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

二十四史之一
中国二十四史
次序 书名 作者
姓名 时代
1 史记 司马迁 西汉
2 汉书 班固 东汉
3 后汉书 范晔 刘宋
4 三国志 陈寿 西晋
5 晋书 房玄龄
6 宋书 沈约 萧梁
7 南齐书 萧子显
8 梁书 姚思廉
9 陈书
10 魏书 魏收 北齐
11 北齐书 李百药
12 周书 令狐德棻
13 南史 李延寿
14 北史
15 隋书 魏徵
16 旧唐书 刘昫 后晋
17 新唐书 欧阳修 北宋
18 旧五代史 薛居正
19 新五代史 欧阳修
20 宋史 脱脱
21 辽史
22 金史
23 元史 宋濂
24 明史 张廷玉
相关 东观汉记 刘珍 东汉
相关 新元史 柯劭忞 民国
相关 清史稿 赵尔巽 民国
相关 点校本二十四史 顾颉刚 共和国

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梅尧臣等合撰,是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50卷、15卷及列传150卷。

修史过程

编辑

五代时期就曾有《唐书》(即后来《旧唐书》)编成,但《旧唐书》于宣宗朝以后,本纪错误甚多[1],列传记事亦有所讳饰[2]宋仁宗就认为《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庆历四年(1044年)下诏重修[3]。至和元年(1054年)七月,仁宗催促“速上所修《唐书》”。前后参与其事的有宋敏求范镇欧阳修宋祁吕夏卿梅尧臣,《新唐书》所依据的唐人文献及唐史著作均审慎选择,删除当中的谶纬怪诞内容,裁减旧史本纪十分之七[4]。《新唐书》对〈志〉十分重视,新增《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兵志》附以马政,原有的《天文志》和《历志》篇幅超过《旧唐书》三倍,新志载有文武百官的俸禄制度,为旧志所无。又有屯田、边镇、和籴等,皆旧志所无。[5]《新唐书》也恢复立〈表〉,立了《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历代官修正史〈表〉多缺略,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新书最佳者志、表,列传次之,本纪最下”[6],这是允评。列传部分由宋祁负责编写。王鸣盛还指出《新唐书》史表的设置有一些不足,“窃谓史之无表者,固宜补矣,有有表而尤不可以不补者……禁军宦官掌之,不但朝政尽为所挠,并废立皆出其手,则左右神策中尉亦当表”[7]

《新唐书》一共修了十七年。庆历四年起,工部尚书宋祁主持修纂〈列传〉;至和元年(1054年),由欧阳修接续编修〈本纪〉、〈志〉、〈表〉。嘉祐五年(1060年)六月,全书告成。两人在七年内竟没见过面[8]。草稿初成,呈宋仁宗审阅。仁宗看后,发现这部史书出于二人之手,体例与文采均不尽相同,于是令欧阳修删改修饰为一体。欧阳修此时却拒不修改,他说:“宋公于我为前辈,且人所见不同,岂可悉如已意?”最后仅校阅过一遍,一无所易[9]

缺失

编辑

《新唐书》修成之后,《旧唐书》便不再流传。据清代学者赵翼廿二史札记》载:“今第观《新书·艺文志》所载,如吴兢唐书备阙记》、王彦威唐典》、蒋乂大唐宰辅录》、《凌烟功臣、秦府十八学士、史臣》等传、凌璠唐录政要》、南卓唐朝纲领图》、薛璠唐圣运图》、刘肃大唐新语》、李肇国史补》、林恩补国史》等书,无虑数十百种,皆《旧唐书》所无者。”[10]但《旧唐书》较多保存唐代原始文献的面貌,而《新唐书》语多删节[11],徒增后世研究困扰,《直斋书录解题》则称“凡废传六十一,增传三百三十一、志三、表四”。如《旧唐书·本纪》部分近三十万字,到《新唐书》仅剩下九万字,虽达到文字精湛,却失去许多珍贵史料,而《哀帝本纪》旧书约一万三千字,新书只剩千字左右,“每数帝共一赞,矫枉过正矣”[12];而《旧唐书》写得极为悲壮感人的《封常清传》、《高仙芝传》,在《新唐书》竟删得索然乏味。

