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曦Lucy Hsiu-Mei Chen,1938年11月15日),原名陈秀美新北市永和人,台湾作家。1974年发表的著名小说《尹县长》,使她成为“伤痕文学第一人”。[1]

陈若曦
原文名称陳秀美(Lucy Hsiu-Mei Chen)
出生陈珠子
(1938-11-15) 1938年11月15日85岁)
日治台湾台北州中和庄(今新北市永和区
职业小说家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38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至今)
 美国(1984至今)
教育程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系硕士
创作时期1963年-至今
代表作尹县长
配偶段世尧
1964年结婚—1998年结束)

陈明和
2001年结婚—2003年结束)
儿女长子:段炼-1967年(56—57岁)
次子:陈赓(随母姓)-1970年(53—54岁)

生平 编辑

台湾(1938-1962) 编辑

陈若曦,1938年11月15日于日治时期台湾台北市一水之隔的下溪州(现在的永和)出生,出生时名叫“陈珠子”。她出生于工人之家,父亲为木匠,母亲为童养媳。之后搬到台北市永康街,她念幸安小学3年级时,为消除日本文化的影响,政府强制女生凡带“子”者必须改名,于是她就为自己改名为“陈秀美”。[2]

1947年发生二二八事件时,她在家门口亲眼看到有人被枪杀,之后白色恐怖,因而对国民党反感,认为把国民党赶到台湾的共产党了不起。[3]

1957年于北一女中毕业后,她升读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同班同学包括:白先勇王文兴郭松棻李欧梵叶维廉欧阳子戴天林耀福杨美惠等。1960年,她与系上同学白先勇、欧阳子、王文兴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1961年,她于台湾大学本科毕业。[3]

美国(1962-1966) 编辑

1962年,她赴美国曼荷莲学院进修,之后转入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系,攻读硕士课程。[4]

1964年,她和段世尧结婚,段世尧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流体力学博士。

中国(1966-1973) 编辑

段世尧是福州人,由于他曾经看到国民党在福州撤退时在街上抓壮丁,对国民党很反感,不想回台湾;他向往社会主义,想到中国大陆看看。[5] 1966年,陈若曦硕士毕业后,便随丈夫段世尧前往中国大陆,10月到达北京。她曾任教南京市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期间遇上文化大革命[6][7]。陈若曦夫妇两人曾在青龙山煤矿挖煤,又到五七干校进行了三年劳动改造[8]

香港(1973-1974) 编辑

1973年,陈若曦离开生活了七年(北京两年、南京五年)的中国大陆,一家四口从南京移居香港。她在港岛大坑新法书院担任英文教师,丈夫段世尧在香港浸会书院任教。当时六岁的长子段炼在大坑附近的官立小学读书,三岁的幼子陈赓开始念幼稚园。经台大外文系的同班同学戴天介绍,她认识了《明报月刊》总编辑胡菊人。胡菊人邀她写点大陆的经验,于是她将陕西一位归降并当上县长的前国民党上校在文革时被批斗的故事,以小说形式写出,就是著名的《尹县长》,该小说于1974年11月在《明报月刊》发表,引起轰动,使陈若曦成为了“伤痕文学第一人”。[9][1][10][11][7]

加拿大(1974-1979) 编辑

1974年,陈若曦移民加拿大温哥华,她做过包装唱片的计时工,亦当过银行出纳员。[2]

美国(1979-1995) 编辑

1979年,应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之聘,陈若曦举家移居美国旧金山

1980年初,在聂华苓劝说下,陈若曦带着一份27位留美作家学者签署的请愿书,回到久别十八年的台湾,面见总统蒋经国,为高雄“美丽岛事件”被捕人士说情。[2][12]

1983年,陈若曦出任柏克莱加州大学东方语言学系客座讲师。

1984年,陈若曦随已有美国国籍的丈夫段世尧取得美国国籍。

1989年,陈若曦创组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并当选首任会长。

台湾(1995- ) 编辑

陈若曦一直盼望回台湾终老,但丈夫段世尧对台湾的前途缺乏信心,认为李登辉统治下的台湾会走上“台独”并引起战争。1995年,57岁的陈若曦决定放弃婚姻回台湾定居,与留在美国的段世尧离婚。她出任国立中央大学驻校作家,兼任慈济大学教授。[13]

2001年8月中旬,陈若曦和当年台湾大学的同窗陈明和结婚。陈明和是台北商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副教授,曾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东南大学取得硕士学位。[14] 政治立场上陈若曦是“统派”,但陈明和则主张“台独”,由于政治上的分歧无法弥合,两人终于2003年和平分手,以离婚收场。[5]

2006年,陈若曦任国立台北科技大学驻校作家。

2007年,陈若曦当选中国妇女写作协会理事长、中华民国专栏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台湾银发族协会“艺文列车”主任委员。

创作风格与题材 编辑

陈若曦的创作风格以写实主义为主,她始终秉持“绝不无病呻吟”的写作理念,其创作充满现实政治色彩[15],具人道关怀精神与敏锐的时代嗅觉[6]。她的创作风格与题材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960年代:台湾乡土题材 编辑

陈若曦此时期创作的小说多为台湾乡土题材,常探讨死亡命题,并具破迷信、反封建的意识,小说带有虚无晦暗的情调,主要作品如〈辛庄〉、〈最后夜戏〉。[6]

1970年代:在中国大陆时的文革经验 编辑

陈若曦此时期小说的自传色彩甚浓,其代表作《尹县长》对大陆文革生活进行反思,以洗练的文笔、朴实无华的白描,将文革时期悲惨的经验提炼升华,转化为展现人性的艺术之作。《尹县长》成为大陆“伤痕文学”的先声。[6][16]

