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区文物保护单位

重庆市合川县及其后改设的合川市合川区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列表如下。

国务院1992年8月4日批准撤县设立县级市。2006年10月22日,撤县级市设立为重庆市的市辖区。

合川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1980年7月10日)

编辑

1980年7月,合川县革委公布育才学校旧址、文峰塔、铜梁洞石刻、八角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

序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简介 备注
1 育才学校旧址
2 文峰塔
3 铜梁洞石刻 宋~民国 南津街道铜梁山
4 八角亭 明代 钓鱼城街道八角村
5 龙多山摩崖石刻造像 唐、宋 赤水乡龙多村(龙凤镇) 现存摩崖造像99龛,计2000馀尊,唐、宋、元、明、清各代题记60馀段。摩崖造像开凿在龙多山东、南、西、北四面岩石上,多为唐末五代作品,著名的有唐咸通五年的千佛造像、明代的“二仙传道”等,摩崖题记主要集中在东岩,著名的有唐代的《分竹颂》、宋代的《知县程公政事记》、《张夫人梦佛记》等。

合川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1985年8月3日)[2]

编辑
序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简介 备注
1 龙游寺牌坊 皂角镇龙游村
2 五星桥 黄土镇
3 濮岩寺摩崖石刻 唐、宋 凉亭子街道
4 巴岩寺摩崖石刻 龙市镇巴岩村
5 石泉庵石刻 南津街街道

合川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1990年10月)[2]

编辑
序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简介 备注
1 沙梁子遗址 商、周 盐井镇
2 七间青瓷窑遗址 唐、宋 古楼镇
3 单公堤、司空堤 明、清 高石坎街道嘉陵江边
4 合州城墙及城门 明、清 合阳城街道 现仅存城墙三段,总长约800馀米,位于瑞映山、草花街一线;城门二座,以瑞映门保存较为完好。合州城墙依地势而建,凭山据险,依江通关,城墙用楔形条石错缝砌筑,墙体中用泥土夯实填充,十分坚固,墙体厚2.5—2.9米,高5—7米,城垛已毁。现存城门瑞映门建于山顶,左右以高墙和坚壁夹峙,拱形门顶,用条石叠砌而成。
5 泥溪磨盘石崖墓群 东汉 泥溪镇小泥村
6 方溪石室墓 渭沱镇
7 庆福寺大殿 南津街街道
8 尖山石牌坊 清道光二十八年 尖山镇
9 白塔坪摩崖石刻造像 东津沱街道
10 观音庵石屏及题记 铜溪镇鞍子村
11 冠山顶摩崖石刻 明、清 高龙镇冠山村
12 龙头井石刻 沙鱼镇双堡村
13 战时儿童第三保育院 现代 土场镇
14 合隆天主教堂 清光绪二十九年 合隆镇(燕窝镇)街子村二社 始建于光绪二十九年,属罗马式砖石结构建筑,由正门、礼拜堂、习经堂、忏悔室和神父楼组成。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正门额上刻“天主堂”三字,礼堂正前方为讲经台,高1米,有普通踏道三级,乐楼设花格栏杆,两壁开圆拱形花窗14扇,柱顶装饰石膏浮雕,穹窿顶施带状雕花纹饰;神父住宅在礼堂右侧,为石质歇山顶建筑,一楼一底,方形粗立柱,宽回廊,十字形栏杆。
15 邹公祠木刻碑 合阳镇
16 涞滩瓮城及城墙 涞滩镇
17 石全庵石刻造像 钓鱼城街道

合川市文物保护单位(?处)(2001年7月6日)[2]

编辑
序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简介 备注
1 卢作孚故居 清代末年 文华街61号芭蕉院内 由卢作孚故居建筑及南面的宋晓夫楼构成,两幢建筑并列于一独立小院内。主体建筑建于清代末年,为悬山顶穿逗式木结构建筑,小青瓦屋面,面阔三间,进深五间

合川区文物保护单位(?处)(2011年7月26日)[2]

编辑
序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简介 备注
1 天子村汉墓群 古楼镇天子村
2 黄继浦庄园 民国30年 南津街街道南溪村四社 位于现重庆革命伤残军人康复医院(荣军校)内,建于1941年,系合川实业家黄继浦的园林式建筑。庄园占地面积约110亩,由三合院建筑群、碉楼、防空洞及大面积的园林绿化构成。三合院建筑群由正堂及左右厢房组成。正堂方向115°,悬山式小青瓦屋面,穿逗式梁架,四穿五柱,前设通廊,雕花驼峰及撑弓,嵌花方格窗棂,浮雕方形石柱础,素面台基,台基正面刻文天祥、苏轼等行书体诗词6首。左右厢房廊前设透雕木扶栏。右厢房壁砖刻“民卅年宇庄工峻纪念”等字。三合院建筑群左后方建一座砖砌四方形三层碉楼,右侧设小花园,建水池及小砖桥,右后方于岩壁中设有防空洞
3 秦家祠堂 清代中晚期 三庙镇三岔村4社(原三岔场上) 祠堂坐西南面东北,占地约3000平方米,呈复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依次为正门、戏楼、前厅、后厅,左右为走楼和厢房,设贯通式回廊。正门为拱形顶,两侧建有侧门;戏楼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抬梁式梁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两侧以走楼连接;前厅为木结构悬山式屋顶,穿逗式梁架,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长方形素面台基,普通踏道七级;后厅为木结构悬山式屋顶,明间抬梁式梁架,次间、稍间穿逗梁架,两侧各有侧院及天井
4 民生公司电灯部旧址 民国 合阳城街道瑞映巷
5 赤水县遗址 唐宋 龙凤镇
6 李台平祠堂 清代 盐井街道
7 云门山大庙 清代 云门街道
8 东岳庙 清代 钓鱼城街道 位于江润地中海岸小区背后的合川自来水公司二水厂附近,即江苏南通崇敬中学旧址 被拆除[3]
9 天生寨 清代 隆兴镇
10 邓家花坟石刻 清代 钱塘镇
11 水城门语录石刻 共朝 双凤镇
12 晒网沱盐仓 近代 南津街街道

合川区文物保护单位(1处)(2013年4月18日)[4]

编辑
序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简介 备注
1 明明小学旧址 1929年 肖家镇肖家中学与肖家小学内 明明小学旧址总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该校始建于1929年,由肖家场的士绅们共同筹资兴建。现存建筑有大门、教室、三角碑和钟鼓楼。 大门为石质牌楼式,座东向西,通贯式立柱用横额连接,五尖形顶部间饰以曲弧状边框,整体呈笔架状,通高约10米,厚0.6米。现存教室一栋,紧接大门后,于大门通道两侧各设一教室,为穿逗式木结构平房,除房顶被改造外,其馀均保存了原有的建筑风貌。通长20.8米,进深3.5米,高10米。三角碑距大门约15米,用完整石料雕凿而成,平面为三角形,尖形顶部,呈毛笔状。三面碑体均刻“合川县明明小学成立纪念碑”,落款为“中华民国廿年辛未二月张矞题”,“教育委员监修”。碑体通高6.5米。钟鼓楼位于旧址东端,呈官轿式,为石木结构建筑,共三层,重檐式攒尖顶,墙体用条石砌成,西面正中设门,一、二层内各设教室两间,开拱形窗,第三层内原吊有铁钟,鸣示上下课及食宿时间,其横梁上墨书“中华民国拾捌年季秋月下瀚吉立,合川县西里萧家场合场士绅建修”

合川区文物保护单位(1处)(2014年12月24日)[5]

编辑
序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简介 备注
1 张森楷故居及陵园 清代 狮滩镇柳寨村6社 张森楷故居位于狮滩镇柳寨村6社,当地人称为“举人院子”。平面呈复四合院布局,方向275,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现存前堂、后堂、右厢房、右别院、侧门等构筑物。前堂为悬山顶木结构建筑,小青瓦屋面,抬梁穿逗混用式梁架,六棱金瓜石柱础,地面用青石板横向铺列,素面台基,普通踏道4级,前后檐下为贯通式廊道,现存面阔3间14米,通进深2间10.10米,通高6.20米。后堂为悬山顶木结构建筑,小青瓦屋面,穿逗式梁架,六棱金瓜石柱础,素面台基,普通踏道两级,前檐下为贯通式廊道,横枋间饰卷草纹雀替及雕花垂柱,大门横额上饰出头式雕花承匾柱头及镂空“寿”字窗棂,现存面阔3间15.10米,通进深1间9.60米,通高7米。右厢房为悬山顶木结构建筑,小青瓦屋面,穿逗式梁架,通长13.50米,通进深9米。右别院由后堂及厢房末端与杂房围合而成,呈六角形天井。侧门位于故居右前侧,用青砂石砌筑,重檐歇山顶,二柱一开间,通高3.20米,通宽1.80米,横匾书“驾福乘禧”,柱表以《陋室铭》和《黄冈竹楼记》中联句,刻楹联一副“待其酒力醒茶烟歇,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张森楷墓位于故居以北60米处的土台上,用青砂条石围合覆盖土冢,方向300,墓前立石灰岩方形墓碑一块,碑前置方形石作祭台,碑上刻“历史学家张森楷先生之墓,1858年—1928年,合川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年10月25日立”。墓通长5.80米,宽2.55米,高1.50米

