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竹坑旧围
黄竹坑旧围,古称香港村、香港围,是香港的一条乡村(并非围村[1]),位于香港岛南区黄竹坑香港仔隧道出口及黄竹坑医院一带。
历史
编辑明朝建村
编辑香港村于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建立,因为附近的石排湾当时为转运莞香的港口而得名。万历年间郭棐所著《粤大记》也有记载到香港村,惟将其标示于今鸭脷洲上。
清朝荒废及周姓复村
编辑清朝初年,朝廷实施海禁,使香港村荒废。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周启文复村,及改村名为香港围;虽然称“围”,惟实际上从未设立围墙,有别于其他香港围村。
阿群带路
编辑由于该村附近有从南朗山流入香港仔海峡的溪水清冽甘甜(今黄竹坑明渠),故此有“香江”之称,此亦成为了香港的雅称。
1841年香港开埠,香港围有约200名村民。据说当年一名叫陈群“阿群”的渔民,带领英人从香港仔越山循此路至上环一带为英军开路,因而得名。她是一名水上人渔民,因为路是阿群带的,所以就称之“阿群带路”了。有说英军初抵港岛时,由陈群带领在赤柱一带登陆,经香港村,薄扶林等地到港岛北部一带。经香港村时,英军询问该处地名,陈群以水上人音回答“香港”,英国人即以水上人音"Hong Kong"为记,此名称后来成为了整座岛屿的总称,该处附近则命名为香港仔[2]。因为香港之名意义上已经代表整个香港岛,所以在1898年编印的政府地图,就以"Little Hong Kong"标示香港围位置[3]。
发展新围
编辑1860年,由于村民不断增加,土地不敷应用,于是在香港围以东发展新围,晚清及香港著名人物周寿臣就是在新围长大[4]。至1936年,英国国王佐治五世为了表扬周寿臣对香港的贡献,将香港围附近一山头命名为寿臣山,旧围及新围附近一带则得名寿山村。香港重光后,该村的名称逐渐称为黄竹坑旧围。
萎缩及范围被收窄
编辑1970年代末期,随著香港仔隧道工程展开,黄竹坑旧围大部份地方被香港政府强逼拆卸。而由于小部份村民与清朝签署了契约,部份年期达999年,为了避免冲突,香港政府对此予以承认,故此该小部份土地获得例外保留至今,惟范围已经萎缩大半。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香港政府多次进行了收取土地行动,将黄竹坑旧围范围由香港仔隧道出口及南风道与南风径交界的位置大幅度地收窄至今圣保罗男女中学附属小学前方位置。2000年代初期,香港政府首次派遣工人进入旧围,铺设了混凝土行人路,改善了该处的居住及卫生环境。2000年代中期,香港政府进一步收取土地,于该处兴建圣保罗男女中学附属小学;至2000年代末期,再将原来位于圣保罗男女中学附属小学背后、由一名周姓原居民经营及生活的车房及建筑物拆卸及迁走,并且将政府土地与私人土地交界推进。随著新一辈的村民迁出,旧围的人口及土地正在不断地萎缩,周姓原居民亦大幅度地减少;至1990年代开始有非原姓居民迁入,现时周姓原居民只馀几户;商业活动仅馀一些于旧围入口处,由非原姓居民经营的士多。
邻近
编辑黄竹坑旧围邻近以下的地方,而且以下地方均曾经为黄竹坑旧围的范围:
交通
编辑相关参见
编辑参考注释
编辑- ^ 古蹟留聲機 - 黃竹坑舊圍 Wong Chuk Hang Kau Wai Village. 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 2022-01-13 [2022-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30).
- ^ 群带路石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南区民政事务处
- ^ 刘智鹏. 香港仔和黃竹坑的新與舊. 港文化.港创意. [2018-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 ^ 前身“香港围” 周寿臣出生地 Archive.is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04-28 《明报》 2013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