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江
馬玉江(英語:Ma Yujiang)是一位中國當代藝術家。
馬玉江 | |
---|---|
出生 | 中國山東 |
教育程度 | 中央美術學院 |
知名於 | 當代藝術、行動藝術 |
生平
編輯出生於中國山東,畢業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現居香港。因與麥難民有關的作品《夜未央》(How Heavy is the Night) 而廣為人知。作品以詩意和人文關懷見長。常以繪畫、概念藝術、行動藝術的方式,探討藝術與現實的關係。生命死亡、時間流逝、地域變遷[1]、政治變故等都是馬玉江的靈感來源。現定期於《明報》「星期日生活」發表作品[2],以筆名末之齋定期於《明報周刊》發表藝術評論[3]。
代表作品
編輯夜未央 | |
---|---|
媽媽,我想離你更近一些 | |
---|---|
杏核·戒指 | |
---|---|
夜未央
編輯《夜未央》(英文:How Heavy is the Night,中國大陸譯:《夜晚有多重》)是藝術家馬玉江用一年的時間,在24小時麥當勞觀察麥難民[4],把其消費的單據收集起來,共2000多張[5]。馬玉江稱出每張單據的重量,並於2018年開辦名為《夜未央》的展覽[6]。 接受訪問時表示,自己曾因失眠流連街上,卻在麥當勞找到安全感[7]。藝術家不想消費他們生命[8],希望更多人正視麥難民的問題[9]。
展覽於灣仔富德樓舉行[10],三面牆鋪滿黑色砂布,並用白色塗改液寫著單據的時間、重量[11]。麥難民去麥當勞比常人選擇食物少,通常一種[12], 故而單據短小,0.3-0.5克[13]。像他們生命的重量[14],像夜晚的重量[15],承受着生活中不能承受之輕[16]。
影響
編輯《夜未央》展覽所反應的「麥難民」問題,由CNN[17]、TIME[18]、明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19] 等媒體報導,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蒼茫
編輯《蒼茫》(Cang Mang)是一件關於戰爭、離別、死亡的作品,起源於台灣詩人周夢蝶的故事。馬玉江通過對一個人的追憶,探討大時代下人類命運的沉浮。[20]這是一系列圖像作品,圖像來源於二戰時的海戰照片。馬玉江用photoshop 把照片中的戰爭痕跡(屍體、硝煙、砲火、士兵)塗掉,只剩下海。[21][22]這是馬玉江在香港的首次個展,於2015年PearlLam Galleries 展出。[23][24]
「母親」系列
編輯「母親」系列包括兩件作品:《媽媽,我想離你更近一些》和《母與子》。兩件作品均屬於藝術家用一生完成的作品[25]。
媽媽,我想離你更近一些
編輯《媽媽,我想離你更近一些》(Mother, I want to be a little closer to you)是一件行為藝術,在馬玉江母親去世20週年的忌日,他點燃20根佛香,香灰落在他赤身裸體的身上,直到燃燒結束。馬玉江每隔10年重複一次,每次增加10根佛香,直到他去世[26]。 這件作品是藝術家早期作品,曾在北京今日美術館[27]、 德國科隆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COLOGNE)[28]、 三亞藝術季等地展覽[29]。
母與子
編輯《母與子》是一系列油畫作品,馬玉江在三歲時母親去世,只留下一張與母親的合影:照片中馬玉江一歲,他的母親二十七歲。馬玉江根據這張照片,每年畫一張自己與母親在一起的油畫。畫面中他逐年變化,母親永遠是那個樣子。現在,馬玉江已經比母親年齡大。
這件作品自馬玉江二十一歲開始創作。曾於2022年9-10月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展覽[30]。2020年2月在香港《明報》「星期日生活」發表兩幅:十一歲、二十三歲[31],另外在藝術家的部分訪談中配有插圖[32]。
杏核·戒指
編輯《杏核·戒指》(The Wedding Ring)是一件「社會實踐」作品,馬玉江通過將藝術「介入」到個人生活中,從而獲得一件藝術作品。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藝術門香港蘇豪馬玉江個展「蒼茫」新聞稿 (PDF). Pearl Lam galleries. 2015-05-29 [2019-07-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7-14)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圖文城市:在城市中找尋意義. 明報. 2018-05-06 (中文).
