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服饰
先秦服饰是指先秦时代华夏衣冠,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有“黄帝作冕旒”[1]、“胡曹作冕”、“胡曹作衣”[2]、“伯余作衣裳”等。[3][4]传说黄帝制定服饰制度,“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定型于周朝,形成完备的服制,并影响到宗周尊儒汉朝服制。王逸《机赋说》认为,上古人们拿兽皮当衣服,伏羲、炎帝以来,已经出现了真正的衣裳,到黄帝时期,则出现了衮冕等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5]
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玄衣𫄸裳的思想渊源,来自“尊天法地”的“天道”思想。传世的礼经载称先秦的礼服有“玄端”,用于朝服、冠礼及婚礼的新郎服等。根据《仪礼》及《礼记》的记载,玄端是造型正直端方,以表“端正”的玄色上衣。作为表征或劝勉世人,必当端庄正直的“常礼服”。西周册命金文中,只有大夫以上的贵族才有资格受赐玄衮。
《周礼》规定的服饰制度展现了当时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周代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 贵贱的作用。周礼对周代及后世的服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各有不同的礼服。孔子在姬姓鲁国衣逢掖之衣,来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长居宋国则冠章甫之冠。[6]“章甫之冠”指的是一种殷冠,周朝叫委貌冠或缁布冠,治理朝政所冠。[7]庄子则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剑服。[8]因此儒服和剑服成为汉朝文官和武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和武士的基本服制。
上古时期
编辑根据考古,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等古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原始的织布工具和织物残片遗存。考古发现则证实,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陕西临潼白家村遗址中都发现骨针、纺轮,说明当时人们已会纺布制衣。到了约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不但大量发现纺轮,还在陶器上发现大量布纹的印痕。同时期的遗址中还发现了苎麻、蚕茧。说明此时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用苎麻织成的麻布和饲蚕得到的丝纺来做衣服,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只是,此时期的服装实物,在考古发掘中至今尚未发现[9]。
商代服饰
编辑商代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周朝服饰
编辑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交领。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钮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当时男性贵族常服的领、袖、襟、裾均有缘饰,腰系绦带,并在右侧挂玉佩。
天子与后六服
编辑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天子六服 | 天/干 | 三辰(日月星) | 衣裳制 | 裘冕 | 衮冕 | 鷩冕 | 毳冕 | 𫄨冕 | 玄冕 |
王后六服 | 地/坤 | 五行(木火土金水) | 深衣制 | 袆衣 | 揄翟 | 阙翟 | 鞠衣 | 展衣 | 褖衣 |
天子服饰
编辑黄帝制冕服 | 涵义 | 出处 |
---|---|---|
衣裳制 |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 《易经·系辞下》 |
上玄下黄 | 乾,天也。坤,地也。天玄而地黄。故上衣玄,下裳黄。 | 《易经·说卦》、《易经·坤卦》 |
十二章 | 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𫄨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 | 《尚书·虞书》 |
十二旒 | 天子麻冕,朱绿藻,垂十有二旒者,法四时十二月也。诸侯九旒。大夫七旒。士爵弁,无旒。 | 《礼记·礼器》 |
旒数 | 十二年矣!是谓一终,一星终也。 | 《春秋·襄公九年》 |
天子六服 | 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 | 《春秋左传·哀公七年》 |
天子吉服
编辑天子吉服 | 类别 | 首服 | 纹章或配饰 | 服制 | 足衣 | 礼用 |
---|---|---|---|---|---|---|
冕服 | 大裘冕 | 十二旒冕冠 | 十二章。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裳,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 | 黑羊裘上衣、下裳 | 赤舄 | 祭天、祀昊天上帝、五帝 |
