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才子傳
《唐才子傳》,元朝辛文房撰,成書於元成宗大德甲辰(1304年),共十卷,共收唐、五代詩人傳記278篇,傳中又附120人小傳,合計398人。[1]
介紹
編輯辛文房是西域人﹐曾官省郎。元成宗大德甲辰(1304年)撰成《唐才子傳》一書。在此之前,尚無一本唐代詩人專門傳記,《唐才子傳》是第一本唐代詩人傳記,「遊目簡編,宅以史集,或求詳累帙,因備先傳,撰以成篇,斑斑有據,以悉全時之盛,用成一家之言」[2],文筆秀雅,可讀性極強。伍崇曜稱:「其書評騭精審,似鍾嶸《詩品》;標舉新異,似劉義慶《世說》;而敘次古雅,則又與皇甫謐《高士傳》相同」。
此書涉及人物廣泛,明顯有舛誤和不足,甚至是無篇無之,[3]如《劉長卿小傳》中記權德輿稱劉長卿為「五言長城」﹐事實是劉長卿「自以為五言長城」。[4]《杜甫小傳》裡所講的李邕「奇其才,先往見之」的說法,有誤,李邕拜訪杜甫之前,李白、高適、杜甫已先行一同拜訪李邕,高有詩曰「一生徒羨魚,四十猶聚螢」,杜贈詩曰「芳宴此時具,哀絲千古心」。《薛據小傳》:記薛據是「荊南人。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榜進士……」,但王維是開元九年(721年)進士,而《舊唐書》載薛據之兄為河東人。《張繼小傳》說張繼「為鹽鐵判官」,周義敢認為張繼是否任鹽鐵判官「尚待考核」。[5]《戴叔倫小傳》稱戴叔倫是「貞元十六年陳權榜進士」,有誤,戴叔倫卒於貞元五年,不可能在貞元十六年中進士。《唐彥謙小傳》記唐彥謙:「唐人效杜甫者,惟彥謙一人而已。」,事實上彥謙學最多是李商隱,《唐詩紀事》雲:「彥謙學義山爲詩。」,而唐人學杜詩最有成就者應該是李商隱。[6]《薛逢小傳》記薛逢進士及第後即「調萬年尉」,也嫌簡略,應以《舊唐書·薛逢傳》記「釋褐秘書省校書郎」為是,薛逢因得罪劉瑑而貶為「巴州刺史」一說恐誤,刺史的品秩為正四品,而此前所任縣令僅為正六品,不降反升,不合理;又如薛逢在四川應是先出任成都府少尹,其作品《鑷白髮》詩有「前年依亞成都府,月請俸緍六十五」句可證,少尹月俸正好是六萬五千(六十五貫)。[7]《王建小傳》說王建是穎川人,遲乃鵬透過姚合詩考證,王建應為渭南縣人。[8]又說王建是大曆十年進士,傅璇琮據張籍詩及白居易《與元九書》等史料,考證出當時王建只是十歲或七歲孩童。[9]《嚴維小傳》稱嚴維曾任「餘姚令」,但姚合《極玄集》有一詩,題曰:《餘姚祇役奉簡鮑參軍》,所謂「餘姚祇役」只是來餘姚出差。《孟雲卿小傳》稱孟雲卿是「關西人」,實則孟為河南平昌人,所謂「關西人」之說可能受杜甫《寄張十二山人彪三十韻》:「歷下辭姜被,關西得孟鄰。」之句的誤導。《楊發小傳》稱「恨其出處事跡不得而知也」,然而楊發於《兩唐書》皆有傳,附於其弟楊收傳裡。又說李白入水撈月而死、駱賓王在靈隱寺為僧皆純為小說家之言,失之考證。本書也雜夾神話色彩,《常建小傳》提到常建遇「秦時宮人,亡入山來食松葉」,《韓湘小傳》的韓湘則是照錄民間神話故事八仙過海的韓湘子。《唐才子傳》久佚,清初《四庫全書》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243人,附傳44人,共287人,編為8卷,已不全。日本《佚存叢書》有完整的10卷本,記有278人,附傳120人。
