵和约1万名步兵。[46] 蒂雷纳随后利用出色的战略机动骗过庞大的帝国军队,连破数城直捣慕尼黑[45] 帝国军队的人数虽然远超法瑞联军,且拥有本土作战优势,但巴伐利亚选帝侯依然选择求和[47][38] 这场机动战在没有任何野战的情况下,取得巨大的决定性胜利,展现了战争大师的最高境界,即使是拿破仑也仅在其中找到一个小错。 [48] 蒂雷纳在这次战役中展现了他的进攻思维,战略机动远比正面激战来的重要。拿破仑对此战拥有高度的评价:“巨大的胆试、智慧和天才;成功获得了伟大的成功,应该被所有军人所研究。”[49]

平叛与战争胜利 编辑

1647年,蒂雷纳提议进攻虚弱的帝国军队,但马萨林命令他前往佛兰德[50][15] 法国不仅失去结束战争的机会,更导致军中的德意志骑兵叛乱,开始单独行动。[51] 蒂雷纳在听闻后,让大部队继续前往佛兰德,他则亲率部队强行军拦截正在渡河的叛军。据闻叛军首领在与蒂雷纳目视时:“被他的眼神震摄住,不知该如何是好”。[52]在 叛乱被平息后,部分德意志骑兵逃离法军,撤往陶伯河的河谷。蒂雷纳在知晓消息的两天后,追上并剿灭了叛军部队。叛军共有300人战死和许多人被俘,剩余的士兵则加入了瑞典军队。[48] 蒂雷纳在重新降服了骑兵后回归大部队,于接下来的九月攻下数个要塞,成功牵制住帝国军队。[53] 1648年,巴伐利亚选侯国再次加入战争。蒂雷纳经过一系列的进军,于5月17日在楚斯马斯豪森战役中伏击敌军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15] 他在战后成为第一位越过因河的法国将军。[54] 78岁的巴伐利亚公爵与家人逃至萨尔茨堡大主教区避难,蒂雷纳成为整个德意志南部的主人。[55] 蒂雷纳在规划下一年对维也纳的攻势时,收到了签订结束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消息,三十年战争正式结束。[56]

投石党之乱 编辑

支持投石党人 编辑

 
王国首相红衣主教马萨林

三十年战争结束后不久,法国境内爆发了对马萨林政府不满的叛乱,其中包含蒂雷纳的哥哥弗雷德里克亲王等人。王太后安妮和马萨林惧怕蒂雷纳也成为反政府中的一员,[57] 于是将他的指挥权拔除。蒂雷纳随后逃至荷兰,待至第一次投石党之乱结束。[58] 大孔代亲王在成功镇压叛乱后与马萨林的矛盾越演越烈,最终在1650年1月被马萨林逮捕,此举直接导致了第二次投石党之乱的爆发。[59] 许多王公贵族在这场叛乱中都反对马萨林,蒂雷纳也不意外,[60] 叛军同时也得到来自西班牙的支持。蒂雷纳在1650年6月时,指挥西班牙军队在菲姆战役以少胜多击败了阿朗库尔侯爵法语Charles de Monchy d'Hocquincourt[61] 12月15日,他在勒泰勒战役再次与阿朗库尔侯爵交战。他亲自领军的左翼在战斗中进展顺利,但敌军击溃他的右翼部队,叛军最终撤出战场。[62][63] 蒂雷纳本人在战斗中被俘虏,但他在肉搏战中杀死数人并逃到斯海尔托亨博斯召集撤退的部队。[64] 马萨林在胜利后抵达战场,将击败当代最优秀将军的荣誉占为己有。[65]

王室军队的统帅 编辑

1652年,蒂雷纳转而支持马萨林的政府,获得王室军队的指挥权。[60] 该年4月,马萨林将政府迁至日安,贵族投石党人同时决定在雅尔若拦截他们,控制国王和政府。蒂雷纳成功洞察了风险,率领数百人前去阻止,并在几小时的战斗中抵挡住数千人的进攻。安妮摄政王在战后说道:“他拯救了王国”。[66] 4月6日,阿朗库尔鲁莽地将王室部队推进至布莱诺大孔代在夜间伏击并击溃他的部队,迫使他撤退至欧塞尔。孔代此时在人数上占据优势,并威胁到位于日安的政府。蒂雷纳因形势所迫,被迫以约4,000人与孔代军队的14,000人作战。[67] 他在双方部队相遇后,迅速完成了阵地部署,并透过数次的假撤退和隐藏火炮,成功使孔代的部队陷入混乱。双方到了夜晚都选择撤退,蒂雷纳撤退至布里亚尔,孔代则撤往沙蒂永。叛军此时将重兵部署在巴黎奥尔良的必经之路——埃唐普,而王室军队则部署在沙特尔。5月时,奥尔良公爵的女儿蒙庞西耶女公爵从奥尔良返回巴黎,并途经埃唐普。蒂雷纳听说叛军士兵可能会在女公爵抵达时严阵以待,并推测他们的军备将在隔天上午松懈以补充补给,而这正是进攻的最好时机。[68] 但蒂雷纳在艰苦和令人钦佩的夜间行军后,意外地发现此时叛军正在阅兵,双方在短暂的惊诧后交战,王室军队在经过了三个小时的战斗后在郊区击败叛军,叛军仅被俘者就超过2,000人,而王室军仅伤亡500人。[69] 蒂雷纳在交战后将阵地从沙特尔移至帕莱索,并切断了埃唐普城内与巴黎的一切通信,同时派遣部队前去占领圣但尼[70] 他随后率领部队回到战场,开始围攻埃唐普。不幸的是,他缺少了必要的攻城武器和人员,导致攻城的战线推进缓慢;更糟的是,正当他即将夺取城市时,洛林公爵背叛了王庭,率领部队前来攻击。蒂雷纳明白如果他继续围攻埃唐普,他将遭到两支叛军部队的夹击,他解除围攻并北上以拦截洛林公爵。[71] 他于6月1日的黎明抵达洛林公爵部队的所在地圣乔治新城,该城距离埃唐普东北处32公里。洛林公爵虽具有人数优势,但选择了谈判,在蒂雷纳的逼迫下同意了他的条件,经由蒂雷纳规划的路线撤离该地。[72]