衮冕 | 十二旒 | 九章。衣,山龙华虫;裳,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 | 玄衣𫄸裳 | 享先帝;受诸侯朝觐 | ||
鷩冕 | 九旒 | 七章。衣,华虫、火、宗彝三章;裳,藻、粉米、黼、黻四章。 | 享先公、飨(享食宾客)、射(与诸侯射);侯伯、三公 | |||
毳冕 | 七旒 | 五章。衣,宗彝、藻、粉米三章;裳,黼、黻二章。 | 祀四望、山川;子男、六命之卿 | |||
𫄨冕 | 五旒 | 三章。衣一章,粉米;裳,黼黻二章 | 祭社稷、五祀;四命大夫 | |||
玄冕 | 三旒 | 一章。衣无章;裳刺黼一章 | 祭群小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之属);蜡百神、朝日夕月 | |||
弁服 | 爵弁 | 冕之次(如冕无旒) | 无章,缁带、韎韐 | 纯衣𫄸裳 | 赤舄 | 宗庙;祝、宗人、宰夫、雍人 |
韦弁 | 韦弁冠(皂绢为之) | 无章 | 玄端素裳(袴褶) | 白舄 | 兵事;车驾亲戎、中外戒严之服 | |
皮弁 | 皮弁冠(鹿皮为之) | 无章、缁带、素韠 | 衣缁麻衣,皂领袖,下素裳(白布衣,积素以为裳) | 白舄 | 天子视朝,太常卿,太卜令,太史令 | |
冠弁 | 玄冠(委貌冠) | 无章、缁带、素韠 | 缁布衣,积素以为裳 | 黑舄 | 甸(田猎);诸侯视朝 |
王后六服
编辑王后六服 | 五行相生 | 服制 | 纹章 | 足衣 | 首服品级 | 品级 | 礼用 |
---|---|---|---|---|---|---|---|
袆衣 | 天玄(太一生水) | 玄袍 | 画翚雉 | 玄舄 | 花钗十二树 | 王后 | 王后从王祭先王 |
揄翟 | 水生木 | 青袍 | 画摇 | 青舄 | 十二树、九树、七树 | 王后;侯伯夫人(三品) | 王后祭先公 |
阙翟 | 木生火 | 赤袍 | 刻缯为雉形,不画五色 | 赤舄 | 五树 | 子男夫人(四品、五品);一品、二品 | 王后祭群小祀,与玄冕同级 |
鞠衣 | 火生土 | 黄袍 | 黄桑服 | 黄屦 | 十二树-五树 | 王公妻;三品 | 王后告桑事;九嫔之服;命妇朝服 |
展衣 | 土生金 | 白袍 | 白衣裳 | 白屦 | 三树 | 卿大夫妻;四品 | 王后礼见王及宾客;世妇之服 |
褖衣 | 金生水 | 黑袍 | 黑衣裳,以赤缘之 | 黑屦 | 三树 | 士妻;五品、六品 | 御于王,燕居;女御之服;及助祭之服 |
大夫、士之服
编辑属性 | 服名 | 异名 | 服制 | 首服 |
---|---|---|---|---|
文 | 儒服(士大夫之服) | 逢掖袍 | 深衣 | 缁布冠(玄冠) |
武 | 剑服(武士之服) | 短后衣 | 袴褶(小袖短衣大袴[10]) | 武冠(惠文冠)、曼胡之缨 |
五礼服制
编辑周礼的礼典分为五礼八纲,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八纲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射礼、朝礼、聘礼。冠礼和婚礼是嘉礼的核心。祭礼即吉礼。
周礼 | 礼类 | 男装 | 女装 |
---|---|---|---|
吉礼 | 郊祀、大雩、朝日、夕月、方丘、祀社稷山川、享宗庙、祭孔、祓禊 | 冕服、弁服、朱子深衣 | 翟衣、展衣、褖衣 |
嘉礼 | 冠礼、笄礼、聘礼、婚礼、节令(立春、立夏、大暑、立秋、立冬)、视朔、冬至朝贺、除夕、元旦、乡饮酒 | 冕服、弁服、绛公服、朱子深衣 | 翟衣、鞠衣、展衣、褖衣、大袖连裳、青连裳 |
宾礼 | 接见、宴请外宾 | 冕服、弁服 | 展衣 |
军礼 | 乡射、大傩、讲武、告齐太公庙 | 韦弁服、皮弁服、冠弁服 | 展衣、褖衣 |
凶礼 | 丧礼、葬礼、致奠、探病 | 白帻白帢、皂衣 | 白帢、皂衣 |
春秋战国服饰
编辑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著十馀件,为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实物。从实物来看,锦袍和禅衣样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右衽、交领、直裾。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参考资料
编辑- ^ 《仪礼·士冠礼》疏引《世本》.
- ^ 《吕氏春秋·勿躬》.
- ^ 司马彪,《后汉书·舆服制》
- ^ 《竹书纪年·五帝纪》:“[黄]帝即位,居有熊,初制冕服。”
- ^ “古者衣皮即服装也,衣裳未辨。羲、炎以来,裳衣已分,至黄帝而衮冕。”
- ^ 《礼记·儒行》:“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
- ^ 《礼记·郊特牲》:“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周弁,殷冔,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积。”
- ^ 《庄子·说剑》“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嗔目而语难,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 ^ 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07月第1版,16-18页
-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