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科學園區

臺灣的科學園區,狹義上指由國科會所主管的園區,包含新竹科學園區中部科學園區南部科學園區。廣義上則包含由產發署農業部及地方政府、民間組織成立的科技園區、軟體園區,但這些園區不使用「科學」園區做名稱,而是「科技」園區。

台灣的科學園區分布圖

臺灣設立科學園區的宗旨是在引進高科技工業與科技人才,塑造集高品質研發工作、生活與休閒於一區域的人性化環境,並且建立產業發展基地,平衡區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1]

三十餘年來,科學工業園區不僅成為中華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指標,其經驗累積形成的示範效果與技術擴散,也調整了中華民國的產業結構,維繫經濟繁榮,建立中華民國在國際高科技產業中的一席之地,其北、中、南三大核心園區所形成的高科技產業創新走廊,更有利於加速推動台灣成為全球創新研發中心。[1]

新竹科學園區(竹科)設立於1979年,為中華民國第1個科學工業園區,下轄6個園區[a],附近有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等學術與研究機構,進駐產業完整,發展最為成熟。

南部科學園區(南科)設立於1995年,設為2園區[b],現已建構完整的光電半導體生技精密機械產業聚落,並積極發展綠能低碳醫療器材等產業。[1]至2024年,已設有園區6[c]

中部科學園區(中科)設立於2002年,設有5園區[d],主要產業以光電、精密機械、半導體產業為主。

新竹科學園區

編輯
 
新竹科學園區行政大樓

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孫運璿等人於1980年設立新竹科學園區。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簡稱新竹科學園區、竹科)是臺灣的第一座科學園區,涵蓋範圍橫跨新竹市東區新竹縣寶山鄉,園區內廠商以經營電子代工服務為主,是中華民國高度發展高科技代工產業的主要科技重鎮之一。

新竹科學園區的第四期會在苗栗銅鑼,面積349.7公頃[2]

另外,新竹生物醫學園區位於新竹縣竹北市,在2003年由行政院核定,也隸屬科技部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園區生技大樓已在2011年啟用。

中部科學園區

編輯

中部科學園區於2002年獲得行政院核定,開發建設工程於2003年七月起展開,針對土地使用、交通運輸、水電及電信、雨污水處理與排放、廢棄物處理等相關建設工程進行規劃,配合產業未來整體發展需要,提供高科技產業優質之環境,鼓勵研究發展及製造高科技工業產品,進而帶動科技產業技術提昇,促進中部地區產業之升級,並形成中部高科技產業新聚落。中部科學園區包括台中園區、后里園區(包括后里基地及七星基地)、虎尾園區、二林園區及中興園區共計五處,總開發面積約1486公頃。[3]

南部科學園區

編輯

南部科學園區位於台灣台南市、高雄市等地。範圍包括台南園區1,043公頃、高雄園區567公頃及生技醫療器材專區30公頃。管理局設於台南園區。以產值而言,晶圓代工業及面板業為南科主力產業,占約全園區八至九成。2021年新設2園區,嘉義園區、高雄第二園區,2023年增設屏東園區,2024年增設高雄第三園區。

註釋

編輯
  1. ^ 新竹園區、竹南園區、銅鑼園區、新竹生醫園區、宜蘭園區、龍潭園區
  2. ^ 台南園區、高雄園區
  3. ^ 台南園區、高雄園區、高雄第二園區(橋頭)、嘉義園區、屏東園區、高雄第三園區(楠梓)
  4. ^ 台中園區、虎尾園區、后里園區、中興園區、二林基地

參見

編輯

來源

編輯
  1. ^ 1.0 1.1 1.2 科技部-園區分布及介紹. 「科技部全球資訊網」(MOST). 2010-01-21 [2018-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2) (中文). 
  2. ^ 銅鑼科學園區簡介. [2022-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3. ^ 中部科學園區│認識園區│園區簡介. 2018-01-17 [2018-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3) (中文).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