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旋舞
唐朝的著名舞蹈之一
胡旋舞(英語:Sogdian Whirl),是唐代的健舞[1],原為中亞一帶的民間舞,出自昭武九姓地區,由康國等傳入。胡旋舞與元代的「十六天魔舞」被視為中國最負盛名的、來自西域的古典樂舞[2]。南北朝至隋唐壁畫、石畫、胡俑有波斯男性跳胡旋舞,但也有西域胡人女子跳胡旋舞,《舊唐書·西域傳》、《新唐書·西域傳》和《冊府元龜》有不少西域諸國進獻「胡旋女」的記載。[3]
歷史
編輯據記載「胡旋女」為康居或康國(今中亞撒馬爾罕、哈薩克一帶)和中亞昭武九姓地區的進獻物品之一,說明了胡旋舞的起源自中亞一帶,[4][5]但也有胡人男性跳胡旋舞。《胡旋舞》在唐代曾經風靡一時[註 1]。除專門表演《胡旋舞》的舞伎外,楊貴妃、安祿山、武延秀等均善於表演《胡旋舞》。[註 2][註 3]
現在中亞新疆一帶的民間舞仍保留胡旋舞的色彩。[6]在舞動至高潮時,舞者常加快節奏地連續旋轉以抒發內心歡樂的激情。事實上,敦煌莫高窟220窟中唐代壁畫伎樂天急轉如風的舞姿圖和寧夏鹽池唐墓出土的石刻舞人都反映了唐代《胡旋舞》的風姿。[7][8]
舞蹈
編輯胡旋舞的伴奏以擊鼓為主。其特點是快速連續地旋轉。[9]《通典·卷一百四十六·樂六》和《舊唐書·卷二十九·音樂二》曰:「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隋代及唐代的《九部樂》、《十部樂》中均有《康國樂》部的記述。唐代的詩歌一般以詩意描寫該舞旋轉的美姿猶如迴雪飄颻,蓬草飛轉,羊角旋風,奔車輪盤狀。又舞姿縱橫騰踏應弦鼓,千匝萬轉而不停歇。而急速的旋轉舞動會令觀眾難分背面。[4]
注釋
編輯- ^ 見唐代白居易《胡旋女》一詩中:「天寶末,康居國獻之。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曲終再拜謝天子,天子為之微啟齒。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鬥妙爭能爾不如。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圜轉。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為兒。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從茲地軸天維轉,五十年來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數唱此歌悟明主。」。
- ^ 見蘇其康《文學、宗教、性別和民族:中古時代的英國、中東、中國》(2005年由聯經出版公司出版)「第五章 唐詩中的伊蘭裔胡姬」第299頁。
- ^ 另見林恩顯《突厥研究》(1992年由台灣商務出版)第134頁「(二)語言」。
參考來源
編輯- ^ 龔書鐸; 劉德麟. 圖說隋唐五代. 知書房. 2009: 117.
- ^ 沈衛榮; 李嬋娜. “十六天魔舞”源流及其相關藏、漢文文獻資料考述. 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 (科學出版社). 2012, 2: 2. ISBN 978-7030358837.
- ^ 蘇其康. 文學、宗教、性別和民族:中古時代的英國、中東、中國. 聯經出版社. 2005-03-20: 299–305. ISBN 9789570827774.
- ^ 4.0 4.1 燦爛的中國文明〈中國傳統舞蹈 急轉如風的《胡旋舞》〉. 中國文代研究院. [2017-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 ^ 蒲鋒〈細談《刺客聶隱娘》之二:胡旋舞〉.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2016-04-07 [2017-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2).
- ^ 唐代盛極一時的舞蹈———胡旋舞. 陝西省文物局. 2015-03-26 [2017-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8).
- ^ 莫高窟第220窟. 敦煌研究院. 2010-05-12 [2017-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2).
- ^ 品味蘋果:虛擬‧真實‧敦煌石窟 萬緣皆空. 香港蘋果日報. 2013-10-20 [2017-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8).
- ^ 胡旋舞 - 唐三彩探險之旅 盛唐風華. 台灣國家歷史博物館. [2017-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