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

中国哲学家(1895-1990)
(重定向自馮友蘭

冯友兰(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字芝生,男,河南唐河人,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

冯友兰
1925年中国名人录第三版的冯友兰
芝生
出生(1895-12-04)1895年12月4日
 大清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
逝世1990年11月26日(1990岁—11—26)(94岁)
 中国北京市
国籍 大清(1895年-1912年)
 中华民国(1912年-1928年)
 中华民国(1928年-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990年)
教育程度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职业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
中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科主任、哲学系主任,中山大学教授兼哲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
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政党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1934年-1949年)
配偶任载坤 (1918年-1977年)
亲属女儿冯锺璞(宗璞
冯友兰

生平 编辑

家世 编辑

1895年12月4日(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冯友兰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冯氏是当地的望族,合族而居,有地千余亩。

求学 编辑

冯友兰6岁入家塾发蒙。1904年因冯台异任武昌方言学堂会计庶务委员,随父迁居武昌。1907年冯台异任湖北崇阳县知县,全家迁崇阳。1908年夏冯台异病故于崇阳,冯友兰遂返回唐河就读家塾。

1910年入唐河县立高等小学预科。1911年入开封中州公学中学班。1912年转入武昌中华学校,同年冬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法科,入校后即改入文科中国哲学门,1918年毕业,任教于开封中等技术学院。1919年与友人创办《心声》月刊,同年考取公费留学资格,冬赴美国留学。

1920年1月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师从杜威。1923年夏论文答辩通过。次年博士论文出版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

归国任教 编辑

1923年冯友兰论文答辩后即取道加拿大归国,初任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科主任、哲学系主任。1925年秋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哲学系主任,年底北上。1926年任燕京大学教授。1928年秋转任清华大学教授兼哲学系主任,翌年再兼任文学院院长[1]

1931年和1934年出版《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卷,大力推崇儒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独尊和正统地位。

1934年冯友兰获邀出访捷克斯洛伐克苏联,回国后分别就苏联见闻及历史唯物主义作两次演讲,因此触怒国民政府,遭逮捕审讯,但不久即获释。事后冯迅速向国民政府靠拢,不久即加入中国国民党,并于1935年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冯遂随清华大学迁往长沙,又旋即再迁昆明,任职于西南联大,仍为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因迁徙期间国民党籍关系中断,1939年冯再次加入国民党。居昆明期间,冯先后出版《新理学》(1939年)、《新事论》(1940年)、《新事训》(1940年)、《新原人》(1943年)、《新原道》(1944年)、《新知言》(1946年),合称“贞元六书”,继续推崇儒家道统,发展巩固其儒学思想,也切合当时国民党新生活运动。任教西南联大期间,冯与国民党高层往来密切。1942年起数次前往重庆为国民党干部授课。1943年以西南联大党部名义,致函蒋介石望其“收拾人心”,蒋阅信“为之动容,为之泪下”。1945年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冯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召开前夕,列入朱家骅与陈立夫联名向蒋介石推荐的98名“最优秀教授党员”之一[2]

1946年因二战结束,西南联大解散,清华大学迁回北平,冯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邀请,任客座教授一年,集结其间讲稿出版《中国哲学简史》。1948年回国后仍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3]及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第三届评议员[4]

建国后初期 编辑

咏史二十五首第十一首
破碎山河复一统
寒门庶族胜豪宗
则天敢于做皇帝
亘古反儒女英雄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5日冯即致信毛泽东自称“过去讲封建哲学,帮了国民党的忙,现在我决心改造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5],毛在回信认定了冯“过去犯过错误”[5],并告诫其“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5],冯遂向清华大学辞去院长和系主任职务,并与1950年一段时间内被派往农村参加土改运动工作。

1952年,新政权进行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改为工科院校,冯友兰被调至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多次检讨自己历史问题,在国内外数次公开表示新理学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敌”[6],是“反人民”[7],是“要人一心一意拥护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和国民党政权”[8],“我过去的著作都是没有价值的”[9],并“对40年代所写的几本书忏悔”。并经常做出配合政治形势的举动,如“寻找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努力运用”而相继写出了《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1955年参加批判胡适梁漱溟的政治活动;1962年第三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后向毛泽东献诗“怀仁堂后百花香,浩荡春风感众芳”[10]

文革期间 编辑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冯友兰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抄家关入“牛棚”,1968年离开“牛棚”,此后他创作了大量讴歌毛泽东的诗词[11]