欧阳修与宋祁皆有排佛的倾向,故《新唐书》不见玄奘一行等佛门之事迹,无以反映盛唐时期的佛教史实[13]韩愈曾为石洪作墓志,石洪官仅止于县尉,无奇伟之事迹,《新唐书》竟收此“谀墓之文”[14]。《新唐书》虽列有《兵志》,却很空疏,例如《新唐书·兵志》记载:“唐有天下二百余年,而兵之大势三变,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后废而为彍骑,彍骑又废,而方镇之兵盛矣。”其议论不明,于史实亦不符。

《新唐书》大量采用笔记、小说[15],形成不少错误,《直斋书录解题》卷四批评《新唐书》“拾取小说私记,则皆附著无弃”,“徒繁无补”。王观国《学林》卷五“霓裳羽衣曲”亦云:“盖《国史补》虽唐人小说,然其记事多不实,修唐史者一概取而分缀入诸列传,曾不核其是否,故舛误类如此也。”

评论

编辑

后人多批评欧阳修撰《新唐书》“着意文字而忽略考证”(近代学者王欣夫语),作者正统思想尤为强烈[16]。《新唐书》共计转录韩愈文16篇,在《藩镇·吴元济传》中全文载录韩愈的《平淮西碑》,《新唐书·韩愈传》“赞曰”,宋祁还说:“其道盖自比孟轲”,“可谓笃道君子”,肯定其功业与孟子“齐而力倍之”,“仰之如泰山、北斗”,这样的过誉,显得肉麻兮兮。

《新唐书》对隋末窦建德等农民军十分反感,动辄以“猬毛而奋”、“磨牙摇毒”、“孽气腥焰”等词加以贬抑。故《新唐书》不可取代《旧唐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多用《旧唐书》,朱熹的《通鉴纲目》重“春秋书法”,多用《新唐书》。由于《新唐书》存在不少问题,在颁行不久,吴缜写了《新唐书纠谬》,共举出该书四百六十条错误。在找出《新唐书》差错的同时,亦认为撰修者是“不知刊修之要而各徇私好”。

史家黄永年指出:“他(宋祁)用这种文体把《旧唐书》里原有的诏令、奏议以及记叙文字乱改一气。例如柴绍传有‘隋将桑显和来战,绍引军缭其背’,这‘缭其背’是什么意思呢?查对《旧唐书》,原来写的是‘绍引军直掩其背’。因宋祁嫌它不够古,所以硬用这个‘缭’字来替换‘直掩’,‘缭’是绕的意思,用在这里确实很奇,同时又很涩,因为使人读到这里就得打住,无法念下去。再如《旧唐书》的玄宗废太子瑛传有‘李林甫代张九龄为中书令,希惠妃之旨,托意于中贵人,扬寿王瑁之美,惠妃深德之’几句话。……宋祁却改成‘九龄罢,李林甫专国,数称寿王美以揠妃意,妃果德之’。这个‘揠’字本是拔的意思,宋祁用在这里当‘助长’‘迎合’来讲,确实够奇,不对照《旧唐书》谁又能看懂呢……”[17]

内容

编辑

本纪

编辑
  1. 本纪第一 高祖
  2. 本纪第二 太宗
  3. 本纪第三 高宗
  4. 本纪第四 则天皇后中宗
  5. 本纪第五 睿宗玄宗
  6. 本纪第六 肃宗代宗
  7. 本纪第七 德宗顺宗宪宗
  8. 本纪第八 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
  9. 本纪第九 懿宗僖宗
  10. 本纪第十 昭宗哀帝
  1. 志第一 礼乐一
  2. 志第二 礼乐二
  3. 志第三 礼乐三
  4. 志第四 礼乐四
  5. 志第五 礼乐五
  6. 志第六 礼乐六
  7. 志第七 礼乐七
  8. 志第八 礼乐八
  9. 志第九 礼乐九
  10. 志第十 礼乐十
  11. 志第十一 礼乐十一
  12. 志第十二 礼乐十二
  13. 志第十三上 仪卫上
  14. 志第十三下 仪卫下
  15. 志第十四 车服
  16. 志第十五 历一
  17. 志第十六 历二
  18. 志第十七上 历三上
  19. 志第十七下 历三下
  20. 志第十八上 历四上
  21. 志第十八下 历四下
  22. 志第十九 历五
  23. 志第二十上 历六上
  24. 志第二十下 历六下
  25. 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
  26. 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
  27. 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
  28. 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
  29. 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
  30. 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
  31. 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
  32. 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
  33. 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
  34. 志第三十 地理四
  35. 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
  36. 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
  37. 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
  38. 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
  39. 志第三十四 选举上
  40. 志第三十五 选举下
  41. 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
  42. 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
  43. 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
  44. 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
  45. 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
  46. 志第四十 兵
  47. 志第四十一 食货一
  48. 志第四十二 食货二
  49. 志第四十三 食货三
  50. 志第四十四 食货四
  51. 志第四十五 食货五
  52. 志第四十六 刑法
  53. 志第四十七 艺文
  54. 志第四十八 艺文二
  55. 志第四十九 艺文三
  56. 志第五十 艺文四
  1. 表第一 宰相上
  2. 表第二 宰相中
  3. 表第三 宰相下
  4. 表第四 方镇一
  5. 表第五 方镇二
  6. 表第六 方镇三
  7. 表第七 方镇四
  8. 表第八 方镇五
  9. 表第九 方镇六
  10. 表第十上 宗室世系
  11. 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 下
  12. 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
  13. 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
  14. 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
  15. 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
  16. 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
  17. 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
  18. 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
  19. 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
  20. 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
  21. 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上
  22. 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

