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三十六姓

明朝遷居琉球的福建人之總稱

闽人三十六姓,又称福建三十六姓久米三十六姓,是对明朝迁居琉球福建人三十六姓的总称,多来自福州漳州两地。

闽人三十六姓
琉球汉字閩人三十六姓 ‧ 
久米三十六姓
琉球国字头ミンニン サンジュウルクシイ ‧ 
クミ サンジュウルクシイ
拉丁化Minnin sanjūrukushii ‧ 
Kumi sanjūrukushii[1]

据《明史·琉球传》记载,1372年,琉球中山王察度明朝朝贡。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察度在朝贡时提出要求赐予一些中国人丁,以便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及来往通商,明太祖接受察度王的邀请,赐闽中舟工三十六姓。其三十六姓,到底指的是三十六户还是三十六人,或者“三十六”只是一种虚数,至今仍有争议。不过据统计,目前久米士族的后裔实际上只有二十五姓,其中洪武、永乐年间到达琉球的后裔只有六姓;其他的十九姓中,九姓为后来陆续从中国迁入,十姓为奉琉球国王旨意入籍久米村之人(九姓琉球人、一姓日本人)。

这些来自明朝的移民到达琉球后,在那霸港附近的浮岛上建立了久米村,并定居于此。闽人三十六姓多为航海家学者或其他拥有一技之长的人,他们的后裔世代负责航海造船、外交文书的编写、翻译、对华贸易等事务,因此在琉球社会中地位较高。从闽人三十六姓迁居琉球,到琉球被日本兼并的五百年期间,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多出任琉球王府的外交官,琉球进贡使团的正议大夫中议大夫多为闽人三十六姓后裔担任。

由于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居住在久米村,遂称“久米士族”。他们穿汉服并有倾明的政治倾向。女真人入关之后,他们拒绝剃发易服。但在向象贤改革中,琉球王府为了维持对满清政府朝贡的需要,下令闽人三十六姓后裔于1650年集体改穿琉装、结欹髻[2]

久米士族也一直按照儒家的丧葬节举行葬礼。在向象贤改革中,久米士族废除传统的土葬和儒家葬礼,改用琉球式的风葬佛教葬礼。此后琉球王府的政策一直在土葬和风葬中摇摆,直到1726年最终确定了久米士族遵循土葬和儒家葬礼规定。[3]

久米士族与首里士族、那霸士族、士族共同为琉球的四大士族集团势力。但琉球王府的权力核心多被首里士族垄断,久米士族出身的三司官只有郑迵蔡温二人。而久米士族则长期垄断四个官生的名额,直到1802年为止。

由于闽人三十六姓后裔精通汉语,因此将中国的许多先进科技带入琉球。冲绳学学者伊波普猷真境名安兴于1916年出版的《琉球五伟人》一书中,列举出了为琉球历史做出巨大贡献的五位历史人物麻平衡向象贤蔡温程顺则向有恒,其中,蔡温程顺则两人是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

闽人三十六姓列表 编辑

以下是根据久米村士族家谱列出的闽人三十六姓的列表。

姓及大宗家 元祖 祖籍 迁入年代 备注
金氏
具志坚家
金瑛 浙江 1392年 寓居福州,
后入琉球
蔡氏
仪间家
蔡崇 泉州府南安县
(今泉州南安市
1392年
郑氏
湖城家
郑义才 福州府长乐县
(今福州市长乐区
1392年
红氏
和宇庆家
红英 福建福州府 洪武、永乐年间
林氏
名嘉山家
林喜 福州府闽县林浦村
(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林浦村)
洪武、永乐年间
陈氏
仲本家
陈康 福建福州府 永乐年间
梁氏
龟嶋家
梁嵩 福州府长乐县 1460年
蔡氏
平川家
蔡宗贵 福州府西门外 嘉靖年间
郑氏
与座家
郑肇祚 福州府长乐县 嘉靖年间
王氏
国场家
王立思 漳州府龙溪县上苑村
(今漳州市龙海区榜山镇上苑村)
1591年
阮氏
滨比嘉家
阮明 漳州府龙溪县 1591年
阮氏
𤘩宫城家
阮国 漳州府龙溪县 1607年
毛氏
与世山家
毛国鼎 漳州府龙溪县 1607年
陈氏
幸喜家
陈华 漳州府龙溪县 1617年
杨氏
古坚家
杨明州 浙江台州府
(今浙江台州市
1648年
林氏
上原家
林世重 琉球 1575年 奉旨补缺
蔡氏
伊计家
蔡廛 琉球 1610年 奉旨补缺
梁氏
富山家
梁守德 琉球 万历年间 奉旨补缺
周氏
阿贺岭家
周文郁 琉球 崇祯年间 奉旨补缺
实为其子周国盛入籍
孙氏
安座间家
孙良秀 日本 1645年 本姓石桥氏
奉旨补缺
实为其子孙自昌入籍
曾氏
仲宗根家
曾志美 琉球 1656年 本姓虞
奉旨补缺
程氏
名护家
程泰祚 琉球首里府 1656年 本姓虞
奉旨补缺
入嗣为程复后裔
魏氏
庆佐次家
魏士哲 琉球首里府 1669年 本姓应
奉旨补缺
林氏
平安座家
林胤芾 琉球小禄郡𤘩宫城村 1670年 奉旨补缺
李氏
久里家
李荣生 琉球 康熙初年 本姓牛
奉旨补缺

较出名的闽人三十六姓后裔 编辑

脚注 编辑

  1. ^ [琉球語文献に見る漢語とその発音. [2012-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3).  琉球語文献に見る漢語とその発音]
  2. ^ 球阳记事/卷之六》:“〔尚质王三年〕唐荣士臣衣冠容貌悉从国俗。明洪武壬申,敕赐闽人三十六姓,以敷文教于中山,兼令掌贡典。国王察度深喜悦之,即卜宅于久米村而栖居焉,遂名其地曰唐荣。【素称唐营,今改荣字。】故其所服衣冠皆从明朝制法,包网巾、戴方巾、沙帽。至于顺治庚寅,始以剃发结欹髻,改用球阳衣冠,悉从国俗,以示心服满清政府之意矣。”
  3. ^ 球阳记事/卷之十一》:“〔尚敬王十四年〕紫金大夫郑弘良请行儒葬祭礼。唐荣士臣素行中华祭葬之礼。至于近世,改用释僧之葬礼。康熙癸巳年,仍行儒葬礼。己亥年,亦为释僧葬礼。是年之春,唐荣紫金大夫郑弘良【大岭亲方基桥】请乞儒祭葬礼,幸蒙俞允。其夫妇雍正己酉、庚戌之冬染病而卒,供行甚礼,以为葬祭矣。”

参考资料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