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
磁州窯,宋元時期中國北方代表性民間窯場,始燒於北朝末年而延續至民國時期,其窯址位於河北省磁縣,古稱磁州,故名磁州窯。該窯生產白瓷、黑瓷以及白地釉下彩繪瓷等產品,其中又以白地釉下彩繪瓷最具代表性,其運用黑白對比的裝飾手法,給人以強烈而明快的藝術裝飾效果,形成了自由奔放而又富有生活色彩的裝飾風格。常見器型有花口瓶、如意形枕、方枕、四系壺等。其裝飾技法多樣,有劃花、剔花、刻花、印塑、彩釉等工藝。磁州窯的裝飾內容富有北方地區的民風、民情、民俗性,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故被譽為「民俗博物館」或「民俗詞典」。[1]
磁州窯燒制技藝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 |
分類 | 傳統技藝 |
序號 | 360 |
編號項目 | Ⅷ—10 |
登錄 | 2006年 |
磁州窯遺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河北省邯鄲市、磁縣 |
分類 | 古遺址 |
時代 | 北齊、隋、宋、元 |
編號 | 44 |
認定時間 | 1996年 |
磁州窯器物的典型紋飾有文字裝飾、嬰戲紋、戲曲人物故事、小兒垂釣、龍鳳紋及自然景物等,宋元時期磁州窯的影響很大,除了在河北外,在山西、河南等地的一些窯場也燒制具有磁州窯風格和裝飾技法的產品,最終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磁州窯系。1996年,磁州窯遺址被列入國家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磁州窯燒制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
地理位置
編輯磁州窯窯址位於河北省磁縣,因窯址分布的漳河、滏河流域自宋至清屬於磁州所轄,故名磁州窯。經過歷年的調查和發掘,磁州窯的窯址主要分布於兩個區域:一是以河北磁縣觀台鎮為中心,窯址分布在鎮西的漳河兩岸,河東岸有觀台和東艾口村,河西岸為冶子鎮;一是以彭城鎮(位於河北邯鄲市峰峰礦區)為中心[3],該處作為磁州窯的窯址久負盛名,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譽。兩個窯址區遺址密集,地下埋藏有大量的瓷器碎片和相關遺存。
在磁州窯窯址及其附近,分布有大量燒製瓷器所必需的燃料以及原材料、顏料等礦藏,且各窯均建於漳河、滏河及其支流兩岸,水資源充足,既能方便製瓷,又能為運輸瓷器提供安全、廉價、方便的水上運輸條件,有利於將磁州窯瓷器輸送到各地。
胎釉特點
編輯磁州窯瓷胎用料叫「大青土」,這種瓷土含鐵量高且顆粒較大,製成的器物胎質稍粗,胎體顏色較深,呈灰白色或灰黃色,不如邢窯、定窯般細白,為了克服這一先天不足,同時也為降低生產成本,磁州窯工匠做到了「粗料細作」,即在製成的胎上施一層白色泥漿料,這種泥漿料用質量良好的高嶺土製成,其能夠使器物表面更加細膩,被稱為化妝土,然後在白色化妝土的表面進行刻花、劃花、剔花等工藝。[4]:
磁州窯產品多樣,裝飾豐富多彩。有白釉、白釉劃花、白釉黑花、白釉剔花、白地醬花、黑釉、褐釉點彩、醬釉、綠彩、綠地黑花、珍珠地及三彩等,尤以白釉、黑釉為多,白釉劃花次之,珍珠地較少。[5]:
紋飾特點
編輯磁州窯屬於民窯,紋飾未像官窯般受到嚴格限制,作為商品,其需要適應廣大的市場需求,故其紋飾內容多樣,具有濃厚的北方民俗風情,風格自由流暢,常給人以明快且強烈的對比之感,其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
文字裝飾