列传

编辑
  1. 列传第一 后妃上 - 太穆窦皇后文德长孙皇后徐贤妃王皇后则天武皇后和思赵皇后韦皇后上官昭容肃明刘皇后昭成窦皇后王皇后贞顺武皇后元献杨皇后杨贵妃
  2. 列传第二 后妃下 - 张皇后章敬吴皇后贞懿独狐皇后睿真沈太后昭德王皇后韦贤妃庄宪王皇后懿安郭太后孝明郑太后恭僖王太后贞献萧太后宣懿韦太后・尚宫宋若昭郭贵妃王贤妃元昭晁太后惠安王太后郭淑妃恭宪王太后何皇后
  3. 列传第三 宗室 - 李道宗李道兴李孝基李道玄李叔良李孝协李思训李晋李幼良李琛李孝恭李瓌李瑗李神通李道彦李孝逸李神符李博义李奉慈
  4. 列传第四 高祖诸子 - 李建成李玄霸李元吉李智云李元景李元昌李元亨李元方李元礼李元嘉李元则李元懿李元轨李凤李元庆李元裕李元名李灵夔李元祥李元晓李元婴
  5. 列传第五 太宗诸子 - 李承乾李宽李恪李泰李祐李愔李恽李贞李治李慎李嚣李简李福李明
  6. 列传第六 三宗诸子 - 燕王李忠・悼王李孝・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褒信王李璆・孝敬皇帝李弘・章怀太子李贤・守礼嗣王李光仁・懿德太子李重润・谯王李重福・节愍太子李重俊・让皇帝李宪・惠庄太子李㧑・惠文太子李范・惠宣太子李业・隋王李隆悌
  7. 列传第七 十一宗诸子 李琮李琬李璲李瑛、肃宗、李琰李瑶李琚李一李敏李瑁李琦李璬李璘李玢李环李瑝李玼李珪李珙李瑱李璿李璥
  8. 列传第八 诸帝公主
  9. 列传第九 - 李密单雄信祖君彦
  10. 列传第十 - 王世充窦建德
  11. 列传第十一 - 薛举李轨刘武周高开道刘黑闼
  12. 列传第十二 - 萧铣辅公祏沈法兴李子通梁师都
  13. 列传第十三 - 刘文静裴寂
  14. 列传第十四 - 屈突通尉迟敬德张公谨秦叔宝唐俭段志玄
  15. 列传第十五 - 刘弘基殷开山刘政会许绍程知节柴绍任瓌丘行恭
  16. 列传第十六 - 温大雅皇甫无逸李袭志姜謩崔善为李嗣真
  17. 列传第十七 - 杜伏威张士贵李子和苑君璋罗艺王君廓
  18. 列传第十八 - 李靖李客师李令问李彦芳李𪟝李敬业李思文
  19. 列传第十九 - 侯君集张亮薛万均薛万彻薛万备盛彦师卢祖尚刘世让刘兰李君羡
  20. 列传第二十 - 高俭高履行高真行高重窦威窦轨窦琮窦抗窦静窦诞窦琎窦德玄
  21. 列传第二十一 - 房玄龄房遗爱杜如晦杜楚客杜淹杜元颖杜审权杜让能
  22. 列传第二十二 - 魏徵魏謩
  23. 列传第二十三 - 王珪王焘薛收薛元超薛元敬薛稷薛伯阳马周马载韦挺韦待价韦武韦万石
  24. 列传第二十四 - 李纲李安仁李迥秀李大亮李安静李道裕戴胄戴至德刘洎乐彦玮崔仁师崔湜崔液崔澄
  25. 列传第二十五 - 陈叔达杨恭仁杨思训杨师道杨执柔封伦裴矩宇文士及郑善果郑元璹权万纪权怀恩阎立德阎立本蒋俨韦弘机韦岳子姜师度强循张知謇
  26. 列传第二十六 - 萧瑀萧钧萧嗣业萧嵩萧华萧复萧俛萧仿萧廪萧遘萧定
  27. 列传第二十七 - 岑文本岑羲岑长倩格辅元虞世南李百药李安期褚亮刘孝孙李玄道李守素姚思廉姚璹姚珽令狐德棻令狐峘邓世隆顾胤李延寿
  28. 列传第二十八 - 苏世长苏良嗣苏弁韦云起韦方质孙伏伽张玄素
  29. 列传第二十九 - 于志宁于休烈于敖于琮庞严高季辅张行成张易之张昌宗
  30. 列传第三十 - 长孙无忌长孙敞长孙操长孙诠长孙顺德褚遂良褚璆韩瑗来济来恒李义琰李巢李义琛上官仪
  31. 列传第三十一 - 杜正伦崔知温高智周石仲览郭正一赵弘智赵来章崔敦礼杨弘礼卢承庆刘祥道李敬玄刘德威孙处约邢文伟高子贡
  32. 列传第三十二 - 傅奕吕才陈子昂王无竞赵元
  33. 列传第三十三 - 刘仁轨裴行俭裴光庭裴稹裴倩裴均娄师德
  34. 列传第三十四 - 崔义玄杨再思窦怀贞宗楚客纪处讷祝钦明郭山恽王玙
  35. 列传第三十五 诸夷蕃将 - 史大奈冯盎阿史那社尔阿史那忠执失思力契苾何力黑齿常之李谨行泉男生李多祚李湛论弓仁尉迟胜尚可孤裴玢
  36. 列传第三十六 - 郭孝恪张俭王方翼苏定方薛仁贵程务挺王孝杰唐休璟张仁愿张敬忠王晙
  37. 列传第三十七 - 王义方员半千石抱忠韩思彦苏安恒薛登王求礼柳泽柳范冯元常蒋钦绪
  38. 列传第三十八 - 唐临唐绍张文瓘徐有功徐彦若
  39. 列传第三十九 - 崔融徐彦伯苏味道豆卢钦望史务滋崔元综周允元
  40. 列传第四十 - 狄仁杰郝处俊朱敬则
  41. 列传第四十一 - 王𬘭韦思谦陆元方陆象先王及善李日知李怀远
  42. 列传第四十二 - 裴炎刘祎之魏玄同李昭德吉顼
  43. 列传第四十三 - 张廷珪韦凑韦见素韩思复宋务光吕元泰辛替否李渤裴潾张皋李中敏李款李甘