1973年批林批孔运动中,冯友兰出任四人帮掌握的“梁效”写作班子顾问,“从旧营垒里冲杀出来,给了孔丘一个回马枪”,相继发表《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和《复古与反复古是两条路线的斗争》等文章,均得《光明日报》全文转载。后又著《论孔丘》一书,为江青集团效力。这些书文中,冯称自己1949年以前的尊孔思想是“为大地主大资产家,特别是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服务的”[12],1949年以后则是“为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服务的”[12],认为自己能参加批孔运动是一种“更大的幸福”[13],一代儒学名家“竟以批孔鸣于时”[14]。冯积极向江青靠拢,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冯入住地震棚,8月4日江青前往看望,在北京大学党委的安排下,冯写下了《咏史二十五首》称赞武则天称帝,后与江青合影。

然而,1976年四人帮失势,梁效写作班子遭彻底清算,冯又遭长时间关押审查。[15]

晚年 编辑

1980年起,冯通过口述方式开始重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自称是写“自己在现有马克思主义水平上所能见到的东西,直接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对于中国哲学史和文化的理解和体会”[16],至1989年完成,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观念贯穿全书始终。

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冯友兰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耆寿95岁。[1]

家族 编辑

祖父冯玉文,字圣征。父亲冯台异,字树候,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进士,曾任唐河崇实书院山长。母亲吴氏,名清芝,曾任唐河端本女学学监[1]

岳父任芝铭。妻子任载坤。长女冯钟琏,长子冯钟辽,次女冯钟璞(宗璞),次子冯钟越

与胡适的关系 编辑

冯友兰和胡适在学术观点和政治立场上都有严重的分歧。胡适曾当着钱穆之面说:“天下蠢人无出芝生之右者。”[17]何炳棣曾回忆向冯友兰提到杨绍震夫人许亚芬在史密斯学院的硕士论文的题目是《1927年以前胡适对中国文化界的影响》。冯友兰听了,急说:“这……这……这个题目很……很……很好。因为过了1927,他也就没……没……没得影响啦!”[18]

作品 编辑

冯友兰曾自拟“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一联,总结自己得意之作。三史是《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三套中国哲学史著作。六书是“贞元六书”即《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六本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

《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分别完成于1931年、1934年,是第一套以西方哲学概念完成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其中许多概念已成为定论,为后世学者所共同接受。堪称中国哲学史的奠基之作。

中国哲学简史》是由1948年在美国宾州大学讲学时编写的英文教材。此书译为十多国语言,销售数百万册。是西方各国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必用的教科书,也是西方了解中国哲学的最佳入门途径。

《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册》完成于1990年,乃是冯友兰用生命写成的哲学大作。在84到95高龄等11年间,以准盲人、准聋子的身体状态,在每年住院数次的情况下,口述由弟子笔录而成。

《贞元六书》是一套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分为《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与《新知言》。《新理学》为其总纲,后五册是分属各章节,主要讲纯粹哲学。《新世训》是社会观,是新理学观点在社会问题中的应用。《新事论》是生活方法论与道德修养论。《新原人》是人生哲学,以觉解的程度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新原道》是哲学史观,分析中国哲学之发展。《新知言》是方法论,总结中西哲学史的经验。

生平著作收录在《三松堂全集》共十五册。

冯友兰的作品在台湾戒严时期曾经遭到查禁。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陈来. 冯友兰先生小传. 燕园问学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0. ISBN 978-7-301-13291-3. 
  2. ^ 45年国民党“最优秀教授党员”:华罗庚陈寅恪冯友兰. [2018-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5). 
  3. ^ 中央研究院逝世院士一览表(2009年9月8日查询)
  4. ^ 中央研究院历届评议员一览表(2009年9月8日查询)
  5. ^ 5.0 5.1 5.2 《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44页
  6. ^ 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74页
  7. ^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十四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3页
  8. ^ 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43页
  9. ^ 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71页
  10. ^ 冯友兰,《我与毛泽东的交往》,《文汇报》(香港),2005年05月22日
  11. ^ 冯友兰,《蝶恋花·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红日当空耀奇彩,照遍全球,开创新时代。五洲万国祝寿恺,长领革命向前迈。辜负期望十九载,反动路线,罪行深如海。承蒙教育今又再,追随正路永不怠。”
    《韶山颂》三十三首,其中最后一首写到:“曾以宏词作《天问》,又以革命作《天对》。旷世风流问对人,万岁万岁万万岁。”
  12. ^ 12.0 12.1 冯友兰,《论孔丘》,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页
  13. ^ 冯友兰,《论孔丘》,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页
  14. ^ 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5. ^ 施京吾. 哲学泰斗冯友兰的“文革”遭遇. 中国经营网. 中国经营报. 2015-01-17 [2020-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16. ^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自序部分
  17. ^ 钱穆:《师友杂忆》
  18. ^ 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

外部链接 编辑

教育职务
前任:
梅贻琦
(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临时主席
1948年12月-1949年5月
继任:
叶企孙
(校务委员会主席)
前任:
汤用彤
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
1937年8月-1938年4月
继任:
汤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