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尼友誼橋尼泊爾語मितेरी पुल),是一座橫跨波特科西河,連接中國西藏自治區聶拉木縣樟木鎮尼泊爾巴格馬蒂省辛杜帕爾喬克縣科達里的橋樑。[1]這座橋於1964年建成開放,2010年代之前是兩國之間唯一的官方過境點。 [1][2]

中尼友誼橋
नेपाल-चीन मितेरी पुल
中尼友誼橋。尼泊爾在左邊,中國在右邊。
座標27°58′24″N 85°57′50″E / 27.973413°N 85.964012°E / 27.973413; 85.964012
承載機車、行人和自行車
跨越波曲河
地點 中國聶拉木縣樟木鎮
 尼泊爾辛杜帕爾喬克縣科達里
官方名稱Sino-Nepal Friendship Bridge
設計參數
橋型拱橋(2015年前)
梁橋(2019年後)
建築材料鋼筋混凝土
全長45 m/ 110 m
寬度8 m
歷史
開工日1962年
完工日1964年
開通日1964年
重建日2019年
地圖
地圖

重建

編輯

2015年4月尼泊爾發生地震,這座橋遭到嚴重破壞,最後不得不拆除,這也導致兩地的邊境貿易城鎮一度變成了鬼村。2016年兩國開始修補橋樑,但由於損毀嚴重,交易並未恢復到地震之前的水平。最後中國決定重新建設一座新橋,據報導稱新橋長110m,改用雙墩鋼筋混凝土,該橋於2019年6月通車。[3][4]

運輸連接

編輯

在大橋的尼泊爾一方,Sindhupalchok縣的阿尼哥公路(簡稱ARM)通往加德滿都。這條路是根據建築大師阿尼哥命名的。在中國方面, 318國道經過樟木鎮,隨後經過拉薩,而國道的終點則是上海市人民廣場。其中,318國道在拉薩到邊境的一段也稱作為中尼公路

經濟意義

編輯

兩國政府已在當地建立了一個法律和行政便利的區域,以便在距離大橋30公里範圍內讓居住在那裡的居民互相進入和交換貨物,免去簽證要求。在這區域內,尼泊爾製造的大量商品無需繳納關稅便可以進行貿易,尤其是農產品和手工藝品。因此橋附近的經濟活動開始活躍起來。中國的藏族商人則向尼泊爾出售羊毛、鹽、茶和在當地流行的藏藥。不過在中國其他地區製造的各類商品還是占了貿易主導地位。卡車把中國其他地區製造的貨物運到中方離大橋最近的樟木鎮,卸貨後再裝上小型卡車運到無關稅區域。這種來回環繞的情況除了是因為兩地海關條例和其他行政原因導致外,還因為尼泊爾方面的道路基建不足,中方的大卡車無法直接駛入,不過在中國的幫助下,尼泊爾正在科達里鎮附近建造一個新的卡車倉庫,有助緩解情況。運到邊界的一些商品也在當地村里出售,許多藏人將房屋的底層出租給來自中國其他地區的商人。每天約有500名尼泊爾人過友誼橋出售他們的產品或購買中國商品自用或在本國轉售,中國方面則每天約有250名中國人過橋。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China’s Nepalese friendship road leads to the heart of India’s marke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he Guardian vom 23. April 2013. Abgerufen am 2. Juni 2013.
  2. ^ Since then, the 1850 m high Gyirong-Rasuwa border crossing and the 3640 m high Burang-Yari border crossing have been opened.
  3. ^ Nepal, China to study Tatopani border. kathmandupost.com. [2022-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6) (英語). 
  4. ^ New Sino-Nepal Friendship Bridge Becomes Operational, Replaces Damaged One. News18. 2019-06-07 [2022-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9)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