  44. 列传第四十四 - 武平一李乂贾曾白居易白行简白敏中
  45. 列传第四十五 - 桓彦范卢袭秀薛季昶杨元琰敬晖崔玄𬀩张柬之袁恕己
  46. 列传第四十六 - 刘幽求锺绍京崔日用王毛仲李守德陈玄礼
  47. 列传第四十七 - 魏元忠韦安石郭元振
  48. 列传第四十八 - 李峤萧至忠卢藏用韦巨源赵彦昭和逢尧
  49. 列传第四十九 - 姚崇宋璟
  50. 列传第五十 - 苏瓌张说
  51. 列传第五十一 - 魏知古卢怀慎李元纮杜暹张九龄韩休
  52. 列传第五十二 - 张嘉贞源乾曜裴耀卿
  53. 列传第五十三 - 苏珦尹思贞毕构李杰郑惟忠王志愔许景先潘好礼倪若水席豫齐澣
  54. 列传第五十四 - 裴守真崔沔卢从愿李朝隐王丘严挺之
  55. 列传第五十五 - 裴漼阳峤宋庆礼杨玚崔隐甫李尚隐解琬
  56. 列传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 - 李适之李岘李勉李夷简李程李石李回
  57. 列传第五十七 - 刘子玄吴兢韦述蒋乂柳芳沈既济
  58. 列传第五十八 - 郭虔瓘郭知运王君㚟张守珪王忠嗣牛仙客
  59. 列传第五十九 - 宇文融韦坚杨慎矜王𫟹
  60. 列传第六十 - 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
  61. 列传第六十一 - 李光弼
  62. 列传第六十二 - 郭子仪
  63. 列传第六十三 - 李嗣业马璘李抱玉路嗣恭
  64. 列传第六十四 - 房琯张镐李泌
  65. 列传第六十五 - 崔圆苗晋卿裴冕裴遵庆吕𬤇
  66. 列传第六十六 - 崔光远邓景山魏少游卫伯玉李澄韩全义卢从史高霞寓
  67. 列传第六十七 - 李麟杨绾崔祐甫柳浑韦处厚路隋
  68. 列传第六十八 - 高适元结李承韦伦薛玨崔汉衡戴叔伦王翃徐申郗士美辛秘
  69. 列传第六十九 - 来瑱田神功侯希逸崔宁严砺
  70. 列传第七十 - 元载王缙黎干杨炎严郢窦参
  71. 列传第七十一 - 李栖筠李鄘
  72. 列传第七十二 - 王思礼鲁炅王难得辛云京冯河清李芃李叔明曲环王虔休卢群李元素卢士玫
  73. 列传第七十三 - 令狐彰张孝忠康日知李洧刘澭田弘正王承元牛元翼史孝章
  74. 列传第七十四 - 刘晏第五琦班宏王绍李巽
  75. 列传第七十五 - 李揆常衮赵憬崔造齐映卢迈
  76. 列传第七十六 - 关播董晋袁滋赵宗儒窦易直
  77. 列传第七十七 - 张镒姜公辅武元衡李绛宋申锡
  78. 列传第七十八 - 段秀实颜真卿
  79. 列传第七十九 - 李晟
  80. 列传第八十 - 马燧浑瑊
  81. 列传第八十一 - 杨朝晟戴休颜阳惠元李元谅李观韩游瓌杜希全邢君牙
  82. 列传第八十二 - 陆贽
  83. 列传第八十三 - 韦皋张建封严震韩弘
  84. 列传第八十四 - 鲍防李自良萧昕薛播樊泽王纬吴凑郑权陆亘卢坦柳晟崔戎
  85. 列传第八十五 - 徐浩吕渭孟简刘伯刍杨凭潘孟阳崔元略韦绶
  86. 列传第八十六 - 张荐赵涓李纾郑云逵徐岱王仲舒冯伉庾敬休
  87. 列传第八十七 - 姚南仲独孤及顾少连韦夏卿段平仲吕元膺许孟容薛存诚李逊
  88. 列传第八十八 - 孔巢父穆宁崔邠柳公绰杨于陵
  89. 列传第八十九 - 归崇敬奚陟崔衍卢景亮薛苹卫次公薛戎胡证丁公著崔弘礼崔玄亮王质殷侑王彦威
  90. 列传第九十 - 郑余庆郑珣瑜高郢郑𬘡权德舆崔群
  91. 列传第九十一 - 贾耽杜佑令狐楚
  92. 列传第九十二 - 白志贞裴延龄崔损韦渠牟李齐运李实皇甫镈王播
  93. 列传第九十三 - 韦执谊王叔文陆质刘禹锡柳宗元程异
  94. 列传第九十四 - 杜黄裳裴垍李藩韦贯之
  95. 列传第九十五 - 高崇文伊慎朱忠亮刘昌裔范希朝王锷孟元阳王栖曜刘昌赵昌李景略任迪简张万福高固
  96. 列传第九十六 - 李光进乌重胤王沛杨元卿曹华高瑀刘沔石雄
  97. 列传第九十七 - 于𬱖王智兴杜兼杜亚
  98. 列传第九十八 - 裴度
  99. 列传第九十九 - 李逢吉元稹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
  100. 列传第一百 - 窦群刘栖楚张又新杨虞卿张宿熊望柏耆
  101. 列传第一百一 - 韩愈
  102. 列传第一百二 - 钱徽崔咸韦表微高𬬩冯宿李虞仲李翱卢简辞高元裕封敖郑薰敬晦韦博李景让
  103. 列传第一百三 - 刘蕡