合川区文物保护单位(24处)(2018年10月8日)[6]

编辑
序号 名称 时代 类别 地址 备注
1 石家洋房子 民国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南津街街道张家村7社 位于南津街街道张家村 7 社,系 1928 年当地士绅石中生所建,由石氏宅院和邻近的三合院 构成,总占地面积约 1300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1500 平方米。石氏宅院为两进合院式布局,从 入口院门始,依次为院坝、前堂、天井、后堂,左右为杂房及佣人房,由砖墙围合成封闭院落, 平面呈长方形,方向 205°。院门为尖顶柱出头石牌楼,四柱三进。前堂为砖木结构建筑,歇 山式小青瓦屋顶,穿斗式梁架,一楼一底,通面阔 3 间 19.45 米,通进深 2 间 11.25 米,通高 8.4 米。房前后 6 根、左右 4 根方形砖柱作廓柱,上下楼层均于前部及左右两侧设廊道相通,廊、 房天花板所敷石膏板浮雕动物和植物图案,次间墙体镌英文“BUILT IN AUGUST OF 1928”。 后堂为砖木结构建筑,歇山式小青瓦屋顶,穿斗式梁架,二楼一底,通阔 3 间 16.33 米,通进 深 1 间 8.5 米,通高 11.2 米,于三楼檐下建环廊一周,建筑形制和材质与正堂相似。三合院位 于石氏宅院右侧约 8 米,木结构建筑,总占地面积约 530 平方米,由正房和左右厢房构成,悬 山顶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素面台基高 1.2 米,普通踏道 7 级,正房面阔三 14.7 米,进深 二间约 8.5 米,通高 5.2 米。系石中生为他家长工、佃农提供的长期安家住所和短期临时住所。 石家洋房子布局完整,规模较大,具有典型的中西融合的建筑风格,时代特征明显,工艺考究, 雕饰繁复多样,是研究社会发展变迁和建筑演化的珍贵文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 学价值。
2 车山寺遗址 古遗址 双凤镇车山村2社,车山近山顶处 位于双凤镇车山村 2 社车山半山腰上,建于明崇祯年间,清康熙、道光、咸丰年间屡经扩 展修缮,曾有山门、天王殿、大雄殿、观音殿及祖师堂等殿堂,分布于长约 80 米,宽约 40 米 范围内,占地面积约 3200 平方米。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多次遭毁,现存有观音殿左半 及两侧厢房的一部分、山门、石狮、柱础等建筑遗迹。其中,山门用小青砖错缝平砌,四柱三 开间,方向 60°,通宽 4.20 米,现高 8.84 米,厚 0.70 米,明间顶部已毁,次间顶部为歇山式, 作脊饰,翼角曲翅明显,明间托承横额的木枋尚存,额上正中砖雕阳文行书“派演虎溪”,左 题“龙飞崇祯三年仲春望日为三溪寺”,右题“太仆寺少卿伯宣欧阳调律题”,山门背面门额 上设两层砖雕阳刻图案,上层为“二龙抢宝”,下层为 7 尊罗汉像外加 1 幅雕花双合门图案, 现均已铲平,仅存影迹,其上原悬有“龙泉寺”“恩沛佛门”木匾,已无存。左厢房悬山顶, 小青瓦屋面,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面阔 4 间 16.80 米,进深 3 间 7.10 米,通高 6.60 米,房 前设通廊,侧壁有捐款石碑一块,年代为“大清康熙伍拾柒年”。遗址范围内尚存大面积石铺 地面,山门前有圆雕石狮 2 尊,寺庙范围内另有彩绘神仙人物壁画 3 幅;铁钟 1 口,字迹斑驳 模糊;雕花石香炉 1 座;雕花石柱础数个。车山寺遗址保持了原寺庙的规模,虽破坏较严重, 但遗存的文物较丰富,具有较高的考古和历史研究价值。
3 唐家完小民居 古建筑 太和镇唐家村4社,唐家完小原校址 位于太和镇唐家村 4 社。当地习称易家新房子。该建筑群建于清代晚期,为大地主易尊云 家老宅,民国时扩修左侧院。原建筑群分主院和侧院,方向 210°,总占地面积 2500 平方米。 主院由大门、前厅、中堂、后厅和左右厢房、偏房组成,现仅存中堂、后厅及左右相连的厢房 和偏房,仍呈四合院布局,建筑面积 850 平方米。其中主院中堂平面呈长方形,面阔 5 间 20 米, 进深 4 间 10 米,通高 6.8 米,为悬山式木结构建筑,小青瓦屋面,明间用抬梁式梁架,其余为 穿斗式梁架;青砂石素面台基高 0.53 米,中砌普通踏道二级。梁架及前廊枋间装饰雕刻精美的 驼峰,挑枋等木构件雕刻折枝花、卷草等;随檩枋彩绘太极、花卉等图案。后厅为悬山式木结 构建筑,小青瓦屋面,面阔 3 间 16 米,进深 4 间 10.50 米,通高 7 米;装壁式台基高 1.10 米, 石质栏柱间设木质回纹护栏,中有普通踏道 5 级;前壁一层木装壁上和二楼夹壁间装饰雕工细 腻,形式多样,造型美观的木质窗棂,门额上施雕花匾托,梁架及前廊枋间装饰雕刻精美的驼 峰等构件。唐家完小民居布局紧凑,建筑装饰美观大方,反映了清代巴渝民居建筑的典型形制。
4 瓦店碉楼 民国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清平镇瓦店村1社马鞍山下 位于清平镇瓦店村 1 社马鞍山下一小山坡顶,四周视野开阔,占地面积约 400 平方米。民国时期,该地地处广安、岳池通往北碚的交通要道,矿产资源丰富,随着实业救国运动兴起, 经济蓬勃发展,但该区域土匪猖獗,对交通运输形成阻碍。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出任北 碚峡防局局长期间,选址修建了该碉楼并亲自参加了劳动,有效控制匪患,保障了交通线的畅 通。碉楼平面呈正方形,原边长 17.30 米,四边角上各建一座圆形碉堡,相互用围墙连接,各 堡顶原有圆形楼盖,正中建一避雨顶盖,使 5 个顶盖平面呈梅花状分布,现碉楼南面部分被拆 毁,北面尚存 2 座碉堡及部分围墙,但顶盖已被拆除。碉楼用石灰石块砌筑,以三合土粘接并 敷抹一层,最外层用水泥抹平,总高 3 层 10.70 米,每层间均有方形枪洞,底层正面墙壁开拱 形门,宽 1.00 米,高 2.00 米。底部直径 5.10 米,墙厚 0.80 米。该碉楼设计独特,控制范围较 宽,各堡之间用围墙和楼层连接相通,相互增援,由卢作孚先生亲自修建,是其实业发展历史 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物史料和军事研究价值。
5 豫丰和记纱厂合川支厂旧址 民国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南津街街道东津沱社区 位于南津街街道东津沱社区。豫丰和记纱厂合川支厂旧址于 1919 年创建于河南郑州,1938 年因抗战迁渝,为避日机轰炸,1940 年在合川东津沱征地 600 亩,以捆绑厂房形式建立豫丰纱 厂合川支厂一厂,1941 年投入生产,时有职工 2497 人,1942 年在一厂北面建成砖木结构厂房 的二厂,其房屋形式多为悬山式和硬山式。现存建筑有厂部大门、动力车间、材料库、工人俱 乐部、幼儿园、职工宿舍、电影院等,均为砖混建筑。抗战期间,合川支厂年最大棉纱生产量 14300 件,产品大部分运到重庆出售,为民族生产力的维持和抗战经济的运转作出了较大的贡 献。同时,该旧址反映了当时工厂分布及运转情况,是抗战时期工业生产情况的真实反映,具 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6 胡世赏牌坊 古建筑 钓鱼城办事处太平门 位于钓鱼城街道太平门社区,为纪念明万历年间的进士、前明工部尚书胡世赏,于清代道 光年间建造。胡世赏,合川香龙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 年)进士,历任礼部主事、浙江左 布政使、太常寺卿、工部右侍郎等职,淡泊自守,有刚正声,与东林党人杨涟等上书弹劾魏忠 贤,被迫辞官回乡,崇祯末,复起用为户部左侍郎,擢升为工部尚书,以耳疾告老,卒年七十 六岁。胡世赏为免于家乡合州的水患,创修了新堤,百姓号曰“胡公堤”,曾代合州民众纳一 年粮赋,并建义冢,收纳无地埋葬的百姓,民众感其德,于清代为其建彰德之牌坊。牌坊为仿 木结构建筑,四柱三进三楼,重檐歇山顶,青砂条石砌筑而成,通高约 7.5 米,其中有两进被 埋入土中,仅路出地面高约 4.6 米,面阔 7.6 米,正楼檐下施斗拱四朵,中有立额,已不见题字, 额周浮雕九龙,气势恢宏,左右侧楼檐下各施斗拱 2 朵,坊的三进各有横匾,柱间施花牙子雀 替,图案精制。中间的栏额上题“前明工部尚书胡公世赏之公建坊”,该栏额下的两柱间雕有 石狮子。胡世赏牌坊为万民上表请建的德政坊,此类建筑较为少见,是合川城区内重要的文物 遗存,体现了民众思治,感恩德政的朴素思想感情,具有较高的文物和研究价值。
