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座
永乐座,又称永乐戏院,是一座位于台北市大稻埕(今迪化街一段46巷内)的戏院,为日治时期大稻埕第二座现代剧场,于1924年2月落成、1960年歇业。
历史
编辑1921年,陈天来、简阿牛、谢汝铨、杨润波等人集资,计划成立名为“台北大舞台”的剧场,后于1923年更名为“永乐座”。1924年2月17日,永乐座正式在大稻埕市场对面吴文秀旧宅址落成,建筑共四层楼高,窗饰为四座艺术女神雕塑,内部装潢为日本风格,共1,505个座位,开幕首演由上海乐胜京班演出。[1][2]1925年9月,上映刘喜阳筹资、身兼编导之台籍人士首部自制电影《谁之过》。[3]1938年1月17日,吴锡洋制作之台湾第一部国语发音电影《望春风》在永乐座首映。[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永乐座短暂更名为“永乐舞台”,1946年11月再度更名“永乐戏院”,仍作为专供戏曲上演的场地。[1]
1943年,林抟秋组成的“厚生演剧研究会”上演张文环同名小说改编的《阉鸡》,作曲家吕泉生为《阉鸡》谱曲,使用台湾民谣《丢丢铜仔》、《六月田水》、《一只鸟仔哮救救》,演出后获得巨大回响,之后研究会也在此上演《从山上看街市的灯火》、《高砂馆》、《地热》等重要戏剧。[5][6]1948年,剧院经理陈守敬组织“永乐胜利团”歌仔戏班驻点演出;同年12月,顾正秋率领之京剧团来台,直至1953年7月皆在此演出,为战后京剧在台发展奠定基础。[7]
1954年起,永乐戏院转为电影放映、舞台演出混合经营,因而于1955年8月8日,改装了宽37呎、高16呎的新式宽型大银幕。[5]1957年,永乐戏院成为台语片放映重镇,当年上映近20部台语电影。[5]1960年5月,永乐戏院由于无法适应娱乐环境变迁、业主商业利益而正式停业。[1]
文化意义
编辑永乐座为当时台北最先进的戏剧表演场地,也是当时来台中国戏班及本地戏班在台北的重要演出场所,在台湾新剧(文化剧)史上更具有重要意义,多次重要的新剧都在此上演,诸如福州戏与京剧、歌仔戏尽择于永乐座演出。[1][5]作词家李临秋曾在此创作出《望春风》、《四季红》等脍炙人口的歌谣。[8]此外,蒋渭水、林献堂等人亦选择在永乐座举行演讲聚会,而1931年8月23日的“故蒋渭水先生之台湾大众葬仪”告别仪式也在此进行,使其成为见证台湾文化、社会革新运动萌芽的地点。[2][9]:216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1.3 徐亚湘. 永樂座.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10-01-18 [2022-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9) (中文(台湾)).
- ^ 2.0 2.1 經典路線:百年文協——大稻埕經典走讀. 博物之岛. [2024-08-31] (中文(台湾)).
- ^ 李福钟. 臺灣電影的那時此刻 (PDF). [2024-09-01] (中文(台湾)).
- ^ 李臨秋. 上善人文基金会. [2024-09-01] (中文(台湾)).
- ^ 5.0 5.1 5.2 5.3 永樂戲院 [台北市大同區]. 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 [2024-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7) (中文(台湾)).
- ^ 厚生演劇研究會演出《閹雞》. 开放博物馆. [2024-09-01] (中文(台湾)).
- ^ 陳守敬. 歌仔戏主题知识网. [2024-09-01] (中文(台湾)).
- ^ 台灣合唱之父呂泉生. 丰原国中在地文化课程. [2024-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01) (中文(台湾)).
- ^ 骆嘉惠. 蔣渭水「大眾葬」之觀察 (PDF). 文史台湾学报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 2013, (7): 211-234 [2024-09-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