  104. 列传第一百四 - 李训郑注王涯
  105. 列传第一百五 - 李德裕
  106. 列传第一百六 - 陈夷行李绅李让夷
  107. 列传第一百七 - 李固言李玨崔珙萧邺郑肃卢钧卢简方韦琮周墀裴休刘瑑夏侯孜赵隐裴坦郑延昌王溥卢光启
  108. 列传第一百八 - 毕𫍯崔彦昭刘邺
  109. 列传第一百九 - 马植杨收路岩
  110. 列传第一百一十 - 郑畋王铎王徽
  111. 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 周宝王处存邓处讷陈儒刘巨容赵德𬤇杨守亮杨晟顾彦朗顾彦晖
  112. 列传第一百一十二 - 王重荣诸葛爽李罕之
  113. 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 杨行密时溥朱宣
  114. 列传第一百一十四 - 高仁厚赵犨田𫖳
  115. 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 刘建锋成汭杜洪钟传张雄王潮
  116. 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忠义上 - 夏侯端常达谢叔方王行敏罗士信李公逸张善相
  117. 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忠义中 - 颜杲卿贾循贾隐林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姚訚
  118. 列传第一百一十八 忠义下 - 程千里袁光廷庞坚蔡廷玉张名振石演芬吴溆贾直言辛谠
  119. 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 - 元德秀李㟧权皋甄济阳城何蕃司空图
  120. 列传第一百二十 孝友 - 李知本张志宽刘君良王少玄任敬臣支叔才程袁师武弘度宋思礼郑潜曜元让裴敬彝梁文贞沈季诠许伯会陈集原陆南金张琇许法慎林攒陈饶奴王博武万敬儒章全益
  121. 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隐逸 - 王绩孙思邈王希夷李元恺司马承祯贺知章陆羽陆龟蒙
  122.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
  123. 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儒学上 - 陆德明颜师古颜相时孔颖达欧阳询欧阳通盖文达萧德言
  124.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儒学中
  125. 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儒学下
  126. 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文艺上 - 蔡允恭张昌龄杜审言王勃卢照邻骆宾王范履冰
  127.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文艺中 - 沈佺期宋之问李白王维萧颖士
  128. 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文艺下 - 孟浩然王昌龄崔元翰李贺李商隐
  129. 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
  130. 列传第一百三十 列女 - 裴淑英王兰英夏侯碎金敬象子饶娥李妙法谢小娥封绚高妹妹
  131. 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 - 独孤怀恩武士彟武承嗣武三思武攸暨杨国忠
  132. 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 - 杨思勗高力士程元振鱼朝恩窦文场霍仙鸣刘贞亮吐突承璀马存亮严遵美仇士良杨复光
  133. 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 - 李辅国王守澄刘克明田令孜杨复恭刘季述韩全诲张彦弘
  134.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 - 索元礼来俊臣周兴丘神𪟝侯思止王弘义郭弘霸姚绍之周利贞王旭吉温罗希奭崔器毛若虚敬羽