7 三境寺白塔 古建筑 龙凤镇米兰村2社白塔院子 位于龙凤镇米兰村 2 社白塔院子。三境寺早在 60 年代就被拆毁,现仅存白塔和清代石碑 2 块。该塔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二年(1787 年),塔基平面呈六边形,每边长 1.42 米,占地面积约 8 平方米,为九级楼阁式石塔,全塔通高 16 米。塔内为实心体,塔身呈六边形,层层上收,每 层塔檐仿木翼角,浮雕云纹等图案,宝瓶式塔刹。塔身正面第三层开拱门,内空;第九层正面 开方形门,门两边浮雕布幔,东面镂空圆形花窗。此塔东北面 10 米处有石碑两块,一为乾隆五 十二年,一为嘉庆年间,记有三境寺捐款建修情况。该塔结构完整,造型美观,并有碑文佐证, 对研究清代石塔,雕刻艺术及寺庙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8 狮滩桥 古建筑 狮滩镇五通村灵凤河上 位于狮滩镇五通村灵凤河上,桥面面积 315 平方米,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建造。 该桥南北走向,为石结构三孔拱桥。桥全长 50 米,两端各有引桥,主桥长 27.30 米,宽 6.30 米, 桥面最高处至水面 8.30 米,拱高 6.50 米,三孔跨度分别是:南跨 7.65 米、中跨 7.96 米、北跨 7.60 米。桥面平整,在桥边石和带石间用长条形石板纵联平辅,两侧现残存部分花墩石栏。拱 券为半圆形,采用纵联砌置,平式叠砌,拱石之间无榫卯,系无绞拱造法,拱券收分明显。桥 体用石较为规范,灰缝结合紧密,桥墩迎水一面呈楔形,以减小洪水阻力。南北引桥与主桥间 分别用踏道连接,南端引桥长 9.30 米,北端引桥长 7.40 米。中孔拱券两端原有龙头和龙尾,现 残损,龙头上有一匾书“狮滩桥”三字,落款“乾隆五十五年吉立”。狮滩桥规模较大,采用 民间常用的纵联砌置、实式构筑的原理,桥梁造型简洁明快,坚固耐用,并有确切的年代题记, 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9 易家祠堂 古建筑 渭沱镇龙门村11社 位于渭沱镇龙门村 11 社的坡地上,背靠一名池塘嘴的小山,占地面积约 1700 余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 750 平方米。清同治年间,由易氏族人共同出资捐建,建筑格局呈二层台式三合院 分布,方向 286°。正堂为悬山式小青瓦屋顶,明间为抬梁式梁架,6 架椽栿 6 椽屋,前后乳栿 搭牵用 4 柱,其余开间为穿斗式梁架,共 5 穿 7 柱,面阔 5 间 23.90 米,进深 2 间 12.1 米,通 高 8.4 米,前檐下设贯通式廊道宽 2.8 米,雕花圆形石柱础,素面台基高 1 米,两侧各设普通踏 道 5 级。檐下檩墨书“大清同治八年己巳岁十二月廿日合族建”,明间左右板壁嵌木刻碑 6 块, 内容为家训、族约等。正堂两侧各搭建偏房一幢,屋面略低于正堂,穿斗式梁架,现仅右偏房 保存较好,面阔 10 米,进深 12.1 米,高 7.1 米。两侧厢房为悬山顶小青瓦建筑,残存有雕花脊 饰,穿斗式梁架,一楼一底,依二层台院坝的高低地势建成连接体建筑,前院坝厢房立面较后 院坝厢房立面退后 0.6 米,且各自形成独立屋面,地面落差 1.2 米,通面阔 19.6 米,通进深 6.1 —6.7 米,通高 7.1 米。易家祠堂布局完整,规整有序,建筑风格质朴大气,具有明确的建筑纪 年,陈设的木刻碑内容丰富,是合川地区祠堂类建筑的典型,对研究古代建筑的发展,家族组 织形式,家风、家训、家德等均具有重要的文物实证作用。
10 周吉可故居 清-民国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太和镇亭子村2社董家湾内 位于太和镇亭子村 2 社董家湾。周吉可学名周祯,早年参加学生运动,1927 年入党,1928 年赴上海大陆大学学习,曾协助何长工、滕代远、柯庆施工作,历任红十五军政治部主任,红四军十师政治部主任、宣传部长等职,1932 年 9 月在黄安河口战斗中负重伤,1935 年随红四方 面军长征,任政治部秘书长,因伤病齐发,牺牲于长征途中的川西。被编入军事科学院《中国 人民解放军团以上烈士英名录》,1988 年由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故居建成于清代晚期,由 主厅、居室、左右厢房、天井、碉楼、院坝等组成,整体呈三合院布局,总占地面积 1365 平方 米,建筑面积 1015 平方米。故居是周吉可烈士出生及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的居住地,是一 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建筑遗存。
11 杨家祠堂 古建筑 双槐镇双槐村5社 位于双槐镇双槐村 5 社。杨家祠堂为典型的晚清穿斗式建筑,占地 55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约 3900 平方米。整体结构主要由戏楼及前后两厅构成,是一座由多个庭院组合而成的大型四合 院,楼上、楼下、走廊、通道一共有 108 道房门。整个建筑进深 62 米,宽 25 米,前后厅高 8.5 米。据建祠碑记记载,杨氏的祖先杨光经是用商业起家的,而饶有意思的是在前厅明间廊檩中 部彩绘一把算盘,算盘上拔出的数为“81234567897621”,其中尾数“1”停留在半格上。这似 乎是杨氏祖先在告诫子孙后代“精打细算、勤简持家”的道理。 前后两厅的建筑装饰十分华丽。在廊前台基上装有石质仿木护栏;石质柱础或刻莲花、或 刻瓜型;抬梁、檩、柱上均满施彩绘,图案分别有太极、卷草、书册、八宝等,千姿百态;梁 架及柱间用雕刻精美的驼峰和花草纹雀替装饰,每间廊柱上均有撑弓支撑檐檩,共计 6 个,在 撑弓、明间穿枋及抬梁间的驼峰上镂雕的戏剧片段、人物故事和花鸟等图案,均雕工细腻,层 次分明,意景深远,特别是撑弓、穿枋上的人物镂雕已近圆雕,神态生动逼真,不失为古代雕 刻艺术的杰作。后厅两侧分别由十余个小天井组合成多个不同形态的小院,这既使整个宗族集 聚于祠堂内,又使族内不同家庭能够有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同时,天井又具有采光、通风、 上下排水的重要功能。后厅明间左侧墙壁有张森楷题写的“杨氏致礼公支祠碑记”,高 2.6 米, 宽 2.2 米。祠堂的戏楼和前、后厅等主体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在戏楼和前厅的两端用一楼一 底的回廊贯通,上下围合,是“家族凝聚”的象征。这里也是家族聚集和观戏的重要场所。 杨家祠堂是一处典型的近代庭院式传统建筑,其布局构思朽妙、别具匠心,充分体现了“藏 而不露”“循序渐进”的传统建筑理念以及“小中见大”的布局手法。祠堂的用材十分考究, 多用适宜雕刻的柏木和杂木等中高档木材,木雕、石雕、堆塑等传统工艺无一不精,充分体现 了杨家显赫的身份和地位。