 
圣安托万区战役中交战的骑兵

蒂雷纳决心向孔代发起一次决定性的战斗,他选择经埃皮奈渡过塞纳河,向孔代在圣克卢的营地进军。孔代决定撤退至沙朗通勒蓬,并希望能撤退进巴黎,然而巴黎当局因部队中的西班牙士兵拒绝了他的请求。双方在7月2日在巴黎城外的圣安托万区展开激烈的交战,两军指挥官们皆投入第一线的战斗。根据蒂雷纳的传记作者拉姆塞所述,孔代和蒂雷纳皆战斗至浑身是血。战斗中,蒙庞西耶女公爵成功说服城内的守军,将城内火炮向蒂雷纳的部队开火,使孔代的部队得以逃进巴黎。[73] 战役结束后不久,背叛王室的洛林公爵与2万西班牙军队入侵皮卡第[73] 威胁到位于圣但尼且仅有8,000人部队的王庭。马萨林首相想撤往里昂,但蒂雷纳在索姆河沿线阻止了西班牙人的进军,成功迫使西班牙军队撤回法兰德斯[74]

法西战争 编辑

法国东北部的机动战 编辑

1653年初,蒂雷纳回到巴黎拉福尔斯公爵英语Armand Nompar de Caumont的女儿夏洛特·德·科蒙结婚。根据当时的记载,这位女士高贵、富有学识和优雅,并且是一名新教徒[75] 三个月后,他重新担任法国军队的统帅。孔代亲王此时控制了从吉斯凡尔登的土地,拥有来自法兰德斯的补给,麾下共有多达2万步兵和1.4万骑兵的部队。蒂雷纳此时则仅有7千步兵和5千骑兵,却要用于驻守数座要塞和保卫大片国土。[76] 蒂雷纳决定将孔代的战线切成两半,他在迅速渡过了埃纳河后于7月9日占领勒泰勒[76] 总数达2.7万人的西班牙军队随后在拉卡佩勒集结,蒂雷纳此时则仅有约一万人。他在经过考量后,决定不进行分兵驻守要塞,而是将所有部队用于机动。[77] 他在数量庞大的敌军附近行军,使敌军无法攻占要塞或持续进军,他在每次机动中都准确的保持距离,占据难以被攻击的地带。他在这场机动战中,透过强大的侦查和对敌军主将的心理预测,达成了如费边一般的成就。[78]

法军在攻占莫松后,双方都进入冬季营地驻扎。这场战略机动战以蒂雷纳的完胜告终,他以不到敌军一半的兵力,在没有任何野战的情况下,成功收复勒泰勒莫松圣默努,将西班牙军队驱离至比开战时更远的位置。[79] 他在战争游戏中,正如一名精湛的棋手,总能将敌人将死,却只损失一两枚棋子。[80]

解围阿拉斯 编辑

 
被围困的阿拉斯

年初国王在兰斯的加冕礼延缓了双方交战的时间,吉耶讷叛军的投诚减少了王室军队的负担,但敌军人数依然远大于蒂雷纳的部队。法军将斯特奈视为该年重要的战略目标,该城一直是投石党人的基地之一,也是孔代亲王的私人领地。[81] 蒂雷纳早已做好西班牙大部队的出现,但西班牙将所有部队投入围攻阿拉斯,该城的陷落将会威胁到法军控制阿图瓦地区。蒂雷纳在确信斯特奈将被攻下后,前往解围阿拉斯

西军的投入人数在7月3日达到25,000人,[82] 同时法军的救援军不到15,000人。[83] 斯特奈的法军部队于8月7日抵达,使法军与西军的人数近乎持平。蒂雷纳在开战前数次亲自越过防线展开侦查,成功知晓其防线薄弱之处,他决定于8月24日的夜晚发动总攻。根据约克公爵的说法:“蒂雷纳认为在夜晚时没有敌军阵地敢协助另一个阵地,每个阵地都担心自己的失利”。[84] 夜晚中,法军进攻部队与西军士兵皆陷入了混乱,无法辨识敌军的所在位置和防线,西班牙士兵在清晨时发现他们的阵地布满了法军。孔代亲王在早晨带着骑兵出现并击退法军中队的进攻,但无法阻止西军的失败。[85]

