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枋得

(重定向自謝疊山

谢枋得(1226年3月23日—1289年4月25日),君直叠山江南东路弋阳县(今江西)人,祖籍福建路邵武军[1]南宋遗民文学家,隐居福建路建宁府建阳县、被元朝征调至燕京,不降,绝食而死,门人私文节,世称谢文节公文节先生

谢枋得
南宋文学家
姓名谢枋得
君直
叠山
小字钟儿
出生1226年
江南东路弋阳县(今江西
逝世1289年
大都悯忠寺(今北京市法源寺)
谥号文节
坟墓弋阳龚原

生平 编辑

父谢应琇因忤据要津者,被董槐冤劾死,母亲桂氏深明大义,教养子孙。枋得自幼颖悟,“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宝祐四年(1256年)登文天祥榜进士二甲第一,除抚州司户参军,因董槐仍在位,拒不赴任。[2]性好直言,因得罪贾似道而遭黜斥。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逼近临安,情势紧张,以江东提刑、江西诏谕使治理信州(今江西上饶),枋得出资十万贯招信、抚两州义士万人驰援江防部队,功升任兵部架阁。次年(1276年)正月率兵与元军在安仁(今余江)展开血战,无援而败,妻小皆被俘,押于金陵监狱。其妻李氏饶州安仁人,至元十五年(宋帝昺祥兴元年 [1278])守节缢死。[3]枋得之兄谢君禹、两位弟弟谢君烈及谢君泽皆先后遇难,女儿谢葵英尽家资修孝烈桥后投水自尽。

南宋灭亡后,枋得隐居于福建建宁府建阳县唐石里,流寓槐植村,以卜卦、教书度日,[4]不索钱财,惟取米、屦(白米草鞋)而已。曾到武夷山拜访遗民熊禾元朝先后五次征聘,坚辞不应,并写《却聘书》:“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被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强制送往大都(今北京),四月,至京师,问谢太后瀛国公所在,再拜恸哭。后拘留于悯忠寺(今法源寺),见壁间有曹娥碑,哭泣说:“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留梦炎亲自带医生煮药及米汤,枋得动怒,掷之于地,初五日绝食五日而死,至死未降为元臣。遗书自称“大元制世,民物一新,宋室孤臣,只欠一死。某所以不死者,以九十三岁之母在堂耳,先妣以今年二月,考终于正寝,某自今无意人间事矣!”[5]其子扶棺归故乡弋阳,葬弋阳玉亭龚之原。门人私谥文节,与文文山袁袁山等人并称“江右三山”。今南昌有叠山路。

著作 编辑

著《叠山集》16卷。他评点的《文章轨范》,是科举考试的范本,以文章类别编选文章,被誉为集合宋人评点学之大成。《千家诗》原名《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刘克庄编辑。谢枋得对原有《千家诗》有所整理增删,成为谢枋得编辑《千家诗》。从此《千家诗》有两种版本并行与世。谢枋得还有《诗传注疏》,但评价不高,注意者少。

传记 编辑

  • 宋史》卷四二五
  • 《昭忠录》
  • 周应极:〈叠山先生行实〉

注释 编辑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1. ^ 南宋·谢枋得,《东山谢氏家谱》(序):“予家先世自汉夷吾公由中州而会稽而始宁,至唐末肇公守福州,乃居闽中,后裔移宅于邵武。我曾太祖通灵公宦游弋邑,遂家于弋,至我辈已五世矣。”
  2. ^ 李源道〈文节先生谢公神道碑〉:“丙辰试中礼部高等。比对,力诋时宰阉宦,奋不顾前,后抑至第二甲第一人。初,浔州君以事忤使者董槐,被劾以死。先生既第,董槐执政,竟不堂参以归。”
  3. ^ 邓之诚《骨董续记》载:“以君直故,与二子系金陵狱。一将官欲得之,李绐曰:‘尔能脱我械系,乃可议此。’将以为然,祷上下释其狱。李即具汤沐约翌日出。是夕伺二子熟寐,解衣带 自尽死。”(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骨董续记卷二》,北京出版社1996年6月,第294页)
  4. ^ 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序〉云:“予方挟龟策,坐卜肆,岂得已哉!”(《叠山集》, 卷 2,页 871b)。
  5. ^ 续资治通鉴》卷一八七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