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思本舰队,是清朝同治年间,是一支由清政府委任英国官员赴英国购置新型战舰的海军。但舰队构成方式和清政府对指挥权、用人及花费等各方面皆出现严重分歧,最终双方解除合约,舰队解散,各军舰由舰队司令英国海军上校舍纳德·阿思本英语Sherard Osborn带回伦敦拍卖。

从左到右为“金台号”、“一统号”、“广寿号”。

背景 编辑

清廷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分别和英国、法国俄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在列强陆续介入中国,冀求获取利益下,列强间重新评估彼此关系。

在这种新状况下,太平天国动乱开始蔓延华中一带;英国开始倾向加强与清室合作,希望协助维持清室统治,同时加强英国对中国之影响。1861年4月,代理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司长的英国人赫德向恭亲王奕䜣建议清政府讲买英国船舰,用以进攻太平军,“克复沿海失守各处”。不过这个政策并非奕䜣足以左右,不只因耗资颇距,国内尚有曾国藩一派重臣认为新式海军须以自建为主。不过,1861年冬天,太平军攻陷绍兴宁波杭州,威胁上海;同时又传出太平军可能向外国采购新型船只,甫遭西方海上优势所苦的清廷开始正式考量尽速补充新式海上武力。

1862年1月下旬,奕䜣正式向朝廷上奏,称“浙江宁波、杭州两府,相继失守,贼势益张,难保不更思窜出宁波,为纵横海上之计”,故“请饬下江苏巡抚,迅速筹款雇觅外国火轮船只,选派将弁,驶出外洋,堵截宁波口外,以防贼匪窜逸。并令广东、福建各督抚,一体购觅轮船,会同堵截”。这项政策随即受高层批可,清廷决定向赫德商议自英国采购战舰、火器,并募外国兵源操作。经过两广总督劳崇光的谈判,决定以白银六十五万两购买中型兵轮三艘,小型兵轮四艘,总经费白银六十五万两,预算则依赫德意见由当地海关税款中拨支。[1]

对于英国当地的采购任务,清廷采纳赫德意见,委托1861年因逃避战祸而返英休假一年的海关总税务总司李泰国购买船舰及招募人员。不过人员组成上清廷内部便有争议:奕䜣上奏请建新式海军的理由是对抗太平天国,人员上该由哪个省分的水军抽调成为这支舰队筹建前各方角力的重点;曾国藩属意湖南人、赫德要求由沿海省份水军抽调,最后这件争议在雇请洋员担任教官、并以各省分人员补充告一段落。然而“雇请洋员”这条结论,却成为日后解散这支海军的导火线。

成立及解散 编辑

 
舰队的中级兵轮“金台号”(图左)离开山东烟台。图中是“一统号”。

李泰国在1863年1月16日得到英国、清朝两国政府授权批准后,在英国当地开始招兵买马;然而1863年舰队成立初,李泰国向清廷要求增支20万两银两,最后清廷妥协支付15万两,此时舰队预算已增至80万两。同时,李泰国找上了次鸦片战争中到华参战之阿思本上校为舰队司令;因此该支舰队又名阿思本舰队。

由于购舰资金来自海关,李泰国引《中英天津条约》第五十三款“中华海面每有贼盗抢劫,大清、大英视为向于内外商民大有损碍,意合会议设法消除。”为依据,主张该舰队应受海关指挥,用来保护外国贸易,打击太平军支持的海盗。如舰队旗舰“江苏号”在建造时英国当地报纸就称其为“海关巡逻舰”(revenue cutter)。李泰国认为唯有舰队受海关指挥,才能迫使清廷进行现代化——如朝廷从督抚收回权力,建铁路与电报,开矿——因为清廷本身是无法现代化的。他的强硬立场遭到清廷的强烈反对。[2][3][4]李泰国未获清廷或是英国授权和阿思本签订了雇佣契约。该契约共十三条,表示阿思本只接受由李泰国传递,直接来自中国皇帝的命令;舰上所有人员的任用赏罚,由阿思本全权决定;船上只用洋人;未来清廷购置的新式海军、军舰全由阿思本指挥;并要求中国海关拨一千万两作海军四年之经费,交由李泰国调用。而李泰国在和英国首相罗素谈话时,也毫不掩饰地表示这条文是要束缚住清朝皇帝。当朝庭得悉各条文后,一时哗然;曾国藩李鸿章曾国荃等对李、阿二人亦甚为不满,曾国藩曾提出阿思本“意气凌厉,视轮船奇货可居,视汉总统如堂下厮役,倚门之贱客”,“水陆将士皆将引以为耻”,曾国荃亦提出:“长江水师帆樯如林,无须轮船会剿金陵(天京)”。[5][6]

最初,清政府原意是由中国人为舰队统帅,英国人任副手与教官,主要水手也是中国人;但是在所托非人的状况下,合约被曲解为清方出资、英国控船,可说触怒了清廷所有官僚及统治系统。

在1863年5月,李泰国早先回到中国,向李鸿章要求增支12万两银支付水手薪资与炮械预算,并告知未来舰队薪饷每年至少需12万两银;李鸿章否定了两项要求,双方沟通破裂,李鸿章随即告知总理衙门与李泰国的谈判,以及对该员的极度不满。李泰国在和李鸿章谈判破裂后,向总理衙门要求追认与阿斯本签订的合约,同样遭总理衙门拒绝;经过一个月的争辩后,清廷增付李泰国要求的12万两银,双方重订和约,称轮船章程五条;虽然仍保留了李泰国对舰队预算的控制与阿斯本的舰队司令一职,但章程增设汉籍指挥官、舰队用兵须获得各地督抚节制、舰队需接纳中方水手上舰操作。该章程为清宁试图夺回舰队主控权的尝试,不过曾国藩等人对于李泰国是否会甘心罢手皆表悲观态度。