目錄
編輯卷一
編輯- 〈六帝〉(唐末六帝,明、憲、德、文、僖、睿)〈王績〉〈崔信明〉〈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劉希夷〉〈陳子昂〉〈李百藥〉〈李嶠〉〈張說〉〈王翰〉〈吳筠〉〈張子容〉〈李昂〉〈孫逖〉〈盧鴻〉〈王泠然〉〈劉慎虛〉〈王灣〉〈崔顥〉〈祖詠〉〈儲光羲〉
卷二
編輯- 〈包融〉〈崔國輔〉〈盧象〉附韋述〈綦毋潛〉〈王昌齡〉附辛霽〈常建〉〈賀蘭進明〉〈崔署〉〈陶翰〉〈王維〉附裴迪、崔興宗〈薛據〉〈劉長卿〉附李穆〈李季蘭〉附[10]〈閻防〉〈李頎〉〈張諲〉〈孟浩然〉〈丘為〉〈李白〉〈杜甫〉〈鄭虔〉〈高適〉〈沈千運〉〈孟雲卿〉
卷三
編輯- 〈岑參〉〈王之渙〉〈賀知章〉〈包何〉〈包佶〉〈張彪[需要消歧義]〉〈李嘉祐〉〈賈至〉〈鮑防〉附謝良〈殷遙〉〈張繼〉〈元結〉〈郎士元〉〈道人靈一〉附[11]〈皇甫冉〉〈皇甫曾〉〈獨孤及〉〈劉方平〉〈秦系〉〈張眾甫〉〈嚴維〉〈於良史〉〈靈徹上人〉〈陸羽〉〈顧況〉〈張南史〉〈戎昱〉附包子虛〈古之奇〉〈蘇渙〉〈朱灣〉〈張志和〉
卷四
編輯- 〈盧綸〉〈吉中孚〉〈韓翃〉〈耿湋〉〈錢起〉附錢徽、懷素〈司空曙〉〈苗發〉〈崔峒〉〈夏侯審〉〈李端〉〈竇叔向〉〈康洽〉〈李益〉〈冷朝陽〉〈章八元〉〈暢當〉〈王季友〉〈張謂〉〈於鵠〉〈王建〉〈韋應物〉〈皎然上人〉〈武元衡〉〈竇常〉〈竇牟〉〈竇群〉〈竇庠〉〈竇鞏〉〈劉言史〉〈劉商〉
卷五
編輯- 〈盧仝〉〈馬異〉〈劉叉〉〈李賀〉〈李涉〉〈朱晝〉〈賈島〉〈莊南傑〉〈張碧〉〈朱放〉〈羊士諤〉〈姚系〉〈麴信陵〉〈張登〉〈令狐楚〉〈楊巨源〉〈馬逢〉〈王涯〉〈韓愈〉〈柳宗元〉〈陳羽〉〈劉禹錫〉〈孟郊〉附陸長源〈戴叔倫〉〈張仲素〉〈呂溫〉〈張籍〉〈雍裕之〉〈權德輿〉〈長孫佐輔〉〈楊衡〉附符載、李群、李渤
卷六
編輯- 〈白居易〉〈元稹〉〈李紳〉附郁渾〈鮑溶〉〈張又新〉〈殷堯藩〉〈清塞〉〈無可〉〈熊孺登〉〈李約〉〈沈亞之〉〈徐凝〉〈裴夷直〉〈薛濤〉〈姚合〉〈李廓〉〈章孝標〉〈施肩吾〉〈袁不約〉〈韓湘〉〈韓琮〉〈韋楚老〉〈張祜〉附崔涯〈劉得仁〉〈朱慶餘〉〈杜牧〉附嚴惲
卷七
編輯- 〈楊發〉〈李遠〉〈李敬方〉〈許渾〉〈雍陶〉〈賈馳〉〈伍喬〉〈陳上美〉〈李商隱〉〈喻鳧〉附薛瑩〈薛逢〉〈趙嘏〉〈薛能〉〈李宣古〉附李宣遠〈姚鵠〉〈項斯〉〈馬戴〉〈孟遲〉〈任蕃〉〈顧非熊〉〈曹鄴〉〈鄭嵎〉〈劉駕〉〈方幹〉〈李頻〉〈李群玉〉
卷八
編輯- 〈李郢〉〈儲嗣宗〉〈劉滄〉〈陳陶〉〈鄭巢〉〈於武陵〉〈來鵬〉〈溫庭筠〉附紀唐夫〈魚玄機〉〈邵謁〉〈於濆〉〈李昌符〉〈翁綬〉〈汪遵〉〈沈光〉〈趙牧〉附劉光遠〈羅鄴〉〈胡曾〉〈李山甫〉〈曹唐〉〈皮日休〉〈陸龜蒙〉〈司空圖〉〈僧虛中〉附顧棲蟾〈周繇〉
卷九
編輯- 〈崔道融〉〈聶夷中〉〈許棠〉〈公乘億〉〈章碣〉〈唐彥謙〉〈林嵩〉〈高蟾〉〈高駢〉〈牛嶠〉〈錢珝〉〈趙光遠〉〈周朴〉〈羅隱〉〈羅虬〉〈崔魯〉〈秦韜玉〉〈鄭谷〉〈齊己〉〈崔塗〉〈喻坦之〉〈任濤〉〈溫憲〉〈李洞〉〈吳融〉〈韓偓〉〈唐備〉〈王駕〉〈戴思顏〉〈杜荀鶴〉
卷十
編輯校本
