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梵语सत्य罗马化:satyá巴利语Sacca),又译为真谛,南传佛教新译为真实,代表绝对的真理,或是存有(英语:Being)、真实现实、实存而不变的事物。在印度诸宗教中,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观念。佛教用来代表真理或真实之意,四圣谛二谛都来自这个字。

字根 编辑

梵文सत्य(Satya)有真实、真理的意思[1]。也有现实之意。字根来自梵文形容词सत्(sat)的现在分词形态,源自于梵文动词asti()。梵文动词字根as,对应于原始印欧字根*h₁es-,英文Be动词的is也源自同一个字根,意思同于英文的to be。有情(sattva)也是来自这个字根。

古汉语“谛”字原义是审知事物的内在含义或者意义[2],因此被用来翻译这个梵文名词。

类似名词 编辑

bhūta也有真实的意思,但是与Satya使用在不同的段落中,两者涵义有些许不同。

概说 编辑

佛教中所指可以归纳为两种:世俗谛胜义谛,也就是所谓的二谛[3]

注释 编辑

  1. ^ 龙树《十住毘婆沙论》卷1:“谛者,一切真实,名之为谛。”
  2. ^ 康熙字典·谛》:【说文】审也。【书·洪范·孔传】必微谛。【疏】听当别彼是非,必微妙而审谛也。【后汉·祭祀志】褅之为言谛也。谛𬤊昭穆尊𤰞之义。又【李云传】帝者,谛也。【注】审谛于物也。【魏志·明帝纪】君谛视之勿误也。【关尹子·九药篇】谛毫末者,不见天地之大。【刘勰·新论·专学篇】心不在学而强讽诵,虽入于耳而不谛于心。
  3. ^ 《瑜伽师地论》卷92:“云何为谛?谓世俗谛及胜义谛。” (CBETA, T30, no. 1579, p. 824, c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