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

中国作曲家

黄自(1904年3月23日—1938年5月9日),今吾,男,江苏省川沙县(今上海浦东)人,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炎培之侄。其知名作品如《踏雪寻梅》、《中华民国国旗歌》、《旗正飘飘》等曲的谱曲。

黄自
原文名黄自
罗马拼音Huang Tzu
出生1904年3月23日
 大清江苏省川沙县(今上海浦东)
逝世1938年5月9日(1938岁—05—09)(34岁)
 中华民国上海市
国籍 中华民国
知名作品管弦乐《怀旧序曲》《都市风光幻想曲》,清唱剧《长恨歌》,艺术歌曲《花非花》《玫瑰三愿》《旗正飘飘》《中华民国国旗歌》,踏雪寻梅,热血,本事,流水,西风的话,天伦歌,花非花,渔阳鼙鼓动地来
所属时期/乐派20世纪
擅长类型管弦乐,合唱、艺术歌曲
学生/受影响人物

黄自自幼饱读诗书,尤爱音乐。1916年入北京清华学校,接触西洋音乐。毕业赴美国俄亥俄州欧柏林学院攻读心理学,毕业后1928年入耶鲁大学学习西洋音乐理论与作曲,隔年毕业回国任教于上海沪江大学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等校。1935年,黄自创办第一个由全华人组成的管弦乐团——上海管弦乐团。弟子包括音乐家贺绿汀丁善德朱英江定仙林声翕刘雪庵等。1938年因伤寒大肠出血症逝世于上海。 [1]

黄自从小习西乐与协助国民政府谱写抗战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视为资产阶级音乐学阀,作品被认为是感情颓靡的挽歌。其弟子贺绿汀等也遭到严厉批判。直到改革开放之后,黄自的贡献才重新获得中国大陆音乐界的重视。

生平 编辑

幼年启蒙 编辑

黄自出身于知书达礼的小职员家庭,是家中长子。关于幼年的音乐启蒙,黄自回忆道:“记得二三岁时,父亲买了几本唱歌书回来,那时,母亲常抱着我唱那书里的‘摇摇摇,囡囡要睡了’及‘小小船,小小船,今朝聚会赛一赛’等歌。不久我也就学会了好几首。 ”

“七岁我进上海初级小学读书,记得上第一课唱歌,先生教的是〈卖花歌〉,什么‘清早起,到园里,采几朵花来做小生意’ 。我在小学前后共五年,这时期中所学会的歌不下五六十首。因为我自小就很爱唱歌,所以一首首都唱得很熟,就是到现在大致都还能记忆。”(引自〈黄自自述〉,《人民音乐》1957年6月号,页3) 黄自在童蒙时期,就展现对音乐的爱好。

此外,黄自从小喜爱中国古典诗歌。自述道:“白乐天所写的《琵琶行》是我小时候很喜欢的一个作品。但是因为当时年龄太小,所以不能理解和懂得其中的内涵,只能根据字面意思知道个大概,我之所以喜欢这个作品,只因为其中的字元和音阶都非常有力量,念起来十分好听。”(引自〈音乐的欣赏〉,《月艺》季刊第一卷第一号1930/4/1)。

赴美习乐:首部交响创作 编辑

1924年,黄自20岁时,成为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生,进入美国俄亥俄州的欧柏林学院,专攻心理学。

欧柏林学院设有举世闻名的音乐学院、华丽的来斯堂,还有经常举办音乐会的华涅堂,使这风景绚丽的小城慢慢成为一个音乐城。黄自在此受到浓厚音乐气息熏陶,获得学位后,留校继续学习钢琴、理论作曲。

不同于乐坛前辈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等人留学日本以汲取西学,黄自与赵元任萧友梅等人,是直接前往欧美取经,取用欧美作曲技巧。

初恋情人 编辑

黄自在欧柏林学院,结识初恋情人胡永馥。胡永馥也是清华公费留学生,在学习钢琴。她比黄自大一届,主修教育。黄自未到美国前,胡永馥就被推选为欧柏林学院中国学生会副会长,1925年被选为会长。由于他和胡永馥两人都志在留学报国,又爱好音乐、兴趣相投,不久便开始交往。1926年底,黄自与胡永馥订下婚约。隔年胡永馥比黄自先归国。