  135.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藩镇魏博 - 田承嗣史宪诚何进滔韩允中乐彦祯罗弘信罗绍威
  136. 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藩镇镇冀 - 李宝臣王武俊王廷凑王元逵王绍鼎王绍懿王景崇王镕
  137.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藩镇卢龙 - 李怀仙朱滔刘怦刘济朱克融李载义杨志诚史元忠张仲武张允伸张公素李茂勋李全忠刘仁恭
  138. 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藩镇淄青横海 - 李正己李纳李师古程日华程怀直程怀信李全略李同捷
  139.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藩镇宣武彰义泽潞 - 刘玄佐邓惟恭吴少诚吴少阳吴元济李祐刘悟刘从谏李佐之李师晦李丕
  140. 列传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
  141. 列传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
  142.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
  143.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
  144.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鹘
  145.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鹘下
  146.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
  147. 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 - 契丹室韦黑水靺鞨渤海
  148.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东夷 - 高丽百济新罗日本流鬼
  149.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 - 泥婆罗党项东女高昌吐谷浑焉耆龟兹跋禄迦疏勒于阗天竺摩揭陀罽宾
  150.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 - 康国宁远大勃律吐火罗谢䫻识匿个失密骨咄苏毗师子波斯拂菻大食
  151.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蛮上 - 南诏
  152.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蛮中 - 南诏下・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
  153.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 南蛮下 - 环王盘盘扶南真腊诃陵投和瞻博室利佛逝名蔑单单・两蛮・南平獠西原蛮
  154.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上 奸臣上 - 许敬宗李义府傅游艺李林甫陈希烈
  155.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下 奸臣下 - 卢杞崔胤崔昭纬柳璨蒋玄晖张廷范氏叔琮朱友恭
  156.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 - 仆固怀恩周智光梁崇义李怀光陈少游李锜
  157.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 叛臣下 - 李忠臣乔琳高骈朱玫王行瑜陈敬瑄李巨川
  158. 列传第一百五十上 逆臣上 - 安禄山安庆绪高尚孙孝哲史思明史朝义
  159. 列传第一百五十中 逆臣中 - 李希烈朱泚
  160. 列传第一百五十下 逆臣下 - 黄巢秦宗权董昌