西班牙军总体伤亡十分惨重,根据纪录未计算伤者有6,000人阵亡或被俘,而对法军伤亡仅有400人。[86] 孔代集结部分崩溃的部队,有序的撤退至康布雷利奥波德大公则带着他仅存的两个团逃至杜埃。蒂雷纳随之向东围攻勒凯努瓦,于两天内攻下这座要塞。9月份,他向南前往康布雷西并拆除边境上的一些堡垒,随后进入冬营地修整。[87]

1655年的战役 编辑

 
大孔代亲王,因其对骑兵的应用与大胆著称,被认为是近代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双方于1655年6月重启战火,法军于6月18日开始围攻朗德勒西,于7月13日攻下这座城市。位于附近的孔代部队被迫撤至康布雷[88] 蒂雷纳规划了一系列的行军,先沿着桑布尔河向下至比西耶尔,接着回撤经过阿韦讷并对拉卡佩勒展开围攻。法军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几乎在瓦朗谢讷附近成功俘虏孔代亲王,但因卡斯泰尔诺将军停止追击,与敌军中的旧识谈判而失败。[89] 蒂雷纳于8月15日开始围攻孔代城,在三天后攻下该城。8月21日,法军开始在圣吉兰周围铺设围城战壕,在法国国王红衣主教的注视下,该城于8月26日落入法军之手。1655年11月,法军进入冬季营地驻扎。[90]

争夺瓦朗谢讷 编辑

1656年初,西班牙佛兰德军团共有22,000名精锐部队可用于野战。同年4月2日,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四世与流亡的查理二世签订《布鲁塞尔条约》,英国保王党军队成为西班牙的盟友。[91] 法军此时占据了主动权,将其部队分为两支,由担任总司令的蒂雷纳指挥的17,000人,以及拉费泰将军指挥的10,000人。两支部队于5月1日在绍尼会师,在6月初于勒凯努瓦建立补给站后开始向目标进军。[92] 蒂雷纳原先的目标为图尔奈,但在被察觉意图后转而围攻瓦朗谢讷。[91]

1656年6月14日,蒂雷纳对斯海尔德河上的重要要塞瓦朗谢讷展开围攻。该城驻军共有2,000名步兵和200名骑兵,并得到10,000名武装市民的增援。[93] 法军由于行经的河流,无法将部队整合,仍维持由蒂雷纳亲自领军的右岸部队,和由亨利·德·拉费泰领军的左岸部队。[94][注 1] 6月16日,城中守军决堤以阻止法军的联系。蒂雷纳知晓西班牙解围部队的到来时,加强他部队的防御,并派遣支援部队至拉费泰部队,但拉费特将军拒绝了增援并拆除大半的防御工事。[93] 7月16日清晨,西班牙军队渡过河流对拉费特的部队发动奇袭,拉费特在初步的抵御后,最终被大孔代亲王击退。蒂雷纳因为河水的阻碍,无法给予支援。[96] 左岸一线的法军陷入崩溃,拉费特在战斗中被俘虏,[97] 此战法军共有6,000人被西军歼灭,而西军的伤亡仅为1,500人。[98] 西军战后向右岸的法军进攻,但被蒂雷纳击退。蒂雷纳随后下令撤至勒凯努瓦,等待西军可能的进攻。[96] 西军在注意到法军的防线后放弃追击转向孔代城,攻下孔代城后沿着康布雷朗斯贝蒂讷等地行军,蒂雷纳则在其附近徘徊与机动,寻找优势并准备好在任何时机战斗。西奥多·道奇英语Theodore Ayrault Dodge评价蒂雷纳在瓦朗谢讷战败后的机动战为:“遗憾的是,没有足够的篇幅得以描述这从头到尾皆令人景仰的操作”。[注 2] 大孔代亲王最终撤至莫伯日,蒂雷纳则进入索姆河后的冬季营地驻扎。[99]

1657年的战役 编辑

此时由蒂雷纳指挥的法军兵力约有25,000人,他于5月29日开始封锁康布雷[100] 孔代在同一天从瓦朗谢讷向康布雷进军,对他来说幸运的是,虽然他的向导将他领向错误的道路,但他也成功避开蒂雷纳设下的陷阱。在孔代的部队抵达后,围攻的法军被迫撤退。[101] 西班牙随后对加来发动袭击,但最终无功而返。蒂雷纳开始围攻圣韦南,在攻下该城后迅速解围被西军围攻的阿德尔。在蒂雷纳攻下马尔迪克后,双方结束军事行动。[102]