編輯由於《唐才子傳》存在大量舛誤和不足,坊間出現各種校箋本。其中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傅校箋》匯集各家考證成果,其《校箋》第五冊則是針對前四冊出版後,受到各方的巨大迴嚮,再一次進行補充與校正,可視為現今《唐才子傳》校本的最高成就。[13]其他校本列出如下:
- 周本淳《唐才子傳校正》
- 王大安校訂《唐才子傳》
- 舒寶璋校注《唐才子傳》
- 孫映逵《唐才子傳校注》
- 李立朴《唐才子傳全譯》
注釋
編輯- ^ 楊士奇《書〈唐才子傳〉後》云:「十卷,總三百九十七人。」人數較辛氏《引》言累計少一人。
- ^ 《唐才子傳·引》
- ^ 周本淳將《唐才子傳》的訛誤概括為四:一是時間失次,二是地理訛誤,三是誤甲為乙,四是褒貶失實。(周本淳《唐才子傳校正》序);陶敏、李一飛《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學》則認為:「此書的主要價值與其說在提供詩人傳記史料方面,倒不如說是在唐詩的品評方面。」
- ^ 權德輿《秦徵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詩序》
- ^ 《新唐書・藝文志》僅載:「(繼)字懿孫,襄州人。大曆末,檢校祠部員外郎,分掌財賦於洪州。」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張繼考》提出:張繼很可能是與他的好友鄒紹先「同樣擔任租庸判官、轉運判官之類的官職」。
- ^ 《蔡寬夫詩話》記載:「王荊公晚年亦喜稱義山詩,以為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惟義山一人而已。每誦其『雪嶺未歸天外使,松州猶駐殿前軍』,『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與『池光不受月,暮氣欲沉山』,『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戰場』之類,雖老杜亡以過也。」
- ^ 《新唐書·食貨志》載:「唐世百官俸錢…諸府少尹…六萬五千。」
- ^ 遲乃鵬《王建研究叢稿》頁3
- ^ 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第二冊)
- ^ 劉媛、劉雲、鮑君徽、崔仲容、道士元淳、薛縕、崔公達、張窈窕、程長文、梁瓊、廉氏、姚月華、裴羽仙、劉瑤、常浩、葛鴉兒、崔鶯鶯、譚意哥、吉中孚妻張夫人、鮑照妻文姬、杜羔妻趙氏、張建封妾盼盼、南楚材妻薛媛等。
- ^ 惟審、護國、文益、可止、清江、法照、廣宣、無本、修睦、無悶、太易、景雲、法振、棲白、隱巒、處默、卿雲、棲一、淡交、良乂、若虛、雲表、曇域、子蘭、僧鸞、懷楚、惠標、可朋、懷浦、慕幽、善生、亞齊、尚顏、棲蟾、理瑩、歸仁、玄寶、惠侃、法宣、文秀、僧泚、清尚、智暹、滄浩、不特等四十五人。
- ^ 王周、劉兼、司馬札、蘇拯、許琳、李咸用
- ^ 唐代最著名詩人杜甫研究可能是傅編《唐才子傅校箋》中最大的例外,在《校箋》第一冊有關杜甫的考證工作著實不多,後面僅僅照錄兩唐書本傳全文以及元稹撰《墓係銘》作結尾。原因是杜甫之生平大略早為學術界所熟知,不必再作錦上添花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