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论
《肇论》,后秦僧肇作,阐释诸法无自性、不可得空之妙理,全书分为五部份〈宗本义〉、〈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附〈刘遗民书问〉及〈答刘遗民书〉)、〈涅槃无名论〉。
《肇论》 | |
---|---|
作者 | 后秦僧肇(384年—414年)著 |
语言 | 中文 |
主题 | 中观、三论宗 |
发行信息 | |
出版地点 | 中国 |
内容
编辑僧肇好清谈,早年师从鸠摩罗什,著作甚多,以《肇论》最为出名。肇论一词最早见于惠达《肇论疏》,事实上是由《宗本义》、《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所组成[1]。
黄忏华在《僧肇》一文称:“《宗本义》从缘生无性谈实相,《不真空论》从立处皆真谈本体,《物不迁论》依即动即静谈体用一如,《般若无知论》谈体用的关系,都是有所发挥而互相联系之作”。一般而言,《般若无知论》讲“智空”,《不真空论》和《物不迁论》讲“法空”,《涅槃无名论》讲“智法俱同一空”的“果空”,僧肇被喻为“解空”第一[2]。
〈宗本义〉,就文义、句法及内容而论,疑非僧肇手笔[3]。〈涅槃无名论〉亦见疑,汤用彤、方立天、石峻等人皆以〈涅槃无名论〉是伪作,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涅槃无名论》颇有疑点,或非僧肇所作。” 不过,横超慧日著〈涅槃无名论及其背景〉,徐文明著〈涅槃无名论真伪辨〉,提出相反的论据,认定此论确为僧肇晚年之作。对其真伪学术界看法不一。
今本《肇论》篇次为〈不迁〉、〈不真〉、〈无知〉、〈无名〉。现存惠达《肇论疏》的篇次为〈无名〉、〈不真〉、〈无知〉、〈不迁〉,不过依惠达注文中所述,其次序应为〈无名〉、〈无知〉、〈不迁〉、〈不真〉,今本盖于传抄中产生错乱[4]。而按照《高僧传》,其撰写年代依序为〈无知〉、〈不迁〉、〈不真〉、〈无名〉。
注解
编辑现存的古代注解有南北朝惠达《肇论疏》二卷[4]。唐朝元康(三论宗)《肇论疏》三卷。宋朝净源(华严宗)《肇论中吴集解》三卷[5]及《肇论集解令模钞》二卷,圆义遵式(云门宗)作《肇论注疏》六卷[6],悟初道全《梦庵和尚节释肇论》二卷。元朝文才(华严宗)有《肇论新疏》三卷和《肇论新疏游刃》三卷。明朝憨山德清《肇论略注》六卷。
明末有关《肇论》的研究,集中于〈物不迁论〉之论辩,乃起因于憨山与镇澄讨论清凉澄观〈物不迁论〉之评论而起。相关著作有空印镇澄《物不迁正量论》,莲池祩宏《竹窗随笔·物不迁论驳》,幻居真界《物不迁论辩解》、道衡《物不迁正量论证》、憨山德清《肇论略注》等。
影响
编辑佛教般若学“六家七宗”之说,很明显是受到老庄玄学等传统思想影响的结果,人们对般若性空学说的理解,多流于片面,不够精确。《肇论》是佛学中国化的代表作,结合了中国的老子与庄子思想,又以《维摩》、《般若》、《三论》为宗。僧肇的佛学思想都是围绕着解般若学的“空”展开的。《肇论》以般若中道之观点来阐述大乘佛教“般若性空”的思想,批六家七宗中的本无、即色和心无三家[7]。隐士刘遗民对僧肇的《般若无知论》极为推崇,弘始十二年(410年)刘遗民致函僧肇称“才运清俊,旨中沈允。推步圣文,婉然有归,披味殷勤,不能释手,真可谓浴心方渊,悟怀绝冥之肆,穷尽精巧,无所间然”[8]。
僧肇的《肇论》是在佛教的基础上对玄佛合流进行批判,一方面将玄学的成就推展至高峰,一另方面又标志着玄佛合流的终结,从此老庄思想在佛学中彻底消失,中原高僧多不愿再附会于老庄。
南朝宋明帝时期,陆澄编有《法论目录》,著录《肇论》四篇,《不真空论》归于“法性集”、《涅槃无名论》归于“觉性集”、《般若无知论》归于“般若集”、《物不迁论》归于“物理集”。慧晈撰《高僧传》,介绍僧肇的生平,大量引用《涅槃无名论》。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冢本善隆著,邱敏捷译:〈《肇论》在佛教史上的意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牧田谛亮著,释依观译:〈关于肇论之流传(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牧田谛亮著,释依观译:〈关于肇论之流传(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江灿腾:〈晚明〈物不迁论〉的诤辩研究─诸家的意见与空印镇澄的答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