附录

编辑
  • 进新唐书表

注释与参考文献

编辑
  1. ^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六“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条对此曾指出:“(宣宗)本纪书吴湘狱桉至千馀字;(懿宗)本纪咸通八年并将延资库计账贯匹之数琐屑开入,绝似民间计簿;其除官必先具旧衔再入新衔,如以某官某人为某官,下至刺史亦书于本纪;是以动辄累幅,虽邸抄除目,无此繁芜也。然亦有未可轻訾者,凡本纪只略具事由而其事则详于列传,此书如庞勋之乱,黄巢之乱,李茂贞、王行瑜等之劫迁,朱温之篡弑,即于本纪详之,不待翻阅各传已一览了如。”
  2. ^ 廿二史札记》卷一六“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条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𪟝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仆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3. ^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庆历四年,贾魏公建议修《唐书》。始令在馆学士人供《唐书》外故事二件。积累既多,乃请曾鲁公、掌侍郎唐卿分厘,附于本传。”
  4. ^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七十〈《新纪》太简〉条:“新《唐书·本纪》较旧《书》减去十之七,可谓简极矣。意欲仿也。夫文日趋繁,势也,作者当随时变通,不可泥古。纪唐而以班、陈、范之笔行之,于情事必有所不尽。”
  5. ^ 玉海》卷四六《嘉佑新唐书》条引《国史志》云:纪十、志五十、列传百五十。凡废旧传六十一,增新传三百三十一,又增三志、四表,凡二百二十五卷、录一卷。”
  6. ^ 《十七史商榷》卷六十九〈二书不分优劣〉条,页732。
  7. ^ 《十七史商榷》卷一百〈补历代史表〉条,页1157。
  8. ^ 王鸣盛参考《宋史·宋祁传》、《欧阳修传》,认为宋祁修书“在仁宗天圣之晚年,历明道、景佑、宝元、康定,至庆历中告成,以书成进左丞云云”“(欧阳)修之修《唐书》,乃在嘉佑之前至和年间事,距祁稿成时,相去已十余年”。王鸣盛没发现《宋祁传》将“皇佑”误作“景佑”。
  9. ^ 宋人轶事汇编
  10. ^ 《廿二史札记》卷17“新书增旧书处”
  11. ^ 郡斋读书志》记“旧书约一百九十万,新书约一百七十四万(言)”
  12. ^ 《十七史商榷》卷七十〈《新纪》太简〉条,页735。
  13. ^ 《欧阳文忠公集》卷17《本论上》。《宋景文公笔记》卷下《庭戒诸儿》
  14. ^ 《二十二史考异》卷五十五
  15. ^ 朱弁《曲洧旧闻》卷九云:“《新唐书》载事倍于《旧》,皆取小说。本朝小说尤少,士大夫纵私有所记,多不肯轻出之。”岑仲勉提到《新唐书》列传采笔记,有卷七七懿安郭太后事、卷一七七李珏事、卷一八三毕𫍯事采《东观奏记》,卷八三和政公主事、卷一六九韦温事采《因话录》,卷一一六杜景佺事采《朝野佥载》,卷一二四姚崇事采《开元升平源》,卷一五九崔雍事采《唐阙史》,卷二〇七鱼朝恩事采《杜阳杂编》(岑仲勉《唐史馀渖》卷四)
  16. ^ 章学诚评论《新唐书》的本纪:“迁、固以下,本纪虽法《春秋》而中载诏诰号令,又杂《尚书》之体。至欧阳修撰《新唐书》始用大书之法,笔削谨严,乃出迁、固之上,此则可谓善于师《春秋》者矣。”(《章氏遗书外篇》卷1《信摭》)
  17. ^ 黄永年《〈旧唐书〉与〈新唐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54页

延伸阅读

编辑

[]

 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
 唐书 (四库全书本)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