編輯磁州窯在宋代時已經很流行文字裝飾了,金元時期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其常將當時流行且人們所喜聞樂見的詩詞、警語、散曲等繪於瓶、枕、罐這類較大的器物上。如磁縣文化館所藏一件金磁州窯題詞八棱長方形枕,上寫:「為向東波(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別後(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如夢令)」,此詞為北宋詞人蘇軾所作,被磁州窯匠人抄寫在瓷枕上。又如一件白釉瓷盤上書寫「黃州春色能(濃)於酒,醉殺西園歌舞人」,此則出自金代詞人元好問的《西園》一詩。
金元時期戰爭頻發,此時的磁州窯器物上的文字也多反映了當時社會狀況與民眾心理。河北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所藏一件元代磁州窯白地黑花《山坡里羊》散曲長方形枕頗具代表性,其枕面開光內楷書元人陳草庵《山坡里羊》散曲一首:「風波實怕,唇舌休卦(掛),鶴長鶴(鳧)短天生下。勸魚(漁)家共樵家,從今莫說(講)賢魚(愚)話。得道助多(多助),失道寡。漁(愚),也在他,賢,也在他」,枕前側壁開光內行草書六言詩一首:「山前山後紅葉,溪南渰北黃花。紅葉黃花深處,竹籬茅舍人家。」枕後側壁開光內行書散曲一首「春將暮,風又與(雨),滿園落花飛絮。夢回枕邊雲渡事,一聲聲道不如歸去」[5]:538,表現了社會動盪背景下人們三緘其口的心理以及對田園隱逸生活的嚮往。
此外,以愛情為主體的詞曲也常見於磁州窯的器物上,如元代磁州窯一件瓷枕,枕面題刻散曲《中目官·七娘子》:「月明滿院晴如畫,池塘四面垂楊柳,淚濕衣襟,離情感舊,人人記得同攜手,從來早是不郎溜,酒兒渲得人來瘦,誰醒相逢,連忙先走,只合夢裡廝馳逗。」表現了與意中人離別後的相思之苦。[6]總體而言,磁州窯的文字裝飾內容豐富而全面,難以列舉齊全,其為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和民眾心理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有些還可以補充文學史及美術史的不足。
生活場景
編輯磁州窯器物充滿民俗民風氣息首先體現在其紋飾中有大量生活場景,這些場景經過工匠的提煉與概括,加工與設計,形成了磁州窯的獨特風格。典型紋飾有嬰戲紋、小兒垂釣圖、龍鳳紋、飛禽走獸、花鳥蟲魚、自然景致等。這些紋飾有的繪畫恣意自由,有的則線條工整細膩。有學者指出磁州窯壇罐上的花卉裝飾生動活潑,與元末明初的景德鎮民窯青花瓷有相似之處,且景德鎮元青花瓷上的開光裝飾和磁州窯的開光裝飾有許多相似之處,雲南青花瓷上魚的繪畫同磁州窯的魚的繪畫相比亦有許多相似之處,這些說明磁州窯的裝飾技法深刻的影響了當時其他窯口的陶瓷裝飾繪畫手法。[5]:541
商品標識
編輯宋代流行在商品上戳記或模印作坊標記,如在湖州鏡上常見「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銘文,磁州窯的產品,尤其是瓷枕上常見作坊標記,較為多見的有「張家造」、「章家枕」、「滏源王家造」、「滏源常吉造」、「王壽朋造」、「劉家造」、「李家造」、「申家造」等銘記,在河北磁縣觀台窯附近出土的瓷枕上曾出現過「古相張家造」的窯戳,有的枕在側邊書「相地張家造,艾山枕用功」,在其底部有「古相張家造」窯戳,「古相張家造」應當是由宋金時期「張家造」的戳記發展而來,有強調該作坊為老字號之意。這說明磁州窯各窯口重視塑造自己的品牌,具有強烈的品牌意識,同時也反映了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這些作坊標記及或地名,能夠為我們識別該器物是出自滏河流域還是漳河流域的窯場提供可靠的依據。[7]
戲曲故事
編輯雜劇在宋金時期不斷發展,到元代時進入了黃金時期,社會風尚深刻的影響了磁州窯的裝飾內容,在磁州窯器物上常可看見元雜劇戲曲人物故事圖,瓷枕由於表面平坦適合繪畫,所以現存的戲曲人物故事圖多見於瓷枕上,這些戲曲人物故事圖大多是對雜劇的某一情節的繪畫,對雜劇演出情景的繪畫則較少。現已公布的有關的戲曲故事情節有:「李逵負荊」、「柳毅傳書」、「豫讓刺趙襄子」、「呂洞賓三度柳樹精」、「李渤馴鹿」等,值得指出的是,元代雜劇中至少有40種以上與道教有關的道教戲劇,這與元代提倡道教,扶持道教以鞏固統治有關,同時也是社會動盪環境下人們希望尋求精神慰藉的體現,這些道教戲劇在磁州窯器物上多有發現,如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所藏一件表現元雜劇《張天師斷風花雪月》的磁州窯瓷枕,其內容即取材自元代雜劇作家吳昌齡所作雜劇《張天師斷風花雪月》(又名《張天師明斷辰鈎月》)[8],此外,與道教八仙有關的雜劇故事情節也常作為繪畫題材見於磁州窯器物上。[9]