1928年3月,胡永馥却突然心脏病发,病逝于上海。黄自接获噩耗,受到沉重的精神打击,转学到耶鲁大学音乐学院。

《怀旧》:中国首部交响乐作品 编辑

1929年3月13日,胡永馥逝世周年,黄自完成交响序曲《怀旧》,以纪念初恋情人。这是中国第一部交响乐作品。同年5月31日,耶鲁大学的毕业音乐会上,由黄自的导师大卫·斯坦利·史密斯英语David Stanley Smith (composer)指挥,耶鲁的学生乐队与新港交响乐队首演。

《怀旧》在康州新港坞西音乐厅首演后,《新港晚报》刊文盛赞此曲:“《怀旧》是所有创作的管弦乐曲中的佼佼者。该曲或许不像其他作品那么炫耀,但至少有一个中心乐念,并且表现出最佳的配器手法;它同时也是音乐会中唯一令人充分欣赏的作品。”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之父萧友梅,对《怀旧》高度评价:“我相信如果一国之内简直没有乐队作品的创作,那么,谁也承认这是一国的奇耻大辱。 ……不意今番竟得睹黄今吾君的《怀旧》曲,我十余年的渴望,现在变成现实了……年富力强的黄君,初次的试作即得这样的成绩,将来的造就不是未可限量吗? ”(萧友梅《黄今吾的<怀旧曲>》,原载于1930年11月18日《申报》本埠增刊3版。见《萧友梅全集·第1卷·文论专著卷》,页387)

回国任教 编辑

黄自回国后,应上海工部局弦乐队指挥梅百器之邀,在上海演出《怀旧》。《怀旧》手稿真迹,现藏于上海音乐学院。当时黄自将与汪颐年女士结婚,但为悼念与胡永馥的珍贵深情,将自己的婚礼安排在公演之后举行。

1929年,黄自任教于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次年转任国立音专的理论作曲教授,兼任音专教务主任。黄自专授和声学、对位法、音乐史、音乐欣赏。

英年早逝 编辑

1938年5月9日,黄自因伤寒大肠出血症,逝世于上海,年仅34岁。

黄自临终时,对夫人汪颐年说:“快去请医生来,我不能就此死去,我还有大半部音乐史没有创作完呢!”

身后 编辑

追思会上,弟子创作了一首搭配合唱的管弦乐作品〈悼今吾宗师〉(张昊作词、陈田鹤作曲): “先生此去何匆匆,抛下了半篇残著,无数新声犹待谱,满腔曲调埋终古。”

1943年5月,重庆的中国音乐研究会为纪念黄自逝世五周年,特别出版了〈黄自遗作——《长恨歌》专号〉。

家庭 编辑

妻子汪颐年是小提琴家,出身上海名门望族,秀外慧中。婚后育有一子二女。子黄德音为精细化工专家。

弟子 编辑

黄自培养作曲人才,不拘一格,因材施教,各有个性与成就。黄自在理论作曲,号称有“四大弟子”,包括贺绿汀刘雪庵江定仙陈田鹤等。“四大弟子”既继承音乐语言凝炼的精髓,结构严谨,又各有独特个性。贺绿汀于稳重沉着中又富有浓郁乡土风味;刘雪庵偏重都市流行气息,追求旋律精致美感;江定仙在抒情中带戏剧性激情,“洋气”较重;陈田鹤艺术风格则突出中国传统音调的融合与抒情气质。

另外还有得意弟子林声翕,作有《白云故乡》、 《满江红》、《迎春曲》等作品。

音乐主张 编辑

黄自认为中国音乐仍处于学步阶段,若立刻飞跃到新音乐,必然导致学生、学者、欣赏者的“迷失”。黄自打算先从音乐教育着手,要将中国从旧音乐古典阶段,按部就班导向现代新音乐。

