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Shizhao/南方都市报采访记录

2004年3月19日,南方都市报记者田志凌就维基百科的问题通过MSN采访了ShizhaoMountainYjh

以下是这次采访的纪录。


我今天看了一下网站,上面的介绍其实已经很详尽了。所以主要想了解一下你们做维基人的感受 编辑

你们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加入维基的 编辑

shizhao:我在去年5月。Mountain最早,是第一个。

Mountain:我是在2002年10月份。

怎么发现的这个地方 编辑

Yjh:去年10.31看了北大ytht的哲学版,加入,和两位前辈比起来很晚了,起初用了另一个名字,几天后用现在的名字。据Mountain说那个帖子是他发的。

Mountain:从google搜索资料的时候发现了英文维基百科,感觉非常好,就做了汉化。

shizhao:我是从blog上了解的。好像是issacmao的。

其实我最好奇的是,你们为什么愿意做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沉迷于它,它最大的魅力在哪里。 编辑

shizhao:和所有人分享知识,贡献自己的所知所学

Mountain:将知识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本身就很有趣

Yjh:从小喜欢看各种东西,自己觉得知道很多,但是不专精于一样东西很难得到承认,但是这里不一样。

看到自己做出的词条是不是很有成就感 编辑

Mountain:是呀,许多时候挺有成就感的。但有些时候单纯也是为了整理知识的快乐。

shizhao:也是对知识的复习。另外也有一种认同感。

Yjh:对,很多东西都忘了,要写上去逼着你去查,去看。

在维基上活动会很快获得回应吗?认同感怎么理解 编辑

shizhao:当大家对你编写的文章发生讨论时,很快乐。觉得自己的所知得到了认同,也是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而且看到其他语言版本发展如此迅速,也觉得应该为中文世界作些贡献。

Mountain:现在参与者还比较少,写了文章往往没人理

Yjh:其实动机也很简单,我在写百科全书,能想象吗?但是我的确在做

Mountain:还有就是想把写百科全书作为学习的手段。

Yjh:对两位说得都深表同感。

现在在维基中文版上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相比国外的人数呢 编辑

shizhao:目前有4779个注册用户。注册后至少编辑了10次的维基人156个。很不成比例。

Mountain:现在活跃的用户其实也就是二三十个

shizhao:英文最多。目前有52918个注册用户。

Mountain:英文版注册后至少编辑了10次的维基人5463。

Yjh:也许今天的采访见报后又会有很多的人进来。

前几天的报道有效果吗 编辑

shizhao:来的人多,写的人少

Mountain:有效果,有不少人前来尝试,结果加重了我们管理员的负担。

Yjh:对了,但是个人还是很欢迎的,越多越好。来了10个能真正留下一个也是很好的。

是不是每个词条出来你们都会马上看到,并修改 编辑

Mountain:差不多。我们管理员来自世界各地,差不多24小时值班。

那国外的怎么能懂中文?你们有分工和时间安排吗 编辑

shizhao:没有分工,全部自愿。

Yjh:国外的中国人也有啊。

Mountain:都是华裔,没有具体的分工。

shizhao:也有懂中文的老外。当然管理员中没有老外。

那完全是靠自觉自愿?会不会觉得有厌烦和偷懒的时候? 编辑

Mountain:我们全是义务的参与者。厌烦倒没有,就是有时候忙不过来,疏于搭理。

shizhao:这才叫自由吗。目前整个wiki计划没有一个参与者是有薪水的。

Yjh:维基的这种精神也是吸引人的一个方面。

你们说促进学习。那我想知道,你会为了创建一个词条而去刻意学习东西吗 编辑

shizhao:起码要查阅一些资料。我经常是一手捧书,一手敲键盘。

Mountain:当然会呀,比如我写的黄河严复等条目,我都查了许多资料的。google经常搜遍前10页。

Yjh:要保证正确啊,虽然我们有免责声明。

遇到别人写的你们不了解的知识,怎么修改? 编辑

shizhao:由别人来修改呀。总会有了解这方面的人的。

Mountain:不一定是我们修改,我们大多情况下只检查有没有侵权、体例合适不合适。

但是我们可以对蓄意破坏的人下手。还有就是侵权了。

shizhao:包括封闭IP。一般我们不轻易使用这种方式。

Yjh:还有最简单的删阿。

那谁来监督你们的工作呢 编辑

Yjh:靠我们对维基的热情??!!

Mountain:没有上级监督我们,但我们会彼此监督。

那你们对于参与者的数量持什么态度?是越多越好吗,但那样的话你们的工作量会很大 编辑

Yjh:管理员也可以发展的。参与者多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离我们的目标就越近。

维基鼓励人们“别管那么多,不要太完美,勇敢更新页面”,那么,达到最终的权威和客观的机制在哪里?是什么样的规律决定着这部全书能够不断完善。 编辑

Mountain:大家的参与。包括非常重要的中立原则,也是由大家的参与来保证的。

shizhao:更多的眼睛看到更多的错误。传统百科全书也不是没有错误。而且立场很鲜明的,根本不客观。

Yjh:我们对客观世界的了解不就是大家的认同吗?