主要窯場
編輯磁州窯系,或稱磁州窯類型,是指生產與古代磁州地域所發現的陶瓷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工藝特徵,面貌相似的陶瓷的窯場,由於磁州窯產品風格獨特,雅俗共賞,仿燒磁州窯的窯場眾多,遍及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地,1965年故宮博物院馮先銘先生對磁州窯及各地窯場進行了調查,並確定了一部分具有磁州窯生產工藝特點的窯場為「磁州窯系」,統計如下:
地區 | 名稱 |
---|---|
河北 | 磁州窯(觀台、東艾口、冶子、彭城、臨水[10]) |
河南 | 安陽西善莊窯 |
河南 | 安陽天僖鎮窯 |
河南 | 湯陰鶴壁窯 |
河南 | 輝縣窯 |
河南 | 修武當陽峪窯 |
河南 | 密縣窯 |
河南 | 登封曲河窯 |
河南 | 禹縣窯 |
河南 | 郟縣窯 |
河南 | 寶豐青龍寺窯 |
河南 | 魯山段店窯 |
山西 | 榆次窯 |
山西 | 介休洪山鎮窯 |
山西 | 平定窯 |
山西 | 高平八又鎮窯 |
安徽 | 蕭縣白土鎮窯 |
[11]:249
此外,山東德州窯、遼寧遼陽的江官屯窯、內蒙赤峰的缸瓦窯等,也屬於和磁州窯同一類的窯場,江西吉安的吉州窯也受到了磁州窯生產工藝的影響。磁州窯系的窯場大致可分為四個區域:一、磁州窯的發源地——古磁州的窯場。二、太行山東麓及南麓的磁州窯系窯場。三、黃河以南磁州窯系窯場。四、山西高原上的磁州窯系窯場。[11]:250有學者指出,可歸入磁州窯系的窯場總數可達50餘處,分布於十個省、市、自治區,同樣以河南、河北、山西三處最多,三處總量約占到三分之二。[4]:109
磁州窯裝飾技法能夠影響其他窯口風格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
裝飾工藝
編輯磁州窯以其多樣的裝飾工藝給人以深刻印象,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不斷創新,並保留適合自身發展的工藝,最終形成了其獨特的裝飾風格,宋金元時期是磁州窯裝飾工藝的主要創新變革期,故現將宋金元時期磁州窯主要裝飾工藝的發展演變簡述於下:
北宋時期
編輯北宋時期,磁州窯的裝飾工藝有了較大的變革和創新,突出體現為「化妝白地」的技法已經非常成熟,「化妝白地」即用化妝土掩蓋較粗糙灰黃的胎體,使得胎體更加細膩後再施以一層透明釉,此種方式也成為了當時生產的主流。此時,黑釉、醬釉、茶葉末釉、毛筆點醬彩等工藝仍在繼續使用。
此外,珍珠地、珍珠地劃花的工藝是此時另外一種重要的創新,珍珠地劃花是指在施了化妝土的坯體上刻劃出主體紋飾,然後用工具在主體紋飾之外的空白區域處戳出珍珠狀小圓圈,有些還會在主體紋飾及小圓圈的凹線內填一層彩色粉,被稱為珍珠地劃花填彩,最後再通體上一層透明釉,這種工藝受到了唐代金銀器鏨花工藝的影響而形成。除了這些外,白釉剔花、黑釉剔花技法也開始使用。[12]:109
金代時期
編輯在經歷過宋金戰爭後,金朝趨向穩定發展,不少金代帝王崇尚漢文化,推崇宋朝文人書法繪畫,磁州窯處於金朝的控制地域內,此時用毛筆題寫詩詞書法、繪畫花卉迎合了部分貴族的審美和趣味,這種毛筆書畫裝飾技法迅速走向成熟,並以在施白色化妝土的坯體上用毛筆進行書畫為主要形式的「白地黑花」裝飾技法成為了磁州窯獨特的裝飾風格。在此基礎上,磁州窯還發展出「留白填黑」的技法,即先在施化妝土的坯體上勾畫出圖案,並將圖案以外的部分剔除,再填以黑色「斑花」料,最後施釉燒成,燒成後黑色的地子與白色的圖案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反差對比的裝飾效果。 [12]:112—113