黄自回国前夕,接受《新港晚报》专访说: “我们不被认为是一个音乐的民族,因为我们的乐感还未被启发。我们的政府已经在小学和中学开始这种启蒙。这是我回去之后能够从事的工作。 ”

音乐理论 编辑

《怎样才可以产生吾国民族音乐》(刊登于上海《晨报》,1934年10月21日)

艺术贡献 编辑

黄自除作曲外,创办了上海管弦乐团,是第一个全由华人组成的管弦乐团。此外,也与萧友梅等人,创办音乐杂志。

黄自一生创作音乐时间仅8至10年,留下40余首作品;数量不多,但品质可观。黄自留下的音乐创作,参考刘美燕《黄自研究》载录之47首作品,可分成以下几类。

艺术歌曲 编辑

黄自作品最有影响力的属艺术歌曲。黄自是1930年代艺术歌曲创作繁荣时期,最有创作价值也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

中国20世纪上半叶艺术歌曲创作,是将德国、奥地利等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融入中国音乐传统中民族色彩的歌曲形式。舒伯特是西方艺术歌曲的代表人物和典范,黄自则在舒伯特的基础上又经过深入研究,是中国作曲家在艺术歌曲界的一个高峰。黄自创作艺术歌曲时,看重歌词和音乐的结合,善用精炼的音乐语言表现诗的意境,歌词富有诗意和较高的艺术性。

常与黄自配合的歌词创作者韦瀚章,与黄自主张相近,皆致力于“诗乐结合”、“词曲交融”。韦瀚章歌词结集为《野草词》,词风温柔敦厚、皎然出尘,不食人间烟火。知名音乐家黄友棣总结韦瀚章的词风:“词中有乐,词内提供丰富音乐境界。”(见《野草词》序文)

伴奏部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衬托出歌唱者在演唱中的情绪,以便于诠释出作者想表达的深层意义。

黄自艺术歌曲,可再细分为三种类型:

    • 抒情类: 《春思曲》 、《长恨歌》清唱剧、 《思乡》、《玫瑰三愿》
    • 古诗词类: 《花非花》、《卜算子》、《点绛唇‧赋登楼》
    • 写实类:《天伦歌》、《谁养我》、《睡狮》

学堂乐歌 编辑

1932-1935年,黄自受商务印书馆委托,和应尚能张玉珍韦瀚章等人,编写音乐教材《复兴初中音乐教科书》(全国采用),由教育着手,稳住了中国音乐发展走向。这部教材从1933年至1936年期间,续印本多达11版之多,对当时音乐教育有极大影响。

黄自负责编写“欣赏”和“和声”两部分。这六册教科书共有69首歌曲,其中28首由黄自作曲,如 :《睡狮》、《雨后西湖》、《秋郊乐》、《西风的话》等,都是为中学生创作的教材,其中许多作品也属于艺术歌曲范畴。

爱国抗敌歌曲 编辑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黄自创作大量爱国作品、抒情作品,以音乐抗敌报国。《抗敌歌》(原名《抗日歌》),是中国第一首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合唱曲。

管弦乐曲 编辑

  • 作品包括:《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

改编他人之作,或将原作配以和声 编辑

回忆及评价 编辑

夫人汪颐年回忆道:“每个夜晚黄自都伏案疾书,我在旁默默相助……他曾深有体会说过:‘当老师的必须要深深懂得知识其中的内涵,必须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在上课时,才能给学生讲得很生动,才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他常常对学生们说:‘你们努力,我比你们更努力。’ ”

黄自在国立音专的同事、长期配合的歌词创作者韦瀚章追忆说:“黄自出身于一个知书识礼的家庭,而且研究过心理学,所以他对待任何人,都是一样和颜悦色。他对学生们也是一般和气,诚恳,但不失师长的尊严。学生们见着他,总觉得他是一位慈祥和善的好老师,总是爱戴他,尊敬他。学生的习作有错误时,他要逐个找来,面对面地给予指正,但绝不指责。”“假若他能多活几年——即使仅仅十年吧,我相信他一定会写成更多更动人的作品,因为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而又转入胜利的年代。那种苦尽甘来的滋味,黄自当能以最动人的乐曲表达出来。”(刘美燕《黄自研究‧音乐挚友韦瀚章谈黄自》,页139)