不过,1863年9月12日阿斯本舰队抵达中国上海,18日抵天津,事情又再起波折。9月底,李泰国及阿思本抵达北京,并要求总理衙门废除轮船章程、恢复十三条契约,为此争辩二十余日;最终二人在10月18日向总理衙门发出最后通牒,提出在四十八小时内接受其原来条件,否则“那就必需将这支部队解散”。

清政府以“中国费数百万之帑金,竟不得一毫之权柄”,“中国兵权不可假于外人”为由,拒绝其要求,并照会英国:舰队取消。英国驻华公使及美国公使蒲安臣曾尝试调停亦不果。

曾国藩说:“以中国之大,区区一百七十万之船价,每年九十万之用款,视之直如秋毫,了不介意。或竟将此船分赏各国,不索原价,亦足使李泰国失其所恃而折其骄气。”[6]

舰队解散后,为了避免美国南北战争受北军封锁的南方邦联购入该批舰队,蒲安臣介入协调,并让各船返回伦敦拍卖[1];清政府付各军官水手遣散费,在事件中金钱损约为38.2万两。事件结束后,李泰国遭清廷解除他在海关税务总司的职务,并由赫德接任;因阿斯本舰队而开启了海关的赫德时代。[7]

舰队资料 编辑

 
镇吴号

阿思本舰队为军舰七艘, 另供应船两艘。整个舰队共装备火炮40余门,兵员400余人(清廷原预定各舰人员编制为中级兵轮洋员30人,华人100人;小级兵轮洋员10人,华人30至40人)。李泰国购买各舰时已按其意愿命名,后来按要求全被改名:[7][8]

  • 镇吴(原名江苏):舰队旗舰,中级兵轮,排水量1269吨,木壳船壳明轮炮舰,68磅炮二门,18磅炮四门,9节,1863年完工,1217马力,编制138人[9][10]
  • 金台(原名北京):中级兵轮,排水量679吨,木壳船身,原英国皇家海军炮舰,110磅炮一门,68磅炮一门,20磅炮两门,150马力[11]
  • 一统(原名中国):中级兵轮,排水量669吨,木壳船身,原英国皇家海军罗萨里奥级风帆战船英语Rosario-class_sloop,40磅炮一门,32磅炮六门,20磅炮四门,200马力。[12]
  • 广寿(原名厦门):小级兵轮,排水量301吨,木壳船身,原英国皇家海军炮舰,110磅炮一门,40磅炮一门,80马力[13]
  • 百粤(原名广东):小级兵轮,排水量552吨,铁壳船身,明轮推进,150马力
  • 三卫(原名天津):小级兵轮,排水量445吨,铁壳船身,80马力
  • 得胜(原名奉天,亦名‘穆克得恩’即满语盛京之意):小级兵轮,供应船
  • Ballarat:趸船
  • Thule

此外阿思本与李泰国在英国时,曾自行设计舰队旗帜。旗帜为绿底、黄线对角交叉,中央有黄龙,并请英国外交部在政府公报上公布。

注释 编辑

  • ^ 时值美国内战,故美国公使不欲各舰被南方政府买去。部分舰只后在印度等地被出售。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雷颐. 李鴻章與「阿思本艦隊」──清政府初次試辦海軍的失敗. 歷史的裂縫: 對歷史與人性的窺探. 秀威出版. 2009-02-01: 12–13. ISBN 978-986-221-153-3. 简明摘要. 
  2. ^ Bruce A. Ellerman; Andrew Forbes; David Rosenberg. Piracy and Maritime Crime: Historical and Modern Case Studies. Naval War College Press. 2012-08-07: 59 [2019-01-07]. ISBN 978-14783864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2). 
  3. ^ COWES . Hampshire Telegraph and Sussex Chronicle. 1863-01-17: 8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Her Majesty's corvette Falcon, is in Mr. John White’s Medina dock for repair and refitment; also in Mr. White’s building yard and we observed the keel of a large revenue cutter laid down; vis a vis to which is the Emperor of China's splendid clipper steam-ship Keang Soo, which in about two months we hope to see completed and afloat.  引文也见于The Isle of Wight 150 years ago - Extracts from the Hampshire Telegraph. Isle of Wight Historic Postcard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4. ^ Hans van de Ven. Breaking with the Past: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the Global Origins of Modernity in Chin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1 February 2014: 41–42 [2019-10-17]. ISBN 978-0-231-5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5. ^ 蒋廷黻. 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 1 December 2008: 265 [2018-12-24]. ISBN 978-7-5355-578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6. ^ 6.0 6.1 曾国藩. 曾国藩全集 二七. 2011-12-01: 73 [2019-01-06]. ISBN 978-7-9990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7. ^ 7.0 7.1 陈贞寿. 图说中国海军史: 古代-1955.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 142 [2019-01-06]. ISBN 978-7-5334-353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2). 
  8. ^ 清史稿 卷136
  9. ^ The Imperial Chinese despatch-boat Keang Soo. 《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Vol. 43. 1863-09-26: 320页 [2019-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2) (英语). 
  10. ^ THE CASE OF GREAT BRITAIN AS LAID BEFORE THE TRIBUNAL OF ARBITRATION, Convened at Geneva II. Washington D. 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872年: 792页 [2021-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2) (英语). 
  11. ^ Mid-Victorian RN vessel HMS Mohawk. [2019-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6). 
  12. ^ Mid-Victorian RN vessel HMS Africa. [2019-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1). 
  13. ^ Mid-Victorian RN vessel HMS Jasper. [2019-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