釉上彩技法和三彩裝飾也是金代磁州窯具有頗具代表性的成就。釉上彩是指磁州窯的紅綠彩,紅綠彩屬於低溫彩料,由於其與陶瓷坯體、斑花、透明釉料的受火溫度不一樣,所以無法同時燒制,於是磁州窯的工匠先將「白地黑花」的瓷器入窯燒制,燒成後在釉上以紅綠彩繪製花卉、詩詞等紋飾,再二次入窯低溫燒制,形成了艷而不俗的裝飾效果。金代磁州窯的三彩裝飾是指斑花黑彩、綠彩、黃彩的共同使用,具體步驟是工匠先在素胎表面上一層斑花釉,入窯高溫燒制後,再在其上施以綠釉、黃釉進行二次燒制。除上述工藝外,金代還有低溫綠釉、低溫黃綠釉、黑釉凸線紋等工藝。[12]:113—115
元代時期
編輯在經歷過元代前期的戰爭摧殘後,磁州窯在元中期迎來了極為繁榮的時期,此時的磁州窯生產規模得到巨大的擴展。從考古發掘來看,這一時期對應的是磁州窯第四期遺址,這一時期雖然生產數量巨大,但裝飾品種和裝飾工藝卻大大減少,以毛筆書畫裝飾的「白地黑花」成為元代磁州窯主流的裝飾技法,具有壓倒性優勢。[13]另外此時磁州窯還發展出了翠藍釉裝飾,翠藍釉和紅綠彩一樣為低溫釉,呈色為天藍色,又稱孔雀藍釉,其常與「白地黑花」裝飾結合使用,即在已經燒成的「白地黑花」器物上施一層翠藍釉,然後再低溫二次燒成。元代的磁州窯承接了宋金以來的「白地黑花」、黑釉、紅綠彩、黑釉白唇等主要工藝,而金代流行的三彩、兔毫、黃綠釉、玳瑁等裝飾品種很少看到[12]:117-118,且精細薄胎裝飾繁縟的器物減少,粗質厚胎裝飾少的器物增加。
資料來源
編輯- ^ 中國古陶瓷學會. 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一辑).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05.: 214.
- ^ 郝群英 何旭丹. 绵延千年磁州窑. 光明網. [2021-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1).
- ^ 故宮博物院; 馮小琦. 中国古代窑址标本 河北.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13.11: 346. ISBN 978-7-5134-0511-9.
- ^ 4.0 4.1 范冬青著;唐莉娜整理. 說瓷 汝窯發現者[M]. 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8.07.
- ^ 5.0 5.1 5.2 方李莉著. 中國陶瓷史 上[M]. 濟南:齊魯書社, 2013.12.
- ^ 林保照; 孔超. 枕林寻梦 中国历代陶瓷枕精品.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8.03: 213. ISBN 7-80678-805-0.
- ^ 葉喆民著. 中國陶瓷史 增訂版[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1.03.
- ^ 元代磁州窑画枕上的道教故事. 人民網. [2021-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2).
- ^ 葉倩.元代瓷器八仙紋飾考釋[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第10期).
- ^ 薛玉川. 申慧玲,許培蘭,公文軍,閆瑞,薛勝利,喬登雲,李永山. 河北邯郸临水北朝至元代瓷窑遗址发掘简报. 文物. 2015, (8) [2021-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7).
- ^ 11.0 11.1 11.2 河北磁縣文學藝術聯合會. 磁州文化. 北京: 新華出版社. 2002.05
- ^ 12.0 12.1 12.2 12.3 河北博物院. 中國古代名窯名瓷 北. 石家莊: 河北美術出版社. 2018.07
- ^ 葉喆民主編. 中國磁州窯 上[M]. 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 2009.12: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