黄自弟子、作曲家刘雪庵回忆道:“虽然恩师黄自平时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但在辅导学生及培育中国音乐教育这棵新生的嫩苗时,谦虚和蔼、平易近人、循循善诱,使见者都有亲热感。他虽是教授,但从不‘好为人师’,也从不对人感到厌烦,而是侃侃而谈、启发提问、因势利导,令人广开思路;既是谈笑风生,又是诲人不倦。先生的声音笑貌,至今仍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先生诲人不倦的精神,使我终身难忘;先生渊博的学识,像甘露一样滋润着我的心田。 ”

弟子贺绿汀曾评价:黄自“是第一个系统地、全面地向国内学子传授欧美近代专业作曲技术理论,并且有着建立中国民族乐派的抱负的音乐教育家。”(贺绿汀《黄自遗作集·总序》,《黄自遗作集》(文论分册),页1-3)

赵元任对黄自的音乐创作的评价: “黄自的旋律是流畅的”;“黄自的和声大半是朴实的如其为人”; “黄自的节律当然变化很多。大体上说起来是倾向于稳重派... ...黄自对于中国字在乐句里轻重音的配置,可以说严格得要命,在现代作曲家中间,很少有像他这样严格的。” “他(黄自)的长处是做什么像什么,总是极得体,总是极好唱,我曾经称他为现代中国最可唱的作曲家。因为这个的缘故,我赞成现在学作曲的学生们把研究舒伯特、勃拉姆斯等等的工夫至少匀一小部分来注意点黄自的音乐。” (赵元任《黄自的音乐—为五•九音乐节而作》)

汪颐年曾在〈忆黄自〉回忆道:“因为黄自先生的北京话不好,经常搞不清字与字之间的音律,所以每次当他拿到一个作品的时候,总要让我先给他做下示范,然后他再自己练习,把每个字与字之间的关系都做标记。有时一遍他听不清楚或者做不好,就会让我做二遍甚至三遍的示范,直到他弄明白为止。”可见黄自对于歌词音律的看重。

地位 编辑

在中国现代,贺绿汀始终是音乐界中流砥柱人物。贺绿汀曾在黄自追悼会后发表〈哀悼我们唯一的导师黄自先生〉,并终身称黄自为“最大的恩师” ,有人对此大加责难。然而,贺绿汀依然重申: “我过去称黄自为恩师,现在我还是称他为恩师,他对我的帮助不能否定,否则对我良心不安。”

直到改革开放后,黄自的贡献才重获大陆音乐界的重视。如今,黄自铜像树立在上海音乐学院校园内,一贯温蔼带笑,屹立不朽。 正如黄自在《乐评丛话》所说的:“人的感情左右是一时的,但艺术是永久的,评乐时果然谁也不能完全脱离感情作用,但一时的毁,既不能使天才创作永久埋没;一时的誉,也不足以使平凡的作品免受时代的淘汰。所以只有时间是最公允、最准确的音乐评论家。 ”

弟子贺绿汀给予黄自先生的创作以极高的评价和地位,他认为黄自的“作品已经指示出新中国音乐的方向”,“他的功绩跟俄国的格林卡一样。 ”(孙继南等,《中国音乐通史简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黄自. 上海志鉴. 
  • 黄自〈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 ,上海晨报,1934年10月21日。
  • 钱仁康 《黄自的音乐与生活》,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
  • 刘美燕《黄自研究》,台北:乐韵。1984年。
  • 徐哲《黄自艺术歌曲研究》。山东: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论文,冯康教授指导,2012年7月。
  • 杨和平、吴月欣,〈黄自《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的当代启示〉。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7年,Vol.26 No.4 。
  • 沈冬《黄友棣 — —不能遗忘的杜鹃花》,台北:时报文化。2002年。
  • 韦瀚章《野草词》,台北:东大。1977年。
  • 知识百科 - 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