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tēng(1378年11月—1417年),明朝第二次封的唯一一任吳王,明朝宗室,明太祖朱元璋之孫,開平忠武王常遇春之外孫,明興宗朱標的嫡次子,惠帝(建文帝)朱允炆異母弟,母孝康皇后常氏。

生平

編輯

朱允熥出生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初封郡王。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己卯,冊兵馬指揮趙思禮女為朱允熥之妃。在建文元年(1399年)被建文帝冊封為吳王,國杭州,但未就藩。明朝以皇太子之子受封郡王再進封親王者,僅他一例。

建文年間,朱允熥和建文帝的四叔燕王朱棣發起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殺入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登基為帝,貶朱允熥為廣澤王,居漳州。同年九月,朱棣將朱允熥與弟懷恩王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其兄惠帝及心懷怨懟為由廢為庶人,禁錮鳳陽[1]

永樂十五年(1417年),谷王朱橞欲以邀請入府的朱椿庶三子蜀府崇寧王(《萬曆野獲編》補遺誤作崇陽王)朱悅燇詐稱為「建文君」,意在謀反,是年朱允熥暴卒。《萬曆野獲編》指朱棣擔心朱允熥再被謀亂者利用而將其殺死[2][3]。在其死後,朱棣下令既往不咎以禮安葬。

南明追復他為吳王弘光帝[4]隆武帝追諡[5]

家族

編輯

朱文坤,不知所終。

明英宗奪門之變復辟後,安置吳庶人後裔及其母楊氏等十八人於鳳陽,遣人看守門戶以禮優待[6];此吳庶人可能是朱允熥的子孫。天順三年十月,淮揚巡撫都御史滕昭奏請將建庶人、吳庶人重新送到有軍隊的城中看守,明英宗不許。成化三年九月,南司禮太監覃包等奏及建庶人、吳庶人兩家衣料短缺,明憲宗命工部予以供給,此時建、吳兩家已能購買女奴了[7]。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守備鳳陽太監李棠奏稱已故吳庶人的姐姐「年八十六歲,近卒於高牆內」,請求令所司安葬。憲宗聞之惻然,命禮部令所司按例安葬。

1935年王丕煦等纂、梁秉坤等修《萊陽縣誌》卷末附記則記載朱允熥子朱載坤(按輩分字,應為朱文坤)的一支後人藏於民間並已達百餘戶[8]

朱允熥家族
 
 
 
 
 
 
 
 
 
 
 
 
 
 
 
 
 
 
高祖父:(追尊)熙祖裕皇帝朱初一
 
 
 
 
 
 
 
曾祖父:(追尊)仁祖淳皇帝朱世珍
 
 
 
 
 
 
 
 
 
 
 
高祖母:(追尊)裕皇后王氏
 
 
 
 
 
 
 
祖父: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外高祖父:(追封)楊王陳氏
 
 
 
 
 
 
 
曾祖母:(追尊)淳皇后陳氏
 
 
 
 
 
 
 
 
 
 
 
外高祖母:(追封)楊王夫人
 
 
 
 
 
 
 
父:(追尊)興宗孝康皇帝朱標
 
 
 
 
 
 
 
 
 
 
 
 
 
 
 
 
 
外曾祖父:(追封)徐王馬公
 
 
 
 
 
 
 
 
 
 
 
祖母:孝慈高皇后馬氏
 
 
 
 
 
 
 
 
 
 
 
 
 
 
外曾祖母:(追封)徐王夫人鄭媼
 
 
 
 
 
 
 
 
 
 
 
(追復)吳悼王朱允熥
 
 
 
 
 
 
 
 
 
 
 
 
 
 
 
 
 
 
 
 
外高祖父:常重五
 
 
 
 
 
 
 
外曾祖父:常六六
 
 
 
 
 
 
 
 
 
 
 
外高祖母:陳氏
 
 
 
 
 
 
 
外祖父:(追封)開平忠武王常遇春
 
 
 
 
 
 
 
 
 
 
 
 
 
 
外曾祖母:高氏
 
 
 
 
 
 
 
 
 
 
 