同时,杨家祠堂不同建筑各有功用却又联系紧密,建筑宏敞却又于 细微中显现典雅,对研究巴渝地区清末至民国初期的传统建筑特点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2 高滩水渠 明-清 古建筑 龙市镇双河村3、4、5社牛巷井 位于龙市镇双河村 3、4、5 社牛巷井,水渠东北方约 50 米处为高滩发电站。该水渠最迟修 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 年),康熙五十年(1711 年)、乾隆年间、道光十四年(1833 年)、 光绪二十年(1894 年)经过重修。高滩水渠由人工水渠和自然沟渠组成,起于高滩,经李家院 子止于老李家院子,总长约 3 公里,灌溉面积达 500 余亩。水渠剖面呈“凹”字形,外宽 0.96 米、内宽 0.52 米、深 0.6 米。水渠源头与高滩河溪相接,有 3 米直接在岩石上开凿而成的引水槽,槽口上宽下窄。水渠源头的崖壁上部保留完好的 5 赴幅题刻,清晰地记录了水渠的历史沿 革、使用人以及匠师等内容。题刻明确记载有“万历”“康熙”“乾隆”“道光”“光绪”等 五个年号重修水渠事宜。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 年)重修题刻可以推确其始建年代更早。水渠 历经明清两个时代,据当地人介绍,1991—1992 年,水渠经过维修后仍在使用,到 20 世纪 90 年 代末,因山体滑坡而废弃使用,使用时间长达 400 余年。高滩水渠作为一处民间的水利设施,在当 地的水利灌溉和农业生产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文物价值;同时,该水渠为研究古代 民间农业生产、水利设施以及气候变化与水利灌溉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与文字资料。
13 福寿石拱桥 古建筑 官渡镇福寿村3社 位于官渡镇福寿村 3 社,福寿石拱桥又名大桥,占地面积 21 平方米,横跨大桥溪。该桥东 西走向,石结构二礅三孔拱桥。桥长 50.05 米、宽 4.21 米、高 7.63 米;中孔跨度 10 米、侧孔 跨度 7.71 米、拱高 5.85 米;桥面由条石纵横平铺成,建有高 0.7 米,宽 0.32 米的石栏,石栏两 端两侧均设置有护墩;桥东西两端村三级石梯。桥面南侧新建一座佛龛,里面塑有观音坐像 1 尊。桥北面第一个桥墩刻有龙头,龙头嘴中长有一棵黄桷树,南面刻有龙尾,已断。桥北面拱 顶题“万寿桥”,南面拱顶题有“大清嘉庆元年(1796)孟春月立”。福寿石拱桥保存较好, 至今仍在使用,方便了两岸行人来往,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同时,该桥年代题刻清晰,具有 重要文物价值。
14 八角楼 民国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三庙镇凤山村9社,小沟院子 位于三庙镇凤山村 9 社小沟院子,因碉楼左前及右后侧各向外扩叠方形角楼,呈八角状,故 当地习称八角楼,系清代晚期大地主秦锡林为防止匪乱修建。碉楼底层占地面积 60 平方米,中设拱 形门洞,墙体用条石砌筑并用石灰桨合缝粘接,歇山顶盖,小青瓦屋面。楼内分 3 层,通高 11 米, 各层铺设木楼板,层间用木梯沿左壁相通,第二、三层在木梯侧设间壁成居室,室内中空,壁间设单 门,左壁后端设排泄孔,层间共设采光窗洞 4 处,射击孔 14 处。八角楼为近代防匪修建,保存较好, 造型独特,是当时社会治安和防御建筑的具体体现,具有重要的文物研究价值。
15 香炉寨遗址 明-清 古遗址 香龙镇香炉村1社、金龙村3社 位于香龙镇香炉村 1 社香炉山、金龙村 3 社石马沟,由香炉寨遗址及摩崖题刻、胡世赏墓 构成。香炉寨遗址东西长约 100 米,南北宽约 60 米,平面略成长方形,总占地面积约 6000 平 方米。原有寨门一道及围合的寨墙,现寨门垮塌,方向 230°,寨墙多段拆毁或垮塌,东段寨 墙保存较好,寨墙尚存总长度约 200 米,厚 1.65 米,最高处 7 米,寨内耕土内密布断砖、瓦砾 和地基石。该遗址曾经房屋密集,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 香炉寨摩崖题刻位于香炉寨西岩石壁上,共两幅摩崖碑刻,其中一幅明确为胡世赏撰书。 两幅碑刻均呈方形,分列两崖壁上,相互朝向略成直角,相距 0.60 米,距地表高 3.20—3.70 米。 胡世赏题刻碑方向 310°,长 1.70 米,高 1.40 米,隶书,13 行,题刻内容将山川气象比喻人之 礼、义、信等德性,落款“明崇祯戊辰年胡世赏赞”。另一幅长 2.10 米,高 1.80 米,行书,内 容似为游记,正文后半部及落款风化不可辨。该摩崖题刻对了解胡世赏生平和明朝后期历史具有正经补史的作用。 胡世赏墓占地约1000 平方米,共有明代石室墓13 座,并排横列,均用石板砌筑,墓向20°,墓 门上有檐盖,通高 2.00 米,宽 1.10 米,墓室为平顶,长 3.40 米,宽 0.90 米,高 1.80 米,后壁有方 形龛,宽 0.14 米,高 0.14 米,深 0.14 米,左右两壁雕刻花窗图案。现墓前及左右到处散落残 损的石人、石马、石羊和石围杆等。该墓虽多次被盗掘,但墓室保存较好,并有数量较多的石 刻翁仲,因而仍具有重要的文物考古价值。
16 李家湾院子 古建筑 小沔镇李湾村4社 位于小沔镇李湾村 4 社。该院子建于清中晚期,原属当地大地主李哲夫家族庭院,由李氏 兄弟两户人居住,1936 年大火烧毁东厢房后,重建东厢房及东别院。20 世纪 50 年代曾为长胜 乡政府所在地,长胜乡拆并后,作为当地村民居住地。院子方向 170°,占地面积 2600 平方米, 建筑面积 1500 平方米,由门前半圆形石坝、石朝门、戏楼、正堂、东西厢房及东别院构成,呈 四合院布局,中轴线对称。 戏楼为悬山顶,穿斗式结构,尚存雕花撑弓和木雕栏杆,戏楼左右设梳妆楼,供演员化妆 之用。戏楼外大门石柱上刻有一幅对联,上联“开门见远山/喜玉寻清翠/金鼎浮青/龙门水绕龙 门外”,下联“老子光前烈/看铜鼓铭功/宝华□岁/狮子寨迎狮子来”,横批“道德家风”。戏 楼大门上方刻有一颗五角星,据了解,五角星后原有“松柏庄”三字,后文革“破旧立新”被 白灰抹掉。正堂为悬山顶,穿斗式结构,4 个驼峰上木雕海水云龙纹及瓶花图案,雕花圆形柱 础,房前设通廊,素面石扶栏踏道,正前方和左侧分别建有 7 步素面台基,通面阔 5 间 24 米, 通进深 3 间 11.3 米,通高 7.5 米。正堂前方院坝上对称建有石缸 2 个,用于防火,长 2 米,宽 1.6 米,高 1 米。东厢房与东别院间以一个天井相隔,其地面以一座小石拱桥相连,现东别院建 筑被拆除、改建甚多。该院共有干、湿(水)天井 14 个。东、西厢房均建有走楼,一明一暗。 李家湾院子建筑规模较为宏大,布局巧妙,木雕精美,体现了当时李氏家族的显赫地位。同时, 该院子体现了地方民居建筑特色,为复原历史建筑和研究民间建筑提供实物资料。