沙丘战役与低地战局 编辑

1657年至1658年冬季的法国局势十分不妙,数座要塞转投西班牙阵营、诺曼底遍布起义和军队人数减缩等等问题,严重影响法军和各阶层人民的信心。迫切得到敦刻尔克的英格兰护国公克伦威尔更是胁迫撤军,除非能迅速拿下敦刻尔克。[注 3] 蒂雷纳于4月初在亚眠集结部队,并派遣部队迅速夺下卡塞勒,在5月时推进至敦克尔克。西班牙军队此时早已将敦刻尔克附近的水道决提,并控制围绕着敦刻尔克的三座要塞,种种不利条件使攻城和为围攻部队补给成为极困难的任务。[103] 敦克尔克的周遭是一片沙丘荒野,因北风吹起的沙丘群遍布海岸线,平原的南侧则为运河和沼泽,法军被迫涉水经过半身高的深水。[104] 当法军抵达贝尔格附近时,西军将该区域的野战部队撤回敦刻尔克,驻军部队人数提高至3,000人。[105] 1658年5月25日,法军对西班牙占领的敦克尔克展开围困,法军在战斗开始后不久便占领了周边堡垒和建立封锁线。西班牙驻军在围攻期间多次出击,但皆被法军骑兵击退。[106]

6月13日,西班牙解围部队成功抵达距离敦克尔克约5公里的沙丘地带扎营。蒂雷纳留下6,000人继续围攻,主要部队开始向西班牙军队推进,双方在该天夜晚发生交火,背叛法国的阿朗库尔侯爵法语Charles de Monchy d'Hocquincourt在其中身亡。[107] 6月14日上午8点交战开始,法军右翼的步兵对西军发动第一波攻势。随后由蒂雷纳亲自领军的左翼骑兵透过对退潮的时间点的掌握,行经海滩攻击因地形原因而疏于布防的西班牙右翼,西军右翼随之陷入崩溃。在法军步兵也击退西军左翼后,孔代亲王下令撤退,法军持续追击西军直至夜晚。西班牙军队遭遇了法西战争中最惨痛的失败,有多达4,000人伤亡和5,000人被俘,法军则仅有400人伤亡。[108]

蒂雷纳在6月24日占领敦刻尔克后,迅速占领许多要塞和城镇,包括弗尔讷迪克斯迈德格拉沃利讷伊珀尔奥德纳尔德等地,并在利斯河战役中击溃利涅亲王英语Claude Lamoral, 3rd Prince of Ligne的部队,该部队3,500人中仅有600名骑兵成功撤退,所有军需品和大量士兵被法军俘获。[109] 双方于隔年签署比利牛斯条约结束战争,西班牙放弃大片领土并承认法国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获得的收益。蒂雷纳因功绩被任命为大元帅,仅因信仰原因未能对法国陆军拥有完全控制权。[110][注 4]

军事改革与遗产战争 编辑

1660年至1666年,法国未与敌国发生任何战事,巩固自己作为莱茵同盟盟主的地位。蒂雷纳在这段时间多次处理外交事务,其中包含向流亡的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提供金钱与人力以协助其复辟。[111] 他师从让-巴蒂斯特·柯尔贝尔,在内政事务上展现洞察力。蒂雷纳在这一时期大幅改造了法国陆军,相比于多数人认为的卢福瓦侯爵,他可能才是法军改革真正的头号人物。他的改革是彻底而实际的;他仍让贵族领导军队,但将军队组织置于统一领导之下,增强部队的纪律与精气神,清洗许多不合格的士兵,使法军成为当时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军队。[112]

 
里尔围城战的路易十四与将军们

1667年,在他的妻子去世一年后,蒂雷纳重新执掌军队并作为法军实质上的总司令。[113] 同年5月24日,蒂雷纳指挥的大部队越过法西边境进入西属尼德兰。法军迅速攻占沙勒罗瓦贝尔格阿特图尔奈杜埃科特赖克奥德纳尔德阿尔斯特,西军控制的主要要塞仅剩下里尔城。[114] 法军于8月10日开始围攻里尔,在17天后控制了城市。西属尼德兰总督尚未知晓城市已沦陷,仍派遣德·马尔钦伯爵英语John Gaspar Ferdinand de Marchin, Comte de Granville率领12,000人前去支援里尔。8月31日,西班牙部队在遭遇法军后惨遭击溃,超过1,500人被俘。荷兰英格兰对法国的入侵感到惧怕,联合瑞典组成三国联盟以要求法军与西班牙建立和平。1668年5月2日《亚琛条约》签订,法国获得西属尼德兰领土中的九座城市。[115]

蒂雷纳在接下来几年享有平静且远离大众视野的生活,在进行长时间的宗教研究后皈依了天主教,放弃了其的加尔文宗信仰。[116]

法荷战争 编辑

入侵荷兰 编辑

 
视察荷兰水线的奥兰治亲王

1672年,法军集结了超过12万人作为入侵荷兰的力量,其中作为主攻的6万部队由路易十四亲自挂帅,但由蒂雷纳实际指挥。入侵计划由蒂雷纳所制定,该计划寻求不遵照该时代的战争准则,不将时间浪费于围攻各地要塞,而是直攻联省共和国首都阿姆斯特丹。蒂雷纳在迅速攻占并净空通往阿姆斯特丹的阻碍后,要求集中兵力进军该城,但路易十四与战争部长卢福瓦侯爵否定了此决策,选择分兵围攻各地要塞,此决定直接摧毁了法军速胜的希望。[117] 6月20日,荷兰打开水闸决提,阻断法军进攻阿姆斯特丹的路线。7月3日,蒂雷纳开始围攻奈梅亨,4,400人的驻军在9日投降。法军随后移动至心碎堡,并在两天内攻下此要塞。[118]