母:(追尊)孝康皇后常氏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續文獻通考》:永樂二年春三月,改敷惠王允熙為甌寧王,降廣澤王允熥、懷恩王允熞為庶人,以二王不能諫正建文也。詔曰:「帝王之道,立愛惟親,為子不祗,不及於父。朕皇考皇妣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創業垂統,傳之萬世。朕長兄懿文皇太子,降生弗永,裔子允炆,幼沖嗣位,昏愚自暴,顛覆成章。崇信奸邪,戕害骨肉,天下蕩然,社稷幾墜。朕惟祖宗積德之勤,父皇母后創業之艱,不得已起兵,賴天之佑,內難廓清。允炆罪惡貫盈,闔宮赴火。諸臣民同詞勸進,朕以宗社為重,勉徇輿情,君臨大寶。長兄諸王允熥、允熞乃襲王封。不意允熥允熞弗知省躬,自生疑懟。朕以長兄至情,不忍譴責,免為庶人,以保全之。朕痛切於心,長存念慮。長兄未有承嗣,其第四子允熙生有四年矣,茲特封甌寧王,世守懿文太子之嗣。嗚呼!協和之道,睦族為先。惇敘之仁,繼祖為大。用展同氣之情,庶續親親之義。」
  2. ^ 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一:「谷庶人橞……改國於湖廣長沙府,至國,詐造圖讖,偽作妖言,謀制燈入貢,潛納壯士於御前。會蜀府崇陽王悅燇以事逃入長沙,橞邀入府,詐雲建文君實不死,此即真故主來歸,欲奉以舉事,崇陽不從。蜀王椿,其同母兄也,聞其謀,遣使諭止之,弗悛,乃以聞於朝。於是太宗遣兵取之,橞倉卒不及發,遂就執至京,錮西門內,時永樂十五年也。是時建文二弟,惟庶人允熥一人在,自橞有此舉,是年即以訃聞。蓋上慮不逞者復欲藉以干紀,不得不除之也。」
  3. ^ 弇山堂別集》作永樂十三年(1415年)
  4. ^ 明史》諸王世表四、《南明史》卷七(志第二 禮中)、《爝火錄》卷七、《小腆紀傳》卷第二(紀第二)、《小腆紀年(附考)》卷第八(自九月至十二月)及《偏安排日事蹟》卷六記載明安宗的追復作吳悼王
  5. ^ 南明史》卷七(志第二 禮中)及《思文大紀》卷四記載明紹宗的追復作吳哀王
  6. ^ 明實錄·英宗實錄》卷二百八十三:「丙辰,釋建文君子孫,安置鳳陽。敕太監雷春等曰:『朕眷念宗室至親,雖在不原,亦令得所。今遣太監吳昱管送吳庶人及其母楊氏等共一十八名,日前去鳳陽居住。每月令所司支與食米二十五石、柴三十斤、木炭三百斤,聽於軍民之家。自擇婚配,其親戚許相往來。其餘閒雜之人,並各王府不許往來。交通若因衣服飲食之類,許出街市交易買賣。差出內使魯博黃父住劉敬潘成趙玉韋州,就與庶人看守門戶,出入使令爾春等。須要照顧防閒,令其安分守法,亦宜以禮優待,毋得忽慢,庶副朕眷念宗室之意。」
  7. ^ 萬曆野獲編》卷四:天順三年十月,淮揚巡撫都御史滕昭上言:「建庶、吳庶。俱安置鳳陽,官軍巡警擊柝,聲聞陵寢。或有不逞之徒,事出意外,卒難防範。乞將二庶送有軍衛城池,或即移鳳陽廢中書省,嚴加防範」。上曰:「安置已定,不必動。」至成化三年九月,南司禮太監覃包等奏:「建庶、吳庶,自天順初安置鳳陽,其帶帳幔靴,俱已敝盡。又人口一十八名,歲給布縑綿絮,今死亡者五人,因而減給。所買女奴六人,俱無衣布,宜為修補。」詔下工部勘給之。
  8. ^ 《萊陽縣誌》卷末附記:「懿文太子後裔,明吳王允熥為懿文太子標三子,建文元年封,未就國,及靖難師入京,降為郡王,其年九月,又廢為庶人,以憂憤死,子載坤尚在襁褓,宮監王忠負逃民間,及長,懼禍。弘熙元年,潛走邑下夼(發音況),今其村稱朱家夼,朱氏約百餘家人。」

參考書目

編輯

參見

編輯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朱橚
明吳國國王
1399年-1402年7月

原因:降為廣澤王,封國撤除

原因:明政府封之
明廣澤國國王
1402年7月-1402年9月

原因:廢為庶人,封國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