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皮杜中心

(重定向自蓬皮杜中心

蓬皮杜中心(法语:Centre Georges-Pompidou)全名为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俗称博堡Beaubourg),是一栋座落于法国首都巴黎第四区的复合建筑,位于蒙特吉尔街玛莱区莱阿勒区(Les Halles)附近,蓬皮杜中心也是一栋高科技建筑

蓬皮杜中心
Centre Georges-Pompidou
词源乔治·蓬皮杜
概要
类型文化与休闲
建筑风格后现代建筑 / 高科技建筑
行政区法国
地点 法国巴黎
坐标48°51′38″N 2°21′08″E / 48.860642°N 2.352245°E / 48.860642; 2.352245
起造1971年
竣工日1977年
技术细节
结构系统钢铁结构
设计与建造
建筑师伦佐·皮亚诺理查德·罗杰斯
结构工程师Ove Arup & Partners
服务工程师Ove Arup & Partners
保护情况Remarkabl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网站
https://www.centrepompidou.fr
地图
地图

蓬皮杜中心内部包括公共资讯图书馆Bibliothèque Publique d'Information)、法国国立现代艺术美术馆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与声学、音乐研究和协作学院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Coordination Acoustique/Musique)。

历史 编辑

在1969年时,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为了纪念带领法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击退希特勒戴高乐总统,于是倡议兴建一座现代艺术博物馆。经过国际竞图,最后从600多个参与竞图的团队选出一个做为兴建的建筑造形风格。但是因为乔治·蓬皮杜于1974年因癌症逝世,所以建筑于1977年1月31日完工启用后(当时总统为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就命名为蓬皮杜中心来纪念他。蓬皮杜中心自从1977年开幕以来已经有超过1亿5,000万人次参观[1]

建筑特色 编辑

蓬皮杜中心是由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设计、英国建筑师夫妇理察·罗杰斯及苏·罗杰斯(Su Rogers)、弗兰奇尼(Gianfranco Franchini)、英国结构工程师埃德蒙·哈波尔德(Edmund Happold)及爱尔兰结构工程师彼得·莱斯(Peter Rice)。为了选出蓬皮杜中心的设计,当时举办建筑设计比赛,并将结果公布于1971年。蓬皮杜中心完工后,引起法国社会大众诸多争议,由于它与巴黎的传统风格建筑完全相反,造成许多巴黎市民无法接受,但也有艺文人士大力支持,有人则称它是“市中心的炼油厂”。

理查·罗杰斯后来赢得2007年的普利策克奖,当时《纽约时报》在报导中指出,设计蓬皮杜中心“令建筑界天翻地覆”、“罗杰斯先生在1977年完成了高科技且反传统风格的蓬皮杜中心而赢得了声誉,尤其是蓬皮杜中心骨架外露并拥有鲜艳的管线机械系统[2]”。

所有功能结构要素的建设都采用不同颜色来区别:蓝色的管道是控制空调、绿色管道则水管,电子线路则封装在黄色管线中,而自动扶梯及维护安全的设施(例如灭火器)则采用红色[1]

建筑 编辑

坐标48°51′38.35″N 02°21′08.68″E / 48.8606528°N 2.3524111°E / 48.8606528; 2.3524111 蓬皮杜中心是由万喜所承包,于1977年完工[3]。蓬皮杜中心造价为9亿9,300万法郎(以1972年的币值计算)。蓬皮杜中心从1996年10月展开整修工程,并于2000年1月完成,预算为5亿7,600万法郎。(根据1999年的币值计算)[1]

建筑规格 [1]
土地面积 2公顷(5英亩)
建筑面积 103,305 m2
地上建筑 7 层
高度 42 米(面临Beaubourg街这一面), 45.5 米(面临广场这一面)
长度 166 米
宽度 60 米
地下建筑 3 层
尺寸 深: 18 米; 长: 180 米; 宽: 110 米
耗用材料 [1]
土方工程 300,000 m3
钢筋混凝土 50,000 m3
金属框架 15,000 公吨
外墙/玻璃表面 11,000 m2
不透明表面 7,000 m2

展览 编辑

蓬皮杜中心每年都会举办几个主题展览,不论是在第1层还是第6层。展览中也包括许多专题报导[4]

周围 编辑

蓬皮杜中心前方是蓬皮杜广场(Place Georges Pompidou),这里经常聚集许多街头艺人,例如默剧杂技表演者。小型的狂欢节则会在春季出现在蓬皮杜广场,包括乐团演奏、讽刺画素描等艺术表演,甚至还有滑板竞赛。

位于蓬皮杜中心南侧,斯特拉文斯基广场上的斯特拉文斯基喷泉(La Fontaine Stravinsky)则是法国著名艺术家妮基·桑法勒尚·丁格利(Jean Tinguely)的作品。他们借由这个喷泉表达出俄罗斯作曲家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风格。斯特拉文斯基喷泉于1983年完工开幕[5]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Architecture of the Building. Practical Information. Centre Pompidou. [2009-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4). 
  2. ^ New York Times. [2010-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3. ^ Vinci website: Centre Georges Pompidou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2-02-07.
  4. ^ 存档副本. [2010-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4). 
  5. ^ Hortense Lyon, La Fontaine Stravinsky, Collection Baccalaureat arts plastiques 2004, Centre national de documentation pedagogique
  • Nancy Marmer, "Waiting for Gloire: Beaubourg Opens in Paris," Artforum, 1977年2月
  • Jean Baudrillard, L'Effet Beaubourg, implosion et dissuasion, Galilée, 1977
  • Bernadette Dufrêne, La Création de Beaubourg, préface de Pontus Hulten,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Grenoble, 2000
  • Jean Lauxerois, L'Utopie Beaubourg, vingt ans après, Paris, Éditions de la Bibliothèque publique d'information / Centre Pompidou, 1996
  • Marie Leroy, Le Phénomène Beaubourg, Paris, Syros, 1977
  • Claude Mollard, L'Enjeu du Centre Georges Pompidou, Paris, Union générale d'éditions, Coll. 10/18, 1976
  • Bernadette Dufrêne, Centre Pompidou : trente ans d'histoi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ditions du Centre Pompidou, Paris, 200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