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民

前朝孤臣孽子

遗民或称旧民,指原来的民人,一般是指某个地域的原住民。引申为改朝换代后,上一个时期或者朝代的人民,或指沦陷区之百姓、不事异朝之百姓。又可依年龄称为遗少遗老。《左传·哀公四年》:“司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而尽俘以归。”

起源 编辑

遗民起源甚早。周代武王克殷之后,有伯夷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

宋遗民 编辑

宋朝养士最厚。南宋灭亡后,许多读书人不仕,以侍奉蒙古人为耻。南宋遗民谢枋得承认,“大元制世,民物一新”,“宋室孤臣,只欠一死”。

明遗民 编辑

明代知识分子阶层亦是以重气节为人格标准,也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辈遗民。许多明代学者以侍奉满清为奇耻大辱,又因满清以屠杀手段为威胁的剃发易服系古今未见之残酷弊政,使得晚明知识分子深恶痛疾。[1]他们生活极其艰难,过着清贫的日子,甚至面临饿死的危险。一定数量的明代遗民躲避到越南朝鲜日本。尤以流落日本但至死不忘故国的晚明学者朱舜水,其遗臣性格与儒家思想,让德川光圀深感未有易姓革命和异族统治的日本方是中华思想的正统继承者;德川光圀遂发奋编纂《大日本史》以扬正统,导致尊王攘夷思想之催生。

清遗民 编辑

遗民不世袭 编辑

徐介之父徐灏为崇祯进士,曾官武陵(今湖南常德)知县。明亡后,徐介不参加科举考试,终生穿丧服[2]以遗民自居,“白衣冠垂五十年”。[3]徐介虽不当官,却认为“遗民不世袭”,曾对应㧑谦说:“吾辈不能永锢其子弟以世袭遗民也,亦已明矣。然听之则可矣;又从而为之谋,则失矣。”

注释 编辑

  1. ^ 赵园《明清之际的士大夫研究》提到:“明清之交最严重的危机,即此施暴嗜杀以致受虐自戕中‘人道’的沦丧。‘人道不存’是较之亡国更为绝望的情境。有识者于此看到比经济残破更可怕的人心的荒芜”。
  2. ^ 王同《塘栖志》中说徐介“甲申之后,服缟晦迹。”
  3. ^ 吴庆坻《蕉廊脞录》记其“妻死不娶,子死不嗣。去田园垄墓,白衣冠垂五十年,转徙无定所”。

参考书目 编辑

  • 谢正光:《明遗民录汇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