迫使勃兰登堡-普鲁士求和 编辑

1672年8月,两支部队从莱茵地区向法军逼近,分别由大选侯腓特烈·威廉和帝国元帅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指挥,两者合共多达43,000人,唯一能阻止他们渡过莱茵河的仅为蒂雷纳12,000人的部队。[119] 蒂雷纳相信联军的作战目标为抵达荷兰而非入侵阿尔萨斯,并且不会在战略执行上进行联合行动。他决定不在莱茵河左岸防守,而是渡河积极进攻将其堵死在右岸。他从韦瑟尔威斯特伐利亚进军,原先向科隆明斯特采邑主教区进军的联军转向南方前往富尔达,蒂雷纳朝着莱茵河上游的科布伦兹推进,迫使联军在越过美茵河南方前无法渡过莱茵河。奥兰治亲王威廉佯攻莱茵地区的法军试图掩护联军渡河,但最终无济于事。联军在经过数次失败的尝试后成功在美茵兹渡河,但很快就被蒂雷纳逼退。[120]

1673年1月,联军撤至威斯特伐利亚地区的利普施塔特,蒂雷纳在经过巧妙的机动后夺取翁纳和该地区的数座城市,逐步将联军从威斯特伐利亚地区驱逐,联军别无选择只能分兵撤退。他随后追击敌军至勃兰登堡-普鲁士境内,逼迫大选侯与法国签订《沃森条约》,退出对法战争。[120]拿破仑对蒂雷纳这一系列的强行军有无条件的称赞,认为他在强行军和士兵严重疲劳的情况下极成功的运用军队。[121]

莱茵河的防御 编辑

蒂雷纳在1673年下半年的目标在于阻止蒙特库科利与荷军会合,其2万人的部队必须阻止蒙特库科利2.5万人的部队,并预防联军对阿尔萨斯地区可能的入侵。他设想透过进军法兰克尼亚威胁德意志和波西米亚的核心地带,迫使蒙特库科利回防。蒂雷纳与蒙特库科利在8月至11月不断的进行机动与反机动,蒙特库科利最终获胜,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其部队拥有良好的补给。他与荷军在波恩会合,并在11月12日攻下城市。[122]

1674年,法国的外交情况进一步恶化,大部分的欧洲国家都反对法军的入侵行动。蒂雷纳被赋予防御莱茵河地区的任务,但由于与卢福瓦侯爵的私人恩怨,他部队的人数远远不足以应付这么繁重的任务。[123] 他必须防御从科布伦兹巴塞尔长达321公里的莱茵河流域,两支敌军部队在6月初迫近莱茵河并准备穿越,人数皆为约9,000人。蒂雷纳在经过两天的强行军后于6月14日透过菲利普斯堡越过莱茵河至霍肯海姆扎营。6月16日,他成功在辛斯海姆拦截到卡巴罗拉元帅英语Aeneas de Caprara指挥的部队。相较于以逸待劳的敌军,经过五天160公里行军的法军状态不佳,但蒂雷纳决心在另一支部队抵达前强行战斗,在长达7个小时的战斗后,帝国军队损失惨重被迫撤退。[124] 腓特烈大帝将蒂雷纳的行动比喻为:“他像费边一样撤退,像汉尼拔一样归来”。[125]

保卫阿尔萨斯 编辑

敌军的部队中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恐惧

——蒂雷纳在敌军仓皇撤退后的感想[126]

蒂雷纳在两个星期后发动进攻,于7月3日直插帝国军队的核心海德堡,帝国军队看到法军越过内卡河后迅速撤退,留下无人防备的普法尔茨。蒂雷纳在占领普法尔茨后做出他一生最受争议的行为,他下令对该地区进行劫掠,烧毁大量城镇并在一个月内耗尽该邦国所有的粮食。普法尔茨选侯卡尔一世·路德维希愤怒到要求与蒂雷纳决斗,但最终并未成行。[123] 帝国军队于1674年8月入侵阿尔萨斯,蒂雷纳透过控制兰道维桑堡,强迫帝国军队停留在饱受摧残的普法尔茨。入侵者于9月20日被迫撤回莱茵河右岸,但亚历山大·布农维尔英语Alexander von Bournonville指挥的部队迅速反应并占领中立城市斯特拉斯堡,并移至恩赛姆等待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的2万人援军。10月4日清晨,法军抵达恩赛姆。蒂雷纳不仅令布农维尔措手不及,还切断了他与斯特拉斯堡的联系。法军22,000人的部队与38,000人的帝国军队陷入苦战,在法军一系列的进攻后,布农维尔下令撤退。[127] 这场战役对战略影响不大,法军成功阻止敌军入侵国土,但10月14日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的抵达,将帝国军队人数提高至将近6万人,而蒂雷纳的部队则缩减至不到2万人。[128]