为什么大家的参与会促成正确,是不是说参与的人越多越能保证正确?感觉你们是相信大众的善的。 编辑

Mountain:一般在这里的长期贡献者素质都还是比较高的,他们的参与可以加强正确性。捣乱的人往往坚持不久就走了。

Yjh:在这里要做恶干什么呢?而且很明显的捣乱是看得出来的。

shizhao:捣乱的毕竟是少数。

那么你们是不是也真的会有那种处于一个大同社会中的感觉。大家团结合作? 编辑

shizhao:可能有那种感觉吧。wiki技术本身就是一种群体协作的模式。大家抛开各自不同的立场,客观的编辑文章。

Mountain:大同社会倒谈不上,但大家合作的还算愉快。

Yjh:想贡献更多。但这种贡献是建立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的。

你们经常会彼此沟通吗?一个新进入维基的人怎么样感受到来自同道中人的回应和鼓励,帮助? 编辑

shizhao:我们有专门进行沟通的场所。彼此之间也可以在用户讨论页上进行讨论。

Mountain:新来的人往往不了解政策,我们一般会帮助他们了解。

Yjh:当你刚注册并作修改的时候,就会有老管理员的问候。还有一些鼓励什么的。

shizhao:不是管理员也可以发问候词。只是几乎没有人这样做而已

有没有觉得你们都是一群理想主义的人?因为普通人不可能理解这种毫无来由的付出,还蛮有激情 编辑

Yjh:成就感不是一种得到吗?还有认同感。还有人是那么多知识渊博的人

Mountain:理想主义或许有一些,但没那么严重,自由软件不也是那么搞出来的嘛

shizhao:就因为许多人不可能理解这种毫无来由的付出,我才喜欢他。

那你们以为对于创始人威尔士来说,是什么支撑他去做这件事情。他是商人呀 编辑

shizhao:这可能有西方文化的原因吧。其实他对维基百科并没有付出多少金钱。维基百科的经费几乎都来自于捐款。西方人可能更看重精神遗产吧。

Mountain:我觉得他还是看重了长期的利益。slashdot有个报道说他为自己确立了丰厚的遗产。

还有捐款?是什么样的人或组织捐的 编辑

shizhao:wikimedia基金会

Mountain:大家自发的捐款。没有做过调查,估计维基百科的参与者不少。

shizhao:也有不是维基百科的参与者的。我知道的有一位在美国读书的中国人捐了50美元,他并没有参与维基百科。他很关注,只是没有时间参与。

维基和GOOGLE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经常连接到维基上? 编辑

shizhao:这好像是技术原因。google比较喜欢静态页面,如果是asp这种动态网页,google的收录就少多了。我也是以前听别人对google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不知道对不对。

Mountain:喜欢维基吗?因为这里的文章质量高

但是现在不得不承认,维基中文的词条内容还是很不完善,而且也不能保证完整和权威的。那么它对一个普通的查询者是没有多少价值的 编辑

Mountain:但是英文就不一样了,已经经过多年的积累,达到几十万条了。中文的时间还短。

shizhao:将来会越来越完善的。

Yjh:不过平时看看维基还是很长知识的。

shizhao:各种不同背景的人参与进来,所带来的观点经常会让人耳目一新。我自从来到这里,版权方面的知识增长了不少

Mountain:参与者的知识背景不同,通过维基还是长了不少见识。比如同性恋的知识。

那普通的论坛不是也可以做到吗?何况这里更要求主要关注词条本身,还需要客观中性 编辑

Yjh:普通论坛太杂,没有系统性。还有啊,我记得当时我来的时候最吸引我是我们在编一本百科全书,而普通的bbs呢?公告栏?我觉得是书和报纸的区别。个人观点,报纸的东西是杂的,书的东西不是,当然只是某一个方面的特点。

Mountain:但论坛的软件形式和Wiki不一样。BBS长于反映讨论的线索,Wiki长于体现一致的观点。BBS也不是以条目来组织的。Wiki的软件形式非常适于积累知识。而不是灌水。WIki是以条目为组织单位的,有完整的历史纪录。非常适于集体撰写文档,每一次修改都有备份。bbs没有聚焦点。

shizhao:客观中性在BBS根本做不到。那里的信息和wiki比起来太杂乱,无用的东西太多,而这里的每个条目都是经过多次整理的,更有系统性。那些只是发泄个人感情的地方。wiki是一种社会性软件。他擅长于群体协作写作。许多人对同一篇文章反复修改,臻于完善。bbs只是对一个主题进行讨论,blog则体现的是一种个人写作模式。

