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盛公水利樞紐
40°18′40″N 107°01′46″E / 40.31111°N 107.02944°E
三盛公水利樞紐位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城東南2公里的黃河幹流上。使河套平原成為亞洲最大的自流式灌溉區,兼有防洪、水利發電、工業用水及交通(110國道跨黃河大橋)等功能。黃河三盛公水利風景區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歷史
編輯旨在解決河套地區引黃灌溉和排水問題的「五七規劃」面世,正式推薦河套灌區實行「一首制」引水方案:在黃河幹流河道上建設一座攔河閘,將黃河水位提高,有計劃、可控制地引向灌區,實現農牧林業的適時適量用水,同時改造利用烏加河河道將其作為引黃灌溉的總排乾溝。
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與總幹渠工程經水利部批准立項,於1958年、1959年相繼開工。自治區決定在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先將「一首制」工程的第一部分——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也就是今天的攔河閘建起來。
1959年6月3日動土起造。1960年底在最為關鍵的黃河截流工程上卻遇到了難題:按照設計,堵河打壩用料是鋼筋混凝土,由國家投資一部分,地方配套一部分。然而當時地方無力配套。總工程師趙家璞提出可以用柴草卷石頭的疊埽棒來代替混凝土對黃河截流。為不耽誤1961年的夏灌,截流必須在1961年5月底前完成。1961年3月16日黃河開河,3月24日截流戰鬥打響,逐步把截流水面由480米壓縮到150米,同時炸開引河口把黃河水引進攔河閘。5月13日夜裡,龍口上游水流趨於平緩,連夜截流合龍口。1961年5月建成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