17 财神庙及戏楼 古建筑 三庙镇半边街91号 位于三庙镇半边街 91 号,建于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816 年),现存财神殿和戏楼各一幢, 相对排列,占地 5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325 平方米。其中财神殿为悬山式木结构建筑,小青瓦 屋面,抬梁与穿斗梁架,其中明间为抬梁式梁架,次间为穿斗式梁架;大殿面阔五间 18.2 米, 进深四间 9.20 米,通高 8.00 米,建筑面积 204 平方米;殿前明间廊柱内有六级普通踏道进入殿 门,中柱间有卷草雀替,明间廊柱撑弓镂空雕刻戏剧人物。戏楼为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建筑,小 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面阔三间 7.20 米,进深三间 6.40 米,通高 8.3 米,楼台高 2 米,楼台 前沿雕刻戏剧人物 7 幅。财神庙及戏楼部分门窗、装壁和构件有更替,但主体构架仍保持原貌, 并有精美的木雕构件,因而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18 东渡老街 清-民国 古建筑 钓鱼城街道佛耳村7、8社 位于钓鱼城街道佛耳村 7、8 社,合川城东北嘉陵江左岸,建于清至民国时期。老街整体呈东西走向,全长约 350 米,宽 4—7 米,总占地面积约 45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5000 平方米。 现存老街 1 条、码头 1 座、民居建筑 17 栋、城门洞 1 座、牌坊残件、语录碑等。建筑为穿斗式 梁架、悬山式屋顶,成片分布,规模较大,多为清和民国时期修建。东渡码头自古以来就是下 川东的要津,合渝五条通道之一,该渡于清乾隆时兴办义渡,历经民国时期,至 2003 年合川合 阳嘉陵江大桥建成通车而废弃。东渡老街古建筑群特色突出,老街、民居、码头、城门等文物 古迹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折射着合川城市发展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19 天佑寨 古建筑 隆兴镇天佑村3社 位于隆兴镇天佑村 3 社一山岩上,依山而建,平面近椭圆形,占地约 10000 平方米。根据 寨墙上的修寨碑记载,寨子建于清代咸丰十一年(1861 年),有寨门 2 道(大寨门、小寨门), 均保存较好。其中大寨门方向 172 度,为拱形顶,高 2.50 米,宽 1.85 米,深 3.50 米,门上匾 额题记风化;小寨门为方形门洞,宽 1.30 米,高 3.00 米,门额上匾书“天佑寨”三字,左侧寨 墙上有修建天佑寨碑记;寨墙高 3 至 7 米不等,用条石错缝砌筑,墙厚 2.70 米,除南部寨墙局 部残损外,其余均保存较好。寨内有村民 16 户居住,小寨门后 60 米保留有一民居与寨子同时 代,为木结构悬山式建筑,水池、台阶、台基均存。天佑寨保存较好,是具有军事和居住双重 功能的战时防御性工程,是研究清代重庆地区社会史及防御性建筑的重要佐证,具有重要的文 物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20 长流坝墓地 古墓葬 太和镇富金村4社涪江岸边长流坝上 位于太和镇富金村 4 社涪江岸边长流坝上,共 3 座,编号 M1—M3,呈三角形分布,占地 面积约 3500 平方米,均为东汉砖室墓,封土堆尚存。其中 M1 封土堆约呈圆形,最高处达 6 米, 直径约 40 米,因泥石流造成封土堆一边塌陷,暴露出东汉砖砌墓室,宽达 2.30 米。该墓地位于 涪江岸边二级台地上,地形开阔平坦,从散落的汉代花纹砖分析,很多封土堆在农耕和修建电站时 被挖平或损毁,说明该地在东汉时期应是重要的人口聚集地,为研究东汉时期合川的社会经济、生 产力状况、丧葬祭祀风俗、民俗文化等提供了一定的实物资料,因而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21 三汇石拱桥 古建筑 三汇镇汇北社区,三汇正街与盐三路间溪流上 位于三汇镇汇北社区老场镇处,占地面积 200 平方米。据三汇镇志记载,该桥建于清嘉庆 年间。该桥为石结构单孔拱桥,南北走向,桥身用条石错缝平砌,桥拱用条石纵联起券,桥面 呈弧状,用石板铺成,桥南端设梯步 19 级,北端设梯步 10 级,桥面东西两侧立有石护栏,桥 身无纹饰和题刻。全桥通长 23 米,宽 6 米,通高 8.56 米,跨度 12.40 米,拱高 8.20 米,护栏 高 0.50 米。据了解,该桥原有修桥石碑,现已被毁。三汇石拱桥结构坚实稳固,至今仍在使用, 方便了两岸行人来往,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同时,该桥梁为研究清代时期当地交通状况、水 文条件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资料。
22 天平寨遗址 古遗址 官渡镇断桥村8社天平寨内 位于官渡镇断桥村 8 社天平寨内。1940 年,江苏南通崇敬中学因抗战内迁,初在合川城北 东岳庙设校,后迁天平寨。寨子依险而筑,面积约 1.4 平方公里,平面呈不规则形,寨墙高 4.2—5.8 米,寨门 7 道,现仅存 3 道,其中天堡门为单券拱,高 2 米、宽 1.5 米;天泉门为双券拱, 外券拱已垮塌,内券拱高 2 米、宽 1.5 米;天跟门为双券拱,高 2.6 米、宽 1.8 米、厚 3.3 米, 两券拱顶间已垮塌,由当地居民用废弃电杆重建,寨门两侧寨墙已被当地居民重建。据了解, 当时寨内汇聚四川及其他省份携家人、仆从来此避难的共 600 多户,并设乡团把守,一时房屋 连片,不见耕地,寨内有寺庙、国学馆、贞节院、老善堂诸多建筑,并设集市、断讼处等,俨 然自成体系。学校原建筑有教室、师生宿舍、办公室、操场等,1942 年崇敬中学再迁江北县, 房舍作为民居,建国后均被拆除,仅存房屋基址及残破围墙一堵,残存遗址面积 850 平方米。 该遗址见证了中国教育事业历经战乱而薪火不息,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23 长青寨 古建筑 小沔镇李湾村3社 位于小沔镇李湾村 3 社。长青寨系清代中晚期当地居民为防匪乱而修筑的民用防御型山寨, 平面略呈长方形,总占地面各约为 6000 平方米。全寨由内、外寨组成,内寨仅有一道寨门,现 已毁,仅存部分自然岩石和石砌的城墙。外寨由南、北、西三道寨门和围合的寨墙构成,保存 较完整。南门方向 180°,双联式券拱,中间为平顶,高 290 厘米,宽 200 厘米,纵深 330 厘 米,门内地面及两壁可见门轴及门拴洞,三根横向支撑平顶的圆木仍存,较为奇异的是两壁缝 隙中竖行刻有文字(楹联),仅可辨认出右侧“一□渠水”4 字。寨墙内外用楔形条石纵向错 缝平砌,中间填入泥土夯实,现存寨墙最高处 550 厘米,厚 170 厘米。长青寨三道寨门及两侧 寨墙保存较好,是合川地区为数不多的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山寨,对研究当时社会的山寨建筑类 防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4 方溪寺石刻 石窟寺及石刻 渭沱镇大岚村10社方溪寺古船山顶 位于渭沱镇大岚村 10 社,方溪寺东、北两面岩壁上,分布范围长 30 米,宽 7 米,石刻总 面积约 80 平方米。北面岩石壁原有 3 幅题刻,造像 1 龛,现仅存题 1 刻幅,以石匾方式刻行书 “第一山”3 字,匾宽 2.5 米,高 0.7 米。东岩上楷书“佛”字,字迹挺拨雄伟,方向 270°, 字径 5.16 米,深 0.11 米。岩下有圆雕石卧狮 2 尊,下部埋于泥土内,形态相似,头部前伸,与 颈背齐平,前腿跪曲,后大腿半蹲,后小腿伸于腹下,呈卧伏状,长 2.80 米,宽 1.10 米,可测 高度 0.9 米。两狮尺寸硕大,体形粗壮,形态逼真,但风化破损较严重,其中一狮后腿缺失, 背部断裂,腹部石块被部分凿掉。 摩崖土地造像一龛,方向 250°,龛脚与地表齐平,弧形龛顶,龛宽 1.40 米,高 1.10 米, 深 0.36 米。龛内像男女像各一尊并排而坐,皆双手抚膝,双脚下垂,面部表情沉稳肃穆,男像 头戴冠,着右衽长衣,胡须及胸,女像头发后梳,着有襟长衣,典型民间信仰的土地公婆形象。 单像高 0.84 米,肩宽 0.37 米,肩厚 0.32 米。该龛造像保存完整,形象生动、线条流畅,比例 适当,反映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方溪寺曾为合州四大名寺之一,现存的摩崖造像及题刻反映了 历史上的宏大规模,具有较高的文物考古价值。