她取材于文革时期的小说,尚有《老人》、《》、《文革杂忆》等书,长篇小说《归》为陈若曦文革经验的回忆与总结。[6]

1980年代:在美国的移民小说 编辑

从1980年《向着太平洋彼岸》开始,陈若曦转向书写从大陆或台湾移民至美国的华人知识分子生活,代表作品包括《城里城外》、《突围》、《远见》、《二胡》、《纸婚》及《贵州女人》等。此时的作品已摆脱1970年代中期伤痕小说干冷的笔调与悲怨的气息,呈现出两岸三地华人的多元形象,使台湾的移民小说在1980年代的文坛展现出不同的面貌。[6]

1990年代:女性主体思考 编辑

1995年陈若曦从海外回到台湾定居,作品主要以女性为主体思考,其中也带有移民小说的余绪。她透过反思海内外及台湾的女性生命经验,写出超越文化与时空的人情小说。此时期的作品包括《王左的悲哀》、《女儿的家》、《清水婶回家》、《完美丈夫的秘密》等。[6]

代表作 编辑

尹县长 编辑

短篇小说集,1976年出版。

尹县长》一书共有〈晶晶的生日〉、〈值夜〉、〈查户口〉、〈任秀兰〉、〈耿尔在北京〉、〈尹县长〉6篇小说,陈若曦以写实手法描写文革受害者的悲剧经验,并以冷静纪实之笔,利用旁白、自白或对话,细腻道出角色的心声。在朴实无华的文字中,令人感受到惊心动魄的震撼。小说中的主角多为知识分子,作者着重描写他们在文革生活中所受的迫害和压制,以及文革时期人性的扭曲。《尹县长》是陈若曦追求理想的幻灭之作,却成功地刻划了中国大陆文革时期的苦难。[16][17]

远见 编辑

长篇小说,1984年出版。

《远见》写一位台湾女子廖淑贞因为丈夫吴道远的移民“远见”,而陪同女儿到美国来升学,历经煎熬才终于拿到绿卡,但先生却在台湾外遇生子。作者在人性欲望与现实考量中,对美国、台湾和中国大陆三个社会进行多层面的探讨,并对华人女性在人生中的追寻也有深入剖析。陈若曦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时代感,透过描写美国的华人社会,深刻刻画海外华人的形象与情感。[18]

各时期主要作品 编辑

大学时期作品 编辑

  • 〈钦之舅舅〉
  • 〈灰眼黑猫〉
  • 〈巴里的旅程〉
  • 〈收魂〉
  • 〈辛庄〉
  • 〈乔琪〉
  • 〈燃烧的夜〉
  • 〈最后夜戏〉
  • 〈妇人桃花〉

文革相关作品 编辑

  • 尹县长
  • 〈耿尔在北京〉
  • 〈晶晶的生日〉
  • 〈尼克森的记者团〉
  • 〈查户口〉
  • 〈任秀兰〉
  • 〈丁云〉
  • 〈十三号单元〉
  • 〈女友艾芬〉
  • 〈文革杂忆〉

美国及两岸三地人情世故相关作品 编辑

  • 《突围》
  • 《远见》
  • 《二胡》
  • 《纸婚》
  • 《城里城外》
  • 《王左的悲哀》
  • 《贵州女人》

在台时期作品 编辑

  • 《女儿的家》
  • 《打造桃花源》
  • 《清水婶回家》
  • 《完美丈夫的秘密》
  • 《坚持、无悔──陈若曦七十自述》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邱彰. 傷痕文學第一人:陳若曦. 2022. ISBN 9781949736403. 
  2. ^ 2.0 2.1 2.2 苏惠昭. 陳若曦,堅持與無悔. 2011-01. 
  3. ^ 3.0 3.1 苏伟贞、何定照. 若曦騎車找構想 文興神童逼稿. 联合新闻网. 2005-09-06. 
  4. ^ 104學年臺灣大學傑出校友人文藝術類「傷痕文學始祖」陳若曦. 国立台湾大学. 2015-11-19. 
  5. ^ 5.0 5.1 童清峰. 台灣人的大中華情懷. 亚洲周刊. 2018-10-01.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蔡雅薰. 陳若曦(1938.11.15~ ). 台湾文学馆线上资料平台. [2023-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7. ^ 7.0 7.1 陳若曦小檔案. 亚洲周刊. 2018-10-01. 
  8. ^ 陈若曦:寻找“桃花源” (PDF). 大众日报. 2015-04-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10-16). 
  9. ^ 陈若曦. 尹縣長. 《明报月刊》107期. 1974年11月: 97-105. 
  10. ^ 萧峰. 陳若曦和香港的緣份. 亚洲周刊. 2018-10-01. 
  11. ^ 陈若曦. 千里共嬋娟:從欲語還休到寫作不輟. 明报月刊. 2016-11-01. 
  12. ^ 陈若曦. 三見蔣經國的印象. 
  13. ^ 陈若曦. 那一刻,我決定和他分手,不再為陳水扁吵架了. 今周刊. 2009-03-05. 
  14. ^ 校友情與事 (PDF). 台大校友双月刊: 25. 2001-09-01. 
  15. ^ 陈, 若曦. 堅持‧無悔──陳若曦70自述. 九歌. 2008. 
  16. ^ 16.0 16.1 何与怀. 陳若曦:堅持信念一生無悔—從她的名著《尹縣長》談起. 海这边, 海那边: 世界华文女作家掠影 (秀威资讯). 2011-12-08: 1-22. 
  17. ^ 蔡雅薰. 尹縣長. 台湾文学馆线上资料平台. [2023-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0). 
  18. ^ 蔡雅薰. 遠見. 台湾文学馆线上资料平台. [2023-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参考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