冬季战役 编辑

 
冬季战役率军推进的蒂雷纳子爵

法军在萨韦尔讷阿格诺之间修整,决定违反当时的战争惯例,在冬季时出击作战。蒂雷纳在该处加强防御并部署大量守军,以显现他不再出击的假象,帝国军队完全相信他的骗术,以至于分散了自身的部队。12月4日,蒂雷纳率领1.5万名步兵和1.3万名骑兵,经小皮埃尔利克赛姆越过孚日山脉。他在越过山脉时将军队分成数个部队,按照他设计的不同路线行军,数支部队在三个星期后皆在预定的时间会合。蒂雷纳在敌军发现他们的动向后,派出分遣队向东穿过山脉,而他则率领主力部队继续向南。法军在12月27日抵达贝尔福,帝国军队即使早已得知仍然措手不及。[129]

12月29日,蒂雷纳亲率的3,000人先遣骑兵击溃了占据米卢斯的帝国军队,共有1,000名帝国士兵在混乱中被俘,而法军仅有60人伤亡。1675年1月5日,双方爆发蒂尔凯姆战役。蒂雷纳在兵力劣势下出击,假装要从中路与右翼进攻,吸引到帝国军队的注意力,接着率领部分军队透过地形掩护从左翼绕过敌军占领蒂尔凯姆,帝国军在尝试夺回该镇时被重火力和步兵冲锋击退,在损失3,000多人后撤退,选择放弃阿尔萨斯并渡过莱茵河回到德意志地区。[130]

名将之死 编辑

1675年,帝国元帅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被派遣对付位于莱茵河的蒂雷纳军。蒙特库科利向菲利普斯堡进军,并渡过在施派尔附近的河流,入侵阿尔萨斯地区。蒂雷纳没有尝试阻击敌军,而是越过斯特拉斯堡附近的河流,抵达维尔施泰特,切断帝国军队的通信与补给线,迫使敌军重新越过莱茵河返回右岸,取得了战略优势并将战场转移至德意志地区。蒂雷纳更接着进攻奥芬堡奥伯基希,并将部队部署在斯特拉斯堡和奥滕海姆之间,在此处搭建渡过莱茵河的桥梁。帝国军队接近法军的营地但错过进攻机会,让蒂雷纳移至斯特拉斯堡附近,并集结该区域的法军。帝国军队在受挫后决定将过河目标订于当时属于帝国城市的斯特拉斯堡,但受限于法军建筑的防御工事和火炮未能成功。蒂雷纳连续三次在机动战中击败蒙特库科利,将其钉死在德意志地区。[131]

由于沿岸土地的潮湿,双方在三个星期多仅仅彼此对峙。蒂雷纳率先发难,绕过帝国军队的左翼发动奇袭,蒙特库科利自认抓到法军分兵的破绽,在7月23日夜晚联合该区数支部队发动攻击但被完全击败,被迫撤出莱茵河谷回到符腾堡。蒂雷纳迅速追击并在7月底抵达萨斯巴赫,坚信他将再次取得一次伟大胜利。但他意外地在选择火炮的位置时被敌军火炮击中,彻底摧毁了法军的战略意图。帝国军队在知晓他的死后发起反攻,再次入侵阿尔萨斯。直到大孔代亲王在1676年再次将帝国军队驱逐。[132]

军事才能与评价 编辑

蒂雷纳逝世后,法兰西王国为其举行国葬,将其葬于圣但尼圣殿中,与历代法国国王共同沉眠于此。他的死在欧洲引起了震动,他最雄辩的同胞埃斯普里·弗莱希英语Esprit Fléchier亲手写下他的赞美词,他战斗中的对手蒙特库科利感叹道:“在今天死去的一位人,曾经使人类荣耀”。即使是大革命中的极端共和主义者也尊崇他,当历代法国国王的坟墓皆被摧毁时,他的遗体却丝毫未损,直到拿破仑将其移至荣军院[133]

蒂雷纳子爵被视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指挥官之一。拿破仑将其评为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军事指挥官,[134][135][136] 对其采用的战术和战略予以高度赞扬,要求所有士兵反复研读他曾指挥过的战役中的十八场,[137] 并认为他比腓特烈大帝优秀许多。[138][139] 利涅亲王认为他能够与欧洲任何将军比拟,将其视为战争艺术的缩影。[140] 欧根亲王在旁人将他与蒂雷纳对比时,将该言论视为在以蒂雷纳为代价向他赞美。[141] 以利亚金·利特尔英语Eliakim Littell写道:“他的战略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大规模行动的战场科学在他死后就陷入了停滞,直到拿破仑横空出世。”并指出马尔博罗公爵腓特烈大帝在战争上皆不如他。[142] 萨克斯大元帅在他的著作《我的遐想》(Mes Rêveries)中提到:“蒂雷纳之所以能一直战胜兵力远超他部队的敌人,是因为他可以轻易的机动,知晓如何选择靠近敌人但不会被攻击的位置”。[143]

 
位于凡尔赛宫内的蒂雷纳子爵全身像

蒂雷纳具有远见和冷静的智慧,与其坚毅的性格,让他成为完美的战略家。[144] 极少将军曾像蒂雷纳一样以完美的技巧和成功进入战场,更少将军能如他一般天才的进行大规模机动,而他以大范围行军取代围攻的思想,更是一种引人注目的天才。他的战略艺术仅有拿破仑可以超越,而考虑到他的时代,极可能没有任何人在战略机动方面能够与他比拟;他曾多次在战役中仅依靠行军而非战斗,就取得了丰厚的战果。[145] 而与其他将领不同,蒂雷纳的胆识和战争艺术随着经验和年龄不断增长,直至他战死的那天。[146]