- ^ 末之齋. 明報周刊. 2020-02-13 [2020-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7)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歐陽翠詩. 【麥難民.上】藝術家花一年收集麥當勞單據夜幕下的輕和重. 香港01周報. 2018-07-30 [2022-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2)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Mandy Zheng. Artist stays overnight at three Hong Kong McDonald’s outlets for more than a year, learns of community and ‘being saf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8-08-18 [2018-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9) (英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張翠容(文). 夜未央. 香港經濟日報. 2018-07-24 [2023-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5)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丘瑞欣(文)李浩賢(攝). 【夜未央】同是深夜未歸人藝術家看見麥難民不能承受之輕. 明周文化. 2018-07-16 [2020-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7)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歐陽翠詩. 【麥難民.下】被無家者感動藝術家不想消費他們的生命. 香港01周報. 2018-07-30 [2022-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4)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麥難民. 維基百科. [2021-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1)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曾家輝. 觀馬玉江「夜未央」 香港有幾夜有幾重?. 立場新聞. 2018-07-18 [2021-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盧燕珊. 從邪惡到同「病」相憐/連收容所——馬玉江之「麥療法」. 虛詞. [2018-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0)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木瓜. 共存的意義——馬玉江「夜未央」. 藝頻. 本文轉載自2018年8月號(vol 84)《△志》 (中文).
- ^ 劉彤茵(文)鍾林枝(攝). 0.2至0.3克「麥難民」一夜的重量. 明報. 2018-07-06 (中文).
- ^ 陳玨明. 藝術家收集發票《夜未央》現窮苦生活. 台灣醒報. 2018-07-19 (中文).
- ^ 鄭秀慧Vennes Cheng. How heavy is the nigh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rt Critics Hong Kong. 2018-08-24 [2018-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2) (英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鄭天儀. 麥難民不能承受之輕?. 蘋果日報. 2020-03-29 [2020-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9)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Jessie Yeung. Why so many people sleep in McDonald's in Hong Kong. CNN. 2018-08-07 [2019-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7) (英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JOSEPH HINCKS. Hong Kong's Homes Are so Small Hundreds Would Rather Sleep in McDonald's. TIME. 2018-08-23 [2019-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7) (英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Shirley Zhao. Number of people sleeping in Hong Kong McDonald’s branches skyrockets, as residents battle high rents and substandard housing.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8-08-05 [2019-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英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作家專欄|蒼茫- 明報(2015/05/31).
- ^ 無常一化入自然- 20150607 - 副刊- 每日明報- 明報新聞網.
- ^ ArtAsiaPacific: Ma Yujiang- Cang Mang. [2018-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马玉江个展“苍茫”-99艺术展览.[失效連結]
- ^ 蒼茫: 馬玉江|Pearl Lam Galleries. [2021-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雅昌藝術網:【策展人报告】方敏儿:艺术圈中的香港积极分子(二). [2019-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COBO:自述 - 馬玉江. [2019-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騰訊網:“下一个十年的当代艺术”展即将开幕. [2019-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COBO:NEW POSITIONS – ART COLOGNE 2016. [2019-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中國日報網:ART•SANYA艺术季将于12月28日在三亚亚龙湾开幕. [2019-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丘瑞欣(文)譚志榮(攝).【專訪】藝術家馬玉江個展《母與子》 直面死亡 繪畫生命的輪廓|明周. [2023-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圖文城市:我與母親|明報. [2020-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Art-Ba-Ba:马玉江:麦难民纪念碑.
- ^ 雅昌藝術網:不再圖像中行動. [2019-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Hi艺术:一份不可复制的当代艺术深入社区的“无界”样本?. [2019-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