合川区文物保护单位(28处)(2022年1月4日)[7]

编辑
序号 名称 时代 类别 地址 备注
1 牛黄坝遗址 新石器时代 古遗址 钱塘镇湖塘村2、3社 地处嘉陵江左岸一级阶地上,由牛黄坝、刘家院子、沙田溪沟、小鼓浪丘、斗笠口等台地组成,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100米,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2008年和2021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两次对遗址进行了发掘,查明早期遗存主要分布在小鼓浪丘,晚期遗存主要分布在牛黄坝,遗址地层堆积分别为耕土层、淤土层、明清层、新石器文化层,新石器地层出土有夹砂陶、泥质陶片、红烧土粒和少量石片,可辨器形有缸、罐、钵、纺轮等,陶片上纹饰有附加堆纹、菱格纹、戳印纹、瓦棱纹等,平底器所占比例较大,有少量圏足器,发掘的较重要遗迹有新石器时代窑炉。
2 吊嘴遗址 新石器时代 古遗址 钓鱼城街道办事处佛耳村4社 地处嘉陵江左岸二级阶地,遗址堆积深厚,包括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汉代、唐代、宋代及明清时期遗存,分布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新石器遗存分布在遗址东北部,分布面积约3000平方米,2018年11至2019年3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吊嘴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共计500平方米,发现较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汉代、唐代及明清遗存,以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为主,清理房址、灰坑、沟、柱洞等遗迹17座,出土了陶、石、瓷质器物标本100馀件(套)。
3 河嘴屋基遗址 商周 古遗址 铜溪镇镇弯桥村10社 涪江右岸的一级阶地上,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190米,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2008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发掘,总发掘面积320平方米,遗址地层堆积共分8层,距地表深3.60米,重要文化层有新石器文化层和商周文化层,其中又以商周文化层为主,出土遗迹有灰坑、灰沟,出土遗物有陶器及少量石器,石器分打制和磨制两种,器形有石锛、石斧、打制石片,陶器分为泥质、夹砂两类,陶色有青灰、红、黑等,纹饰主要有粗细绳纹、素面,另见交错绳纹、方格纹、凹弦纹、菱形纹等,器型有罐、尖底盏、尖底杯、壶、盆、器座、器盖、圈足盘、豆等,制作方式基本为轮制。
4 菜蔬排遗址 商周 古遗址 钓鱼城街道鱼城村4社 嘉陵江左岸一级阶地上,南北宽约40米,东西长约100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2008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菜蔬排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400平方米,主要地层为第3层商周文化层,该文化层中出土遗迹有灰坑,出土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较少,陶色有红褐、灰褐、灰、黑等,纹饰多为素面,见少量绳纹、弦纹,器型有平底器、圜底器、尖底器、圈足器等,可辨器类有罐、瓮、盆、壶、尖底盏、尖底杯、船形杯、碗、盉、灯形器、钵、器盖等,出土石制品多为打制,见少量磨制石器,器类有锛、锄、石片、石器断块,另出土有铜钺1件。
5 夜雨寺遗址 古遗址 南津街街道夜雨村云顶山上 夜雨寺又名智果寺,始建于唐,明代宣德十年(1435年)重建,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再建,原有福寿殿、大雄殿、观音殿、放生池等,规模较大,现存福寿殿、观音殿、放生池、部分禅房及大面积的原寺院石铺地面,均残损较严重,呈两进式复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约2400平方米,福寿殿坐北朝南,方向320°,为木结构悬山式建筑,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面阔5间18米,进深8.55米,通高7.2米,普通踏道六级,放生池上设小桥一座,连接福寿殿与大雄殿,遗址西南方立石碑1块,碑额书《智果寺新修道路碑》,落款为“万历元年岁在癸酉冬……”该碑部分残缺,碑面风化剥蚀严重。
6 洞灵观 古建筑 南津街街道花园村10社铜梁洞 地处铜梁洞松林坡以东,由山门、天井、廊洞、梯步、院坝及大殿构成,总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0平方米,山门、天井、廊洞、梯步为一个建筑组合单元,整体性低于院坝,并因廊洞顶部与院坝平齐,形成隐伏于地表的建筑群落,山门用条石砌筑,拱顶,门楣上书“古洞灵观”,落款为民国年间道长谭遁九,门内接横向长方形天井,石铺地面及墙体,天井后墙两端各开一拱顶廊洞,洞口端为向上石梯步通向院坝,院坝地面用条石铺设,呈横向长方形,大殿坐西向东,为单檐歇山式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梁架,明间6架椽栿8椽屋,前后乳栿札牵用6柱,次间9柱5穿,通面阔5间19米,通进深3间12米,通高约8米,房壁嵌有石碑11块,为清代至民国期间道观维修及田界碑,檐檩墨书“大清乾隆四十九年孟春月吉旦”。
7 蓝家老院子民居 古建筑 南津街街道梁坝村五社蓝家坝大田 该院子建于清代中晚期,由前堂、后堂、左右厢房和院前石坝构成,平面呈四合院布局,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前堂方向220°,为木结构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穿逗混合式梁架,三穿五柱,八架椽栿,前后乳栿札牵,雕花驼峰,雕花石柱础,房前一排阶檐柱形成通廊,通面阔五间22.40米,通进深9.40米,通高6.70米,素面台基高0.35米,普通踏道两级,后堂建筑为穿逗式梁架,三穿七柱,其馀形制与前堂相似,左右厢房均为悬山顶,穿逗式梁架,较前堂建筑前伸5.60米。
8 老屋基民居 古建筑 南津街街道鹞子村3社 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原为当地罗氏家族宅院,总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民居呈四合院布局,由大门、正厅和左右厢房围合,大门为悬山式石木结构建筑,两侧设八字形边墙,正厅为木结构悬山式建筑,小青瓦屋面,面阔五间23.30米,进深10.50米,前檐石廊柱上有方形撑弓,雕刻卷草花卉,次间和稍间开圆形和方形花窗,素面台基高0.75米,普通踏道五级,左右厢房均为木结构悬山式建筑,小青瓦屋面,面阔三间14.10米,进深10.00米,开方形花窗,正堂及左右厢房明间石廊柱共刻对联3副,内容为家族隆兴、德性培育和家风传承。
9 瑞映巷民居建筑群 清—民国 古建筑 钓鱼城街道瑞映巷 由瑞映巷8号、10号、12号、12附10号四个小院构成,现8号、10号、12号院已维修,并将10号、12号院连通,构成一个整体院落,12号附10号院为卢作孚创建合川水厂时任工程师刘德金的住宅楼,该院位于小山坡半腰,有建筑1幢,前设院坝,由围墙围合,现存建筑为砖木结构,一楼一底,悬山顶小青瓦建筑,青砖墙体抹白灰面,铺设木楼板,底层为碎卵石水泥地面,前檐立方形砖柱4根,楼层及底层均设前廊道 ,面阔3间12.5米,进深1间6米,通高7.3米,8号院与10号院相邻,均为独立院落,各于院前设石朝门,院内各有砖木结构建筑一幢,一楼一底,悬山顶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平面布局上区别较大,8号院为石朝门内接侧廊与主建筑搭接,侧廊与主建筑间设天井一个;10院石朝门内沿梯步向上再设内门,内门里建筑平面呈方形,建筑前为院坝。
10 柏树湾民居 古建筑 大石街道大觉村四社柏树湾 背倚山坡,左右两侧以山岩为凭,该院子建于清中期,由正堂、左右厢房和石铺院坝构成,平面呈三合院布局,方向125°,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正堂为木结构悬山顶建筑,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六架椽栿,四穿六柱,前后乳栿,竹编泥夹壁与木装壁兼用,窗棂以木雕装饰,通面阔3间17米,进深1间6.90米,高6.80米,明间横额枋上置两枚雕花匾托,左右次间的阶檐柱和檐柱围合形成房间,建筑面面呈“凹”字形,左右厢房均悬山顶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通面阔18.70米,通进深9.50米,院坝以规整条石横铺,院前置石砌古堰塘一口,塘边长有古黄桷树,枝叶繁茂,与古民居建筑相映衬。
11 利泽老街 清—民国 古建筑 大石街道利泽社区 东临嘉陵江,老街建于清至民国时期,由1条老街和2条支街构成,整体略呈“卜”字形,南北走向,全长约380米,宽4—5米,街沿宽0.7—1.4米,总占地面积约29400平方米,现存传统民居建筑约50幢,多为木结构建筑,少量为砖石结构建筑,木结构建筑高约5米,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以圆木为立柱,木装璧与篾编泥夹壁兼用,多为石铺地面和三合土地面,有的门外设石案作商铺柜台,房屋沿街道两侧连接,街面蜿蜒,规模较大,现街面铺设为水泥地面,部分建筑立面重新进行了包砌装修,老街104号附1号建筑保存较完整,为原供销社办公楼,该建筑为歇山顶式石基砖混结构,一楼一底,小青瓦屋面,篾编泥夹壁,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长18.4米、宽8.4米、高8米,犁头村拱桥位于老街南端约60米处,东—西走向,为石结构单孔拱桥,桥面中部向两端略倾斜,使桥面微呈弧形,全桥通长29米,通宽6米,通高8.20米,拱高7米,跨度10米,桥体结构稳固,形制保存较好。
12 鞍山院子 古建筑 燕窝镇鞍山村7社 建于清代晚期,为当地张姓地主宅院,上世纪五十年代曾作为鞍山乡政府所在地,整个建筑群由中院及南、北侧院构成,方向290°,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平方米,中院为主院,保存完整,由前堂,后厅,左右厢房构成四合院布局,院落中间为石板铺成的院坝,前堂建筑为单檐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正梁彩绘八卦及带纹图案,雕花驼峰,仰莲纹抱鼓式柱础,素面台基,普通踏道3级,面阔五间22.3米,进深3间7米,通高7.10米,南侧院布局及建筑构造与北院基本相似,但面积略小,且将前堂处设为戏楼,北侧院后期改变较大,后厅建筑拆除大半部分,右厢房拆除后重建,前堂建筑构件多有拆除后更替。
13 常清院 古建筑 龙凤镇常青村4社 现存建筑仅正殿及左厢房,当地传说,清初人们“湖广填四川”来此时,常清院被树木藤蔓覆盖,人们伐木斩藤方得显现,正殿座向36°,单檐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明间用抬梁式梁架,12架椽屋,次间用穿斗式梁架,五穿七柱,檩间衬云纹驼峰,面阔五间21米,进深四间12.7米,通高8.6米,普通踏道4级,檐檩上墨书“龙飞乾隆拾伍年岁次庚午季冬月下浣”,“大清国四川东道重庆府合州四新里五云山常清院临济正宗第九世开劈师公□□□□老和尚崇修”,正檀上墨书“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中部彩绘太极图,正殿后壁石墙上沿雕涡旋纹图案,木板壁现残存彩画一幅,左厢房被部分拆毁,悬山顶,小青瓦屋面,用圆木作穿斗式梁架,现仅存面阔3间,进深1间。