蒂雷纳在行政和统兵上也有独到之处,即使在长途行军中,他也会保持部队的良好状态,并对后勤进行诸多改革,他改造了法国的军事组织,使其成为当时世界最优秀的军队。他对麾下士兵的关注,从不怪罪手下的特质,以及尽量减少伤亡的思想,让他受到部下的高度爱戴,尊称他为“我们的父亲”。[147]

文字注释 编辑

  1. ^ 蒂雷纳的部队共有9,000-9,500名步兵、7,500-8,000名骑兵,共17,000人和40门火炮;拉费泰的部队共有6,000-6,500名步兵、3,500-4,000名骑兵,共10,000人和15门火炮。[95]
  2. ^ It is a subject of regret that so little space can be given to operations which are altogether admirable.
  3. ^ 敦克尔克位于西属尼德兰,是西班牙最大的私掠船基地,英国因此地的私掠船队在上一年损失惨重。克伦威尔要求获得这座城市作为提供法军支援的代价。
  4. ^ 蒂雷纳为新教徒,该时期的法国主流信仰为天主教

注脚 编辑

  1. ^ Bonaparte 2016,第36页.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Atkinson 1911,第412页.
  3. ^ 3.0 3.1 Elliott 2020.
  4. ^ Ramsey 1735,第1页.
  5. ^ Hozier 1885,第1页.
  6. ^ Morris 1891,第18页.
  7. ^ Hozier 1885,第3页.
  8. ^ Longueville 1907,第7页.
  9. ^ 9.0 9.1 Hozier 1885,第8页.
  10. ^ 10.0 10.1 Hozier 1885,第9页.
  11. ^ Hozier 1885,第10页.
  12. ^ Longueville 1907,第10页.
  13. ^ Hozier 1885,第11–12页.
  14. ^ Hozier 1885,第21页.
  15. ^ 15.0 15.1 15.2 15.3 Atkinson 1911,第412–414页.
  16. ^ Hozier 1885,第21–23页.
  17. ^ 17.0 17.1 Morris 1891,第19页.
  18. ^ Longueville 1907,第21页.
  19. ^ 19.0 19.1 Longueville 1907,第28页.
  20. ^ Longueville 1907,第29页.
  21. ^ Hozier 1885,第31–32页.
  22. ^ Tucker 2009,第866页,in 1642 was second-command of French forces that took Roussillon.
  23. ^ Longueville 1907,第33页.
  24. ^ Tucker 2009,第866页,Turenne took Trino.
  25. ^ 25.0 25.1 Longueville 1907,第59页.
  26. ^ Ramsey 1735.
  27. ^ 27.0 27.1 Longueville 1907,第62页.
  28. ^ Longueville 1907,第63页.
  29. ^ Longueville 1907,第69–70页.
  30. ^ Longueville 1907,第75页.
  31. ^ Longueville 1907,第77页.
  32. ^ Longueville 1907,第78页.
  33. ^ de Périni 1896,第68页.
  34. ^ Longueville 1907,第79页.
  35. ^ de Périni 1896,第73页.
  36. ^ Longueville 1907,第88页.
  37. ^ Longueville 1907,第92页.
  38. ^ 38.0 38.1 Morris 1891,第20页.
  39. ^ Longueville 1907,第96页.
  40. ^ Longueville 1907,第97页.
  41. ^ Tucker 2009,第866页.
  42. ^ Longueville 1907,第98页.
  43. ^ 43.0 43.1 43.2 Longueville 1907,第100页.
  44. ^ Longueville 1907,第101页.
  45. ^ 45.0 45.1 Wakeman 2013.
  46. ^ Hozier 1885,第78页.
  47. ^ de Périni 1896,第89页.
  48. ^ 48.0 48.1 Morris 1891,第21页.
  49. ^ Longueville 1907,第113页.
  50. ^ Longueville 1907,第114页.
  51. ^ Dodge 1895,第505页.
  52. ^ Longueville 1907,第116页.
  53. ^ Longueville 1907,第120页.
  54. ^ Longueville 1907,第122–123页.
  55. ^ Tucker 2009,第867页.
  56. ^ Ramsey 1735,第63页.
  57. ^ Longueville 1907,第131页.
  58. ^ Longueville 1907,第132页.
  59. ^ Longueville 1907,第134页.
  60. ^ 60.0 60.1 Morris 1891,第22页.
  61. ^ Longueville 1907,第141页.
  62. ^ Longueville 1907,第144页.
  63. ^ Ramsey 1735,第76页.
  64. ^ Ramsey 1735,第78页.
  65. ^ Longueville 1907,第146页.
  66. ^ Longueville 1907,第159页.
  67. ^ Longueville 1907,第162页.
  68. ^ Longueville 1907,第171页.
  69. ^ Hozier 1885,第109页.
  70. ^ Longueville 1907,第173页.
  71. ^ Longueville 1907,第176页.
  72. ^ Longueville 1907,第179页.
  73. ^ 73.0 73.1 Hozier 1885,第111页.
  74. ^ Morris 1891,第23页.
  75. ^ Longueville 1907,第210页.
  76. ^ 76.0 76.1 Hozier 1885,第115页.
  77. ^ Ramsey 1735,第118页.
  78. ^ Longueville 1907,第215页.
  79. ^ Hozier 1885,第117页.
  80. ^ Longueville 1907,第221页.
  81. ^ Longueville 1907,第222页.
  82. ^ Jervis 1998,第368页.
  83. ^ Longueville 1907,第223页.
  84. ^ Longueville 1907,第232页.
  85. ^ Kohn 2006,第191页.
  86. ^ Chandler 1965,第72页.
  87. ^ Longueville 1907,第238页.
  88. ^ Hozier 1885,第122页.
  89. ^ Longueville 1907,第241页.
  90. ^ Hozier 1885,第123页.
  91. ^ 91.0 91.1 Picouet 2020,第109页.
  92. ^ Quincy 1726,第206-207页.
  93. ^ 93.0 93.1 Longueville 1907,第246页.
  94. ^ Dodge 1895,第548页.
  95. ^ Picouet 2020,第227页.
  96. ^ 96.0 96.1 Dodge 1895,第550页.
  97. ^ Quincy 1726,第210页.
  98. ^ Bodart 1908,第83页.
  99. ^ Dodge 1895,第551页.
  100. ^ Longueville 1907,第253页.
  101. ^ Hozier 1885,第128页.
  102. ^ Longueville 1907,第257页.
  103. ^ Dodge 1895,第557页.
  104. ^ Longueville 1907,第258页.
  105. ^ Ramsey 1735,第178页.
  106. ^ Dodge 1895,第561页.
  107. ^ Dodge 1895,第562页.
  108. ^ Clodfelter 2017,第42页.
  109. ^ Cust 1867,第88页.
  110. ^ Dodge 1895,第567页.
  111. ^ Longueville 1907,第272页.
  112. ^ Morris 1891,第26页.
  113. ^ Longueville 1907,第278页.
  114. ^ Lynn 1999,第108页.
  115. ^ Longueville 1907,第281页.
  116. ^ Longueville 1907,第287页.
  117. ^ Dodge 1895,第587页.
  118. ^ Lynn 1999,第115页.
  119. ^ Dodge 1895,第590页.
  120. ^ 120.0 120.1 Lynn 1999,第118页.
  121. ^ Longueville 1907,第317页.
  122. ^ Lynn 1999,第121页.
  123. ^ 123.0 123.1 Longueville 1907,第330页.
  124. ^ Dodge 1895,第612页.
  125. ^ Colton 1845,第590页.
  126. ^ Lynn 1999,第129页.
  127. ^ Dodge 1895,第625页.
  128. ^ Longueville 1907,第337页.
  129. ^ Dodge 1895,第628页.
  130. ^ Lynn 1999,第135页.
  131. ^ Morris 1891,第32页.
  132. ^ 132.0 132.1 Dodge 1895,第641页.
  133. ^ Atkinson 1911,第413页.
  134. ^ Brown 2018.
  135. ^ Longueville 1907,第一页的引言.
  136. ^ Virginia Spectator 1860,第233页.
  137. ^ Sargent 1895,第15页.
  138. ^ Luvaas 2001,第37页.
  139. ^ Bourrienne 1885,第394页.
  140. ^ Prince de Ligne 2004.
  141. ^ Saboya 1811,PREFACE.
  142. ^ Littell 1892,第155页.
  143. ^ Saxe 2012,第75页.
  144. ^ Morris 1891,第33页.
  145. ^ Morris 1891,第34页.
  146. ^ Luvaas 2001,第64页.
  147. ^ Morris 1891,第35页.