怎么理解一致的观点?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因为大家都被要求中性和客观,所以讨论起来会更加有建设性,更能得到一致的答案? 编辑

Mountain:大家经过讨论后一致的观点。

shizhao:这里很少有针对个人的争吵和攻击。激烈的讨论都是针对文章本身,而不是个人。这里更有理性。

参与者的素质也更高? 编辑

shizhao:我想大多数人都起码是高中学历以上吧

在国外,维基的影响力怎么样?人们开始用查权威辞典的态度来使用它了吗 编辑

shizhao:我已经看到有在论文中引用了

Mountain:在自由软件领域影响比较大,许多文档都是用Wiki来撰写的,wiki也比较新,影响正在扩大。维基百科是世界上最大的wiki。

shizhao:其实wiki体现的是知识的平民化,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的获取知识,和贡献知识。打破了知识的权威化。

Mountain:它降低了知识生产的参与门槛。

好像与后现代的反权威主义一脉相承 编辑

shizhao:不太一样。wiki并不反对权威,只是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权威

Mountain:没有那么严重吧,这里只是一个工具

怎么知道某人发的文章有没有抄袭? 编辑

shizhao:一般用google搜索一下就行了。一般都在搜索结果的第一个页面上就能找到原文。复杂一点的,可以查《中国大百科全书》。有些人会从他的电子版上复制文章贴上来。我们对版权的要求很严格,不仅是文章不能抄袭,图像也不能未经授权就使用。

Mountain:通过搜索引擎:google、百度、yahoo

那网友发的文章,被转载的那种呢 编辑

Mountain:也不行,除非得到作者授权

shizhao:除非是作者本人张贴上来,或者得到作者的授权许可,否则都不行。这里基本都是按照版权法来衡量。wikipedia的版权要求比国内的大部分网站都要严格。万一受到起诉,将会对wiki产生很严重的法律后果。我想,中文wiki的发展壮大,将来可能会对中国的版权状况的改善产生影响。

你们会不会考虑政治性因素,需要在这方面把关吗 编辑

Mountain:我有这个担心,目前还没遇到政治上的太多麻烦。陈述各方的观点,不倾向于任何一方。

shizhao:我们有中立性原则,政治上的一些问题,有些比较象凤凰卫视,保持中立。将各方观点都摆出来,客观的叙述,应该不会有麻烦吧。

我发现到最后自己还是没有弄懂最关键的问题——如果每个词条都能被不同的人不断地改来改去,那谁来决定最后最正确的那个词条出来。 编辑

shizhao:越改越正确吗。而且尽是错误的条目难得一见。

Mountain:没有最终的正确条目。越改越丰富

怎么越改越丰富呢,因为以前的条目已经被修改掉了,看不到了 编辑

shizhao:有历史纪录,随时可以恢复的。维基百科更具有新颖性,随时都可以加入最新的内容。

Mountain:http://zh.wikipedia.org/w/wiki.phtml?title=%E9%A6%96%E9%A1%B5&action=history 就是首页的历史纪录。

你们不会对历史记录做一些整合吗?但问题又来了,整合意味着选择,选择就会有个人观点 编辑

shizhao:可以呀,如果有人愿意的话。一般越修改,内容越丰富,不需要整合历史纪录。整合以后,还可以接着修改。

Mountain:每一个版本都作记录。历史记录是严格保证每个版本都记下的,无法修改。这里的关键在于大家的参与,任何人都可以修改

由谁来整合?我要想获得对一个词条的全面理解,是不是必须把所有的,或者大部分历史记录都找出来看一遍呢 编辑

Mountain:不是,一般我们的修改是要包含前面的版本的。内容只会更丰富。

那如果前面的版本和后面的版本有完全相反的观点呢 编辑

Mountain:那就大家讨论,最后决定一个一致的意见,通常把双方的观点都摆上。你说的正式维基百科的重要原则:中立原则,是如何实施的。最终的判断交给读者。

shizhao:可以放在一起叙述,只要表达的意思正确。个人观点是不能放进去的。不同的观点都是来自知名的专家、学者。因此可以保证文章的一定程度的正确性

这个讨论的大家包括谁,管理员和所有参与者?还是只是管理员自己 编辑

Mountain:所有参与者

如何获得专家学者的参与,是主动去邀请的吗 编辑

shizhao:可以查阅相关的文献呀。就像是写论文一样。把不同的论点都放在一起,让读者自己去判断。科学不就是这样一点点进步的吗?

Mountain:目前中文版还没有,英文版据说有曾数学家参与

现在国内有没有一些关注和研究你们的学者 编辑

Mountain:我知道的有北京师范大学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的博士庄秀丽女士。她写了一篇小论文《WIKI呼唤网络时代的共创分享》,你可以参看我的blog上的记录( http://conch.blogbus.com

shizhao:方兴东的博客中国上有些讨论,毛向辉也挺关注的,台湾著名的资讯作家邹景平也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