14 三兴寨 古建筑 三汇镇星寨村四社 紧靠三汇场镇的山顶上,该寨建于清咸丰年间,是当地居民防御匪乱的避难场所,建有寨门一道,寨墙总长约300米,建筑形态完整,平面略呈椭圆形,总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寨门为拱顶,方向70°,门框正中刻有狮面铺首一个,门额上石匾刻“三兴寨”三字,券顶上刻“大清咸丰四年季冬月上浣日吉旦”,门宽1.25米,高2.60米,纵深1.45米,寨墙用不规则石灰石叠砌,石缝间以三合土粘接,内外墙体间充填夯土,剖面呈梯形,平均厚3.40米,平均高4.40米。
15 光裕堂 古建筑 铜溪镇鞍子村4社 该院落原呈复四合院布局,由主院及左侧院构成,现主院前堂被拆除,总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后堂方向230°,木结构悬山顶,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四穿八柱,房前为通廊,设石栏杆,面阔3间15.20米,进深3间10.60米,通高8米,素面台基高0.40米,普通踏道4级,宽4米,左右厢房对称相向,均为悬山式小青瓦屋面,穿逗式梁架,面阔5间20米,其中左厢房后设侧院,院内有天井2个,布局呈四合院,通进深25米,院子左前侧有条石砌筑的碉楼1座,平面呈正方形,高约7米,边长4米。
16 鸭子桥 古建筑 大石街道黄坡村八社黄家溪上 该桥建于清代,为石结构单孔拱桥,东西走向,桥全长36米,宽2.62米,拱跨4.6米,桥面平整,用材规范,全部用长条形石板纵联平辅,无桥栏望柱和镶边石,桥面东端修筑垂带式踏道14级与桥面连接,踏道上为半圆形台基,用条石包砌,桥拱为半圆形,无券脸石边,采用纵联砌置,平式叠砌,拱石之间无榫卯,系无绞拱造法,拱券两端为自然山岩,拱券起券于基石边沿,桥基及桥身两边从起券处略呈扇形展开,桥身为实腹式,石料较为规范,灰缝结合紧密。
17 李芳述墓(老衙门、新衙门遗址) 古墓葬、古建筑 盐井街道观音村三社将军坟院子后 当地人称为“将军坟”,李芳述,合州人,青年从军,先后参与征剿贵州水西土司安坤、平定吴三桂、剿灭湖南苗人叛乱等战事,获任千总、西宁总兵官、贵州提督等职,被封为太子少保,授镇远将军,康熙四十七年卒,赠太子少傅,谥“壮敏”,李芳述墓为夫妻合葬墓,原用条石围砌,墓前设大型拜台,并有神道、牌坊及神道两侧的石翁仲,文革前,拆除该墓的石料用于当地的水库建设,现仅存石碑及碑后的土冢,土冢因连年的农耕活动,与周围耕地连为一体,难以测量,墓碑为石灰石质,方向260°,碑面刻“皇清诰授壮敏,诰封一品夫人显考妣李公赞之府君李母马老太君之墓”,“康熙五十二岁次癸己夹钟月吉旦”,“乾隆十五年庚午岁嘉平月上浣长媳正黄旗宗室李门觉罗氏率孙等重建”,碑边线浅浮雕龙纹和水波纹,碑面呈方形,通宽1.17米,通高2.90米,厚0.20米,须弥座高0.37米,李芳述老衙门位于盐井街道办事处许家村2社,当地传为李芳述回乡时办理军务的临时场所,原为三合院布局,现存正堂,悬山式木构建筑,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前檐增设一步架,面阔五间22.8米,进深三间11.2米,明间为抬梁式梁架,梁架间用栌斗和驼峰承接,施卷草雀替,木装壁、蔑编壁间隔,大门为六扇雕花门,次间为穿斗式梁架,屋间铺设楼层,稍间为不规则石材砌筑,原为三合土地面,三级普通踏道,李芳述新衙门遗址位于老衙门以西约1.5公里处,当地传为李芳述回乡省亲祭祖时的活动场所,该处地面建筑已全部无存,但留有少量残损台基、原建筑庭院的部分石铺地面和一对抱鼓式石门当,门当单件长1.1米,宽0.3米,高0.9米,前半部为方形基座覆缠枝花卉布幔,上竖圆鼓,鼓面浮雕双蝙蝠纹,后半部为方形基座上叠以半圆状石磴
18 锁云洞石刻 宋、清 石窟寺及石刻 三庙镇玉观村7社唐家湾仙人洞 造像及题刻顺山湾东、西、北三面石壁雕刻,分布于长60米,宽40米范围内,共有造像8龛11尊,摩崖题刻6幅,始刻于南宋嘉定年间,明清时期有增补,造像龛以锁云洞为中心,1号龛位于北壁,龛口呈方形,龛内作平顶,高1.18米,宽1米,深0.36米,造像1尊,为高浮雕明王像,面呈怒容,一手上举,一手贴腹部执法器,通高0.97米,肩宽0.34米,肩厚0.15米,造型动感十足,锁云洞为在西面石壁上开凿的洞窟,方向110°,平面呈半圆形,洞内壁素面无纹饰,洞外顶部正中刻行书“锁云”二字,字径0.40米,右壁篆书“□德性□心学”,左壁篆书“成孝敬厚人伦”,字径0.70米,左壁另有摩崖题刻3幅,其中1幅为篆书,题刻名“欧阳文忠公赠许旌阳”,宽1.66、高1.78米,其馀造像在东岩壁上或单尊,或三、五尊成组分布,彼此相距3—5米,分布较零散,营造出一种在白云山间修行的氛围。
19 象鼻寺摩崖造像 石窟寺及石刻 龙市镇龙头村27社 造像分布在长10米,宽5米的崖壁上,分上下两层,上层1龛居中,下层3龛并列,共计4龛(造像11尊)、碑刻4通,各龛及碑刻共编1—8号,所有造像龛均为方形弧顶龛,其中1号龛宽7.20米、高2.30米、残深0.65米,造像4尊并列而坐,3尊为佛像,均为螺发,著袈裟,结跏趺坐于方幔平铺的地面,双手于胸前结印,1尊为弥勒佛,双耳垂肩,大腹鼓突,著双领下垂式袈裟,袒肩与腹,左手置左腿上,右手抚右膝,张嘴呈笑容,游戏坐于方幔平铺的地面;4号龛内并排坐像3尊,残损严重,均为桃形背光,呈环状镂刻3层纹饰,第1层为缠枝花卉纹,第2层为卷曲纹,第3层为火焰纹,龛内第1尊,头无存,残坐高1.27米,内系博带束腰,外著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于腹前结印,结跏趺坐在置于须弥座上的莲台上,须弥座上刻2尊力士半蹲肩扛座台,龛内其馀2尊与第1尊相似,造像以东岩壁有3幅碑刻,以西岩壁有1幅题刻,均风化剥蚀严重。
20 杨粹中摩崖题刻 石窟寺及石刻 合阳城街道沙坪社区 合阳城卫生服务中心后山岩上,题刻共4幅,距地表0.6—4米,分别刻于南宋绍兴至嘉泰年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残损风化,其中3幅内容为离任官员和文人在此雅聚,于林泉之间赏酒品茗,抒怀离别之情的题句,位置最高一幅长2.20、宽0.94米,题刻人为宋军将领杨粹中,述其早年因金军入侵,举家背井离乡,后从军抗金,累经战阵,身被重创,授忠翊郎、裨将等职,离开军队后再任成都府路地方官30馀年,而后归隐在此,辟园筑屋,终老于山水林泉间的身世,碑刻共40行,每行13字,楷书,字径2厘米,该摩崖碑刻作者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抗金战争的亲历者,特别是参加了和尚原和煞金平两处重要的抗金战役,身受重创,作为宋军将领,史实还原度极高,是研究当时战争过程的重要文物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21 中国矿业大学旧址 1970年-1981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三汇镇汇兴社区枫岩湾 1970年北京矿业学院迁来至此,改名为四川矿业学院,迁校之初,从设计、取材、建造,整个过程都由师生自己完成,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并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1年,四川矿业学院迁至江苏省徐州市,更名为中国矿业学院,后升格为中国矿业大学,校园旧址用围墙隔离,以一条上山公路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分布有办公大楼、教学大楼、阶梯教室、图书馆、实验楼、总务楼、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食堂、医院、武装部、保卫科、粮站、幼儿园、商贸区等建筑共57幢,建筑之间以道路和上山梯步相连接,路旁两侧成排栽种梧桐树,校区内多为3—5层建筑,悬山式或硬山式屋顶,用水泥板瓦覆盖,墙体用当地的石灰石片石砌成,内部为贯通式筒子楼结构,除个别建筑进行了外部粉刷装饰外,旧址内的全部建筑基本保持了原有风貌,稳固坚实,保存较为完好,总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平方米。
22 国营陵川机械厂旧址 1965年-1998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清平镇工农村、华蓥村、向阳村、红卫村一带 占地面积约550亩,总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1965年,因国家三线建设需要在此建厂,代号167厂,主要生产40火箭筒、82迫击炮、自动装甲车炮、海炮等军事装备,鼎盛时期职工及家属达上万人,生产区域分布有设备分厂、冲压车间、海炮车间、总装车间、动力车间、废料库、天然气站等;行政区域分布有办公大楼、设计所、职工医院、干部大楼、厂属技校等;生活区域分布有职工宿舍楼群、灯光球场、托儿所、粮站、食堂等,1998年搬迁至成都市龙泉驿区大面镇,现旧址内保存较好的原有建筑总数达40多幢,占原有建筑总数量的80%,所有建筑均为砖混结构,车间类的生产建筑多为单层,硬山式屋顶,板瓦屋面,青砖墙体,水泥地面,平面以长方形为主;行政及生活设施类的,多为4—5层建筑,平顶,平面呈方形,这些建筑都保留了原有的形制,仅有部分立面或门窗作了替换,原有厂房现出售给民营企业作生产车间,原职工住宿楼等出售给私人作为住房。
23 人民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 1994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合阳城街道人民公园内山顶广场 占地800平方米,1994年由合川市委、合川市人民政府修建,纪念碑坐落在用青砂石砌成的两个同心圆中,方向215°,碑座平面呈“丫”形,外砌枣红色大理石,座高1.80米,碑身呈三角状,用灰白色大理石砌成,碑正面竖书 “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烫金字,其馀两面为素面,碑高10.80米,碑后约3米处建弧形纪念墙一座,正面用白色大理石砌成,书毛泽东同志“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八个字,背面用黑色大理石砌成,刻“合川革命烈士纪念碑铭”,整个广场长34.87米,宽22.42米,广场入口立石狮2座。
24 杨瑞符墓 民国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南津街街道花园村2社铜梁山方岩下 杨瑞符,国民革命军88师262旅524团第一营少校营长,淞沪抗战时,在谢晋元领导下,带领第该营500人(对外称800人)坚守四行仓库,进行了惨烈的战斗,掩护中国几十万军队撤出上海,1939年因伤在合川铜梁山疗养,第二年去逝并葬于铜梁山,县人感念其为国奋战,捐资购棺修墓,该墓在文革中被破坏,2015年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合川区人民政府在原址进行了重建,墓葬由墓体、墓碑、祭台、栏杆构成,座南朝北,墓葬用条石围砌,墓顶呈檐状,平面呈长方形,宽2.4米、长3.6米、高2.2米,墓前立方形石碑,碑文“抗日将军杨瑞符之墓,生于一九○二年,卒于一九四○年春”,落款“人民政府公元二○一年五月敬立”,碑后刻杨瑞符简介,祭台用青砂条石错缝平铺,祭台两侧建有条石栏杆,墓葬区域平面呈不规则状长方形。
25 红旗提灌站 1966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大石街道黄坡村2社嘉陵江边 于1966年始建,现仍发挥抽水提灌作用,该文物点由缆车道、抽水车、输水管、抽水房、引水管渠5个部分构成,缆车道建于嘉陵江面至抽水房间的斜坡岸边,由条石砌成梯步状,呈45°坡状,其上铺铁轨2道,缆车道宽2.60米、长约50米;输水管2根并列,顺铺于缆车道上,下抵嘉陵江,上接抽水房,并经抽水房向再上一级岩壁接通引水渠,将水送达远方,输水管单根直径0.32米;抽水车呈方形,铁皮壁及顶棚,下安滑轮,内置抽水设备,用4股铁缆绳牵引,在涨退水时顺缆车道升降;抽水房位于缆车道顶端,内置抽水动力设备和牵引、搅转设备,为单层砖石结构建筑,平面呈方形,小青瓦屋面,前立双拱石结构建筑作输水管和牵引绳通道,通面阔宽7.20米、深6.90米、高4.30米;引水管渠由引水管和双拱渡槽组成,拱跨7.30米、拱高3.37米、通高5.20米,水渠通宽2米、内宽1.20米,深0.75米。