参考文献 编辑

传记:

通史:

断代史:

他人评价:

  • Bonaparte, Napoleon. 拿破仑论战争.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007701. 
  • Brown, Daniel. The 7 best military commanders of all time, according to Napoleon Bonaparte. Business Insider. 27 September 2018 [2022-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2). 
  • Bourrienne, Louis Antoine Fauvelet de. Memoirs of Napoleon Bonaparte. Scribner and Welford. 1885. 
  • Colson, Bruno. Napoleon: On War. OUP Oxford. 2015. 
  • Colton, George. he American Whig Review. Wiley and Putnam. 1845. 
  • Luvaas, Jay. Napoleon On the Art of War. Simon and Schuster. 2001. ISBN 978-0684872711. 
  • Prince de Ligne. Mémoires. Mercure de France. 2004. ISBN 978-0684872711. 
  • Littell, Eliakim. Littell's Living Age, 第 192 卷. T. H. Carter & Company. 1892. 
  • Saboya, Eugenio de. Memoirs of Prince Eugene of Savoy. Henry Colbevra. 1811. 
  • Sargent, Herbert Howland. Napoleon Bonaparte's First Campaign. A.C. McClurg. 1895. 
  • Saxe, Maurice de. Reveries on the Art of War. Courier Corporation. 2012. ISBN 978-0486461502. 
  • Virginia Spectator. The Virginia Spectator. Virginia Spectator Incorporated. 1860. 

百科全书: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