26 金子粮站建筑群 20世纪60年代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钱塘镇大油村7社杨家湾 占地面积5625平方米,建筑面积4516平方米,粮店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拆除一座粮仓,仍存建筑基址,现存独立长方形仓8座,8座粮仓略成环状,顺山而建,呈梯级排列,仓门方向不一,其中2号粮仓较为有代表性,该仓为平层,用规整条石砌筑,混凝土连弧券顶,白灰抹墙,平面呈长方形,整栋建筑分隔为5个独立粮仓,各设木质房门,墙体石地栿处开气孔,长26.6米,宽11.8米,通高约10米,据了解仓内原有沥青铺地,现不存,但内墙剥落处仍可见沥青痕迹,其馀粮仓为砖石结构,小青瓦屋面,另有10余栋砖石结构建筑,均为悬山式小青瓦屋面,作为粮站办公用房和其他仓库。
27 会龙粮仓群 20世纪60年代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钱塘镇枣峰村1社会龙场镇水库街 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粮仓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九十年代粮站改制被部分拆除,现存独立圆仓6座,方形粮仓5座,分布于东西长100米,南北宽20米范围内,6座圆仓聚集一处,呈两排错落分布,彼此相距2米,仓门方向一致,均110°,每座仓均由条石砌筑墙体,攒尖顶,小青瓦屋面,檐圈用混凝土浇铸,檐周上用四轮青砖砌筑一圈,出檐较深,檐下四方各设一方形换气孔,墙内外抹白灰,各仓于东墙设进粮门1座外,又于南墙距仓底2米处设出粮门1座,单仓直径5米,高5.60米,墙厚0.50米,进粮门宽0.90米,高1.96米,方形仓位于圆仓群以南50米至100米处,分布在粮仓大门进口道路的左右两侧,左侧4座,其中紧邻水库的一座已垮塌;右侧1座,方形仓均为砖木结构建筑,小青瓦屋面。
28 陈伯纯旧宅(洋房子) 清—民国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钱塘镇大柱村4社 该建筑建于清代,为川东地下党金子沱领导人陈伯纯出生地和工作据点,当地人习称洋房子,原建筑规模较大,现仅存建筑1幢,方向165°,为中西结合式,共二层,屋顶为歇山顶,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石膏天花板,木条壁抹白灰面,正面大门为石质方门,立柱上施对联,大门上方两侧有卷草云纹撑弓一对,面阔三间17米,进深7.63米,建筑面积约280平方米,楼上四周设通廊,木质扶栏,柱间开拱形门洞,柱上雕塑卷叶白菜等图案,该建筑在50-60年代曾作金子乡人民公社和金子乡七大队的办公地,现楼层房间内外壁面上保留人民公社时期的标语、计划表、出勤表、评比栏等墨迹8幅。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四川省合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合川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20页
  2. ^ 2.0 2.1 2.2 2.3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重庆市合川区工作委员会. 天下合川.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13: 239–241. ISBN 978-7-5126-2067-4. 
  3. ^ 市文物局联合市文化执法总队严肃督察了合川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被拆案[永久失效链接]
  4. ^ 合川府办发〔2013〕40号。“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明明小学旧址为合川区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区文物保护工作实际,经区政府同意,决定将明明小学旧址确定为合川区文物保护单位,现予公布。附件:明明小学旧址简介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13年4月18日。附件 …… 明明小学旧址布局较为完整,保存的民国时期建筑类型多且特色明显,承载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是研究当时的教育体制及建筑工艺的重要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抄送:区委办公室,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纪委,区法院,区检察院,区人武部。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4月18日印发
  5. ^ 关于公布张森楷故居及陵园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2014-12-24。合川府〔2014〕147号。‘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张森楷故居及陵园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狮滩镇,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为进一步加强张森楷故居及陵园的保护和管理,学习张森楷先生“以史治国”思想,缅怀他“济世救国”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区文物保护工作实际,经区政府研究,决定将张森楷故居及陵园确定为合川区文物保护单位,现予公布。狮滩镇及区级有关部门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的相关规定,迅速组织人员划定文物保护范围、设立文物保护标志、落实好保护措施和责任人,正确处理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好张森楷故居及陵园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附件:张森楷故居及陵园简介。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2014年12月24日。附件。张森楷故居及陵园简介   张森楷,合川狮滩镇人,清末民初著名史学家。早年就学于州学及成都尊经书院,获张之洞及谭宗浚赏识,为王闿运弟子,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为举人,以史学研究闻名。先后完成《通史人表》296卷、《读史质疑》300多卷、《廿四史校勘记》、《合川县志》83卷、《史记新校注》123卷等,著述浩繁宏大,奠定了在中国近代史学家中的地位。1901在合州大河坝创建“四川民立蚕桑公社”及“四川民立蚕桑中学堂”,开四川近代蚕桑业发展之先河并以培养蚕桑人材为己任。1911年,参加“保路运动”,为营救被捕者而奔走,获得极高社会声誉。1912年任川汉铁路公司总理期间,改革陋习,整顿路政,成绩斐然。1928年在北平逝世,由卢作孚设法运回合川,公葬于学士山麓。1990年,张氏后人将其迁葬于狮滩镇柳寨村张森楷故居旁,合川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为其立碑纪念。张森楷故居位于狮滩镇柳寨村6社,当地人称为“举人院子”。平面呈复四合院布局,方向275o,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现存前堂、后堂、右厢房、右别院、侧门等构筑物。前堂为悬山顶木结构建筑,小青瓦屋面,抬梁穿逗混用式梁架,六棱金瓜石柱础,地面用青石板横向铺列,素面台基,普通踏道4级,前后檐下为贯通式廊道,现存面阔3间14米,通进深2间10.10米,通高6.20米。后堂为悬山顶木结构建筑,小青瓦屋面,穿逗式梁架,六棱金瓜石柱础,素面台基,普通踏道两级,前檐下为贯通式廊道,横枋间饰卷草纹雀替及雕花垂柱,大门横额上饰出头式雕花承匾柱头及镂空“寿”字窗棂,现存面阔3间15.10米,通进深1间9.60米,通高7米。右厢房为悬山顶木结构建筑,小青瓦屋面,穿逗式梁架,通长13.50米,通进深9米。右别院由后堂及厢房末端与杂房围合而成,呈六角形天井。侧门位于故居右前侧,用青砂石砌筑,重檐歇山顶,二柱一开间,通高3.20米,通宽1.80米,横匾书“驾福乘禧”,柱表以《陋室铭》和《黄冈竹楼记》中联句,刻楹联一副“待其酒力醒茶烟歇,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张森楷墓位于故居以北60米处的土台上,用青砂条石围合覆盖土冢,方向300o,墓前立石灰岩方形墓碑一块,碑前置方形石作祭台,碑上刻“历史学家张森楷先生之墓,1858年—1928年,合川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年10月25日立”。墓通长5.80米,宽2.55米,高1.50米。
  6. ^ 合川府发〔2018〕24号,“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关于新公布合川区24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现将我区新增24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予以公布。各相关镇街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17号)的规定,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全区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和保护工作。,附件:合川区新增石家洋房子等24处不可移动文物名单,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2018年10月8日
  7. ^ 合川府发〔2022〕1号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牛黄坝遗址等28处不可移动文物为合川区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17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6〕26号)规定,结合我区文物保护工作实际,经研究,决定将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牛黄坝遗址等28处不可移动文物核定为合川区文物保护单位,现予以公布(名单附后)。 各镇街、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等相关规定,切实分级做好保护范围划定、文物保护标志设立、保护措施和安全责任人明确等文物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进一步促进我区文物事业健康发展。   附件:1.牛黄坝遗址等2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牛黄坝遗址等2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 2022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